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葡萄仙子属于幼儿戏剧中的哪类形式
儿童歌舞剧。
全剧采用递进的表演形式,以不同的歌腔和舞蹈来表现不册扰同人物的个性特征。《葡萄仙子》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艺术风格。
歌舞剧,是指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厅拦(民间舞与扮姿胡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2. 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是什么
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是《葡萄仙子》。
《葡萄仙子》是1956上映的香港电影,主要讲述富家子杨少华在婚宴中认识其公司职员钟琴妮,一见钟情,遂假扮小职员亲近妮,并藉此了解公司。华协助妮举办筹款游艺会,然后表露身份,成功向妮求婚。
富家子杨少华在婚宴中认识其公司职员锺琴妮,一见锺情,遂假扮小职员亲近妮,并藉此瞭解公司。华协助妮举办筹款游艺会,然後表露身份,成功向妮求婚。锺琴妮是大华百货公司唱片部职员能歌善舞,有葡萄仙子之称。
黎锦晖的创作特点
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这个思想使几代人受益。依照儿童的特点,把歌曲和舞蹈结合起来,在当时深受欢迎,其影响无可估量。来自民间又传播到民间,创作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推广国语到开创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黎锦晖的努力已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作品带有民歌风味,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主题内容和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讲科学、讲民主的精神,因此流传面很广。
3. 愿燕儿双双配成对电影插曲是谁唱的
愿燕儿双双配成对电影插曲是姚莉唱的。1956年上映的香港电影《滚搏葡萄仙子》将其作为主题歌,由姚莉演唱。当年竹马青梅,我大肆祥俩早已两小无猜;花前月下曲又来,愿雹拍燕儿双双配成对。
4. 上海30年代有哪些女明星
30年代上海8大女明星
袁美云(1918年——1999年)原名侯桂凤,1918出生于浙江杭州。幼年时因父亲早逝,母亲只好将刚满10岁的小桂凤以五百元的身价抵押给苏州人袁树德做养女学戏,押期八年,改名为袁美云。她天赋聪颖,唱做功不错,颇受观众的好评。与她姐姐袁凤云同台演出,人称“袁氏双云”,名扬江浙。袁美云的戏曲舞台表演引起了“天一”公司邵醉翁的注意,他亲自登门说服其义父让美云拍电影,虽不顺利,最终还是同意了。初上银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锦影片《游艺大会》,从此她也真正从舞台走上了银幕。
1932年她主演了《小女伶》,这是一部有声片,描写的就是同袁美云同样的身世,她表演非常成功,公映后一炮打响。人们将“小女伶”的雅号与她的名字联在一起。此后她又主演了《飞絮》等影片。1933年,她到了艺华影业公司,主演了阳翰笙编剧,岳枫导演的《中国海的怒潮》一片,她饰演女主角——渔家女阿菊,表演有层次,有对比,热情洋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她又被推荐在梅兰芳与夏莫洛夫联合导演的音乐哑剧《琴心波光》中担任主角,以及出演与周倍芳合作的有声戏曲片《斩经堂》。由于她有扎实的戏曲功底,她的戏路很宽,她可以扮演性格各异的角色。当人们问到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有何区别时,袁美云说:“在开莫拉(摄影机)前演戏,一定不能情感过火或不够,甚至处处都得注意态度的自然。一个电影演员的表演是不能有丝毫勉强的,一切都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否则就不堪设想了”。40年代主演几部影片后,移居香港息影。80年代与丈夫王引返回大陆居住。有一子一女,均在国外
5. 有哪些演员出演了《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影视作品
主要演员有杨紫,邓伦,陈钰琪,罗云熙,王一菲,邹廷威等,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的老面孔,链肆升何中华,周海媚,张棪琰等人,还有萨顶顶特别出演。
杨紫饰演的是女一号锦觅,这个名字有“繁花似锦觅安宁,淡云流水度此生”的寓意,是其母花神梓芬对她的期盼。作为当红小花,杨紫的演技在九零后小花中还是很有分量的,主角锦觅在剧中其实是一个很分裂的角色,前期的葡萄仙子,中期的圣女锦觅,后期的陨丹破裂伤心欲绝的水神,演技层层递进,情绪饱满,让人十分有代入感。
除此之外,陈钰琪饰演的魔界公主鎏英和邹廷威饰演的暮辞,也是一对互相你追我赶的小情侣,王一菲饰演的孔雀公主穗禾虽然角色坏坏的,却意外的很可爱。
香蜜是一八年暑假棚老的黑马,除了自身的剧情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它的特效终于让观众不在吐槽“五毛钱特效了”,其中的音乐《不染》和《左手指月》也是广受好评。
6. 何必让人来说谋是什么年代的歌
应该是《何必旁人来做媒》吧?
《何必旁人来做媒》由潘秀琼演唱盯扮戚、陈凯陵蝶衣作词、姚敏作曲,该专歌曲收录在专辑《情属人的眼泪》中,由EMI百代唱片公司发行于1993-03-23,该专辑中包含14首歌缺谈曲,该歌曲是1956年上映的香港电影《葡萄仙子》的主题曲。
7. 白虹的演艺经历
白虹,原名白丽珠,出生于猴年正月初五日(1920年2月24日) ,满族,江苏人,在北京长大。1931年初,黎锦晖的上海明月歌舞团到北京招生。当时12岁的白丽珠能歌善舞,长得白皙可爱,当场就被主考人黎锦光录取,之后与严华、英茵等人一同随团赴上海开始了演艺生涯。
白虹进入明月社后,向黎锦光学习乐理,向作曲家张昊学习声乐,向俄籍教师马索夫学习舞蹈。与此同时,社长黎锦晖尽量给她演出的机会。她先后参演过《三蝴蝶》《月明之夜》《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特别快车》等歌舞节目,逐渐展露出才华。
1932年,白虹在百代唱片公司灌下她的第一首歌曲《晚香玉》。她的第一张个人唱片则是约于1933年2月发行的《慈母摇篮歌/小宝贝》,由胜利唱片出版,当时使用的仍是本名白丽珠。约1933年中下旬开始使用艺名白虹。 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她就唱红了《回忆》《祝你晚安》《开始的一吻》《夜半的私语》等歌曲。
1933年,明月社改组为新月歌剧社,其当时在《申报》登的演出广告上,白虹已是重点推介对象。 战乱动荡的年代里,明月社多次解散又重建,社员们对此也渐渐习以为常。解散期间,白虹和其他没离开上海的社员曾在黎锦晖的安排下到电台播音,为商品作广告,解决生活开支问题的同时亦使歌艺得到了锻炼。有一回解散的时间很长,白虹还和黎莉莉一同进了南洋高商,读了将近一年的书。
1935年初黎锦晖重组明月歌剧社,这一次的组织范围很大,许多老社员纷纷回归。白虹已跃升为剧社台柱,担纲主演《花生米》《野玫瑰》等明月社传统节目及由黎锦光改编的新歌舞剧《桃花太子》,在剧中演唱《狂欢曲》《长生果》《送郎》《酒话》《牢吟曲》等多首歌曲。
1935年4月,白虹参加了在金城大剧院举行的明月社成立十五周年演出。 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了“广播歌星竞选”,这个活动算得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次歌星竞选,可谓是当时上海“娱乐圈”的一场盛事。那时电台邀请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趋势,“播音歌星”应运而生,上海《大晚报》副刊编辑崔万秋,发起举办了“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为了办好这次比赛,《大晚报》从5月2日起开辟了“今日精彩播音节目”专栏,每天都预报各播音团体的某一位歌星在哪一家电台播音的时间、播唱哪一首歌曲,以便听众有选择地收听。正式竞选从5月26日开始,6月14日结束。歌星们每天照常到电台播音,听众每天投票选举他们喜欢的歌星,最后以得票多少决定名次。
竞赛一开始,白虹与周璇就一马当先。十八天的竞赛里,两人互有先后。6月14日《大晚报》第五版发布了竞选结果。白虹最终以9103票的绝对优势摘得桂冠,获得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个“歌后”头衔。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周璇,则在这一次联赛中以8876票居第二名。第三名汪曼杰,8854票。三大歌星在当时颇受瞩目,如1935年8月创刊的《歌星画报》,就以白虹、周璇、汪曼杰的头像作第一、二、三期封面。这一次比赛的结果奠定了白虹在歌坛不可动摇的一线地位。
30年代,白虹在百代、胜利、高亭、丽歌、大中华等厂牌灌录过大量歌曲,在电台播音时演唱的未录成唱片的歌曲更是不计其数。竞选期间,她演唱的多是黎锦晖创作的歌曲,可以说是黎式时代曲打造出来的中国第一位歌唱皇后。 1934年,白虹在黎锦晖的推荐下参演了艺华的影片《人间仙子》,这是她第一次在银幕上崭露头角,并灌唱了电影主题曲《人间仙子》及插曲《银色的凄凉》,风靡一时。同年,白虹在上海影戏公司的有声影片《健美运动》中首任主角。后又于1936年主演但杜宇拍摄的《国色天香》。早期这些影片中白虹多以歌舞女郎的姿态出现
1936年4月起,白虹随明月社开始了春季联合公演,歌声和演技都备受好评。返回上海后,7月,白虹作为台柱,随黎锦光、严华率领的大中华歌舞团到南洋巡演,至第二年7月回到上海,为期整整一年,受到当地华侨观众的欢迎。巡演期间,白虹收获了爱情,她和黎锦光由师生关系转变为夫妻。可惜因经营不善等种种问题,歌舞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分歧,最终在巴达维亚就地解散。
回国后不久由于八一三打仗,所有文艺演出工作停办,经济拮据,生活不安定。因唱片业受到冲击,1938年一年多的时间里,白虹几乎没有灌过唱片。1937年12月黎锦光随严华的“万花歌舞团”再下南洋,身体欠佳的白虹则留在上海,度过了一段较艰苦的岁月。新兴话剧这时已在上海奠定了营业的基础,白虹加入于伶等人组织的“青鸟剧团”。在青鸟的第一出话剧《雷雨》中,她扮演四凤。此后由于受到欧阳予倩的赏识,白虹在《日出》中临时代替生病的尹青扮演顾八奶奶,只排演半天隔天即上场。
因对这一角色的成功演绎,白虹受邀参加了新华公司电影《日出》的拍摄,此后成为新华的基本演员之一,在1938至1940年间陆续拍了《少奶奶的扇子》《金银世界》《武则天》《三剑客》《离恨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潇湘秋雨》《刁刘氏》等几十部影片。《刁刘氏》是新华最后的一部戏,也是白虹认为自己演出最为用功的一部戏。由于当时新华电影公司已拥有“四大名旦”(陈燕燕、胡蝶、袁美云、陈云裳),白虹在这一时期多是饰演配角。幸而在影片中还有机会发挥她的歌唱特长,为电影增色。 30年代中后期,白虹的歌艺逐渐成熟,在当时与周璇、龚秋霞成为百代唱片公司旗下的“三大歌星”。
1939年9月19日,由张昊作曲、蔡冰白编剧、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歌剧《上海之歌》于法租界辣斐德路辣斐花园剧场首演,白虹和龚秋霞以A、B组形式分任女主角。演出共9天18场,甚获好评。插曲《哥哥你爱我》、《忘了我吧》由白虹灌录唱片,成为剧中名曲。40年代《上海之歌》又两次重映。1941年初,白虹主演钱仁康作曲、蔡冰白编剧的四幕歌剧《大地之歌》,演唱了《打渔的姑娘》、《樵歌》、《我怨》等歌曲。歌剧描写江南农村的抗暴故事,隐喻抗战。
1940年底,白虹为觅得更多在电影中担任主演的机会,改投周剑云新成立的金星电影公司。此后陆续在《无花果》、《孤岛春秋》、《玉碎珠圆》、《地老天荒》等影片中饰演女主角。当时孤岛上海古装片泛滥,白虹主演的时装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孤岛的黑暗现实,无疑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白虹每片必歌,由她演唱的电影插曲,如影片《孤岛春秋》的插曲《莎莎再会吧》、《春之舞曲》、《相思谣》,《无花果》的插曲《埋玉》,《地老天荒》插曲《镜花水月》等等,随着影片的热映红极一时。《无花果》被认作其代表影片之一,剧中白虹演唱多首弹词,为此她花两个月时间在收音机畔力自刻苦揣摩“沈薛”调门,珠喉转动,毫无荒腔走板。吴村创作的《莎莎再会吧》则是她最为走红的电影歌曲。据曾担任日本关东军报道部嘱托的著名作曲家服部良一回忆,1943年至1945年间上海最受欢迎的歌,除了周璇的《何日君再来》、李香兰的《卖糖歌》和《夜来香》外,就是白虹的《莎莎再会吧》。
白虹还曾为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长篇有声立体卡通(动画电影)《铁扇公主》作配音。
40年代初,白虹演唱的《春天的降临》、《郎是春日风》、《苏州夜曲》、《河上的月色》、《人海飘航》、《点秋香》、《花儿你可爱》、《牧羊》、《三年》、《天南地北》、《夜半三更》等歌曲亦广受欢迎。《郎是春日风》是整个40年代久唱不衰的名曲,白虹醇厚兼甜美的歌声,整天在大街小巷回荡,直至飘洋过海飞向香港和东南亚。 战乱的年代风雨飘摇,白虹的演艺生涯也经历着无常的变化起落。孤岛时期结束后,日本人控制了上海的娱乐事业,金星并入国联。白虹暂别银幕,起初谢绝了几部影片,后来与周璇先后加入华影。1942年冬季,白虹与乔奇在美华戏院联袂主演三幕歌剧《霓裳曲》,剧中她用英文演唱舒伯特小夜曲,用美声唱法引吭高歌。不料《霓裳曲》却卖座不佳,而白虹更因劳顿体弱在一次演出时昏倒在了台上。
1943年,白虹在华影拍摄的复出影坛之作《美人关》上映,白虹称对其饰演的女主角颇为喜爱,认为有别于以往金星时期饰演的天真小姑娘,是一个好坏参半的“别致”角色 ,而陈歌辛创作的片中插曲《我要你》亦很是风靡。1944年,白虹在华影的《何日君再来》《红楼梦》《结婚交响曲》等片中出演主要角色。
1944年7月,白虹为十八团体联合举办的古今金石书画古玩文物义卖展览会剪彩。 1944年10月11、12日,中日音乐会在上海大光明大戏院举办,白虹、姚莉、龚秋霞、渡边滨子、服部富子以及作曲家服部良一等共同演出。12月30日,为筹募同人福利基金,多位明星在大光明共同举行影星歌唱游艺会,白虹演唱了《海燕》、《我要你》等。
1945年1月12、13日,白虹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了两场“白虹歌唱大会”,演唱了《圣母颂》《风流寡妇》《夜来香》《寻梦曲》《郎是春日风》《海燕》《自由射手》《卡门》《玫瑰》《情梦》《明灯》《歌舞今宵》等十几首海内外名曲。这是中国本土流行歌星第一次举办个人演唱会,是中国流行乐坛的一场盛事。在白虹之后,周璇、龚秋霞、白光等当时的大歌星们,纷纷举办独唱音乐会,成为一时热潮,为抗战胜利前夕最后的黑暗岁月带来了丝丝亮色。
在接连举行“白虹歌唱大会”和“白虹之歌”演唱会后,1945年3月19至21日,白虹在金城大戏院的新春影剧集锦节目演唱《夜来香》、《我要你》;6月13日,白虹同周璇、白光、杨柳等联袂举办仲夏音乐会以飨歌迷,会上她演唱了《夜来香》、《海燕》、《郎是春日风》等歌曲,乐队演奏由《恋歌》《镜花水月》等组成的《情梦圆舞曲》;6月30日在兰心戏院出席昌寿音乐会,演唱《寻梦曲》、《我要你》、《春天的降临》等。
以往歌女在夜总会等场所登台献唱时,客人可随意选择坐着听或是跳舞,歌者只是摆设,地位较低。歌唱大会则意味着观众买票专程为了欣赏歌唱而来,歌者成为主体,由白虹引领的独唱音乐会风潮,无疑为歌者的地位与受尊重程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0年代中期后,华影出品影片数量减少。抗战胜利后,上海影坛整改调顿。白虹由此再别银幕。1944年12月,白虹在苏州登台演唱,颇为轰动,引发了沪上女影星“弃影献唱”之风波。1945年,夜来香音乐俱乐部以四十万元与白虹签约,邀请她登台驻场,后又被仙乐舞宫以一百五十万元之巨款签下。
战后白虹的主要精力仍在歌唱上,她继续积极开拓时代曲新曲风,是这一时期灌录歌曲最多的歌星之一。陈歌辛的《夜半行》、《咪咪》;黎锦光的《可怜的爸爸妈妈》、《花之恋》、《雨不洒花花不红》、《我的心在跳》、《同心谣》;严折西的《且听我说》、《恼人的夜雨》;姚敏的《蔷薇花》、《我要回家》、《纺棉花》、《爱情与黄金》;李厚襄的《乘风破浪》、《太湖船》、《失去的周末》、《香岛风月》;刘如曾的《醉人的口红》、《船家女》;严个凡的《疯狂乐队》等等,都是这一阶段白虹脍炙人口的名曲。从30年代初期至新中国成立,白虹灌录歌曲总计有一百五六十首,数量仅次于周璇。
1947年的电影《天罗地网》物色演员时,黎锦光积极推荐妻子担任女主角,虽最终未能实现,仍由她幕后演唱了片中歌曲《归来吧》。之后白虹又为《卿何薄命》、《乘风破浪》等电影献唱。1948年白虹在大同、华光电影公司出演了《红楼残梦》、《雾夜血案》两部影片,分别饰演女二号与女主角。《雾夜血案》中白虹演唱的两首歌曲《浪花》及《别走得那么快》都很走红。
战后她也有继续戏剧表演。曾和殷秀岑合演《佳偶天成》。1947年,白虹在杨小仲导演的话剧《天字第一号》中担任女主角,该剧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间谍剧为蓝本,为上海市学生自助助学总会义演于兰心大戏院。
40年代末期白虹曾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登台献歌。1947年,白虹应邀参加明星剧团,与欧阳飞莺、陈白荻等一道下南洋演出。
1950年,已离开上海的百代公司为白虹发行了最后一张新曲唱片《朗朗月/被刺的手》。《朗朗月》是影片《夜莺曲》的插曲,白虹在片中饰演女二号白木兰,这也是白虹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
8. 葡萄仙子女主角钟琴妮的演员是谁
葡萄仙子女主角钟琴妮的演员是钟情
钟情(1933年6月12日-),出生于1933年,一说1932年。原名张玲麟,英文名Ching Chung,因为母亲姓钟,便取艺名为钟情,是一位香港女演员兼画家。 钟情是湖南湘乡人,1933年6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49年共产党建政后来到香港。1952年,张玲麟报考了香港的泰山影片公司的演员训练班,开始了她的演员生涯。在该训练班毕业后先后参演了《七姐妹》、《海棠花》、《再春花》等电影。1955年,转入了新华影片公司,1956年她出演了影片《桃花江》而走红;所唱歌曲开始名扬东南亚,并获得了“小野猫”的称呼。新华捧红了钟情,随后,她陆续参演了《那个不多情》、《金缕衣》、《阿里山之莺》、《蝴蝶夫人》、《风雨桃花村》、《满庭芳》、《郎如春日风》等影片,使她成为了同辈的年轻女星中拍片最多的抢手明星,而且还提拔了姚莉成为她影片幕后代唱的最佳拍档。虽然她参演的影片都有幕后代唱人姚莉演唱,但是唱片公司却挂上了钟情的名字并发行唱片,她发行的唱片畅销东南亚各地。1957年受邵氏的邀请拍摄了由李翰祥导演的《给我一个吻》、由姜南导演的《满堂红》等影片,后以生病为由离开了邵氏公司,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后,重返银幕,并先后拍摄了《新桃花江》、《鸾凤和鸣》、《南北喜相逢》等片,电影行业不振后,由童月娟负责的新华公司再次请她拍了电影《浪淘沙》,男主角为柯俊雄。此片拍完后钟情离开了影坛,在港经营餐厅为生,同时拜师学画,练就了不凡的国画造诣。
9. 何必旁人来做媒是什么电影插曲
1956年香港电影“葡萄仙子”
10. 黎锦晖的个人评价
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与歌舞音乐,在人民大众中影响相当广泛。“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创作了十一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而闻名全国。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作品带有民歌风味,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主题内容和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讲科学、讲民主的精神,因此流传面很广。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战前,他受到当时社会腐朽风气影响也编写一些委靡颓废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受到当时音乐界的批评。1936年后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如《向前进攻》,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创作了十一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国首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剧《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画家》,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神仙妹妹》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一般都采用童话的方式,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亲切、好唱、好记,再加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真实的表演,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演、喜欢看。
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并且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黎锦晖所做的,还远不只这些。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 正是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时间,剧场里观众肃然起立。一些身着大礼服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站起,全场气氛庄严肃穆。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一直背负着“黄色”十字架。1957年,“百家争鸣”之际,他曾要求重新考虑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黄色”,但在那种政治形势下,终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实,黎锦晖所写的情爱歌曲,多为情非所愿,他自己就有“十不写”的准则,如妓女唱的不写,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但为了事业,他又不得不生产一些“卖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为了筹钱,黎锦晖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经营不善,歌舞社竟无回程路费,他只好向国内“卖歌求款”,在半年内写出百余首恋爱歌曲,以稿费把演员带回祖国。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则是“十足”的蒙冤,这是黎锦晖及歌舞社被困马来西亚时,与夫人徐来在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其实,人们对黎锦晖作评价时,往往忽视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认黎锦晖为义父,取名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王二人领上银幕。后来黎莉莉能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黎锦晖具有重要影响。黎莉莉谈起当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黎锦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他还曾编写各类教科书,编辑多种报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和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在推广国语上,曾有过突出贡献。他一生对儿童教育情有独钟,除创作儿童歌舞剧、儿童歌曲外,还曾创办主编儿童读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锦晖创办编辑的“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两三期后,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当时没有人专为孩子们写作,作为部长的黎锦晖就动员“国语文学部”的编辑们为《小朋友》写稿,他自己更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回忆《小朋友》对他的影响时,深情写道:“中华书局出的儿童周刊《小朋友》,夸张一点儿说,其时风行全国,我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接触到了。它不仅作为我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的宝库,同时也作为我学习写作的蓝本,它是我在文学修养、写作实践上不出声的一位好老师,是它,循循善诱地引起了我的创作冲动,并展示了美好的学习榜样。”2002年,《小朋友》迎来它80岁“生日”,这恐怕是中国最长寿的儿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乐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黎锦晖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纪念黎锦晖的意义超过纪念黄自、萧友梅。”有人说:当年批评黎锦晖是一种“无知和偏见”。并强调,研讨会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先生的“跨世纪悬案”揭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