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架子鼓的电影
影片名称:《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Whiplash)是达米恩·查泽雷编剧并执导的一部音乐剧情片,由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2014年10月10日在美国上映。
《爆裂鼓手》讲述一个热爱音乐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的故事
剧情简介---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的音乐学院新生安德烈,在加入竞争激烈的校爵士乐队之后,面对魔鬼导师弗莱彻近乎地狱般的训练,凭借对"伟大"的坚定追求和对音乐的无上热爱,刻苦坚持追求音乐乃至不疯魔不成活
㈡ 爆裂鼓手:你的人生,有无偏执
1
影片爆裂鼓手的主角是一个极其偏执的人。他从小就喜欢打鼓,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鼓手。
后来,他进了全美第一的音乐学院,打鼓。
为了完成他的梦想,他疯狂的练习,打到手出血,缠上绷带,依然不停歇。
学院的老师弗莱彻,看到了他练习的场景,于是把他叫进了自己的乐队,做二鼓手,就是当正经鼓手的替补。
主角很开心,但是一进乐队,就吃了当头一棒。弗莱彻因为不满意他的一段节奏,各种辱骂,一次次要求重来,甚至把一把椅子朝主角头上扔过去。
在弗莱彻看来,要想教出一个伟大的音乐人才,必须让他去突破自己的极限。而突破的方法,就是给他施加常人无法忍受的压力。弗莱彻经常挂在嘴边的例子是,之前有一个伟大的鼓手,他的老师因为他没打好,直接把钵给扔了过去。而且他相信,真正伟大的鼓手,不会因为别人的打击甚至侮辱而撤退。因为,伟大的鼓手一定是一个热爱到偏执的人。
男主角就有这样的偏执气质。
他通过努力,从替补鼓手变成了核心鼓手,但是他的老师告诉他,你搞砸一次,就滚蛋。
2
有次去演出的路上,男主出了车祸。他带着满脸血痕走上舞台,却因为手受伤根本打不了节奏,弗莱彻跟他说:你完蛋了。他扑上去就要跟他老师拼命。
后来,他因为此事从音乐学院退学,决定以后再也不打鼓了。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了他的老师弗莱彻。弗莱彻说他要组建一个乐队去参演一个顶级的演出,缺一个鼓手。男主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经受不起诱惑,屁颠屁颠跑过去了。
没想到,那是弗莱彻设的一个局。
因为男主的爸爸为了保护儿子,请了律师去调查弗莱彻的教学有哪些不当之处,弗莱彻被学院开除了。弗莱彻知道是男主在背后搞事,于是他请男主来演出,给他错误的谱子,让他在所有音乐界大拿面前出丑,要彻彻底底毁了他的音乐前程。
男主确实搞砸了,因为谱子错了啊。
但是,偏执狂确实是不可阻挡的。男主随后强行让整个乐队来适应自己的节奏。
本身的天赋,多年的训练,压抑的情感,都在这一刻释放,他的演出让弗莱彻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乐手已经诞生。他们相视一笑。
但愿男主之后的音乐道路越走越顺。至于最后能不能真的成为伟大的鼓手,谁也不知道。
3
这就是一个偏执狂的事业。
在他看来,只有做到最好,才是重要的。
而爱情,也需要为他的目标让步。
他是个羞涩的人,有一次壮着胆子去约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子给了他一个机会,于是他们开始谈恋爱。
但是男主角有一天决定跟她分手,因为他认为:
我每次约会脑子里都想着打鼓,我能预见到我们以后的生活,我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练习打鼓,你会报怨我越来越少的时间陪你,最后我们还是会分开,那不如现在就分手。
女主反问:你是觉得,你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人,跟我这样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女人,不合适吗?
男主回答:是的。
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男主后悔了,想挽回这段感情,但是女主已经跟了别人了。
这就是一个偏执狂的爱情。
无论如何,他能够极其狂热的喜爱某一件事物,其实已经足够幸运,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曾体会过那种炽热的情感。
希望我们人生中都能有那么一次,能为了某一件事情,奋不顾身,偏执一次。
㈢ 爆裂鼓手。
刚刚看完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又让人摸不着头脑。
刚开始是这样的,尼曼Neiman在练习室里面练习打鼓,让后被一个很牛B的老师看到,但是并没有立刻让他加入他的乐队。刚开始,尼曼是在另一个乐队当临时鼓手,但后来,被那个老师弗莱切要走了。
顿时,弗莱切就要求尼曼试一下打鼓,然后用犀利的语言来刺激尼曼,让尼曼去争取鼓手这个位置。尼曼为了能坐上core drummer的位置,他不停的练习,第一首曲子爆裂,然后把这首曲子的每个细节都牢记于心,于是有一次演出,原本的鼓手叫尼曼拿好乐谱,但是尼曼买了饮料之后两秒,乐谱不见了,于是尼曼就替代原本的鼓手来出演,而且演出很成功,于是尼曼就成为了主鼓手,坐上了这个位置。但是,好景不长,这个位置又来了个挑战者,尼曼的位置受到了动摇,他再次从那个位置跌了下来,三个人为了这个位置开始竞争,但每个人都达不到弗莱切的要求,只有尼曼很接近但还是不行。到了演出那天,尼曼因为巴士爆胎延误了,为了更快的去到现场,他租车开过去但是忘了他的stricks于是就回去拿,在这个commute之间他出车祸了,但是满头鲜血的他还是去了现场,但也无法演奏了。演出坏了。
后来,教育局的人来告诉尼曼关于肖恩的死因,并问弗莱切是否用感情压力来压迫他的学生,尼曼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于是他也放弃了打鼓。
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尼曼遇到了弗莱切,那时候弗莱切已经不在原本的音乐学校了,他告诉了尼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突破极限,从而创造更好的音乐人,并邀请尼曼来参加JVC音乐节。尼曼虽然有点迟疑,到最后还是去了。
在开场的时候,弗莱切让尼曼出丑,他演奏了一首尼曼不会的曲子,而且没有给他准备乐谱,第一首后尼曼感到很羞辱然后走到台后和他父亲拥抱以后,他突然变了一个样,回到舞台上。并带领乐队来演奏,最终他突破了那首曲子的极限,得到了弗莱切的承认,让我称赞的是,镜头的转接,非常棒,很有感觉,然后以尼曼的突破极限,准备演奏时就结束了电影,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悬念,到底突破极限的他所演奏出来了曲子是怎样的?阿,真的很想揍死导演
㈣ 《爆裂鼓手》深度解析是什么
《爆裂鼓手》是迄今为止奥斯卡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得主,达米恩·查泽雷的第二部电影长片。和诺兰一样,在正式出山之前,达米恩·查泽雷也有着一部几乎凭一己之力完成的黑白电影作品。
《爆裂鼓手》的故事就是达米恩·查泽雷的故事,安德鲁就是高中时期沉迷打鼓的那个达米恩·查泽雷。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
参照达米恩·查泽雷的经历就可以得知,这不是老套的,教人勇敢追寻梦想的励志片。
电影《爆裂鼓手》最后的结局意思是:
弗莱彻真的是想陷害自己的学生,他们作为彼此的敌人,因为安德烈是用一种不公开的手段举报弗莱彻,害得他最后被迫离开最好的音乐学院。这次弗莱彻也通过看似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阴狠手段来陷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同样都是反映了他们双方对于自己艺术生涯的结束。
最后两人都在绝望的悬崖上实现了自我的梦想,弗莱彻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教师那种近乎癫狂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潜力,而安德烈也实现自己想要的艺术境界,双赢?还是双输,如果从人性偏执的角度来看,最后不是一种胜利,而是有一点小小的悲剧,影片最后一幕是师徒二人相目而笑,反而更显示出艺术的可怕和人性的扭曲。
㈤ 《爆裂鼓手》这部电影带给我这种感觉,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科比说过,《爆裂鼓手》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至于原因,后文会有分析。科比后来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凯里欧文,欧文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电影了。
他在养伤期间反复看了六遍《爆裂鼓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后来有勇气离开詹姆斯,去波斯顿开拓自己的王朝,目前的一波连胜势头,足以说明欧文的决心。
最后的相视一笑,尽释前嫌。他找到了自己的查理帕克,他成为了自己的查理帕克!那一笑,会心之处,别人压根不能理解,但他们却心照不宣!
说到底,那只是一种成功的极端主义,只适用于内心偏执,不惧血泪与汗水的人!
㈥ 关于鼓手的电影
《神奇的鼓槌》(美国)
编剧:克里斯托弗·拉伦佐、彼得·凯格莱维奇、乔治·克兰兹
导演:彼得·凯格莱维奇
制片:彼得·凯格莱维奇、沃尔夫冈·奥登萨
主演:乔治·克兰兹、凯利·科斯特
故事梗概:
菲利克斯是一个潦倒的鼓手,虽然潦倒,但是他却打得一手好架子鼓。可时间不长,菲利克斯唯一值钱的架子鼓也因偿还不起债务而被经销商收走。一天,菲利克斯从街头一个流浪汉的手里获得一副鼓槌、然后又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二手市场买回一个架子鼓。自此,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菲利克斯发现当他打鼓时,窗下马路上的有些行人会随着鼓声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雪莉小姐就是他最早发现的一位。
雪莉是一个乐团的笛子手,空余时间也在酒吧做女招待。菲利克斯一路尾随并最终找到答案,原来所有出生于纽约的人听到菲利克斯的鼓声都会手舞足蹈。菲利克斯鼓声的神奇被两个劫匪发现,他们将菲利克斯和雪莉劫持并想用他的鼓声来抢劫珠宝行。菲利克斯不但没让劫匪得逞,而且还成功的救出雪莉。经过这场遭遇后,菲利克斯重新回到以前效力的乐队,和雪莉一起给朋友们送上一场场令人狂欢如梦的打击乐。
㈦ 爆裂鼓手结局什么意思
安德鲁被弗莱彻狠狠地阴了一次,而他自己的价值,也被弗莱彻的言辞和行为击打的粉碎。而弗莱彻也失去了学院的职位,相当于他的教育理念被彻彻底底的否认。
《爆裂鼓手》(Whiplash)是达米恩·查泽雷编剧并执导的一部音乐剧情片,由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2014年10月10日在美国上映。《爆裂鼓手》讲述一个热爱音乐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为顶尖的爵士乐鼓手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
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
㈧ 电影《缝纫机乐队》中鼓手炸药是谁扮演的还有哪些作品
我认为电影《缝纫机乐队》是大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讲述了在小镇集安,几个背景各异的小人物为摇滚梦想聚在一起,组建乐队筹备演出,经历一系列波折,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说到剧中鼓手炸药的扮演者就是青年演员李鸿其。他的其他作品例如《我在时间尽头你》《风平浪静》还有今年最火的《亲爱的,热爱的》等等。
好的演员是什么样的,是大隐于市,又在万人中能辨认的脸,既和谐,又能突显出来,对于多年观影经验的我们来说,总觉得那些天赋派是天生不怕镜头的!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是:他们身上有一股不怕被窥探和放大的劲道!最后希望他们能一直火下去。
㈨ 电影《爆裂鼓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爆裂鼓手》讲了一个有着爵士鼓手梦想的少年,在一名严格到变态的老师指导下,突破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的热血故事。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更成为了许多电影打分网的公认的优质电影。
Andrew最后的表情与电影刚开始他打鼓的表情完全不同,他最开始打鼓表情轻松带有一些坚韧,而最后完全是一种痛苦。结局让电影脱离了“追求梦想”这一单一主题,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心理的问题,通过打鼓这一行为具体化,让观众得以窥探Andrew已经病态的内心。
影片最后的一分钟,两人相视而笑,Andrew继续打鼓,镜头先给到Fletcher,明显他最后抛开一切认可了Andrew,随后Andrew的笑,他获得了他内心所想。鼓上沾满了血,也呼应了影片的Andrew两次提到的,像查理帕克一样为自己爱的事业奉献生命。
影片的结局也是高潮,导演用开放式的结局,就是希望引发不一样的思考。电影不是传统的励志片,也值得每个在奋斗的年轻人细细品味。
㈩ 爆裂鼓手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爆裂鼓手观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F老师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下一个“查理”,将他们腿上音乐圣堂的至高点,可惜世事难料具有音乐天赋和执着进取精神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在他魔鬼般的训练下,有的学生在问鼎圣堂的道路上,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最终放弃生命;有的干脆转行去做医生;还有的根本就是他利用的工具,用来激励天才学生的潜能。
安德鲁是个有强烈企图心的学生,在明知F在寻找鼓手的情况下,深夜练鼓吸引F老师的关注。安德鲁是个单亲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就缺少关注关爱,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在家庭聚会中也不太受关注,他和F老师一样偏执认为只有成功才有意义,忽视打鼓以外的一切,在他成为核心之后正志得意满的时候,F老师却安排了一个新鼓手来接替他的位置,以此激发安德鲁的潜能,安德鲁为了争回核心位置,放弃了女友全心投入到打鼓练习中,最后打到双手流血再用冰敷。最终在一次彩排中经过无数次的考核、精神折磨和肆虐而疯狂的打鼓后终于赢回了核心位置。却因为一场车祸受伤不能参与比赛。F老师却轻易的放弃了他,使积怨已久的安德鲁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F身上。两人在舞台中央扭打起来。使整部电影节奏感加强,戏剧冲突达到顶点,人物关系具有张力。
安德鲁心灰意冷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放弃了当鼓手,而F老师因为他指证,以虐待学生为理由被音乐学院辞退。
故事结尾,在一次巧遇后,F老师给了安德鲁一次上台的机会,这次台下都是音乐界的大佬,对乐手过目不忘,只要一次表演失败就再也没有立锥之地。F在临开演前对安德鲁说:“我知道是你告发我的。”并故意告诉他错的乐谱,使他弹不出音符,安德鲁黯然离开了舞台,父亲张开双臂准备用爱慰藉失落的儿子。怎料剧情大逆转安德鲁转身返回舞台,控制住了局面。
有人说这是F老师恨他告密故意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毁了他,但我认为F不需要这么大的局来毁掉安德鲁,他本身也放弃了音乐梦想,重要的是他已经没有心了,况且这么大的秀对于F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毁掉整场演出对他也没有好处。其实F是个偏执狂,一个极端的疯子,不能用一般道德水准来衡量他,他的老辣、狠毒、冷血,专门揭别人的弱点和伤痕来凌虐他的学生,以此达到刺激他们更加努力突破自己的极限超越自我。失败者对于F老说就是LOSEER不值得同情和可怜,所以加入安德鲁失败了,F也无所谓。之所以安排安德鲁参加这场秀是因为在F潜意识里面隐约预感到安德鲁很可能是他要找的下一个“查理”,最后不出所料,安德鲁用自己的坚韧征服了台上挑剔的F老师,而他自己也得到了升华,两个偏执狂的对弈折磨最后成就了彼此。他们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此刻达到了最美好的平衡。
《爆裂鼓手》是我近期想推荐给大家的一部优秀的影片,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切的能够体会到安格鲁的紧张、失望、欣喜若狂,期待被认可、疯狂的练习只为那传奇的老师撇过一眼,迫切的想成功而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心理。成为一位老师,清清楚楚的明白弗莱彻爱才心切,在严厉的教导下自己的乐团绝对不能输的信念,他是天使、更是魔鬼,他优秀、严厉、认真并仍旧努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大家看到的是万众瞩目的天才,但是天才背后那双殷切只带一丝慈爱的眼光却常常被粗鲁的言语及严厉的责罚所遮盖,有影评说弗莱彻是魔鬼,他一定要赢,所以他才要毁了安德鲁,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安德鲁在小酒馆碰到弗莱彻时,已经放弃了做一名鼓手的信念,因为弗莱彻步步紧逼,才有了安德鲁最后在林肯中心那震惊四座的SOLO表演,而影片的最后是师徒二人的相视一笑,弗莱彻成就了安德鲁,也成就了自己……
望古固有“严师出高徒”之赞誉,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箴言,影片客观的陈述了一个19岁谢尔佛音乐学院学生安德鲁—从单亲家庭长大下自卑孤僻的男孩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在魔鬼导师弗莱彻教导下能够成为偶像鼓手一样的奋斗过程,高压教学下安德鲁不时在高喊下血肉模糊的进行练习,他太想赢,有韧性,弗莱彻第一眼就看穿了安德鲁,他想要这个学生,他知道他行,影片中期弗莱彻的学生西蒙自杀,其实他是悲伤的,这种悲伤更多的可能是他最好的学生差一点就可以做到完美了,但是仍然没有做到,我并不承认弗莱彻没有人性,相反作为教师我深深的理解JK诠释的弗莱彻的内心,在他心里,完美高于一切,也是唯一标准,这对于艺术来说,是偏执的疯狂……弗莱彻在小酒馆与安格鲁的对话让我感慨万千,“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了”,我至今仍回味着弗莱彻对教学无穷无尽执着变态的教学方式,说他是魔鬼也好,说他没有人性也罢,抛开一切,弗莱彻如此作为是对完美水准的虔诚跪拜……他不是魔鬼,他是一名偏执的导师而已……
主角安德鲁·内曼曾无数次聆听偶像巴迪·里奇的《鸟乐园》,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源泉。看到男主安德鲁练鼓手磨破出血,敷冰继续苦练时,我在想换成是我能不能做到?之后因巴士爆胎,租车赶演出把鼓槌忘在了租车店,后急赶回取时出车祸,满身鲜血参加演出,我又在想如果此时是我,我肯定是放弃,身体要紧!最后弗莱彻设局要将他打入尘埃,他在拥抱父亲之后,像着魔一样重回舞台,引领乐队,疯狂打鼓,我在想换成是我,我有没有勇气?又有没有实力?
再说到安德鲁的导师弗莱彻,他剥夺了学生正常的生活,温和的情绪,把他们的自尊摔在地上,竭尽所能的侮辱他们。因为弗莱彻非常清楚,这是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方法,它能最快的'逼出一个人的上限,并检验他是不是真的是干这一行的料筛选出真正能承受摧残的料子,把他们逼成大师。
还有对于复仇的感触,复仇分两种,第一种是曾经拥有什么,结果被人无情的夺去,你为了把它抢回来,涌起滔天的怒火,奋起滔天的干劲,力量之大,且绵绵不休。第二种,是需要去证明什么。证明自己不是怪胎,证明自己并不无能,证明自己有价值,证明自己不该被无视。力量之强,能逼出人的极限!就像电影的主角一样,他没有办法放弃靠音乐出人头地的愿望,家人对他的嘲笑,女友对他的不解,父亲的摇摆不定,同辈的竞争压力这些都想让他证明自己。他要成为这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他要被人记住。他宁愿吸毒酗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美国人晚餐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红光满面的活到90岁,死后没人记得。
为了练琴,不在乎身体健康,练到满手是血,放弃爱情,放弃所有的空闲时间,这就是练得比别人好的代价,这就是成功的代价。在传统励志片中,似乎总是宣传着一种思想,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什么都可以做好,就可以办到。但是有些时候,成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你必须要放弃些什么,这样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你不想碌碌无为一生,你想被世人记住,你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艰苦上千上百倍的努力,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追求音乐,不疯狂不成魔,是不能成为大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业上成功的人,在感情上都没有好的结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好,人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很多的天才都是疯子,我觉得这是必须的,追求艺术,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必须要有一种大家都没有的毅力,冲劲,闯劲。天才永远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对待事业,不能有满足的想法,有时需要别人逼你一把,需要精益求精,永远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最好的,这是培养天才的方法,培养顶尖人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要成为顶尖人物,就必须承担这些,唯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达到你所预想的成功。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架子鼓音乐的爆发力,对于教育,也是让人深思的,如果靠打骂取得成功,结局就有可能暗含着悲剧,但电影中打骂也的确激发出了人的才能。成功的经历很重要,难道温柔真的不能让人成功?没有柔情只有爆发力的作品是否能流传久远?
电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有一个成功的结局,但电影中也揭露了暴力教育的一个悲惨事件。一个著名音乐学院的老师是出了名的魔鬼老师,一个考入这所学院的勤奋学生被这个老师的乐队选中当鼓手。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处处打压学生,扔椅子扇耳光,这个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了首席鼓手,但他在比赛时,却迟到了。学生因急于赶到台上,出了车祸,但还可以跑到台上敲起了鼓,因老师的责备,他对老师大打出手,被音乐学院开除。而却有调查人员来找这个学生,让他把老师上课时的暴力状态讲出来,这个老师也离开了音乐学院。
这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这个魔鬼老师的指导下成功了,但后来却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老师在上课时得到这个噩耗,伤心的哭了起来,他心爱的学生呀。
之后老师与学生在一个音乐节上遇到,老师邀请学生去参加他带的乐队,学生去了,却在台上遭到了羞辱,这个魔鬼老师还是继续在打压学生,学生也一怒而即兴创作出来一首非常成功的爆裂音乐。
电影的故事不算复杂,最精彩之处在于,老师与学生的演技,及最后那段爆发力超强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当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爵士音乐,优美而有力量,滋滋的音调似想象中鹰翅划过长空会发出那样的声音一样,让人们的想象力无边无际。
最让我感到观赏价值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扮演者,都是演技高超的人,老师的指挥动作是那么有力量,仿佛音乐世界在他的指挥下突然停止,忽又开始鲜活。
结尾也是很好的,在学生激情演奏过已有曲目之后,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架子鼓曲,师生四目相对露出笑脸,之后,在两声镗镗声中结束。我从一个音乐外行的角度仔细听了那首架子鼓曲,感觉学生是模仿了生活中的雨声,击打出激烈而优美的音乐。雨过天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的内心也是如此,经历波澜,更要洗刷忧伤,人才能神采奕奕,生活在所发现的美好之中。
刚看完《爆裂鼓手》的时候,竟然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我猜中了结局,没猜到过程,如此爆裂。这是一个关于教义的故事,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如同《死亡诗社》般的春风化雨,而是类似《黑天鹅》经历剧痛然后裂变破茧的黑色童话。
记得当时还暗想,由于人性本能趋向心灵舒适区,我们还是更希望被慢慢启发然后受到感召开始走上康庄正途吧,谁希望天天被辱骂折磨?再转念一想,会不会就是因为没有被真正地逼过,才如此平庸,或许自己90%的天赋就被如此温吞的生活埋没了也说不定呢!之后好几天都在懊悔和愤恨,看看,都怪我妈当初心软最终没有逼我继续学琴,不然以当年的乐感,那必须能去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啊!也怨自己,读书的时候每天竟然趴在桌上睡觉然后回家看电视,为什么没有多看看书,再多点有意义的活动,可惜错过了最黄金的时间,不然现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啊!……
诸如此类的悔恨太多,萦绕了好些日子。直到前两天无意中看了《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的重播,才恍然大悟,“狠”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能代表国家参加《最强大脑》的自然都是脑中佼佼者,脑力上非我等凡人所能企及。不过看着这些异人冷静地以各种匪夷所思的形式完爆我们的常识认知,除了惊叹,似乎也不能再有多余的动作。那一期中最后一轮决定胜负的数字心算,日本队那个叫笹野健夫的男人已经是世界心算冠军,在自述中了解到他是在一次意外之后发现自己突然在记忆和数字方面有了某种惊人的能力,并且在训练之下夺得了日本的全国冠军,片尾他以日本人特有的方式表现他的决心和努力“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努力。我一定会努力的!” 当时看到这里觉得有点隐隐的不妥,但是说不出哪里有问题。随后的比赛中年纪最小的9岁日本小女孩辻漥凛音却几乎以碾压全场的姿态为日本队拿下赛点。她实在太快,在其他三位选手还在算的时候,她已经得出结果甚至进行了验算,按下抢答器的时候把其他几位吓得不轻,继而引爆全场惊叹。这是怎样的天才和速度。
到了他们这一步,比拼的还会是努力吗?天才之所以被人膜拜艳羡,就是因为这天赋的才能只临幸那极少数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人则庸常如尘,只能仰望。而即使身为天才,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即使是作为世界冠军的笹野健夫再怎么努力,应该也很难赶上那个九岁的小女孩。她还那么小就已经初露惊人的天赋,如果再训练一番,很难想象别人如何超越。天赋异禀的人,永远让人望尘莫及。
莫扎特不就是这样的天才吗?才华凛冽得叫人叹为观止,死对头萨利埃里即使要了他的命还是不得不拜服于莫扎特的天才之下。其实普通人眼里作为首席乐师的萨利埃里已经很优秀,而只有萨利埃里自己知道,他终其一生也比不上莫扎特,那些鬼斧神工的音符又岂是努力能得出来的,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毁掉这个奇迹。最恨和最欣赏莫扎特的,都是萨利埃里吧,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莫扎特的好。
试想,如果本身不具备这样的天才和裂变的潜质,小鼓手就算打断自己的手,也不会出现灵光乍现最后惊艳全场的时刻。真正的大天才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即得到上帝手把手的指点,继而出现神迹,小天才可能还要靠极致的努力和近乎疯狂的执念才能走进光圈,而凡人如你我,或许终此一生也未必靠近过那光芒。
所以,没有鸡汤,没有热血,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是天才,其实努不努力,有多努力,最后只是决定了你能在多高的地方进行仰望罢了。
《爆裂鼓手》作为一部充斥了专业音乐因素的电影,它走的不是《爱乐之城》的文艺风,讲唯美的小情调,而是贯穿始终的暗黑与压抑,和励志。
之所以引起许多人关注并且肯定,是因为它特殊的风格和“搏命”一般的执着。安德鲁在追逐鼓手之梦的路上其实已经很努力了,躲在灯光昏暗的琴房里练习以追求更快的节奏,不断突破,总是汗流浃背地重复着击鼓的动作,这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他们没有出色的天赋,却深深热爱着某件事物,执着得很;但是弗莱彻——这个在整部影片里不断散发压抑气息的恶魔老师,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绝处逢生,是受尽屈辱和苦痛后坚持自我。
当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平凡人遇到这个想法偏执性情古怪的老师,他们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鲁进入了乐团,却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尝过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为了赶上一场重要的乐团比赛,即使出了车祸仍捂着血淋淋的脑袋赶到音乐厅,鼓上沾满了血。
他对主鼓手的位置执着得几乎搏命,每次击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鲜血演奏这爆裂的鼓声,触目惊心。
执着成才的路上,总有人像他一样迷失了方向,疯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从前的努力仿佛昭告着这个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们用尽各种方式,无论是压榨别人,还是压榨自己,都处于疯狂的状态。
执着的时候,不求大胆无畏地向前冲,先冷静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价,还值得吗?
我们曾经或现在或未来在为执着的东西付出很多东西,无论当初是不是以成才为目的,我们都应在执着中善待自己,听从内心,明确方向,外界条件如何恶劣,我们总有办法避开或解决,但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成才路上,执着不是标杆,而是你强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