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活着电影主题

活着电影主题

发布时间:2022-04-21 20:35:21

❶ 《釜山行2》对比第一部有哪些改变

相比《釜山行1》,《釜山行2》场面更加刺激,如狂暴飞车碾丧尸等场面,而第一部《釜山行》更多讲述在灾难面前暴露的种种人性,影片既惊悚又温情。

然后就是演员的大换血,不再是上一部的“暖心爸爸”孔刘、“温情大叔”马东锡了,而是由姜栋元,李贞贤,李莱,权海孝等人主演,不少观众还是表示非常失望的。

最后是成本上的花费,《半岛》的成本约是 《釜山行》800万美元成本的两倍,以 《釜山行》的故事结束四年后为背景,国家形同虚设,在成为灾难废墟的半岛上,主人公们为了生存展开了行动。

(1)活着电影主题扩展阅读:

《釜山行2:半岛》看点

1、演员的神仙组合

姜栋元加李贞贤,两个韩国80后男女演员,咖位前10名。这绝对是神仙组合。尽管姜栋元五次影帝提名没有一次获奖,但就演技而言,就差一个影帝奖杯,李贞贤是韩国爱豆转演员最成功的人之一,早已得过影后,这俩人真是神仙组合,期待两位演员。

2、与《活着》不同的看点

刘亚仁主演的《活着》先行一步上映,是否就抢占先机,其实不然。尽管两部都是丧尸片,但拍摄风格,剧情走向设定都不一样。

《活着》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关于生存与希望的主题,一座城市被丧尸病毒完全控制,就连信号也被完全切断,街道上丧尸横行,在某高层公寓上有两位幸存者,与其他孤立的人们想要存活的故事,更多给人无助感。

❷ 余华的《活着》那些地方让人想哭什么地方想笑什么地方哭笑不得

当代作家余华最畅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以及寓言式的单线情节,描绘了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表达了“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而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主题。作者余华,与当代作家苏童、格非,同为先锋派代表作家,其父亲是一名医生,自己也曾做过牙医,因此他的笔锋,总好似一把手术刀,冷静、客观、沉稳地剖开现实的外皮,为你揭开生活最真实的内核。

曾是不羁放荡的少爷,踏遍无数青楼,尽得欢娱,子丑时分,歌楼酒肆,是忘情之始;棋牌色子,是堕落之源。看似活得精彩,满盈生气,却沦于阴晦,趋于黑暗!

01

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02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家珍脱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样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

03

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04

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05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06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07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❸ 《活着》影片中分着哪几个年代段

影片《活着》可以被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当时的势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作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以及后来日本的侵占,中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主权。

第二部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始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处于一系列经济改革最困难的时期。

第三部分,表现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60年代。

第四部分,80年代初期,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制的初始阶段。

简介: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活着

❹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❺ 活着的内容简介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5)活着电影主题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❻ 用历史的角度分析余华的《活着》

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平凡的故事正在讲述,说不定哪就会出现血腥、出现死亡、出现你绝对意想不到的悲惨情节。如果说在他的短篇作品中出现这样的冷酷笔调,人们还能勉强接受,那么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当故事进行到了最后,主人公离奇死亡,哪怕是顺理成章,读者似乎也是再怎么勉强也难以接受的。比如《兄弟》这部长篇小说。宋刚的惨死无疑是一个悲剧,这是每个读者都能理解的,而李光头的飞黄腾达呢?这,无疑也是一出悲剧。兄弟二人性格迥异,导致了日后生活上的绝对反差,善良者为生活所迫,最终惨死,邪恶者偷奸取巧,竟成亿万富翁。这样的结局安排其实是很老套的,翻开明清小说,大凡以“反抗专制”为主题的悲剧作品,多以“良善者受欺、邪恶者发达”为终点,目的很简单:强化作品的悲剧色彩,加大作品的批判力度。余华的《兄弟》总体上走得也是这一套路,所不同的是,这样一种思想的表达,掺入了更多、更复杂的关系,倘若单以“批评”二字来加以概括,那么也未免太小看余华了。无数的创作表明,真正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绝不会是“就事论事”“有一说一”的。如果《红楼梦》单是讲儿女私情、家常里短,那么它是断无传世之可能的。
余华作品看似平淡,但却内含深刻,奉之以“微言大义”,似乎也未尝不可。以往对余华作品主题的评论多喜欢用“人性”的说法来加以诠释生发,这自然有其道理,但一种固定的说法显然不足以涵盖所有。而且在我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也挺反感那种故弄玄系的概念。“人性”到底该作何解,其实是很难说清的。私下里摒弃了“人性”方面的开掘,我以为余华作品更多的是在述说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在这种种关系的作用下,偶尔也会出现“个人的胜利”,然而这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幸福瞬间”,随着时事的变迁,情节的推进,个人的存在终会屈服于残酷的外部世界,从而完成一出出“现实的悲剧”。
余华的文字向以冷酷著称,平凡中蕴藏着离奇,淡漠中内含着火热。这样的创作特点几乎是他每部作品都有所体现的,而尤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为代表。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搬上了银幕,演员葛优也因在这部影片中的绝佳表现而荣膺戛纳影帝。作品的时间跨度几近四十年,所叙之事无非是一个人的时代命运。解放前的纨绔放荡,家道中落后的窘迫悲凉,特殊年代里的身不由己,特别是发生在主人公身边的死亡,更是让人动容。亲人的亡故,让福贵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打击,而在各种灾难来临之际,他又总是那唯一幸免的人。这种“幸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幸”。尤其是在晚年,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而且那死亡的方式无不触目惊心。到最后,陪在福贵身边的只有一头也叫“福贵”的老黄牛。此刻,他和老黄牛真正地融为了一体,命运的捉弄使这出“人间悲剧”完全升华了。电影《活着》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作了修改,最后的结局还是给观众留下了希望。相比较而言,原作的震撼程度是无法以电影的形式加以展现的。
平淡的叙述、平淡的语言,余华用自己的方式将一块普普通通的豆腐翻炒出了人生的百味。火热的年代、激烈的冲突,在通过个人经历得以展现的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余华那深藏着的热烈与挚爱!

❼ 《活着》并罗列涉及的历史事件

《活着》涉及历史事件。分别是解放、饥荒时期、文革。

解释如下:

1、中国解放:福贵在中国解放后回到家,小说和电影中都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大锅饭。与电影不同的是,小说还涉及到土地改革。小说中福贵家是在南方的一个村庄并且一直是种地的,福贵家除了房产还有一百多亩地,因为赌博全输给了龙二,所以龙二就在“土改”中就做了福贵的替罪羊被枪毙了。

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城镇,福贵家没有种地,以送水维持生活,因此和土地改革没什么关系。在电影中龙二也被枪毙了,但不是因为土改,是因为他“反革命破坏”。在小说中由于成立了人民公社,福贵家的东西——锅、羊全部充公了,种地也成了挣工分,福贵干活偷偷懒也没有关系。后来食堂散伙了,大家都没吃的了。但是在电影中福贵家从来都没有缺过吃的。

2、饥荒时期:福贵领着儿子有庆去卖羊换米;家珍拖着有病的身子去娘家讨米吃;凤霞和王四争地瓜等等。电影中只有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的场景,没有任何饥饿的现象,也没有提到到食堂散伙和饥荒。

3、文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文革的恐惧。“电影是通过凤霞住院时红卫兵当权,王教授挨饿,春生夜访福贵侧面反映了文革的情况。整体上来看,有意淡化了文革的具体情况。”

(7)活着电影主题扩展阅读

《活着》里面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平白而简单的叙述,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听完福贵生活经历的点点滴滴,包括给母亲买药,自己却被抓去服兵役,虽然背景是在解放战争,但是并没有说解放战争的爆发,并没有说福贵去战场奋勇杀敌。而是通过一件小事把后面的事情引出来,以简单的生活状态。比如 村民到山上挖野菜, 刨树根;

王四为了添饱肚子不顾人格, 和凤霞抢地瓜; 村长领人到福贵家搜大米……小说中没有对某个事件进行特别的描写,而是简单的叙述,轻描淡写的还原当时的生活与历史状态。

可以说,这些生活的状态也好,还原当时的历史也好,福贵不是跟随历史前进的,而是历史跟随福贵前进的。而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小人物生活的无奈与悲哀。

对于很多作家的新实小说,为了还原历史,他们更愿意用上层阶级,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体现,比如商人,将军,官员等等,以小人物反衬大人物。

这种方式确实适合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但是不能全面性的反映生活状态,而余华的《活着》从小人物福贵出发,让他叙述生活的点滴,哪怕琐事,从而反映生活的状态,他这种不追求历史本质,不从重大的事件中揭示历史本质,而是在世俗生活中展现历史本色,何等的妙啊。

❽ 《活着》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从角色本身来具体分析,富贵这个人既不是大奸大恶之辈,也并非大忠大善之人,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影射。肯定有人会说这部电影目的在于透过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来揭示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的变化。把它作为一部史诗作品理解未尝不可,但我更倾向于认为社会大背景只是为富贵搭台,真正的主角仍是唱戏的富贵,而作品的关注点仍是人的本身。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富贵是一个对痛感耐受度很高的人,因嗜赌而导致的家破人亡固然让他痛苦,但他却很快接受了作为佃户的身份,短暂的颓唐之后不仅为了生计开始练摊,在面对曾经算计过他的龙二时也没有表现出愤恨或不甘。富贵性格中的这种特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在于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自己所处的境遇,并且不带负面情绪地继续生活,在有限的范围内甚至还努力改善自己与家庭的生存现状;而坏处在于,这种特点的根源很有可能是性格中的麻木,因为麻木所以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但却始终坚信自己要活着一样,有时候这也未尝不是人性的悲哀。电影中最为复杂的时间段是六十年代的文革,但我认为这一段的表现重点并不在文革本身,它固然对文革本身进行了一定反思,比如电影中春生被批斗,富贵的皮影被烧,龙二被枪毙等等,但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这一时间段中突出表现的仍是以富贵为代表的有些麻木的普通人在面对巨大社会事件时的生活及心理状态。首先富贵等人其实并不是完全相信文革的,起码在潜意识里对于文革的一些信条和一些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觉得保有自己的皮影是个错误,也不觉得春生和镇长有什么过错以至于被定为走资派,这种认知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是无意识,无自觉的。但这种天性里无意识的认知很快就被理性打败,他虽然不能理解,但也不愿与政府乃至社会对抗,他仍是随大流的,因此他烧了皮影,积极地服从上级指示,按“文革式”的生存方式生活。其次,富贵虽身处文革中,但思想并没有被社会大环境所异化,仍保存着善良与关怀这些朴实的天性。他是个本本分分的小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塑造了他自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在年轻学生闹革命,打倒春生、镇长以及王医生的时候,富贵及家珍仍能出于人性的善意来理解与帮助他们。当春生有自尽念头时,即使是一直心怀怨恨的家珍也能放下过往,用一句“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激起了春生的求生欲望。以富贵为代表的小人物们虽然渺小,虽然普通,但却有着质朴的善良。《活着》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片中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对于“活着”的探讨始终能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自省。我想伟大的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吧。

阅读全文

与活着电影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