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斯拉夫电影《桥》最后结尾,那个工程师是不是和桥一块被炸了
没错。工程师的确是和桥共存亡了。游击队的目的就是炸桥,为此不惜代价。最后那场战斗中他们也死了其他的战友不也没提起来
❷ 找一部美国老电影,剧中男主角叫罗伯是个摄影师,女主角叫法兰,有知道的亲给说一下,谢谢了
你好楼主,你说的可能是美国电影《廊桥遗梦》,男女主角英文名分别是Robert和Francesca(Fran是昵称可以可以音译成法兰)
剧情简介
弗朗西斯卡(Meryl Streep 饰)的子女翻看母亲的旧信,揭开了母亲生前不为人知的一段动人感情。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最后一个牛仔——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Clint Eastwood 饰)把车停在她门口,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 后他送她一把野菊花表示谢意。她的心中荡漾起难以言喻的滋味。她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邀请他共进晚餐。欣然前来的他与她度过了美妙的一晚。此后2天二人整天厮守。
但是弗朗西斯卡割舍不下孩子和世俗的幸福,罗伯特最终独自上路。几年后二人在超市门口有过短暂的一瞥,当时弗朗西斯卡强忍奔上前去的冲动,漫天的雨成了他们诀别的泪。
1982年3月,她知道了罗伯特的死讯。在生命的最后旅程,她立下遗嘱:要子女们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生前她把所有的时光都留给了家庭,但求死后能永远依偎在爱人的身边
❸ 请提供一些有关桥的资料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兆颤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缓坦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族哪败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处,实系“陈桥驿”,“唐为上元驿,朱全忠纵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桥,却是不声不响地在那里服务,而它们的名字是早就湮没不彰了。可见,桥和桥名,都有幸与不幸,有的是有名无桥,有的是有桥无名。然而,虽是无名,难道就不是“英雄”!
(选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5.世界各地名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英国伦敦塔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英国恒比尔大吊桥、西班牙卢纳巴里奥斯桥。
一、关于桥的知识
1�梁桥:梁式又称梁柱式,是在水中立桥柱或桥墩,上搭横梁,连而成桥,有单跨多跨之分。
浮桥:用舟或其他浮体作中间桥脚的桥梁。
吊桥:古时设置在城壕上的桥,现在为悬索桥和斜拉桥的统称。
拱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桥。
立交桥:线路(如公路、铁路等)交叉时,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而建造的桥梁。在既有线路之上跨越者又称跨线桥,在地下穿过者又称地道桥。
2�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如曲线的柔和多变;其次,我国古桥十分重视与环境的协调,由于桥的存在,又增加了环境的美;第三,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上,许多古桥上都有桥屋、亭、阁、栏杆以及牌坊等。
二、桥话
1�桥与山水山水本来就是美丽的,桥在这样的天然图画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等,就描写了山光水色与桥共同构成的美景。
2�桥与园林园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互相映衬,缺一不可。欧阳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桥画舸通”这两句诗,就是对此的写照。
3�桥与文艺桥在水上山间,凌空越阻,千姿百态,普度众生,历来是文学和艺术中的绝好题材。著名的如苏州的枫桥,在诗歌中,除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外,还有杜牧的“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等。绘画中,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结构非常巧妙。戏剧里,光京剧里演出“桥戏”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长坂坡》,还有《断桥》《草桥惊梦》等。神话传说里“鹊桥”的故事源远流长,张果老倒骑驴过桥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
4�桥的历史故事建于1937年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这一点你也许知道;不过你可知道,这座大桥1937年9月26日通车,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毁,为的是不让它为侵华日军服务!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桥
1�中国古代桥梁之最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县赵州桥。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
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苏州宝带桥
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鱼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是广州潮州广济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仅有的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
扬州五亭桥
2�立交桥给城市增添了现代化气息。北京市兴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桥是位于昌平路上的白浮桥、蓝靛厂路上的八里庄桥和车道沟桥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于1966年。1974年在城区建成第一座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复兴门桥。
四元桥位于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京顺路与四环路交叉处,是四层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桥,共有大小桥梁26座,总长度2�6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立交桥。玉蜓桥位于南二环路与东浦路交叉处,是三层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桥。
北京玉蜓桥
3�建造海底隧道耗资巨大,施工期长,因而人们更多地选择了跨海大桥。目前,世界上较大的跨海大桥已达三十多座。位于波斯湾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全长25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厦门跨海公路大桥
意大利墨西拿大桥把状似皮靴的本土与状似足球的西西里岛连为一体。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跨度虽然只有1560米,但它却是一座架在欧、亚两大洲上的洲际桥梁。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诗歌
李绅(772-856),唐大诗人,《灵汜桥》:“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约1093年前后在世),北宋著名诗人,《还珠桥》:“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陆游(1125-1210),山阴人。古代爱国诗人
《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戏作绝句, 以唐人句终之》“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柳桥秋夕》:“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
《秋日杂咏》:“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柳桥秋夜》:“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
《柳桥》:“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独行,过柳桥而归》:“忽觉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云覆江干,惨惨雪欲作。篱根犬迎吠,碓下鸡俯啄。徐行过傍舍,醉笑盛酬酢。”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❹ “安河桥上没有追光者 童话镇里没有温柔乡”意思
1、意思:曾经的安河桥上已没有追求爱情的那个人,曾经爱的那个人也只如往事随风过去;美丽的童话里常常说,终会有获得温暖的那个地方,但童话是骗人的,根本没有所谓温柔乡。
2、「安河桥」 指的是宋冬野的一首歌
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你一样回不来,我已不会再对谁
满怀期待,我知道,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遗憾
3、「追光者」是岑宁儿的一首演唱歌曲
我是追逐着你的眼眸,总在孤单时候眺望夜空,我可以跟在你身后
像影子追着光梦游,我可以等在这路口,不管你会不会经过
4、「童话镇」则是暗杠的一首歌
让所有很久很久以前,都走到幸福结局的时刻,分隔了理想分隔现实
总有一条蜿蜒在童话镇里梦幻的河, 又在前方的山口汇合
5、「温柔乡」则是陈雅森的一首歌。
你把心丢在了温柔乡,整天拥抱着爱的幻想
曾经的承诺当作儿戏一场,所有的幸福都是你给的想象
(4)和桥有关的电影主题扩展阅读
故事背景
1、剧中的女主角立夏和男主角傅小司(画家祭司)的感情为主题而创作的,解读了司夏二人之间纯真的倾慕之情,是司夏的主题歌;该曲也是立夏的人物曲。
2、主要讲述立夏对傅小司一直默默放在心底的崇拜、暗恋之情,展现立夏面对爱情委婉又小心翼翼的模样。
参考资料
网络-安河桥
网络-追光者
网络-童话镇
网络-温柔乡
❺ 《黄金时代》: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农历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1月22日中午11时,病逝于香港红十字会设于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医院,享年31岁。
这短短几十字言,像焚烧的冥纸,随风残尽,送别了萧红,地理空间上跨越天南海北,从呼兰县到香港,孤雁一般;而时间上的字眼又隐现出了无尽的落寞和不甘。
关于萧红与她所的时代,仿佛乱世奔波时偶然遇见的一张深刻的脸,总也难以忘记。你很难想象在中国作家群落里,有这样一个女子,一生颠沛流离,饱经苦难,却又肆意昂扬,你总也不明白,这个女子的内心是怎样的密麻。
在中国,你找不到这样一个既尝无限苦,爱字里不得心,终生漂泊无依,内心却依然像个明星一样闪亮的女子。
萧红像个不谙世事的江湖人,但她的情感又使得她是一个多情的江湖人。漂泊的经历造就了她的文学,但这种文学同时也是苦痛的,满身伤痕,作为一个女子,在抗日的时代,所有人书写抗争,铁一般表现着刚硬时,萧红却书写着为人不满的小说,但如今看来那些文字都是不死的花。
所以,萧红的文字是独属于女人的坚强和任性。萧红就像一道荧光,在漂泊中一点点失去光亮。
我热爱萧红的文字,但我却无法对其人产生爱。
萧红
萧红的一生是和文学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她的文学与生活几乎没有界限,两者共生在一起,这种在苦难中生存的惬意,和对生活独特的注视,是其他文学家所难以具备的。
“生活”在萧红的文字中,像是被嚼了无数遍,已经分解的物质,你可以看见千丝万绪。而对于萧红本身,这个江湖女子,野马一样,又如野花一般,扑面而来的凉意,来自于她的哈尔滨,来自于她的弃儿,这种风霜里的生活,使我感受不到温暖,只有难过。这种难过进而变异为一种恶心。
对于电影开头部分萧红所过的那种凄惨、决裂的生活,在寒冷的哈尔滨,抛弃孩子与家乡,与一个又一个的男人纠缠不休,我不钟情于这种的爱情生活,甚至于有点恶心,我不反感在困顿潦倒的生活中坚挺着的爱情,前提时这种相互扶持的存在是一种道义上的正确,绝非这种四处沾惹,小孩子一般。萧红最终的结果也应证了,这种缺少信仰,只是因为激情,就去义无反顾就相互缠绕的爱,尤其在那个年代,显得多么脆弱和可怜。
电影所表现的不单单是萧红的个人传记,更是一种群像,是以萧红为主体的以及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那是一个热血赤诚的时代,总而言之,那是一个黄金时代。
这种时代背景包括两个方面:抗日战争的时代,以及文学激情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身体与灵魂的两个方面塑造了萧红。
在影片中,导演也意欲最大力度的寻找那个时代,于是昏黄深沉的色调,回到历史坐标的物件,文人的对话。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个时代对于文学的态度:毫不矫揉造作,热情洋溢的书写,讨论,夸赞。
萧红看似是一个很洒脱,很肆意的文艺女青年,她逃脱家门安排的婚姻,逃开故乡,甚至于可以“轻松”的抛弃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似乎都在佩服这个野马一般的江湖女子。但其实,在这种表象的自由和洒脱之下,其实是一个极其被动且无助的女人,她被无情地挤压着,被那个时代牵着走,被爱着的男人牵着走,被病痛牵着走,从东北到日本,再到山西,延安,武汉,到香港……
在这种无可奈何伤心人的意义上,似乎才更能明白萧红拼命去寻找写作,寻找文学,而更悲哀的想,萧红也只剩下了写作这个孤孤单单的权力。所以,文学和写作是萧红的一切,她不愿意跟随那个时代作家的脚步,去写一些政治意义上的东西,她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左翼作家,在所有的潮流都遵循抗战的指示时,萧红拿起纸笔,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写出了《呼兰河传》,这部被誉为8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小说。
萧红的作品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这种文学的原始和纯度是萧红内心深处唯一的明灯,它点亮和温暖着萧红。电影《黄金时代》中,萧军与萧红闲聊问她为什么还眷恋这个世界,她现在自杀的条件如此充足。
萧红回答,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点能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存在。
我想那应该是文学。
生命的经历成就了萧红,她的文字敏感而又绵长,正如她出生的呼兰河水一样。萧红对于幸福是追求的,但她反观自己的一生,却也产生怀疑和害怕。
萧红其实是一个被文学意义放大了的,那个时代的悲惨女人。如果时代安好,作为作家的萧红或许更顺利,因为31年的岁月,萧红就已经写出了百万字高质量的作品。但我们不能自私的想,她的内心和性格,注定也过不了平凡的生活,波折给她的写作灵魂注入了养料,同时也在物理上销毁了她;同时她经历的那个时代也是整个民族的伤痕。
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
毫无疑问,萧红与萧军的情感最深,但他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萧军充满精力,热爱战斗,不想这一生只是写作;而萧红静悄悄,渴望过平凡安定的生活(这很讽刺,这一生萧红都在漂泊),安心写作,有人爱自己。萧军欣赏萧红的才华使得他们相识,他们两个人的存在像两个刺猬,仅靠文学上的一点养料,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使得他们常常会扎伤对方。
更重要的是,萧军带领萧红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在启蒙的起点上,这一段深刻的记忆与爱长久的盘旋在萧红的内心。令人唏嘘的是,萧红与萧军在一起时,怀着别人的孩子,而离开萧军与端木在一起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
至于端木蕻良,他们之间的爱应该是更平常的爱。因为与萧红在一起,端木被后人指责多年,那时萧红与萧军正经历感情的变革,在分手的临界点,这时候端木出现了。他崇拜和仰慕萧红的才华,二人的文学风格也是相近的,这时两人在文学上产生灵魂的共鸣。萧红将爱转移到萧军身上,半真半假,萧红似乎应该是想用另一个自己还挺喜欢的男人,在心里去代替萧军的位置。
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他们之间还有密密麻麻的东西,简直太多太多,说不清道不明。这两个男人,一个带领她走进了黄金时代的起点,一个陪伴她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们与萧红都不是最好的结合,但在最好的年华,萧红遇见了他们。
以上这些是在电影浮面上的一些情感的言说,并未太关注于电影本身。说回到电影,许鞍华被萧红的传奇性所吸引,31的年华逝世,就已经蜚声文坛了,在这个年纪很多作家连第一本小说还没写。此外,许鞍华在艺术追求上看到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部电影许鞍华做的很庞大,似乎想填满整个人物的一生。在光影上,除了寻找时代感与文学气息之外,导演更多的是遵循与萧红一样的创作方式:没有太多变化或者变形的镜头,一切在规则之内,也没有束缚和指导演员的表演,只是给予一个框子发挥,这个框子是历史传记片的基本,在框子之内都遵循演员自我的表演。因为萧红的写作就是这般,将生命中的细腻托给你看,并不加以修饰,不让其本性改变。
此外电影被观众不能接受的就是断断续续,贯穿全片的与镜头对话的“间离”。
电影中的“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即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产生一定的隔离,从而使欣赏者处于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
电影《黄金时代》中的间离产生着好几种的特质,这种若隐若现,在电影和现实之间游离的这种状态,使得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先锋意识,在过往也不是没有过这种间离的表现,但如此大程度的,贯穿全片近三个小时的间离,使得影片整体呈现一种极致的追求,同时这在影片的心中也是不稳定的。
1.这种间离首先发生在演员与角色之间:
电影中,经常是角色在情节中突然转向了镜头,与观众进行对话,从开篇开始即是如此,大段的且多角色的间离,使得演员与角色之间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演和随时随地间离的独白,将人物与现实中的观众连接起来,看来导演并不想让观众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深陷在电影之中,这中间离更像是一中魔力的邀请,将欲以轻松姿态的观众邀请在整个庞大的时代之中,从而解除掉观众客观悠闲观望的条件,我望着你,你就要思考。
在电影都在追求两者之间契合时,《黄金时代》的这种方式注定成为一种先锋。
2.这种间离还表现在叙事时空上:
在剧情的前进和发展中,人物脱离情节与镜头对话,那一瞬间所有的东西是被搁置的,只有人物与镜头的交流。正常的叙事被暂时打断,让人忘记这是一个电影,这刚刚发生的剧情,这更像是听一个故事,来自于主人公萧红的朋友。
《黄金时代》票房上的惨淡昭示出大部分观众对于这部较先锋的文艺片的不待见,除了近三个小时的“不知所云”,还应该就是这种直接面对镜头间离的缘故。大众对于这种间离的分析很多是关于导演想更客观,不愿意得到一个影视作品创作出来的主观形象。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我对此有别的看法。
《黄金时代》很大程度上在靠近文学,因为无论是主人公的文学意义,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学气息,这个黄金时代,文学是第一位的。因此这种直接与镜头产生交流的间离,更像是小说中的情节之外的评论和论述语言。小说中,除了剧情产生的主体描写之外,会有很多作者表达出来的非情节的论述语言,它不是情节描写,却和主题挂钩。
导演做出来的这部《黄金时代》整体可以看作一部小说,小说主体部分是电影的情节表演,而这种间离就是小说中作者的评论。这是形式上的统一,电影成为小说。
再有,这种间离看似使得观众离开电影,抽离出来,但这种间离何尝又不是一种假的间离呢?萧红的一生是靠文学与绯闻出名的,她太传奇,本身就像一部编排成的电影,她的一生都混迹在那些朋友之间,所以这种间离更像是世事飞转,云淡风轻之后,我们坐下来听和看萧红的那些朋友们说过往的故事。所以整部电影表现萧红传奇的一生靠的不仅是电影本身,还有观众。
所以,主体情节、“朋友”的讲述、间离造成的观众的围听,形成整体。虽然编剧李樯说,他刻意而为之这是一部故意扮演的传记片,这种间离是将历史观带进电影中。但我想,这种间离是有真真假假的意味的,意外的将观众连接起来。
这种看似任性的间离,或许也是导演的“心机”,大量的与镜头的交流,迫使观众进入情境,进行思考。
风云人物的故事总要有人听,否则风云人物的魅力从何而来。导演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倾听,从而成全萧红的传奇性。观众与整部电影的关系,就像桥身和桥的支架,我们托起整部电影中萧红的人生。
我有时候觉得,像萧红这样的作家,活着的时候就受尽苦难,而多年之后作为后人的我们在阅读她的书籍和相关电影时,还在感受这种苦难。仿佛她们永生永世都与苦难有关,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诅咒”。
❻ 电影《万物生长》主题曲叫什么,是谁唱的
电影《万物生长》的主题曲就是《万物生长》
演唱:宋冬野
作词:冯唐
作曲:宋冬野
编曲:韦伟
就这么看你
用所有的眼睛和所有的距离
就像风住了
风又起
淡淡地
慢慢地
轻轻地
看你
就这么吃你
用所有的牙齿和所有的记忆
就像云聚了
云又去
稠稠地
急急地
狠狠地
吃你
宋冬野个人资料
中文姓名:宋冬野
英文姓名:Donye.S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87年11月10日
代表作品:《莉莉安》、《安和桥》、《年年》、《抓住那个胖子》、《佛祖在一号线》、《鸽子》、《董小姐》等
简介
宋冬野,1987年11月10日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谣歌手,音乐创作人。
2009年,在豆瓣以独立音乐人的面貌,推出歌曲《抓住那个胖子》、《年年》、《嘿,裤衩儿》等歌曲。2011年,宋冬野推出歌曲《安和桥》、《就在不远的2013》 。
2012年签约摩登天空, 单曲《董小姐》收录在2012年12月发行的《摩登天空7》中。2013年8月发行专辑《安和桥北》。2013年12月4日凭借专辑《安和桥北》荣获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音乐奖 。2014年8月15日,宋冬野推出第一支官方MV《斑马,斑马》 。
2016年10月13日下午,网友在微博中爆料,民谣歌手宋东野吸毒被抓,起获毒品80多克,后被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