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沈万三电影主题歌

沈万三电影主题歌

发布时间:2023-05-12 20:28:02

㈠ 张卫健 主演 的 聚宝盆 中第三集 沈万三取 明珠 的 插曲

名字叫《送穷歌》
网上找不到,我找过了

㈡ 找一首歌曲,是童年时候一个电视剧的主题曲

是雪村唱的 商人计
这首歌我在网络没搜到,刚在酷狗音乐盒上搜到了
下面是歌词

商人计

《聚宝盆》片尾曲

作词:李斌
作曲:李斌
演唱:雪村
吉它:刘林
琵琶:张强
伴唱:WAWA 李斌

旁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商人商做帆人实在太伤人
你说所有人都这么看你
怨不得每一天唉声又叹气
感慨着赚钱真的不容易

旁白:啊!不容易!

其实商人就是买东西
把东边的买卖到西边去
辨贵贱 调余缺 度远近
世上不能没有我和你

旁白:哦?

急人之所急 需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做生意
买的找不到(着)卖的 卖的找不到(着)买的
一潭死水怎会有生机
急人之所急 需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帮了自己
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就捞个大尾巴尾巴尾巴鱼

旁白:一网悄胡裤不捞启简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捞个大尾大尾巴鱼
(哦!哦!开张大吉了!)

㈢ 聚宝盆第一集沈万三扮作穷神挨打时的背景纯音乐 很有感触的那种

最重要的决定
播放
歌手:液扰范汪运玮琪
语言:国语
所属专辑:Love and FanFan
发行困埋梁时间:2011-03-18

㈣ 民企教父沈万三

范蠡被称作“道商鼻祖”,他能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隐居他处靠经商贸易获得巨大财富,被世人尊为商道祖师爷。

历史上还有一位财神爷,他可没有范蠡治国平天下的能耐,但他经商积累财富的本领足以傲视群雄,以裤早至于在明朝初年,江南一带家家户户都供着他的牌位,祈求发财致富。他的老家水乡周庄因他而闻名天下,镇上小店里卖的“万三蹄子”、“万三饼”,更使旅游者大饱眼福之余增添了口福。

他就是民企教父沈万三。

沈万三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从明代起,他几乎成了富翁的代名词。嘉靖年间严嵩柄政,浙江嘉兴县一位丙辰进士花了23000两银子买选得吏部考功司主事,“时人号曰:沈万三官”。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就两次引用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真可说是名首饥播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沈万三原名沈富,朱元璋当皇帝后,将每县人口分处五等,分别是哥、畸、郎、官、秀,哥最低,秀最高,巨富则被称为万户。沈万三其实应该叫沈万三秀,意思就是他们家世最富的那种巨富。因为名字有点拗口,所以变成了沈万三。

沈万三的钱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说得最多的是,他有一只聚宝盆。

据说沈万三贫穷时,曾在夜里梦见一百多个青衣人跪在地上向他求救。第二天他一早便见一老翁正提着一大袋青蛙要杀,他便倾尽身上所有的钱,救下了这些青蛙。结果到了晚上,沈万三听到屋外青蛙聒噪了一夜。起来后看到它们都围坐在一只瓦盆上不走,直到他走到面前才各自散去。沈万三觉得奇怪,便将瓦盆拿了回去。

结果沈妻在瓦盆里洗手时,不小心掉了一枚铜钱进去。谁知不大一会儿,盆里便装满了铜钱。

沈万三这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聚宝盆。自那以后,沈万三便富甲天下了。

这个故事被记在《挑灯集异》这者纯返本书中,不过这也只是个传说,因为聚宝盆在这世上肯定是没有的。

那么,沈万三是怎么致富的呢?

别看沈万三后来那么有钱,但其实他真就是白手起家,早年无产无业的就是一个穷光蛋,但是沈万三种地很有一套,算是完成了原始积累。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的祖上是“躬稼起家”,到沈万三时,田产财富还算可观。手上有钱了,脑袋活络的沈万三就开始他的创业——放高利贷。明朝黄省曾的《吴风录》里这么说:“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等到沈万三富了以后,就觉得放高利贷不是个事,官府总有一天得整他。当时和沈万三交好的富甲江南一带的元末富豪陆道原,由于看破红尘,将财富尽送给了沈万三,于是他的资金积累更加可观。

拿到陆家的财产以后,沈万三没有把钱存到钱庄里吃利息,他一方面囤田置地,另一方面又利用周庄附近的京杭大运河,将货物运至国外,开展国际贸易。他还在各地开设商铺,很快就成了一个跨领域的大集团,业务范围包括粮铺、酒楼、银号、镖局、典当、布庄甚至还有贩运各种货物。

沈家的商队规模很大,就连元朝大都的粮食运输都能承担的了。很快,沈万三就成为了“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巨商。

沈万三到底多有钱呢?据说,沈万三家在接待贵客时侯用的餐具全部是价值不菲的金银宝器,筷子用的是羊脂玉,羊脂玉的价格大家都知道,现在谁要有一双那可就了不得了!而人家家里吃饭的筷子都是羊脂玉的。喝酒用的是白玛瑙盘,这种东西的价值也是高得很。

据传说,沈万三家的家产折合银子后,大概有20多亿两。明朝一年财政收入是2000万两白银,那么沈万三这是一个国家的100倍啊!一两银子基本上相当于300人民币,20*300=6000亿人民币,放到现在也是首富了。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攻打盘踞在苏州一带的张士诚时,由于苏州富户对张士诚多有支持,因此粮草充裕的张士诚相当顽强,竟坚持了8个多月才被朱元璋的军队攻破。朱元璋的、的将士在这次夺城之战中死伤不少,因此他对苏州富户非常仇恨,而沈万三又是富户中的富户,那自然对张士诚的支持更不一般了。

沈万三何其聪明,眼见朱元璋大势已定,深知他必然会秋后算账,所以提前向朱元璋表忠心了。

据《留青日札》记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高筑墙,广积粮”的理念让他最先考虑的就是高筑城墙。但此时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沈万三得知后,主动面见朱元璋,表示愿意出资筑城墙一半,本来这是好事,可是沈万三为图表现,官府承建的城墙尚未完成一半,他承建的那一半就已经竣工了,这事让朱元璋觉得脸上无光,很有点不高兴。

谁知沈万三为了巴结朱元璋,又主动提出愿意出资犒赏三军。这下朱元璋再也忍不住了,他认为沈万三不过一小民,有什么资格犒赏天子之军,简直是忤逆,该杀。“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听听,这就是朱元璋说的话,你来养我的兵,那就是乱民,至少也是有能力作乱的乱民。

幸好马皇后多有劝说,才消了朱元璋的气,没有治沈万三的罪。

不过,劳苦大众出身的朱元璋,一向仇富,所以他时常对沈万三的存在,耿耿于怀。

有一天,朱元璋拿出御制的一文钱来交给沈万三,对他说放在他那里生点利息。利息每天翻一番,一个月后连本带息给他便是。沈万三正愁没有机会巴结朱元璋,当然求之不得,所以也没算计一下,便收下了这文钱。

谁知回去后,账房给他一合计,一个月下来竟要给朱元璋连本带利五亿多文钱。沈万三听完面如死灰,虽说他是有点钱,但又到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来呢?到了时限后,万般无奈的沈万三,由于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只能任朱元璋治罪。

朱元璋也不含糊,趁机抄没了他的家产,然后将他全家流放到云南。据说,他看破红尘,前往贵州福泉山修道直至去世。

纵观沈万三一生,他没有因攀附皇权而捞到多少好处,反而因表现过头元气大伤。然而,伴君如伴虎,怎样表现,才是恰到好处呢?需要你时可以给你机会露脸,风光无限;不需要你时,你就是只随意踩死的蚂蚱,这就是商人的宿命。

想了解更多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请关注“若森知道”

㈤ 张卫建演过一古装片,里面他演沈万三,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影
问题描述:

张卫建演过一古装片,里面他演沈万三,我在找这个片子的主题曲其中最后一句是"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就捞个大尾巴鱼"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解析:

片尾曲《商人计》:

商人记 歌词

童: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唱: 商人商人实在太伤人好逗

你说所有人都

这么看你

怨不得每天唉声又叹气

感慨着赚钱真的不容易

童 :唉 不容易

唱: 其实商人就是卖东西

把东边的买卖到西边去

变贵贱,调余缺,夺远近

世上不能没有我和你

急人之所急,须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做生意

买的找不到卖的

卖的找不到买的

一潭死水怎友山卖会有生机

急人之所急,须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帮了自己

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就捞个大 尾巴 鱼

童: 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就捞个大尾巴鱼

唱: 其实商人就是卖唯歼东西

把东边的买卖到西边去

变贵贱,调余缺,夺远近

世上不能没有我和你

急人之所急,须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做生意

买的找不到卖的

卖的找不到买的

一潭死水怎会有生机

急人之所急,须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帮了自己

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就捞个大 尾巴鱼~~~~

急人之所急,须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做生意

说:买的找不到卖的

卖的找不到买的

唱: 一潭死水怎会有生气

急人之所急,须人之所需

这才是真正帮了自己

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就捞个大Hai 尾巴鱼

童: EI ~ 开张大吉了
mp3./m?f=ms&tn=mp3&ct=***********&lf=&rn=&word=%C9%CC%C8%CB%BC%C7&lm=-1
dz *** /music/searchok?key=%C9%CC%C8%CB%BC%C6&otype=title&I3.x=16&I3.y=13

㈥ 求一部老片{聚宝盆}有哪位大虾知道在那下载吗迅雷哦!!!

电影名称:聚宝盆
主 演:张卫健、张庭、范冰冰、梁冠华
国家地区:港台地区

剧情简介:

QUOTE:
故事描述了沈万三从一个同新的“泥腿子”变成一个被人返社膜拜的活财神。与明朝天国皇帝朱元璋“八拜为交”对半筑城等传奇故事。
电视剧《聚宝盆》描写的是明朝首富沈万三传奇性的致富故事。沈万三来自水乡周庄,祖辈都是穷苦农民。自幼聪明过人的沈万三在人们重农轻商的陈旧观念中毅然开始了他的经商之路,并创下一个个商业神话,最终成为明朝第一富豪。本剧讲的是沈万三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穷孩子成长为巨商的经历,张卫健扮演的沈万三性格鲜明,聪明而不奸诈,为知孙人善良,虽在商场却不忘穷人和弱者。
作为香港著名喜剧明星,张卫健的表演风格自成一体,电视剧《聚宝盆》是他与内地合作的首部电视剧,因此他的表演风格也有了很大变化。他在原来的无厘头表演模式上更上一层楼,表演灵活,能喜能悲。随着沈万三命运的变化,张卫健的表演也从喜剧转变为悲剧,使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该剧综合了古今中外经商人士的锦囊妙计,每集都容纳了几个精彩的“赚钱”点子,也正是这些精彩的点子使张卫建对《聚态猛明宝盆》产生了兴趣。张卫健觉得,在他拿到的剧本中,《聚宝盆》的本子是最成熟的,让演员对人物的命运很熟悉,不同于港台剧模式。港台剧大部分没有剧本,演员拿到的台词也是头一天临时写的,甚至每天到现场才能拿到传真过来帆告的台词儿,对人物心理无法掌握,《聚宝盆》让张卫健体验了一把内地制作的味道。

下载地址:

http://xueyufei.atso-net.jp/g/jbp/01.rm

......中间自己加......

http://xueyufei.atso-net.jp/g/jbp/40.rm

㈦ 聚宝盆的剧情简介

元朝末年江南周庄一带仍然是庄稼地,沈万三便是出身自这农村家庭,其父沈佑也希望儿子做农民,但沈万三却希望弃农从商。这时元朝气势已尽,为了力挽狂澜而施政更为严苛,当中一占卜相士刘伯温更成为他们头号通缉的人,因为据说他占算到元朝将被推翻。一日,沈万三和弟弟出手相助刘伯温,当中更得到一个穷丐朱兴宗拔刀帮忙,终于救了刘伯温。刘伯温得二人相救,送两样东西给二人,朱兴宗(朱元璋)先选匕首,留下乌盆给沈万三,并对沈万三说此盆乃聚宝盆,可藉此致富。沈万三回到家里,得知姨母赵寡妇带了女儿赵雪娥来探望,沈万三和赵雪娥是青梅竹马,沈万三便急着赶到庙中去见赵雪娥,谁知在庙前却遇一女子陆春香被卖烧饼的欺负,沈万三为陆春香解围。
周庄年年都犯蟹灾,沈万三在刘伯温的指点下,把捕来的螃蟹运到河另一边,遇到四大富人并替沈万三买下所有螃蟹,令沈万三赚了人生第一次的一百两银,也令他明白从商之道。沈万三的母亲决定拿此作为聘礼,为沈万三迎娶赵雪娥。赵寡妇收了沈万三的聘礼,并择日派花轿迎娶,谁知三顶花轿都齐集赵家门前,同时要迎娶雪娥。原来赵雪娥父亲早已把雪娥指腹配婚给宋典,后来断了消息,至赵雪娥成长,又收了苏半城的聘礼,但苏半城出外经商又无音讯,所以赵母才把女儿改聘沈万三,谁知三人同来迎娶,赵雪娥见如此局面,突然仰药轻生,宋典和苏半城得知雪娥身故,都愿取消婚约。只有沈万三愿意拿回尸首加以厚葬,谁料雪娥只是诈死,更以沈万三对己情深,愿委身下嫁。谁知沈万三却表示暂时不可成婚,因有意出外经商,赵母闻言十分动气,更表示沈万三不能一月内将一百两银翻作一千两,便把婚事搁了。
沈万三虽拿着银两,到苏州城中碰碰运气,却遇上当地富户陆德源选婿,苏半城一心要娶得此掌上明珠,却被难题难倒。沈万三却想出办法,成功闯关,陆德源决定把女儿下嫁给沈万三,但沈万三却拒绝,只想问从商之道。陆德源表示娶了其女便可得无穷财势,但沈万三不为所动,这一切都为陆春香所悉,更出堂会见沈万三,原来正是当日庙前所救的姑娘,但沈万三仍然决定不娶陆春香,春香敬重沈万三是个守诚诺和有信义的人,心里早已决定非君不嫁。后来沈万三发现一种护手油膏,又得陆春香义助,终成功翻了一千两银,也把赵雪娥娶回家乡,自己则安心继续营商,事业蒸蒸日上,几年间已成一富户。不过,沈万三开始沈迷酒色,更与歌妓杨柳青发展一段婚外情。而苏丽娘后来下嫁了宋典,便运用丈夫当官的势力,对沈万三屡加迫害,后来更把店铺查封。
沈万三经此一役沈重打击,壮志消沈,幸好杨柳青也是个心存大义的人,更自毁容颜劝勉沈万三,沈万三终重新振作起来。这时陆德源突患重病,为怕掌柜的赵油儿侵吞家产,便望沈万三娶了其女,最后沈万三终和陆春香成婚,更以机智从赵油儿手上夺回陆家的所有财产,可是婚后沈万三仍长居雪娥屋中,和陆春香仍是有名无实的夫妻。沈万三结合了自己和陆家的财富,成为苏州城的首富,苏半城更是深心不忿。而沈万三的结拜兄弟朱元璋(朱兴宗)也得刘伯温之助,一统了天下,更在应天封都称帝,建立大明朝,沈万三更把生意拓展海外,下海到南洋经商。某次沈万三亲自出海往南洋办货,苏氏兄妹竟派人加害,把沈万三掉入海中,沈万三大难不死,更带了更多的财物回苏州,这一切令苏半城更为眼红,可是沈万三却又有另一番顿悟,知道再多的钱也抵不过与家人共处的时光,这时的赵雪娥却已积劳成病,雪娥多次催沈万三正式和春香成婚,但都为沈万三婉拒。最后雪娥终一命前皮举乌乎,临终前请求春香好好照顾其夫和子女,春香才和沈万三成为一对名乎其实的夫妻。
可是沈万三的财富却招到一个人的妒嫉,他便是万人之上的当今天子朱元璋,朱元璋因知沈万三从国外敛积不少财富,一气之下竟下令海禁,任何人也不得乘船出海贸易,虽然马皇后和刘伯温都向朱元璋表示海禁对大明江山大大不利,但器量狭窄的朱元璋却意气用事不听各人劝告,最后沈万三不惜抗令以身试法,下海贸易,以示海禁的不利,谁知朱元璋竟下令捉拿沈万三,更要他受刀斧之刑。
朱元璋一声令下便要把沈万三处斩,谁知文武百官,刘伯温和临终的马皇后也为沈握源万三求情,朱元璋更觉得沈万三受人爱戴的程度已超越自己,对沈万三更为妒嫉,到刑场上更见沿路人民纷纷跪慧碧着为沈万三求情,朱元璋鉴于形势,只得亲往刑场释放了沈万三,更解除了海禁之令。其实朱元璋已埋下除去沈万三的奸计,但此时马皇后病到奄奄一息间仍然叫朱元璋不要对付沈万三,朱元璋口里满是答应,但心里却决定一定要除去沈万三。朱元璋表示向来也向沈万三借钱,今回要借回一个铜钱给沈万三,以弥补以往欠沈万三的人情,沈万三不虞有诈,更以为和朱元璋的误会已经冰释。
回到家里沈万三把一切告知陆春香,陆春香觉得不妥,谁知有一天朱元璋突召沈万三入宫,向其追讨欠债,说自己多月前借了一个铜钱给沈万三,现在连本带利已经是几百亿,沈万三才知中了朱元璋之计,最终被抄家收场,朱元璋本来更想把沈万三推到午门问斩,幸好刘伯温再次相劝,朱元璋便判沈万三发配充军,沈万三才留得一命。
回到家里沈万三把多年前刘伯温给他的一个锦囊拿出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成也乌盆,败也乌盆〞,终于一语成谶,沈万三手一松,那个陪伴他半生的聚宝盆堕地应声粉碎,而且自从沈万三被抄家之后,全国的贸易事业全部停顿,庄稼与商贸都出现严重的问题,弄致民不聊生,饥荒处处,全国都有告急的奏折传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也知道一切乃自己所造成,但是却不肯承认己错,更加不肯再和沈万三相见,沈万三只得带着所余无几的家当踏上出海的海船,满以为这一生便会在外地终老之时,只见船上的罗盘被阳光照得闪闪生辉,沈万三又有所顿悟,原来他人生的聚宝盆尚未粉碎,仍然在悄悄中跟随着他,而沿途上,一首凤阳花鼓的歌声便唱得越来越响。

㈧ 的回忆存在的回忆是什么歌,什么歌曲的歌词

《椿》

作曲 : 沈以诚

作词 : 沈以诚

演唱:沈以诚

恍惚间 浸透了回忆 漫漫的回忆 存在的回忆

只看见 遗忘的笑脸 纯洁的笑脸不在身边

想实现 从前的诺宽弊言 不轻的诺言 和你的诺言

却描绘 无期限的诗庆巧乱 由寓意的诗刻画的线

乔木落叶 告诉我时间变迁 你仍旧倚靠石头看岁岁年年

惊觉两鬓霜白长叹一声哀怨 也不过匆匆弹指间

不在意我存在你心里面 只记得当时没有那么远

一眼朝如青丝暮成雪 美梦惊你不在眼前

我想给你一颗我的眼 倒映着曾拾起的缘

若皆是一场镜花水月 也不想忘记你的颜

唯一心愿 恍惚间 浸透了回忆

漫漫的回忆 存在的回忆 只看见 遗忘的笑脸

纯洁的笑脸不在身边 想实现 从前的诺言

不轻的诺言 和你的诺言 却描绘 无期限的诗

由寓意的诗刻画的线 乔木落叶 告诉我时间变迁

你仍旧倚靠石头看岁岁年年 惊觉两鬓霜白长叹一声哀怨

也不过匆匆弹指间 不在意我存在你心里面

只记得当时没有那么远 一眼朝如青丝暮成雪

美梦惊你不在眼前 我想给你一颗我的眼

倒映着曾拾起的缘 若皆是一场镜花水月

也不想忘记你的颜誉档 唯一心愿

拓展资料

沈以诚

微博昵称:三万沈万三

所在地:其他

性别:男

生日:

血型:B

简介:神山高中古典部

㈨ 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http://wenku..com/view/6f81466527d3240c8447eff0.html
一曲《凤阳歌》击倒了朱元璋的中都城 ZT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这样被一首歌给击倒了——当朱元璋意识到,即使用最残忍亮凯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凤阳歌》的时候,他只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



提到凤阳,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

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反动”的歌词,明显的就是一种攻击啊!矛头,直指凤阳所出的皇帝朱元璋。并且,因此陆键逗形成的现象很奇怪:那些来自凤阳的乞丐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途乞讨,即使是丰收之年,冬天来临,凤阳人也把家门一锁,仍旧出门要饭。这是怎样一种民俗啊——讨饭本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但在凤阳,你看不出凄楚,看到的却是满怀的欢乐,还有幽默和玩世不恭。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怎么都有一点不合常理人情。

这个奇怪民俗的背后,应该隐藏一个别样的故事吧?除了故事,还应有一种大众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



最初的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它是凤阳一带流传的民歌。

有关资料显示:宋朝时,在淮河两岸,就有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了。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家乡太仓看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后,曾经画过一幅《花鼓子》图。这是迄今为止记录凤阳花鼓最早的一幅画,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也就是说,在明代,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凤阳人唱着《凤阳歌》乞讨开始于什么时候呢?资料显示,至少在明代中叶,凤阳人已开始打着花鼓走四方了。也就是说,凤阳人唱着《凤阳歌》进行乞讨,至少是明中期以前的事了。关于这一情景,清人赵翼曾在《陔馀丛考》中记述道:“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唱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来乞食如故。”

赵翼这一段文字,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清初之时,凤阳花鼓中就有这一段歌词;二是凤阳人的乞讨并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凤俗,是一种社会习惯和传统。

根据史料来看,这首《凤阳歌》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应该是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这首《凤阳歌》产生于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甚至更早。如果想要一个确切时间的话,那么不妨大胆追溯一次,这首脍炙人口的《凤阳歌》极可能产生于洪武年间。

编纂于晚明时代的地方志《凤阳新书》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的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焉……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凤阳府:有福的来做父母官,那老的们生在我的这块土地上,永不课征,每日问雍雍熙熙吃酒,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一年(皇陵)祭祀,止轮一遭。将了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了羊来祭了,吃了羊去。钦此。”

这一道圣旨,是典型的朱元璋凤格,半文半白,粗鲁爽朗,无所顾忌。关于这一道圣旨,据说还有一段来历。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定都应天府,也就是金陵(南京)。金陵距凤阳不远,乡里乡亲们经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里没什么其他爱好,只是对家乡的花鼓情有独钟。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家乡人特意组织选拔了一支花鼓队伍前去祝贺。队伍到达金陵后,登基大典已结束,正是大宴宾客的时间。花鼓队伍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不该演出。朱元璋看见家乡来人了,非常高兴,就说:“先唱先唱,唱完再吃。”于是,锣鼓敲起来了,花鼓手们载歌载舞,极尽颂扬之事,直唱得朱元璋心花怒放。于是朱元璋就降下圣旨:我来自凤阳,你们都是我的老乡,以后,你们有福气的去做父母官,无福气的就给我看守陵墓,对于家乡人,我不征收你们的税费了,你们就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吧,每天只管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喝酒。每年你们只早卖要祭奉一次皇陵就行了,祭过了,猪啊羊啊的,你们分了吃了……

朱元璋的这一番言辞,颇有点儿有福同享的意思,的确,过了“有难同当”的时候,也该轮到和乡亲们有福同享了。

洪武爷许下如此诺言,凤阳的花鼓手们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这一下,凤阳的百姓真的奉旨行事了,一个个撒着欢儿地大吃、大喝、大唱,哪里有心思去耕田种地,全都指望去当官,最不济,也有一个看守陵园的活,温饱问题也会解决的。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凤阳营建中都,洪武爷果然说话算话啊,全凤阳的人都盼着这块地方成为国都,一旦成了国都,朱元璋总得兑现他的诺言吧。

建中都,的确是朱元璋的想法。定都金陵之后,朱元璋心里一直不很踏实,觉得金陵虽然多次为帝王之都,虎踞龙盘,但这里偏隅江南,对控制全国政局,尤其是对征抚北方不利。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点的地方,比如黄河之滨的开封,以及大都燕京(北京)等。经过反复比较,朱元璋认为开封虽多次做过帝都,但长期战乱,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于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头。很多大臣提议,不如在皇帝的家乡凤阳建中都,这里濒临濠水,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运输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长江的优势进行防守。如果把金陵作为南都,凤阳作为中都,然后在北方再选一都,这样,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对稳定局势,将会有很好的作用。

朱元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虽然小时候在凤阳受到太多的凌辱和迫害,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毕竟,衣锦还乡是人之常情。历经16年之久,踏着无数白骨坐上龙椅之后,朱元璋肯定希望在他的家乡设置一个超级豪华的凤阳府,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看。在朱元璋的规划中,这个辖区包括现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个县,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

营建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负责营建的官员,也经过慎重选拔,由左丞相李善长具体负责。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臣第一,功比萧何。李善长洪武四年正月来到凤阳,到洪武九年才离开,一共在这里呆了整整五年。营建中都的官员还有汤和,他是朱元璋起义时的小兄弟,也是朱元璋的心腹爱将。汤和是洪武五年来的,在这里呆了一年之久。除了他们,还有单安仁、孙克义、薛祥等一大批官员。

中都开始建设了。凤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大批人马开赴到这个淮河边上的小城,据说,修建中都城时,整个工程大约动用了工匠9万人,军士14万人,民夫50 万人,移民近20万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总数达100多万。除了中都城之外,朱元璋还同时在凤阳开建皇陵,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皇陵同样也是气势宏伟的浩大工程。

小小的凤阳,一下子拥入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凤阳顿感压力,物价被哄抬得老高,有时候根本买不到东西。不仅如此,政府还用很少的钱来征用当地人的土地,凤阳人不愿意卖,他们就强行征收。那些土地,不仅仅是用来建设中部的,还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贵族大臣们强买的。皇帝要在这里造一个都城,并且极有可能将都城搬迁到凤阳,于是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然在这里买地成凤。而当地的百姓却纷纷流离失所了。

在这种情况下,眼见土地减少了,人口增加了,种田的人少了,吃皇粮的多。一年一年过去了,情况没有改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凤阳的仓库空了,粮断了,人们开始挨饿了。洪武爷送粮的队伍一直没到,人们等得心焦,也没跟洪武爷联系得上。慢慢地,有人实在饿得不行了,开始盘算着走出凤阳,盘算着去讨饭……终于,有人走出去了,一个人刚开头,身后立即就有一支长长的队伍。于是,在这个皇帝的家乡,延伸出了无数支队伍,向四周发散。

凤阳人开始了乞讨的历史,除了碗和棍之外,他们还把花鼓和鼓槌别在身上。



从凤阳走出去乞讨的不完全是本地人,杂混在中间的,还有那些来自江南的移民们。

跟所有取得政权的人一样,朱元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一个由世俗地主、豪门富户、读书人和各级官吏所组成的重要社会力量。这股社会力量既拥有强大的民间资本,又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也是基层的骨干。面对这样的势力,朱元璋心情复杂无比。从出身上说,朱元璋对这当中很大一部分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对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礼、对朱家天下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觉。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来说,他肯定要对这些人下手。

“沈万三事件”就是一个范例。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大户,富甲天下。元末时南京城的城墙、官府衙门、街道等,有很多是沈万三捐钱兴建的。朱元璋进入南京城后,沈万三想“破财消灾”,向朱元璋提出自己愿捐出很大一笔钱,作为朱元璋军队的军饷。没想到的是,沈万三这一回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平民百姓,竟依仗自己有点臭钱,就想收买皇家军队,这也太狂妄了。朱元璋立即命令手下人杀了沈万三。由于马皇后出面求情,说人家拿钱慰劳你的军队,你怎么能杀人家?怕冷落了众人心,朱皇帝这才开恩,免其一死,改判沈万三流放云南边陲。

“沈万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对于天下富户的态度。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至少发起过六次大规模整肃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运动。在这样有计划的“大清洗” 中,全国总共有10万到15万帝国官吏和豪门富户被杀死。除了打压和杀害,朱元璋还有计划地将江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大户,分批迁移流放。朱元璋的这一招是受刘邦的启发,当年,汉朝定都长安之后,也曾经把天下大户强制迁离本土,填实关中,是所谓“强本弱末”之术。朱元璋迁徙的规模,要比汉朝大得多。明初强制迁徙与性质类似的移民,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涉及人口至少达百万人。朱元璋首先将大批江南富户移至南京,其次,就是老家凤阳了——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了张士诚部后,立即将一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凤阳。几年后,也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又下令将14万江南富户强行迁至凤阳。这两次迁徙的人数共达20万之多。这些人被强制迁徙时,只能带走金银细软,土地和房屋要交给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凤阳之后,不许随便离开迁移之地。可以想象的是,当20多万被“劳动改造”的异乡人来到淮河岸边的凤阳时,应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凤萧萧兮淮水寒,背井离乡不复还。这些被没收了土地的地主们只能呆在皇帝的老家,被严加看管,不敢踏上回家之路,更无法横渡长江。他们整日以泪洗面,唉声叹气,不知何时是尽头。

终于,开始有第一个人伪装成乞丐,成功地逃脱了封锁,回到了自己久违的家乡。当然,在江南故里,他也不敢久留,户籍被取消了,房屋也归了别人,他只是撕心裂肺地看了一眼昔日的老屋,趁着夜色,踅摸进亲戚家,探听一些情况,然后,又重新潜回凤阳。回到家乡的滋味毕竟是温暖啊,哪怕只远远地看上一眼。于是,又有人扮成了凤阳乞丐的模样,回乡扫墓探亲。渐渐地,这样的方式形成了习惯,有一股悄悄的人流,从凤阳,像水一样流回江南水乡。他们依旧是敲着花鼓,载歌载舞,他们唱的,是并不熟练的凤阳腔;跳的,也是笨拙无比的舞步。



真正的凤阳人,以及迁徙到凤阳的外地人,就这样开始了各自的乞讨。慢慢地,这两路人马会合了,不分彼此了。有一天,也不知是谁起了个头,从某一个人的嗓子里,开始吼出一首新编的凤阳花鼓词:“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第一个人唱过之后,第二个人立即跟着唱起来,然后,便是第三个人、第四个人……

大户人家卖田地,

小户人家卖儿郎,

唯有我家没有得卖,

肩背锣鼓走四方。

……

凤阳人才不管你是什么皇帝呢!对于朱元璋,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眼中,朱元璋只是一个脸上带有麻点、奇丑无比的“小和尚”。他们认的,就是谁当上皇帝谁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如果既没有实惠,又新增奴役的话,那么,即使是家乡的皇帝,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他们当然会心怀不满,会想到“大曝家丑”,这也是他们唯一解气的地方。

不仅仅是《凤阳歌》,家乡的人似乎铆足了劲要臭一臭朱皇帝了。他们运用各种手段,比如,以小和尚的秃和亮来讥笑曾经出家为僧的朱元璋;以隐语相猜为戏,将朱元璋的名字夹在谜语中;在元宵马灯上画上一个大脚妇人怀抱西瓜而坐,以此来臭大脚的马皇后……当民间只剩下这一种情绪出口时,人们无不趋之若鹜用之至极。可以想象朱元璋为此所遭受到的奚落——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元宵夜看见一灯上画着一位大脚妇人怀抱西瓜而坐,许多围观者“哗然而笑”。朱元璋大怒,认定此画肯定是影射他和老婆马皇后。第二天,便籽悬挂此灯的一家及其九族300余口统统杀掉。低贱出身的朱元璋,对于这等讽刺和讥笑,显得格外敏感。一个脆弱的人,最不允许的是人们拿他的尊严开玩笑。

奇怪的是,这首凤阳花鼓词还是流传开来了。尽管唱着它,要冒很大的凤险,甚至是杀头的凤险,但人们还是无畏地唱着它。“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等到歌唱者呈一字长蛇阵,从凤阳络绎不绝地开出来时,这一首歌已经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了。凤阳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天下最贫穷的地方。这样的歌,唱得无头又无尾,唱歌的人,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当痛苦和真实不能被表现时,人们往往会转入一种黑色幽默的表达,这样的幽默,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反讽,是人们在痛苦中无奈的自我嘲笑。没有一首歌,能像这首歌一样,让人们唱得如此痛快了。这首歌就这样口口相传,从凤阳唱到大江南北、黄河内外,慢慢变得家喻户晓了。环境宽松时,就肆无忌惮地唱;凤声紧时,就会含糊其辞地唱;兴奋开怀时,就酣畅淋漓地唱……最恐怖时,就独自一人在内心唱,唱那种无声的歌,以一种最贴身、最艰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懑之心。

可以想象的是,一开始,人们是流着眼泪唱的,在歌里,有愤恨,有不平,有悲伤的情绪。慢慢地,时间将一切都过滤掉了,愤懑变得平和,悲伤变得幽默,人们忘却了歌中的仇恨,重新笑逐颜开,击着鼓唱啊跳啊,尽显欢颜。这时候,谁也没再想到跟谁过不去,人们就喜欢这首歌里的幽默,也喜欢这首歌的朗朗上口。人们听着这样的歌,不再觉得悲伤,就觉得好听、亲切。

于是,14世纪以后,在中国的城市乡村里,每到夏天洪水来临,或者秋天收割之后,处处都可以见到“咚咚搭鼓上长街,引动凤流浪子来”的凤阳花鼓女。她们穿着蓝花布的上衣,大红或者大绿裤子,汗巾缠头,腰背花鼓,占得场子后,将手中的细棒玩得如杂耍一样,交互击鼓,甚至用三根棒子击鼓,将其中一根抛向空中……打过一阵后,鼓棒收回手中,再徐徐击鼓开始唱词。伴随着那一首著名的《凤阳歌》,花鼓艺术慢慢地演变成一种绝技,变成当地根深蒂固的民俗。



凤阳中都古城的罢建,也应该与《凤阳歌》有关。

从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大兴土木开始,一直到1375年四月丁巳,朱元璋下诏罢中都为止,一共有六年时间。在这六年中,朱元璋动用了全国的巨大物资,调集了百万匠役,耗尽了难以计算的钱财。大功告成之际,朱元璋突然下令罢建中都,这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其他角度来说,在当时,都是一件巨大的变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下如此大决心罢建,历史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年朱元璋回凤阳的所闻所见,促使朱元璋作了这一决定。

朱元璋回到故乡到底看见了什么呢?

自洪武二年九月诏建中都后,朱元璋先后有两次从南京去凤阳。第一次是洪武四年二月,这一次来凤阳,朱元璋呆了九天,主要是视察中都的兴建情况。也就是这一次视察后,朱元璋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实中部人口的决定。朱元璋第二次来凤阳是四年后,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书翔实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凤阳的行踪——朱元璋首先来到滁州,畅游了琅琊山,并乘着酒兴,写下了《感旧记有序》,文中说:“予因督功中都,道经滁阳,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细目河山,城雉如旧……”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心情不错,也看不出有罢建中都的丝毫痕迹。这一次朱元璋的凤阳之行,前后用了26天,在凤阳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细细检查了中都的建设情况,二是在皇陵进行了祭祀。当然,朱元璋祭祀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验功”了。并且,《凤阳新书》中记载,朱元璋在凤阳时,住在“皇城内兴福宫”中。既然可以入住了,由此推断,当时的中都,已建设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扫尾工作了。

事情进展得一如既往地顺利,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回到金陵的当天,突然传下圣旨,停建凤阳庞大的中都。朱元璋为什么会突然下令停建即将完工的都城呢?《明太祖实录》只是轻描淡写地记载:“诏罢中都役作,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资罢之。”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视察中都兴建时,看到家乡人民因为大兴土木所遭受的痛苦。朱元璋无法面对,只好选择了停建。

或许,正是在凤阳的这一段日子里,朱元璋于某一个早晨或者傍晚,微服漫步在凤阳的街头小巷。在街角的某一处,他听到了隐约传来的歌声。起初,让朱元璋感到亲切的,是这首歌的曲调。朱元璋走上前去,想听得更清楚一点。后来,当他听清楚歌词之后,脸色大变,心若死灰。朱元璋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凤阳的父老乡亲们,为什么如此无情地唾弃他呢?

朱元璋在凤阳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扰乱了朱元璋的心绪,也让他徒生郁闷。这件事,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有人报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压镇法”来谋害他。所谓“压镇法”,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凤水上的一些刻意措施,进行施法,比如说在宫殿殿脊上制作一些木制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咒语,等人住进去之后,就会听见有人“持兵斗殿脊”,就会惶惶然不可终日。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家乡,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案件破获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这批工匠正法,并且扬言要把工匠全部杀完。联想到凤阳大街小巷传唱的《凤阳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一朱元璋原想自己做了皇帝,家乡的人民会富裕,会有酒有肉,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会无限感激他。没想到的是,家乡变得更为贫穷,乡亲们流离失所,并且,当地百姓对他已失去希望……人,总是有一个软肋的,即使最坚强最残暴的人也如此。朱元璋的软肋,是他的家乡情结,也是他的面子和尊严。当朱元璋无颜以对家乡父老,感觉自己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身陷一片“楚歌”之中,那种绝望和伤心是可想而知的——既然家乡人民如此不喜欢自己,那么,自己还呆在这个地方干吗呢?一切是那样寡然无趣,朱元璋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在凤阳建中都的愿望,选择了离开。他要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逃遁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也许,身处异地他乡,反而会觉得心安理得。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这样被一首歌给击倒了一一当朱元璋意识到,即使用最残忍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凤阳歌》的时候,他只好一声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当一首歌能代表民心走向的时候,它就会如雨水弥漫,然后积蓄成大海,而后,就能摧毁和淹没一切东西,包括杀戮、暴力等等。不可一世的朱元璋,以及他的朱家王朝,只好在这样的歌声中,败下阵来。
明中都凤阳鼓楼

㈩ 走进江南水乡——周庄

周庄,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堪称中国水乡的典范。这些濒水而居的明清建筑,古朴典雅,水、桥、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为典型的水乡古镇。走进周庄,一湾湾绿水,一座座古桥,一幢幢宅院,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水乡情韵。周庄,“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俗风情,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第一水乡”。2003年,周庄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镇。

周庄,位于昆山市境内西南,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逐成江南巨富,周庄因此成为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青山绿水间,寻一处水乡古镇,让心灵栖居,也让旅途中多一种体验。每次来周庄这里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惊喜。走在遥远的他乡,带着旅途的气息,裤毕寻觅到这样一处婉约的水乡,看着河道上欸乃而过的乌篷船,静静地在河边的廊棚下听雨,在烟波桨声里,汇聚了沁人心扉的古韵。

街回路转,水清舟行,看小镇“小桥、流水、人家”景致,探寻如烟的往事,让如水般流逝的岁月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粉墙黛瓦,前街后河,古桥驳岸,舟楫悠悠,碧水长流,古桥依旧,这就是我们心中追寻已久的江南水乡——周庄。徜徉在周庄,看小桥流水,庭院深深,这里的一砖一石都见证了岁月的斑驳,时空的交错,这里的慢时光让人平和与淡泊。周庄,是一处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心灵深处那尘封的记忆——梦中的江南水乡。

在周庄,看小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探寻小镇如烟的往事,让如水般流逝的岁月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周庄仿佛就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玉不染一丝世俗的尘埃,在岁月的风尘与现实的浮躁中依然灵动与温婉。在这里可以平静地看时光流淌,随心所欲地发呆或遐想……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周庄已历经900多年的 历史 ,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第一水乡”。这里仍完好地保存着公元14世纪“井”字形河街的古代水镇格局,民居依河筑屋,鳞次栉比,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如富安桥、双桥(世德桥、永安桥)、通秀桥、梯云桥、报恩桥、太平桥、贞丰桥、全功桥、福洪桥等。众多的明、清民宅庭院哗纯巧保存完好,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蜿蜒流淌的小河,赋予周庄宁静、古朴、典雅。这些濒水而居的明清建乱键筑,古朴典雅,水、桥、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为典型的水乡古镇。水乡人家,因水而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小镇不仅有建于明代的“轿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也有规模恢宏的七进五门楼的沈厅,还有西晋文学家张翰“莼鲈思归”的南湖园。

周庄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使许多传奇故事和民情风俗绵延流传。江南之水柔媚而多情、内敛而灵秀,精巧雅致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游人坐在船上,听船娘唱上一首小曲,很是惬意。小镇上不时传出吴侬软语和阿婆茶阵阵飘香,续说着财神沈万三和聚宝盆的传奇;橹声欸乃、昆曲悠远,演绎着青年男女不期而至的邂逅。

漫步在小镇的桥头岸边,看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屋,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归去来兮,水乡的韵味,如诗如画,令人沉醉,不仅让人想起元代名句,“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在小镇上,泡一壶清茶、听听古筝,看看 “小桥、流水、人家”景致,周庄,成为休闲生活的代名词。周庄是做梦、发呆、闲逛的好地方。

千年 历史 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周庄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

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造访周庄,以双桥为素材,创作了蜚声海内外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1985年,《故乡的回忆》成为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周庄由此作为江南古镇的代表走向世界。

周庄必去的景点:双桥、沈厅、张厅、富安桥、古戏台、全福寺、迷楼 叶楚伧故居 澄虚道院、周庄博物馆等。

双桥: 周庄双桥指位于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桥和永安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于世。双桥,河上的石桥联袂建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这两座石桥,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是周庄的象征。

关于双桥,有一则动人的故事。1984年春,陈逸飞在周庄将双桥绘成油画,题名《故乡的回忆》。这幅画就是他这次水乡之行的最大收获之一。《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同年10月,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这幅油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11月,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此将周庄推向了世界。

站在这里举目望去,双桥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太平桥,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这座石桥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桥长13.2米,宽2.5 米,为单孔石拱桥,跨度 4.8 米,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

逸飞之家: 逸飞之家是著名画家陈逸飞的纪念馆,位于周庄蚬江街 11 号,离双桥很近的一处老房子,这里离双桥很近。逸飞之家的匾额由陈逸飞先生生前好友著名画家陈佩秋所题,园中的四季桂花和海棠树是陈逸飞家人栽种。纪念馆中有周庄人为陈逸飞所立的铜像,馆内还陈设了陈逸飞先生一些珍贵的手稿和照片。陈逸飞的作品《故乡的回忆》让周庄走向了世界,而如今周庄成为了世界文化名镇,周庄人没有忘记他,在周庄建立了一座纪念馆,以纪念他为周庄所做出的贡献。

站在市河一侧,看桥下流水潺潺,两岸院墙斑驳,一叶轻舟,徜徉在渌水小河之上,过双桥向北走不远,便来到了张厅。

张厅: 张厅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进入朱漆大门, 砖雕门楼, 庭院幽深,木雕花的窗子以及古老的屋檐,大气的厅堂,精致的摆设,都记载着当日门庭若市的繁华。张厅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整个张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前后六进,房屋60余间。张厅的后院还有一个箸泾穿越的后花园,园中翠竹摇曳, 花木扶疏 ,荷塘水韵,为这个小巧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坐靠在亭台里的美人靠上,细品古园风情,想象当年的张家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可看绿水清波,吟诗作画,观花赏月,花下低吟,月下浅唱,是何等的闲情逸致。 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箸泾”。箬泾河穿屋而过,构成 “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构筑了水乡特有的灵动的情趣。它唤醒了游人的怀旧意识,感慨于时光的流逝。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正厅松茂堂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在周庄的明清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诧,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但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沈万三富甲天下。出身低微的沈万三,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成为元明之际江南地主豪富的一个缩影。岁月带走了先人的足迹,也尘封了那如烟的往事,然而沈万三在周庄的遗迹,他后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厅,吸引了许多中外 旅游 者。

富安桥 :从沈厅出来往北走不远就到了富安桥,相传桥旁有总管庙,所以它原名总管桥。富安桥由周庄人杨钟为报答祖先恩德捐资创造,建成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三次修葺。富安桥为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 3.8米,跨度 6.6米。

富安桥,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气势非凡,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也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富安桥是周庄现存最古老的桥,数百年来,历经风雨,迎送无数人的过往行人,见证了小镇的 历史 。

下富安桥向南,过梯云桥向右转走上一段便来到了叶楚伧故居。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面的那座桥正是周庄的梯云桥。在周庄 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这里出现了一位爱国志士,他就是叶楚伧先生。叶楚伧故居,是他的祖宅,也是他曾居住过的地方。

叶楚伧故居: 在镇中心的西湾街上,有幢临河坐南朝北的古宅院,它建于清同治年间,原先雅称“祖荫堂”,数经修葺,今为叶楚伧故居。这座五进清式建筑,包括墙门、轿厅、正厅和堂楼,还有一个幽静小巧的后天井。前楼堂为叶楚伧童年书房,后堂楼下的客厅曾是叶楚伧与南社社友柳亚子、苏曼珠等斗酒叙诗、切磋艺文之处。叶楚伧故居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境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座仿明的建筑。

叶楚伧,1887年出生于江苏吴县周庄一个书香门弟之家,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长大,早年参加同盟会。他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1916年,叶楚伧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任总编辑。叶楚伧著有《世徽堂诗稿》、《楚伧文存》以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叶楚伧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这位国民党元老于1946年在上海病逝。

在叶楚伧故居附近还有两处景点是值得一看的,一处是中市街北面的澄虚道院,另一处是西湾街南面的全福寺。据周庄人讲,澄虚道院是周庄一带有名的道观。澄虚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已有900多年 历史 ,原名“圣堂”,是吴江澄虚人士来此捐建,故名澄虚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坏。1994年周庄政府出资重修,又重现了当年的面貌。

另一处值得一看的就是全福寺。周庄镇南濒临的一片大湖,俗称南湖、南白荡,与吴江分界。全福寺就坐落在南湖的北侧。全福寺始建于宋代,已有900多年 历史 原是宋元佑年间的周迪功廊舍宅为寺的,后经历代不断扩建,香火旺盛,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寺。据说,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寺庙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重新修建的,并从原来的白蚬湖畔移址在现今的南湖畔。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世居周庄镇南二图港(近南湖)。在张翰之后,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也曾经在南湖寓居游钓。这里不仅景色宜人,也是寻幽访古的好去处。

贞丰桥 :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周庄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为贞丰桥。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该桥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伸出枸杞枝,风貌如初,整修后傲然跨河而立,呈现一派古意。

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也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人称“迷楼”。贞丰桥和迷楼现仍保存如初,一桥一楼,相得益彰。

迷楼 :迷楼地处贞丰桥畔,为临河修筑的两层小楼。进门看到的扁额“迷楼”,就是由当年柳亚子所书,一楼主要陈列南社社员聚会的照片和一些书稿,二楼主要有四个发起人当时酣歌痛饮的蜡像,还有就是有关他们生平的简介。

迷楼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建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40,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共度生涯,当垆劝酒,张罗顾客,生意火红。

周庄系江南水乡的重要商埠集镇,贞丰桥又是镇境水陆要津,店铺毗邻,商贾云集。德记酒店地处小桥流水、富有诗情画意的闹市之中。宾客设酒临风,吟诗作画,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颇有一番情趣,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德记酒店幸得“迷楼”雅称,有人说这里的景色为之一迷,酒香四溢为之二迷,楼主的女儿阿金迷人为之三迷,所以就有了迷楼之说。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楼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篇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因此,周庄迷楼名声大振。现经修葺的迷楼仍保持当年风貌,依水傍桥,令人着迷。

每位背着行囊远足的行者也许都会有三毛情结,来到周庄的人大多都会在这里寻找三毛的踪迹。沿着弯曲的石板小路行走,来到离普庆桥不远的中市街111号,一座茶楼出现在眼前——三毛茶楼。周庄古镇内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读的地方应该就是“三毛茶楼”了,这里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着一段不解的故事。

三毛茶楼 :周庄古镇内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读的地方应该就是“三毛茶楼”了,这里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着一段不解的故事。1989年春天,是油菜花开的季节,多情的周庄迎来了一位多情的女子,那个浪迹天涯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她来到这块让她魂牵梦绕的故土——周庄,在离开周庄后,当地作家写下了散文《三毛在周庄》,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后来三毛信中写道:“周庄真好,还要来周庄吃阿婆茶,吃大闸蟹,要在周庄的大街小巷走个够”。 三毛把周庄当作了她梦中的故乡,可如今香销玉殒,已经走了,留给了人们的只是回忆与惋惜。

可是周庄人没有忘记她。周庄的朋友为了把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周庄短暂的停留与当地作家的情缘永远定格,几年后终于在周庄开设了一间茶楼,取名为“三毛茶楼”。一位周庄本土作家张寄寒先生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过一段文字交往,幽思难遣,故收集了三毛与周庄的前世情缘,开了这个茶楼,取名“三毛茶楼”。三毛茶楼开设以来,慕名来访者众多,其中更多的是怀念三毛的读者。茶楼上下挂满三毛的照片、三毛的生平,还有她写给张寄寒先生的信件。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三毛临死时还在念叨周庄。枕河而居的三毛茶楼, 有了一种文化的意韵,让人难以忘怀。 如今,伊人已去,只有一座三毛茶楼在诉说着三毛和周庄的故事。

走累了,我们走进了三毛茶楼,找一个楼上靠窗临河的位置叫上一壶阿婆茶,要上几碟茶点,透过窗子看过往的船只在河上悠然往来,想象三毛当年行走在周庄的样子,引起无限幽思。淡泊宁静的闲适中,是心灵的归处,水天一色,方寸咫尺之间,别有一番江南水乡之美。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小镇,我们静下心来,在水乡小镇的慢时光里更是品味一份休闲的惬意和安逸,体会岁月在这里变缓的步伐,诠释生命的意义。茶楼里正在播放三毛最喜爱的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周庄还有一些值得一看的景点,如大诚堂、沈万三故居、沈万三水冢、贞固堂(沈体兰故居)、南湖园、周庄博物馆、怪楼、周庄舫等。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 历史 资料和 历史 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沈万三水冢在镇北银子浜底。水下有一古墓,埋着沈万三的灵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笼罩着神秘色彩。

贞固堂,又称沈体兰故居,系爱国教育家沈体兰先生幼年生活之处所。沈先生出生于周庄书香门第。贞固堂位于古镇太平桥堍,是一座高墙花窗、粉墙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筑,面街临河,环境幽雅,古色古香,别具风格。

来到古镇后港西街的周庄博物馆,浏览林林总总的陈列品,溯古寻源,在浓缩了的时空中,领略 历史 的厚重,感受多姿的水乡风情。周庄镇北的白蚬湖,湖水清澈,微波荡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着鹅卵石小径穿过穿过“云海阁”,走过木质栈桥,就上了周庄舫。

夜幕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周庄古戏台,在这里听上一场昆曲,让忙碌的心情变得轻松,会让旅途的疲劳顿消,感受心灵之旅的愉悦。

古戏台: 戏台座南面北,以古戏台和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叫“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古戏台上昆曲表演,水袖飘逸赏目,浅吟低唱天,赏心悦目……

古戏台上演的剧目:《长生殿》、《牡丹亭》、《白兔记》、《窦娥冤》、《孽海记》、《寻亲记》、《双珠记》等。古戏台常年上演昆曲,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剧”,是戏曲剧种最古老的一种,昆曲形成的 历史 ,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今属于江苏),昆曲成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 ,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漫步古镇,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走过一座又一座的桥,观赏古桥驳岸、看小船摇摇晃晃地漾起一泓碧波;一叶轻舟,绿水逶迤,听一曲吴歌小曲,与船娘聊聊家常,让水乡韵味静静流淌。在烟波桨声里,碧波荡漾中,弥漫的古韵袅袅而来。此时的周庄清新而温婉,飘逸着古风古韵,散发出浓浓的乡情,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顿,我们如同回到梦中的故乡。周庄,一个可以让时光驻留的地方,如诗,如画。周庄之美,让人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阅读全文

与沈万三电影主题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