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电影主题研讨会采访

电影主题研讨会采访

发布时间:2023-01-25 23:58:10

『壹』 儿童电影《闪亮的军号》在北京举行首映礼暨研讨会,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儿童电影《闪亮的军号》在北京举行首映礼暨研讨会,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这部儿童电影《闪亮的军号》也是对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真实写照,也讲述的是革命老战士对于小学生们的一种传承,小学生们接过红军战士所珍藏的军号是一种传承和弘扬,而这种红色基因是必须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传承中国精神、红军革命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作为时代的新人,传承老革命的红色精神是势在必行的事情。通过儿童电影的拍摄也将会对青少年带来更多的启示,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也就是把这种照金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贯穿全影片,所以传达出来的思想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而作为青少年也需要真实的体会到红军的力量,这才能传承和发扬中国精神。

『贰』 “电影”主班会主持稿。急!!!!!!!!!!

主题班会主持稿
一、主持人导出队会主题

合: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上午好!初一13班学雷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三月,阳光明媚。

乙:三月,万物复苏。

甲:三月,春风送暖。

乙:三月,大地换新颜。

甲:同学们,三月,是什么日子呢

全班答:学雷锋活动月。

乙:对了。

合:“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手中的枪,我们要做新时期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乙:是啊,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就要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

二、让学生了解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1、甲: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雷锋,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乙: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雪锋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甲: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2、乙:请听《雷锋故事联播》

故事(一)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自己十分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更换,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为全班战友们购买了学习书籍。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带动战友们学习,帮助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1960年,辽宁遭受重大水灾。雷锋悄悄给受灾的战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钱。在出发去灾区救灾时他又把100元钱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给抗洪救灾第一线。

故事(二)助人为乐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

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

“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甲:同学们,雷锋的故事, 当然不止这些!雷锋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乙:说起雷锋,我们就不忘提起雷锋日记!雷锋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甲:请听《格言朗诵》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⑤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合: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乙:这就是雷锋叔叔,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回在初一13班的集体中。

三、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以点带面,促进更多的同学向雷锋学习

甲:不信?请看小品《一粒钉子》:

俊杰:(背着书包,走进课室)啊,还没人来,今天我最早到啦!(坐在椅子上)哎呀,我的屁股,怎么回事?原来是一枚钉子,没人见,换一张椅子。

彬彬:早上好,俊杰,你怎么了?心神恍惚的。

俊杰:没、没什么事。

彬彬:(坐在椅子上)哎呀,真痛!钉、钉子。(乘没人注意,换了一张椅子)

班长:大家早上好!

俊杰:班长,昨晚的那道数学题你做出来了吗?能教教我吗?

班长:当然可以,呆会儿教你们。(坐在椅子上)哎哟,什么东西?是一粒钉子。

(这时,彬彬,俊杰听了这话,都走了过来,不好意思的道歉。)

班长:哦,没关系,椅子“长”钉子了,让我去拿把锤子来修一修,然后再教大家做数学题。

俊杰、彬彬:好,我来帮你。

(小品结束)

乙: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我们应该学习剧中“班长”助人为乐的精神。

甲: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社会上,在我们同学当中也涌现出许多活雷锋,他们勤奋学习、刻苦耐劳、助人为乐!不信,请听同学们是怎样说的!

甲:哪位同学能说说你身边的好人好事?

学生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1、捐款……,

2、献花……,

3、劳动……,

4、学习……

[主持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雷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

甲:在这次学雷锋活动月中,我们班评出“学雷锋先进分子”,他(她)们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请欣赏,蔡妮妮和吴嘉玲的电子琴演奏《红星歌》

乙: 同学们在这次学雷锋过程中,都很积极!但是不是只凭一份热情就可以呢?下面请看我们班的一个真实故事《我们是这样捐花的》

小品《我们是怎样捐花的》(真实故事改编)

甲:看完这个小品,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我们请大家说一说!

(精神可嘉,但仍然应学习第一,未成年人不能骑摩托车…)

乙:学习雷锋要真正体会“雷锋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中实践,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小合唱《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甲:在这次学雷锋过程中,我们的很多同学还自己创作了“学雷锋手抄报”来赞扬雷锋精神,下面就请他们展示一下吧!

(展示手抄报)

[主持人]今天的学雷锋主题班会课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希望我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行动并不因此而结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创造更多的美,创设更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让雷锋精神得以延续,下面就让我们以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来结束这次主题班会吧!

勤俭节约好习惯 ————中队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并以次敦促自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小品和朗诵排练,幻灯片制作,名言收集。 活动过程:一 各小队汇报人数 中队长:“全体起立,各小队汇报人数!” 第一小队:“报告中队长,第一小队应到5人,实到5人,报告完毕!”(敬礼) 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敬礼)第二小队……三…… 中队长:(敬礼)“报告辅导员老师,四(4)中队应到学生44人,实到学生44人,这次我们举行《勤 俭节约好习惯》中队主题活动,请辅导员老师批准!(敬礼) 辅导员老师:“接受你的报告,并祝愿你们活动成功!”二 出队旗,唱队歌 中队长:“全体起立,出旗,敬礼!” 中队长:“礼毕,唱队歌!” 中队长:“请坐!”三 宣布活动开始 中队长:“我宣布‘勤俭节约好习惯’中队活动,(现在开始)!”同时两人。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雷锋叔叔吗?” 同学们:“知道!” 乙:“雷锋叔叔是我们的好榜样,你们知道雷锋叔叔有哪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呢?”(诶,***你来说看……) 队员:“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戴慕岚) 队员:“雷锋叔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卢倩雯) 队员:“雷锋叔叔‘对敌人毫不留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王宇超) 队员:“雷锋叔叔‘勤俭节约’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章雨婷) 甲:“没错,雷锋叔叔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个同学都不可缺少的,追求的美德!请欣赏散文《幸福》。 甲:“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陈佳惠) 乙:的确,同学们都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可是,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当年,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忍受饥寒,吃树皮、野草,喝雪水、泥水。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甲: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可以穿上漂亮的服装;可以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可以去公园里欣赏奇花异草。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无忧无虑。可是,有的同学却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请看小品《范范后悔了》。 范范:(星期天早上九时半,范范在床上伸伸懒腰。)唉,真累,奶奶,几点钟了? 奶奶:(急急忙忙走过来)哎哟!我的小宝贝,快十点了,快起来。 范范:(马上起床,看了看衣服)这衣服有些旧了,给我换件新的吧。 奶奶:好,好,这就换,这就换。(马上递上新衣服) 范范:(满意地)嗯,这还差不多。 爷爷:(端来早餐)华华,快趁热吃,这是爷爷亲手做的面条,还香喷喷的。 范范:(瞪大眼睛,连连摆手,大叫)什么?又吃面条,我不吃,我要去广州宾馆买意大利粉吃。 爷爷:(陪笑着说)好好,我的乖孙孙,这面条留给我和奶奶吃,你吃意大利粉。 范范:(满意地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晚上,一家人在吃饭) 范范:(饭掉了满桌子) 妈妈:华华,你看,满桌子都是饭,要注意点。 范范:(无所谓地)才那么几粒饭,算什么?米缸里有的是大米,要做多少饭都行。 爸爸:(严肃地)华华,你这样认为就不对了。要知道,一粒饭是来之不易的。农民伯伯要经过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晒干,再加成大米。最后,我们还要把大米煮熟,才变成香喷喷的米饭。从播种到加工成大米起码要半年的时间。你每天都浪费几粒米,一年下来就有一麻袋了。你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呀! 范范:(低下头)爸爸,我真后悔。以后再也是浪费了。我要做个勤俭节约的好少年。 大家:(拍手,异口同声地)好,真是太好了!(退场) 甲、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甲:说说容易,行动难!瞧!就有这么一个小顽皮,在他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开始……)[戴慕岚、章雨婷、张敏、朱晓伦] 五位同学: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事吗?你们爱护我们吗? 同学们:爱护! 甲:既然爱护,那就来踊跃发言!(王宇超、石鸣、王秋婷、邵思怡、马子颖) 乙:你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队员发言) 乙: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富裕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边远的山区,还有许多失学的儿童,他们吃不好,睡不好,实在需要我们的帮助。 甲:对啊,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甲:为此,我们的小记者前去采访了几位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有请小记者顾佳卉!。 记者:上个星期,我去采访了六位同学。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一般同学在一星期的花费在:50—60元之间。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具体开支情况吗? 同学们:(摇摇头,不整齐说)不知道! 除去每人每天平均5元整饭菜钱。那么如果节俭的话,每人每星期只要花费总数才35元整。 那么余下的钱是如何花费掉的呢?买零食、租书、玩、买衣服等等众多。该用的不该用的,多的、少的尽在其中。 根据个人调查如下: 女同学A:某星期花费30元:饭费25元、余下的买零食7元、还有的就买些生活必用品什么的,也报不上来了。 男同学B:某星期花费20元:饭费25元、买饮料、冷饮、零食每天3元,余下的就在周末上网时用完了。 女同学C:某星期花费45元:饭费25元、上网5元、零食15元。 男同学D:某星期花费60元:、饭费25元、零食30元,余下的也报不上来了,可见种种花费令人吃惊。 女同学E:某星期花费70元:饭费25元、买书(杂志)20元、买信纸、卡片、日记本20元、碟片2几元。可见浪费至极,无可否认。 女同学F:某星期花费55元:饭费25元、买衣服20元、零食8元。 以上六位同学,都可算得上是典型的例子。有的节俭朴素、有的“啃”书如命、有的“慷慨大方”、有的疯狂购物。但是,我还想给大家看几张贫困山区儿童的照片。(放照片)只要我们不浪费一张纸,节约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就会为国家创造许多财富。 甲、乙:节俭相互,人之美德。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乙: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呢?这样吧,我们请几位同学领大家读几句吧!(队员发言4,冯天寅、陆俊逸、曹期、石鸣) 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节约不浪费,不和别人比吃穿,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四 辅导员老师讲话五 退旗 中队长:“退旗,敬礼!” 乙:请坐! (呼号)六 宣布活动结束 甲、乙:“‘勤俭节约好习惯’中队活动到此结束!”

回答者: y7161192 - 五级 2009-4-10 12:43 为了促进同学们个性品质,思想道德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班特此举办以“节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小品、演讲、文艺节目、魔术、服装表演等多种形式,陶冶学生的文明品格。 活动目的: 1、 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做到节约; 2、 教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汲取各式各类的养料,感受节约,积淀文化底蕴; 3、 让学生在准备活动的快慰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任务:⑴每人搜集有关节约的故事以及准备一份个人感想; ⑵思考:你是否每时每刻都节约? 以后如何真正地做到节约? 2、收集材料,准备各项节目; 3、选取主题班会期间的背景音乐; 4、教室布置; 5、准备多媒体等道具。 活动人员安排: 策划:姚 萌、李让兰 音乐:朱 坚、陈燕萍 主持:李让兰、钟展 活动节目表: 1、 小品《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 表演人员:吴彩云、姚萌、荆乐、陈燕萍、徐挺挺等 表演时间:3分钟 2、 演讲一《勤俭节约美德不能丢》 表演人员:唐求子 表演时间:3分钟 3、 学生代表发言(每个人都准备,临时指定人员) 表演时间:8分钟 4、 舞蹈《美丽新世界》 表演人员:王莉、蔡姣蛟、景琦等 表演时间:2.5分钟 5、 演讲二《节约时间》 表演人员:郭珍华 表演时间:3分钟 6、 模特秀、魔术表演 表演人员:荆杰、徐斌、石旭芬、周斌 表演时间:10分钟 7、 清唱《希望》 表演人员:景琦 表演时间:3分钟 8、 班主任发言 表演时间:2分钟 9、 全班合唱《红旗飘飘》 领唱:唐求子、周斌 表演时间:3.5分钟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各位尊敬的领导! 乙:各位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下午好! 甲:很高兴我们大家共聚一堂,开展“好习惯伴我行”的主题班会,我们的主题是让节约在吴塘职中蔚然成风”。 乙:请允许我代表**班全体同学宣布:本次主题班会正式开始。俗话说得好:“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得。”如果生产好比摇钱树的话,那节约就好比聚宝盆。 甲:一滴水的光芒,一个废易拉罐的价值,也或多或少都折射出我们的心灵美。下面请欣赏由吴彩云、荆乐、陈燕萍等同学带来的小品——“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 小品:题目《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3分钟 主持人乙:弯一弯腰有多少好处?全在这里体现了。小小的废易拉罐写满了我们的坏习惯。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一个人多弯一次腰,多捡一个废易拉罐,回收起来,这就是一大笔资源。 甲:没错,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唐求子同学是怎么说的,大家掌声欢迎! 演讲一《勤俭节约美德不能丢》3分钟 主持人乙:听了唐求子同学的精彩演讲,相信大家也蠢蠢欲动; 甲:让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感想吧! 学生代表发言 8分钟 主持人乙:同学们的发言使我更明白了节约就是大收成,节约再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 甲:经受了大脑的洗礼后,我们来放松一下,来欣赏一段由王莉、蔡姣蛟等同学带来的优美舞蹈吧!大家掌声欢迎。 舞蹈《美丽新世界》 2.5分钟 主持人乙:今天我们真是大饱眼福,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舞蹈,感觉仿佛真的进入了美丽新世界,这里人人都讲节约,讲道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们再次用文字感受一个节约的另一层含义吧!请欣赏演讲《节约时间》。 演讲二《节约时间》 3分钟 主持人甲:“节约”一词含义多广啊,同学们有没有能正确理解呢?!节约资源,是否多个角度有多种含义,那让我们转个方面来看看这里是什么?今天我们荣幸请到了“名模”为我们走T台,展示他们的特色服装,大家掌声有请他们登场。 模特秀、魔术表演 10分钟 主持人乙:看了这场有特色的模特秀,相信大家知道资源再利用的道理吧,通过把易拉罐简单地组合,它能够带给我们新奇的服饰。 甲:这么精彩魔术,相信大家对节约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步,知道了创建节约型社会就得从你我他做起。 乙:是啊,说了这么多也让我们的心情轻松一下,听听同学带来的《希望》,放松一下我们的耳朵! 清唱《希望》3分钟 主持人乙:“希望”那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甲:让我们再来听听班主任陆老师对我们的希望吧! 班主任发言 2分钟 主持人甲:节约是责任 乙:节约是品德 甲:同学们,让我们同心协力,积少成多 乙:聚沙成塔,集月夜成裘 甲:做勤俭节约的传播者、示范者、实践者 乙: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吴塘职中蔚然成风,建设和谐的节约型校园 合: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甲: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光临本次高一(8)班主题班会现场 乙: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让我们在一首《红旗飘飘》的歌声中结束本次的主题班会吧! 全班合唱《红旗飘飘》3.5分钟 后期巩固成果 1、写一份有关此次主题班会开展后的感受; 2、以“让节约在吴塘职中蔚然成风”为主题写一篇周记; 通过本次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促进了同学们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让同学们知道了创建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必须从我们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应该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即使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相信节约的行为一定会在我们吴塘职中中成为一种校园时尚! 附件一:小品《一个会说话的易拉罐》 场景:在一条繁忙的马路上 一号人物出场:一个女孩向这边走来,随手将喝过的易拉罐扔在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二号人物出场:一位高中生十分热爱文学,他把握分分秒秒在学习。看,就算走路时也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可能是太专注的缘故吧。他一脚踩在了易拉罐上,说了一句“哪个没道德的?!”然后捧着他的书走了…… 三号人物出场:一个身着运动装的足球爱好者走了过来,他看到了地上的那个易拉罐,然后走到易拉罐旁边把它当成足球踢了起来。经过一番玩乐后,兴高采烈地离开了,易拉罐还是静静地躺在了地上。 四号、五号人物出场: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手持钥匙跑了过来,正巧钥匙掉在了易拉罐旁边,她捡完钥匙刚想离开时,被身后一位陌生的行路人叫住了。经过这位陌生人的说服教育,小女孩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将易拉罐捡了起来。 六号、七号人物出场:两位收易拉罐的老人夫妇,相互搀扶着向这边走来。正好遇到那位小女孩,小女孩将捡到的易拉罐给了那位老人。两位老人拎着一个蛇皮袋易拉罐向收购站走去。 弯一弯腰有多少好处,全在这里体现了。小小的易拉罐,写满了我们的坏习惯。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一个人弯一次腰,捡一个易拉罐,回收起来,就是一大笔资源。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让节约在吴塘职中蔚然成风,相信等待我们的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附件二:演讲稿《勤俭节约美德不能丢》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勤俭节约美德不能丢》,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从后行节约的晏婴到“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将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状苦万民,勤劳天下珍贵遗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艰苦朴素的光辉事迹,更彪炳千秋。 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兴旺发达。勤俭节约正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方针,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不断的提高,有些人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关念加以否定,在我们学校里也屡见不鲜,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该被丢弃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地区是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吸人勤俭才能创造成果。只有勤俭才能创造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两者相加。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才会越累越多,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反之,则是社会衰败,文明倒退。 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讲勤俭,其意义已经不止是物质上的克勤克俭,而更多体现为一种高尚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体现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勤俭节约美德更不能丢。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附件三:演讲稿《节约时间》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留春不住由春去,春归毕竟,归何处? 春消春又到,春到人偏老,哪知道,岁月催人老,一年又一年,将春光浪费掉,从这几句名言中我们知道: 人生是短暂的,如果不抓紧,它就会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最怕的是等待,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等待,抓紧跟着一点一滴,努力去创造美好未来。 不会珍惜时间,不会运筹时间的人是绝对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只有有价值的青春,才是美好的青春。努力吧!朋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再则,我们正处于蔚蓝的明媚的阳光下,我们正处于无忧而温馨的雨季中;但是,朋友,你是否记得这些美好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应该自己去创造美好。到此,有人会说:“我‘日理万机’呢!哪里闲工夫去创造美好!”此言差矣!因为我们要创造美好很容易,就只要充实地度完每一天就行。这为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国家都注入积极求进的元素细胞,而创造美好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时间意识,当你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滑过;当你洗手时,时间和流水一同从你手指间流过,你是否已经意义到时间在流转?没有!只是将这大量的时间挥霍到网吧,游乐场所上去了。 对于我们青年人为何不去阅读世界名著,去领略作者经历过的酸涩而甜美的回忆。从小我们可以获得的犹如陈酒佳酿般的珍贵,这比起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更能让我们的心扉得到寄托与升华!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时,我们就明白他的时间已经停止了,而且这或许是在那意想不到的一秒内。 朋友们,节约时间吧!把握眼前的大好年华!不要再做时间的大富翁,我们共同携手度过这神圣而短暂的春光一刻!

回答者: dbb知道 - 十级 2009-4-10 12:44 十分钟队会内容设计 实施与管理 没有活动, 就没有少先队, 队活动是少先队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为适应新工时制而产生的新课时制实施之后, 给少先队工作提出了不小的难题, 如何在新的课时之下开展少先队活动呢? 经过认真的学习.思考, 我认识到: 新课时制的产生.队活动时间的调整, 其实是为大队辅导员提供了展示辅导艺术的极好机会, 少先队组织要根据少先队教育科学化思想, 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模式. 经过调查我发现: 学校每天的晨检.午检加在一起约有20分钟, 每周就有60—90分钟的时间. 这段时间中的1/3为学校统一使用, 1/3为红领巾专题节目, 还有剩下的1/3 为机动时间. 往往这最后的1/3常常被我们在不经意间忽视掉了. 一方面是时间紧张, 另一方面是让时间白白溜走, 如果我把这1/3的时间用于进行少先队活动, 岂不是各得其所了么? 基于这种想法, 我想到了开展“十分钟队会”活动,就是利用一次十分钟的广播时间开展队活动.在活动时, 不搞队仪式, 直接进行活动内容. 其最大特点就是时间短, 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时间, 同时又符合队员求知. 求新. 求快乐的心理特点;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 比较易于操作,可以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因此, 我认为: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 为了拓宽少先队教育的渠道, 突破时空限制, 同时也是为了培养队员的参与意识, 培养小干部的自主能力, 从九七至九八第一学期开始, 我们安慧里中心小学少先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十分钟队会”活动, 并就如何开展 “十分钟队会”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叁』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影片由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他的《真爱》曾在美国洛杉矶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过评委会最佳电影奖。以下是励志网带来的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一)

4月16日下午,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出版社等影视界的专家、学者们观摩了该影片后,对影片的主题、风格、表现内容及思想艺术性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该影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艺术感染力强,把主旋律与文艺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电影,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我一直沉浸在剧情中,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很强。一个‘鼓’,一个‘舞’,用两条线索讲述故事,切入点非常好。如此重大的题材,通过小的切口,通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出来,非常了不起。我们要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就需要用正能量去对冲,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影片里的音乐非常打动人心,既宏大又细腻,既粗犷又婉约。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应是加强各方的沟通、交流、安排,把这部优秀的作品宣传好、推广好、发行好。”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电影艺术》主编宋岱说。

“这部影片完美地将主旋律与文艺片、故事片结合起来,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影片让观众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热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辛苦;宗教极端思想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正常生活的肆意践踏与破坏;凸显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整部影片润物细无声,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说,“把这部影片推广好,除了通过市场化运作外,也应该组织广大内地干部、群众都来观看。通过这部影片去了解美丽的新疆,了解一线工作同志的辛苦、奉献与情怀。”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表示,该影片剧情特别感人,“观影过程中,泪水一直在我眼眶里打转,这是很难得的观影体验。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振奋士气、鼓舞人心。这部作品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贡献不言而喻。很多人都非常关注新疆的发展,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宗教极端思想斗争的情况。工作队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民意,这一点揭示得非常深刻。影片抓住关键环节,展现了工作队扭转局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我看完影片的感受是:‘鼓’与‘舞’深入人心,影片鼓舞人心。这部影片整个的基调、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影片尽显新疆之美,有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美,能激发、唤起大家热爱新疆的美好感情和去新疆看看的愿望。其次,影片真实再现了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效果,影片中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作风,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都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说。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看到这样少数民族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很振奋、很鼓舞。影片令人深思的地方在于,一直被作为文化象征的打鼓、跳舞,怎么就成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的禁忌?我们怎么能够唤醒他们?这其实是一种探索。“通过影片可以看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带给村民们的是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这部影片很有启发性,我看到的是一个认认真真做出来的精品。”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二)

4月17日,新疆题材主旋律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该片故事发生在新疆的一个村子里,这里原本是“鼓乡”,乡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鼓、跳舞。但是因为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村子里再也没有鼓声,女孩子跳舞也被家长禁止。驻疆干部下乡支持农村建设,乡亲们才又慢慢有了欢声笑语,从小喜欢跳舞的阿依古丽终于实现了她的舞蹈梦想,擅长打纳格拉鼓的老人和小孩们也让鼓声再次响了起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首映会上表示,影片生动呈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有机融入了纳格拉鼓和民族舞蹈等民族元素,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在新疆的社会稳定状况日益受到关注,与宗教极端势力斗争愈加严峻的形势下,影片的推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古丽夏提-阿不都卡德尔表示,电影艺术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昂扬的斗志。

该片编剧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说:“愿这来自昆仑山脚下沙漠边缘的鼓声,传递出我们铿锵激昂的心情,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近几年来,随着新疆近30万干部先后深入全疆1万多个农村、社区,开展“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驻村工作,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工作队与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天山电影制片厂组织精干的编剧团队,深入多个有代表性的“访惠聚”工作点,体验生活,采访采风,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感人素材,展开剧本创作,并将该影片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拍摄。

影片由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他的《真爱》曾在美国洛杉矶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过评委会最佳电影奖。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三)

2017年4月17日,由我担任编剧之一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当震撼的纳格拉鼓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激荡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有千万只鼓槌打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2015年10月,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先生(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和我第一次谈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题材电影的创作时,我的心中一片茫然。“访惠聚”驻村工作的体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每年7万名干部,在新疆一万多个乡村、社区驻村工作,上千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要把这个在新疆近几年来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牵扯层面最多的政治工作,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我感到老虎吃天,一筹莫展。

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先用最笨的办法。我开始大量浏览“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各类新闻报道,文件资料,采访曾经驻过村的干部,试图从中采撷到哪怕一个触碰心灵的瞬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突然在海量的报道里发现了一篇“鼓声响起的地方”,激动不已的我立即拨通了高厂长的电话。多年担任制片人、策划人、出品人的高黄刚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艺术直觉告诉他,这是块上好的“籽料”!

2016年初,在和田仲冬的暖阳下,我和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在南疆大地上展开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行走。整个采风是在满满的感慨和感动中度过的,故事太多,感受更多,一些场景到今天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的内心掀起波澜。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注地采访、认真地记录时,接受采访的驻村干部早已泪流满面了,毫无准备也根本没有前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平日稳健内敛的干部变得如此“脆弱”?

近一年的剧本创作过程是艰辛、痛苦与喜悦糅杂在一起的“胡辣汤”,现在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分。编剧创作团队之间的商榷、争论、妥协,剧本人物重塑、结构大变、推倒重来,人物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如今都历历在目。我们和剧中的人物谈着恋爱,闹着别扭,时而天各一方,时而合二为一,有时干脆就是他们的“真身”。

在开机前的国庆节,我和高黄刚厂长36小时没合眼,对剧本进行最后一次打磨定型。

2016年10月8日,在美丽的和田秋光中,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终于开机了。作为跟组编剧,我投入到了近两个月的拍摄工作中。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工作者把和田县、于田县的乡村民居,打造成了农村维吾尔建筑文化的“大观园”;新疆一线维吾尔族演员和来自内地的著名演员们精诚合作,打成一片;导演团队和摄影团队默契联动(均为影片《真爱》团队),不断创新镜头语言,不断突破以往的光影叙事手法,亮点频出;其他服化道、后勤安保部门,更是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

剧组克服南疆昼夜温差大、转场路途遥远的困难,克服和田多日的沙尘,喀什突来的飞雪,在曙色未明的深秋黎明望着星星出发,在一身尘土满身疲惫中再看着星星归来……

现在,影片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我心里的鼓也终于打响了。我爱这鼓声,它给了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在和田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想出了剧本中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圆满、影片开机后还在困扰我们的高潮处理方式,我立即和厂长、导演沟通,并达成共识——多日思想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煎熬终于释放了。中午,在距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拍摄现场,一个沙土丘陵上,我倒在剧组服装厢式货车的车厢地板上,沉沉地睡去……

;

『肆』 如何携作品参加国际电影节

明确报名要求,参考评审团偏好,合理安排时间
首先,在参加任何电影节之前,必须先完成的是背景调查。投递影片跟投递简历一样,盲投不会增加成功的概率,只会浪费宝贵时间,背景调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明确报名要求和评审团偏好研究。
大多数电影节是对所有影片开放申请的,对于电影本身无特别的要求。但是部分电影节会存在特殊规定,比如需要影片必须是导演的处女作,或者是前三部作品,或者影片的时长不能长于3小时,影片没有在其他地方展映过等等。在确定申请之前,一定要明确这些报名要求。
另外,不同的电影节有特定的审美口味,或者评审团成员对某一类影片有偏爱,在做了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电影节。你可以分析历史获奖影片甚至展映影片的类型和风格,如果提前知道了评审团成员,那就了解每个人的审美偏好。
时间安排上,在影片进入后期制作时,就可以考虑报名参加电影节。根据影片的预计完成时间和上映档期,结合电影节举办时间,合理安排电影节的申请。
为了获奖而调整电影档期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比如,2002年《上帝之城》在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败北之后,选择了将影片在影院放映时间延长到54周,从而利用规则上的漏洞获得了2004年四项奥斯卡提名。
提交影片,利用首映权与邀请函来谋求最佳主场
确定了要参加的电影节后,接下来需要的是提交影片,这个时候要注意截止日期,还有参赛费用和首映问题。
关于参赛费用,其实有时可以申请豁免,当然这要看参赛电影的情况和与电影节的既往关系。
而首映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一部电影只有一次全球首映的机会,如果影片质量很高,那么对于电影节来说,拿到全球首映权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首映的选择可以作为筹码,同最想去的电影节或者想进入的竞赛单元协商。
另外,在申请电影节时,需要先对所申请的电影节进行分类。一种是申请起来希望不大的电影节,一种是或许会入围的电影节,还有一种是可能保底的电影节,这样可以保证一部电影凭借尽可能少的申请入围其中的某个电影节。在收到某个电影节的邀请后,还可以作为与其他电影节商谈的筹码,去争取更有分量的邀请。
准备阶段:与电影节联系,做好媒体公关
在获得了一个或多个电影节的邀请后,就可以准备起程前往电影节现场了。
在准备过程中,你的影片会被告知是进入了哪个单元,竞赛单元还是展映单元。进入竞赛单元的影片将由评委会成员观看评选,评委会成员由评论家,学者,电影从业人员以及观众组成,一同观看完影片后他们会讨论出获奖结果,并在颁奖典礼中公布。
那么在前期准备中,媒体公关就成为获奖与否的重要环节,大型商业制片公司通常会以巨额的公关费用,通过操纵媒体引导舆论以达到获奖目的。
TWC的老板、的创始人哈维•韦恩斯坦就是个中翘楚,他的常用手段就是选择更符合奥斯卡口味的电影,在电影节评审期间发布大量通稿,塑造影片的正面形象。并同时举办私人晚宴和明星慈善晚会邀请评委参加私人观影会,以达到影响评委倾向的作用。
据说,在面对呼声高的竞争对手时,韦恩斯坦还会不惜通过媒体以及私人关系抹黑竞争对手,来确保自己推举的电影可以成功获奖,这也是他在好莱坞经常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参加电影节:观众,评委,媒体与商业的四重考量
电影节的组成通常包括一系列电影展映,专题研讨会和颁奖典礼。电影市场可能是附属于电影节,也有可能单独举办。你需要做的,并不只是按照官方团队的安排参加放映那么简单,几个重要的事项需要特别下功夫:
a)观众交流
一般电影节官方会在参展电影放映结束后做一个15-30分钟的问答,分享拍摄影片的过程。利用问答时间与观众分享主创最想表达的内容,与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进行各种交流,都会对影片的口碑造成影响,所以一个良性的观众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b)媒体采访
如果影片进入了电影节的重要单元,电影节官方会为主创准备媒体采访的时间(专访或群访);如果官方没有给你安排媒体采访,你可以在参展之前提前主动联系当地媒体和国内媒体,让行程相对有序。毕竟,增加曝光度是每个主创团队或者发行方都想要的结果。
c)认识电影节选片人
电影节的选片人对电影至关重要,他直接决定着影片是否入围,幸运的话,通过选片人会可以与更多的业内人士结识,这是电影持续走向更多电影节的有效路径。
d)认识买家
在电影市场中,是一个认识买家的最好机会,全球的电影内容采买和销售,对于独立制片和小型的区域性发行公司,都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电影节会是一个扩展可能性的优质场所。
比如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位于戛纳电影宫的地下一楼。每天下午两三点,交易市场里随处可见眉头紧锁、严肃交谈的买方和卖方,在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电影成交,推动电影产业的商业发展。

『伍』 儿童电影《闪亮的军号》首映礼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是由谁出演的

儿童电影《闪亮的军号》首映礼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这部电影是由牛犇主演,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同时在这部电影当中他饰演的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同时请到了裴炯琪、王侃等演员,相信他们的加盟一定能够为影片带来更多的看点。

任何一部电影在上线期间都需要抓住最合适的上映时机,这样才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影片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在教师节前夕会和全国观众见面,同时这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儿童电影。真正的让儿童了解到红色精神代表的是什么,相信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着重任,这样才能够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位更加优秀的栋梁之材。

『陆』 “都市视野”下冯小刚电影的主题思想及风格流变研究

第一章 冯小刚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主题

文如其人,譬如研究一定文化区间内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要解构该区间内创作主体的身心状况。同样,影视作品的主题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导演本人生活经历、爱好兴趣以及价值趋向的淬取与流渗,那么对冯小刚本人的细化研究则是不可或缺的。本章会结合冯小刚的个人生活经历,从冯小刚作品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传播的市民生活观与市民生存观为架构支点,叙述其生活经历与创作主题间的具体关联。

1.1冯小刚的生平经历

在北京这所充满经济味道的大都市中,冯小刚也如类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出生在与其地域经济水平大相径庭的一户贫困家庭里。可不同的是,他没有故事中既定的主角光环。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承受分母离异的悲痛,父爱对他来说就像水中的月牙,可望而不可即。接着也如常规主人公一般他的故事步入轨迹化,努力学习,高中毕业,参加部队,成为文工团的一员。从部队转业后,冯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27岁时,他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与文学创作能力经好友引荐成为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美工。他除了从事美工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各类电视剧的拍摄以及剧本的编写和歌词的创作,这些实践为他后来电影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90年代的冯小刚是疯狂的,除了这些他还涉足小品行业,1992创作小品《今晚我们相识》,之后又创作相声《面的与皇冠》,1993年执导首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90年代丰富的多元创作经历与80年代底层工作的实践摸索使得冯小刚对艺术事业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于1997拍摄中国首部贺岁商业片《甲方乙方》,以3600万元的票房成为中国内地贺岁档的票房总冠军。作为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几乎年年必有新作,从1997年到2004年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华语影片的档期票房纪录。2007年,冯小刚已德高望重,他凭借对艺术商业独有的感知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发觉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节奏生活脉搏,也是于本年起冯导迅速改革作品的主题风格,《集结号》则是一个先声。尔后的10年中冯小刚对其作品中的经济因子逐步弱化,他学起了张艺谋与陈凯歌,宛如一位知性的学者,又如一名谨严的解剖学家,在液态化的社会容器中一步步探析更高层次的意义表达。

1.2冯小刚的创作主题

1997

甲方乙方

葛优、刘蓓、何冰

讲述了主角通过“好梦一日游”业务玩弄了不健康愿望的人,帮助绝望中的人取得自信。影片对现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内心的空虚予以关注,并对现实中“好梦一日游”式的社会人群予以歌颂。

1998

不见不散

葛优、徐帆

将视点放在异国他乡,关注了身处海外的都市小人物艰难的生活状态以及弘扬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

1999

没完没了

葛优、傅彪、吴倩莲

讲述了出租车司机为报复拖欠他工资的老板将其女朋友绑架的故事。关注了现代商业社会司空见惯并亟待解决的债务问题,但在故事的结局反应了人性的温暖。

2000

一声叹息

张国立、徐帆、刘蓓

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与情人之间摇摆不定,处理微妙关系的故事。影片关注了现代都市中最为敏感的婚外情问题

2001

大腕

葛优、关之琳

讲述电影制片厂下岗职工为好莱坞大腕置办葬礼的故事。影片将视点放在现代都市中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表达对此类社会问题热切的关注

2004

天下无贼

刘德华、王宝强、刘若英

讲述夫妻两人为了圆傻根一个天下无贼的梦由“贼”到“侠”、由“恶”到“善”的故事。反映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2007

集结号

张涵予、邓超

讲述惨烈的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为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为九连牺牲的战友们争取荣誉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与独立个体意识。冯小刚风格流变已初现端倪。

2009

非诚勿扰

葛优、舒淇

讲述了一夜暴富的大骗子踏入征婚之旅的故事,在各式的相亲中终于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影片通过各类的相亲对象讽刺了各类的社会人群并赞扬了爱情的可贵。

2010

唐山大地震

徐帆、张静初、李晨

影片通过破碎的影像奇观还原唐山大地震,并讲述了32年后家人重逢的故事。影片通过都市的残破与人性的良善形成对比,是冯小刚从早期安稳的社会环境中讲述人类的空虚到社会剧变对人类的影响的正式转型之作。

2011

一九四二

张国立、陈道明

讲述1942年河南大灾荒老地主一家去陕西逃亡的故事。影片着重描写大时代背景下微观个体的抉择与悲哀。

2013

私人订制

葛优、白百何

讲述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圆梦故事,“圆梦四人组”在各式的荒诞事中帮助每一位客户梦想成真

2016

我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

讲述李雪莲为纠正她不是潘金莲而上诉十年,辩驳清白的故事。影片用荒诞的喜剧形式表达人物行为与价值意义的矛盾,表达个体存在的危机。是冯小刚风格流变的巅峰之作。

不难看出,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04年的《天下无贼》冯氏电影创作主题大体都是在阐述“小人物,大情怀”影视表达。所以你看,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冯小刚一再突出人物之小,生活之难,事件发生的时间始末一定是在当代的,事件发生的地域环境一定是在城市中的。这与同时期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对于年代更迭,时空递进,乡村集市的破落之感以及泛城市化的叙述是截然不同的。正是因为冯小刚的作品对于时空环境的约定性与唯一性,促使冯氏电影早期的主题核心始终围绕着都市生活,既无法突破这单一题材的桎梏而拥有广阔的艺术表达视野,又无法脱离世俗文化的单元局限,这使得冯小刚电影的主题表意系统始终滞留在寻常百姓之家;但滞留不并意味着颓废,相反冯氏电影做到了深度的开采与挖掘。像《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公司这个助人为乐的小团体就是以冯小刚、王朔早年创立的北京好梦影视策划服务公司为实践雏形的,冯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受众后在影片中对于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刻画是多方面,既有尊严卑弱的正面表达,又有嬉笑戏谑后的辛酸,紧贴90时代都市生活的主题和节奏。《不见不散》中的李清一直梦想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发挥国内所学的本领,而遇到警察时不会讲英语的窘困又何尝不是对时下趋之若鹜的生活观的一种反讽。冯扬长避短,90年代的他最擅长的就是用极具生活质感的虚构与荒诞来折射各类城市小人物的生活视角,进而规避现实。

2007年始冯氏电影则将作品主题聚焦在动荡大年代的生存反思上。如《集结号》通过惨烈的巷战场面以及强震有力的视听效果很自然的将观众拉入了这一战争时空之中,观众与士兵站在同一个视点线上,无形之中观众成为了士兵中的一员,抛开美术设计和剪辑技巧的精妙所致,冯小刚似乎有意让观众毛骨悚然,进而对如何生存、生存为何这两方面沉重的课题予以反思。从不流血、从不死人的冯氏电影开始尝试着转型升级,继而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中通过对生与死的描摹与勾勒,一方面以惨烈的崩坏奇观直击快节奏时代下的观影群体的心灵脉搏,一方面又以人物形象的非脸谱化肯定个体生命意义的价值,从而映射当代经济社会下的人类生存困惑。可以说,此时的冯氏电影的主题风格已完全由都市人物的生活关切流变为社会成员的生存思索,而到了《我不是潘金莲》则将这一思索进行了深而广的讨论。

第二章 冯小刚作品主题思想及其流变

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影像既不是抽象的符号,又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将带有思想特性的一帧帧画面在充满视觉造型的前提下投映在大银幕上。本章会通过对冯小刚电影中的影像、意象和形象这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来分析其影片的主题思想及其流变规律。

2.1“都市”框架的确立——“都市”意象”与“都市人”形象

2.1.1“都市”意象在镜头与影像中的寓意表达

纵观冯小刚早年的贺岁喜剧故事中,一定是在当代的时间条件与城市的空间制约下展开的。其实从商业电影的经济运作来看,物化的都市感本就切近生活,这种类型片的拍摄本就利于票房稳健,但冯小刚在考虑经济的同时我们从其影像构造中依然可以说其兼顾文艺。《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办公室平整而质朴,这是典型的带有民居意味的:狭小的待客室,破败的书架,杂七杂八的书籍,掉漆的白墙,生锈的铁门。而到了《一声叹息》中梁亚洲居住的异国小洲中的别墅则全然是另一番景致:豪华明亮的别墅,应有尽有的生活日常品,排排笔直的绿色椰林。这两部作品中对于这类都市元素的意象的选择是十分考究的,1997年经济改革深入,城市化的步伐极速,都市成为了玻璃、钢材、柏油、蓝天这类极具意象表达力的集合体,而姚远一群人居住在这个简陋的民居工作室则显得与外界的大都市气息格格不入,耐人寻味的地方便在于此,一个资金匮乏的圆梦团队为了实现受众对于梦想和自由的渴求,可以调动坦克、吉普车、军械武器甚至模仿反清斗士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冯小刚于此树立的都市人形象则有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执著与坚守。

而梁亚洲呢,他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情感集结体,可以说他的感情一直处于妻子和情人间摇摆不定。很多研究冯小刚喜剧的论文谈及《一声叹息》大约都停留在了当代婚外情问题这个探讨层面,其实“情人”与“妻子”这两个都市人形象又何尝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都市体验观和生活价值观。冯小刚在为这部影片选景时,白色的、宽敞的、洋式的别墅意象又何尝不是一种西方生活观的寓含,90年代经济的深入牵引市民对西式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往往“惊讶的发现,美国人民并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这种常规心理的失衡与逆变造成了他们对当下生活方式与态度的质疑。梁亚洲是情夫,同样也是这种常规生活方式的挑战者,但故事的结局是梁亚洲摒弃了这种诱惑回到了妻子身边,换言之,回到了90年代的中国生活方式之中。无论是对于都市人形象的塑造抑或是都市意象的寓含,冯小刚都十分自然的并令观众心悦诚服的接受了他隐藏在画面符号体系之下的隐晦表达,这种表达或是工业文明之下的冯带有自身生活体验的私人表达,也或是令观众能够重新审视定位自身的大众表达,更或是冯小刚糅合了大众视野与自身对于都市情感体验的淬取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体系。总而言之,冯氏主题中,折射当代生活百态的城市框架确立了。

2.1.2“都市人”形象的深度与温度

90年代的都市类型片,如果谈到集大成者,非冯小刚莫属。他的取胜之处,在于能令台下的观众含着眼泪微笑,大众触觉系统最敏锐的不是影片的深度,而是温度。在《甲方乙方》中姚远慕求的周北燕,在知晓姚远最后将新买的宅房借给丧妻之痛的北漂者时,与葛优温馨的一抱以及周遭制造的浪漫氛围无疑许多观众留下了泪水。还有在《不见不散》中,坐在刘元对面的女人换成了李清时,两人在异国他乡的分分合合的爱情不由得令人唏嘘刘元的桃花运为何如此之绵长。《没完没了》中的韩冬为了治疗植物人的姐姐而“视财如命”,让观众在笑中有了几分人性的触动。正是冯小刚运用影视人物的正能量行为才一步步的将人物内在的温度充分的浸染在了大众的感知系统之中。冯氏电影在塑造人物温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度的思考,如在《大腕》中冯小刚对于世纪之交下商品经济的猛劲发展带来的“广告现象”予以幽默的讥讽与嘲弄,以及在这种经济社会之中的边缘群体——盗贼形象的塑造。《天下无贼》中王薄本是没有善恶逻辑信条的贼,就因为妻子王丽决定保护一个有缘的傻弟弟最后付出了生命。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原本是黎叔与王薄的偷技较量,而这个操着河南乡话的傻根的出现让王薄一次次对道义有了新的认知,二者的技艺冲突成为了王薄自身善恶冲突的附庸。冯小刚对原有戏剧冲突的迁徙成功的刻画了王薄这一形象的深度韵味,即社会边缘群体对于道德失衡的厘清与扭正。

2.2“破碎的都市”——现实都市的影像解构与理想都市的精神重塑

在经历了90年代贺岁喜剧的沉淀,冯小刚决定乘胜追击跨题材表达影视艺术的寓含。可以说,07年随着《集结号》的问世冯小刚突破其影片类型成规的桎梏,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下快节奏的生活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代生命意义本位的缺失与寻觅。冯小刚借助历史、鲜血与崩塌扩大了他的表达范畴。

2.2.1“都市”在现实空间上的崩塌与破败

“都市”一直以来是冯小刚电影主题思想最有力的表意符号,90年代的冯着重笔墨去描摹、去勾勒,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则是对都市在视觉符号上的摧毁。可以说此时冯小刚的主题风格已由日常生活的哲思转场为奇观现实的敲击。冯小刚试图凭借对既定的历史创伤的叙述来强化自身的现实主义主题倾向。在具体的视觉传达上,冯小刚习惯于在影片的开头利用长镜头突出“大画面,小人物”的对比效果。画面也往往是剧烈晃动的,以此模拟战争人物、地震余波、群族迁徙的状态与感觉。在崩塌、破败、血腥之中冯小刚完成了冯氏暴力美学机制,不同于吴宇森电影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冯小刚似乎有更深长的意味。21世纪经济的壮大使人和钱的主仆关系发生了质的转换,社会精英阶层已经率先脱离了仅流于生活层面的冗赘思考,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自我生存意义的强势肯定。这种肯定可以体现在劫后余生、英雄主义、主角光环上的寄托甚至可以体现在摧毁与破坏的发泄。在大多数人眼中,都市在空间意义上的崩塌与破坏已然不是视觉冲击的简单需要,更是一种极具质感的心理慰安。可以说此时冯小刚的电影主题也在顺应时代的心理趋向,在积满灰土的颓败画面之下又塑造了《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的英雄形象,大地震过后方达一家人劫后余生多年相认的喜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讴歌与肯定。

2.2.2“不破不立”——影像内外的人文关怀与慰藉

冯小刚是精明的、是文艺的。如果只有对断壁残垣的刻画而不对折射的人性问题进行艺术加工的话那么无疑是简单的画幅拼贴,对观众的心理需要也只是昙花一现式的满足,不利于电影商业与艺术表达的持久。所以在《1942》中,河南与西安的交界尸堆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颓废的走着,直到一个遗弃的小女孩被他发现,老东家甚至忘却了路人甲应有的矜持与礼节,毫不犹豫的收其为孙,最后的镜头也滞留在了二人相扶相搀渐行渐远,也是于此为这部黑暗系的历史灾难片增添了唯一的一抹亮色。可以说,这一幕不仅是对老东家这一影视形象的苦难经历的安慰又是对片场观众的一份精神鼓舞。沉重的灾难与人祸营造出迥异于当代生活的时空错置感,如今当代人生命本位的流失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微观个体的无奈亦有殊途同归之感。这也是冯小刚电影主题流变后最成功之处,冯小刚总是在受众需要发泄与慰安之际提供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的画幅震撼,在受众需要鼓舞与关怀之处又予以人文主义的施舍。这种施舍是流于影视内外的,一方面冯要完成自身作品的类型突破,塑造更有人物张力的形象特质,一方面又要通过对人类生存问题本身的肯定进行艺术输出。而冯氏电影流变后的一个约定套路,即是“不破不立”,必要的天灾人祸,或是地震或是兵灾,对现有的都市物化形象进行摧毁与解构,紧接着建立一个充满个体生命力的英雄形象(如《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或是在影片的适当部分对悲剧人物予以带有人文精神的激励与鼓舞。冯氏电影对于生存观的视野便这样架构起来了。

2.3“荒谬的都市”——集合空间内行为与意义的矛盾

1997年至2016年,中国社会内在体状的变迁仿佛经历了三个阶段:固态化社会,固液共存状社会、液态化社会。冯小刚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利用集体空间内部的人物关系来诠释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民思想状态与心理特征。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推出则比较有深度的传达出了一个新的影视哲学视野:当代都市人群无论生活还是生存都显得毫无意义,荒谬至极。

2.3.1“含沙射影”——当代生活本身的荒诞不经

提到荒诞主义,很多人会想起姜文的电影。相比之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这类荒诞题材的类型电影,冯小刚则把荒诞的发生场所放在了当代大都市环境之下,而非民国的某某边陲小城。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中,即用荒诞的表现手法突出李雪莲形象的存在危机感。她为了证明“我不是潘金莲”这个说法而上访十几年,但从故事的过程来看她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帮助,虽然也有过院长、市长、省长一致声明要解决问题,但口头声誉这个问题从具体的行政手段上无法得到任何解决。从事件的起因看,李雪莲的“潘金莲”形象从其一开始欺骗社会房产的行为举动中就埋下了定论。所以说,她的行为举动是善恶难言的但细细想来恢复声誉这件事又似乎是行之必然的,而以上访的形式恢复声誉则是隔靴搔痒。与其说李雪莲热衷于上访,莫不如切中要害,直言李雪莲视声誉为其存在的标式,一旦触动了这个标式,她会觉得自身的存在意义变得空无、变得异化,只有通过大众的舆论导向才能完成对自身的救赎。可以说,冯小刚于此树立了一个十分矛盾却又十分必要的模式:声誉(生存意义)——声誉被毁(生存意义流失)——上诉(找回生存意义并以此为生活方式)——上诉失败(生存意义终结、生活方式易位)。而从本源来看,恰恰又是李雪莲自己因为想多分房要导致的生存与生活的失败,从一定意义来讲又是其作茧自缚。有很多论文研究者称该影片是一部官场讽喻小说,其实深度的剖析,这部影片的主体并不在官场,而在于李雪莲本体,冯小刚将该片的主题思想更多的凝注在了个体生存质感虚无这一表达层面上了。2016年的冯小刚电影已然扎进了当代社会人心的最深处了。

2.3.2社会行为价值与意义的深度拷问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在90年代以来一直在满足大众主体的世俗性欲求,进军20世纪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精英视野的一种满足,而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问世则囊括了社会成员时下的普遍特性:存在价值(生存、生活)的迷惘。影片中李雪莲追求的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名誉,当时平民大众与社会精英追求的又是什么呢?影片极尽篇幅突出李雪莲上诉的决心与毅力,影视行为符号的内在象征着大众社会行为的若趋性。李雪莲的行为意义是善恶、对错、黑白难以辩清的,但通过这种沉重的主观情绪、积极争取的奋斗决心和荒唐怪诞的个体辩驳来预示时下液态化社会的大众行为价值与生存状态最合适不过了。不仅是社会要素是液态化的,连人的行为驱动也是液态化的。为了多分房而假离婚,口头却说是真离婚的行为是液态化的;为了证明自身不是潘金莲而强调之前的真离婚实则为假离婚的行为是液态化的;得知前夫身亡坚持十几年的上诉历程而就此终止,默认自身是潘金莲,那么十几年的上诉历程也是液态化的。当冯小刚将电影文本当做全面的艺术材料来构建之时,我想此时的冯氏电影主题才更贴近于社会图景的刻画与解读。可以说此时冯氏电影主题风格的流变才真正具有艺术性,一味的生活百态反思是不够的,一碗慰安生命本体意义的心灵鸡汤是不够的,只有于今时今日,于此液态化的社会下对普遍生存成员存在价值的拷问与诘难才真正对得起影视艺术的最高谛旨。

第三章 主题流变的心理学探析

冯氏电影的主题流变是两方面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流变与受众欲求的主观流变。毋庸置疑,一切电影的主题、风格、叙事或视听效果的流变的主要参照物一定是受众观影心理的驱动。本章会从大众观影需要和冯小刚本人的创作改革入手,探析冯氏电影主题流变的心理因素。

3.1嘴“刁”的观众——大众文化需求心理探析

1997年香港回归,经济改革深入,市民享乐心理占据观影心理的主体。90年代的陈凯歌与张艺谋拍摄了大量的文艺剧情片,虽然国际上获奖无数,但国内票房惨淡,这与大众的观影心理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90年代的市民阶级可以说是影视产业消费的有力队伍,他们更喜欢关注当前正经历的、置于其中的影视表达视野,而冯小刚的电影恰值其时,他往往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将生活的种种困惑、无奈以夸张、滑稽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故事的结局也往往是大众接受的由喜到悲的大团圆式结局。但是这种视野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疲惫感以及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四面八方而来的施压使得大众对个体生活意义性的大银幕寄托越来越重,文化精英阶层的寄托欲求尤为明显,他们处在社会结构的尖端,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担子始终肩负在他们身上,他们需要奇观冲击视觉,需要独特个体来诠释意义,此时冯氏电影的主题改革是必要的,况冯小刚本人也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一份子,他也需要对自身作品的表意系统予以升格和深化。步入2016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记忆、碎片化的交际、碎片化的文明构成了当代液体容器般的流体社会。社会的参与主体——人的心理也是流动的、浮躁的、破碎的,人们需要荒诞与怪异来表达这种不可言喻的惆怅,冯小刚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切合大众时下心理状态的《我不是潘金莲》问世,标志着冯氏电影风格的再一次流变。观众的口味是“刁”的,冯小刚的汤药是“稳”的,正是冯小刚对大众文化需求心理的洞若观火使得今日的冯小刚电影研究成为解读大众心理迁徙的重要参数。

3.2“经济与文艺”——冯小刚本人双重心理探析

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你在拍电影的时候你脑子里就得有一个市场的概念”“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这句话在以《甲方乙方》为开端的贺岁喜剧系列就有所体现,他一直对市场环境、受众审美情趣、社会风尚、制片成本的变化采取着不同的商业运作方式,主动调整着电影的类型、主题思想、受众阶层以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运作体系。强大的经济观念既是冯氏电影稳赚不亏的主要因素,又是冯氏电影能够在90年代始终能够存活向上的有力驱动。从华语影史的进程来看,90年代长期的政治电影、文艺电影的主旋律输出客观上弱化了商业电影的部分艺术特质,使得商业电影在中国影视行业受到了各方面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陷入低谷、内容呆板化以至受众流失、市场萎靡的重要原因。冯小刚正是在这样一种危险处境中以平民生活观为着眼点逐步强化自身商业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感觉,这种艺术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其作品的市场观而服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与经济的平衡机制为冯小刚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影视生命力与符号特质。在经历了90年代的商业电影尴尬处境,迈入新世纪,冯小刚则更将注重这种平衡机制的合理运用,如在《天下无贼》中冯小刚在演员结构(刘德华的出演)上以及选景倾向(南方景别)上无不兼顾着一定的南方的受众,于此也可见冯小刚追求市场扩大化的良苦用心;而从影片内容主题上,冯小刚又极力刻画社会边缘群体的挣扎与自我救赎,具有很强烈的艺术张力。如果说早年冯小刚的艺术传播规则是为其商业服务的,那么此时已贵为国家一流导演的他更多的是想追求艺术产品本体的塑化,此时的经济观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其艺术受众的扩大化所必需的。一个处在影视行业的尖端人物,哪个不想名利双收?市侩的诟名对于此时的冯小刚是不想听到的。况冯小刚早年有过丰富的艺术从业经历,此时天时(大众希求的影视艺术寄托)地利(庞大的资金队伍)人和(强大的受众号召力)已备,冯对于电影主题内容的深化已然是势在必行。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主题研讨会采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