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能介绍几部有关法律题材的电影吗(较精彩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提到法律题材的电影,真有几部国内外高分的法律题材电影要推荐给大家,而且情节足够精彩。
《控方证人》于1958年上映,是一部黑白电影。大家不要小看这部黑白片,就算是现在去观看,你也不得不被这部电影的精彩所折服。尽管后来有人把这部电影翻拍成彩色片,但还是比不上黑白的版本。
这部影片的魔力就是从开头就能牢牢抓住人心,讲述的是美国人雷纳被控谋杀富有的情妇藉以取得其巨额遗产,却在最后关头,韦菲接获神秘妇人来电,表示她握有克莉丝汀写给情夫的信件。案情急转直下,雷纳被判无罪的故事。
韩国经典犯罪题材电影,奉俊昊导演,《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
影片讲述一个小镇接连发生奸杀案,警方成立专案组,由小镇警察斗满(宋康昊 饰)和汉城特派警察泰允(金相庆 饰)联手追查。两人办案首发南辕北辙,合作产生不少摩擦。而当他们同时锁定凶手时,从美国发来的DNA报告令他们几近崩溃。
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电影过于经典就不予以介绍了。
该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描述该时间所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
女孩子看的话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剧情真的很扎心。
《全民目击》是由非行编剧导演,孙红雷、郭富城、余男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了富豪林泰(孙红雷饰演)因女儿林萌萌(邓家佳饰演)而陷入杀人嫌疑后,聘请了律师周莉(余男饰演)和童检察官(郭富城饰演)智斗的故事。
不得不说郭富城和孙红雷在影片中的表演真的很精彩,而且剧情设置也是脑洞大开。
这部根据经典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改编的国产电影,取得不错的评价,虽然没有经典原版优秀,但在国内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讲述的是十二位学生家长作为辩护人,在一个仓库中为一起富二代的谋杀案展开辩论。
十二个人必须全票确定一种结果才能结束。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法律题材电影,希望你们喜欢。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中分享你所了解的相关电影。
《全民目击》,应该算近年来关于法律题材的不错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法庭审理来展开。看似俗的不能再俗的一桩“豪门里的仇怨”,通过明察秋毫的检查管童涛(郭富城)和老谋深算的企业家林泰(孙红雷))在法庭上的一次次针锋相对的较量,把故事真相一层一层的剥露开来,开始像是富豪林泰草菅。
孙红雷在里面饰演的林泰,把林泰那种总裁的霸气侧漏、工于心计演绎的相当到位。而郭富城饰演的检察官则是一丝不苟、嫉恶如仇。 两人在法庭上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表演 ,为本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但D哥认为这部影片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像观众们想象的那样千篇一律,而是由审理过程的唇枪舌战,童涛的一步步的推理分析,真凶也由林萌萌到孙伟再到林泰,直到童涛明白了 林泰所说的“龙背墙的传说”时,整部影片达到故事的高峰 。
林泰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女儿的再生, 完成自己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内心救赎。
首先说明,这部电影是根据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改编的。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十二位陪审员统一意见,判断当事者是否有罪的故事。这是一场关于良心和道义的鏖战…… 八号陪审员一人坚持己见,成功说服了其余的陪审员,还当事者一个真相!
法律,从来都不该是敷衍了事,无论贫穷富贵,无论
过去未来,事实求是,不凭主观臆断,还原真相,这是影片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剧情简介
某高校模拟法庭,正就 社会 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件展开辩论。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产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随后生父被人在家中杀害。学生们围绕嫌疑人是否有罪展开激烈辩论,而他们的父亲作为陪审团观摩整个法庭的审判过程。休庭期间,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展开讨论,他们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得出结论,而且需要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尽快敷衍了事,谁知第一轮投票过后,只有8号陪审员(何冰 饰)认为嫌疑人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则固执己见……
总观这部电影,其实这部作品和美版、俄版、日版有明显的区别,就是人物的 情感 投射远远大于对案件的判断,就像很多人说——日版简直在推理,而俄版国仇家恨,美版司法正义,那么中版是什么呢?
从美学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剧本或者说是部分场面调度,都沿用了诞生于1957年的原作,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的价值仅仅在于其顺利融入的中国元素及成功合理的改编。
从现实意义来说,这部电影能在中国大陆上映,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看片中途见一突兀处,相信是在审查过程当中被剪掉了一部分。
影片主要涉及的法律知识:
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合理怀疑
关于陪审员的座位,特别留意了一下,纯属瞎猜⁽⁽ૢ(⁎❝ົཽω❝ົཽ⁎)✧
1号 交融的图案
2号 没有过多的阐述自己观点 和9号的老人一样
3号和10号 差不多 人设也差不多 都是急性子
4号和7号 商人椅子一样
5号 人设被关在大牢里1年半 像牢笼
6号 医生 像担架
8号 像天平 最后说了是检察官 (谢谢老司机@西东狗东西 的纠正)
11号 像栅栏 给人安全
12号 没有主见 四个交融的图案
我这给你推荐几部有关法律的题材的电影:
1:《费城故事》
这部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展现的娴熟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场面会让各位律师朋友们学到很多实用的技巧。这是个再主流不过的电影了,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清楚,叙事手段十分正统。结局也是正义终究战胜非正义的典型路数。看两位纯粹演技派演员飙戏真是莫大的享受。讲述的是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安德鲁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染上了艾滋病,老板发现了他的秘密,并以安德鲁丢失文件为由把他解雇了。安德鲁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获胜。乔奔赴医院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安德鲁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鲁却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2:《永不妥协》
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而拍摄的一部令人激动的影片。茱莉亚·罗伯茨在片中扮演一名曾两次离婚并且有三个年幼孩子的单身母亲,当她遇到不平时,勇敢的站出来与之斗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电影讲述主角爱琳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工作中,她被一处房地产的医学记录所困惑,于是开始查询相关的事件。调查中,她逐渐发现出来一个被掩盖的污染水源,而这一污染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疾病。她动员了634人组成原告团,并克服了不平等的困难,打赢了这场官司,并且获得了美国诉讼 历史 上最大的一宗赔偿——3亿3千3百万美元。
3:《魔鬼代言人》
该片的主体都是在表现人类内心的恶与原罪,而对诱惑时的不能自拔。但是在最后,罗麦斯选择了自杀。人类内心的善与正义让他如梦初醒般回到现实,伸张了正义。撒旦的诱惑无处不在,人类内心的恶与原罪毁灭了仍会再生。
讲述的是作为年轻有为的律师罗麦斯有着辩护不败的战绩,纽约的律师行以高薪豪宅优厚条件相请。于是他带着妻子来到纽约发展。许多案子在他的辩护下得以胜诉。同时,他也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为之洗脱罪名的客户并非清白。他的妻子说,律师为钱而辩护,钱又把人变成魔鬼。这话深深触动了他。尤其是当母亲告诉他,雇用他的律师行老板米尔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时,他携枪来到米尔面前。
1.韩国电影《看见恶魔》,在复仇的道路上,没有赢家;
2.韩国电影《不可饶恕》,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饶恕;
3.韩国电影《委托人》,不看到最后一刻,总为以为自己全部的推测、想法都是正确的
反贪风暴①到④系列,寒战,无双,廉政风云
十二公民,很不错,透视民众
《十二公民》《我不是药神》《全民目击》《亲爱的》
辩护人,控方证人,费城故事
廉政风云,反贪风云,我不是药神,无间道。
Ⅱ 反映美国法庭审判的电影
<黑旋风>,描写美国黑人拳击手维权的事情,其中有法庭情节~~~
Ⅲ 请介绍给我几部关于科幻类的大审判题材的电影呗
世界末日 This is the End(2013)
导演:塞斯·罗根/埃文·戈德堡雹兆
编剧:塞斯·罗根/杰森·斯通/埃文·戈德堡
主演:塞斯·罗根/詹姆斯·弗兰科/乔纳·希尔/杰伊·巴鲁切尔/丹尼·麦克布耐德/更多...
类型:喜剧/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埋绝英语
上映日期:2013-06-12(美国)
片长弯肆姿:107分钟
Ⅳ 涉及民事诉讼的相关电影有哪些
1.《民事诉讼》
埃琳•布罗克维奇结过两次婚,但每次婚姻都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令她成了一个拖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倒霉的她在遭到一场交通事故后,连志在必得的赔偿官司到最后都输掉了。
为她辩护的律师埃德,收留了埃琳在他的律师楼里打杂。埃琳的生活算是有了一点保障。在调查一单污水申诉案时,埃琳偶然发现了污水中含剧毒物质,而供水公司确对此敷衍了事。弱女子埃琳决定用她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为受污染的数百名居民讨回公道的重担!
以上就是你提出问题的回答,感谢阅读,希望采纳!
Ⅳ 新中国成立第一例刑事案件而改编的电影叫什么
目前快上映的就是这个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大型前史体裁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由王放放执导,王放放、成泰燊等主演。黄克功案件
影片以77年前陕甘宁边区的一桩审判为主线,讲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未成而枪杀16岁女青年刘茜,陕甘宁边区审判长雷经天顶住压力,按照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了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树立了党的法纪与威信。
快速导航
演员表
角色介绍
中文名
黄克功案件
外文名
A Murder Besides YanHe River
出品时间
2014年7月立项
出品公司
北京市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
拍摄地点
陕西
导 演
王放放
编 剧
王兴东、张志强
制片人
王浙滨、马丁、胡阳普
类 型
案件/庭审剧情
主 演
成泰燊,王凯,毛孩,黄海冰,戴江,马薇薇,杨佳音, 章劼 ,蔡宜达,李大川
片 长
92分钟
上映时间
2014年12月4日
对白语言
普通话,英语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彩色
备案立项号
影剧备字[2013]第041号
Ⅵ 抓捕艾希曼的电影有几部
【法律文化】三部电影三个视角丨 对艾希曼的审判:人性、法律、哲学的拷问
人民法院报
《世纪审判》剧照
阿道夫·艾希曼,纳粹德国的高官,负责执行了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最终方案”。他在这一“最终方案”中,负责向集中营运输犹太人,对600万犹太人的死亡负有直接责任。二战结束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随后逃脱,最后辗转流亡到阿根廷。以色列特工于1960年5月11日将其逮捕,并秘密运至以色列。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决定对其进行公审,不仅是为了伸张正义,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下一代也让全世界了解纳粹曾对犹太人犯下的暴行。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反人道罪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目,由于有不少的大屠杀受害者出面作证,以色列政府将艾希曼安排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艾希曼对其所有犯罪的指控,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艾希曼于1961年12月12日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并于1962年5月31日被执行绞刑。艾希曼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这里涉及的三部影片,都是对艾希曼以“执行命令”为其辩护时所做的拷问。不同的只是三种拷问分别采取了人性的、法律的、哲学的视角。
人性的视角:《世纪审判》
《世纪审判》(2015年),是BBC为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而拍摄的,是以1961年对艾希曼的世纪审判进行电视转播为题材的电视电影。为了记录这次世纪审判,以色列方面成立了摄制组,并请来了著名导演里奥·赫尔维兹。里奥在二战结束后就拍摄了反法西斯的纪录片杰作《陌生的胜利》。他在摄制之初,有这样一个信念:不相信有什么怪物,那些创造法西斯主义的人也并不是怪物,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在拍摄过程中,坚持要用一个机位近拍艾希曼,要从他的表情反应中,在他身上找到有着“丁点良知”的“真正的艾希曼”。但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最后导致了他几近崩溃。4个月的审判过程,艾希曼面对15项罪名的指控皆以执行命令、不知内情为由加以否认。在庭审过程中,有112位幸存者与见证人出庭指控和作证,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闻所未闻、惨绝人寰的残暴罪行一一被揭露出来,以致摄制人员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艾希曼一直面无表情。为此,制片人米尔顿与里奥发生了冲突。米尔顿希望这部纪录片所录制的是一个节目,因而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拍摄,而里奥则执著地盯着艾希曼。电影的高潮应该是在法庭放映纪录片《通往集中营之路》时。里奥要求在放映影片时,在法庭所有灯都熄灭之后唯有一束灯光照向艾希曼。但是,随着电影的放映,摄制组面对影片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都离开了机位,而艾希曼仍然没有任何的反应。面对艾希曼的冷漠,里奥在极度的震惊中,再也承受不了了:“你怎能就坐在那里?!你怎能不转过脸去?!”里奥相信,这些画面、这些控诉,总能“击垮”艾希曼,但最终,还是里奥自己被“击垮”了。里奥自认失败,也就是他没能找到阿道夫·艾希曼的“人性”。米尔顿则反问里奥:如果他本来就没有人性呢?里奥痛苦地回答说:“抱歉!我没法相信这点!那太糟糕了!”
里奥的悲哀在于他对人性的抽象看法。他相信那种与生俱来的“良知”,就如孟子所言的仁义礼智“四端”一样。里奥说,创造出了法西斯主义的人们并非怪物。这话,根本经不起推敲。就像人们说人性本善可又说明不了现实的恶如何产生一样。里奥忘记了更重要的一点:法西斯主义可以反过来改变人性!如果这种“主义”已深入到骨髓,你怎能让他存有那“丁点的良知”?这里不能不说到海德格尔了。海德格尔在他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中,专门论及到了人的良知。在他看来,人们正是依此“良知”才把自己从沉沦在“常人”之中唤起。可是,这良知也只是从自身之中升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呼唤”也就是自己呼唤自己。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海德格尔对自己在纳粹上台后为迎合纳粹的所言所为,从没有认错和道歉。良知又何在?纳粹上台后,海德格尔于1933年3月加入纳粹党,不到1个月即被认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他在职期间多次发表演说,吹捧希特勒,称希特勒为德国的救星,宣称“德国民族的未来都系于元首一身”,要求大学的学生应该对“我们民族的救星”进行“效忠宣传”。此外,他还发表了不少排犹的言论。不少海德格尔的拥趸者为其辩护,声称他之所以迎合纳粹的主义是出于他的哲学信念。如果这种辩护成立,我们又岂能忍受这种“哲学”:它怎么能无视这种主义所导致的大屠杀与集中营?!这种抽象的人性,必将在这种疯狂的主义与固执的哲学面前被击得粉碎!
法律的视角:《艾希曼》
《艾希曼》(2007年),根据以色列官方审讯手稿(1960年—1961年)改编。以色列当局在捕获艾希曼之后,并不想直接依靠档案证明或目击证言就将其送上法庭,而是先指派了警官阿夫纳·勒思上尉对其进行审讯。审讯长达275个小时,留下长达3500页的审讯手稿。
审讯一开始,艾希曼就声称,他只不过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一个微小的齿轮罢了。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对于各种指控,艾希曼的回应则是,要么自己完全不记得,要么根本不在现场,要么没有文件证明。这部电影用了较多的镜头展示了艾希曼在纳粹时期的各种活动。影片刻画的艾希曼,是一个冷漠、残忍、狡猾、自大的纳粹军官。这也预示了审讯艾希曼将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审讯一开始,勒思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周围的亲友甚至认为,对于艾希曼加以审讯而不杀了他,那就是背叛了人民。因为以色列建国后还没有设立死刑,所以以色列民众要求直接送给艾希曼一颗子弹。艾希曼的审讯和审判,引发了以色列民众的抗议浪潮。勒思上尉也被抗议民众视为“叛徒”,他与其家庭都受到了各种威胁。同时,勒思上尉的父亲曾被艾希曼直接签发命令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事实也即将被曝光。这也就意味着勒思上尉能够审讯艾希曼的时间不多了,因为作为受害者必须回避这样的审讯。近7个月的审讯,勒思上尉耗尽了心力,每次快要抓住艾希曼的时候,他都溜掉了。就在勒思几乎快要崩溃时,艾希曼对与其上司希姆莱之间关系的极力回避,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成为审讯的一个突破口。
勒思向艾希曼宣读了另外一个纳粹高官在受审时的供述:“艾希曼蔑视希姆莱关于停止杀害犹太人的新命令,宣布将所有的犹太人以及他们10岁以上的儿童都发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的毒气室。”对此,艾希曼极力否认,宣称他决不会违反命令。勒思展示了艾希曼亲自签署的命令。艾希曼被逼到了死角!这也就宣告审讯的结束,终于找出了可以彻底“击垮”艾希曼并非都是“一切依命令行事”的证据了。被击败的艾希曼,最后只是希望勒思转交给自己孩子们的信。艾希曼流着泪,声称很爱自己的孩子们。勒思质问,你这样爱孩子,为何却把50万的犹太儿童送进了集中营?!艾希曼的回答是:因为是犹太人!
电影最后有一段勒思上尉真实的录音。这段录音让人警醒,值得在这里抄录。他说,对艾希曼的审判,“完全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比如相信真正的民主,只有它,才能从艾希曼这种人手中挽救人类。周围潜在着许多艾希曼式的人物,但艾希曼这种人,只有在专制制度下才会生长,而专制绝不会有民主。要维护民主,我们必须尽全力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防止新的艾希曼再次产生。”
哲学的视角:《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2012年),主要讲述的是旅居美国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阿伦特受《纽约人》邀请,为艾希曼的审判进行撰稿进而引发争议的过程。影片就是以艾希曼在阿根廷被诱捕开始的。她之所以参与和研究艾希曼的审判,是要去验证她多年对“恶的本质”的思考,要看看艾希曼这个“活生生的”典范。
阿伦特本身就是一个纳粹的受害者。她在1933年曾经受到盖世太保的拘捕,最后流亡法国。但是,到了审判现场,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艾希曼尽管罪行令人发指,但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可怕,并不是那种有着邪恶动机与凶狠性格的人。她说,艾希曼始终以一种官僚体制的腔调在说话。艾希曼声称,他只是在遵守命令,没有自己“丁点的意图”。而遵守命令则是这些官僚系统成员的所谓“品德”:“每个官员都曾在就职时候宣誓,谁要是违背了誓言,他就是卑鄙小人。正如我站在法庭上,宣誓来讲述实情一样,在任何时候,誓言就是誓言。”这一声称,强烈地触动了阿伦特。
阿伦特就是在艾希曼的审判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这种“平庸之恶”,表现了罪犯自身全面缺乏判断能力。她对这样的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平庸之恶,因为没有通过思考获得,所以它就是没有深度的,进而能够“像表面的真菌一样”蔓延与传播。艾希曼就是这种“平庸之恶”的体现:他拒绝思考,拒绝自己的个性!
阿伦特这里提到了“思考”。可是,这思考,就是当年她的情人海德格尔教给她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她回忆中的海德格尔讲述“思考”的镜头。海德格尔向纳粹宣誓就职之后,阿伦特一直感到胸闷想吐。1950年后,阿伦特曾对海德格尔说:“我无法想象教给我思考的这个人,竟然会做如此傻事。”海德格尔则这样回复:“我知道那个时代对你来讲是多么地艰难,到处是险境,无以依靠,无法还击。对我来说,其实也不轻松。”海德格尔坦承:“在政治方面,我既没有天生具有的才能,也没有信手拈来的能力,但从中已让我学到不少,并且我还想再学更多。当然,也不会把思考丢弃掉。”阿伦特继续追问:“但你为什么不对此进行一个公开的解释呢?”可惜的是,在电影中这段对话就此终止了。海德格尔何以不道歉,在思想史上本身就是一个谜,所以电影也无法接下去了。但是,就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阿伦特的政治科学与海德格尔纯粹哲学之间的差别。尽管海德格尔对阿伦特思想影响巨大,但是,阿伦特最终还是以海德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者出现的。在她看来,在海德格尔那里,单个人自身被视为真理的处所,形成了与虚假的社会整体的对立。因为他拒斥“常人”习以为常的世界,实际上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础,而这最终导致对人性在实践上的否定。阿伦特暗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使人们对野蛮的罪恶毫无抵抗能力。海德格尔的这个“思考”再一次显得抽象。关注海德格尔哲学的人都知道,他的这个思考,就是一个无须知识的一种思考,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没有知识的思考、没有理性的思考,又是一种什么思考呢?
阿伦特在《纽约人》上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她遭到了犹太世界的严厉谴责。这一谴责,主要是针对她对二战时的犹太人委员会领导机构的指责,认为他们是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帮凶。至于她提出的“平庸之恶”,也引起一些误解,被认为是对艾希曼的辩护。事实上,阿伦特并不认为不应当处死阿希曼。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艾希曼是否有个人的故意或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具体问题,阿伦特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恶”,这应当是她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在阿伦特看来,艾希曼的审判引出的是以往的法典中尚无规定的罪行,引出的是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前尚无概念的罪犯。当她提出这个概念时,根本不是要为艾希曼辩护,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种“恶”。当我们再看一位法学教授并担任宪法法官的哈德·施林克所著的《生死朗读》(1995年)一书及根据其改编的电影(2008年)时,我们对这种“平庸之恶”就可能更好理解了。《生死朗读》中的汉娜,只是一个普通的纳粹集中营的看守,甚至还只是一个文盲。因执行上级命令而被判犯有罪行时,汉娜反问法官:“换了您,又会怎么做呢?”她绝不认为自己也是有罪的。
三部影片,虽都是纪实风格,并融入了当时的庭审录像等纪录片的片段,但毕竟是经过编剧、导演等再创作过的,自然有他们的观察角度和独特理解,因此,我们不必追究影片是否真实再现了那个审判与审讯,也不必追究影片是否反映了真实的艾希曼。对真实的探求,是史学家的事。影片如能给我们带来思考,那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况且,影片也不是纯粹的编造,而是以一定事实为根据的。
Ⅶ 电影东京审判中被绞死也不认错的人是谁
是东条英机,东条英机绞刑前都未认罪。东条英机,侵华日军甲级战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战犯之一。东条英机是昭和的手下,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在关东军中有“剃刀将军”之称。
创作背景:
《东京审判》是导演高群书的首部电影,也是中国导演第一次以几乎全外语的形式拍摄国际题材。为了还原历史的恢弘与真实,高群书导演和全剧组查阅了无数资料。从书献到纪录片,从国内到国外,剧本数易其稿。
高群书表示,“影片法庭戏的台词有80%是真实的。”而且《梅汝璈日记》中的精彩话语也作为影片中的画外音贯穿始终。
(7)以拍摄审判为主题的电影扩展阅读:
《东京审判》剧情简介:
1946年3月20日,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作为远东国际大法庭的中国法官的梅汝璈(由刘松仁饰演)飞抵东京。梅汝璈携同检察官向哲浚(由曾江饰演)、倪征燠(由英达饰演)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势要将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
然而法官们因审判因量刑的问题出现分歧,梅汝璈据理力争,终于以六比五的微弱优势将以东条英机(星野晃)为首的七名战犯处决。
影片还穿插着《大公报》记者肖南(由朱孝天饰演)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跟踪报道,而且还有肖南与女主角和田芳子(由林熙蕾饰演)、拒绝接受战败的极端分子北野雄(由谢君豪饰演)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Ⅷ 有哪位高人能够推荐几部像《东京审判》类似的,反映审判二战战犯的电影
《希望与反抗》。
《希望与反抗》是由马克·罗斯曼执导,朱丽娅·耶特斯、法比安·亨里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安德列·汉尼克主演的战争片,于2005年2月24日在德国上映。该片讲述了索菲·斯库勒和她的弟弟汉斯因进行反希特勒活动被逮捕,受审直到被宣判死刑的过程。
剧情简介
1943年春天,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严重失败。与此同时,慕尼黑的“白玫瑰”组织成员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的反希特勒活动。索菲·斯库勒和她的弟弟汉斯在慕尼黑大学散发传单的时候遭到逮捕。这段情节过后,影片开始转由索菲叙述,描述了姐弟俩被捕后受审直到被宣判死刑的过程。
起初索菲假装无罪,尽力争取释放。然而,当得知死刑已经等待着他们,索菲则开始努力保护弟弟和难友们。盖世太保莫尔对索菲产生了崇敬之情,告诉她只要认罪他可以帮助她,但索菲拒绝了他的建议并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看法。
Ⅸ 《东京审判》的主要内容
《东京审判》的主要内容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最终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个战犯送上绞刑架。
1946年3月20日,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作为远东国际大法庭的中国法官的梅汝璈飞抵东京。梅汝璈携同检察官向哲浚、倪征燠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势要将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
然而法官们因审判因量刑的问题出现分歧,梅汝璈据理力争,终于以六比五的微弱优势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名战犯处决。
《东京审判》的影片评价:
《东京审判》中法庭的戏拍不错,演员的表演出色,特别是老律师,说台词能做到咄咄逼人、抑扬顿挫。部分上海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大事件、小细节的艺术手法。。
本片优点之一就是反省历史的态度,它不是以狭隘的民族情感去增加彼此间的仇恨,而是以健康的心态去激发对民族自尊的热爱,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Ⅹ 审判电影科赫有罪吗
首页
悦的读书
+订阅
广告
悦·电影 | 《审判》:文明冲突时代的正义悖论
悦的读书
2017-12-02 21:30
+订阅
本次德国电影节上展映的电影《审判》,实在是让银幕前的观众,有耳目一新而又无比震撼的观影体验。
单纯从影像技术层面来说,本片可能并无太多可论,选取的镜头以近景和固定镜头为主,镜头之间的切换也相对常规化,并且所有场景都是在法院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完成。如果要说特别的话,就是导演特意让观众成为影片中的人物,在电影开场时,法官面向观众,要求观众秉公执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在这里,导演显然是把观众也作为片中法庭里陪审团的一员来看待的。不只如此,在影片结尾,导演也特意开放性地播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至于选择哪一种结局,这样的选择权同样留给观众。这种互动式的拍摄处理,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而如果论及本片的台词,那就不只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么简单,其体验,完全可以用震撼人心来加以概括。影片的剧情其实相当简单:一家汉莎航空公司的客机被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劫持,其目标是撞向有7万观众正在聆听摇滚音乐会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这架飞机上有164名乘客。由于情况危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空军少校科赫选择用导弹击落了这架客机,因而导致机上164名乘客全部遇难。这场审判的目的就在于判定:科赫是否有罪?
这样一个让人面临两难抉择的场景,在美国学者桑德尔于中国大热的畅销书《公正》里多次出现,甚至就连片中审判现场,检察官和辩方律师征引的各个案例,同样也可以在《公正》一书里找到。判定科赫是否有罪的依据,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或者说政治哲学。前者是基于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那就是判定一项政策或者措施的正确与否,往往会探求它是否导致最多数人受益,或者福利的最大化。按照这种功利主义的哲学,在不得不作恶的情况下,选择小恶,从而避免更大的罪恶,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正是科赫选择击落客机的动机和出发点。在他看来,7万人的生命安全,显然比164人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更何况,即使他不去击落客机,这164人,也会随着恐怖分子的劫机撞向目标,而同样面临死亡的境遇。而后者遵循的则是肇始于康德的人本主义哲学。这种价值观认为,人与人的生命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永远不能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生命安全和利益,而去舍弃另一些人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永远不能成为一种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在这个案例里,科赫把164名活生生的人,作为保障另外7万人生命安全的工具,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此科赫必须被判定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