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命年的影片评价
《本命年》充分展示了写实主义风格:长镜头跟拍、粗陋的场景、反唯美的光效、现场分镜头的场面调度手法、摒弃电影音乐的音效处理以及绝望的主题和男主人公死在胡同附近、戈达尔式的结尾。 影片写实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于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都市生活背面的阴影地带。影片中李慧泉的命运悲剧并非是靠好心人和时代的变革所能拯救,因而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宿命色彩,强化了影片的悲剧力量,使影片对于命运和人性的刻画具有着穿透时代的意义。 (青年商旅报、西宁网络电视台新闻中心评)
《本命年》通过普通个体李慧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存在于年轻一代的焦虑、挣扎、没有归宿的矛盾心理状态,并以此表达了对重建理想和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影片风格纯朴、自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中山网评)
❷ 有关中国电影的资料 加分100!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生产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投资、以宣传为宗旨的主旋律影片,这类系列大片当时相当引人注目。第二类是艺术片,它们不如80 年代那么前卫。因数量上( 而非质量上) 的锐减逐渐成为少数派片种。第三类是娱乐片或商业片,它们题材多样,价值观各异,已经成为电影生产的主流。到了90 年代末,艺术片和娱乐影片越来越接近官方意识形态,而主旋律影片则逐渐显露出商业特征,成功吸引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影片导演,1999 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即可作为代表。其结果是,艺术、政治和资本结成了新联盟。这是一个强大的新生力量,它重新把旺盛的创作力转向市场,也在90 年代暂时促使年轻的“地下”或“独立”导演同时在制片厂体制内外尝试电影运作。[1]
纷繁的“后社会主义”电影图景
在当前的英语学术研究中可以区分以下几种“后社会主义”观念:(1) 后社会主义作为历史分期的标签,(2) 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情感结构,(3) 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系列美学实践,(4) 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体系。毕克伟(Paul Pickowicz) 是把后社会主义与中国电影联系起来的第一位学者。他受到詹明信后现代理论的启发,推演出针对当代中国的一套类似体系。如果说“现代”指的是“在18、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后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现代主义”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先锋……文化”,[2 ]那么,对于后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研究来说,现代主义框架就既没有用处,也没有建设性,而只会产生误导,尤其是当我们考虑到社会主义中国长期使得现代主义非合法化的历史过程。出于同样原因,毕克伟从历史主义基础出发,强烈反对后现代主义框架:“后现代框架主要指后工业语境。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是以发达资本主义为前提的。”他主张不用“后现代”,而用“后社会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应物”。他认为,既然“后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前提”,这个新框架就可以解释20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封建帝国晚期文化的痕迹、民国时期现代文化或曰资本主义文化的残余、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残迹,也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因素”。
毕克伟把后社会主义用做一个历史分期标签, 涉指“主要在晚期社会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一种负面的、反乌托邦的文化状况”。然后,他进一步把中国后社会主义定义为一种“流行的看法”,“一种异化的…… 思想和行为模式”,而它们无疑在毛泽东去世前就已出现。[3] 从这一定义看,后社会主义似乎是一种情感结构,在毛泽东时代一直被压抑,在后毛泽东时代则得到了有力表达,异化和幻灭是它的两个主题。毕克伟在研究黄建新的第一个城市三部曲时,认为《黑炮事件》(1985) 是对列宁主义政治体系的后社会主义批判,《错位》(1986)通过“戏仿”(mimicry) 将后社会主义与荒诞派戏剧联系了起来,《轮回》(1988) 则表现了后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听天由命和杂乱无序的状态。在另一篇文章中,毕克伟进一步用《顽主》(1988,米家山导演) 和《疯狂的代价》(1988,周晓文导演) 作为后社会主义城市电影的例证。他从改革时代电影生产的政治经济角度得出结论说,20 世纪90 年代初是一大团矛盾,此时半持政治异议的导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 专门创作逆向的东方主义作品,而张元(1961 年生) 与何一(何建军,1960 年生) 等“第六代”导演则在制片厂体系外拍片,甚至还有一些与创作初衷适得其反、可能会削弱国家权力的糟糕的宣传片。[4]
毕克伟的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情感结构,后社会主义可以体现在一系列不同的电影作品中。只要它们表达了一种异化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甚至第三代名将谢晋于后毛泽东时代初期导演的电影,也可称为后社会主义。因此,后社会主义可以进一步看成各代导演采用的一套另类的美学视角。所谓“另类”,也就是与毛泽东时代主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模式不同。就城市电影而言,《本命年》(1989,谢飞导演)就先于第六代之前,描述被边缘化的出狱犯人在新兴的市场经济造成的全新的城市社区中拼命挣扎,深刻地表达了幻灭与悲观的情绪。裴开瑞(Chris Berry) 和法克哈(Mary Farquhar) 拓展了毕克伟的后社会主义观念,兼以涵盖电影风格。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后社会主义能否看成是后现代主义的补充? 它对其他风格的拼贴(pastiche),它的模糊性和游戏性,是否表示它的美学类似于后现代主义?”[5]换言之,我们能否按毕克伟所说,在阐释后社会主义问题时,不需面对它的他者——后现代主义?
对德里克(Arif Dirlik) 和张旭东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绝对的否定。他们认为,“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后现代也是后革命、后社会主义”。[6]他们心目中的后社会主义观念是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体系,它囊括了正在变化中的社会—经济状况中所有可想象到的方面,这一状况导致了后现代在当代中国的形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张旭东在对当代中国的双重勾勒(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 中,分析了极为广泛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改革的两面性、生产过剩危机、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主义) 的乌托邦冲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市场的疯狂和平民的奢侈,到知识分子的政治焦虑(他们如今分化成几个彼此论战的意识形态阵营)。张旭东的结论是,“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阶级—政治—意识形态分化、矛盾、两极化、分裂化的日益深入,日益凸显,造成了焦虑”——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于是随之出现在这个可以确认为是“后社会主义的” 社会。[7]
以上我简述了近年关于后社会主义的英文学术成果,旨在说明“后社会主义”并非是涵盖整个后毛泽东时期( 即1977 年后的“新时期”) 的一个单一概念。相反,我把后社会主义看成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多样的文化图景。在这一图景下,具有不同美学追求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各代影人,努力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重新调整、重新定义自己新的战略位置。我之所以强调“不同”,是因为我相信,90 年代初第六代导演出现的时期代表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新的一章。这一时期有时被称为“后新时期”,它与毕克伟等研究的新时期有显著差别。[8]因此,研究20 世纪90 年代的中国电影要求我们关注新的文化生产、艺术追求、政治控制、意识形态定位以及制度变迁等问题。
新千年交替的收编和共谋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检视一下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中国电影的三股力量,重新勾勒WTO( 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12 月同意中国正式加入) 时代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为此,我加上了地下电影所代表的“边缘”及其自称的真实、现实,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力量,以取代前面的三分法,使描述更加精密。我们现在可以用图解的方法,把艺术、政治、资本、边缘作为四个互相竞争的力量,看一下它们相互抗衡和结合的形式( 见图)。
首先,艺术以想象为特征,由创造力产生,它追求美学、声誉,从民营企业和海外获取相当的资助,制作艺术电影,对象是国内外受过教育的小众。其二,政治的特点是权力,由审查制度维持,追求宣传和控制,利用国家拨款制作主旋律影片,以巨大的经济代价将其加诸于全国观众。其三,资本以金钱为特点,由市场推动,追求利润和控制,从民营企业——有时也有国家来源——获得大量资助,制作针对大众的娱乐片。最后,边缘以真实为特点,以异议为灵感,追求现实和声誉,从民营企业和海外获得低成本投资,制作“地下”或“独立”电影,主要在海外传播,偶尔也通过非正规渠道( 酒吧等,影碟) 在国内传播。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的情况是,四种力量现在都把市场( 包括国内和海外市场) 作为它们的核心中国电影| 产业与叙事舞台。除了政治和边缘之间的扭结外,各种力量之间产生越来越多的融合和妥协。政治重新调整了与艺术的关系,从全面控制改为诱惑和收编。而艺术也可能会自愿融合政治,有时甚至达到了与官方意识形态完全一致的程度,如《我的1919》(1999,黄健中导演)和《国歌》(1999,吴子牛导演)。同样,资本也改变了对艺术的战略位置,从控制转向收编。有时,声誉和利润分成的诱惑推动着艺术融合资本,如《十七岁的单车》(2001,王小帅导演);或与资本共谋( 甚至依赖资本),如《英雄》(2002,张艺谋导演)。[9]艺术和边缘之间的联系是最不稳定的。从现有格局来看,艺术常常漠视边缘声称的真实,而边缘则揭示后社会主义现实中令人不快的景象,故作反抗艺术的姿态,如《小武》(1997,贾樟柯导演)。[10]有时艺术和边缘之间会出现奇特的结合或妥协,如《月蚀》(1999,王全安导演) 和《苏州河》(2000,娄烨导演),它们都类似地下电影,却公认取得了艺术成功。边缘顾名思义必须对资本表示蔑视,但在实际操作中,边缘可融合资本,而资本则部分收编了边缘,其方法是通过投资拍摄某种“中国”的现实,它被认为比艺术和政治所表现的中国现实更真实、更客观,如《邮差》(1995,何一导演) 和《站台》(2000,贾樟柯导演) 所彰示的。[11]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最醒目的变化出现在政治和资本的联结上。政治和资本以分享利润和资源为借口,达成了共谋关系。紫禁城影业公司就是一例,它既追求政治正确性,也追求最佳市场效应。[12]《红色恋人》(1998,叶大鹰导演) 和《不见不散》(1999,冯小刚导演) 这两部由紫禁城出品的商业片,是这种政治—资本伙伴关系的早期产物。扭结和妥协这一规则的例外情况,就是政治和边缘之间的联系,那里是可能存在政治异议和文化抵抗的唯一场所。但由于被政治禁止、被艺术忽略,边缘的影响和所呈现的现实影像主要是在海外国际电影节上被人接受,如《鬼子来了》(2000,姜文导演)。既然民营资本可以轻松吸引潜在的边缘者来搞艺术,边缘作为异议和反抗场所( 或者如白杰明所称的“寄生地”) 的未来,仍是无法确定的。[13]边缘缺乏与国内市场的结合,也使其成为新千年中国电影业政治经济中的一支弱小力量。新千年中国电影业再次被艺术、政治、资本三股力量控制,或更确切说被这三者的重新联合( 包括各自对边缘的收编) 所控制。
邓光辉在回顾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电影时,找出了一种合流模式,其中的“新主流电影”包括艺术片、娱乐片和新生代( 即第六代) 电影。邓光辉注意到新生代在叙述、影像风格上朝新主流运动,娱乐片则喜欢快乐原则而不是性、暴力等敏感题材,艺术片从文化批评的象牙塔沉沦到了个人幻想的后台。[14]如果重新阐释邓光辉的说法,可以说在主流的后社会主义制片模式中,收编和共谋已经是其有机成分。我对“新主流电影”这个提法有所保留,[15]但我同意邓光辉的一个论点,那就是90 年代中期以后的新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如戴锦华所说,“在80 和90 年代的社会纷乱中被放逐的边缘文化力量,现在同其他流放者一起聚集力量,开始挺进中心”。[16]戴锦华质疑两种针锋相对的未来相当令人深思:“边缘是否正在成功进军,占领中心? 还是无所不在的文化
工业及其市场策划了一场夺权? 新一代导演是给飘摇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活力,还是体系淹没了软弱的个性艺术家?”[17]尽管戴锦华希望她的两种极端的未来图景都是错的,但我觉得新千年的迹象表明,后社会主义制片系统在迅速融合,电影艺术家越来越具有依赖性和共谋性,他们在相当的程度上被制度化或职业化,他们是被迫卷入而不是“挺进中心”——而这个中心就是当今无所不在的市场。
表面看来,中国电影在WTO 时代存活下来的必要性,是最近艺术、政治、资本战略结盟后面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国家在媒体业中采取了进一步的平行、垂直整合的措施,一方面以现有的制片厂为基础,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电影集团,另一方面则把电影、电视、广播、广告、出版等整合成规模宏大的媒体集团。从制度上来说,现在的行业改组迫切要求各种力量进行更多融合和妥协。雄心勃勃的导演们则欣然抓住机会,宣布他们在市场中的存在( 虽然也许还未宣布他们自己的艺术声音)。传媒也对新一代城市导演投入了许多关注。从2002 年起,中国每年引入的好莱坞大片计划将增加两倍或三倍。在中国与好莱坞的这一新的遭遇中,新一代城市导演被看成中国的先锋。
很多新一代城市导演对WTO 时代中国电影的未来保持乐观。2000 年在回答《大众电影》杂志提出的问题时,王小帅说,好莱坞对中国艺术导演的冲击不会太大,中国电影应发展更多的“东方特色”。以地下电影《北京杂种》(1993) 著名、但已于《过年回家》(1999) 后重返“地上”的张元,把引入的好莱坞大片看成“文化的侵略和占领”,但认为年轻导演凭自己的才能和风格,会在未来十年成为最有希望的中国影人。在《头发乱了》(1994) 之后导演了《古城童话》(1999)和《西施眼》(2002) 的管虎承认,大家已达成共识,那就是电影首先必须“ 好看”,导演若不考虑市场因素就会遭到抛弃。张杨拍了两部票房成功的影片,《爱情麻辣烫》(1998) 和《洗澡》(1999),因此说得更直接:“我觉得好电影就有商业性”。[18]但是,正如真实、客观、现实、真理等概念一样,这些导演没有定义他们说的“好电影”或“好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角度上说,张艺谋认为第六代的美学有泛泛之嫌,也许有一定道理 :第六代“仿佛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和参照物”,导致他们明显缺乏开创性的作品。[19]不少批评家也在新千年的新电影中注意到这种经典缺席的遗憾。
可以说,WTO 时代的后社会主义市场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新一代城市导演的艺术风格( 从先锋到通
俗剧式)、意识形态立场( 从激进到保守)、体裁实验( 从喜剧到犯罪恐怖片) 如此驳杂复杂。他们虽有明显缺点,但在新千年出现的新导演数量( 包括大量独立制片),以及他们某些处女作引人注目的特点,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乐观。引用毛泽东在文革中的语录,世界属于年轻人,虽然这一次,“世界”不再指沉浸在政治理想主义中的红色王国,也不是被青春怒火引爆的自我放逐的个人空间,而是一个受到后社会主义电影业的力量场——资本、政治、艺术、希望还有边缘——相互作用的广阔天地。
注释:
[1]有关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电影的概述,见Yingjin Zhang,Chinese National Cinema. London: Routledge,2004,281-296 页.
[2] 毕克伟 (Paul Pickowicz).Huang Jianxin and the Notion of Postsocialism. Nick Browne,Paul Pickowicz, Vivian Sobchack, and Esther Yau,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58-59 页.
[3] 毕克伟引文同上书,60-62、80-83 页.
[4]Paul Pickowicz. Velvet Prison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Filmmaking. eborah Davis, Richard Kraus,Barry Naughton,and Elizabeth Perry,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Post-Mao China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193-220 页.
[5] 裴开瑞 (Chris Berry) and Mary Ann Farquhar. Post-Socialist Strategies: An Analysis of Yellow Earth and Black Cannon Incident. Linda Ehrlich and David Desser,Cinematic Landscapes: Observations on the Visual Arts and Cinema of China and Japan.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84 页.
[6]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 Introction: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Boundary 2 24.3 (1997),4 页.
[7]Xudog Zhang. Epilogue:Postmodernism and Post-Socialist Society—Historicizing the Present. 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Postmodernism and China .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437-38 页.
[8]参见Xudong Zhang 编,Whither China? Intellectu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Durham,NC: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 .
[9]《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感伤的艺术片,由台湾和法国联合制作。《英雄》是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北京、香港和哥伦比亚亚洲公司都参与制作。
[10]张艺谋的话阐述了艺术和边缘之间的这种张力:“其他阶层的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年轻的叛逆精神。第六代的反叛也是如此。我们不清楚这一反叛针对的是政治、艺术形式、艺术内容、上一代,还是传统美学。” 见Frances Gateward 编,Zhang Yimou:Interviews.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1,153页.
[11]在制作《站台》时,贾樟柯得到了香港胡同制作公司、日本万代娱乐公司、法国Artcam 公司的资助。比较有讽刺意味的是,张艺谋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从海外获得了很多资金,1999 年却抱怨年轻导演与资本的共谋“第六代很有实际考虑。这是无法抗拒的 :对金钱的需求,审查制度造成的两难处境,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等等”(同上书,162 页)。
[12]我给“民营”这个词加上引号,是因为紫禁城公司在1996 年完全是国家资本建立的,投资的518 万元来自以下政府单位:北京电视台(25.5%),北京电视艺术中心(25.5%),北京电影公司 (24.5%),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24.5%)。见《1997 中国电影年鉴》 ( 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1998),第342 页. 在推出大受欢迎的“贺岁片”后,紫禁城在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成绩骄人。
[13] 白杰明 (Geremie Barmé). In the Red: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39 页.
[14] 邓光辉. 论90 年代中国电影的意义生产. 当代电影,2001,1 期.
[15] 对从上海发出的“新主流电影”的提法的批评,见Yingjin Zhang,Screening China:Critical Interventions,Cinematic Reconfigurations,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2002), 324-31 页.
[16] 见Jing Wang and Tani Barlow 合编, Cinema and Desire:Feminist Mar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Dai Jinhua . London:Verso,2002, 85 页.
[17] 同上书,97 页.
[18]李彦.WTO 来了我们怎么办. 大众电影. 2000,6,50-53 页.
[19 ]Frances Gateward,Zhang Yimou:Interviews,162 页.
❸ 徐峥和黄渤演的电影本命年
《有虎气》。
徐峥和黄渤演过很多的电影。比如泰囧就是由徐峥执导,徐峥,王宝强,黄渤等主演的喜剧类型的电影心花怒放,也是黄渤,徐峥等主演的爱情喜剧类型的电影。
在2022年有虎气,这部电影即将开整一红到底。从贺岁广告来看,就非常的搞笑,也让我们很多的网友十分的期待。两个人都是喜剧担当,所以在这些电影当中能够感受到他们非常突出的一面。
而且都是喜剧演员,所以在很多的电影当中有很多搞笑的表现,适合在新年观看。
❹ 看电影《本命年》有感
看老电影《本命年》有感:
方叉子因为不满女朋友提出分手,拉着李慧泉一块去找前女友,对着前女友的新男友一顿拳脚,方叉子乘机还想强暴前女友,她的新男友奋不顾身的去保护她,一番厮打后,前女友的新男友不幸被打死,李慧泉拉着方叉子快速逃离现场。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两个流氓最终得到了法律的惩罚,方叉子被判了无期,李慧泉算是帮凶,做了几年牢就出来了。李慧泉很讲义气,出狱后连忙到叉子家探望叉子的父母,但是父母却恨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儿子做牢到现在也没有去看他一眼,对李慧泉也觉得是污点。还是叉子的弟弟小武懂得事件经过,李慧泉也是为了哥哥,暗中把叉子的监狱地址告诉了李慧泉,两人便开始了通信。出狱后也不能代表李慧泉就是干净的人,社区的罗大妈会把李慧泉不对劲的地方暗中给派出所报告,可在生活中罗大妈还是很关心李慧泉,罗大妈和派出所的目的都是希望李慧泉能变好,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冲动打架,李慧泉在外面的一举一动派出所都知道,如酗酒不小心摔破酒杯,和不良商人崔永利的来往,李慧泉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着。
李慧泉很讲义气,即使知道罗大妈会把自己的近况对派出所汇报,心里也没有埋怨,当罗大妈女儿临产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骑着三轮车送她们去医院。出狱后他本打算找以前的江湖朋友,有一个叫扁子的兄弟,他们过去一块鬼混在一起,想不到出狱后扁子骑着摩托车被撞死了,而且摩托车也是偷来的,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出狱后李慧泉的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原来有个工厂上班,后来工人被集体下岗,只拿了百分之四十的工资,底层人真是时代变迁的牺牲品。李慧泉没什么朋友,过去认识的都是不务正业的流氓,想找的朋友也死了,社会一下子对自己变得陌生和冷漠,他除了喝酒就是抽烟。男人感觉到孤独的时候就是喝酒和抽烟,他又不是文艺青年,艺术家觉得孤独会用艺术作品来抒情。那年头还有文化,警察亲自上门做了思想工作,劝李慧泉少喝酒,如果觉得闷就买本书看看,书后来倒是买了,不是唐诗宋词,也不是三国水浒,而去一些色情杂志,李慧泉似乎是一个木已成舟的人,本性难移了。
为了生活,李慧泉就在街上摆摊,意外遇到之前有过节的流氓刷子,曾经他们冲突过,刷子的头还被打的留下了疤痕,后来亲自设宴赔不是,恩怨就一笔勾销了。几年以后刷子仍然是不务正业,喜欢欺骗少女,喜欢赌博,喜欢到处借钱不还,借了李慧泉的钱说是准备结婚,其实女朋友早和他分手了,刷子拿着钱去赌博输的一干二净。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愿意跟流氓在一起,特别是那些小混混,一没势力,二没人脉,三也土气,如果是大流氓有钱有势,那当然很多女生会和他云雨缠绵,像崔永利的身边就很多爱钱的女人。方叉子、刷子所以被女朋友抛弃因为他们是小流氓,不够体面,无论是说话还是穿着都让人觉得没面子,何况流氓交女朋友都是靠招摇撞骗,一旦被发现底细也就翻脸不认人了,小混混还想和别人山盟海誓,真是想入非非。
李慧泉在舞厅认识了一个叫赵雅秋的女歌手,她在舞厅卖唱,给的钱很少,可她不是为了钱去的,是为了体验自己的唱功,利用那的场地,就当是学习的场所。因为很多小流氓在门口纠缠她,李慧泉被安排护送赵雅秋回家,两人就这样认识了,李慧泉也渐渐的喜欢上她,其实是自作多情。开始赵雅秋穿着还很斯文,后来越穿越暴露,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音乐的前途似乎也越来越顺利,李慧泉仍然是一厢情愿的暗恋着她。赵雅秋对李慧泉的底也是了解一些的,她的理想是音乐,将来出唱片,成为流行音乐的歌手之一,她不可能会喜欢上李慧泉这种人。可李慧泉却越陷越深,在思想上已经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人了,他以为崔永利霸占了她,忍不住打了他一顿,又掏钱买条项链,以为赵雅秋会喜欢,可赵雅秋根本看不上,其实是看不上李慧泉他这个人,一个小流氓,小市民的身份。受到刺激的李慧泉只能自暴自弃,把东西甩卖,坐的士给了司机一沓钱,走黑路被两个小流氓捅了刀子,人生就这样咎由自取的给结束了。
李慧泉很讲义气,可他的义气却用错了对方,对错了人,如果他不是和叉子鬼混,就不会打架坐牢,人生也就不会有污点,母亲的死多少也是被他给气的。婚姻不是买卖,更不是霸权,任何女性都有权力选择和哪个男朋友相处,为了分手就要打死人,强暴别人,这种义气明显违背了道德和法律,冲动是魔鬼,年轻气盛更是魔鬼。就因为他给方叉子写信了,想不到方叉子越狱,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从青海一路来到北京,他没有去看父母,而是偷偷摸摸溜进李慧泉的家。李慧泉劝他去自首,叉子想南下,见李慧泉没支持的意思,就自作主张,拿了李慧泉三百块钱不告而别。李慧泉身边就没几个正经人,近墨者黑,自己是什么了那么就会有和自己差不多的什么来接近自己,像崔永利,他接近李慧泉就是想利用他做自己的保镖,和自己一块干非法的勾当,还安排自己的情妇脱光衣服想勾当李慧泉,想用美色拉拢李慧泉。对着一丝不挂躺在床上卖弄风骚的女人,李慧泉没有心动,而是愤慨,他看不起这种女人,可又高攀不上像赵雅秋那样的女人,李慧泉的感情是很矛盾,也很可悲。
老电影能看到社会真实的一面,能看到人性的善恶,看到底层人的生活心酸,现在的电影看上去都是新衣服,新房子,生活多么幸福,彼此的关系多么和蔼,这些都是一种粉饰,所以老电影看的都是人,现在看的都是鬼。生活是千姿百态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两个人的世界就会产生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既然内容如此丰富,可惜今天的电影似乎是没有灵感,没有内容,没有故事了,都是千篇一律,都是墨守成规,都是故步自封,都是坐井观天。如果没看过一些老电影的人是不懂电影的,过去什么都落后,可思想不落后,拍出来的东西就很丰富,感情丰富,思想丰富,内容丰富。老电影容易让人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活本来就是一种苦难的磨练,不是人人都是温室里面的花瓶,一辈子都是养尊处优,与世无争。老电影属于伤害文学,作品很有感性,很有张力,很有责任感,有良知。现在的看不到良知,看不到灵魂,一个没有良知的时代,试问现在的电影怎么会有灵魂呢,现在的人都没有灵魂了,电影又怎么能看到灵魂,想电影有灵魂只能去看老电影了。(2022年3月)
❺ 谁知道电影《本命年》剧情梗概
导演:谢飞
编剧:刘恒
主演:姜文 程琳 岳红 刘小宁 孟瑾
上映:1989年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颜色:彩色
时长:107分钟
类型:剧情片
影片介绍:
根据刘恒小说《黑的雪》改编。
李慧泉为了哥儿们义气打伤人而"栽"进公安局,劳教期满后被释放回家了。他神情冷漠地走进铁道边房屋低矮的家,久久地凝视着母亲的遗像。热心的邻居罗大妈和民警小刘帮助李慧泉办了个体营业执照,他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新春佳节,他仍在屋里整修三轮车。他旧日的朋友约他去咖啡厅一聚,他因此认识了业余歌手赵雅秋和行踪诡秘的倒爷崔永利。由于门外一群小痞子的纠缠,演唱完的赵雅秋希望有人送她回家,于是崔永利请李慧泉代劳。李慧泉开始当上了赵雅秋下班的护送者,一次又一次的夜送赵雅秋,使李慧泉的心逐渐靠近了这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赵雅秋的名声渐起,崇拜者、追随者愈来愈多,最终,李慧泉的"职务"被赵雅秋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伙子所取代,他怅然若失。
一天深夜,李慧泉昔日的密友叉子越狱潜逃找到他,一费以“够哥儿们,讲义气”自诩的李慧泉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不忍对叉子做不义气的事,在他的暗示下,叉子逃走了,李慧泉知道自己犯下了包庇罪,有心去公安局自首。李慧泉降价卖掉全部存货,取出了全部存款,买了一条金项链,他驱车来到大饭店歌厅,找到已经唱红的赵雅秋。赵雅秋开了几句笑话,并回绝了他的礼物。李慧泉万念俱灰,把金项链随手抛在路边。他下决心到公安局去自首。
路过餐馆时,他进去痛饮了一番,喝得酩酊大醉的李慧泉踉跄而行,突然两个少年抢劫犯拦住了他,强行搜身。李慧泉笑了几声,三拳两脚把他们打翻在地,一少年猛然跃起冲将过来,李慧泉只觉腹部一震,便蹲在了地上。两少年仓皇而逃,李慧泉挣扎了几步,跌倒在地,黑红色的血淌了出来。24岁的李慧泉在本命年死去了。
❻ 跪求《本命年》影评一篇 1500字左右
《本命年》是一部表现城市青年题材的影片,不仅具有某些“新写实”特点,而且极为耐人寻味。这部影片看似单纯、平静,实则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从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到谢飞对中国当代某些城市青年乃至市民层面的精神空虚、没有文化状况的那种痛心疾首的感受。影片一开始,本片的主人公、刚刚出狱的青年李慧泉正在穿过地下通道。当他走出地下通道后沿着大杂院中弯弯曲曲的小道终于来到了他自己那破败、零乱、布满灰尘的小屋时,我们知道,他的新生活开始了。观众隐隐约约地感到, 不管他的新生活如何展开,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不久,观众就被告知,他父母双亡、孤身一人,过了春节他就24岁了,就是说,对于他的新生活来说,他首先要度过他的本名年。本命年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意味着一个人一生中每12年遇到一次的不吉利的年头。按照这一习俗,他熬过了这一年,似乎就开始了一番新的天地。他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年似乎是一个问题。但最令人震惊、而且也最让人思考的是,在影片中,李慧泉的全部故事在他的本命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即除夕之夜)就结束了。一个希望有新生活、并一度燃起了对生活的期望的人,在他的新生活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结束了。 导演谢飞与主演姜文
这很象他的"爱情"经历:一个相当微弱的爱情信息,刚刚收到,就被信息的发出者废弃了。影片对故事结局的处理很有特色,一是突发性,二是模糊性。方叉子的自暴自弃、走向绝路以及方叉子的家人对方叉子所表现的那种毫无情义的决绝态度对李慧泉的刺激,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朦胧爱情的迅即消失无疑只是一个积累因素。但问题在于,李慧泉把1万4千元存款取出来只表明他的绝望和自暴自弃,还并不等于自杀。 事实上,他直接死于一次抢劫事件,但是其死因却难以确定。这样一来,影片在主要表现李慧泉死于他的精神悲剧的同时,又为对他的死因的宿命解释留有一定余地。在影片中,爱情悲剧只是他精神悲剧的一部分。他不能正确地对待爱情,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不能正确地对待他必须面对的生活的沉重。生活的意义对他而言尚有待于发现和建立。 当他在酒吧第一次听到漂亮歌女的歌声时,叠印镜头的使用准确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感受:生活似乎突然变得有意义了。方叉子事件之后,爱情的希望对于他就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他的悲剧也在于,他把生活的意义完全寄托在一厢情愿的爱情上,这一点也有表明他生活空虚和表现城市青年没有文化的精神悲剧的作用。据说,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有人对如何处理泉子和歌女的关系提出建议,即泉子是否可以把她"办了"。 对此,谢飞始终坚持现在的处理。仅从这一点也可以见出谢飞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和社会批判精神。这一点更加重了影片本身的社会批判的力度。此外,人情冷暖、社会弊端等现实问题在影片中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折射。
❼ 本命年电影为什么被禁
没有被禁。《本命年》是一部剧情片,讲述了北京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爱情受挫、犯罪、死亡的故事,根据该剧微博显示,该片并没有被禁,可在爱奇艺流媒体进行观看。
❽ 本命年电影为什么老拍房间
剧情需要
根据剧本走向,需要多次借助房间的场景,老拍房间。
电影《本命年》真实取材社会事件,原著为作家刘恒撰写的长篇小说《黑的雪》。这部影片名最初与小说同名,但是影片开拍的冬天一直没有下雪,导演谢飞觉得没抢拍到雪景若再以《黑的雪》为片名就会不太贴切。一众主创为片名发愁时,姜文灵机一动说叫《本命年》吧,恰好导演谢飞属马,又赶上电影开拍那年是谢老的本命年,《本命年》遂成了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