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余华《活着》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② 求张艺谋电影系列的思想主题等问题
1红高粱
说的是一个女子嫁给一个酿酒作坊的老板。因为钱而不是感情,婚姻关系名存实亡。姜文饰演的长工喜欢上了这个老板娘。两人奔放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面对着侵略者,一帮手无寸铁的人开始反击。主题思想还是解放,不论是感情还是反压迫都是这一主题。艺术风格粗犷但是画面依赖自然光,有古典的韵味。艺术性,是首部在戛纳获奖的中文影片,是代表了中国第四代导演成熟标志。这部电影,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闭塞的内陆文化。张艺谋植根于西北,这也是他西部风情影片的发轫之作。
2秋菊打官司
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因为丈夫被村长踢伤,而要讨个说法的经过。她经历了种种碰壁,但就是相信社会还是有公义的信念让她坚持。在打官司的中间,她与到难产是村长援手才转危为安。最后官司打赢了,村长依法要被刑拘。村长就在她给孩子过满月酒的时候被带走,秋菊端着要献给村长的饭,看到警车,怅然若失。她讨来了说法,或者只是需要一个道歉,究竟是为了什么。
影片的大背景是以我国开始实行行政诉讼法,民告官成为合法而不是长期以来的非法,必须要通过信访制度解决。秋菊不懂法,但是她对于公正的诉求很强烈,并最终推动她去打官司。影片探讨了情理法这个中国人内心的命题,并逐步推动法成为一种基本观念。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大背景,提倡依法治国。艺术风格延续了对于西北特别是陕西风情的描述,张艺谋对于此有了更娴熟的运用。其中,皮影戏作为音乐的主调让人对于黄土高原有着一种沧桑感。影片价值,虽然有着普法的使命性,但是戏剧冲突并不集中凸显法律。而是通过秋菊的视角,看到整个中国大地的变迁。该影片评价较好,是张艺谋迈向成熟的作品。
3活着
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名叫富贵的地主家公子嗜赌,并把家产输的精光。妻子带着孩子走了,老父亲被气死了,他沦落街头。终于戒赌了。一家人重新团聚过上了艰苦的日子。命运总是折磨人的。富贵外出搭皮影班子赚钱,不了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还给解放军唱了几出戏。等到他辗转回到家,女儿失聪,他十分伤心。因为他没了家产成分订成城市无产者,那赢了他家宅院的人被定位发动恶霸被枪毙了。富贵受了惊吓,想到要不是因为宅子没了,上刑场的就是自己。 在运动中的富贵一家又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好景不长,儿子因车祸而死。开车的县长竟然是旧时的伙伴。女儿嫁人,却因为难产死在了医院。县长被打倒了,唯一想到的是把积蓄给富贵然后一了百了。富贵没接受,但在别人疏远的时候反而鼓励他要他好好活着。富贵两口子最终守着外孙看到了运动的结束。每每想起自己给医生吃了馒头,才使得医生差点噎死而没能就自己的女儿,富贵心里隐隐作痛。但,这些都过去了。富贵的命运就像运动大潮上的一个舢板,波动没有办法自主。悲剧看似是偶然的,但却又高度集中于富贵身上。他自己很多时候是不明白的,只是随波逐流。原著就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同时影片因为涉及敏感在大陆没能公映。从艺术水平上,小说的地点是陕西渭南的一个县城,浓郁的陕西风情是老谋子的拿手菜。但是取景确实在天津的一段老街,但是不论是建筑样式还是小到砖雕的细节都像极了关中的街巷宅院。可见导演的严谨态度。应片因为有着对大时代的反思而显得沉重,以至于八零后有点看不懂。但是影片给人的真实感却震撼人心。让观众也随着有点心中隐痛,我们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活着或者就是立意在此。
(先写到这儿)
③ 结合电影活着分析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④ 你认为《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余华先生说: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
⑤ 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读后感要取什么题目
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可以取名《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5)电影活着主题思想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⑥ 急求余华《活着》的大概内容
介绍你去看葛优的电影,大体差不多。
但是小说比电影更惨,简直是惨绝人寰,惨不忍睹。
主角是富贵,解放前赌博输光家产,气死老爹,却因祸得福,在解放后成了光荣的贫下中农,而买他地的人却被当成地主枪决了。
之后他的悲惨生活开始了,聪明伶俐的女儿小时候发烧,变成了哑巴,被给予很高希望的儿子,因为血型与受伤的乡长夫人一致,竟然被无德的大夫抽干了血液,没人管死掉了。接着老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去世了,连饿带病。
接着日子好像有了些转机,女儿找了一个工人阶级的女婿,虽然是个瘸子,但是俩人情投意合,而且那人心地善良,帮了他们很多忙,看着日子要好起来的时候,变故又出现了。
先是女儿难产死掉了,剩下一个小外孙,他女婿人很好,就把他接来一起居住,好景不长,女婿也在工地上被砸死,就剩下了祖孙二人。
那时候已经承包到户了,只有祖孙二人根本种不了地了,但是他们只得坚持。孩子根本受不了煎熬,在一次吃好吃的煮豆子的时候被撑死了。
最后,富贵只剩下一人,带着那些以家人命名的牛在田地里耕作
⑦ 活着这部电影到底抒发了导演怎样的情感
没看过,不过电影而已,不要太认真。
不过我认为:导演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给你带来
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让你学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这才是
最重要的!!!
⑧ 活着的电影讲的什么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它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⑨ 《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余华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的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也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
小说中的主人徐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⑩ 《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富贵是个苦人,具有很强人生代表意义,富贵最后还活着 ,其实就是为了见证“活着”的意义,没有“死亡”的对比,就没有“活着”的意义。
也许这就是作者余华留给大家思考的东西,人为什么“活着”,而不只是仅仅“活着”的更高要求。
富贵一生充满梦幻性与曲折性,经历高位至低位的不同生活,心性变换巨大,修仙者人间历练也不过如此。
让富贵出生大贵,但却守不住财,空有富贵命却不能过富贵人生,具有极强的矛盾点。让富贵娶娇妻,享受一番妻儿之福,但却守不住一生,只拥有了片刻的光辉,如梦幻一样,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妻死儿亡,孤独一生,这也是矛盾点。让富贵善良勤劳,但却不能发家致富。让富贵仁爱怜人,但却不让别人仁爱富贵一家人。
那活着的意义就是见证“活着”喜怒哀乐与悲欢离愁,最后是否能荣登极乐?那“活着”还得珍惜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