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祝福一文,你认为观看电影更能突显主题还是阅读小说更能突显主题为什么
祝福这篇文章的话,我觉得看电影也能凸显小说的主题,但是阅读小说的话更是原汁原味的
B. 谁知道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有什么不同
从小说《祝福》到电影《祝福》看鲁迅精神是怎样被阉割了的
pppp
pppp让学生自读鲁迅的《祝福》,我发现有不少的学生读得眼圈发红,久久凝神沉思,整个课堂近乎有些肃穆。第二课时讨论,有说最恨鲁四老爷的,有说最恨柳妈的,有说最恨那些以取笑祥林嫂为乐的人们的;但是进一步讨论,鲁四老爷也好,柳妈也好,那些以取笑祥林嫂为乐的人们也好,设身处地地想,彼时彼境,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没有多大值得指责他们的理由。这是班上多数学生都承认的。那么谁之罪呢?怎样才能解救“祥林嫂”呢?大家的思考开始指向社会制度,再进一步就有学生指出文化和观念根源了。祥林嫂的解救,归根结底,还得靠她自己。有的甚至联系到了今天的中国农民,联想到了媒体报道过的拐卖妇女案。当然也有学生说祥林嫂的反抗是微弱的,无效的,与其象她那样反抗,还不如认命,逆来顺受,可能还不至于那么悲惨,还有其它一些观点。整个讨论是认真的,也是比较深入的,至少是引起了绝大多数学生认真的思考。p
pppp然而,晚自习应学生们的要求,放了电影《祝福》,却让我平生出些感慨来了。ppppp
pppp总的感觉是电影《祝福》播种了仇恨,消解了思考,浅薄偏狭,愚蠢可笑。p
pppp电影最大的败笔是取消了原作中的“我”。这绝不只是使祥林嫂的悲剧失去了见证人,要命的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招便化解了原作的思考者和追问者,使得原作的思想性大打折扣。这一着其实是改编者刻意为之的,不这样,怎么能把原作改编成标准的“忆苦思甜”教材呢?然而今天看来,这无异于对原作抽筋而取髓。p
pppp其次是把原作中所刻画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简化成单一的直来直去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感情。再经过脸谱化、夸张化的处理,一部反映旧中国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名著影片就出笼了,还堂而皇之地冠以“鲁迅”之名,不知九泉之下的鲁迅该作何感想。p
pppp再次是狗尾续貂似的结尾的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时代的悲剧,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了。”那“深情”的诉说,在当时也许是出于至诚的感情,但今天看来,十足的自欺欺人。
pppp至于艺术上的庸俗和拙劣,这里就懒得去说它了。p
pppp这些,回到那个时代去,设身处地为编导和演员想想,我自认为能够理解他们,我这里丝毫没有嘲讽和指责他们的意思。这个电影我也多次组织学生看过,也曾实实在在被感动过。过去我也就是这样理解鲁迅的《祝福》的。今天又看了这部电影,我忽然想到:我的思考力怎么老是发展不起来?我的头脑为什么这样简单甚至愚昧?似乎明白了几分……p
C. 分条列出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的区别
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在深刻性、祥林嫂的形象刻画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一、深刻性不同
但是与原著对比时,可发现改编以后,作者一些深刻的思想没能在影片得到阐述和流露,即影片的思想性没有小说那么深刻。
二、祥林嫂的形象刻画不同
在原著中,看到的多是祥林嫂的凄苦不幸,所以如果不细细体味,得到的祥林嫂的形象将是消极被动的。但其实祥林嫂并不傻,也并非一个软弱无主见无追求的人,她只是迫于外界环境的压挤和损害。对于阿Q之类的人物,鲁迅有一句话说到很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祥林嫂是有抗争精神的。
电影将一点很好得表现出来,小叔子对她的尊重,从侧面反应了她平时的待人接物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不甘心被婆婆卖掉,她逃到鲁镇,她干活勤快,不计较吃亏,得到鲁四太太的认可,为自己赢得了立足之地和周围的人的喜欢(包括牛倌和阿香)。
小说《祝福》形象分析
鲁四老爷的形象和原著基本接近。在看到祥林嫂是寡妇以后,他皱了皱眉,表情十分到位和生动。他在影片中说过的话,也是对原著很好的补充,“一个寡妇,不太好吧!”“以后你当她的脸可不要夸奖她,这种人啊,你一说好,她就要加工钱。”鲁四老爷丑陋的嘴脸一下子就出来了。
阮大嫂是将祥林嫂介绍到鲁四老爷家的一个“中人”,即是原著中的卫老婆子。阮大嫂的形象也和原著的比较接近,但是比原著多了些人情味。在原著的最后,文章提到祥林嫂被赶走后去找过卫老婆子(影片则没有找阮大嫂这个情节),但最后终于还是沦为乞丐。
提及柳妈,大部分人顿时起了厌恶和气愤的心理。是的,柳妈无论在原著还是影片中,都是可恶的,祥林嫂的死,她身上有推不掉的一部分责任。“善女人”真善乎?非也。当阿毛被狼叼走了这个故事被大家说厌了之后,柳妈就将目光瞄准了祥林嫂额上那个代表耻辱和不幸的疤痕,为大家寻了一个新的茶余饭后的话题。
D. 分析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上福礼被逼出鲁家的这个场景运用了哪些艺术元素....
影片将原著第一人称“我”的主观叙述视点改为由画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并将祥林嫂再嫁贺老六的戏加大了分量,从而强化了影片的悲剧力量。整部影片艺术结构严谨、精练。导演处理方面,最大特色表现在对鲁镇及其四周环境的准确把握和传达上。在剧作决定影片的诗性深度方面,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范例。与此同时,影像进程朴质而又贴切地融合于影片的叙事编排,二者相得益彰,再加上演员准确、丰富、细腻、深邃的形象表现,使得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有着特殊的悲剧内涵,更使得影片在艺术创作“形象大于思想”的前提下,进人到了一个更为深刻、也更为生动的艺术层面。编剧夏衍对于原小说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构织。使得影片对于文学素材的再组织、再创造保持一种新鲜、丰富、电影化而又匠心独运的特征。影片一方面坚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在具体的视听表现方面,特别注意挖掘原著在形象性和剧作冲突上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祥林嫂的“活下去”的贯穿性动作线索,集中地、性格化地、动作化地展示了这个人物短促而又悲惨的一生。影片中精心选择的细节往往成为人物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性转折点,形象地概括了人物动作的阶段性特点,又异常简练传达出人性而变得异常鲜明起来。人物性格的深邃内涵,使人物在生活冲突的旋涡中因选择和抗争的独特.如在小说中没有详细表现的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的原由,在影片中被演绎成了影片开场整整近十五分钟的一整块视听段落,有声有色,此伏彼起。祥林嫂的出逃,被影片再现得是如此必然和性格化,其间透射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又是如此强烈而富于内涵,其间饱含着人性的苍凉和残忍:嫁到靠近平原的小山村里的祥林嫂年纪轻轻就守寡;婆家穷困而婆婆猥俗。导演的风格既是写实的,又带有鲜明的表现性写意成分,既显示出冷峻的现实主义倾向,又带有特定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意味,影片所表现的,既是形象具体的,又带给人无尽的遐思。影片用镜头来叙事、写意,用特定的场面调度来凸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残酷的命运变迁。运用了镜头语汇均丰富细腻,简练传神,场面调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地方特色,寓意鲜明而又深邃。
E. 电影《祝福》影评
1924年2月16日,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32年后,这部小说由夏衍编剧,蔡弧导演执导,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课堂上读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样的冲击,内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穷苦妇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为了避免婆婆把她卖掉,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但是她还是被抢走,强迫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彻底垮了,丧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声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再创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这句不是由鲁迅先生写出的台词实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也对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虽然有所改编,但影片的风格却和原著的文字风格惊人一致,剧情的结构清晰,影像灰暗,配合着凝重、悲凉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了鲁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风格。例如贺老六弥留之际突然拿起猎枪朝向王师爷这段戏就是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简洁地凸显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师爷等。
看了这部电影,相信没有人会不被这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而潸然泪下。伴随着悲伤的音乐,我们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做了一回无力的看客。
鲁四老爷身为读书人却为封建迷信马首是瞻;
鲁四太太吃斋念佛却是假慈悲、真残忍;
王师爷、贺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视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贺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饿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个社会逼死的。封建旧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祥林嫂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只能留下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若干年后,我再看《祝福》,看到这段曾经读过的话,仍旧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仿佛就在我眼前站着,畏畏缩缩,花白的头发蓬乱地束在一起,冻坏的手指缩在袖口里。
我突然想张开双手抱抱她,想抱抱那个时代所有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可怜的女人。
F. 电影<祝福>中,结局中加有祥林嫂怒砍庙门槛"情节,大家认为添加这个情节,妥不妥当说说你的看法。8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妥当”的观点进行描写,先从具体剧情着手,描写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全因后果,之后在进行总结为何觉得妥当的原因,正文: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被搬上了银幕,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一情节是小说里没有的。
为什么改编加入了这一情节呢?答案我想可能是突出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增加反封建的力度。改编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改编不能脱离原作率性而为,好的改编要和原作中人物性格相符,要有助于深化小说主题,而不是削弱小说主题的表达。
先看祥林嫂这个人物,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劳,有着中国妇女传统的优良品质。可是不要忘了,她仍然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同样深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影响。
她所生活的环境——鲁镇及鲁四老爷家决定了她不可能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和引导,她也不可能有勘破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本质的能力,因为她不过是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妇女。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祥林嫂有一种反抗精神,她从婆家逃出来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她刚到鲁镇时,“二十六七岁”的她“脸色青黄”,表明她营养不良;从“直到十多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可以知道她们婆媳关系不好。
这里想引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的一段话来说明女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否有对儿媳的妒忌不得而知,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对于儿子的死,她会把责任推给这个年轻的女人,理由是她是个白虎星,命里克夫。有此一条便足以把祥林嫂打入十八层地狱,且为作为婆婆的这个女人虐待自己的儿媳找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从“春天里没了丈夫”到“冬初”卫老婆子领她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近一年的时间里,祥林嫂的日子肯定是牛马不如,因为从和在鲁四老爷家里的劳作――“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相比,这时候的祥林嫂不但没有觉得苦,“反满足;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可以推知。所以她的营养不良应是婆家虐待的结果,这是她要逃出来的原因:不堪其辱。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时期妇女的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处于依附地位,祥林嫂要自食其力,她的想法和行为都表现出一种抗争精神。但同时还要注意,这种反抗是自发的,是逼出来的,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再有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她的哭、骂和撞破头更是激烈的抗争,但也不难发现她这样做的深层原因中有“好女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在左右着她。
总的来看,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是是停留在自发状态下的反抗,因此不能脱离人物性格的真实而过分夸大她的反抗精神。
G. 概括《祝福》的主题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者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本文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并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H. 以电影《祝福》为例谈一谈影视改编的方法、原则、利弊
老电影《祝福》改编自鲁迅同名的小说《祝福》,该短篇小说登上过中学语文课本。夏衍改编了剧本,有著名电影演员白杨主演,电影《祝福》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激烈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破坏。
I. 高中语文 《祝福》教案
祝福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二)了解典型环境与祥林嫂性格的关系。
(三)理解本文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分析:《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本文共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表达了什么?
提示:第一次描写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说的结局中描写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描写肖像。这三次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顺着眼”,第二次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联系故事情节来看这前后两次“眼睛”的变化,不难看出,第一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第二次描写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这样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讲解: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又一特点,即“我”写“她”,用第三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我”,这使读者更感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用“我”的思想情绪来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描写祥林嫂语言的段落,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分析: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生活中一个人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话时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
祥林嫂与“我”对话是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向“我”提出灵魂的有无问题,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灵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阴间团聚;同时她又希望其无,以免到阴间被锯开后分给两个男人。
祥林嫂对四婶讲“阿毛的故事”,表现了她失去爱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对自己一时疏忽的自责的心理状态;而祥林嫂在鲁镇“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则表现了她在生活的折磨下,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
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表现了她已承受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陷入恐怖深渊之中的痛苦的心理状态。
(四)全文几次描写“祝福”场景,起到什么作用?
分析:开头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这段描写是一幅生动的年底祝福的风俗画,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世态风情: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其中描写制作“福礼”的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与71段至76段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深刻揭露了鲁四老爷利用“神权”迫害祥林嫂的罪恶行径,而且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阶级根源。
第二次(71~76段)和第三次(106~108段)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这种典型环境的描写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是鲁四老爷不准她在祭祀时沾手,在四婶的一声声“祥林嫂,你放着罢!”的喝令下,她只得“疑惑的走开”。祥林嫂的“疑惑”既是对封建思想的自发反抗,又是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她后来去捐一条赎“罪”的门槛的铺垫。
第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冬至祭祖时的情景。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大声一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祥林嫂由“失神”而“胆怯”,而“呆坐”,而“头发也花白起来了”,全是因她在“祝福”时不能沾手,虽然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仍然是一个“谬种”!这就是对鲁四老爷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路的深刻揭露,也是祥林嫂悲剧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环境描写,强化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见“难点、重点分析”之一)
6.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7.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待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8.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点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块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的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祖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9.(见“难点、重点分析”之第2题)
10.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11.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1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1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14.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__。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
3.本文的出处是________。
4.本文的写作时间是________。
5.解释下列词语:
(1)寒暄——
(2)怨府——
(3)沸反盈天——
(4)诡秘——
6.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选出正确答案在括号内打“√”表示。
(1)通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 )
(2)祥林嫂惨死于祝福声中,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 )
(3)旨在鞭挞封建迷信思想。 ( )
(4)阔人家的祝福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照。
( )
7.填空。
(1)这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用了______的方法。
(2)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起着______的作用。
8.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作用何在?
9.选出正确答案的题号,答在下面的括号内。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1)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残酷迫害;
(2)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反映劳动人民的觉醒;
(4)唤起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 )
10.在下列一段文字中,选出适当的动词,打“√”表示。
她一手(拎、挎、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拿、拄、扶)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分、开、崩)了裂………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画眼睛是《祝福》中刻画人物的一种主要方法。小说围绕祥林嫂性格的发展,共有几次眼睛描写?各具什么特色?
2.柳妈是《祝福》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你对她作何评价呢?
3.对于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祥林嫂是具有一定反抗性的,表现在什么地方?
4.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物?试评价之。
(三)精读导引。
1.根据祥林嫂先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情景,分析其“画眼睛”的不同特点,印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规律。
2.对于柳妈这一人物形象,要从总体描写上,分析其性格的本质特征,不可根据作者的只言片语,简单做出结论,以防以偏概全。
3.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要根据作品人物的实际表现来分析归纳,切勿从概念或印象作论。
4.分析这一人物,要通过多种角度进行,如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他的言语行动以及对祥林嫂的态度等方面。
(四)疑难讨论。
1.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她初到鲁镇做工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2.柳妈的性格特点:
①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②她受封建迷信与封建思想的迫害甚深,相信天堂、地狱的邪说;
③她同情祥林嫂、而又将祥林嫂推向深渊。
3.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主要表现在:①逃出来当佣工;②反抗再嫁;③用“捐门槛”行动来赎去“罪过”;④最后提出对鬼神的怀疑。
4.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祝福》。(10分)
2.鲁迅。(10分)
3.《彷徨》,《鲁迅全集》第二卷。(10分)
4.1924年2月7日(10分)
J.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
示例一:情节妥当。一个人最痛苦的,就是无处宣泄痛苦,只知道痛苦,却没办法减轻一些些。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痛苦源于她不反抗,因此,要一个顺从命运、无力也无心反抗的人拿起刀,可以说不可思议——除非她疯了!而小说中的祥林嫂正是这样一个人,她被痛苦折磨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理智,这样一个人的确有可能砍门槛,但砍门槛的动机值得人思考。最常见的一种看法,认为祥林嫂砍门槛砍的是封建制度,最后的她终于觉悟了,这是最多人的一种看法,然而这种看法就未免太“小说化”了一些。若是祥林嫂真砍了门槛,必定不是什么觉悟,而是,她把门槛变相地看成了自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捐了门槛依然无法赎罪,只有“砍”才有效。祥林嫂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人的觉悟,她的“觉悟”就是:一切痛苦源于罪孽。 示例二:剧中添加这样的情节很不妥当,为什么呢? 一是当时强大的封建制度的牢笼死死地束缚着像祥林嫂这样的中国千百万的穷苦妇女,她们只能忍受着政权、族权、夫权三座大山的压迫,罪恶的封建制度在一次次地吞噬着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就连参加祭祀这种极其普遍又有内心极度渴求的参与资格也没有,在封建者看来,总认为女人是祸水,女人自一出生,就颇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忍受着男人们随意蹂躏,这一点从好多史书可以见证,马克思说过:“封建制度是男人的天堂,是女人的地狱。”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个体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禁锢去反抗,在当时极不可能,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才这样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沦为乞丐,或者成为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述,更加凸显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把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折磨成一个神经麻木的乞丐。这不是祥林嫂生来的命运太悲惨,而是封建制度太残忍,太不公正。 二是错综复杂的封建关系网针一般地一寸寸地刺着祥林嫂,使她一天天地变得思想愚钝,神经麻木,对未来生活失去希望,只能自认为女人天生就该伺候男人们,就该顺从着封建的三纲五常的约束。比如,鲁迅在文中列举的四叔、四婶、卫老婆子等,都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当时许许多多的穷苦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在一天天地备受着这些封建卫道士的剥削,如果说靠祥林嫂这样的个体女人真正冲出封建势力的束缚,在当时是极不可能的。依我看,鲁迅之所以写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妇女觉醒,鲁迅的本意不是让祥林嫂出来和封建卫道士明干,这样做的结果在当时只有一个——死,被封建势力活活弄死。 三是任何文艺作品必须遵从生活的原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品。不同的一点,就是文艺作品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这种生活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望。电影《祝福》添加这样的情节,是和当时社会现实极不合拍的,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设想,我想这恐怕不是鲁迅的本来的心中所愿吧。这种情节事实上就是一种生活的夸张,像《祝福》这样的文章,鲁迅只想着折射封建制度的累累罪恶,一边唤醒部分妇女觉醒,这一点在巴金的好多作品中也有反映,也在好多影视作品比如《红高粱》中也有体现,电影《祝福》添加这样不妥当的情节,不就是拿现代人的意识来衡量那时的社会处境吧。 总之,我觉得任何文艺作品必须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使加工浓缩也得特别考虑当时的社会形态,如果把文艺作品始终架在一种极度设想的状态下,这就不会使多数人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我始终坚持文艺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文艺从生活中来,应该合理科学地升华生活才为妥当。 与祝福电影主题探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