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战争与和平》哪部电影好看
建议您看一下这部2007年导演的: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805年至1820年之间,以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生动描写了在战争中俄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博罗季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贵族家庭——包尔康斯基、别竺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以及主人公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以及个人在战争中自我人格的完善过程。影片是一部杰出的世纪史诗,气势非凡。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近日,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国际化创作阵容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一边骂,一边捧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影片影评在邦达尔丘克执导吉洪诺夫担纲的经典之后,那些试图嗅一嗅彼得堡和莫斯科古典气息的同志们,还一厢情愿地认为罗马尼亚裔美国人导演的新版《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是个哥萨克般的黑头发贵族少女,安德烈小王爵忧郁深沉地内心独白,阿纳托利像个光灿灿的大东西花了玛丽亚小姐的眼睛,笨拙圆胖又红润的皮埃尔有颗金子心,金发的沙皇遥遥在马背就征服了罗斯托夫家大公子和小公子,或者从贵族到农民前赴后继与严寒坚忍地赶跑了波拿巴的多国部队……您就大错特错了。据说,这个山寨版本的《战争与和平》耗资二千六百万个欧元,导演拿手作品是《西部风云》、《摩西十戒》,编剧居然是曾为《美国往事》执笔的意大利人梅迪奥利,男一号波尔康斯基小王爵也是惯演文艺片的Alessio Boni,女一号娜塔莎又是在HP里轧了芙蓉一角的新人,演员呼拉了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一万五千人,动用马儿一千五百匹, 造了六百五十杆老式枪支,十五门加农炮,光戏服就两千四百多件……历时两年,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却一无古典气质二缺俄罗斯雄浑。尼古拉·罗斯托夫、库图佐夫元帅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三位原汁原味俄国人出演,到底未能以一当十挽救这小资产阶级出品的轻薄命运。我们已经不计较几乎所有的演员和角色都是拧巴的,诸如无视原著的描写,黄毛的娜塔莎黑发的阿纳托利,皮埃尔比多洛霍夫还英俊些,贰拾出头的沙皇由一位五十高龄的功勋大叔来扮演……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我们忍耐了。毕竟向伟大的名著致敬,要义是抓住托翁的思想精髓,而且那么多后现代版本的莎剧不也成了对原著的趣味补充吗?战争的场面,不是没有,奥斯特里兹和博罗季诺两大战役,我们看不清来龙去脉,甚至不知道起承转合,骠骑兵和禁卫军就冲到一起了。很多时间库图佐夫元帅像是个投机倒把分子,而不是以空间换时间的虚怀若谷。不过,这种错觉是因为编剧力有不逮而非演员的表演。和平?和平就是谈情说爱,暗恋婚外恋三角四角恋。娜塔莎在十三岁的命名日舞会上就发誓要成为波尔康斯基小王爵的妻子,而阿纳托利追求娜塔莎,也被改造成三流言情剧:由于阿纳托利搞大了驻地一个波兰姑娘的肚子,安德烈小王爵勒令他娶了姑娘息事宁人;海伦恼火娜塔莎跑到她家中指责她对决斗无动于衷,于是库拉金姐弟俩联手策划以勾引纯真少女来报复安德烈小王爵。我们指望文艺片出身的意大利版安德烈小王爵仍旧内省,用不输给哈姆莱特的独白把家国、正义、宽恕、冲动、隐忍一一排兵布阵,好从中感受战争与和平这人生最伟大的母题,结果,他偷懒了,或者,台词被编剧剔掉了。寥寥几句牢骚,只能当那是牢骚,用英语念白,更毫无质感。结局很好莱坞。有的同志很宽容,说是奥斯汀式的。可不是嘛,除却库拉金老王爵和尤物姐弟品行恶劣终究不得善终,诸如本该嫁给波尔康斯基小王爵的娜塔莎·罗斯托娃最后嫁给了皮埃尔·别竺豪夫,玛丽亚·波尔康斯卡娅拒绝了阿纳托利·库拉金而垂青尼古拉·罗斯托夫,苦命女索尼亚终配英雄丹尼索夫……草地阳光,绅士淑女,虽然兜了一个大圈子,幸好仍皆大欢喜从此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谁还搭理远在厄尔巴岛上囚居的拿破仑呢?毫无疑问,苏联版本是不世出的经典,而我们的要求就苛刻吗?我们习惯了面容精致而没有营养的古装言情剧,但,请起码认真点儿吧,一八一二年之前的娜塔莎在思念小王爵时,不要弹奏李斯特的《爱之梦》。啊,对了,在《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丝佳》里扮演真人版罗严塔尔的小男爵弗拉基米尔·科尔夫,嗯,确切说,丹尼尔·斯特拉霍夫,据说曾被邀请出演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时丹尼尔同志正剃短了头发接一个时装片,所以婉拒了,况且他深色头发又要拧巴了沙皇的金发。而《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丝佳》里出演皇储亚历山大也就是一世的侄子,那演员担任了尼古拉·罗斯托夫一角,不但成为山寨版里最帅的男角,也最让人放心。丹尼尔同志最终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时为安德烈小王爵配音。我要赞赏儿子的好眼光。
② 战争与和平的电影剧情
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
国际化创作阵容
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
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
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
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
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
一边骂,一边捧
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
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
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
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
③ 奥待丽·赫本的一生
人物简介: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胡数: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誉袜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裤虚首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
④ 战争与和平电影故事梗概
战争与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 1968
这是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合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5亿6000万美元的投资,即使到了现在,许多美国大片还是望尘莫及。
好莱坞版的《战争与和平》,好像铁了心要把托尔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爱情电影,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被压缩得几乎只剩下一条爱情主线的剧情……没办法,让美国人去感受俄罗斯的历史,是深刻不起来的。
而前苏联版,其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让观者无不清晰地看到俄国人自身对本国历史的切肤感受。
不知有没有受之前美国人的影响,前苏联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诺芙娜·萨维里耶娃像极了奥黛丽·赫本,除了带点本民族气质,身材更丰满一些,一样的高挑美丽、一样的清纯活泼,表情、动作也有些相似。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演技的发挥。《战争与和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萨维里耶娃更是一跃成为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演员。
在那个年代,前苏联电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美国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
四部总共算下来应该有六个多小时吧,看完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非常宏大的史诗巨片,真实地还原了列夫.托尔斯泰原著的精髓,以恢宏的气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复杂的人性刻画,再现了那段关于国家、战争、爱情、命运的荡气回肠的19世纪俄罗斯的那段悲壮史诗。影片的战争场面非常地壮观宏大,特别是19世纪初拿破仑侵俄的那场博罗迪诺战役,在当时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下,得需要调动多少的临时群众演员、使用多少的拍摄设备才能完成这场极其悲壮的大战役啊。还有最后的莫斯科大火也表现得相当不错,镜头调度地很好,看着这座美好又古老的城市在大火中煎熬,让人不得不对战争的残酷报以切齿地痛恨啊。演员选得真不错,很有那种俄罗斯民族的高贵冷俊气质,特别是饰演娜塔莎的演员简直就象城堡里的公主小天使,就象一股春风拂过整部影片,尽现其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更重要的一点,人长得比奥黛丽赫本还赫本(网友语),真得象极了。
⑤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主人公是谁
《战争与和平》主人公是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另一主人公是彼埃尔还有娜塔坦野消莎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安娜·卡脊败列尼娜
《复活》的让知主人公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瓦
⑥ 《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谁
《复活》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战争与和平》 女主人公:娜槐做塔莎 男主人公:皮埃尔
《童年,少年,青源山年》 主人铅裂衡公:伊尔倩耶夫
⑦ 电影战争与和平的女主角
一个漂亮的凡人。她很漂亮,开朗,执着,无可置疑。但面对诱惑,她也像普通人一样没能拒绝。谁又能拒绝爱情的诱惑呢,尤其是快要结婚的女人,恐惧会让你做出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当然到了最后她成熟了,面对爱情也稳重了许多,但失去的就再也回不来了,里面多少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唏嘘感慨
⑧ 奥黛丽赫本的个人资料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和舞台剧女演员。1948年,出演纪录片《荷兰七课》,开始电影生涯;1954年,在影片《罗马假日》中首次出演女主角,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凭借舞台剧《美人鱼》,获得托尼奖的最佳女主角。
1955年,出演史诗电影《战争与和平》;1956年,出演歌舞剧《甜姐儿》;1968年,凭电影《盲女惊魂记》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89年,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 ;1993年1月20日,因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
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其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奥黛丽·赫本影响并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与时尚潮流 :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曾以29%的得票率,将她评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其发言人称,人人都认乱亩戚为奥黛丽·赫本高贵而优雅,她的美丽永恒不变;提及时尚,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
她被认为是自然与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温和,微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因哗陵此,时尚杂志《ELLE》也将赫本评选为“有史以来最美丽女人”第一名。
除了耐散美貌,赫本为人的低调友善,对待工作的敬业勤恳同样让人难忘。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比利·怀尔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质,如高贵、优雅与礼仪等。
⑨ 谁能给我篇《战争与和平》的女主角人物分析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战争与和平》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她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在小说的提要中,她被形容成一个“可爱而富于诗意的淘气鬼。”父亲提起她来时常说她是“火药”,母神消配亲亲切的称她为“我的哥萨克”。彼尔说她简直令人消魂。但托尔斯泰桥轮笔下,她“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点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额头窄,鼻子不坏,但脸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是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的显得厚了一点。你把她端详后,就简直闹不明白,她为什么讨人喜欢。”但娜塔莎一说话:“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游指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象她的全部外貌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好象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分的。”这段话是把握娜塔沙的外貌,同时也是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基调——罕见的活泼、性格的多变加上天性的优雅——之上形成了这个“迷人精”的动人形象。
⑩ 奥黛丽赫本拍过哪些电影
1948年,奥黛丽·赫本出演电影《荷兰七课》,在剧中奥黛丽·赫本扮演一位空姐,用英语和荷兰语向观众讲解,这是她的银幕处女作。
1948年,出演歌舞剧《高跟纽扣鞋》(High button shoes ),这是她第一次以舞者身份出演歌舞剧。1949年,出演歌舞剧《塔塔酱》,在剧中饰演了瑜伽学生、女店员、古典芭蕾舞者等。1950年,出演歌舞剧《开胃酱》(Sauce Piquante),奥黛丽在剧中有了独舞的戏份。
封后作品《罗马假日》剧照
封后作品《罗马假日》剧照
1951年,出演电影《野燕麦》,在片中扮演一位打扮时髦夸张的电话接线生;出演电影《天堂里的笑声》,奥黛丽在片中饰演一位甜美性感的卖烟女孩;出演电影《械劫装甲车》,在片中饰演“奇姬塔”(Chiquita),与男演员亚力克·吉尼斯表演对手戏;出演电影《少妇轶事》(Young Wives' Tale ),在剧中,奥黛丽饰演一位美丽的单身打字员;出演电影《蒙特卡洛宝贝》(Monte Carlo Baby ),由于赫本通晓法语,故在《蒙特卡洛宝贝》的英语和法语版里出演同一角色;出演电影《双姝艳》,饰演“诺拉·布伦塔诺”(Nora Brentano),候选期间,导演宣布奥黛丽是这个角色的第一候选人;出演戏剧《金粉世界》,在剧中奥黛丽扮演主角“琪琪”——这也是她的第一个戏剧女主角,这部戏剧在美国百老汇连演了219场,直到1952年中旬才暂时闭幕。她也因在剧中的表演获得了戏剧世界最佳女主角奖。
1952年,出演电影《罗马假日》,饰演“安娜公主”,这是奥黛丽在电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并与格里高利·派克表演对手戏。凭借这部电影,赫本收获了人生第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获奖。
1953年,出演电影《龙凤配》,奥黛丽在片中饰演女主角“萨布里娜”,并与亨弗莱·鲍嘉、威廉·霍尔登表演对手戏。这部《龙凤配》是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为奥黛丽·赫本量身打造的电影,并且在服装方面都是由奥黛丽亲自前往法国选购的。奥黛丽与纪梵希的时尚传奇由此拉开序幕。
奥黛丽赫本在电影《龙凤配》中
奥黛丽赫本在电影《龙凤配》中
1954年,出演戏剧《美人鱼》(Ondine ),在剧中奥黛丽饰演美人鱼“翁蒂娜”,这是奥黛丽与丈夫梅尔·费勒第一次合作演出戏剧。这部剧让奥黛丽获得了托尼奖最佳女主角。
1955年,出演史诗电影《战争与和平》,在剧中奥黛丽扮演众人皆知的女主角“娜塔莎”。这是奥黛丽与丈夫梅尔·费勒第一次合作出演电影。
1956年,出演歌舞剧《甜姐儿》,奥黛丽饰演女主角乔·斯托克顿,在剧中她与弗雷德·阿斯泰尔共舞,这也是奥黛丽参演此片的重要原因。这部电影也称得上是奥黛丽·赫本5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部电影被影评人称为“派拉蒙歌舞片时代最后的辉煌”。同年,出演电影《黄昏之恋》,奥黛丽在剧中扮演怀春少女艾莲·查维斯,男主角是比她大28岁的加里·库伯,加里在剧中饰演赫本的情人。
奥黛丽赫本在电影《战争与和平》中
奥黛丽赫本在电影《战争与和平》中
1957年,出演电视剧《魂断梅耶林》,奥黛丽与丈夫梅尔·费勒共同出演男女主角,这是他们合作的唯一一部电视剧。
1958年,出演电影《修女传》,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奥黛丽在剧中饰演卢卡修女。同年,出演电影《绿厦》,在剧中饰演了丛林精灵莉玛,这部电影是其丈夫亲自操刀担任导演为奥黛丽量身打造的第一部电影。
1959年,出演电影《恩怨晴天》(The Unforgiven),在剧中扮演了一位被白人收养的印第安女孩,这是奥黛丽唯一一部西部片。
1960年,出演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在片中她饰演了一位流连于上层社会、渴望钓到金龟婿的应召女郎霍莉·格莱特利,这部电影也确立了奥黛丽在时尚界拥有无法被替代的位置。
电影《甜姐儿》宣传照
电影《甜姐儿》宣传照
1961年,出演电影《双姝怨》,剧中奥黛丽与女演员雪莉·麦克连恩出演对手戏,也是与导演威廉·惠勒的第二次合作。
1962年,出演电影《谜中谜》,本片中与赫本表演对手戏的是加里·格兰特,并且这也是奥黛丽第一次尝试出演悬疑片。同年,出演电影《巴黎假期》,奥黛丽在剧中与威廉·霍尔登合演,并且表演双重角色Gabrielle Simpson。
1963年,出演歌舞剧《窈窕淑女》,饰演女主角底层卖花女伊莱莎·杜尔利特。
1965年,出演电影《偷龙转凤》,剧中奥黛丽与彼得·奥图饰演对手戏,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她第三次与威廉·惠勒合作。
1966年,出演电影《俪人行》,在本片中奥黛丽与小她6岁的阿尔伯特·芬尼配戏,饰演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边缘的夫妻。本片是奥黛丽与斯坦利·多南第二次合作。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片头经典一幕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片头经典一幕
1967年,出演电影《盲女惊魂记》,奥黛丽在片中饰演一位盲女,这是她在事业上的又一次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泰伦斯·杨,正是二战时将奥黛丽从纳粹魔爪中解放出来的那位炮兵军官。本片也是赫本最后一次与丈夫梅尔·费勒进行合作。
1975年,出演电影《罗宾汉与玛丽安》,奥黛丽在片中饰演修女玛丽安,并且与肖恩·康纳利表演对手戏。这部作品是奥黛丽在息影8年后的复出作品。
1978年,出演电影《血统》,奥黛丽在阔别十一年后再次与导演泰伦斯·杨合作。
1980年,出演电影《哄堂大笑》,在剧中饰演角色Angela Niotes
1986年,友情出演电视电影《窃贼之爱》。
1988年,出演电影《直到永远》,奥黛丽在片中客串了一位雍容高贵、令人怀念的白衣天使。这部电影是奥黛丽的息影之作。
1993年,出演纪录片《世界花园》,奥黛丽在片中扮演解说员的角色,讲解各种各样的花。这也是奥黛丽生前的最后一部影视作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