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电影,讲的是二战一位女歌手的事
莉莉玛莲 Lili Marleen
德国电影
② 一部描写二战一个女人为了报仇用色相接近德国鬼子的电影名称
二战末期,荷兰的犹太姑娘雷切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饰)和她家人刚刚逃过死神关口,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幸存下雷切尔一人。躲避在暗处的雷切尔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她的一生都为寻找这个人而孤注一掷。她为了隐藏身份,当了一名歌手,然而阴差阳错竟让她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游击队队长让雷切尔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于是,美丽的雷切尔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一切都好像进展顺利,但雷切尔的一个机密任务,却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况。复仇的决心还在雷切尔心中熊熊燃烧,叛徒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中文名
黑皮书
外文名
Zwartboek
其它译名
无
制片地区
荷兰
导 演
Paul Verhoeven
编 剧
Gerard Soeteman/Paul Verhoeven
类 型
惊悚,战争,剧情
主 演
Carice van Houten,Thom Hoffman,Sebastian Koch,Waldemar Kobus
片 长
145分钟(威尼斯电影节/145分钟
上映时间
2006-09-14
imdb编码
tt0389557
语 言
荷兰语 / 英语 / 德语/ 希伯来语
发行公司
A-Film Distribution
电影分级
UK:15/USA:R
1剧情简介
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期,在荷兰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德国犹太女孩蕾切尔·斯坦恩,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想找出那个背叛的人,她所有家庭成员在解放南部的斗争中由于此人的出卖而全部被害。刚刚从战场中逃脱出来的她为了藏身,当了一名出色的歌手。但,当这位漂亮的犹太女歌手藏身的地方被炸后,她无路可走,便随另一群犹太难民去逃亡。但是,他们的船在中途被德国的巡逻人员发现,难民们都被杀害了,只有蕾切尔活下来。她进入到德国队伍当中,化名爱丽丝,以使和德国人相处。一位德国军官对爱丽丝很好,还为她安排了个工作。荷兰抵抗组织要营救自己被俘的人,让爱丽丝帮助,但是,这个计划被叛徒得知了。德军方面与荷兰抵抗组织都把她视为敌人,她又一次陷入绝境。一直爱护她的那位德国军官与她一起逃离并躲了起来,等待着战争结束。而结束了战争,却并没有给爱丽丝带来自由,因为每一个幸存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罪的,而她,而必须找出那个叛徒……
③ 《卡萨布兰卡》观后感
这是一部被誉为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蕴涵着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主题。我认为,一部称得上经典的影片除了它特殊的背景外,还在于它的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其表现手法是值得后人模仿和学习的。以下我将分享一下对影片的几点看法。
一、背景深刻,还原历史
这部电影是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的,讲述二战期间欧洲人为了逃避德国纳粹的迫害想方设法逃去美国的故事。其中卡萨布兰卡是德国纳粹控制的最后防线,想要逃去美国必须经过这里。在这里,有的人可以达成梦想,逃到美国,但有的人就一辈子在等待机会,最后很可能死在那里。作为当时一个逃亡的转折点,故事发生在这里显得意义重大。这就好比电影《江湖》里所谓的“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另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而美国本土又远离战场,这样美国有足够的创作空间。作为影响极为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影响起码涉及二、三代人。这部影片的存在价值在于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警惕世人历史的沉重教训。哪怕是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人,只要对二战有所了解,那么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会不自然地联想起来。而正是这个原因,过了半个世纪,这部片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将会永恒地延续自身的使命。
二、三线组合,人物生动
既然是被誉为经典,那么就不得不提它的叙事手法。依我看全片有三条
线索。一是大逃亡——欧洲人逃亡到美国,这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全电影发展的总线索;二是爱情纠纷——主人翁里克、维多克、伊尔沙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本片触动观众心灵的重要桥段;三是英雄情怀——里克冒死相送,展现乱世中的英雄气概及大局观。
其中第三条是主线,而第二条是辅线。影片在里克、维多克及伊尔沙三人的碰面为分水岭,在此前的部分是以第一条线索来交待背景,为后面的发展作好铺垫。而在此之后,第二和第三条线索并驾齐驱,既有细腻的爱情戏也有变幻莫测的争端。这样的结构十分清晰,浅显易懂。同时,两条线索的并行,丰富了剧情,引人入胜。特别是三人之间的感情瓜葛融入到生死攸关的战争局面中,更能突出了人物特点,朔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里克的内敛、长情和智勇;维多克的热血、镇定和诚恳;伊尔沙的靓丽、情欲和凄楚都在这两条线索的叙述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细节出彩,英雄主义
本片有好几处细节拍得十分精彩。一是黑人歌手的感性演出。他在伊尔沙和里克的多年后重逢时他弹奏并演唱的经典歌曲《时光流转》将两人思绪连在一起,而这首歌也拉开了他们感情戏的序幕。此后这首歌也多次出现,令观众也为之陶醉,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感到悲哀和无奈。二是里克和伊尔沙单独在房间的缠绵。
这一幕把里克的长情和温柔表现得特别到位,相反伊尔沙的左右为难虽让人同情但也令人替里克可惜。这是两人爱情戏的高潮,也是为接下来里克的英勇做好埋伏。三是最后里克与伊尔沙和维多克的分别。里克在这部分充分显示出果断和勇敢,特别是杀死德国警官头目雷诺更加突出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同时也预示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到来。而在送别维多克夫妇时,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那份为了全世界和平的大局而不顾儿女私情的情怀。而这样的寓意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社会也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卡萨布兰卡》很有存在价值。在电影故事架构上,民族情义与儿女私情间的矛盾冲突,加重了本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色彩。而电影中男女主角在乱世重逢时各自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的挣扎非常有看头。里克那种外冷内热的沧桑男子形象和伊尔莎的娇柔个性,都成为后来好莱坞浪漫类型电影中角色的教科书。这确实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④ 卡萨布兰卡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同名电影《《卡萨布兰卡》,是由BertieHiggins填词和谱曲在1982年发行,由贝蒂·希金斯演唱的歌曲。
剧情介绍:
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老板里克(亨弗莱·鲍嘉饰)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
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保罗·亨雷德饰)和妻子伊尔莎(英格丽·褒曼饰)成了里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而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误解解开之后,仍然深深相爱的里克和伊尔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里克对伊尔萨的深情让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在卡萨布兰卡的机场,里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自由。
(4)二战背景电影黑人女歌手主角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1、里克·布莱恩。
里克·布莱恩是一个美国人,他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里克美式咖啡吧”。里克·布莱恩是个玩世不恭、率性而为的酒吧老板。后来他得到了两张宝贵的通行证并偶遇了他当年在巴黎的女友—伊莉莎·伦德,但伊丽莎已经是捷克地下阵线领导人维克多·拉塞罗的妻子。
他们两人正遭到纳粹少校史特劳塞因的追踪。心情复杂的里克几经思考,最终决定帮助他们逃离卡萨布兰卡。在机场,里克将通行证交给维克多,并开枪射死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然后目送自己心爱的女人离开。
2、伊莉莎·伦德。
长相清秀心思缜密,是“到访过卡萨布兰卡的最美丽的女子”。在纳粹攻占巴黎前和里克·布莱恩有过一段恋情。由于她是已婚之妇,因而她不得不在丈夫与布莱恩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令她饱受心灵折磨。
⑤ 黑色星期天
黑色星期天 作者/一种香
传说中有一首听了让人想自杀的歌---gloomy sunday.
它诞生于1932年的法国.可惜它在1945年被毁了.因为在这首歌存在的13年里,听过的人纷纷自杀.竟数以百计.自杀者留下遗书都说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着无比忧伤的旋律.此间还有无数的吉他,钢琴等艺术家弹过辞曲后从此封手.作者死前深深的忏悔,他自己也没想到此曲会害死如此多的人.于是和欧洲各国联手毁掉了此曲.
它是由匈牙利作曲家 鲁兰斯*查理斯 在上世纪初创作的一首乐曲“黑色星期天”是音乐史上真正的“绝世”之作,不在于它的艺术方面,却在于绝大部分听过这首乐曲的人都自杀了.
有记载第一个自杀的人是一个英国的一位军官,他在家里一个人安静地休息,无意中就开始听邮递员送过来唱盘,第一首乐曲就是鲁兰斯*查理斯的“黑色星期天”,当他听完这首曲子以后,他的灵魂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刺激,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不一会,他拿出家中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改亮,枪声响起的同时,还正放着那首“黑色星期天”,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死亡线索。警方经过彻底调查和推测,结果得出一个结论:他确是属于自杀,但这首“黑色星期天”是间接杀手!并警告人们不要去听这首乐曲-------因为警方在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也差点有人自杀!接着这件事就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感到不可思议,惊恐而好奇,不少自认为心理素质可以的人好奇地到处搜集并亲身体验,去探险。
其中一位美国的中年男子,听了几篇这首“黑色星期天”以后,开枪自杀,在他的遗言中写道:“请把这首曲子作为我葬礼的哀乐“。接着类似自杀消息一个接一个,从欧洲到美州,到亚州,整个世界为之恐慌。
当时欧洲的一位非常有身份的名人在出席一个音乐演奏会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在场的一位音乐家用钢琴弹奏那首“黑色星期天”,钢琴家开始坚决不答应,但迫于好奇的观众的压力和要求,但只好演奏。演奏结束以后,这位钢琴家发誓:以后永远不再摸钢琴!而那位提出要求的名人从此以后也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
从此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开始销毁所有有关这首乐曲的资料。
“黑色星期天”的作者临终时也非常内疚。他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这并不是他的初核改宽衷的.
音乐史上曾发生过一桩著名的“国际音乐奇案”:人们为听一首乐曲而自杀的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
当时某天,在比利时的某酒吧,人们正在一边品着美酒,一边听音乐。当乐队刚刚演奏完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这首管弦乐曲时,就听歼洞到一声歇斯底里的大喊:“我实在受不了啦!”只见一名匈牙利青年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酒,掏出手枪朝自己太阳穴扣动扳机,“砰”地一声就倒在血泊里。
一名女警察对此案进行调查,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查不出这青年为什么要自杀。最后,她抱着侥幸心理买来一张那天乐队演奏过的《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心想,也许从这里可以找到一点破案的蛛丝马迹。她把唱片放了一遍后,结果也自杀了。人们在她的办公桌上发现她留给警察局长的遗言:“局长阁下:我受理的案件不用继续侦查了,其凶手就是乐曲《黑色的星期天》。我在听这首曲子时,也忍受不了它那悲伤旋律的刺激,只好谢绝人世了。”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市一位开朗活泼的女打字员与人闲聊时,听说《黑色的星期天》如何使人伤感,便好奇地借了这首乐曲的唱片回家听。第二天她没有去上班,人们在她房间发现她已自杀身亡,唱机上正放着那张《黑色的星期天》的唱片。她在遗书中说:“我无法忍受它的旋律,这首曲子就是我的葬礼曲目。”
在华盛顿,有位刚成名的钢琴演奏家应邀参加一个沙龙聚会,并为来宾演奏。席间一位来宾突然接到她母亲车祸身亡的长途电话,因为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便请钢琴家为其母演奏《黑色的星期天》以示哀悼。钢琴家极不情愿地弹了这首曲子,刚演奏完毕,便由于过度悲伤,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扑倒在钢琴上,再也没有起来。
在意大利米兰,一个音乐家听说了这些奇闻之后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黑色的星期天》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便试着在自己客厅里用钢琴弹奏了一遍,竟也死在钢琴旁,并在《黑色的星期天》的乐谱上写下这样的遗言:“这乐曲的旋律太残酷了,这不是人类所能忍受的曲子,毁掉它吧,不然会有更多的人因受刺激而丧命。”
《黑色的星期天》当时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至少有100人因听了它而自杀,因而曾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关于作曲家本人创作曲子的动机,连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也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由于自杀的人越来越多,美、英、法、西班子等诸多国家的电台便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抵制《黑色的星期天》。
这首杀人的乐曲终于被销毁了,作者也因为内疚而在临终前忏悔道:“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
今天中午我又听了这首名不虚传的曲子,完全没有了第一次(不知情的时候)听的压抑.之后又陆陆续续听了好几首悲伤的曲子,发现这些曲子间的不同就是:黑色星期天是完全的悲伤,悲到了极点!听的时候就象死人唱给活着的人听的,不管是调子还是歌词都有着默默的悲伤,并且把死亡描写成很美好的事情.而其他曲子都有美好的一面,阳光的一面,如果流泪也只是因为感动而不单纯是悲伤了.
心脏不好的不要听啊!!
⑥ 求一部以黑人女歌手为主角的电影名字
这是描述Natalie Cole生平的传记影片《Livin' for Love: The Natalie Cole Story》(为爱而生:娜塔莉.科尔传)
娜塔莉.科尔(Natalie Cole)是著名爵士乐歌手 Nat King Cole 的女儿, 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在其液念父亲此悔淡出的60年代末森埋正70年代初,开始活跃于欧美歌坛。
你所提到的她和父亲的录像对唱的是父亲的名曲《Unforgettabl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lS8jJpugcU
⑦ 一部二战背景的电影里面女主角非常漂亮最后苏联攻克德国女主角身上被淋大粪,不知道是哪部电影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黑皮书》,有相似情节,但是是盟军击败德军解放法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