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高粱》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透过影片《红高粱》还不难看出,它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本性上作了文章,探讨人生哲理。《红高粱》从本质上说是揭示了一个全世界人们都在关注的问题:文明发展了,人的尊严该如何保持,人的活力该如何张扬?人性如何不因科学的昌明发达而丧失?该片导演张艺谋曾声明,他拍《红高粱》就是要表达“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就是要张扬人性。在电影中,还往往运用一种具像来象征,暗示或者喻意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与人相应和时,可以张扬人性;环境与人矛盾,则会压抑,破坏,甚至毁灭人性。电影《红高粱》中的高粱地,酒坊均与男女主人公的人性相应和,因此它起到了强化,张扬人性的作用。
用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也是《红高粱》的艺术之笔,它给观众留下了一种神奇及激动之处。这要比小说中的一带而过的一些描述更加渲染和表现。提到这些,又不难想象,片中的“颠轿”一场戏,在那崎岖的道路上,滚滚的黄尘,轿夫那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酿酒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通过烟气,来回走动的人而营造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这些热烈鲜明的氛围,表现的多么震撼人心啊!分析其原因,无处不和电影强调形象直观冲击力有关系。这些场面最能体现淳朴的民俗和传奇的色彩以及片中人物的心境,由于编导者的刻意渲染,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观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2. 红高粱讲述什么故事
《红高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在充满生命力的山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充满生命力的近代传奇史诗巨制。
剧情简介:
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高密地区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东北乡破落地主家19岁的女儿九儿,被贪财的父亲许给了麻风病的酒坊主儿子单扁郎,孔武有力的杠子头余占鳌喜欢九儿,杀掉了单家父子,九儿和余占鳌开始了一段不被乡民认可的爱情,并有了两个孩子。
在酿酒师傅罗汉等人的帮助下,九儿逐渐从一个单纯的少女成长为干练的高粱酒坊女掌柜, 振兴了单家酒坊。余占鳌则带领兄弟们组成自己的武装力量,周旋于当地政府,土匪花脖子以及铁板会等多股势力之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进占山东,打破了高密县往日的繁荣,在民族大义面前,余占鳌和各方势力不计前嫌,停止争端,共同抗日。
内忧外患之际,九儿带领队伍,将日本鬼子引到了高粱地,点燃红高粱,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生命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山东高密大地上撰写了爱与征服,野心和意志的传奇故事。
《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先生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得“诺奖”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夺莫言作品改编权的“莫言热”。但莫言表示截止目前,除了电视剧《红高粱》之外,暂时还没有其他授权。为了显示自己对这部影视作品的期待,莫言还亲笔题写了剧名。
而且这部小说1987年就被搬上大银幕,并使得其导演张艺谋在国际上一举成名,拿下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也成就了演员姜文和巩俐。光是“诺奖”以及国际电影节金奖这些光环,就足以让电视剧版的《红高粱》沾光不少,让大家开播之前就很期待电视剧版将如何展开名著中的故事。
时隔20多年,再拍《红高粱》,莫言嘱咐,造型要和当今的审美结合。于是,郑晓龙在服装上进行了些许改动,周迅穿着合身的衣服,而裤子还有些哈伦范,朱亚文的造型也一样。郑晓龙解释称,哈伦的设计其实是为了符合那时候山东的缅裆裤,结果效果出来很像哈伦裤,潮范十足。
3. 《红高粱》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4. 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5. 不能被忽视的色彩叙事,电影《红高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月亮是如此,太阳又会是怎样的景象?除了那个过渡性质的夕阳西下外,全片意蕴最深刻的关于太阳的描绘有两处。先来说结尾的这一个,这是九儿倒入血泊之中后,在目光凝滞的余占鳌和儿子豆儿身后出现的。从画面构图上说,比之人物的头部,这太阳显得很小,并且在熊熊燃烧着的鬼子汽车上空,色泽和质感的区分度都很低。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让这太阳跳出来说自己的话呢?作者匠心独运,不单在大面积逆光摄影下,通过明暗影调的对比变化,有效表达出人物、汽车、高粱乃至烟尘的体积感,清晰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并在空间中形成多个动静结合的层次;更通过“日食”的巧妙设计,让原本的红或说橙黄瞬间变成了黑,这个黑,可以是鲜血氧化后的颜色,可以是人物内心的绝望,可以是民族史诗的哀歌,可以是地土对苍天的诘问,可以是遮蔽神智的障眼,可以是实在,可以是虚无,可以是任何的东西。尽管它与全片的光影照耀相比十分短暂,日食过后,一切仍旧恢复为被红色笼罩的世界。但它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的出现,完全转变了红色在这部影片中的内在涵义,以致在基调上呈现出巨大的转折。黑色之前,红是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黑色之后,红是对万有时空中人类生存的渺小与困顿的观照。一如豆儿那张一片红色弥漫看不清的面庞,奋力张着大口使劲喊着:“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与其说这是歌谣,不如说这是童话,因为它不过是美好而童稚的愿景,无以在残酷的世界中真实再现。
这黑太阳让人想起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太阳升到斜岸的上空来了。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色的,因为一动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恶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太阳原不黑的,天空也不是,但作者从“异常感受”出发,反而深度刻画了目睹家破人亡后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因此我们可以说,黑太阳的象征倾向无论单从文学史还是整个艺术史上看都是相对明晰的。电影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借鉴,虽说有些投机取巧,却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另外一处,也是之前的一处,是由“我”的旁白提示才夺人眼目的,“我”叙述道:“我爹跟我说过,自打看见那天的太阳,他的眼睛就落下了病,无论看什么都是红的。”这几乎是对影片色彩构成的直接解释,同时也是对“我”这一主观视点的悄然挪移,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爹”才是那张着有色差的眼看世界的人,而不是“我”。并且,从摄影的角度上说,摄影机镜头也代言了作者的眼、观众的眼,它所拍摄出的色彩既是片中人物乃至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无法更改和逆转的客观呈现,是情绪本身、是生活本身。
看到最后,大概人们早都忘了,这地方原是叫作“青纱口”,那些红色终究褪去,就像故事的讲述人“我”所说,“桥还在,只是没了高粱”。这一刻,我们有若恍然大悟,其实这个“青”字,远要比“红”更符合影片的内在机理,因为它透着那种尘埃落定后的萧瑟。
6. 红高粱主题思想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7. 张艺谋的红高粱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以第三代人回叙老奶奶古老故事的口吻,将一段人所鲜知的、奇特的生活展现在银幕上,自有其真实的价值。其中蕴涵着劳动者的创造力、抗争力,以及民族的凝聚力。《红高粱》意在从这些古老、传统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形态中,发掘出那些被扭曲、仍不失劳动者本色的人物精神美,力度美。
8. 红高粱电影影评分析
电影《红高粱》讲述了在原始力十足的东北高密乡,“我爷爷”解救了受困于包办婚姻的“我奶奶”,误制出令酒坊致富的十八里红,最后在自发组织的抗日运动中目睹“夕阳红”的故事。
这是由莫言的《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而来,当时莫言还不是什么诺贝得主,不过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活色生香,翻滚着血与肉,燃烧着灵与性的高密东北乡罢了,30年前,各个导演作家演员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能由此走向世界,可见,不仅是众人成就了它,《红高粱》也成就了众人。
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众多的“红”:高粱的红,夕阳的红,鲜血的红,酒色的红以及服装的红,红这个色彩贯穿了全片,或作为性欲的象征,或寓意着劳动人民的血性,或代表了中国百姓的民族存亡挣扎,而用色彩讲故事,表现人物与情感一直都是国师擅长的手段,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
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共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
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长久以来国师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中国乡土气息,逼真的细节隐藏着动人的浪漫,用人类相通的感情不分种族国界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片中的人物是丰满生动的,“我爷爷”性格中有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怕老婆受欺负,一人冒死单挑秃三炮,喝了酒当众指着“我奶奶”宣示主权。
“我奶奶”温柔贤惠,勤劳肯吃苦,一手把酒坊打理起来,但同时她又是坚强刚毅的,在花轿中受折磨却一句话也不说,与父亲争论无用后独自拍马疾行,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
《红高粱》中对性,酒,死亡都表达了近乎原始的崇拜,爱情为主题却没有出现一句情话更是展示了中国人内敛的爱情观,个人对国家生死存亡的责任感更是为全片主题做了升华,红高粱在那时俨然成为中华名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图腾。
9.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