Ⅰ 目前有哪部美剧黄种人(最好是东亚的)比较多
没有别较多的
在美剧里亚洲人、南美人、甚至黑人都是陪衬,
比如《英雄》里的中村宽、《迷失》中的SUN、《绝望主妇》第二季中加布里尔家雇佣的亚裔保姆(剧情安排她是从上海来的,后来做啦加布里尔的代孕妈妈,再后来就和卡洛斯捣鼓上了,再再后来就被开了。唯一的优点是做甜点。这也许就是中央台在引进了第一季取得不错反响之后不再引进第二季的原因吧)
白人是美剧绝对主角!
不过有一部《人人都恨克里斯》,里面一水的黑人。黑到晕···
Ⅱ 有没有欧美白种女孩和亚洲男孩(黑人也行)的爱情喜剧电影.
1广岛之恋
2情人
(一)小说:“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叫纳韦尔。法国的纳韦尔”。
同名电影写的剧本,一九六○年出版。一个法国女演员在遭受原子弹轰炸之后的广岛邂逅了一名日本男子,两人产生一段短暂的爱情,引起了法国女人对往日恋情的回忆。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真的,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
——杜拉斯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 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
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 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Ⅲ 关于机器人的动画片 主人公有三个 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黄种人,黄种人的机器人拿光剑,白种人的机器人聪
我也想找这个,应该是
Ⅳ 高分求荐:关于师生恋、姐弟恋、姨侄恋...之类的电影--资深影迷来看看
人是社会的动物,活在世上就逃不掉“人伦道德”四个字,有时它虽不是法律,却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人类伦理的范围很广,第一篇要讲的是:师生恋。
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不能相爱?这个原因我没有考证过,但似乎世界各国都把它列入“不道德”的行为之一。就像郭靖痛心疾首地对杨过说:“过儿,龙姑娘是你师傅,你们怎么能在一起?”可是,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谁能告诉我?
广义上的师生恋,范围很宽,只要是指导过你的人都可以算是你的“老师”,例如工厂里的师傅、家庭教师等等。但这些严格地说并非不道德。所以,我这里讨论的“师生恋”有两个标准:
第一,发生在学校当中的;
第二,双方当事人均有此意,且真正发生。一切不成功的以及单恋、暗恋统统不算。
搜肠刮肚,终于凑齐10部,够发一篇了。
丑闻笔记
此片题材真是冒天下之大韪,至少涉及三方面禁忌:1、师生恋;2、同性恋;3、与未成人有关的性行为。
教室别恋
又是涉及未成人的性行为。但影片没有把视角局限在师生恋的范围内,小男孩最终摆脱了对女老师肉体的迷恋,走过了长大成人最艰难的一步,完成了人格上成长。
男人四十
两段师生恋:20年前,自己心爱的女同学与老师生下了孩子;20年后,自己同样没有经受住女学生的诱惑。
这部没有《女人四十》拍得好。个人以为,并非学友大哥的演技不行,而是许鞍华对男人心理的掌握不如对女人来得深刻。影片中,梅艳芳这个角色的塑造就可圈可点。
另外,林嘉欣凭此片一炮而红。
钢琴教师
学生总算成年了,老师却足够变态。耶利内克的小说艰深晦涩,闷不忍读,比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还难懂。不知道3年后诺贝尔奖颁给她,与影片的推动是否有关。
爱的蹦极
男老师爱上了男学生,因为他相信他是死去恋人的转世。李秉宪此后在《中毒》中继续了自己的不伦之旅――上演了一段叔嫂恋。
心灰
片中两位主角,一个白种人,一个黄种人;一个英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已近中年的尾声,一个还是青春少年,却有着同样的性别,总之,影片集跨国恋、同性恋、师生恋、忘年恋以及跨种族恋之大成,蔚为大观。
此片入围当年的亚太影展,就是冲着这个名头才看的。不过说真的,其实一般般啦,除了题材另类以外。
上面这些片子实在太沉重了,接下来换点别的口味吧。
纯情版之窗外
琼瑶阿姨的亲身经历啊!林青霞初登银幕之作,简直惊为天人,而且这是第一次与秦汉合作。
高校教师
也是纯情的经典了。
谈谈情,跳跳舞
自己也知道,这部大概有点勉强~~~不过,舞蹈培训班算不算学校?舞蹈老师算不算老师?好歹,培训班也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模式嘛。
未成年人的恋情看多了,发生在两个中年人之间的,竟是一段纯洁的精神之爱……
最后,来一部搞笑的――星爷的《逃学威龙》。
虽然星爷是冒牌的学生,但这段恋情至少是发生在校园当中的,而且确实成功了!
在古代,旁系亲属之间的恋情非常普遍,表兄妹、姐弟之间的婚姻都是合法的。因为父系社会的人们相信:只要不“同姓”,就没问题,有些地方还特别喜欢“亲上加亲”。直到现代医学证实这种婚姻有遗传学上的危害,才正式被世界各国禁止。
但是,人类社会的伦理一直不能接受直系之间的恋情,无论他们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姓氏、家族,是氏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中严格的道德规范甚至超越了法律。女性出嫁后即要改夫姓(世界大部分国家至今仍然如此,婚后,你不再是A小姐,而成了B太太),标志着她成为某姓氏的成员,所以就算与小叔子、公公之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发现恋情,也绝对不可以。因此,更别说那些发生在直系亲属当中的恋情――兄妹恋、姐弟恋、父女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1、《雷雨》、《血凝》、《天龙八部》里面那种事先不知情的兄妹恋,不能算;《蓝色生死恋》里的“伪兄妹”恋也不算。这里只讨论彼此明知是亲兄妹,仍然相爱的。
2、《夜宴》里继母与儿子、《洛丽塔》里继父与女儿的也不算。只讲亲生的。
老男孩――姐弟恋+父女恋
因为姐弟恋被人撞破,导致姐姐自杀,所以把仇人关了整整15年,更不惜安排一切机会让仇人父女乱伦。这种报复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一定要让对方也尝一下乱伦的痛苦。人类的道德观和羞耻心,竟然成为了最有力的复仇武器。
中毒――叔嫂恋
其实这种恋情只具有伦理上意义,而无法律上的价值。因为嫂嫂改嫁给小叔子这种事并不违法,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实例。喜欢上哥哥的女人和喜欢上朋友的女人一样,只是让人在心理上比较难受。
火――姑嫂恋
迪帕·梅塔一向喜欢惊世骇俗的题材,她的“女性三部曲”无不如此。《水》讲的是印度的寡妇问题;《土》我还没看,而这部《火》是讲姑嫂恋:嫁给一对兄弟的两个女人,因为有着同样对家庭和丈夫的失望,而产生了情愫。
这样的主题就是放在观念解放得要死的法国或者美国,估计也会倍受争议,别说是在印度了。所以后来听说在迪帕·梅塔的片场必须有军人保护,才可以免受极端分子的冲击,也就毫不奇怪了。
父子迷情――父子恋
恋父的故事不稀奇,因为女儿一般总是和爸爸比较亲。父子同性恋就罕见了。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母女恋的。
三月的狮子――兄妹恋
这种题材在日剧中非常普遍,电影也不少。此片比较闷,但还算唯美。
伊莎贝拉――父女恋
其实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是讲乱伦的片子,因为这种感情比较隐晦。虽然大家后来把焦点都集中在梁洛施身上,但显然杜汶泽的表演更具功力。
她比烟花寂寞――小姨恋姐夫
既然小叔可以爱嫂嫂,那么小姨也可以爱姐夫了。表现这种题材的也很多,例如《一帘幽梦》,呵呵。
不过《她比烟花寂寞》里,我不太明白贾姬为什么一定要和姐夫上床,这种心理实在有点难以理解。
迷情逆恋――母子恋
老妈用色相来“拯救”同性恋+吸毒者”的儿子,这种做法真不可思议。不过鉴于弗洛依德“俄底浦斯情结”理论的巨大影响,“恋母”已经不算另类了。
爱情重伤――公媳恋+姐弟恋
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也知道焦大那句:“爬灰的爬灰……”这“爬灰”指的就是公公偷媳妇了。
很佩服路易·马勒竟然能够把一个“爬灰”的故事拍得那么美,并且名列世界经典情爱电影的前十名。
另:影片女人公曾经与弟弟有过一段姐弟恋,后来弟弟自杀了。
母女通吃型――女婿恋岳母
这种恋情听上去总有点怪怪的,因为既然是“岳母(包括未来的)”,估计总是上了点年纪,居然会比年轻的女儿更有吸引吗?哎,可这样的电影我偏偏看过不少。
键
此片一共有5个版本,这张海报是池田敏春版的。个人认为这里的“岳母”最漂亮,川岛直美真是叫人惊艳啊!木村的扮演者也比较英俊。
毕业生
这个就太经典了,应该算是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吧。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女儿,而不是老妈。
天地无伦
影片中众多无伦故事中的一个:阿桑(就是海报上这个把头埋在女人两腿之间的懵憧少年)不仅和女友上床,还和女友她妈上床。最让人瞠目的是,女友她妈居然还当着女儿和老公的面,若无其事地邀请阿桑到家里来吃饭,并且在饭桌上和他眉来眼去。
成年人无良至此,叫人无话可说。
PS:最后补充一个《晚娘》。
本来不想把这个放上来的。因为里面虽然有无数的乱伦,但说到底人物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不过刚刚仔细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认为从情节推断,妹妹的孩子就应该是老爷的(即她的亲生父亲),虽然影片没有明确的指明这一点。
这样说来,到底也是一个父女恋了。
不过这部电影实在太厉害了,远远不止父女恋那么简单--母子恋(继母与继子)、兄妹恋(虽然并非亲生)、母女同性恋(继母与继女),真是乱伦关系的集大成者。
今天又想起来两部,都是国产片。继续补充!!
菊豆--侄儿和婶婶
内地有段时间特别流行这种主题阴暗的电影和小说,号称新历史主义。文坛和影坛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性描写,贾平凹、陈忠实、苏童……满眼看去,全是**。《废都》里面那个“此处删去***字”,简直把性描写推到了顶峰,堪比当年的《金瓶梅》,而且居然都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上。真不知道都是怎么通过审批的。
张艺谋的这部《菊豆》就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曦伏曦》,主演是巩俐和李保田。故事讲述不能生育的叔叔弄了漂亮女人回来续香火,结果婶婶和侄儿好上了,生了个儿子。却不料,长大后的儿子认为母亲有违伦常,在母亲与生父幽会时把老爸丢进了染缸。最后菊豆(巩俐)放了一把火,把染房给烧了。
影片主题、画面以及人物心理的阴暗叫人喘不过气来,尤其菊豆的儿子,简直就是石头缝出迸出来的冷血动物。
欢乐英雄--公公和媳妇
古龙有部小说就叫《欢乐英雄》,但这部电影和古龙完全无关,讲的是一个超阴暗的故事,主题有点鲁迅《药》的意思,不过里面的革命者蔡老六可比夏瑜更倒霉。
话说蔡老六外出革命多年,回到家突然发现老婆身边多了一个六七岁的女儿,当然认为妻子不忠。不过后来观众才知道这孩子其实是他爸强暴他老婆生下来的(严格说来,应该是他妹妹了。汗啊……),而他爸根本就是一个大烟鬼,为了一点赏银竟然把亲生儿子给出卖了。最后蔡老六被砍了头,老婆抱着他的人头回到家供在桌上,然后又是放了一把火把家都烧了。
导演是吴子牛。此片找不到海报,只有剧照一张,是蔡老六和老婆玉蒜在一起。当时蔡老六人头供在桌上那一幕可把我恶心坏了。
在现代社会中,只要没有构成重婚罪,法律仍然无法约束婚外恋。也就是说,婚外恋至今仍然是“不道德的行为”,属于伦理的范畴,而与法律无关。
现实中,婚外恋的故事无非是这样:男人在外拈花惹草,妻子在家痛哭流涕,然后一面大骂男人负心,一面却死不离婚。具体情节,大家可以参考各期《知音》杂志。但是,电影毕竟是不同的。每一部讲述婚外恋的电影总得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吸引人,否则,和社会新闻也没什么两样。
以婚外恋为主题的电影实在太多了,《廊桥遗梦》、《失乐园》都已经成为经典当中的经典(记得2004 年采访渡边淳一先生,记者中有人问他:《失乐园》的故事是您的亲身经历吗?他回答:当然,不然我怎么能写出那种感受。彼时,渡边太太正坐在他身旁……),我这里恐怕无法提供一个全面的整理,所以收集范围仅限于华语电影。
囿于本人的观影经历,可能很多未能涉及,希望大家补充。
一声叹息
崔永元曾说过,《一声叹息》为什么拍得好?因为那是冯导的亲身经历,他深有体会嘛。
此片最大的亮点恐怕还是从一个中年男人的角度来谈婚外恋,讲述了他的真实感受。在这里,男人并非简单的负心汉,他也有痛苦和挣扎,和人们一贯把出轨的男人看成是花心、始乱终弃有很大区别。
经典台词:
“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你们娘儿俩是我的亲人,她是我的爱人,两边一样重,谁也代替不了谁。”(真是讲出了男人的心声)
手机
要说《手机》没有影射崔永元,我死也不相信。尽管艺术允许虚构,冯小刚、王朔之类也特别喜欢拿圈内人说事儿,但这次的玩笑真是开得有点大。
《手机》公映之后,传说制造了很多夫妻间的矛盾和间隙。有个故事,讲一对小夫妻从电影院里出来,妻子突然说,把你的手机给我看看。丈夫也半开玩笑说:就不给你看!结果妻子当了真,拉下脸非要看。丈夫也懊恼了,觉得她无理取闹,结果两人大吵一架,数天不说话。这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此片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要不,中国移动也不会请葛优去当代言人了。
经典台词:
1、做人要厚道。
2、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3、手机?那就是手雷哟……
赵先生
《赵先生》与《一声叹息》拍摄时间相近,同样的题材,命运却截然不同,前者被禁映了8年之久,直到2006年才出了DVD,我从卓越网上买到的。而据说遭禁的原因,是《一声叹息》中的丈夫最终回归了家庭,而《赵先生》却走得更远。
此片最大的突破就是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当赵先生已经成了植物人,妻子和情人也终于和解,但她们在整理他的物品时,却意外听到电话录音里传出第三个女人的声音。
(PS:一个不停出轨的男人,简直是女人的恶梦~)
经典台词:
我会处理好的,我需要时间……(经典的推托之词,不知道有多少男人用过……)
花样年华
这个电影太有名了,有名到我已经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词句来点评它。好像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周暮云、苏丽珍,梅林茂迷离的音乐、张曼玉如幻的旗袍,雨夜的长巷,小资得一塌糊涂……总之,此片绝对完全可以当选最唯美的婚外情电影。
经典台词: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小城之春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VCD的时代,而且是翻刻的VCD。感觉太震撼了:原来30年代的中国电影已经达到了那样的高峰。王家卫费尽力气营造的氛围,费穆平平淡淡就做到了。玉纹在志枕屋外来回踱步的那一幕,一点也不输给苏丽珍在昏暗小巷中的身影。忽然有点惭愧,一直以为王家卫很好,只因为自己还不认识费穆。
也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所以不敢看田壮壮后来重拍的那个版本。
经典台词:
我没有勇气死,他没有勇气活。
好奇害死猫
面对出轨的丈夫,处心积虑地报复,而不是大哭大闹,这样的妻子实在少有。硬生生把一部婚外情的电影,弄成了悬疑片。倒让人同情起本该遭人厌的胡军和宋佳来:娶了这么有心计的老婆,还是本分点吧。
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故事,结构也新颖,但总觉得张一白差了点火候,把挺好的剧本糟蹋了。据说,他还打算凭此片冲击奥斯卡……
经典台词:
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是在英国玫瑰战争之后出现的,它的花瓣将约克的白色与兰开斯特的红色结合起来。与长有斑纹的法国蔷薇不同的是,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在一朵花里要么全是红色,要么全是白色。
谁是第三者
很老的电影,好像是中学时代从央视上看到的。这是内地银幕上第一次正面出现“第三者”的形象,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美院教授华超与妻子长期分居,关系冷漠。女学生桑雨晨比较敬仰他,结果华妻吃醋,诬蔑两人有私情。阴差阳错,倒真的让两个人发展出一段师生恋。为此双方都承受了巨大压力,桑还被学校下放到小县城的文化馆工作。8年之后,桑对爱情的态度始终坚贞如一,华却在社会压力和个人前途的抉择中变得越来越胆怯和懦弱,让桑极度失望,最终分手。
主演李克纯凭此片获当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她另一部比较有名的片子是《红颜》。导演董克娜拍过《明姑娘》、《相思女子客栈》、《第二次握手》等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都非常有名。
经典台词:
桑:到底谁是第三者?我们是真心相爱的。
华妻:你的意思是说,我才是第三者?!!
野山
也是老片,我高中那会儿参加学校的影评社,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之一。是部很棒的电影,获得过一系列奖项:第一部荣获六项金鸡奖的电影,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录音和最佳服装,还获得1985年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法国南特第八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最后这个不知道是什么,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奖,汗……),足见对它艺术水准的肯定。在查资料时,还发现此片的另一大意义: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第一部全同期录音的电影。
两对夫妻重新组合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只喜欢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生活,另一个却总想折腾出点名堂出来;两个女人,一个是忙于家务农活的贤妻良母,一个却整天梦想着要见识山外的世界。于是彼此都发现不合适,人家的老婆(老公)才是最好的,于是互换^-^。
对待出轨的老婆,影片直接表现了传统男人的简单粗暴:狠打一顿!
经典台词:无
征婚启事
男主角始终没有露面的恋爱故事。虽然刘若英身份是第三者,但严格来讲这并非关于婚外恋的电影。我之所以选它,是觉得刘若英这个角色算得上够特别(就像刘嘉玲演了一个够特别的妻子一样)。印象中似乎还没有哪部电影是从这个角度来拍摄的。
经典台词:
“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试。”――影片中杜家珍“征婚启事”的全部内容。
一一
《一一》的主题并不是婚外情,但NJ在去东京与初恋女友见面后,却对妻子讲了这样一段话:“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对婚外情最深刻的认识……
Ⅳ 求一些关于黑帮的电影,最好是欧美的,黑种人或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黑帮势力相互斗争的题材。
美国黑帮
Ⅵ 一部电影,开头男主角在雨天被赶下公交车,女主角是验票员,送男主角回家,求电影名
应该是生死朗读
男主角在汽车上呕吐不止,实际上是因为得了病,女主角救了他。
以下是剧情介绍:二战后的德国,处在盟军的监管之下,没有生机,低沉而压抑.15岁的少年米歇尔因患猩红热,病痛中受到女售票员汉娜的帮助。这是二人的初次相遇。当米歇而再度找到汉娜想表达自己的谢意之时,他被一个成熟女人的美丽而悸动,而汉娜则大胆地完成了对这位少年身体与灵魂的开启,两个人在这个沉闷的夏天有了激情的往事。
交往中汉娜沉醉于让米歇而用各种语言给她做朗读,不管是奥德赛的古诗,还是《带小狗的女人》这样的小说。在米歇而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汉娜表现出平静的痴迷,哪怕是性事也排在了朗读之后。
夏天过后,汉娜不辞而别。这对米歇尔而言是致命的创伤,并且这段创伤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他无法象同龄人那样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心中有一个地方是他人无法达到的彼岸。
多年以后,米歇尔作为法学院的实习生参加了一场对纳粹分子的审判,在那里他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一抬眼,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虽略显苍老,但难挡当初的美丽,只是美丽之外更多的是冰冷的坚硬:汉娜与其它五名罪犯因在二战期间为纳粹做集中营的看守,并导致一场200多人丧生的教堂失火案而受到审判。
米歇尔的灵魂再次被震憾了!
在审判中汉娜对自己的所为直言不讳。她的直言不讳也被其他五名罪犯利用,她们共同指证教堂失火案完全是在汉娜的主张下而做出了不开大门的决定,当初还签定了一份协议书。在法官要求汉娜写出自己的名字以核对笔迹的时候,汉娜承认了这一指证。
但米歇尔想到了汉娜是文盲的事实。他想把这一发现告诉自己的教授,以期对汉娜有所帮助,但在同学们声色俱厉的对汉娜的声讨中他畏缩了,把这个秘密吞在了腹中。汉娜也因此受到终生监禁的惩罚。
再过多年。米歇而已和妻子离了婚,有了一个跟她关系稍显僵硬的女儿。在离婚之后他回到了老屋,找出当年为汉娜读过的全部的书籍,朗读后制作成录音带寄给了汉娜。汉娜知道是他所为,在监狱中开始识字阅读,并要求米歇尔给她回信。米歇而拒绝了她。
汉娜在监狱里呆了整整20年。1988年,当她已经66岁的时候,她获得了提前出狱的减刑。狱警根据她的通信地址找到了米歇尔,希望他能够给她找到一个住所与工作。当米歇尔来到汉娜的面前时,汉娜提起了从前,但米歇尔只是问她除了这个从前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其它做过思考。汉娜只说了一句话:我想什么和我怎样想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逝者如斯。
米歇尔平静地离开了。当他在为汉娜布置寓所的时候,得到了汉娜自杀的消息。当他再回到狱中,看到的只是一盘盘的录音带,以及汉娜钉在墙上的一张纸,上面写着那本小说的名字:“The wonan with a dog ”.
米歇尔怀着悲痛安葬了汉娜。并且有一天带着女儿来到了墓地。他要给女儿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他一直以来没有开心过的曾经。。。。。。
Ⅶ 求一部很老的机甲类动画片名字,有三位主角,看起来分别是黄种人黑人
《光能使者》,故事发生在公元2100年。在2050年不知什么原因,月球在经过一次巨变之后,竟然开始有氧气、有水。50年之后,月球已经完全开发成为了人类居住的地方。地球人遥大地(就是咱家主角啰~)第一次独自来到月球旅行,
正在加载光能使者
却遇上了月球上的罕有生物 - 兔人。自称“长耳族”的兔人两婆孙 - 梅婆婆跟咕哩咕哩原本居住在位于月球内层的拉比星球,然而从外太空来的邪动族却占领了他们的星球,并令所有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她们两人就是为了找寻对抗邪动族的光明魔动战士才会来到月球表面的。之后大地成功画出光能魔法阵,召唤出地之魔动王,成为第一个的魔动战士。然后梅婆婆、咕哩咕哩跟大地三人就展开旅程,寻找其他两个魔动战士,并为了打倒邪动族而努力。第二个魔动战士是不断进行修炼的加斯,成功召唤出风之魔动王;之后就是召唤出水之魔动王的拉比。一行五人几经艰辛的从最外围的第六区(世界之树)、第五区(水柱)、第四区(冰柱)、第三区(光柱)、第二区(巨人),一直战斗至第一区。完全是一贯的正义机械人动画,却就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的。矢立的早期作品让人怀念,简直就是童年幻想的延续……
Ⅷ 好看的英文电影有哪些能不能推荐几部
欧美电影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早,从黑白无声电影,到彩色有声电影,再到3D或真人+CGI的电影,可以说是各种形式一应俱全。在这个逐步完备的过程中,也诞生了很多精彩的佳作,因此好看的英文电影多到数不过来,而且每个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还是想在此分享三部最近刚看过的特色电影。
1、老少皆宜型
《大侦探皮卡丘》
黑人钢琴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思维超过了很多白人,有才又多金,只因生来黑皮肤,仍遭受一片白人的恶意歧视。一开始白人司机也是颇为瞧不起黑人钢琴家,但他“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才勉为其难地为黑人钢琴家开车。但是经过一路上的种种事件,他最终了解了黑人钢琴家,并和他成为了朋友,也消除了自身的种族歧视。
这位黑人钢琴家还是一位同性恋,他也因此更受排斥,但他最后用人格魅力,以及人性的光辉,感染了白人司机,并得到了包容和理解。
这部《绿皮书》是一部特别有内涵和思想的作品,深刻探讨了很多人类社会的问题,而且这些社会问题,是当下人类社会仍然遗留的问题。所以《绿皮书》不仅具有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还有着令人沉思的立意。
Ⅸ 哪些好莱坞大片主角是黄种人的
很少有完全是黄种人的,一般都是1+1,一个黄种人加一个美国人,这也是不幸啊。
尖锋时刻 成龙和一个美国黑小伙。
邻家特工 还是成龙哥和一群小孩。
霹雳娇娃 刘玉玲,三个主角之一。
其他的有一些配角的,像周润发演的加勒比海盗3也算是重要角色了。苏琪演过绝妙速递1的女主角。
Ⅹ 寻找一部电影的名字
文片名
现代启示录[1]原片名ApocalypseNow更多中文片名战争启示录/地狱的默示录/当代启示录影片类型动作/剧情/冒险/战争片长153min/USA:202min(Rexversion)国家/地区美国对白语言英语法语高棉语越南语色彩彩色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DTSDolby70mm6-Track评级,language,sexualcontentandsomedruguse.(2001director'scut)级别Finland:K-16Germany:16Iceland:16Norway:15Sweden:15UK:15USA:RCanada:RCanada:PACanada:13+France:-12Ireland:18Norway:18Spain:18UK:18WestGermany:16UK:XAustralia:RSouthKorea:18ParamountPictures[德国].....(2000)(DVD)Pathé[法国].....(2001)(France)(Rexversion)ProccionesCinematográficasEspañolasFalcó&Cía.(PROCINES)[西班牙].....(Spain)TobisStudioCanal[德国].....(2001)(Germany)TuschinskiFilmDistribution.....(1979)(Netherlands)(theatrical)UnitedKingFilms[以色列].....(1979)(Netherlands)(theatrical)其它公司DonahBassettandAssociates[美国].....[美国].....-SantoDomingoFilmCommission.....locationproctionservices上映日期美国USA1979年8月15日法国France1979年9月26日西德WestGermany1979年10月4日瑞典Sweden1979年10月26日荷兰Netherlands1979年11月1日西班牙Spain
现代启示录图
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国。他们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科茨。科茨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而威拉德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到了邪恶所引起的疯狂。土著们跪倒在他面前,他实际上已取代了科茨。对这一切感到由衷地厌恶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离去。科茨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2]编辑本段影片评价本片获197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金像奖。它之所以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战争影片,首先是因为导演科波拉在这部战争题材影片中,融入了对人性、对战争、对现代文明的哲学思考,并且巧妙地将哲理性与象征性有机地融入整部影片的情节之中。其次,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也使人震惊。按照科波拉的导演意图,这部影片追求一种歌剧风格的戏剧光效,大量运用逆光、轮廓光、背景光等等,还专门施放了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的烟雾和烟火,使血腥的战场和神秘的丛林看上去如同五光十色的舞台,这样的造型效果也是对美国现代文明和侵越战争的讽喻。此外,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也十分成功,该片主要人物中没有女性,是一部典型的男性题材战争片。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在该片中饰演库尔兹上校,致力于刻画出这个人物十分复杂的内心世界。虽然本片在当年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但整体而言,《现代启示录》的确是一部能够震撼人心的电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浑,将炮火漫天的越战,塑造成人类末世的地狱景观,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讨的战争史诗巨片,尤其剧中以TheDoors的迷幻摇滚代表作<Theend>搭配直升机大屠杀的一幕,更是众多影迷们所称道的经典镜头。总而言之,深刻的寓意、宏大的场面、精彩的表演,再加上震撼人心的视觉造型,使得《现代启示录》真正如评论所言,成为了“一部登峰造极的战争史诗片”。不过,拥有“史上最牛穿帮王”之称的电影是《现代启示录》,共有396处穿帮,至今无片能敌。《现代启示录》在拍摄过程中,一共损坏了四架直升飞机,最少有四名驾驶员死亡,是至今为止在拍摄电影过程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部电影。[2]编辑本段幕后制作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黑暗之心》。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本片是科波拉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一。影片获戛纳金棕榈奖。2001年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头。以梦幻的笔法雕琢人性的疯狂《启示录》是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讲述了末日审判的故事,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中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柯兹自行对越共进行的审判,一层是威勒德代表美国军方对柯兹进行的审判。然而,就像柯兹说的“你可以杀我,但你不能评价(judge)我。”在《现代启示录》中,价值的判断已经陷入了一种混乱状态,失去了标准的价值判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于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呈现在科波拉镜头下的,整个群体的疯狂。我们为何而战?加谬说:真正的哲学思考等于自杀。所以,要么选择死亡,要么选择疯狂,对于越战,甚至对于所有战争,我们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回答,因为虽然疯狂不是件好事,它也远不是一件坏事。《现代启示录》的疯狂几乎延续了整个影片,科波拉从一开始就将影片拉进了一种癫狂。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颠倒的头部特写、越南的丛林,呼啸的直升机、爆炸的火焰,甚至最后出现在柯兹创造的审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复叠化,仿佛一团浓稠的烂泥连同主人公的躯体一起被搅入他业已混乱的记忆中,科波拉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叠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无法逃脱的轮回中,音乐反复回响着“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疯狂的孩子:儿戏战争的比尔.基尔高头扛一顶牛仔帽,眼架一副墨镜,指指点点俨然是个西部警长的模样,给每具越共尸体旁放上“死亡扑克”,却不忘了拿着一壶水给一个垂死的越南人喝,还喊着:“这个人是我的勇士!”对威勒德一行人带来的上级任务漠不关心,但一听到兰斯的名字就发了疯,吵着嚷着要带他去冲浪,最后还真就载着一群兄弟浩浩荡荡杀向一个越共控制下的海滩,一边扔炸弹一边听瓦格纳,双方还在激战,他却火急火撩地先派了两个人去冲浪,连自己也脱了上衣要下海。兰斯一伙人抢了他的冲浪板,他便开着飞机满世界地喊“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冲浪板,要知道,想找一块好的冲浪板也不容易。”比尔.基尔高,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疯癫状态,他既不是杀人狂,也不是人道主义者,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只剩下了胜利的味道,除此之外,在他的眼里,是否还有战争?科波拉用瓦格纳激进的乐曲,炸弹瞬间爆发出的强大火焰,海面上升腾起的水柱,尤其是五颜六色的烟雾弹把一场屠杀变成了周末狂欢派对。科波拉使用大量的全景镜头将战争的残酷极大限度的削弱,我们看到的是在战争机器在整体上显示出的一种庞大的震撼力和美感,而这正是基尔高眼中的战争图景,作为一个指挥者,他的人格在权利和胜利的快感中极度膨胀,他所有的行为,在和平时期十分正常的行为都在战争中被放大,被夸张,基尔高的个人行为与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科波拉有意使用抒情的笔法描写暴行,将这种反差推到了荒谬的境地。疯狂的群体:“兔女郎”的盛宴如果说基尔高只是一个疯狂个案,基尔高只是被作为一个现象呈现在科波拉的镜头之下,那么,在“兔女郎”劳军这个段落里,影片已经开始展示整个美国的疯狂,同时也就展示了基尔高所存在的社会环境,这种疯狂随着威勒德的深入丛林而加深,科波拉的手法也愈加梦幻,光线的调度开始取代场面调度来书写这部启示录的第二个章节。位于后景的刺眼的点光源布满整个镜头,在眩光的效果下被拉成横贯画面的一道道变化不定的线条,人物处于相对阴暗的空隙里,科波拉甚至没有在这个段落里突出任何人的肖像和体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兔女郎”,人声,和舞台灯光,因为在这个地方,真正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们没有个性,只是变成了一个个疯狂的符号,没有组织、没有纪律,飘忽不定,舞台上那些酷似男性生殖器的装饰以及灯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光怪陆离昭示着人类最原始的形态,潜意识中的本我在这里最大限度的冲破禁忌,这里只有性欲和破坏欲,甚至连这两种欲望也是毫无原因和意义的。在这个段落的结尾,两个美国大兵攀上直升机的起落架被吊上高空,与基尔高那个段落中,牛被直升机吊上高空是何其相似。他们都是战争机器的玩物和小丑,甚至于这些大兵连牛所表现出来的反抗都已不存在,成为时代的奴隶已经成了他们下意识的行为。所以科波拉在拍摄牛的时候给了一个仰角,将这头挣扎的牛单独地至于阴霾的天空,而对于这些蒙昧的人,他用了一个角度略微向下的远景,他们永远逃离不了这片疯狂的土地,所以他们是如此的渺小。他们被现实和信仰同时抛弃。疯狂的炼狱:激战的美国作为时代的书写者,科波拉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随着威勒德行程的深入,科波拉的思考也进一步深入。描写美军在越南的最后一个据点时,科波拉同样在灯光上使用了节日使用的小彩灯,但是这里已经不再是狂欢者的盛宴,不断有爆炸升腾起的火焰产生,整个环境也在这种爆炸中忽而变亮,忽而儿漆黑一片,我们很难看清战场的全貌,也很难在每一张面孔上停留足够的时间。这是炼狱,不断有人拖着大箱子跳入水中,向威勒德求助,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谁是这里的指挥官?”可是,没有人知道,美军已经失去了控制,处在一种没有目的的厮杀之中。这里没有一个直接展现越共的镜头,与其说科波拉是为了表现隐藏的恐惧,不如说是在隐喻这场战争的非理性,人们要么逃离,要么毫无目的的厮杀。指挥者的缺失正是对战争发起者的控诉,他们将年轻人送入战场,然后将他们遗弃。处于死亡中心的人根本不知道战争是为了什么?就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被提出来了,我们为何而战?科波拉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战争的非理性,为什么还要沉浸其中?疯狂的理性:失落的家族在这个段落中,科波拉以一个法国没落家族在晚餐时的争论表达了自己对越南战争的思考。这个家族是殖民地留下的产物,怀念着当年的辉煌,深味着现在的痛苦,科波拉利用用窗口射入的昏黄光线表现了一种没落的尊严。法国在战争中拥有比美国更加刻骨铭心的失败,这使得他们开始思考现状,在餐桌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但最权威的声音在最后对威勒德说:“你们正在为历史上最大的虚无而战。”无论如何,这群法国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十多年,他们在这里有自己的根,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处无根之地,很多美国年轻人的热血就这样白白抛洒了。首先,科波拉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显然是卷入了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越南和法国、中国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它们都在为自己而战,而美国显然在利益的权衡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世界无法避免一场战争,但美国完全可以避免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紧接着,科波拉通过拉手风琴的男人的唱词更进一步将单独对美国的批评扩展到了对整个以白人社会为代表的欧美社会的批判。进而将这场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历史上的无数个错误的决定。而这些错误造成的就是一个民族的失落、一个民族的衰退、一个民族的疯狂……疯狂的上帝:最后的审判同样在一片烟雾缭绕地水面,科波拉慢慢揭开了威勒德行程的神秘终点,我们跟随着威勒德主观镜头逐渐深入,看到了一群在脸上画着神秘图腾的人严整的列队在河面的船上,接着是祭坛和悬挂在水面的半裸尸体,音乐诡异神秘,突然,由丹尼斯.虎珀扮演的记者像娱乐主持人一样招呼着这群美国人,经他之口,我们了解到柯兹上校在这里的地位。黄色的烟雾缭绕着祭坛,祭坛上书“现代启示录”,四周散落着被处决者的头颅。这个景象震惊了威勒德和他的同行者,他们回到船上。最终,威勒德决定带着兰斯深入“柯兹王国”的腹地,他在途中被柯兹的“子民”包围,他们将他按入泥水中,镜头对准威勒德旋转一圈,由此影片进入了最经典的段落。威勒德被带到柯兹的处所,影片使用了古铜色的逆光、侧逆光和侧光照明,这种造型感极强的打光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原始感,柯兹的面部一开始始终处于阴暗中,只有白兰度的光头被强光笼罩,随着对话的深入,柯兹的面部不时会局部的进入那束光柱中,这种在中景距离造成的特写效果使得观众强烈感受到柯兹的威严。当柯兹双手捧出盆里的水时,它们仿佛沐浴在冥河之中。威勒德和柯兹的第二次接触是在一种如梦如幻的环境下进行的,科波拉调动了雨水、泥浆、被泥或油彩覆盖的脸等元素,塑造了一番地狱景象。第三次接触是在牢房,科波拉安排柯兹阅读美国主流报纸,柯兹蹲坐在门口,大自然的光线从他身后随着空气中的烟雾“飘”来,镜头中充满了小孩,这种景象又让人想起天堂。柯兹明确指出报纸上的都是谎言,天堂、童年、谎言这三个因素的并置产生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寓意。柯兹对美国军方的失望也具有了强大的讽刺意味。他面对着处于黑暗牢房中的威勒德――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当局――宛如先知。威勒德昏迷后又被抬到了酷似古罗马城堡的房间里,金色的光线从各个的窗口射入,打光仍然以逆光和侧光为主,但明暗对比已不似先前那么鲜明,而是加上了淡淡的散射光,渲染了房间中的烟雾缭绕的状况。除了威勒德、柯兹和记者,其他人物也被交叉剪辑进来,他们或者如雕塑般站立在那里,或者心闲气定的打太极,甚至只是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孔……在这里,科波拉借角色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与恐惧为友,否则你就只能与他为敌……利用原始的本能去杀戮,没有感觉、没有感情、没有判断,没有判断……因为判断会打败你。”科波拉就此表达了他对于暴力所持的宗教式的观点。他没有简单的评判暴力的对错,而是站在整个人类群体的高度,说明了暴力是一种原始的神话。也许正是这番不要带着判断去杀戮的话最终坚定了威勒德的决心,他终于抛开所有关于柯兹的传言和书面材料执行了军方交给他的任务,实际上,他可能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思想而杀死柯兹。这场戏完全是表现主义的。威勒德从水中慢慢浮出,金黄的侧光将他塑造成了一尊坚定的雕像,这是一场神圣的洗礼。科波拉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威勒德砍杀柯兹的镜头与宗教仪式上屠杀牛的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突出了显祭的主题。也将今天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屠杀戮与最原始的杀戮、将个人的杀戮与群体的杀戮、将世俗的杀戮与宗教的杀戮联系起来,挖掘出存在于人类心中的暴力倾向的历史渊源。同时这头牛也照应了威勒德形成开始出现的那头被吊上天空的牛,而柯兹也成了这场暴力的一个牺牲者被推上时代的祭坛。疯狂的历程:威勒德的任务除了展现不同层次的疯狂的断面,科波拉还通过威勒德一行人的行为心理变化展现了疯狂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人类是怎样一步一步从所谓的现代文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的。人物设置上,科波拉有意设置了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几个人物,通过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同外部的互动将一粒疯狂的种子植入他们心中。片中射杀越南贫民的一场戏在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路途上,船长处于责任心,执意要对一艘越南渔船进行严格检查,结果误将一个越南女子保护小狗的行为视作反击而对船上所有人进行了射击,明白真相后,他们都震惊了,实际上,某些人已经崩溃了,接着,他们发现那个越南女子还活着,便决定将女子送去治疗,威勒德反对这种拖延行程的行为,于是开枪杀死了她。科波拉的这一笔十分残酷,这残酷的一笔也正是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的成人仪式。“恐惧”,如果你不与它为友,你就只能与它为敌,如果你不将恐惧作为手段,你就只能被它毁灭。也许恐惧就是联系现代文明与原始暴力的契机。与它为友,你将疯狂;与它为敌,你将死亡。在片尾的一片黑暗中,传来了柯兹临死前那深沉嗓音:“恐惧……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