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中有哪些感人的画面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中有哪些感人的画面?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三、总结
这一部电影全是根据各种各样琐事来反映温暖世间的灯火万家的日常生活。大家希望没有疫情的健康生活方式。展现了中华人民的中华传统美德及其一起共渡难关的精神实质。
『贰』 从电影《时时刻刻》认识伍尔芙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看完之后就会想要了解更多,于是找跟它相关的东西。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跟它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特别是女作家伍尔芙的死,让我看到了这位天才的另一面,跟我的印象和想象很不同,所以我决定了解她以及与她有关的一切。
上大学时,教文学的老师曾经这样说伍尔芙,她是一位天才女作家,却有一个男性的名字,写作时手上常拿一支烟。那时不曾了解她,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偏男性的女性形象,应该是比较刚硬、强壮的。然而看完电影,我又查看了相关资料,才发现她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她是一个性格内向、敏感、孤独且很神经质的人,她脸色苍白、羸弱,呈现出不健康的病态,是因为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常有自杀倾向。她不停地创作,有时因为写作不停地自言自语,俨然一个疯子,她不断地与疾病抗争,不断克服自杀的念头,这就是伍尔芙生活中的时时刻刻,这跟她幼年时遭受的精神创伤息息相关。
关于她的思想、行为模式,我觉得跟当时大多数人是格格不入的。但她首先是非常善良的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伍尔芙在三十岁的高龄才嫁给伦纳德,作为妻子她是不称职的,她追求的是精神恋爱,这对她的丈夫伦纳得来说很不公平;二是作为女主人,她敏感地觉察出女佣的不满,但却毫无办法,甚至害怕;写作时常受女佣的打扰,倍加痛苦而又不知所措;三是她对死亡有不同的认知,真正走近她,才能明白她对人生及死亡的理解。有人说,一个人选择死亡并不傻,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所以,活着对她来说是折磨,她想要解脱自己更是解脱了伦纳德。在一个清晨,她偷偷走出家门,给衣服口袋里装满石子,慢慢走向乌斯河中央,没有挣扎、没有痛苦,她脸上有一丝得以解脱的释然,然后河水没过了她头顶。她用行为证明了自己对死亡的不惧。那时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我看见她的一生也如此光明耀眼。
她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痛苦、抑郁、黑暗;一个是自己创造的世界,光明、温暖、希望。她的作品就是两个世界激烈碰撞的结果,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美仑美奂的画卷。
她的作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这跟她自身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自觉意识很有关系。我不禁感叹,在她生活的年代,大多数女性还未觉醒,她的意识是进步的,是超越那个时代的!
她用笔呐喊,唤醒更多女性关注自身,她的作品一如她的思想那样深邃、睿智,给我们以启迪、光明和温暖。其实我知道她是渴望得到救赎的!
『叁』 关于电影时时刻刻的详尽获奖情况
法国恺撒奖/César Awards, France 2004 最佳外语片 / Best Foreign Film 提名 斯蒂文·德奥瑞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电影 / Best Picture 提名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女演员 /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获奖 妮可·基德曼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男配角 /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埃德·哈里斯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女配角 /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朱莉安娜·穆尔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导演 / Best Director 提名 斯蒂文·德奥瑞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编剧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戴维·黑尔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服装设计 / Best Costume Design 提名 Ann Roth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剪辑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彼得 博伊尔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3 最佳音乐/歌曲 / Best Music, Song 提名 菲力普 格拉斯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电影(剧情类) /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获奖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提名 埃德·哈里斯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电影 / Best Film 提名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导演 / Best Director - Motion Picture 提名 斯蒂文·德奥瑞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编剧 / Best Screenplay - Motion Picture 提名 戴维·黑尔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女演员(剧情类)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获奖 妮可·基德曼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女演员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获奖 妮可·基德曼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女演员(剧情类)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梅丽尔·斯特里普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女演员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提名 梅丽尔·斯特里普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男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埃德·哈里斯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女配角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提名 朱莉安娜·穆尔
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2003 最佳电影歌曲/音乐 / Best Motion Picture Score 提名 菲力普 格拉斯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编剧 / Best Screenplay 提名 戴维·黑尔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剪辑 / Best Editing 提名 彼得 博伊尔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化装/发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Ivana Primorac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化装/发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Conor O'Sullivan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化装/发型 / Best Make Up/Hair 提名 Jo Allen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国电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Arlene Donovan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国电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斯科特 鲁丁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国电
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Robert Fox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英国电影 / Best British Film 提名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导演 / Best Direction 提名 斯蒂文·德奥瑞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3 最佳音乐 / Best Music 获奖 菲力普 格拉斯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金柏林熊 / Golden Berlin Bear 提名 斯蒂文·德奥瑞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银柏林熊-最佳女演员 / Best Actress 获奖 梅丽尔·斯特里普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银柏林熊-最佳女演员 / Best Actress 获奖 妮可·基德曼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银柏林熊-最佳女演员 / Best Actress 获奖 朱莉安娜·穆尔
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3 Berliner Morgenpos读者评审奖 / Jury Award 获奖 斯蒂文·德奥瑞
落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2 最佳女演员 / Best Actress 获奖 朱莉安娜·穆尔
国家评论协会奖(美)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USA 2002 最佳影片 / Best Picture
『肆』 独立女性必看电影
1、《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这是一部由卡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等主演的爱情片。《走出非洲》讲述的是一个欧洲女性在非洲土地上得到成长、蜕变、升华的故事。女主人公凯伦在非洲独自经营咖啡种植园,逐渐爱上了这片神奇而迷人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人和事物。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最吸引我的就是非洲的自然风光,草原、河流、山川、野生动物,在飞机上俯瞰非洲大地,有一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冲动,这是影像要强之与文本的地方,视觉的冲击力是无法预测的。
2、《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是一部深具灵魂光芒并含有弦乐般耐人寻味韵律的电影。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将剧情巧妙的设置于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1923年的女作家伍尔芙,1950年的家庭主妇和2001年的纽约当代女性,她们遇到的丈夫和爱人。
是宽容的、良的、愿意和睦相处的,但是女性内心的孤独和苦涩,是男性所完全不能理解,难以相通的。三位女性在心理上的贯通,却使她们之间形同镜中影像,隔着不同时空彼此映照,从而隐喻了女性精神独立的漫漫长途。
3、《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借而立之年却独身艺术女教师华生在韦斯利女校的教学经历,背景在上世纪5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突起时,影射出女性解脱束缚、独立思考、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影片中凯瑟琳选择到卫斯理大学散播思想解放的种子,琼决定放弃进修的机会得到梦寐的家庭,贝蒂拿起了自己曾丢弃的思想。电影没有太多的造作,一切都真实地触摸心里最最柔弱的地方。
这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我更乐意说它是部关于进取的,自由的,更多的是对我们自身的思考,如何坚持,如何在现时最为激烈的社会与灵魂的战争中保护我们最为脆弱的思想的电影。
4、《革命之路》
这部影片是由《泰坦尼克号》露丝和杰克的扮演者凯特温斯莱特和小李子,十一年后又一次合作的作品,该影片曾获66届金球奖最佳剧情提名,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影片讲述了在50年代美国康州的一对生活富足的中产阶级夫妇的故事。
他们生活在被称作“革命之路”的郊区。这对曾经“才子佳人”结婚七年,积攒的矛盾在逐渐爆发,他们争吵,互相攻击。就在生活显得难以继续的时候,“去巴黎定居”的梦想成了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两人矛盾得到暂时的化解。
5、《清洁》
《清洁》是一部法国电影,主角却是中国演员张曼玉,这部电影成就了她,同时她也成就了这部电影。影片的片名是清洁,也是影片的主旨。影片的主人公艾米丽,一个过气的摇滚歌手,吸毒,丈夫阿里死亡,入狱,没有工作,没有家庭,灰色的惨淡的人生,影片的台词,服饰,药,色调,来体现着电影的主旨及艾米丽的人生如何清洁的。
影片的色调,影片从黑色、昏暗充斥着灯红酒绿的夜色中开始了讲述,暗示这人物的生活状态是灰暗的,混乱的,影片最后展现给观众的是白天白色的天空,远处的金色大桥,艾米丽的人生已经清洁了,未来等着她的是充满希望的。
『伍』 电影《时时刻刻》的女主角是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是她
『陆』 有人看懂电影《时时刻刻》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剧情: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
提供一个很好的影评: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谁都没有说话。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要过多久才能质疑?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
『柒』 时时刻刻的影片评价
“本年度最重要的电影,会是奥斯卡的大赢家。”--《早安美国》评
“斯蒂芬·戴德利和大卫·黑尔的电影描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一日复一日,时时刻刻都进行的生命得到应有的赞颂。电影可以设定是在1921年,或者1951年,或者2001年,但这主题永远都生动而迫切。”--《新闻周刊》评
“《时时刻刻》证明了电影是一种艺术。”--CNN评
“美丽的演出,极度关注生活的导演,《时时刻刻》从开始到结束,都紧紧抓住你的心,让你的眼睛须臾不离银幕,这是一件艺术品。”--拉里·金评
『捌』 求时时刻刻电影,中英文版。最好百度云。免费的。可追加积分。谢谢
《时时刻刻》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ekYe2AaUy8ODVtykKw6JJw
《时时刻刻》《时时刻刻》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剧情电影,戴维·黑尔、迈克尔·坎宁安担任编剧,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片于2002年12月1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获2002年奥斯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