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不少于800字
在现代影视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能欣赏到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影视作品.文化的发展和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促使观众不再只是简单的掏钱去看电影,而是去更多去享受一顿文化盛宴. 同时日趋商业化的电影运作使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成为电影制造商的目标,而如何达到这一预期却非只是影片的形式,大众认识欣赏眼光使他们更多关注影片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源于影片的文化底蕴和积淀.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主题影响:
文化的差异导致对于电影的认识和欣赏角度和观点产生差异.为什么外国人不太容易看懂中国电影,同样我们也不太明白外国电影的主题表达?这就有个文化的根基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诠释是不同的.《英雄》中的恢弘的战国争雄的场面,万箭齐发、鼓声隆隆,美国人肯定也会惊叹叫绝,但他们不一定能看得懂残剑与秦王的对话。
中国的大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大多都在描写一种“大义”,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力宣扬的一个很核心的主题之一。而西方的大片,也以历史题材为比较,《特洛伊》中王子为了爱情可以不惜以两国的战争为代价,为了维护自己对于美人和爱的占有,战争的价值是值得的。这个例子正好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个性、个人解放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基础下,人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实现自我的个性张扬就是让上帝知道自己。作为上帝之子,人就应该在上帝的眼皮底下表现自己。
还是以《英雄》为例,无名最后明白了残剑给他留下的剑道,“天下”二字一下字将整个影片主题深化。放弃个人复仇的“小义”,追求“天下”的“大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剑客。个人的英雄在整个民族的统一之间是应该在第二位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反,西方的大片更重视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着力突出个人在集体面前的力量.如流行的《蝙蝠侠》,《亚历山大帝》等.
另一个中西的差别在于主旨上的层面不同,中国电影,不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不同程度的去表达一种精神的力量.比如《七剑》,导演徐克就说出他认为”剑”是”一种精神,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他拍摄此片也就是要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剑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十面埋伏》也是一个商业操作做得很出色的电影,精彩的画面背后也诠释着导演对于”爱”和”和平”主题的表达.而西方电影大多有一种”拯救”的意味在其中,电影中也多是描绘人类在与大自然与宇宙的斗争中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这与西方基督教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对电影表现手法的影响
中国的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含蓄.多铺垫的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电影所创造的意境方面,中国电影总试图在意境上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如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中环境的变化,主人公悲伤,天色就显得阴沉压抑,或者干脆就用对比手法来反衬所要表达的人物和情景.《卧虎藏龙》中的竹林.绿海等美仑美幻的风景就是作者的意境手法.其次在某些文化现象方面,突出在两性文化的表达上.中国的电影在性的表达上是适可而止,创造在意境上的遐想而不裸露表现,或者用转移的手法将人的两性的冲突表现在动物或其他形象事物上.再次,中国电影善于做铺垫,用”埋伏”的手法.而在抖包袱的过程中去微显中国人内心的微妙张力.所以故事的曲折和展转是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前一结果不断成为后一发生的原因,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而最后必然会是”峰回路转”的”柳暗花明”.而西方则相比较就很直接,并且主题的表达集中.
中国电影明显的表现出比西方重视人伦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冲突.摩擦等隐性层面的解读.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尤为突出.中国 人很重视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行业关系等等.电影是生活的缩影,它反映也就是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中国电影在描写和表达人伦关系上很是着力,好的电影要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来自与观众对于电影中人伦关系刻画的认同和默许.在这一点上,西方则更注重人与人的契约,重视社会的规则.所以西方电影的人伦色彩较淡,而相对的器物层次.技术层面和法治色彩要多一些,这些区别的根源就来自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差异.
另外一个值得去发现的现象就是中西方电影在形象刻画上的差异.早期的中国电影表现得更明显.中国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差别很大,正面角色一般会高大.光鲜,而反面则猥琐,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们的心里感受和非理性.而西方则在这方面差异不大,较为客观.
我们能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日韩的风潮很流行,我认为日韩电影的流行正是反映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对于日韩文化的认同感较西方强取决于文化差异的大小.追本溯源,日韩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他们有很多现代因素,但其核心的思想还是来源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为什么输送血液的中国传统文化今天却在遇到她的衍生文化的时候势力显得弱小?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崛起要解决的问题.
『贰』 国风木偶片《神笔》:建立在浓郁民族特色基础上的美术片开山之作吗
木偶动画电影《神笔》是1955年上映的一部经典儿童动画片,故事发生在人神共存的古代架空王朝,围绕着一个少年和一支“神笔”,讲述了一段光怪陆离的故事,充满了玄幻色彩。简单的故事核下,蕴藏着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对立,从而激起少年儿童对正直善良的向往,以及对卑鄙贪婪的痛恨。
该片的导演靳夕曾说:
“在影片的酝酿阶段,我除了通过导演阐述阐释了影片的主题思想、风格、样式外,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民族形式,要求美术、动作、语言、音乐的每一刻画皆考虑到是否符合我国的民族气派,并把它作为本片的创作准则。”
考虑到观众群是12岁以下的儿童,本片的故事情节采用单线叙述,充分借鉴了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形式,通过视觉动画、穿插旁白,将马良和神笔的故事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冲突明显、高潮迭起,语言风趣幽默,就好比是一个说书人在讲述一则生动幽默的神话故事,充分吸引了少儿观众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笑声中,领会“惩恶扬善”的故事内核。
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戏曲艺术舞台上,通过人物语言来交代时间点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独特技巧。例如,为了交代马良日复一日刻苦练习绘画的事实,影片中通过一枝桃树枝从开花、结果、落叶、覆雪,这一年四季中的变化,采用近景拍摄的手法,生动而形象地交代了“一年过去了”这个时间变化。
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充分揉入了中国木偶戏的传统艺术,但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进。传统木偶戏的戏偶是提线木偶,用木头雕刻而成,完全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动作,但是动作却比较呆板,缺乏生气,面部表情也不够美观。本片中将传统的提线木偶改成了银丝木偶,将木偶人物的关节用银丝进行连接,戏偶的尺寸也相应缩小,木偶的制作也不再是单一的木质雕刻,而是加入了石膏、橡胶、海绵、银丝关节器等其他材料,以及模具成型、布艺缝纫、表面涂装等其他多元化的加工方式,让木偶人物的四肢活动更自如,也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影片中还利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色彩的象征性”来体现人物的地位和身份。在传统戏曲曲目中,人物戏服的颜色分为“上五色”(黄、红、绿、白、黑)和“下五色”(紫、蓝、粉、湖、香)。戏曲中的上层人物多使用上五色,而下层人物则多使用下五色。因此,在《神笔》中,代表上层人物的县官老爷穿的是亮红色的官服,而代表着下层人物的小马良则是穿着蓝色的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