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苦月亮》你看懂了吗
电影中在新年舞会上,奈杰尔背着费娜向咪咪求爱。而本应因晕船躺在房间里的费娜,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身后。费娜知道奈杰尔的心思之后,曾经警告他说:“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会做的比你好。”而此时,她竟然和咪咪一起跳起舞来。倍受冷落的奈杰尔,只有一个人喝闷酒,他以为所有的故事到此已经结束。喝得烂醉的奈杰尔,为了找费娜而再次来到咪咪的房间,吃惊的发现两个女人躺在一起睡着了。而奥斯卡正坐在旁边,对沉睡中的咪咪说:“宝贝,你太贪心了。”枪声让奈杰尔和费娜清醒了过来,奥斯卡结束了他自己和咪咪的生命,这是他们故事的最后结局。在影片的结尾,奈杰尔和费娜在船舷上相拥在一起。他们在那一刻,是否感觉到平淡的婚姻生活原来是幸福的呢?这部影片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现实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爱情,最后会被演变为仇恨?奥斯卡和咪咪的故事虽然有夸大的成分在内,但是向我们道出了问题的核心。一见钟情的爱情,注定不会持久。奥斯卡之所以被咪咪所吸引,完全是由于对她外表的迷恋。这是许多男人疯狂爱上一个女人,所无需解释的理由。而浪漫的邂逅,往往会让一个女人产生爱情的错觉。但实际上,男人的热情只不过是为一时的激情所驱使,而当最初的激情在情爱之火熊熊燃烧之后熄灭时,也就是爱情幻梦破灭之时。正因为咪咪在被奥斯卡抛弃后,深深的理解了这一点,才对迷恋她的奈杰尔说,你说爱我不过是因为你从未得到过我。这部影片向我们所展示的,不是爱情是什么,而是爱情不是什么。存在于奥斯卡与咪咪之间的,至始至终都不是爱情,而是情爱,一种被伪装成爱情的浪漫激情。在现代社会里,恋人分手和夫妻离婚之所以如此的平常,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不是爱情,而是情爱。而情爱变质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仇恨。如果说爱情的果实是甜蜜的,那么情爱的果实却是苦涩的,片名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
Ⅱ 电影“苦月亮”到底讲的啥啊
苦月亮Bitter Moon
英法 1992
编剧:罗曼.波兰斯基 G.布拉赫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埃玛纽埃尔·塞纳 彼得·科约特
休·格兰特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剧情简介:
奈杰尔和菲奥娜是一对正值"七年之痒"的英国夫妻,搭船到印度去给他们缺乏激情的婚姻充电;奥斯卡是个终日瘫在轮椅上的美国作家,他的妻子咪咪年轻美艳,是个法国舞蹈演员,这对夫妻关系诡异。两对夫妇相逢在黑暗的海上。奈杰尔被咪咪的美貌吸引,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奥斯卡遂以咪咪为饵,要奈杰尔倾听他们的故事:
多年前,奥斯卡在巴黎的公共汽车上偶识咪咪。她的美貌让他着迷。他走遍巴黎城想要再度遇见她。终于在他心灰意冷地与他人约会晚餐时,发现站在身边的女招待便是寻觅了许久的咪咪。于是,一段浪漫疯狂的爱情有了开始。激情迸发,二人掉入爱的深渊。然而爱欲缠绵几乎将两人的情感烧尽。 咪咪那近乎完美的身体逐渐对奥斯卡失去了诱惑,他暴露出自私残忍的本性,疲惫于如醉如痴的性爱享受开始渴望自由。而咪咪的爱情执拗而灼热,任凭怎样痛苦她也不要离开奥斯卡。奥斯卡开始虐待咪咪,在他严厉咪咪变得乏味。她有了奥斯卡的孩子,堕胎感染被割除子宫,险些死去。奥斯卡将虚弱咪咪骗上飞机,他庆幸终于摆脱了咪咪,重新开始了自由糜烂的生活。在一夜狂欢后,奥斯卡出车祸住进了医院,咪咪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在强烈恨意的驱使下她将他拖下病床致使奥斯卡终身残废。咪咪又与奥斯卡生活在一起了。咪咪照料他,却又像以前他虐待她一样虐待他。他们唇齿相依,深爱对方,但是爱的唯一表达方式是疯狂的相互伤害和虐待。
奈杰尔为奥斯卡和咪咪爱情的深刻和极端而震惊。同时菲奥娜也对他们苍白冷漠的夫妻关系彻底厌倦。圣诞节舞会上菲奥娜与咪咪在奈杰尔惊讶的目光中相拥起舞,似乎在同性之爱中找到了新的火花。然而,奥斯卡对酣睡在床的咪咪扣动了扳机,而后打穿了自己的太阳穴。不再有任何东西,一切都结束了。
查到了导演的个人经历,也许对大家理解影片有所帮助。
被揭是在逃强奸犯
波兰斯基不敢参加奥斯卡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候选者罗曼·波兰斯基3月23日将不会出现在柯达剧院前的星光大道上,这位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获得者日前被洛杉矶法院爆出竟然是一位犯有强奸罪的在逃犯!
25年前,为了逃避洛杉矶法院对他关于强暴13岁少女的判决,波兰斯基逃到了出生地法国巴黎,在那里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电影生活。25年后,他的一部反映二战期间大屠杀幸存者的影片《钢琴师》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提名。奥斯卡学院对69岁的电影导演波兰斯基参加3月23日的颁奖典礼举双手欢迎,但是洛杉矶法院官方发言人却向媒体宣称,作为一个在逃的犯人,只要波兰斯基胆敢踏入美国领土一步,绝对是逮他没商量。
1977年,波兰斯基被洛杉矶法院指控犯有强奸和其他5项重罪,当时,他在好莱坞著名演员杰克·尼克尔森的家中猥亵了一名13岁少女。1978年,在法院宣判结果之前,波兰斯基潜逃到了法国巴黎,至此再未回过美国。25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波兰斯基心中永远的痛,近些年来,波兰斯基多次公开就此事发表个人看法,他说:“我现在已经不再考虑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我更牵挂的是它对我的孩子和妻子的伤害。”
洛杉矶法院发言人向媒体透露,波兰斯基的律师曾向法院提出,波兰斯基愿意接受一些在监外执行的判罚。但按照美国当地法律,波兰斯基的罪行最多可被判长达50年的监禁,所以在洛杉矶法院看来他至今仍是一个在逃犯。(张文伯)
罪恶大师--罗曼·波兰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出生后不久的童年时代,全家就遇到先在德国紧接着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父亲原来是一个有志艺术的画家,反犹浪潮使父亲彻底失去在法国生活下去的希望。在罗曼3岁时,父亲迫不得已率领全家迁回了波兰克拉科夫(Krakow)的老家。二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父亲和叔叔虽然幸免于难,但怀着身孕的母亲却惨死在纳粹建造的毒气室里。当时父亲将他推进了夹墙,才使他得以幸存下来。年幼的他设法逃出了犹太人居住区,这些恐怖的经历在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经典巨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中有所反映。据报道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几次请他出任这部影片的导演。然而,罗曼的几个朋友和亲人都曾关押在这个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解救人质的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他发现这个题材太痛苦、离他太近,拒绝了这一邀请。罗曼7岁时就开始在波兰农村游荡,居住在不同的天主教家庭里,侥幸生存了下来。这段惨痛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5年,罗曼回到了父亲身边,并进入一所技工学校学习,但是年轻的他似乎早有了从影的主意。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有《自行车》("Bicycle",1955年)、《凶手》("A Murderer",1957年)等。随后他进入了波兰罗兹电影学校(Lodz Film School),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学习,并逐渐崭露头角。他在学生期间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短片《两个男人与更衣室》("Two Men and a Wardrobe",1958年)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包括布鲁塞尔电影节(Brussels World\'s Fair)最佳影片第3名。他早期拍摄的短片《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1961年)和喜剧短片《哺乳动物》("Mammals",1962年)等,受到一致推崇,至今仍堪称同类影片中的经典,这时他已显示出对黑色风格产生了兴趣。
1962年3月,罗曼首次编导了波兰影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这部讲述战后波兰社会婚姻悲喜剧的影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影片没有得到波兰官方和评论界的好评,但在西方却引起了轰动,为他跨入世界影坛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该片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费比西"(Fipresci)最佳导演,并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噪世界影坛。在巴黎几经沉浮后,罗曼结识了年轻的编剧杰勒德-布拉奇(Gerard Brach),俩人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不久罗曼移居英国,执导了3部与杰勒德-布拉奇联合编著的影片:1965年,法国著名女演员凯瑟琳-德诺芙主演、关于年轻女子心理崩溃的心理恐怖片《冷血惊魂》("Repulsion");1966年,讲述在一座城堡里发生的歹徒与一对不和夫妻的黑色惊悚片《荒岛惊魂》("Cul-de-sac");1967年,他与美国女明星莎朗-塔特(Sharon Tate)联合担当主演的恐怖片《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前二部影片分别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和金熊奖。这时的罗曼,以强烈的悬念和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表现出了浓烈的血腥气味,也使他在国际影坛的声誉不断提高。
1968年1月,罗曼和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并一起前往好莱坞发展。就在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其编导的第一部美国恐怖片《失婴记》("Rosemary\'s Baby"),影片改编自艾拉-莱文(Ira Levin)的同名女性题材恐怖小说,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他因此获得了第26届金球奖、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轻而易举地在好莱坞赢得了声誉。事业上春风得意的罗曼,1969年却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已怀孕8个月的莎朗-塔特与他的3个好友一起被臭名昭著的邪教徒查尔斯-曼森团伙(Charles Manson)残忍的杀害。无法面对这一切的罗曼,重又回到了欧洲。1971年,他编导、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黑色古装片《马克白》("Macbeth"),被认为是对曼森一伙的回应。
1974年,罗曼经不起好莱坞的诱惑重回故地,推出了杰克-尼科尔逊(Jack Nicholson)和费-唐纳薇(Faye Dunaway)主演的犯罪动作片《唐人街》("Chinatown")。罗曼黑暗阴冷的恐怖执导风格贯彻全片,影片成为了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使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获得了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他也藉此确立了在好莱坞的地位。可在1978年,罗曼被指控强暴了一位13岁的少女,在加州被逮捕。罗曼花了42天的时间进行辩解,法官最后犹豫了。在进一步的法律程序开始前,他逃离了美国,定居法国巴黎,虽避免了牢狱之灾,但从此再也没敢去美国。 1979年,罗曼在法国编导了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主演的爱情片《苔丝》("Tess"),这部影片改编自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他以一种写实手法将哈代的小说浪漫地形象化,影片弥漫着罗曼对宿命的无奈之情。罗曼凭借此片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以及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罗曼后来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很少能达到鼎盛时期的水准。他开始出现在一些舞台剧中,1981年,他回到了波兰,执导并主演了舞台剧《莫扎特》("Amadeus")。
1988年,罗曼编导了悬念惊悚片《惊狂记》("Frantic")。这部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贝蒂-巴克利(Betty Buckley)主演的影片, 讲述了一位美国人在法国巴黎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此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和商业上的成功。1992年,他在法国编导了《苦月亮》("Bitter Moon"),影片由他的法国妻子伊曼纽尔-塞根纳(Emmanuelle Seigner)和休-格兰特(Hugh Grant)主演,这是一部反映情感和性堕落的影片,告诫人们把握自我、不必过分沉溺于肉欲。1994年执导的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改编自智利剧作家阿里尔-多尔夫曼(Ariel Dorfman)的政治题材故事,由西格尔内-维弗(Sigourney Weaver)和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主演。他将被本-金斯利强暴后而变得情绪不安的西格尔内-维弗内心挖掘至极,成为他最为黑暗压仰的一部电影。
沉寂4年后,1999年罗曼-波兰斯基带着自己编导的惊悚片《第九道门》("The Ninth Gate")重返影坛。影片改编自西班牙作家(Arturo Paris Riverte)的恐怖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善恶、美丑,但影片上映后反响一般。2002年,罗曼推出了力作《钢琴家》("The Pianist")。该片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劳迪饰,Adrien Brody)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城市的毁灭》("Death of a City")改编。描写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但他的琴声打动了一位德国军官,在这位军官的冒死保护下,终于迎来了自由。曾有过纳粹集中营经历的罗曼,在此片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影片拍得沉重而又细腻感人,重塑了他一流导演的地位。虽然还在欧洲流放,但再次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先后获得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罗曼-波兰斯基属于能编、能导、能演的全才,自从孩提时代起,就主演过多部影片。1954年,21岁的罗曼就在波兰电影巨匠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的第一部影片《这一代》("A Generation")中担任主角。后来,他又在《洛托纳》("Lotna",1959年)和《无罪的巫师》("Innocent Sorcerers",1960年)中亮过相。除了在他自己创作的一些短片和影片中出演角色以外,他还在许多欧洲的电影中出演相当戏份的大小角色,如1974年安东尼奥-马格里提(Antonio Margheriti)执导的恐怖片《魔鬼之血》("Blood for Dracula")、1992年德兰-萨拉菲安(Deran Sarafian)执导的《飞越北极星》("Back in the U.S.S.R.")和1994年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执导的惊悚片《幽国车站》("A Pure Formality")等。
作为一个具有高超驾驭影片能力的艺术家,他还参与了许多影片的编剧工作。但他的作品中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静雨)
Ⅲ 请问《萨特山》这首歌是哪部电影里的歌曲
是电影《苦月亮》里面的歌曲
http://www.mov99.com/movie/2001022100009.html
Ⅳ 求苦月亮的原声碟所有歌曲或歌曲名
《苦月亮》这部电影我也喜欢!
我知道里面有一首歌是Bryan
Ferry的Slave
To
Love
,是结尾两位女主演共舞时的伴奏。
还有一首是Lionel
Richie的Hello,很经典,是在新年晚会上休格兰特和咪咪共舞时的伴奏。
其他的我也在找,这些歌真的很好听!
我又看了下电影结尾制作人名单,里面除了上面的两首歌外还用到的歌曲有——
Clifton
Davis的never
can
say
goodbye
Markos
Vamvakaris的frangosyriani
kyra
Stevie
Wonder的My
Cherie
Amour
Ⅳ 请教这是哪部电影
美国电影《苦月亮》
中文片名:苦月亮,原片名:BitterMoon,又叫锁匙孔的爱、偷月迷情。
故事:
一个残废的美国男人向一对英国夫妇讲述了他和他太太的过去,他们俩由欢快的交往到发生性关系,后来人生观和性观念都发生了变态。年轻的英国夫妻为他说的爱情故事而惊讶,却不知不觉被吸引,并不自觉地开始了尝试美国人说的一切,以寻求变态后的奇特剌激和危险体验,不过他们却也由此进入了痛苦的深渊……
类型:剧情,爱情,惊悚
出品时间:1992年
制片地区:
法国,英国,美国
上映时间:
1992年9月23日
对白语言:英语,法语
另外提供了图片给你,望采纳回答,谢谢!
Ⅵ 《苦月亮》评价怎么样值得一看吗
《苦月亮》是一部尤为独特的爱情电影。
(6)电影苦月亮主题歌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奈杰尔和菲奥娜是一对正值“七年之痒”的英国夫妻,搭船到印度去给他们缺乏激情的婚姻充电;奥斯卡是个终日瘫在轮椅上的美国作家,他的妻子咪咪年轻美艳,是个法国舞蹈演员,这对夫妻关系诡异。
两对夫妇相逢在黑暗的海上。奈杰尔被咪咪的美貌吸引,不由自主地接近他们。奥斯卡遂以咪咪为饵,要奈杰尔倾听他们的故事。多年前,奥斯卡在巴黎的公共汽车上偶识咪咪。
她的美貌让他着迷。他走遍巴黎城想要再度遇见她。终于在他心灰意冷地与他人约会晚餐时,发现站在身边的女招待便是寻觅了许久的咪咪。于是,一段浪漫疯狂的爱情有了开始,激情迸发,二人掉入爱的深渊。
Ⅶ 有谁知道电影《苦月亮》片尾曲叫什么名字
slave to love
Ⅷ 苦月亮 上半段那个女主角将牛奶倒在自己胸部的时候,旁边的收音机里放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看到这个片段时,深深被音乐吸引了,好熟悉,原来在电影<诱惑法则>里面听过这首歌 是George Michael 的faith
Ⅸ 电影《苦月亮》豆瓣影评转载
周末看了这部电影,非常精彩,四个主要演员反而是休.格兰特表现最普通,个人来说,最喜欢的是女主角几番跳舞场景,非常有戏剧的张力,在这色彩浓烈的影片中有迷幻般感觉。
个人表达极其有限,豆瓣上看到这篇精彩影评,邀大家共赏。
夏娃的第八天 ——Bitter Moon 人物心理分析( 电光幻影 评论 苦月亮 2009-09-20 11:21:45)
还记得咪咪的那句话吗?
"I’m just a fantasy and amusement in boring voyage.”
“我只是枯燥旅途中,那虚空的幻想与消遣。”
新年的狂欢过后,宿醉味道的萧瑟清晨,舞厅地板上烟花狼藉,低沉的萨克斯风不经意地飘出法国香颂《大海》,船员们正在清洗甲板。
人生最美好的、或是最虚幻的一夜已经结束。接着将直面残酷的今天。
罗曼斯基的影片始终如海浪般深邃与迷离。茫茫无边的旅程,不知道将被带往何处。随着一波又一波,逐渐被推往汹涌的浪尖,然后瞥见下面幽蓝无底的峡谷。
打开IMDB,评分人数仅八千,平均6.8的‘低分’。我却心头一阵安慰,好像隐藏的宝藏还没有被发现,心底的秘密还无人揭穿。
这部影片并不难理解。只要结婚几年,一目了然。
关于‘贪婪’
奥斯卡在对准自己的嘴扣下扳机前,哀号的那一句“我们都太贪婪”,无疑是全片悲剧的根源,也是解开人物心灵密码的关键钥匙。
‘贪婪’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奥斯卡的贪婪与咪咪的贪婪是完全不同的,男人与女人的贪婪是完全不同的。
奥斯卡的中心台词是“我抛弃咪咪不是为了某一个女人,而是以她来换取所有女性”。
而咪咪的中心台词则是“你可以骂我、打我、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但是请不要抛弃我,我离开你无法活下去。”
男人总是贪婪地想要征服更多的女人,而女人总是贪婪地想要占有他的全部。
两个人的战争,始终围绕这个无法解开的结。
奥斯卡的故事
奥斯卡是影片最关键的一个人物,他的欲念是一个大背景,所有的爱恨都从这里衍生,所有恩怨都依附其上。
奥斯卡年轻的时候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于是搬到巴黎,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写作。
写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者,从心底里他并未把这当作一项严肃的职业。‘在巴黎写作’这一行为的浪漫型迷倒了他,他把写作当作一种优雅而自由的生活态度,把写作当作吸引异性的手段。“欲”是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是核心。虽然他疯狂地迷恋上咪咪,但是这种排山倒海的爱仍是以欲念作为基础的。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这一点,在奥斯卡偶遇咪咪的那辆公共汽车的车身上,有一张性感女性图片的广告‘36 15 ULLA’。接着,这个广告在影片的角落中反复出现,一直到奥斯卡最终去了那个地方,观众才知道这是个妓院的广告。这张广告海报给影片即使是最纯情的段落都洒下了不和谐的阴影,这其实是奥斯卡,或者说是男性欲念的影射,即使是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这种欲念也在街道的底下暗潮汹涌。
奥斯卡一开始可能自己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爱是以欲作为基础的。但随着性爱由正常向虐恋倾斜,欲念的狰狞面目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在两人疯狂的性虐当中,咪咪始终处于施虐方,而奥斯卡则是受虐方。这反映了两者关系的稳定。关于性虐的情感基础,在东方(以日本为代表)导致快感的是羞耻心。而在西方则是控制与占有(Domination)。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中,痛觉不是快感的真正来源。施虐方的快感来自对另一方的肉体控制,受虐方则来自对另一方放弃自主的强烈服从。在他们的性虐关系中,咪咪的占有欲得到了满足,而奥斯卡从前在性爱上始终是一个‘控制者’,如今‘被控制者’的新鲜体验也满足了他好奇的欲望,就像一场大胆的远征。两者各取所需的平衡是关系持续的养料。
但男人终究只是贪图新鲜的动物,当体验过所有的高潮之后,那种热烈无以为继,日渐转淡。于是,缠绵变成了责任,厮守变成了束缚。他开始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想要摆脱枷锁。影片通过性虐游戏的无趣告终来反映他们的恋情开始步入低潮。
奥斯卡最可贵的品质是诚实。他的诚实让人无法恨他,即使他对咪咪施以最无情的折磨、伤害与离弃,他的原则始终是最坦诚的。甚至,他觉得是在为她着想,因为‘分手后用不了几天咪咪就会感激他的抛弃,重获新生’。但错误的是他误解了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一直到他到死之前才理解咪咪。
以分手那场戏为分水岭,开始了第二段虐恋,与第一段不同,这里的虐待是心理上的,针对自尊心的。奥斯卡之所以乐于其中,是因为这种羞辱可以满足他的男性至上地位的体验,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快感。一切仍然为他的欲望服务,只是这种欲望从肉体转化到心理,由‘求欢’的快感转化为‘凌虐’的快感,他又陶醉在这种新鲜的体验当中。于是他默认地把咪咪留在身边。
他临时下飞机的阴谋可以称得上狠毒,事后的欢欣鼓舞也证明了他的无情。但与前一段虐恋的曲线一样,这是心理虐待的一个高潮,高潮过后,他连对这种羞辱带来的快感也失去了兴趣。他自己清楚这一点,所以设计彻底抛弃咪咪。奥斯卡的性格是不拖泥带水的,只要高潮已经过去,他就宣告终结。他只摄取快乐的那一部分,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他对于生养孩子的态度,坦白得令人心酸,他只是说‘你看我像当父亲的料吗’。
对于自己的瘫痪,他当然恨咪咪,但也正是从这种痛苦当中,他开始理解咪咪当初所承受的痛苦。他的承受起先是作为一种‘赎罪’而存在,他把咪咪的所作所为理解为单纯的报复。然后,从咪咪当着他的面与朋友发生性关系,试图挑起他的嫉妒,他忽然意识到咪咪其实是欲罢不能地爱他的,从这时起,一种新的感情产生了,它包含了同情、自责与感激。这就顺其自然地导致了接着‘婚礼’那场戏。然而他们回不到过去,他们的关系如今只能以‘恨’继续,以奥斯卡的聪敏,他又如何不了解咪咪这个小女人的那些小伎俩?但是他带着这种新的感情,纵容她的一切,假装朝着她设计的路线发展,上了船,找了一对夫妻,满足咪咪伪装的放荡,最后帮助她结束了生命。他最终理解了‘贪婪’的本质矛盾,但是如果一切从头来过,还是会按照这个宿命的轨迹,他无力改变人类的本性。他们的‘恨’也到了最高潮,只有死亡才是最终解脱,他无法想象咪咪连‘恨’都失去会怎么样,无法想象他们还能去往何处,所以他拿起了枪。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勇气,何尝不是一种深沉而绝望的爱。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演员Peter Coyote在本片中的表现十分亮眼。他成功表现了风度翩翩与绝望暴戾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简直判若两人。
咪咪的故事
咪咪说到底是个传统的女性。她的一切都都是出于爱。正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占有奥斯卡。如果留不住他的心,也要留住他的人。
她全身心投入到荒诞离奇的性爱游戏中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她挑衅他,是为了说服自己他还爱她;她可以受尽屈辱地留在他身边,是为了证明自己对他而言还有剩余价值,还可以给他带来快感;她为了他打掉孩子,是为了宠着他继续轻松自如地风流倜傥;她行尸走肉地活下去,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回到他的身边;她摧毁了他的下半身,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恨与爱,可以把他绑在自己身边,让他再也无法俘获其他女性;她无情地戏弄他蹂躏他的自尊,其实是一种自我摧残,当她的心因为他的痛苦而流血,她感到了自虐的快意,因为她实在不能失去他的爱,一旦失去,就要用同样的仇恨来弥补;她当着他的面与别人做爱,试图挑起他的妒忌,是一种垂死挣扎,证明她需要他的妒忌,渴望他的在乎;她给他一把枪作为生日礼物,是渴求他因为恨而杀了她,这样她的感情就此圆满;是她想出了整个游轮计划,试图挑拨他的嫉妒与仇恨到最高潮,这样可以顺利地死在他手里。而他则带着她留下的烙印——无法动弹的下半身——永远无法将她从他生命中抹去。
女人是简单而可怜的,会因为某一个秋日下午的偶遇,就此无悔付出自己的一生。
饰演咪咪的 Emmanuelle Seigner 亦成功表现出了咪咪清纯与堕落两个层面,只是与 Peter Coyote 比起来,还稍嫌生硬。
奈格尔的故事
他是影片中最‘正常’的人物,一个患得患失的中年男,心底怀着不可告人的偷腥欲望,表面却显得既爱妻又正派。无奈他那一点小心眼,任谁都能一眼看出来。他虚伪与可悲是这个社会上所有中年男子的真实写照。最后,他站在大雨滂沱的甲板上,终于决定向世界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他回到船舱这个现实世界,瞬间又失去了勇气,披回了那层虚伪的外套。患得患失的他,最后既无法在妻子面前保持自己正人君子的形象,又错过了肉体上的欢娱。
让 Hugn Grant 来演这么一个角色令人叫绝。因为他只要以本色演出,即能达到导演的要求,甚至演得越糟越好。说到‘虚伪的男性魅力’,又有谁比他那张英俊脸庞更符合这个定义呢?波兰斯基在此选角上的‘险恶用心’,与李安选王力宏拍《色戒》如出一辙。
菲奥娜的故事
菲奥娜在影片最后逆转式的变化大概是最令人吃惊的部分了。之前一直是以英国妇女保守、矜持形象出现的她,在最后的舞会上那宛如夜百合妖艳而迷离的绽放,眩目地火花四射。这也是影片最精彩迷人的部分,将奈格尔夫妇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菲奥娜的转变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在影片中一再伏线。影片开始不久奥斯卡就表示菲奥娜‘非常富有内涵’,而后话锋一转问奈格尔是不是已经对妻子失去了兴趣,奈格尔用社交式的回答偷换了概念,注意这时候菲奥娜眼神的变化。在后面的场景中,又有奥斯卡表示奈格尔还没有充分发掘她妻子的潜力。这些片段表现了女性在婚后的一种牺牲,即她把自己的人格魅力都只留给丈夫一人,对外则深藏不露。如果丈夫不懂欣赏,那么这种隐藏其实是一种浪费。但大多数女性或者出于对婚姻关系的委曲求全,或者出于对丈夫男性尊严的服从,虽然觉得失落,也会放弃一点自己的尊严而忍受这种浪费。然而,如果丈夫一旦越过了她们能忍受的边界,她们就会重新拾起自己的女性魅力与尊严。
影片中的菲奥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与咪咪共舞继而云雨出于以下几个原因:1. 对丈夫的彻底失望,无法再忍气吞声,需要挽回自己的尊严;2. 对丈夫的报复,她之前便有过‘双倍奉还’的言论;3. 对丈夫的鄙视与示威,展现自己的能力,他无法获得的,她却能轻易获得,这好象在说‘你当我真的只会逆来顺受吗’,重新向丈夫展示(或者让丈夫重新回忆起)自己的魅力。4. 选择对象为咪咪当然不是随机的,一来是对咪咪的迎战,二来这种迎战当中又包含了一种理解:女性的同病相怜。两个女性的云雨,暗示了他们对男性的彻底失望与唾弃。
饰演菲奥娜的 Kristin Scott Thomas 虽然戏份不多,但一收一放表现惊艳,充满了韵味。
人物关系与结尾
我们可以把奥斯卡与奈格尔认为是同一个人,一个男性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举止;同样,咪咪与菲奥娜也是同一个人,一个女性的真实心灵与社会形象。这种对比关系时时存在,比如关于孩子,虽然奈格尔内心也同奥斯卡一样不愿承担责任,但他用了冠冕的理由:这个世界人口太多,不需要我们添乱。而咪咪与菲奥娜对于爱人的宠爱与纵容也是相同的。
他们的关系也反映了同一种婚姻状态的两种可能性,即‘自由放任’的可能性与‘在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可能性。
如果用下图来表示:
奈格尔----菲奥娜
l l
奥斯卡----咪咪
下面这层关系是感性而诚实的,却是不实际的。上面这层关系是理性而现实的,却是虚伪的,一如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婚姻关系。讽刺的是,诚实的结果导致了毁灭,而虚伪的却往往苟活下来。但问题在于,这种苟活,是不是比毁灭更有意义?如奈格尔,他永远无法体会到那种疯狂而真挚的爱,但有谁一旦体会到了,便可能拿生命作为代价。
既然现实的我们无法选择轰烈的毁灭,那如何灌溉已经枯萎的婚姻关系?如何令获得新生?当然一次印度之旅于事无补。影片尝试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不如生个孩子’,虽然这个答案可能会让你苦笑,但还有别的办法吗?这不正是大多数夫妻所做的吗?
至于奈格尔与菲奥娜的未来会如何,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他们会生个小孩,把这次旅行当作人生一课。但是,他们将如何解决存在于人性之中的‘贪婪’命题?婚姻仍然如同那艘起伏不定的夜航船,未来烟波茫茫,四周无处是岸,唯有天空一轮明月,犹如明镜,照亮你我心中苦涩,亘古不变。
关于片名
“Bitter Moon”倒底是什么意思?当然不仅是指月光引起的哀思。
这是一个文字游戏,“Honeymoon”的反义词。游轮是新婚蜜月的热门项目。但当新人们在船上忘情拥吻的时候,是否料想到有一天激情消失殆尽后,相互消耗岁月的痛苦?波兰斯基带领观众走过的这个旅程,目的正是探讨与“蜜月”相反的“苦月”。这对于每一位进入婚姻平淡期的男女观众,都是一场莫大的考验。这是不适合情人或者夫妻一同观看的影片,如果你们是小情人,应该看不懂,就算看懂了,也会挫消你们对未来的期待与激情;如果你们是夫妻,看完之后大概相对无言,夜不能寐,因为它真实得残酷,把你仅存的那点自我安慰都撕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本片得分不高的原因:因为人们不敢正视自己肮脏的念头与失败的现实。
结语
我认为这是罗曼波兰斯基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以婚姻为主题的最佳电影。主题凝练而深邃,表现手法细腻优雅却不失大气。虽然有原著,但能影像化出独立的思想深度和美学趣味,难能可贵。
最后,套用《安娜卡列尼娜》开卷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我们也可以说,美满的婚姻无不相似,而衰败的婚姻则各有败相,有的人决然放弃,有的人不择手段挽留,有的人在虚伪中偷生,有的人在顿悟中自救。但源头只有一个。当那个下午,你在公车上注视着她的白球鞋的时候,便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Ⅹ 求苦月亮的原声碟所有歌曲或歌曲名
在QQ音乐里输入“恋爱50次”就可以找到slave to love这首歌的有女声的版本了,其他这个电影的原声音乐也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