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都市视野”下冯小刚电影的主题思想及风格流变研究
第一章 冯小刚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主题
文如其人,譬如研究一定文化区间内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要解构该区间内创作主体的身心状况。同样,影视作品的主题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导演本人生活经历、爱好兴趣以及价值趋向的淬取与流渗,那么对冯小刚本人的细化研究则是不可或缺的。本章会结合冯小刚的个人生活经历,从冯小刚作品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传播的市民生活观与市民生存观为架构支点,叙述其生活经历与创作主题间的具体关联。
1.1冯小刚的生平经历
在北京这所充满经济味道的大都市中,冯小刚也如类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出生在与其地域经济水平大相径庭的一户贫困家庭里。可不同的是,他没有故事中既定的主角光环。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承受分母离异的悲痛,父爱对他来说就像水中的月牙,可望而不可即。接着也如常规主人公一般他的故事步入轨迹化,努力学习,高中毕业,参加部队,成为文工团的一员。从部队转业后,冯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27岁时,他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与文学创作能力经好友引荐成为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美工。他除了从事美工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各类电视剧的拍摄以及剧本的编写和歌词的创作,这些实践为他后来电影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90年代的冯小刚是疯狂的,除了这些他还涉足小品行业,1992创作小品《今晚我们相识》,之后又创作相声《面的与皇冠》,1993年执导首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90年代丰富的多元创作经历与80年代底层工作的实践摸索使得冯小刚对艺术事业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于1997拍摄中国首部贺岁商业片《甲方乙方》,以3600万元的票房成为中国内地贺岁档的票房总冠军。作为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几乎年年必有新作,从1997年到2004年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华语影片的档期票房纪录。2007年,冯小刚已德高望重,他凭借对艺术商业独有的感知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发觉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节奏生活脉搏,也是于本年起冯导迅速改革作品的主题风格,《集结号》则是一个先声。尔后的10年中冯小刚对其作品中的经济因子逐步弱化,他学起了张艺谋与陈凯歌,宛如一位知性的学者,又如一名谨严的解剖学家,在液态化的社会容器中一步步探析更高层次的意义表达。
1.2冯小刚的创作主题
1997
甲方乙方
葛优、刘蓓、何冰
讲述了主角通过“好梦一日游”业务玩弄了不健康愿望的人,帮助绝望中的人取得自信。影片对现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内心的空虚予以关注,并对现实中“好梦一日游”式的社会人群予以歌颂。
1998
不见不散
葛优、徐帆
将视点放在异国他乡,关注了身处海外的都市小人物艰难的生活状态以及弘扬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
1999
没完没了
葛优、傅彪、吴倩莲
讲述了出租车司机为报复拖欠他工资的老板将其女朋友绑架的故事。关注了现代商业社会司空见惯并亟待解决的债务问题,但在故事的结局反应了人性的温暖。
2000
一声叹息
张国立、徐帆、刘蓓
讲述了编剧梁亚洲在妻子与情人之间摇摆不定,处理微妙关系的故事。影片关注了现代都市中最为敏感的婚外情问题
2001
大腕
葛优、关之琳
讲述电影制片厂下岗职工为好莱坞大腕置办葬礼的故事。影片将视点放在现代都市中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表达对此类社会问题热切的关注
2004
天下无贼
刘德华、王宝强、刘若英
讲述夫妻两人为了圆傻根一个天下无贼的梦由“贼”到“侠”、由“恶”到“善”的故事。反映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2007
集结号
张涵予、邓超
讲述惨烈的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为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为九连牺牲的战友们争取荣誉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与独立个体意识。冯小刚风格流变已初现端倪。
2009
非诚勿扰
葛优、舒淇
讲述了一夜暴富的大骗子踏入征婚之旅的故事,在各式的相亲中终于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影片通过各类的相亲对象讽刺了各类的社会人群并赞扬了爱情的可贵。
2010
唐山大地震
徐帆、张静初、李晨
影片通过破碎的影像奇观还原唐山大地震,并讲述了32年后家人重逢的故事。影片通过都市的残破与人性的良善形成对比,是冯小刚从早期安稳的社会环境中讲述人类的空虚到社会剧变对人类的影响的正式转型之作。
2011
一九四二
张国立、陈道明
讲述1942年河南大灾荒老地主一家去陕西逃亡的故事。影片着重描写大时代背景下微观个体的抉择与悲哀。
2013
私人订制
葛优、白百何
讲述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圆梦故事,“圆梦四人组”在各式的荒诞事中帮助每一位客户梦想成真
2016
我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
讲述李雪莲为纠正她不是潘金莲而上诉十年,辩驳清白的故事。影片用荒诞的喜剧形式表达人物行为与价值意义的矛盾,表达个体存在的危机。是冯小刚风格流变的巅峰之作。
不难看出,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04年的《天下无贼》冯氏电影创作主题大体都是在阐述“小人物,大情怀”影视表达。所以你看,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冯小刚一再突出人物之小,生活之难,事件发生的时间始末一定是在当代的,事件发生的地域环境一定是在城市中的。这与同时期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对于年代更迭,时空递进,乡村集市的破落之感以及泛城市化的叙述是截然不同的。正是因为冯小刚的作品对于时空环境的约定性与唯一性,促使冯氏电影早期的主题核心始终围绕着都市生活,既无法突破这单一题材的桎梏而拥有广阔的艺术表达视野,又无法脱离世俗文化的单元局限,这使得冯小刚电影的主题表意系统始终滞留在寻常百姓之家;但滞留不并意味着颓废,相反冯氏电影做到了深度的开采与挖掘。像《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公司这个助人为乐的小团体就是以冯小刚、王朔早年创立的北京好梦影视策划服务公司为实践雏形的,冯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受众后在影片中对于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刻画是多方面,既有尊严卑弱的正面表达,又有嬉笑戏谑后的辛酸,紧贴90时代都市生活的主题和节奏。《不见不散》中的李清一直梦想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发挥国内所学的本领,而遇到警察时不会讲英语的窘困又何尝不是对时下趋之若鹜的生活观的一种反讽。冯扬长避短,90年代的他最擅长的就是用极具生活质感的虚构与荒诞来折射各类城市小人物的生活视角,进而规避现实。
2007年始冯氏电影则将作品主题聚焦在动荡大年代的生存反思上。如《集结号》通过惨烈的巷战场面以及强震有力的视听效果很自然的将观众拉入了这一战争时空之中,观众与士兵站在同一个视点线上,无形之中观众成为了士兵中的一员,抛开美术设计和剪辑技巧的精妙所致,冯小刚似乎有意让观众毛骨悚然,进而对如何生存、生存为何这两方面沉重的课题予以反思。从不流血、从不死人的冯氏电影开始尝试着转型升级,继而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中通过对生与死的描摹与勾勒,一方面以惨烈的崩坏奇观直击快节奏时代下的观影群体的心灵脉搏,一方面又以人物形象的非脸谱化肯定个体生命意义的价值,从而映射当代经济社会下的人类生存困惑。可以说,此时的冯氏电影的主题风格已完全由都市人物的生活关切流变为社会成员的生存思索,而到了《我不是潘金莲》则将这一思索进行了深而广的讨论。
第二章 冯小刚作品主题思想及其流变
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影像既不是抽象的符号,又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将带有思想特性的一帧帧画面在充满视觉造型的前提下投映在大银幕上。本章会通过对冯小刚电影中的影像、意象和形象这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来分析其影片的主题思想及其流变规律。
2.1“都市”框架的确立——“都市”意象”与“都市人”形象
2.1.1“都市”意象在镜头与影像中的寓意表达
纵观冯小刚早年的贺岁喜剧故事中,一定是在当代的时间条件与城市的空间制约下展开的。其实从商业电影的经济运作来看,物化的都市感本就切近生活,这种类型片的拍摄本就利于票房稳健,但冯小刚在考虑经济的同时我们从其影像构造中依然可以说其兼顾文艺。《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办公室平整而质朴,这是典型的带有民居意味的:狭小的待客室,破败的书架,杂七杂八的书籍,掉漆的白墙,生锈的铁门。而到了《一声叹息》中梁亚洲居住的异国小洲中的别墅则全然是另一番景致:豪华明亮的别墅,应有尽有的生活日常品,排排笔直的绿色椰林。这两部作品中对于这类都市元素的意象的选择是十分考究的,1997年经济改革深入,城市化的步伐极速,都市成为了玻璃、钢材、柏油、蓝天这类极具意象表达力的集合体,而姚远一群人居住在这个简陋的民居工作室则显得与外界的大都市气息格格不入,耐人寻味的地方便在于此,一个资金匮乏的圆梦团队为了实现受众对于梦想和自由的渴求,可以调动坦克、吉普车、军械武器甚至模仿反清斗士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冯小刚于此树立的都市人形象则有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执著与坚守。
而梁亚洲呢,他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情感集结体,可以说他的感情一直处于妻子和情人间摇摆不定。很多研究冯小刚喜剧的论文谈及《一声叹息》大约都停留在了当代婚外情问题这个探讨层面,其实“情人”与“妻子”这两个都市人形象又何尝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都市体验观和生活价值观。冯小刚在为这部影片选景时,白色的、宽敞的、洋式的别墅意象又何尝不是一种西方生活观的寓含,90年代经济的深入牵引市民对西式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往往“惊讶的发现,美国人民并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这种常规心理的失衡与逆变造成了他们对当下生活方式与态度的质疑。梁亚洲是情夫,同样也是这种常规生活方式的挑战者,但故事的结局是梁亚洲摒弃了这种诱惑回到了妻子身边,换言之,回到了90年代的中国生活方式之中。无论是对于都市人形象的塑造抑或是都市意象的寓含,冯小刚都十分自然的并令观众心悦诚服的接受了他隐藏在画面符号体系之下的隐晦表达,这种表达或是工业文明之下的冯带有自身生活体验的私人表达,也或是令观众能够重新审视定位自身的大众表达,更或是冯小刚糅合了大众视野与自身对于都市情感体验的淬取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体系。总而言之,冯氏主题中,折射当代生活百态的城市框架确立了。
2.1.2“都市人”形象的深度与温度
90年代的都市类型片,如果谈到集大成者,非冯小刚莫属。他的取胜之处,在于能令台下的观众含着眼泪微笑,大众触觉系统最敏锐的不是影片的深度,而是温度。在《甲方乙方》中姚远慕求的周北燕,在知晓姚远最后将新买的宅房借给丧妻之痛的北漂者时,与葛优温馨的一抱以及周遭制造的浪漫氛围无疑许多观众留下了泪水。还有在《不见不散》中,坐在刘元对面的女人换成了李清时,两人在异国他乡的分分合合的爱情不由得令人唏嘘刘元的桃花运为何如此之绵长。《没完没了》中的韩冬为了治疗植物人的姐姐而“视财如命”,让观众在笑中有了几分人性的触动。正是冯小刚运用影视人物的正能量行为才一步步的将人物内在的温度充分的浸染在了大众的感知系统之中。冯氏电影在塑造人物温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度的思考,如在《大腕》中冯小刚对于世纪之交下商品经济的猛劲发展带来的“广告现象”予以幽默的讥讽与嘲弄,以及在这种经济社会之中的边缘群体——盗贼形象的塑造。《天下无贼》中王薄本是没有善恶逻辑信条的贼,就因为妻子王丽决定保护一个有缘的傻弟弟最后付出了生命。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原本是黎叔与王薄的偷技较量,而这个操着河南乡话的傻根的出现让王薄一次次对道义有了新的认知,二者的技艺冲突成为了王薄自身善恶冲突的附庸。冯小刚对原有戏剧冲突的迁徙成功的刻画了王薄这一形象的深度韵味,即社会边缘群体对于道德失衡的厘清与扭正。
2.2“破碎的都市”——现实都市的影像解构与理想都市的精神重塑
在经历了90年代贺岁喜剧的沉淀,冯小刚决定乘胜追击跨题材表达影视艺术的寓含。可以说,07年随着《集结号》的问世冯小刚突破其影片类型成规的桎梏,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下快节奏的生活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代生命意义本位的缺失与寻觅。冯小刚借助历史、鲜血与崩塌扩大了他的表达范畴。
2.2.1“都市”在现实空间上的崩塌与破败
“都市”一直以来是冯小刚电影主题思想最有力的表意符号,90年代的冯着重笔墨去描摹、去勾勒,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则是对都市在视觉符号上的摧毁。可以说此时冯小刚的主题风格已由日常生活的哲思转场为奇观现实的敲击。冯小刚试图凭借对既定的历史创伤的叙述来强化自身的现实主义主题倾向。在具体的视觉传达上,冯小刚习惯于在影片的开头利用长镜头突出“大画面,小人物”的对比效果。画面也往往是剧烈晃动的,以此模拟战争人物、地震余波、群族迁徙的状态与感觉。在崩塌、破败、血腥之中冯小刚完成了冯氏暴力美学机制,不同于吴宇森电影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冯小刚似乎有更深长的意味。21世纪经济的壮大使人和钱的主仆关系发生了质的转换,社会精英阶层已经率先脱离了仅流于生活层面的冗赘思考,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自我生存意义的强势肯定。这种肯定可以体现在劫后余生、英雄主义、主角光环上的寄托甚至可以体现在摧毁与破坏的发泄。在大多数人眼中,都市在空间意义上的崩塌与破坏已然不是视觉冲击的简单需要,更是一种极具质感的心理慰安。可以说此时冯小刚的电影主题也在顺应时代的心理趋向,在积满灰土的颓败画面之下又塑造了《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的英雄形象,大地震过后方达一家人劫后余生多年相认的喜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讴歌与肯定。
2.2.2“不破不立”——影像内外的人文关怀与慰藉
冯小刚是精明的、是文艺的。如果只有对断壁残垣的刻画而不对折射的人性问题进行艺术加工的话那么无疑是简单的画幅拼贴,对观众的心理需要也只是昙花一现式的满足,不利于电影商业与艺术表达的持久。所以在《1942》中,河南与西安的交界尸堆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颓废的走着,直到一个遗弃的小女孩被他发现,老东家甚至忘却了路人甲应有的矜持与礼节,毫不犹豫的收其为孙,最后的镜头也滞留在了二人相扶相搀渐行渐远,也是于此为这部黑暗系的历史灾难片增添了唯一的一抹亮色。可以说,这一幕不仅是对老东家这一影视形象的苦难经历的安慰又是对片场观众的一份精神鼓舞。沉重的灾难与人祸营造出迥异于当代生活的时空错置感,如今当代人生命本位的流失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微观个体的无奈亦有殊途同归之感。这也是冯小刚电影主题流变后最成功之处,冯小刚总是在受众需要发泄与慰安之际提供与之匹配的强有力的画幅震撼,在受众需要鼓舞与关怀之处又予以人文主义的施舍。这种施舍是流于影视内外的,一方面冯要完成自身作品的类型突破,塑造更有人物张力的形象特质,一方面又要通过对人类生存问题本身的肯定进行艺术输出。而冯氏电影流变后的一个约定套路,即是“不破不立”,必要的天灾人祸,或是地震或是兵灾,对现有的都市物化形象进行摧毁与解构,紧接着建立一个充满个体生命力的英雄形象(如《集结号》中连长谷子地)或是在影片的适当部分对悲剧人物予以带有人文精神的激励与鼓舞。冯氏电影对于生存观的视野便这样架构起来了。
2.3“荒谬的都市”——集合空间内行为与意义的矛盾
1997年至2016年,中国社会内在体状的变迁仿佛经历了三个阶段:固态化社会,固液共存状社会、液态化社会。冯小刚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利用集体空间内部的人物关系来诠释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民思想状态与心理特征。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推出则比较有深度的传达出了一个新的影视哲学视野:当代都市人群无论生活还是生存都显得毫无意义,荒谬至极。
2.3.1“含沙射影”——当代生活本身的荒诞不经
提到荒诞主义,很多人会想起姜文的电影。相比之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这类荒诞题材的类型电影,冯小刚则把荒诞的发生场所放在了当代大都市环境之下,而非民国的某某边陲小城。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中,即用荒诞的表现手法突出李雪莲形象的存在危机感。她为了证明“我不是潘金莲”这个说法而上访十几年,但从故事的过程来看她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帮助,虽然也有过院长、市长、省长一致声明要解决问题,但口头声誉这个问题从具体的行政手段上无法得到任何解决。从事件的起因看,李雪莲的“潘金莲”形象从其一开始欺骗社会房产的行为举动中就埋下了定论。所以说,她的行为举动是善恶难言的但细细想来恢复声誉这件事又似乎是行之必然的,而以上访的形式恢复声誉则是隔靴搔痒。与其说李雪莲热衷于上访,莫不如切中要害,直言李雪莲视声誉为其存在的标式,一旦触动了这个标式,她会觉得自身的存在意义变得空无、变得异化,只有通过大众的舆论导向才能完成对自身的救赎。可以说,冯小刚于此树立了一个十分矛盾却又十分必要的模式:声誉(生存意义)——声誉被毁(生存意义流失)——上诉(找回生存意义并以此为生活方式)——上诉失败(生存意义终结、生活方式易位)。而从本源来看,恰恰又是李雪莲自己因为想多分房要导致的生存与生活的失败,从一定意义来讲又是其作茧自缚。有很多论文研究者称该影片是一部官场讽喻小说,其实深度的剖析,这部影片的主体并不在官场,而在于李雪莲本体,冯小刚将该片的主题思想更多的凝注在了个体生存质感虚无这一表达层面上了。2016年的冯小刚电影已然扎进了当代社会人心的最深处了。
2.3.2社会行为价值与意义的深度拷问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在90年代以来一直在满足大众主体的世俗性欲求,进军20世纪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精英视野的一种满足,而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的问世则囊括了社会成员时下的普遍特性:存在价值(生存、生活)的迷惘。影片中李雪莲追求的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名誉,当时平民大众与社会精英追求的又是什么呢?影片极尽篇幅突出李雪莲上诉的决心与毅力,影视行为符号的内在象征着大众社会行为的若趋性。李雪莲的行为意义是善恶、对错、黑白难以辩清的,但通过这种沉重的主观情绪、积极争取的奋斗决心和荒唐怪诞的个体辩驳来预示时下液态化社会的大众行为价值与生存状态最合适不过了。不仅是社会要素是液态化的,连人的行为驱动也是液态化的。为了多分房而假离婚,口头却说是真离婚的行为是液态化的;为了证明自身不是潘金莲而强调之前的真离婚实则为假离婚的行为是液态化的;得知前夫身亡坚持十几年的上诉历程而就此终止,默认自身是潘金莲,那么十几年的上诉历程也是液态化的。当冯小刚将电影文本当做全面的艺术材料来构建之时,我想此时的冯氏电影主题才更贴近于社会图景的刻画与解读。可以说此时冯氏电影主题风格的流变才真正具有艺术性,一味的生活百态反思是不够的,一碗慰安生命本体意义的心灵鸡汤是不够的,只有于今时今日,于此液态化的社会下对普遍生存成员存在价值的拷问与诘难才真正对得起影视艺术的最高谛旨。
第三章 主题流变的心理学探析
冯氏电影的主题流变是两方面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流变与受众欲求的主观流变。毋庸置疑,一切电影的主题、风格、叙事或视听效果的流变的主要参照物一定是受众观影心理的驱动。本章会从大众观影需要和冯小刚本人的创作改革入手,探析冯氏电影主题流变的心理因素。
3.1嘴“刁”的观众——大众文化需求心理探析
1997年香港回归,经济改革深入,市民享乐心理占据观影心理的主体。90年代的陈凯歌与张艺谋拍摄了大量的文艺剧情片,虽然国际上获奖无数,但国内票房惨淡,这与大众的观影心理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90年代的市民阶级可以说是影视产业消费的有力队伍,他们更喜欢关注当前正经历的、置于其中的影视表达视野,而冯小刚的电影恰值其时,他往往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将生活的种种困惑、无奈以夸张、滑稽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故事的结局也往往是大众接受的由喜到悲的大团圆式结局。但是这种视野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疲惫感以及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四面八方而来的施压使得大众对个体生活意义性的大银幕寄托越来越重,文化精英阶层的寄托欲求尤为明显,他们处在社会结构的尖端,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担子始终肩负在他们身上,他们需要奇观冲击视觉,需要独特个体来诠释意义,此时冯氏电影的主题改革是必要的,况冯小刚本人也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一份子,他也需要对自身作品的表意系统予以升格和深化。步入2016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记忆、碎片化的交际、碎片化的文明构成了当代液体容器般的流体社会。社会的参与主体——人的心理也是流动的、浮躁的、破碎的,人们需要荒诞与怪异来表达这种不可言喻的惆怅,冯小刚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切合大众时下心理状态的《我不是潘金莲》问世,标志着冯氏电影风格的再一次流变。观众的口味是“刁”的,冯小刚的汤药是“稳”的,正是冯小刚对大众文化需求心理的洞若观火使得今日的冯小刚电影研究成为解读大众心理迁徙的重要参数。
3.2“经济与文艺”——冯小刚本人双重心理探析
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你在拍电影的时候你脑子里就得有一个市场的概念”“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这句话在以《甲方乙方》为开端的贺岁喜剧系列就有所体现,他一直对市场环境、受众审美情趣、社会风尚、制片成本的变化采取着不同的商业运作方式,主动调整着电影的类型、主题思想、受众阶层以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运作体系。强大的经济观念既是冯氏电影稳赚不亏的主要因素,又是冯氏电影能够在90年代始终能够存活向上的有力驱动。从华语影史的进程来看,90年代长期的政治电影、文艺电影的主旋律输出客观上弱化了商业电影的部分艺术特质,使得商业电影在中国影视行业受到了各方面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陷入低谷、内容呆板化以至受众流失、市场萎靡的重要原因。冯小刚正是在这样一种危险处境中以平民生活观为着眼点逐步强化自身商业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感觉,这种艺术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其作品的市场观而服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与经济的平衡机制为冯小刚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影视生命力与符号特质。在经历了90年代的商业电影尴尬处境,迈入新世纪,冯小刚则更将注重这种平衡机制的合理运用,如在《天下无贼》中冯小刚在演员结构(刘德华的出演)上以及选景倾向(南方景别)上无不兼顾着一定的南方的受众,于此也可见冯小刚追求市场扩大化的良苦用心;而从影片内容主题上,冯小刚又极力刻画社会边缘群体的挣扎与自我救赎,具有很强烈的艺术张力。如果说早年冯小刚的艺术传播规则是为其商业服务的,那么此时已贵为国家一流导演的他更多的是想追求艺术产品本体的塑化,此时的经济观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其艺术受众的扩大化所必需的。一个处在影视行业的尖端人物,哪个不想名利双收?市侩的诟名对于此时的冯小刚是不想听到的。况冯小刚早年有过丰富的艺术从业经历,此时天时(大众希求的影视艺术寄托)地利(庞大的资金队伍)人和(强大的受众号召力)已备,冯对于电影主题内容的深化已然是势在必行。
⑵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汇集5篇
电影感悟人生,观看完一部电影,写下自己内心的感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电影 观后感 大全10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1
目前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历史之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阿凡达》的导演就是因创作《泰坦尼克号》而名震一时的詹姆斯?卡梅隆。
要问2009年最热的电影是哪一部,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阿凡达》。相信喜欢大片的人都会对这部电影有深刻印象,强大的导演,独特的视角,细致的特技,发人深省的主题……作为电影 爱好 者的我,却在迟到的时间观看了此部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震撼并没有因时间流逝而减少。
目前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历史之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阿凡达》的导演就是因创作《泰坦尼克号》而名震一时的詹姆斯?卡梅隆。少年时代的卡梅隆就已经开始科幻小说的创作,14岁时,他看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10太空漫游》,这部电影为他之后的科幻电影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泰坦尼克号》之后,他发现精进的电影工业技术只是用来使一个原本就精彩的剧情更加引人入胜的手段,单靠特效无法成就一部好电影。于是他花14年时间谨慎构思,投入3亿美元,以亲自研发的虚拟影像撷取科技,花4年时间拍摄,终于在09年推出影迷期待已久的影片――《阿凡达》。
与以往拍摄的科幻片不同,此次卡梅隆导演的讲述视角可谓独具匠心。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凸显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开始的一点点私心(想借助开采公司给的费用去做手术重新站起来)到他为完成任务而主动接近纳美人,再到后来爱上女主角,同时在内心认同纳美人,甘愿做一名纳美土著战士。衔接自然紧凑,在主人公感情的微小变化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必然,我想这是影片能够感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不能不说《阿凡达》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独到细致的特技。我们可以在男女主句的脸上看到他们心理变化的蛛丝马迹。特技给观众带来超强视觉效果,不得不使观众感叹导演的拍摄功底。《星球大战》开启了特效电影的新时代,同时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电脑制作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中,不但取代了传统特技,也令视觉效果的魅力大大超过电影 故事 本身。在感叹影片中精湛特效技术的同时我想到我国目前的一些影片中使用的特技效果,远不及此,令人惋惜。
当影片无数次的出现人类用各种大型机械来破坏潘多拉星球时,我的心为之一震。导演的深度就在于影片在给我们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重点问题――环保。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人类只是无限度的享受着美好生活,不曾想到工业污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了多么大的威胁。当人类无限度的利用资源破坏环境之时,可曾想到有一天我们会因为这些做法而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还得向外星人或者虚幻的角色学习如何保护环境,那将是怎样的悲哀?
电影《阿凡达》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视觉冲击,更是一种心灵震撼,不要让如梦似幻的潘多拉星球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2
这是电影《钱学森》的一句台词。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能舒服的坐在电脑前上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一个伟大的身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就是钱学森。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国?这只能问他自己了。可是,我从钱学森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支持他回国的是他对祖国的那份深深的热爱。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在美国有着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尽管受到了猜疑甚至被关进监狱,长期监视居住,但作为顶尖科学家,除了尖端的国防工程不能参与以外,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上仍然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经典论著《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这种对祖国的怀念是不可替代的,钱学森报效祖国之心一直激荡着,从听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一刻,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信念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即使是去种苹果。美国的遭遇更是强化了这种信念:没有强大的祖国,手里没有剑,那么作为个人,无论多么优秀,也不能得到尊重,只有祖国的强大,手里有剑,才能在世界上赢得尊重。正是对祖国的这份眷恋,钱学森历经5年的波折,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回,就再没有离开过一天。。
回国后干什么?这一点,钱学森有着清晰的思考:在中国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下,首先的目标是掌握导弹技术,打破美苏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薄弱的工业基础,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钱学森没有退缩,没有灰心,反而有了更大地动力。为什么?电影中劝说友来参与原子弹研制时,钱学森道出了原因,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决: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争议和质疑,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抗侵略者的准备,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家的”,没错,这就是一名科学家的选择。“不能带着疑点上天”,至今作为中国航天人最基本的守则,保证着中国航天之剑永远锋利,承担起保卫祖国的国之巨器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中国航天事业在钱学森的指引下,从导弹到卫星,到飞船,到载人,一步步发展壮大,中国人的脚步已经迈向了遥远的星际。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没有辜负这个称号,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作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推广者,他持剑报国,为中国赢得和平和尊重,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力量支撑而不懈的努力工作,做出了伟大贡献。
钱学森留给我们的太多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继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亮剑的精神,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奉献终身。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3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巩丽饰)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陈道明饰)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就像马寅初先生当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受到批判一样)。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 说说 ,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注:以前对戏剧的套路 总结 为几句 顺口溜 ——“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小姐援,苦尽甘来中状元,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4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 Forbes Nash)。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1947年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罗素-克洛饰,Russell Crowe)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证明他确实属于普林斯顿这个团队。
这对纳什或是对普林斯顿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优雅的社会交际他根本不屑一顾,上课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整天沉迷着的只是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深信这才是他应该从事的事情。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十分激烈,纳什的一些同学也十分乐于看到纳什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十分容忍他,有意无意地怂恿他当个伟人。一个晚上他与一些同学在当地洒吧娱乐,当时他们对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了,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纳什后来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工作,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科学曾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冷战盛行,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神秘兮兮的威廉-帕彻(William Parcher,埃德-哈里斯饰,Ed Harris)招募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解开敌人的密码。
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耗神的工作中。在这里,纳什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挑战,但是这次的挑战却是来自光彩照人的艾丽西亚-拉迪(Alicia Larde,珍妮弗-康奈利饰,Jennifer Connelly),一个物理系学生,她向纳什引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的观念----爱情。
不久,纳什和艾丽西亚结婚了,但是他不能告诉她他正在为帕彻所从事的危险项目。这项工作稍有不慎泄了密,后果将不堪设想。纳什一直是悄悄地在干,他被这项工作深深地迷住了,并最终迷失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经诊断,他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纳什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随着每一天都似乎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恐怖,这对令人羡慕的伴侣已失去了当初让人羡慕的份儿。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在她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这也是支撑她对他承诺的源泉所在。受到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谦卑的纳什目标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难上加难。处在病魔的重压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 方法 。绝对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周四我与我的队友一起观看了一部对我心灵撞击很大的电影----《奔腾年代》,美好的东西应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让我来为大家解说这部影片,与你们一起分享我的感受。
电影开头,呈现出美国纽约的一片繁荣景象。那好似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福特汽车生产的速度为90s/辆……然而我们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如蚁的汽车上,而是随着大气而悲壮的背景音乐,观赏驰骋于无边草原上的骏马。
股市的崩溃,给繁荣的华尔街带来一片阴霾。许多人倾家荡产,背井离乡……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将主人翁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失意的商人,妻离子散,颓废与孤寂围绕着他。其中有一个场景让人疼惜,那是他站在楼上,观看往来的情侣与踢 足球 的孩子,我们可以感知主人翁心中的失落,但也敬佩他身上的不屈。命运之神的眷顾,在他最失落的时候,遇到生命的另一半,重燃生命之火。
一个驯马师,爱马如命。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生活的压迫,没有让他颓废或是狂躁,他用冷静来成就心中那不平凡的梦。其中有一个场景,他从马主手中要下一匹受伤的白马,把他牵到林子中去,为它疗伤,带它散步,和它讲话。无疑,爱马如命的他知道如何了解马。
当商人和驯马师在林中相遇,问他为何救下这匹不能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白马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我可以医好它。这是何等的简洁明了。只是因为证明我可以做到,所以我去做了。驯马师说过一句很富哲理的话:你不能因为它受了点伤,就抹煞它的价值。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心中也产生了疑惑。一匹 赛马 ,不能驰骋于马场,那它的价值是什么呢?难道是消耗经济危机下原本不多的粮食吗?随着影片的深入,我知道了他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命运之神可能不会让你完美无缺,但缺憾也是一种美,重要的是不要气馁,找到自己的价值。
一个从小受高等 教育 ,家境富裕热爱骑马的年轻人瑞德,父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把他推向自力更生的生命之路。从富足到贫穷只会是转瞬之间。生活的压力,亲人分离,逼迫瑞德在平凡的小马场与人竞争、拼搏。挫折让他更加了解生活的现实,挫折也曾消磨他的意志,但心中的顽强与不屈,依然像屹立不倒的大山,支撑着他在困惑中慢慢摸索人生的轨迹。
一匹血统优良的马,没有俊朗的身躯,生活颓废、好吃懒做而且脾气暴躁。一无是处、不服管教的野马似乎也有它的价值---作为其他马匹的陪练,来激发其他赛马的自信心。
三个失意却不屈的人,加上一匹郁郁不得志的马,命运之神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编造一段神话。
很快,鲜花满地,名利双收。似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包括这匹马,也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然而生命之路,不会永远平坦,命运之神,也不会永远眷顾与你。瑞德受伤,给这个充满希望的团队蒙上阴影。然而,没有人想去放弃原本坚定不移的信念---挑战、超越!最终,他们用团队的智慧赢得了对决赛,此时似乎已经可以证明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受人关注的队伍。然而生命的意义远不仅如此。
如果说瑞德与赛马海饼干是因为现实的价值走到了一起,那绝不是让他们彼此牵绊的理由。当瑞德因受伤在宁静的山区休养,一种心灵的默契,让他与海饼干共苦同甘。他们终于,成为不受人关注的弱者。这个场景让我们感动。远离鲜花荣耀,在平凡的村落,人与马相知相守。这部影片,不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如何为梦想而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故事,更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生命的的意义---繁华过后见真情。
人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一路走来,在顽强中奋争,再不去中挣扎,在成功中受挫,在平静中体味人生百态。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请不要再责备生命你的考验,命运的不公。扬起你的头,挥动手中的长鞭,带着远大的抱负,与一切困难和挫折顽强抗争吧!
最后,我想说:成功与失败的次数无关,却与站起来的方式有关,命运之神可能一万次的大吼:“倒下”,成功者却一万零一次倔犟的回答:“不”。
电影观后感大全1000字汇集5篇相关 文章 :
★ 《少年的你》励志电影观后感1000字大全精选5篇
★ 电影观后感大全汇总5篇
★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作文1000字5篇
★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五篇】
★ 攀登者2019电影观后感1000字
★ 2019电影观后感大全精选5篇
★ 风声电影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
★ 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5篇
★ 电影杀生观后感精选1000字5篇
★ 《决胜时刻》献礼祖国70周年电影观后感1000字【5篇】
⑶ 作为张艺谋的第23部长片,张艺谋为何把自己置身《悬崖之上》
作为张艺谋的第23部长片,张艺谋把自己置身《悬崖之上》的原因:
1、突出影片的主题;
2、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悬崖之上》是72岁导演张艺谋的第23部长片,2021年4月18日首映就收获了很高的评分,获得猫眼评分9.2分,淘票票9.1分的高分。有很多网友都说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拍过的作品中品相较好,完成度较高的作品。无论是在服装造型美术等方面都下了功夫,而且剧情也是很精彩,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演员的表现也是很出彩的一方面,整体效果都很不错。
三、剧情的紧凑剧情是很让观众揪心的,很多血腥的场面真实的还原了当时那个年代的残酷人心,动用的各种变态酷刑,双耳、胸前、都上金属夹,皮鞭的抽打,预告片里的酷刑只不过是正片里的九牛一毛,这样残酷的剧情在电影院里观看一定为让观众更加深刻。张艺谋这部电影几乎是他第一次拍的真实的格斗类型,全程高燃,十分振奋人心。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的殊死决斗,表现对现实的无奈,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四、结语张艺谋这部电影的封面就是有自己和其他演员在一起站在悬崖之上,名字与剧情很贴切,是一群为了战斗将自己置身悬崖之上的人物,这部电影会迎来谍战片的新高潮,很多网友都很喜欢这类的影片,看完这部影片走出影院,会让观众们有不一样的感悟,抬头看这光明,才意识到这黎明来之不易,是多少先辈付出鲜血换来的。
⑷ 一部好的电影是怎样推动观影者释放情感的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特别多的好电影吧。一部好的电影,大多都能够掌握观众的情感变化,并且能够推观众逐步释放自己的情感。那么一部好的电影是如何推动欢迎者释放自己的感情的呢,接下来就由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吧。
在恐怖片中如果我们关了声音,恐怖片的恐怖氛围会降低非常非常多。这也是背景音乐应用的非常成功的一些例子。所以说如果你一个人在家不敢看恐怖片的话,不妨试着把声音关掉,你会发现原本非常恐怖的情节会变得并不那么恐怖,甚至有时候还会显得有些搞笑哦。所以说一部好电影想要推动观影者释放感情,不单单要在剧情上下很多功夫,选对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
⑸ 电影的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