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城南旧事》主题曲是谁唱的
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作曲者是美国的J·P实德韦,它是一首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多采用欧美、日本等国歌曲的既成曲调填写而成。《送别》后来被我国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作为主题歌和插曲。该曲诉说一种离别之情,唱起来如怨如诉。《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此时作者已开始接触佛教,并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从《送别》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认知,加上学佛的历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道理,使听者也悲切地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弘一法师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在这首清词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大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宁静淡雅,给人启迪。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见真味。
⑵ 《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歌词
歌曲:《送别》
谱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编词:李叔同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城南旧事电影主题曲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会影响:
1、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⑶ 城南旧事的插曲
一、丰子恺版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二、林海音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电影《城南旧事》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 ”。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三、陈哲甫增续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四、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我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我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五、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李叔同 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⑷ 城南旧事中为什么总是放《送别》这首歌
因为《城南旧事》中,英子所在的学校送别六年级的同学时 每年都要唱一首相同的《送别》歌。用于表达对毕业同学的留恋,分别的痛苦。《送别》是《城南旧事》主题曲兼插曲。整首歌曲主题与电影主题相近,尤其结尾英子的爸爸去世。所以《城南旧事》中经常出现《送别》。
另外《送别》出现在多部影视中作为主题曲或插曲。如:《光荣时代》《守岁》《厨子戏子痞子》等。
《送别》,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4)城南旧事电影主题曲扩展阅读
《送别》的各种版本
1、朴树演唱的《送别》,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送别》中,由朴树工作室公司发行于2013-03-29,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2、韩红演唱的《送别》,话剧《守岁》插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送别》中,由肆想文化公司发行于2018-01-29,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3、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演唱的《送别》,《光荣时代》电视剧插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光荣时代 电视剧原声带》中,由上海希瓜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发行于2019-12-02,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⑸ 长亭外 古道边 ..的名字 原唱
送别
(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片尾曲)
歌手:朴树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5)城南旧事电影主题曲扩展阅读: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其他版本:
《送别》是陈绮贞作词作曲并且演唱的歌曲,歌曲收录在《快乐的夏天》专辑里面。
《送别》是中国内地女歌手金海心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收录在专辑《玲珑》里面。
⑹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是什么影视作品里的插曲
一、《城南旧事》
二、扩展知识:
1、电影简介: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2、歌曲简介:《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曲调极为优美、非常好听,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3、歌词欣赏:《送别》 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⑺ 夕阳下,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哪一首歌曲
夕阳下,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歌曲《送别》。
词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7)城南旧事电影主题曲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会影响
1、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⑻ 《城南旧事》这部文集还曾经被拍成电影,其主题曲是()。(写出歌名和其中一句歌词)。
1983年经典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电影由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吴贻弓执导.主演:郑振瑶 张闵 张丰毅 沈洁。
送别
词:李叔同曲:j.p奥特韦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伴零落
一股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伴零落
一股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⑼ 窗亭外古道边 这句歌词的歌曲名叫什么
正确歌词:长亭外,古道边,歌词出自李叔同的《送别歌》。
《送别歌》
填词:李叔同
谱曲: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演唱:群星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9)城南旧事电影主题曲扩展阅读: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⑽ 歌曲送别原唱是谁哪年的歌
歌曲《送别》最早的中国版本是李叔同所作词之后录制的,歌曲的曲旋律是来自约翰·P·奥德威所写,中国第一个版本在1935年百代唱片录制,因为录制时间悠久,至今无法追究第一个唱出送别的人是谁。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10)城南旧事电影主题曲扩展阅读
创作历史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送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