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主角 > 弗里达电影主题分析

弗里达电影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8 19:27:32

Ⅰ 对frida kahlo 痛苦的卡罗的评价

呵呵,她也是我很喜欢的画家~
参考下央美人文学院的老师李建群的评价吧

·坚忍而痛苦的诗意:弗里达·卡洛的绘画·

作者:李建群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07-9-27 16:10:47

在20世纪的拉美绘画中,女性画家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以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幻想与现实重重交迭的神秘世界,形成了与西方超现实主义运动相呼应的"幻想的"绘画(Fantastic)。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洛就是这一艺术倾向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出生于墨西哥城郊的科约坎区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她天资聪慧,性格活泼,容貌娇好,然而却命运乖赛,六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致使右腿留下轻度萎缩的毛病;少女时期,她乘坐的公共汽车与一辆有轨电车相撞。在这场车祸中,她的盆骨与脊椎破裂,腿部骨折,一根钢扶手穿透了她的腹部,割开了她的子宫。成功的外科手术使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她却终身不能生育,伤痛如同影子伴随了她的余生,并使她英年早逝。除了肉体痛苦之外,弗里达一生的感情生活也是大起大落、悲喜交加。1929年,她与享誉美洲的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结合,得到了她的梦中情人。此后,她陪伴他赴美国旧金山、纽约、底特律创作壁画。他们都热衷于本土传统艺术和左翼政治运动,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与里维拉的爱情既是她生命中的狂喜,也是她致命的伤痛,里维拉天生不是一个忠实的丈夫,不断的风流韵事令她深受伤害。他们的婚姻只维持10年便结束了。此后的十几年,他们仍互相眷恋深爱而又波折连连,这种离合纠缠一直持续到弗里达去世。她到死都没有改变对里维拉的爱,而这份痴情又因为对方的不忠而成为一把利刃深深扎在她的心里。疾病、伤痛、不育的痛苦以及感情的折磨伴随她度过短暂的一生,也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

弗里达•卡洛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只是在国立预科的三年中,她学过一点素描课程。她最早的绘画大多为自画像以及为家人、朋友画的肖像,以及平涂的色彩、清晰的轮廓、特殊的细节显示土著绘画的风格。她的第一幅幻想的肖像是为加利福尼亚的园艺学家拉瑟尔•班克所作的肖像,她把他画成半人半树,裸露的树根延伸到地下的一具骷髅上。1932年,她画了第一幅表现她自己痛苦记忆的题材:她在底特律的流产以及在亨利•福特医院病房住院。画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奈,裸体的弗里达躺在病嫌返禅床上流着血,她肿胀的腹部上插着六根管子象脐带一样连接着她体外的二个胎儿的粉红色的躯干。病床被画在室外的荒野里,深褐色的旷野暗示出她的绝望和孤独。在远方低低的地平线上,仁立着冷峻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厂房。这幅画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感染力深深震撼着里维拉,他评价说这幅画“突出了女性的忍耐力、忠诚、现实和痛苦,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象弗里达这样在画布上表现出如此痛苦的诗意。”但是,卡洛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业余画家,直到1938年她首次在纽约举办个展时,才公开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出现。

卡洛是一个成长于本土的画家。与她同时代画家大多曾赴欧洲学习和研究欧洲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而她则完全是在本土艺术的传统中获得她的灵感,其中给她影响最大的是墨西哥的祭坛画。这种祭坛画出现于殖民时期,它通常是某一次灾难的记录,由于圣母或圣徒的显灵,使灾难中的人得到拯救。这种祭坛画是一种感恩的祭品,它上面记载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得救者的名字。它冷静而详尽地记录悲剧发生的过程以及肉体痛苦的情形,如同写实报导一样的真实、富有戏剧性而不带感世桐情色彩。这种对痛苦的详细而冷静的刻画方式对卡洛产生了重要影响。

卡洛为多梦西•豪尔所作的纪念肖像正是受祭坛画影响最直接的一例。多梦西是纽约曾风靡一一时的美人。她是个寡妇,后来因被情人抛弃,于1938年10月21日从汉普舍大厦的窗口跳楼自杀。当卡洛创作这幅画时,她正忍芹尘受着与里维拉分居的痛苦。因此,在表现这一题材时也显示出她对生活的打击的反抗和无奈。在这里,孤独和绝望的主题以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显示出来,反映出一个女性艺术家的观点,而她本人的感情也在被遗弃的、孤独的状态。在《多梦西•豪尔的自杀》中,卡洛清楚地描述了她的死。同时,象祭坛画一样,用血红色的手写体文字在画的下面记载了这一事件。自杀事件分三步刻划:多梦西纤细的身影立在高楼的窗前,大得多的身体在画面的上方向下坠落,穿过浮云端,最后,没有任何奇迹发生来制止这一悲剧。她的身体落到了地上,她死了。这个美丽的女人身穿黑色的天鹅绒衣服和丝袜,她眼睛睁大,带着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安祥向观众张开手臂。她的耳朵、嘴角和鼻子都流着血,她的脚伸出画面之外,在下面的铭文上投下一块阴影。红色的文字中有一块墨迹,就象是血污,它滴在画框上,更增强了这一死亡事件的恐怖感和直接性。

卡洛是一个自发的超现实主义者。在她的首次个展去巴黎巡回展出时,布列顿、康定斯基、杜桑、毕加索等现代主义大师曾为之赞叹,布列顿认为她无疑应属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对布列顿来说,墨西哥是超现实主义最适合的土壤,因为卡洛就是在墨西哥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她的主观象征主义,对生育的神秘性的崇拜以及自我表现的率直和傲慢。1940年超现实主义的国际大展在墨西哥展出,其中包括卡洛的两幅大型作品,《水所给予我的》、《两个弗里达》(1939)。

卡洛的艺术的确与超现实主义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于痛苦、性、死亡和生育主题的热衷、对于离奇的、幻想的和内脏图像的采用、使虚荣和敏感的布尔乔亚感到不快的黑色幽默等等。卡洛经常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她的幻想,她采用非理性的比例的改变,不协调的并置(摩天大楼从火山上儿起)、矛盾的形象(骷髅一水果)杂交的生物(植物-子宫、半人、半动物或植物)。她经常创造空想的绘画空间,使之与日常现实相分离。这些特点使她在无意之中成为超现实主义国际运动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卡洛并不承认她与这一运动的关系。她说,"我真不知道我的画算不算是超现实主义的,但我肯定,它们是我最直率的表白。"她的杂交形象和不协调的并置不是出自偶发的灵感或纯形式的追求,而是她用来隐喻她的理想、感觉和带感情色彩的现实的符号。在《根》一画中,她表现了一个幻想的场面:富有魅力的卡洛伸展着肢体躺在裸露的火山岩石上。这个不育的女人表现出她对丰产以及与里维拉的亲呢关系的渴望:她的身体就象一个窗户那样开了一个洞一--一种最常见的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她的生殖系统伸展出来成为丰饶的葡萄藤滋润着干枯的大地。火山的风景与它深深的裂缝代表了佩德里格,在那里,卡洛与里维拉逮了一所房子。她把自己的形象植根在里维拉与她挚爱的风景里,以此来抵御对他的强烈思念。

超现实主义者为了反抗西方社会的理性与逻辑的限制而趋向非理性与荒谬,而卡洛的幻想却来自古代墨西哥传统的"接近生活的巫术"。在古印第安人的宗教中,人类被视为自然整体中的---部分,就象动物、植物以及大地、日月星辰一一样。西方人认为人类精神世界与外在客观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而印第安人则相信人与自然本为一体。这种观点使他们的生活具有一种神秘的巫术和诗意的色彩。在古阿兹特克人的宗教仪式中。人们会祈祷:"我是花,我是羽毛,我是神抵的鼓和镜子,我是歌,我是洒灌花的雨,我是滋润着歌的花……。"卡洛在她的日记中亦将自己视为一座山或一棵树,她认为人类与石头、星辰、鸟类、动植物息息相关。这种泛神论的观点以及物质与精神紧密相连的信仰促使卡洛在艺术中任意改变她自己的自然形态。在《根》中,她把生殖系统转变成葡萄藤,她把这称之为"身体风景的植物奇"。

在《小鹿》中,她把自己画成一个受伤的小动物,由于中箭而流血,以隐喻她作为一个男人世界中的牺牲者的悲剧。树上的破裂和切口增强了受伤的主题,同时•背景中折断的树枝暗示着她破碎的青春。自然中的隐喻和象征属于古印第安人信仰的一部分,在这里被用来表达卡洛的主观感情,她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荒凉、穿透和直接的暴力是卡洛肖像的主调。她的肖像是她对自己的剖析:她作为特华纳神,大地之母,慈爱的、流产的母亲,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角色,穿上不同的服装,完成不同的使命。这些角色既揭示又隐藏了她真实的自我,它们用分解的方法显露她的特征、她的悲痛和伤口。她的作品是她努力战胜悲剧性命运的尝试。

在《有迭戈在我额上的自画像》中,卡洛把自己画成头戴传统头饰的特华纳神,植物的卷须从她的头饰前面的植物中散射出来,里维拉的形象出现在她的前额。她那饱满的红唇、有穿透力的杏红形的黑眼睛、黑色的鸟翼形的眉毛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卡洛在这里清楚地表现了她的印第安血统,她穿的是里维拉喜欢的特华特佩克民族服装。头饰的摺边与饰带是婚姻的证明,这幅画是一种祭物,是卡洛希望拥有她疏远的丈夫的祈祷。他的像被当作她的第三只眼睛,他永远占据着她的精神世界。

《戴着荆条与蜂鸟项链的自画像》画于她离婚的那一年,这是一幅特别压抑的作品。卡洛坐在丰饶的植物中间,她的周围有花头靖蜒、她的宠物猴子和一只黑猫。她向前凝视,眼光落在画面之外。荆条的项链刺破了她的皮肤,血滴从她脖子的受伤处滴下来,如同眼中的泪珠。荆条上吊着一只死去的蜂鸟,它被作垂饰装饰着她。蜂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它在这里是无生命的,它隐喻着没有结果的爱情。在这一肖像中,卡洛作为被虐待的女性、禁欲主义的殉难者,正毫不退缩地忍受着痛苦的折磨。

卡洛是用冷淡的描述来表达她个人的感情,她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文字,作为传达的载体,她为自己画了她自己,用这种方法将自己客观化,并尝试着接受和肯定面对的现实。这种将自己客观化的观念充分体现在她著名的作品《破碎的柱子》中(1944)。这里,卡洛站在萧瑟暗淡、险恶而原始的风景中,身体仅仅只有一部分用血染的布来覆盖。她裸露的身体满是钉子,中间有一条裂缝中显出一个破碎的柱子。她长长的黑发拥簇着她满是泪珠的脸,她身上开放的伤口是车祸和破裂的骨脊不断折磨她的证明。她变成了一个殉难者,她无法逃避丧失生育能力或作为一一个女人的事实,她被她的肉体所限制和束缚。在更深的层次上,卡洛对伤口、痛苦、殉难的反复刻划与天主教图像有直接关系,围在她腰部的血染的布令人联想到耶酥的裹尸布,她身上的钉子和饱受折磨的脸又多么象耶酥在十字架上!

卡洛的艺术风格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她的个人经历和感情悲剧,她花作品中采用的天主教和前哥伦布文化的图像以及表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政治倾向。1930—40年间,许多墨西哥艺术家主张回归本土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反对欧洲人对印第安文化的轻蔑态度。卡洛的绘画是她对印第安种族忠诚的宣言,她是一个墨西哥主义者。

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卡洛在她的艺术中表现了她对于痛苦的忍耐和坚强,也表现了她对她的墨西哥的永远的忠贞。她的肉体就象她多灾多难的祖国一样伤痕累累,苦难赋予她以殉难者的光辉,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痛苦的诗意。卡洛热爱她所充当的角色,她对生命充满着热爱。在她的艺术中,悲剧性、黑暗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种物质形态、一个主动的角色。死亡主宰着生命:旧的生命死去了,新的生命又在苦难中诞生,如此周而复始。因此,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新生、光明与黑暗这一对孪生姐妹始终是卡洛艺术中的主题。

参考书目:

A Biography of Fhda Kahlo by Hayden Herrara 1983

My Art, My Life by Diego Rivera 1957

Art of The Fantastic: Latin America, 1920--1987 by Holliday T.Day 1987

=======================================================

弗里达·卡洛——100年的穿越.

弗里达·卡洛,一个非典型的女人、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一个死亡在她的床边跳舞严重车祸受害者、一个在美国成为"大西洋海岸最热门的人物"残疾绘画者、一个一生经历了大小32次手术和3次流产,最终瘫痪,依赖麻醉剂活着的女人,一个用自己的画写自传的强人....

痛苦——这也许是二十世纪墨西哥伟大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在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最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与新生的墨西哥同时诞生,却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波折多难。6岁时小儿麻痹的罹患,揭开了她一生与伤痛抗争的序幕。而18岁时的交通意外,则使九死一生的卡洛脊椎受伤,失去了生育能力,后遗症则更是为她后续的人生带来了32次之多的手术经历。而与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的浪漫情感悲剧,也成为了她特异个性的促因。然而,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创伤,非但没有抑制她绘画的天才,反倒赋予了她以超越于常人的敏感心智。在卡洛一生所绘制的200余幅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成为了记载着她容颜历时而变的自画像。这种自白式的绘画,直接向人们展示着她与死亡的搏杀,与生命的敬仰。这种近乎于驱魔之术的绘画形式,将卡洛身心的痛苦转移到了另一个弗里达身上,使她与痛苦相离,而坚定于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卡洛这些充满了精神分析色彩的作品,于个人痛苦表现的同时,又不失对于祖国与人民的忠诚。她的艺术交织着内心情感世界与墨西哥的政治生活。卡洛的绘画一生,在自己寻根的同时,也关注了墨西哥争取自身文化身份的奋斗历程.

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卡洛在她的艺术中表现了她对于痛苦的忍耐和坚强,也表现了她对她的墨西哥的永远的忠贞。她的肉体就象她多灾多难的祖国一样伤痕累累,苦难赋予她以殉难者的光辉,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痛苦的诗意。卡洛热爱她所充当的角色,她对生命充满着热爱。在她的艺术中,悲剧性、黑暗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种物质形态、一个主动的角色。死亡主宰着生命:旧的生命死去了,新的生命又在苦难中诞生,如此周而复始。因此,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新生、光明与黑暗这一对孪生姐妹始终是卡洛艺术中的主题。

图片参考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1cd03b01008x2m.html

Ⅱ 弗里达·卡罗一生悲苦,为什么却能被时尚界封为女神

1954年,FridaKahlo在病痛中离世

她在日记中写道:

“但愿死亡是令人愉快的,而我希望永不再来。”

艺术界不会忘记她的才华

时尚圈不会忘记她的型格

编辑:nini

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Twippo法国时尚

Ⅲ 一生必看经典电影

推荐一部国产电影,(更多关注 工种号 牦牛电影)



有一部电影,

没有知名演员,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

没有炫目的特效,

也只不过是讲述了一个老太太和大学生的简单故事。

却让无数人感动。


它就是电影《我们俩》



一、小马与老太太

北京,大雪

电影学院的学生小马,想在学校附近的胡同找一间便宜出租的房子。

瘦瘦小小的她,穿着不合身的军大衣,小脸冻得通红,骑着自行车,

在胡同里呼呲呼呲的埋头找。



推开一个破旧的门,小马见到了两位老太太,可怜巴巴的问有没有房子出租。

坐着的老太太倒是干脆利落,说院子有个小房间,200块。

小马跑去一看,确实挺小,除了些废品,家具这些啥都没有。


小马真的要离开时,老太太伤心的问,真搬了走?


眼睛里,语气里全是不舍。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

亲人间可能会情感生疏,甚至反目成仇。

刚认识一年的陌生人可能会有深厚的感情。

就像老太太女儿说给邻居听的,又像是说给自己的话:对自己家人都没这么亲,和一个外人,一起住这么两天,还这么舍不得。



我想这是善良的人才懂得的羁绊吧。

Ⅳ 推荐几部讲述画家的电影

绘画还是做爱 Peindre ou faire l'amour(2005)
导演:
Arnaud Larrieu
Jean-Marie Larrieu
主演:
丹尼尔·奥特尤尔 Daniel Auteuil
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国家/地区: 法国
对白语言:法语

威廉和曼德琳住在山脚下的一个小城。他们结婚多年,彼此忠诚相爱,生活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夫妇俩唯一的女儿去了意大利,现在他们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一次,曼德琳去周围的山中散步,她在一所老房子前支起画板准备画画,却遇到了亚当,他优雅博学但是双目失明。亚当带曼德琳参观了这所房子,说这房子正在寻找买主。曼德琳一眼就看中了,于是和威廉商量决定买下来。 搬进新家后的几个星期,威廉和曼德琳沉浸在幸福快乐中。他们开始和亚当以及他年轻的女伴伊娃过从甚密起来,亚当的住所距离他们只有几百码远,一天,亚当的房子不幸遭遇火灾,但一切都无所谓。

莫迪里阿尼 Modigliani(2004)
导演:
Mick Davis
主演:
艾尔萨·兹尔贝斯坦 Elsa Zylberstein
安迪·加西亚 Andy Garcia

巴黎画派才子莫迪里亚尼,出生之年比毕卡索晚三年,仅拥有三十六岁短暂的一生,他的一生,尽是充斥着酒精、大麻与女人的放荡生活,然而,他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却是完全两样的对比——稳定而精准的线条、沈着的色彩、简洁的造形及有条不紊的表现手法。莫迪里亚尼的一生,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抗议」串成的——抗议中产阶级的志得意满,抗议他那写生风景的绘画老师,抗议不认同、不回馈他艺术才能的整个社会,抗议他自身久患的结核病。他在酒精与药物中极端放恣,他在创作时也一样狂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在绝望与贫病交缠之下,以疯狂的速度创作,和时间之神艰苦地竞赛,最后终于以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为艺术绽放永恒的光芒。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2003)
导演:
彼得·韦柏 Peter Webber
主演: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科林·费尔斯 Colin Firth
Geoff Bell

以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Jan Vermeer)为题材的历史影片。改编自Tracy Chevalier的同名畅销小说。以旧时代女人试图突破环境限制、改变自身命运为描写主题。
葛丽叶(Scarlett Johansson 饰)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少女,因为前往画家维梅尔(Colin Firth 饰)的家中帮佣,在维梅尔家帮佣期间,葛里叶必须在好色画商、掌利权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间周旋,更重要的,她爱上了男主人。拥有极高艺术天份的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但却因为身分地位的悬殊,而空余一场情恨……

画魂(2003)
导演:
关锦鹏 Stanley Kwan
牛乐 Le Niu
主演:
李嘉欣 Michelle Lee
伊能静 Shizuka Inoh
刘烨 Ye Liu

著名华人画家潘玉良有着传奇的一生。

醉画仙 Strokes of Fire(2002)
导演:
林权泽 Kwon-taek Im
主演:
崔岷植 Min-sik Choi
安圣基 Ahn Seong-gi
孙艺珍 Son Ye jin

1850年代内忧外患的朝鲜,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被人殴打的乞丐少年张承业被书生金柄文所救,二人结下终生不解的友谊。在金柄文的朋友李凝轩的帮助下,承业在大画院正式拜金柄文为师学画。五年后,承业凭着自己过人的天分,开始学有所成,离开了老师云游天下。一次偶然的机会,承业结识了青楼女子梅香,为她在群摆上画了梅花,并题写了“梅花一生不卖香”的字句。不久,承业来到初恋情人李凝轩的妹妹素云家中,为久病的李凝轩作了一副《仙鹤图》。李凝轩仙逝后,承业告别素云继续流浪。当时的社会非常鄙视作画的文人,失意的承业只得继续四方游走,修身养性。一天,承业来到一个乡村,偶遇在此避难的梅香,令得他百感交集,再次面对相逢离别。承业一路走到济州岛,遇见了参与政变的老师金柄文,老师首次认可了学生的作品,可承业却自认为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境界。再度回到汉城,承业无意又碰到梅香,恍然间,他终于明白他一生苦苦追寻的是什么。

弗里达Frida(2002)
导演:
朱丽·太莫 Julie Taymor
主演: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red Molina
萨尔玛·海耶克 Salma Hayek

本片讲述了已故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传奇般的一生。弗里达(萨尔玛·海耶克饰)从小生活在墨西哥城,七岁的时候她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脚活动困难,甚至不能正常上学。十八岁那年,她又遭遇了一场车祸,这场车祸不仅导致了弗里达终身不孕,还给她的心灵遮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在以后的日子里,弗里达始终无法摆脱后遗症的缠绕。
面对这一切,弗里达并没有灰心丧气,她对生命的热诚依然那么强烈。在母亲鼓励下,她研习绘画,并因此结识了恩师里维拉,与他谱出爱曲。透过画笔,她那天赋才华充分表现出来;她的毅力,让她成为独当一面的传奇人物……

波尔多欲望天堂Goya in Bordeaux(1999)
导演:
卡洛斯·绍拉 Carlos Saura
主演: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
José Coronado

影片再现了戈雅这位开启了现代画风的一代画家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历程,追忆了那个时代欧洲画坛和宫廷志趣以及艺术探索。戈雅在多年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中,除了噩梦和非理性的幻想的陪伴,他再也听不到小鸟的歌声、女人的笑声,无法享受音乐的震撼,唯一能做的是消沉而悲哀地在女儿练琴时用手的触摸去感受琴体的震动。因为他被疾病夺去了听力,只能在追忆中和过去的自我和逝去的岁月对话,他的听众只有他的女儿。他深深地懂得,只有理性的幻想才是艺术之母、奇迹的起源。而他终日徘徊在非理性的幻想中,使他陷于恶魔的折磨和纠缠中。在幻觉中他走上街头,被人当成疯子。有谁知道他的平版画的成功、他笔下那个栩栩如生的动人女人的故事,以及他这位宫廷画师的辉煌岁月。他们在沙龙里相遇,那里有最具才华的人物和政治家,也有最高贵典雅的女人,他的绘画艺术正是在这些人中得到肯定。但是,一切都在45岁时发生了改变,从此,他只能倾听自己的思想。

欲海轮回Artemisia(1997)
导演:
Agnès Merlet
主演:
杰克斯·诺勒 Jacques Nolot
Miki Manojlovic
Valentina Cervi

讲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女画家阿特米西亚青年时代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女主人公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奥拉其奥·简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在意大利很有名望的画家,她擅长创作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她戏剧性一生的反映。阿特米西亚在19岁时在罗马被父亲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诺·塔西强奸,并在随后的审讯过程中饱尝折磨,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最终塔西被绳之以法。1612年,她和艺术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结婚且定居佛罗伦萨,还成为了瓦萨里创建的绘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员。

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
导演:
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
主演:
Nigel Davenport
肖恩·宾 Sean Bean

剧情
影片是对性、犯罪行为和艺术的一种深思,导演成功地将影象和绘画这两件生命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丰富地描绘出意大利传奇画家的一生。

安德烈·马松与四种元素André Masson et les quatre éléments(1958)
导演:
Jean Grémillon
类型:短片
片长:24分钟
国家/地区: 法国
对白语言:法语

剧情
表现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安德烈·马松(1896—1987)的创作历程及其所思所想

梵高Van Gogh(1948)
导演:
阿伦·雷乃 Alain Resnais
主演:
Claude Dauphin

剧情
以荷兰著名画家梵高(1853—1890)的绘画作品作为影像素材讲述了梵高的生平并评述了他的绘画艺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一望无际的麦田,古朴清幽的农舍,梵高及其朋友和邻居们的形象依次出现在银幕上。这些形象不是摄自现实的生活场景,而是取自画家的绘画作品,零碎的形象在摄影机的关照之下复活起来。

伦勃朗Rembrandt(1937)
导演:
亚历山大·柯尔达 Alexander Korda
主演:
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17世纪荷兰著名绘画大师伦勃朗,世称画圣。影片从他的中年时期即1642年开始,当时伦勃朗事业成功,可是他心爱的妻子他所崇拜的偶像他画了多年的模特儿莎士基娅不幸去世。伦勃朗在精神和生活上受到不堪忍受的打击。莎士基娅给他留下了—个四岁的儿子和—笔可观的财产。从此,伦勃朗变得沉默寡言,全部精力和乐趣都倾注在绘画上。虽然他的绘画才华远近闻名,可是有人对他的画并不欣赏。伦勃朗十分清高,为人正直,不为宫廷贵族画画。这样,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贫穷潦倒,连买画笔和油彩的钱都付不出,房屋和家俱被债主们拍卖。伦勃朗晚年,爱上了—位名叫汉珠里长的年轻女佣。他得到莫大的安慰,可是姑娘体弱不久去世。伦勃朗的晚年孤单凄苦。然而,他工作努力,从欣赏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快乐。

Ⅳ 《弗里达》:生如夏花般灿烂

在一部动画电影名叫《coco》里,一个12岁的小男孩米格,在亡灵节那天意外穿越到了亡灵世界,在那里遇到了自己已故的亲人们,同时他还遇到了传奇的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

弗里达·卡罗,一个以自画像著名的墨西哥女艺术家,出生在1907年花开灿烂的夏天,她是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也是毕加索敬仰的女子。她极其不平凡的一生,注定会被人们诉说至今。2002年,一部同名电影《弗里达》,为我们讲述了她这传奇的一生,这部电影也极真实的还原了弗里达的生平。

影片一开始,就是弗里达穿着极具墨西哥民族特色的红色长裙,头戴着绚丽的花冠,和精美的饰品,躺在一张床上,被连床带人抬上车,在她的床顶上,有一面镜子。她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长相,最有标志性的就是她的两条浓眉于前额连为一线,由于毛发较重,嘴边的汗毛看起来有点像胡子,画着性感的红唇,眼睛自然流露出坚韧和锐利。

年轻时的弗里达看起来就不是一个父母眼里听话的乖孩子,比起她的温柔漂亮的姐妹们,她更像是一个自由活泼、特立独行的人。她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妇女,因此弗里达也很不受母亲的喜欢,她的母亲甚至觉得她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只有她的父亲宠爱着她,在整个家里,她可能最崇拜也最喜欢的,就是她的画家兼摄影师父亲。弗里达喜欢文学,喜欢思考,并且对艺术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因此她也沉迷于一位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

在弗里达6岁的时候就感染了小儿麻痹,造成了她右腿比左腿短,也许因为如此她经常穿着长裙。而在她18岁那年,弗里达像往常一样,坐上了一辆汽车,但是却也不像往常一样,这辆汽车在路上与一辆电车猛烈地相撞了,弗里达所乘坐的那辆汽车受到强烈的冲撞,裂成了无数块碎片,而断裂的扶手则直接刺穿了弗里达的下体。

这场车祸给她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她的脊柱断裂,还有锁骨和2根肋骨,骨盆有3处断裂,右脚有11处骨折,整个脚掌粉碎性骨折。在经过医院全力的治疗,她终于保住了生命,却不能保证她日后还能再行走了。这对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来说是一个多么致命的打击。

在此之后,全身打着石膏的她,只能终日在床上躺着,眼睁睁地看着天花板,从日出看到第二天的日出,连她深爱着的男朋友也离她而去了。在这漫长的时日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还能活动的手,在打在她身上的石膏涂涂画画,以此打发时间。

康复的过程是漫长且痛苦的,她甚至都不记得以前健康没有病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了,只有她的父亲一直在给她鼓励和安慰,在她的床上架上画板,为她准备了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并在床顶安装了那面镜子,让她每天可以开心地度过,即使现在躺在床上,也不要放弃希望。从此之后,弗里达便每天看着镜子,为自己画各种自画像,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在不知道过了多久的时间,她终于拆掉了石膏,坐在轮椅上,去到她开满鲜花和绿植的庭院里,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她竟然奇迹般的可以迈开了双腿,虽然不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她开始可以借着一根拐杖行走了。

在她能够走路出门的时候,她带着她的画作来找那一位让她沉迷的艺术家迭戈,为了寻求他专业的点评,因为她想如果可以的话,以她现在所能做的事,也就是画画来谋生,因为在这么长时间里,为了给她治病,家里已经花了非常多的钱。而她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迭戈很欣赏弗里达的艺术创作,给了她更多专业上的意见,并开始带着她进出各种上流社会场所,介绍她认识更多的艺术圈的名人。而他也越来越被这个胆识过人,与众不同的小女人吸引。应该说他们彼此都被对方吸引着,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并且在1929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迭戈·里维拉是一位著名的墨西哥艺术家、活跃的共产主义者,他促进了墨西哥兴起墨西哥壁画复兴运动。1931年,因为他的回顾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所以他们一起去往美国。这期间弗里达怀孕了,由于那次重大的车祸伤及了她的子宫和骨盆,所以她也不幸流产了,她也为这件事难过了很久,她画下了《亨利·福特医院》这幅作品,描述的是她无法延续生命而产生的空虚和无助。

她以为会和她的丈夫幸福的生活一辈子,但是中间种种变故却让她心伤。她曾说过,“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次是被车撞了,另一次是遇见我的丈夫。”迭戈是个出色的艺术家,却也是个风流成性的人,在他的生活中女人无数,婚后还与弗里达的妹妹有染。在肉体的痛苦加上精神上的折磨,这让弗里达忍无可忍,选择与迭戈分居,并在1939年他们离婚了。

其实离婚之后两人都非常痛苦,因为他们彼此在对方的心里都是一个深刻的存在,难以遗忘更难以抹去,于是在第二年他们又复婚。复婚后她画下了《带刺的项链和蜂鸟》这幅作品,弗里达在植物和宠物的簇拥中,曾经锐利的双眼变得暗淡无光,戴着一条带荆棘的项链,吊坠是一只象征生命、自由的蜂鸟,可是它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接受现实,用画画来对抗身体的痛苦,而在精神上,她选择让该来的来,该走的走,与朋友一起风流而美丽。

那次的车祸给她留下的后遗症使她的后半生都在痛苦中渡过,她曾断裂的脊柱已经无法再继续支撑,后来弗里达又做了一次手术,然而手术不成功,她的身体状态也在恶化,她的肾被感染,右腿也被截肢了。从此,她只能坐在轮椅上,最后她又回到了只能躺在床上的日子,每一天都疼痛不已,需要靠着镇静剂才能冷静下来。

在她的精神状态稍微缓和的时候,她就又开始画画,只有画画才能让她开心。她把自己画成一只中箭的小鹿,描述了遍布在她身上的疼痛,但她仍然没有停下脚步,淡定地看着路过的一切,平静如常。这是一个如此坚强不屈的她。

影片中,弗里达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我还能告诉你疼痛是什么,我曾经被打断、重接、再重新矫正过很多次,浑身上下都痛,不过我现在很好,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能承受痛苦的程度远比我们想象要大。”也正是这样,在她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表达了所有人的感受,在孤独下的痛苦。

她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在表达她对于病痛的感受,她从没有真正学过绘画,因为身体的特殊原因,她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她的画作非常纯粹,一点也不做作,在她的作品里,最多的就是她的自画像,弗里达说过,“我画自画像,因为我常独处,也因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题。”

她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展出自己的作品,在她离世前不久,梦想成真了,但是她却再也无法离开那张床,所以就出现了影片开头的片段,连床带人被抬进了自己的展览,一整晚和大家唱歌、喝酒、谈笑,她对记者说,“我不是生病,我只是整个碎掉了,但是只要还能画画,我都会很开心。”如此云淡风轻,对病痛、对死亡没有一丝的恐惧。

1954年,在她的个展后没有多久,又是一个花开灿烂的季节,她这破碎的躯体终于永远沉睡,结束了她在这个世界上仅有47年的生命的旅程,短暂却震撼,悲怆却浪漫,她的生命,如同夏花般灿烂。

离世前的最后一幅作品《viva la vida》,生命万岁!这时的弗里达其实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即将离去,虽然她在最后的日记写道,“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来。”然而鲜红的西瓜充满激情与活力,就像她的人生一样,虽然是这般残破的躯体,痛苦的遭遇,但是她无悔活过。

就是靠着这样一个残破的躯体,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比谁都有声有色的艺术家,她的人生就像这鲜艳的红色,热情、坚强、鲜艳、浪漫。“惊心动魄”这四个字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勇敢的女人一生的经历,以及她如烈焰般炽热燃烧到最后一刻的璀璨生命。

很多人看着她的画作就像是儿童画一样,称不上是艺术,在绘画技巧上,她确实算不上高超,她都是以一种非常直白的、具象的表达方式来创作,她的丈夫迭戈才是一个真正画技高超的画家,但是要说她的绘画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的坚韧,可能她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画家都不能及的。

有人把她归为超现实主义,她却说她画的从来不是美好的梦境,也不是想象出来了,而是她最真实的感受。她的这一生,就是她的画作所描绘的那样,就如迭戈评价她的作品,“讽刺而柔和,像钢铁一样坚硬,又像蝴蝶翅膀那样自由,像微笑那样的动人,却也悲惨的如同生活的苦难”。

Ⅵ 弗里达《时光飞逝》她想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时光宝贵。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祥悉寸光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时间一分,贵如千金。
春花秋月何时了,时间知多少。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要往事多劳心。今日事宜今日毕,莫要蹉跎空心急。祝君更上一层楼,珍惜时光牢牢记心头。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肢逗每个人写出完美的历宴卖结局来。正当利用时间,你要理解什么,不要舍近求远。如果落日的余辉照射着你的双手。

Ⅶ 请问拉丁美洲艺术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艺术家是谁

弗里达·卡洛(Frida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墨西哥著名女画家,也是拉丁美洲最负盛名的女艺术家。

《简·怀特夫人的肖像》


弗里达是一位令毕加索都赞叹不已的女画家!她到法国时,毕加索热情地宴请过她。她的画作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使她成为了首位被卢浮宫收藏其作品的美洲女画家。当然,她也是全世界作品卖得最贵的女画家。

Ⅷ 旷世奇才劳伦斯的一生

在群星璀璨的西方文学史上,他的地位就像法国的卢梭和阿瑟·兰波、美国的爱伦·坡、或者英国的布莱克与乔伊斯,

他非常富有争议性,被骂得一文不值,被认为是特别伟大的怪才......

他的书招致非议、一度被禁,却又拥有无数忠实的追随者与辩护者,

他就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英国文学家之一的劳伦斯。

他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些小说都围绕性生活展开,他把人的性欲意图看成是引起一切生活现象的根源,在当时的文坛引来一片质疑浪潮。

                              成长经历

1885年,英国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又迎来一个男孩。

“那栋房子坐落在一排矿工房之间;红砖,脏兮兮的,楼上两间房,楼下两间房,只有十三英尺宽,一扇窗子”。

沿着山坡都是类似的邋遢街道和密集住房,这里的人很少读书,绝大多数男孩在十二岁时就离开学校,成为矿工,在岩石和煤块之间的半黑暗环境中劳动。

劳伦斯的父亲,一个经常酗酒、没念过什么书的煤矿工人。

母亲莉迪亚则出身于清教徒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曾做过教师。

教育背景不同,世界观、价值观肯定不一样的父母,使劳伦斯的生活充满争吵,

幸运的是,文静、害羞、内向的劳伦斯,在炽热的母爱以及兄弟姐妹的手足情中平安成长,

他继承了母亲的同情心和罗曼蒂克的想象力。

这种童年时期的氛围,也被他写进了文学作品——《菊香》、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

1898年春季,12岁的劳伦斯获得了诺丁汉中学的奖学金,

1904年底,他通过了皇家奖学金考试,并获得师范学院的免费入学名额。

这个身体羸弱的青年为筹措学费,做过小学教师、工厂职员,21岁时进入诺丁汉大学学习,最终,他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找到了自我。

                          文坛闪耀

劳伦斯只活了45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出版了10余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10部诗集、4部戏剧、3本游记、5部理论著作,大量的散文、随笔和书信,还有不少绘画作品。

他特别喜欢写人的本能与自然的力量,这种对原始的描绘充满察燃碰了激情,目的就是一种召唤,想让人们从工业时代的文明废墟中重塑现代性。

因为自然、原始,所以他的感情就真挚,文字更能打动人,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然而,也一样会被一些反对他的观念的人谩骂。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劳伦斯所有的小说,集中凸显了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摧毁自然与复归自然”。

比如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

劳伦斯笔下的情感关系,往往通过象征手法,来探讨“人挣扎于文明和自然之间”的根本性话题。

1913年,劳伦斯写出了成名作《儿子与情人》。

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开创了弗洛依德“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表现上的先河,让这部小说变为关于恋母情结的美学探讨。

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最终在恋人分手、母亲逝世的痛苦中走向都市,开放性的结局令读者难忘。

此外,小说刻意淡化情节与人物,注重对内心世界微妙感受的刻画。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看过《儿子与情人》之后说:

“ 这部小说似乎把各种情景都凝聚、缩略、削减到最简单明了的地步,让人物直截了当地、赤裸裸地闪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一秒钟,我们必须匆忙地前进”。

初登文堂,劳伦斯就声名鹊起,在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1915年出版的小说《虹》。

《虹》这本书的分量,就相当于中国文学史上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或者美国文学史上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败谈

这是一部典型的家族编年史,通过布莱段含温家三代人的故事,透视出英国社会从传统的乡村生活转向城市模式的变迁,是对处在变化和崩溃阶段的社会内部生活的创造性分析。

从1915年到1922年的,是劳伦斯创作的中期,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对残酷的、毁灭人性的、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比其他几部作品更为强烈”。

他笔下那些由于压抑本我而被扭曲和异化的人物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他的中短篇小说,如《英格兰,我的英格兰》、《玩偶上校》、《狐狸》等,也非常精彩,写作风格进一步向现代主义发展。

                            平步青云

20世纪初的英国文坛,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但是劳伦斯很难融入任何一个群体中去。

一方面,劳伦斯在当时以弗吉尼亚·伍尔夫、T.S.艾略特等中产精英为代表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里毫无地位,

另一方面,他与自己的出生地,英格兰中部矿区的生活氛围,也格格不入。

他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脱离了他的家庭、阶级与文化,从而与劳工阶层逐渐疏离;

与此同时,他也不断推翻人们对他诗人和小说家身份的认可,不止一次地写了令他同时代人痛恨的文字,职业生涯陷入困境。

1915年,长篇小说《虹》被禁之后,劳伦斯就明显感知到自己与“控制了新闻、出版及一切的那个世界”相脱离,

一战之后他与英国本土断绝了联系,义无反顾地开启了云游四方、实验写作的人生新阶段。

                          爱情传奇

1912年,劳伦斯拜访他的法国教授威克利时,对老师的妻子弗里达一见钟情,

劳伦斯写道:“ 这世界是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它的好超越了人类最大胆的想象。永远不要,永远不要,永远不要想象爱是什么,记住,永远不要。生命是极致的美丽,一定是。感谢上帝,我证明了这一切 。”

同年5月3日,他俩私奔到弗里达的家乡梅斯,这是在法国和德国边境有争议的巴伐利亚地区,也是当时德国的军事要塞。

劳伦斯在这里被阴差阳错地当成了英国间谍,被关进监狱,多亏弗里达的父亲多方奔走,才被释放出来。

几经波折,两人终于在1914年夏天,在英国重聚,喜结连理。虽然他们俩经历了很多波折,也非常惹人争议,但他们俩的感情是非常真实和真挚的。

然而,战争和小说出版的困难,让劳伦斯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这个时期,劳伦斯加入反战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劳伦斯主张和平,妻子又是德国人,夫妇二人有时候还会被指认为德国间谍,在英国受到官方骚扰,

1919年,战争结束后,两人移民国外,过起了十多年的旅居生活,这一段日子,被劳伦斯称为“野蛮的朝圣”。

                            颠沛流离

在劳伦斯生命的最后十年实际上是颠沛流离的。

在他逃离了他认为腐朽没落的英国之后,他的足迹踏遍了意大利、大洋洲和美洲大陆,

他曾醉卧在西澳大利亚的崇山峻岭,也曾停驻在原始而自然的西西里群岛,

他曾跨越凄冷的阿尔卑斯山谷,也曾在墨西哥古老的阿兹台克文化发源地沉思,在南欧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发源地冥想。

正是因为处于颠沛之中,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高潮,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妙笔生花的游记、随笔、散文、诗歌,甚至开始潜心绘画。

1930年,劳伦斯肺炎复发,在戛纳去世,年仅45岁。

在游历各国之后,他对生命本质与存在的反思更加深刻,对弗雷泽的人类学巨著《金枝》的研读,在南欧和南美的实地考察,都引领了他文学上的革新与升华。

劳伦斯晚期的小说创作,超越了写实主义的局限,也超出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范畴,

他借助文学及宗教的象征,把人类行为纳入到古老的神话及寓言模式中去。

他完成了一系列美洲-墨西哥-意大利题材的作品,如《羽蛇》、《骑马出走的女人》、《公主》、《太阳》等。

劳伦斯很想从异域文化、原始主义、自然本性中,探索拯救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途径,寻找现代人回归自我的这么一个伊甸园。

即使遭到了这么多的挫折,劳伦斯却从未停止过写作,在死神降临之前他还完成了诗集《最后的诗》和文集《启示录》。

劳伦斯去世之后,著名作家赫胥黎等十多位挚友为他送葬,

人们用戛纳的海滩上缤纷的鹅卵石镶嵌出劳伦斯钟爱的图案——一只凤凰——来象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而他的骨灰最终被移到美国陶斯的牧场,这是他身前盼望的平静之地。

批评家利维斯对劳伦斯的评价道:“在英语语言里,劳伦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巨人……

他在‘形式’、手法和技巧上是个非常大胆而激进的革新家,

而驱使他去发明和实验的,则是他对生活所抱的至为严肃而迫切的关怀”

无论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都是毋庸置疑、堪与这世上任何一部天才的成功之作相互媲美的作品。”

几十年之后,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也给予了劳伦斯很高的评价:“ 他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

Ⅸ 弗里达·卡罗的个人其它信息

弗里达从小就很漂亮,她有黑色的长发,两条长眉毛就象鸟的翅膀,下面是一对迷人的大眼睛。
弗里达天性活泼好动,读中学时,就是个淘气的、爱做恶作剧的女生,她很快成为学校里一个主要由男生组成的惹是生非的小团体的头目。在学校里,弗里达第一次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著名的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韦拉。他被找来为学校的礼堂画壁画。
1925年9月17日,18岁的弗里达.卡拉遭遇到一起严重的车祸,这造成了她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此外,她的右脚脱臼,粉碎性骨折,肩膀也脱臼。此后一个月,弗里达不得不平卧,被固定在一个塑料的盒式装置中。 一根钢扶手穿透橘肆了她的腹部,割开了子宫,盆骨破碎,脊椎锁骨、肋骨断裂,右腿11处骨折。 但她此后经历了大大小小33次手术,甚至失去了右腿,很多时间都靠插管维系生命,
弗里达的生存意志和渴望使她活了下来,不断地康复。车祸后不久,她就开始画画,因为禁锢在床上的生活过于无聊。 这成为她终生的职业。在很多方面,她的美术作品是她在医疗过程中的个人痛苦和斗争的编年史。但这些作品的源泉仍然是她的天才和热情。
弗里达大部分的作品描述的都是她自己的故事,画的最多的题材就是她的自画像。在这些作品里,弗里达经常把她自己画成穿着墨西哥的传统服饰,周围是她的宠物和她家圆烂轿乡许多葱翠的蔬菜。她的作品总是非常强烈,有时是写实的,有时是幻想的,表明她的艺术和生活是不可分的,即是奔放的有时悲剧性的。
弗里达爱墨西哥的一切,它的色彩、民间艺术、传统服饰,以及重视诚信和家庭的价值观。
虽然弗里达奇迹般的康复了(她又可以走路了),但在她以后的生命中还是经常遭遇剧烈的疼痛和无力,这使她需要频繁就医,长时间地卧床,接受无数的手术。她曾经自嘲说她创造了接受最多手术的世界记录。实际上,她一生中大约经历了30次手术。她有时不得不依靠酒精、麻醉品和卷烟来缓解肉体的疼痛。她出院后,有朋友介绍她认识墨西哥的艺术家,其中包括了迭戈·里韦拉。
1929年8月21日里韦拉和弗里达结婚。在他们整个婚姻中有过恩爱、外遇、创作性的合作、憎恨、以及最终在1940年离婚。他们的婚姻被形象地叫做大象和鸽子的结合,因为 里韦拉又大又胖,而弗里达娇小瘦弱(身高仅5英尺出头)。
弗里达夫妇都相信共产主义。他们投身于墨西哥的人民运动,为本国的民族文化骄傲。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许多墨西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分享,一致20世纪的前期后来被称为墨西哥的文艺复兴。
尽管里韦拉和很多女人有染(有一个甚至是弗里达的妹妹),但他仍提供了很多帮助。他建议弗里达穿传统的墨西哥服饰,那种长长的、华丽的服装,佩带珍奇的宝石。这配上弗里达厚厚的一字型的眉毛,成为了她的特征。他也喜欢她的作品,是她最大的崇拜者。反过来,弗里达也是里韦拉最可信赖的批评家,以及他生活的热爱者。 弗里达将她所有的感情倾注在画布上。她画她暴风雨般的婚姻带来的愤怒和伤害,画痛苦的流产,以及车祸带来的肉体上的痛楚。
尽管弗里达的生命中充满了痛苦,但她仍然是一个爱交往的人。在交际中,她常常是不停地说脏话。她喜欢喝龙舌兰酒,喜欢举办狂欢的宴会,在宴会上,她会对着来宾唱黄色歌曲。她会对客人讲色情笑话,使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深感震惊。她所到之处,人们都被她的美貌征服,他们停下脚步注视着她。男人为她着迷,发生她身上的各种绯闻不计其数。
在她的婚姻过程中,她和数不清的人们发生过关系,只要他们著名且长得漂亮。里韦拉也是如此。他们夫妻两人互相爱着对方,但他们都是性格狂野、思想自由的人。弗里达是她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荡妇,她勾引她看上的每一个人。.
其中一件涉及到共产党领袖利昂.托洛斯基。当时他和他夫人寓居于弗里达的家中。但不久他就被害了,弗里达为此被逮捕,但随后又被释放了。里韦拉也在怀疑对象之列。在托洛斯基遇害几年以后,弗里达和里韦拉对外宣称他们邀请托洛斯基来墨西哥,就是为了害他,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在说实话。他们都是喜欢讲故事的人。
弗里达也是一个双性恋者,和很多女人发生过关系。
全世界都有弗里达的崇拜者。她到法国时,毕加索宴请她,她还登上法国时尚杂志的封面。在美国,人们爱她的作品,也爱她的美貌。在她的家乡墨西哥,许多重要人物都喜欢她。
弗里达平生只在墨西哥开过一次画展,那是1953年的春天。那时弗里达的健康已非常糟糕了,医生告诫她不要去现场。来宾们刚被允许进入画展,外历滚面就响起了警报声。人群疯狂地涌向门外,那里停着一辆救护车,旁边还有一个骑摩托车的护卫。弗里达.卡拉睡在担架上,从车里被抬出来,进入了展厅。她的床被放在展厅的中央,人们上前祝贺她。 弗里达对着人们讲笑话,唱歌,她甚至还整晚地喝酒,所有的人都很开心。画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 弗里达·卡罗 —我不画梦我画我自己的现实
200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以好莱坞摄制的传记片《弗里达》作为开幕影片,将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1907——1954)定格为一道永恒的风景。对于美术圈中的人士来讲,弗里达的名字并不陌生。但普通公众也许只能通过这本传记《弗里达》来明白她在百年之后还会被好莱坞看中的原因,并且有可能真正走进一个画家、一个奇女子的世界。这是一位自传型画家,她的全部艺术成就或许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她的迷人的女性气质,她的曲折多姿的生活,还有凝结着她的敏锐直观的生命体验的诸多画作。
弗里达是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喜欢追求“惊奇和特殊”,会穿着华丽的墨西哥民族服装、戴着绚丽的头饰与耳环走街过市,毫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她是美丽的,甚至“稍有瑕疵也恰好增添了她的魅力”。两条几乎连成一线的浓眉,上唇还微微有些胡子,这都是她最著名的特征。她纤小而热烈,有众多有名的男女情人和仰慕者,曾经一度和托洛茨基是极亲密的朋友,接受过共产主义的思想。而在她的情感生活中占据主宰的,还是她的丈夫——墨西哥著名壁画家迪戈·里维拉。“他们的每一次冒险,他们的爱、争吵及离婚、复婚”,都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
然而,与她的爱情事件始终纠结在一起的,是一种几近于惨不忍睹的健康状况。18岁那年,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弗里达多处骨折,最可怕的是一根铁条从腹部刺入她的体内,几乎刺穿了她的身体。此后,弗里达奇迹般地逃出死亡然而她再也没有逃开病床和病痛的折磨。她一生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惟因如此,她的许多画作都是在病床上完成的。也许正是时刻近在咫尺的死亡和病床上的无助,使她产生了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内心隐秘的强烈需要。她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些画作的细节,“让想象通过实际技能的雕饰而更具说服力”。病痛与死亡的巨大阴影遮蔽着她,但她用她的画笔,使得它们反而成了她的猎物。她一生创作了大约两百件作品,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自画像。她的画传承了纯正质朴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的血统,发挥了墨西哥民族独特的“生”与“死”的主题。
对于一个墨西哥人来说,死亡意味着一种创造。他们用骷髅头来装饰房屋,在死人节吃骷髅型的面包,爱听表现死的快乐的歌曲和笑话。对于弗里达来说,死亡的追逐是她的创作之源。画作的主人公多是她自己,不厌倦地描绘的是漠视死亡的神情。无论是被钢丝石膏支撑着的奄奄一息的病体、被谋杀的女人、与死神为伴的冷酷,还是家族的血缘传承、“生”在“死”中诞生、血脉相通的爱情……弗里达把想象中存在的意象冷静地组接在画面中,这些形象因其细节的真实性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和紧张感。在如此强烈的观感中还有一种原生的特质,蕴涵着“文明人”所不可能具有的力量和勇气。也许是因为这种传达观念的特质,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把她归入自己的流派。但弗里达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我是超现实主义画家,但我不是。我从不画梦。我画我自己的现实。”——作为一个常常卧床的病人,在潜意识里历险的确是她的“主要的现实”;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墨西哥人,弗里达的视野与她的欧洲同行也大不相同:“墨西哥有自己的文化承传,有自己的神话和魔幻,因此就不需要来自国外的幻想。对下意识真实的自觉探索也许使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理性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呆板中解放出来,而在墨西哥,现实和梦想被视作是混杂在一起的,奇迹被认为是日常发生的。”因此,我们只能这样评价弗里达的艺术:她把“印第安神话与她的个人神话,墨西哥民族的历史和她个人的现实全部融进她那色彩斑斓的颜料中”。
弗里达47岁时逝世。度过了短暂而又激烈的一生后,她的最后遗言是:“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我希望永不再来。”——她终于可以在死亡中获得平静。回顾这一段艺术与人生之路,会使人想起翟永明《母亲》中的诗句:“我甚至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血泊中,使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
弗里达·卡罗 —我不画梦我画我自己的现实 2这位墨西哥女画家,“折翼的天使”在生命中最后一年才举办了首次个展。那时她已一身伤残,躺在一张五彩斑斓的大床上被抬进画廊。她粲然一笑:“请注意,这具尸体还活着。”她的周围簇拥着无数的崇拜者——当然,这是2002年威尼斯开幕片《弗里达》里的情景,远不能概括真实的弗里达一生的风光与苦痛。

Ⅹ 泰坦尼克号杰克帮露丝画画是哪一集

杰克帮露丝画画是在电橘绝升影播放到1:25:01的时候出现,露丝躺在床上,让杰克为她画素描。

富家少女露丝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坐在头等舱而另一边,少年画家杰克也在码头的一场赌博中赢得了下等舱的船票。圆老

露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救起。很快,美丽活泼的露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杰克带罗丝参加下等舱的舞会、为她画像。

泰坦尼克号基本信息简介:

《泰坦尼克号》作为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宏或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该片于1997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泰坦尼克号

阅读全文

与弗里达电影主题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