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反应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渔》、《喜福会》。
《刮痧》:由郑晓龙执导,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少女小渔》:该片的主题与李安的风格高度切合,表现在关注的问题——文化冲突、女性刻划。影片在张艾嘉的执导下更显得细腻深刻,但结局却让观众黯然神伤。该片在戏剧冲突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既强化了原著的戏剧性,又增添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因此更符合电影的艺术要求。片中江伟一方与马里奥、瑞塔一方构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立。
《喜福会》:在叙事层次、叙事结构、叙事聚焦等方面采用新颖的故事建构策略,并在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声音构成等叙事语法策略上独具匠心,解决了电影叙事 “谁来讲”和 “怎么讲”两个核心的问题,同时给观众呈现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1)主角价值观冲突的电影扩展阅读:
《喜福会》不仅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更是忠实地表达出了小说《喜福会》的文化内涵。影片通过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解构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二元对立,同时也解构了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
《刮痧》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特别视角关注普通中国人情感状态与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完全呈现、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庭亲情与价值观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国人的奋斗精神,顽强毅力,乐观态度,开放心态,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㈡ 从《血战钢锯岭》看主人公的价值观
影视作品好看的一粗游个重要方面就是剧中人物矛盾的关系。矛盾越大越难调和,那么带给观众的冲击也越大,剧情才好看。《血战钢锯岭》的主要矛盾,就是男主角德斯蒙德信奉基督教不杀人的价值观,跟战场上杀死敌人获得生存这一规则的矛盾,电影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这跟主线来进行阐述的。
价值观的形成
电影从情节上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讲述德斯蒙德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影片用德斯蒙德生活的几个事件来展现,一个是他小时候跟弟弟打架时,用砖块差点失手把弟弟给砸死了,德斯蒙德自己也吓得不轻,并给幼小的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了不可夺人性命的基本价值观。
电影中对当时情景的处理是很有意思的,导演用的是慢镜头。这种镜头语言充分表现了主角当时恍惚的感觉,也切合了人物的心理。包括德斯蒙德看到墙上与《圣经》相关的图画和第七条戒律:不可杀人,也是在这种慢镜头下完成的,再加上她母亲则调“杀人是最重的罪,在上帝眼中是最恶劣的罪行”,更加强化这种价值观。
另外一件事其实是在钢锯岭上战斗的空隙,德斯蒙德以回忆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也是对在部队里为什么不拿枪做了交待。起因是德斯蒙德的父亲参加完一战后有战争创伤,酗酒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他们兄弟两个,而让他无法忍受的是父亲也会打母亲。在一次争吵中,父亲拿出了手枪,而已经成年的德斯蒙德及时制止了父亲,抢到了手枪并将枪口对准了父亲,虽然最终德斯蒙德放下了手枪,但从心里他已经将父亲杀死了,他感到痛苦和罪恶,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碰枪。
可以说这两个情节是对他的价值观做了一个全面的解释
价值观的维护
带着这样价值观的德斯蒙德参军后,在最开始的训练中表现得并不比别人差。但在步枪训练这个环节,他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考验。当他的直接上级中士发现他不愿意碰枪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报告给上级,训练时当着大家面羞辱他,挑拨战友戏弄、孤立、殴打他,想以精神问题赶出军营,申请的假期不批准。并最终以他不愿持枪而将他交给军事法庭进行审判,由此让矛盾冲突走向了尖锐。
在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折磨之下,德斯蒙德始终坚岩脊销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坚定地维护着心中的底线。
而在军事法庭上,父亲以一个一战老兵的身份,为他争取到了公平的判决,德斯蒙德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疗兵。
价值观血与火的考验
电影的后半部分,集中而全面地给观众展现了钢锯岭野禅战斗的紧张和残酷,德斯蒙德作为一名医疗兵在战斗一开始,就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让队友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于日军的凶猛和狡诈,部队损失惨重,所有人撤出阵地后,德斯蒙德却依靠自己的信仰,孤身一人地救出了几十位伤员,而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证明了他所坚持的信仰是正确和有意义的。
#6094-阿东-三悟久子#橙子学院码字岛第9篇作业
㈢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想要诠释什么价值观
诠释的一个价值观应该就是,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还有就是虽然说有钱特别的好,但是也不如靠努力去获得的一切。《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经典小说。由该小说改编为的电影更是圈粉无数。该作品主要围绕杰伊.盖茨比与黛西两个主要人物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讲述了“美国梦’所具有的虚幻性以及演变和幻灭的过程的同时也揭露了人性中的丑恶嘴脸。
这两种价值观看似冲突相悖实则却有着必然联系,从积极进取到消极腐朽的过渡并不是人性的变化,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之下人性的体现,换言之,人性本身如此,只是不同的地位也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㈣ 世界电影史上有哪些电影的价值观曾经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
第一类:情色
《巴黎最后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远是最容易引起争议,激起社会舆论大哗的话题。同时,它也往往是电影人打破禁锢所最愿意选择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几乎一无是处,但因为影片大胆的题材处理正好赶上美国70年代性解放风潮,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一部争议之作。
影片相当于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来放映,其结果就是在美国23个州遭禁,5个有关公司和12位演职员被告上了法庭。不过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张艺术自由的人士却选择了支持本片。法官陈词说:“这部影片的喉咙应该被割掉。”当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剧场就打出标语:法官割喉,举世悲哀。
讽刺的是,一名官员查尔斯·吉丁评价本片说:“污秽物像洪水一样吞没了美国人的大脑、心灵和灵魂!这是前所未有的灾难!”结果这位官员后来被控贪污。另一名官员罗伊·科恩发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进监狱,但科恩不久后死于艾滋病——原来他一直是个同性恋者。
最终,影片男主演还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后来也声明说,在拍戏的时候“有一把枪指着我的脑袋”。
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因为出自著名导演贝托鲁奇之手,更堪称情色与艺术之争的经典案例。因为影片的性爱描写,罗马高等法院认定贝托鲁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亵罪”。判处贝托鲁奇两个月的徒刑,剥夺公民权十年,并要求其销毁电影胶片!欧洲一些国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岛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为大胆直接的性描写,只能变成一部法国影片,到法国去做后期和剪辑——因为法国当时刚刚解禁了对色情电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却遭到禁映。
近年来,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瘾者》等在情色上大胆表现的电影也屡见不鲜,但引起的社会反响已经远不像40年前那样强烈。
第二类:宗教
《基督受难记》、《基督最后的诱惑》、《驱魔人》《万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个敏感的话题,尤其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宗教传统浓厚的国家。很多电影人敢于去拍摄大胆的社会性题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却对宗教内容极为谨慎。
马丁·斯科塞斯拍摄《基督最后的诱惑》时,其老搭档罗伯特·德·尼罗就因此最终放弃出演。影片因为把基督描写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决定与妓女抹大拉的玛莉亚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会机构的强烈不满,一些教众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进行抗议,阻止观众入场。一个宗教团体甚至想花650万美元把影片拷贝从环球公司买来销毁掉!不少国家也把它作为了禁片。
于此类似的还有经典恐怖片《驱魔人》和拿耶稣恶搞的《万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现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体的情节,后者则讲述了一个普通男子布莱恩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被当做了救世主最终被钉上十字架,极尽讽刺夸张恶搞之能事。可以想见,两部影片都遭到了教会组织的强烈抵制——《驱魔人》一度在英国被禁,甚至不允许发行录像带。
2004年著名演员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基督受难记》可谓是个反例——除了影片极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镜头,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倾向和反犹倾向引起的广泛争议。不过这次,力挺本片的却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难记》对耶稣最后走向十字架的历程进行了细腻真切的呈现,将其所受的困难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展现出来。上映后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认同,大量基督教团体在复活节来到时团体组织观看(这种群体组织看电影的情况在北美可算罕见),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亿美元的惊人票房(《超人:钢铁之躯》现在北美票房也不过2.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达到了6.1亿美元。这是很多商业大片都难以达到的惊人数字!
《纽约客》等左翼杂志以漫画、评论等形式对其进行了讽刺、批评,认为该片对宗教精神的宣扬毫无新意,等于在拍教会的马屁。烂番茄网站上,影片的新鲜度仅有49%!影评人大多对本片持否定态度。更严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无地表现了犹太人对基督之死必须负责的指责态度——在1965年,罗马教廷已经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声明他们从此以后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本片旧话重提,又是在犹太人占主导的好莱坞,自然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过反犹言论)
新千年到来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进行改革,力图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面貌。毕竟严酷恐怖的中世纪早已成为了过去。当同样涉及宗教问题的《达芬奇密码》上映时,教会对其已经非常宽容,不再说三道四,他们大概也明白,那不过是一部以宗教为噱头的商业片而已。
第三类:政治
《一个国家的诞生》《意志的胜利》《清宫秘史》《武训传》等
政治正确(简称PC)也是电影潜在的准则之一,这个标准往往隐藏在更深的层面之中。由此引起的“争议”,对电影本身以及电影人来说,其结果经常是事关生死的!
当年的国产电影《清宫秘史》和《武训传》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讲的是光绪、珍妃与慈禧时代的故事,因为片中对义和团的描写较为负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为打击刘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当时香港报纸全文转载了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电影》,影片导演朱石麟读后气恼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愤起身,没走几步突然跌倒,送医院后不治身亡!《武训传》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难得一见。影片所引出的已经不是价值观的争议,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路线之争的高度,杀鸡儆猴了。
一部电影是否PC,是否有价值观问题,并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据——除非影片真丧心病狂到触犯人类共识的基本底限(例如为纳粹翻案或者歌颂红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尔为纳粹做宣传拍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还有歌颂臭名昭著的3K党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没有被打入冷宫。《一个国家的诞生》把黑人描写得丑陋不堪,而白人一个个都是“伟光正”的样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后就遭到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抗议,但到了1993年,影片还是被列入美国国家电影名册(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为重要电影文化资料保存保护起来。
第四类:暴力与社会准则
《天生杀人狂》《我唾弃你的坟墓》《魔屋》《学校风云》《发条橙》《邦妮与克莱德》《索多玛120天》
暴力也是电影乐于表现内容,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认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给观众带来肾上腺的刺激,产生惊悚的愉悦感。所谓银幕上的暴力美学,就是把暴力场景非现实化、夸张化之后,令其尽量脱离现实的威胁与可怕,转化成一种美感和仪式感。
但有很多电影为了追求真实感,不愿把暴力虚幻化,这些电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适的强奸、凶杀场面呈现在银幕上,逼迫观众去感受、去体验,进而去思考(未必都能达到这个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几部B级片《我唾弃你的坟墓》《魔屋》《学校风云》等,对暴力、强奸的描写都非常露骨写实——影片《魔屋》在拍强奸戏的时候,女演员Sandra Peabody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竟然无法控制必须离开片场。
《发条橙》和《天生杀人狂》因为似乎采用了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杀人犯、滥施暴力者,结果引发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为。据统计,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杀人狂》产生的谋杀犯罪行为,其中一个案子的受害家庭为此把导演的电影公司华纳都告上了法庭。
当年,开启了新好莱坞时代的《邦妮与克莱德》就被认为是美化了罪犯,有伤风化,引发了后来“坏蛋当主角”的电影风潮。《索多玛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现到了极致!——1977年,当英国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删减版时,遭到了警察的突袭!直到2001年,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个删减很多的版本。
我们看到,性、暴力、标准的社会行为规范、宗教、政治,都是电影最容易产生争议之处。这些充满争议性的电影,随着时过境迁,往往已经显得不那么惊世骇俗难以接受,今天习惯了邪典电影B级片重口味的观众看起来有些恐怕毫无冲击力。这些当年的话题之作电影有的并不出色,但大部分从电影艺术角度看都堪称经典,不是仅靠争议性流传至今。它们或是勇于打破禁忌和封闭的界限;或大胆触及敏感的社会、宗教、政治问题;或突破陈腐的道德准则和虚伪乏味的社会规范;或敢于描绘血腥暴力的真实……但无论如何,电影的独特性、其艺术或商业品质,才是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
㈤ 你看过哪些电影的价值观曾经引起过巨大的社会争议
2005年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描写了在人迹罕至、荒芜的断背山放羊的两个年青男人之间的故事。电影把人群中一少类人一直见不得光的一面抖露在太阳底下,他(她)们原来并非变态、邪恶,他们只是上帝造人时出了点差错造成的,造物主的错却让这类人背负着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的多重折磨,饱受歧视。俩位主人公不是爱男人而是彼此真诚相爱,爱得刻骨铭心但只能相望不能长相守。电影刷新了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使人们对他(她)们产生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最后总结下,真实改编的电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真实,本身事件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的内心能和电影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更能触发我们内心最深处那一片本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净土,那里真实,而感性。
㈥ 《舞出我人生》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舞出我人生》观后感(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了两部《舞出我人生》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要是介绍街舞的,所以,对于喜欢街舞的童鞋来说,《舞出我人生》系列电影的确值得一看。
虽然《舞出我人生》电影说的是街舞,但是里面的情结同样适应其它舞种,这也是电影给我们的舞蹈技艺以外的、优质的内容,如果说影片中的舞蹈观赏度不是最高的,但因舞蹈而发生的情结却可能是舞蹈爱好者都能够遇到的问题,再到高层次就是大家如何看待舞蹈学习的问题了。
通过影片,金秧却理解如何正确的去看待舞蹈的问题,像影片中来自不同职业的舞蹈爱好者,因为街舞而走到了一起,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追求舞蹈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许多带孩子参加舞蹈培训的家长所要思考的问题。
《舞出我人生》主角团队最终都以胜利而告终,但在现实中或许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够得到此殊荣,而更多的人奔波在努力的道路上,即便还在努力,但他们都是努力的工作,正确为舞蹈的学校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就是爱好的力量,也能让我们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爱好与不喜欢的工作之间的关系。
在看了《舞出我人生》之后,似乎也找到他们的原型,那就是在成人舞蹈培训班里学习各种舞蹈的年轻人,在经过舞蹈的培训之后,就能在工作中表现的更加自信。
《舞出我人生》是一部让我感觉非常与众不同的电影。乍一看,这部电影应该被归类在“青春片”或者“励志片”里。但是它和我所看过的同类型电影都不一样。它不像《歌舞青春》那样欢快、活泼,没有一点梦幻的感觉,相反,处处都能让我感受到现实的尖刺,贫民区那堵看不到的“围墙”,街头散发的迷乱肮脏的味道,以及艺术学院里十足严肃的人文气息。除去唯一可以被称为“俗套”的情节发展方向之外,这部电影巧妙地展示了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与改变。
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价值观的碰撞,他们对于学业、未来乃至人生的态度,都自然而然地左右着一个个年轻梦想的生命力,这往往也是矛盾冲突的所在。本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往故事中加入了一组新的矛盾,即“高雅艺术”与“街头文化”的碰撞,这不仅仅是男女主角的价值观一直存在矛盾的症结,也是男主刚进入艺术学院时处处“碰壁”,并且在价值观逐渐改变时与原先存在的价值观产生冲突的原因。这组矛盾不隐晦,而且导演还希望让你处处都能看到,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街舞”与“芭蕾”这两种艺术形式从出现,到冲击,到相融的过程。此外,导演还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交替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背后所隐含的现实,让观众不自觉地就在心里比较出,在这两种价值观下,他们怎样生活、看待自己和对待未来。而且最终,本片也探讨出了让两种价值观相互适应,相互完善的可能。
难能可贵的是,本片没有一个冗余的情节设置,每一个细节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或展现价值观的碰撞与转变,或丰富人物的性格背景,或为故事的发展买下详实的伏笔,从而不断推动情节在情理之中有序的发展下去。在情节做到滴水不漏的基础之上,本片精彩的艺术表现又起到了完美的烘托作用,可以说,艺术手法和情节在此产生了琴瑟和鸣的效果,将“两个世界”的人走进“一个世界”的心理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
说到艺术表现,就不得不提本片那个惊艳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开篇点题”,而且还直接生动地展现了“街舞”混搭“芭蕾”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效果。漂亮的剪辑配上悦动的活力,再加上精彩的街头音乐,一下子就把观者带High起来了。在我看来,这个伟大的片头是足以载入影史的!如果说“街舞”混搭“芭蕾”这种新颖的点子已经亮了,那么贴切的配乐更是将“流行”混搭“古典”的概念给诠释到极致。听过黑人说唱音乐的人一定会注意发现片中虽然仍是说唱歌曲居多,可是配上的音乐却和嘻哈音乐的那种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学院”的音乐和“街头”唱腔的结合体,不仅格外动听,和舞蹈、剧情也是相映成辉。
总之,这部电影不是那种包装光鲜的“商品”,它更像是几乎纯粹的艺术品。就像姜文说的那种,“看完让人感觉到令人颤栗的现实”的好电影。
一直以为街舞是一项不高雅的艺术,摆弄它的不过是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或者是那些在舞厅中不学无术的人,但这部电影《舞出我人生》彻底颠覆了我的观点。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欣赏到街舞的魅力,被它与生俱来的动感和鲜明的节奏感所折服。而当街舞遇到芭蕾,就向王子遇到公主一样,注定会产生一段传奇的姻缘。优雅中带着俏皮,俏皮中戴着高贵,两者的融合便产生了一次完美的邂逅。我之前无法想象这看似两者极端的艺术会如何镶嵌,而现在我明白,艺术的本质是相通道,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根据人的偏好而改变,谁说街舞只是年轻人玩弄的小把戏?它的舞蹈功底也绝不低,谁说芭蕾只能在歌剧院中上演?伴随着动感的节奏的她亦有迷人的一面。
由此不禁联想到很对人对年轻人的音乐,舞蹈,喜好都嗤之以鼻的态度,他们自认为是从前辈走出来的,经历了风霜洗礼,是沉淀后的坚果,想当然以为现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都是些烦躁之音。而他们不明白,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有他的独特记忆,我们不能仅凭时间的久远与否就来评价某一事物的好坏或经典。从前的文化以及老一辈的歌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与其时代烙印有着密切联系,每唱一次《我的中国心》,现在的中年人都会有一种肃静而骄傲的心情。因为他们对经历过的时代记忆犹新,他们深刻了解这首歌对他们和当时华人的意义,而我们却只能从字面了解它的意义。
但所有人都不应将当今的流行歌曲,说出舞蹈一巴掌打死,现在子所以满街小巷都有着快节奏的歌曲,正是年轻人内心所向往的自由和激情。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肤浅,没有文化底蕴的低俗,但这绝对是片面之词。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必有其道理,人民也应该尊重当今的文化取向,尽管有不少歌曲的确是低俗的,但高雅的或者说打动我们心灵的大有其在,只是因为果实是经历风霜之后的而一概否认其花果当初的鲜艳美丽,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欣赏芭蕾的同时也要学着去接纳街舞,我们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受到别人的心理误导。我相信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美丽的,学会走进每一种艺术形式,而不要因为任何一个原因玷污了它本身的高洁和美好。
看了《舞出我人生》这部电影,我有很多感想,每个人都该有追逐梦想的机会,但有的人遇到的只是挫折。他,是来自巴尔的摩的底层社会,身份卑微却目中无人,
寻求一切就会拼命摆脱这种生活,跳舞成为他唯一能释放灵魂的梦想;她,是巴尔的摩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学院的顶级芭蕾舞蹈演员,每天都在为能攀升至舞蹈艺术的殿堂二不谢努力。他们的世界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可是这都阻止不了两个人激情的碰撞。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苦甜参半的青春故事,其实它更像一个关于梦想为现实的美妙童话。一生都在环境艰苦的城市街头讨生活,泰勒·盖奇却从没有因为生命的困顿而放弃梦想,他知道自己是如此与众不同,终有一天会离开这里展开新的生活。因为打架而被强制进行社区劳动的泰勒从没想过,自己的命运在这一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在马里兰艺术学校进行社区服务的演出时,吸引了一位名叫诺拉的女孩的注意,诺拉是这所学校的天之娇女、芭蕾舞天才,正在为学校最有影响力的舞蹈大赛备战,可是她的搭档却在这时不幸受伤,在诺拉遇到泰勒之前,对于寻找新搭档一事已经接近绝望。她偷偷地注意着泰勒的一举一动,发现他的舞技虽然未经雕琢,但极强的乐感和律感都在表示这是一名天生的舞者。诺拉将新搭档的这个机会给了泰勒,可是当两人开始训练时,却因为太过两极分化的生活背景而使得关系一度紧张……都考虑过放弃的泰勒和诺拉因为各自的目的坚持着度过
了磨合期,当一切渐渐上了轨道之后,泰勒用最实际的行动向自己以及诺拉证明:尽情舞动的人生,比想象得还要美妙。
这部电影里面有两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 “每当我想我能拥有,我就把握住自己”,“你说过,如果我想要什么我就该努力争取,不是吗?我就是这么做的。在我生命中我第一次为我想要的东西而奋斗!”泰勒来自巴尔的摩的底层社会,终日想摆脱不如意的生活。他由一个从来不追求什么梦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叛逆青年,逐渐在与诺拉断断续续的合作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第一次持之以恒,为之奋斗!而女主人公家庭则比较富裕,个性率直,开朗,从小热爱舞蹈的她有着明确的目标,面临各种巨大压力仍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一直反对她跳舞的妈妈,舞蹈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每个人都该有追求梦想的机会,无论是从小目标明确的,还是不明确的,关键是当你发现自己真正所想要的东西时,并不是要别人要求你怎么做,正如剧中的泰勒想转校进入马里兰艺术学校时,戈登校长所说的,“我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你必须要做给我看,让我看到你很想,真的很想,你做到了,我们再来谈。”也就是必须为自己所要的东西奋斗,才可能有收获!
我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住着一个舞蹈精灵,无论你是喜静还是喜动的性格。只要音乐起,你所有的关节都立即随音乐而舞蹈起来。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喜欢舞蹈,所以我选择了舞蹈赏析的课程,进一步的了解舞蹈的历史与魅力。
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看美式青春歌舞片,因为它少了国产同类影片的生硬虚假、矫揉造作。而是自由洒脱,舞蹈热辣,激情涌动,赏心悦目。其中有不少的优秀的作品,我喜欢有
《歌舞青春》,还有《舞出我人生》一系列的电影,其中《舞出我人生》关于主人公热爱舞蹈和对舞蹈的一番领悟,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舞出我人生》主要是以现代舞为主线,讲述的是男人公是一个很有舞蹈天赋的街头的青年,无意中闯入一个艺术学校结实了一个非常有目标和理想的女孩,主人公为街舞少年泰勒和艺校女孩诺娜为主人公,他们偶然相识,在排练舞蹈过程中擦出爱的火花的故事,于是他们为了一个理想而共同奋斗而最终完成梦想的故事。故事虽然不算新鲜,但歌舞表演却相当悦耳悦目。或许导演本人就是编舞专家的.缘故,影片在舞蹈形式上种类众多,无论独舞、双人舞、群舞,芭蕾舞或是街舞,应有尽有。而更为养眼的是,影片俊男靓女云集。泰勒人帅舞佳,街舞表演热力十足,让人热血沸腾。美女诺娜气质一流,舞蹈自由奔放。帅哥美女本就养眼,再加上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不断舞动的曼妙身体,节奏强烈音乐伴奏下活力四射的动感舞姿,心灵自由释放的肢体语言倾诉,使整部影片青春激情洋溢。别的不说,单就影片提供我们的这份难得的激情,悦耳又悦目的视听感动,就已经让人心情舒畅。
故事中他们把不同舞种的街舞同芭蕾相结合,以他们对舞蹈具有融合的艺术风格来将街舞和芭蕾想结合,来扬长避短,是芭蕾不在是高贵在上的孤独的舞者,而是具有极大感染力生命力。提到现代舞的起源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从历史上看,最早期现代舞应该属于浪漫主义的产物。作为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他只要是反对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文艺教条而兴起的文艺运动。从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壮大,于是便要求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型文艺。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形成,主张摆脱古典形式主义的约束,崇尚创新,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的文艺思潮遍及西方。现代舞的创始人伊丽多拉。邓肯起来反对古典芭蕾,这是浪漫主义精神在舞蹈领域中的一种表现。19世纪末,在欧洲的古典芭蕾,由于芭蕾的固定模式越来越偏离思想内容,单纯追求形式和技巧。而在当时不仅舞蹈革新家们认为古典芭蕾成了舞蹈发展的障碍,而且芭蕾本身的革新家也是同样认为有进行改革的必要。现代舞离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近,但至今日,无论哪个国家的现代舞,都有一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民族和国家的现代舞的存活、发展、壮大最终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时代、文化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体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现代舞总是保持着它的活跃、易变的特性。过去现代舞和芭蕾曾一度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境地,现在则能互相吸收,而且许多舞蹈家还兼通两种舞蹈。一些评论家认为,现代舞的风格今后还会不断变化、发展。作为一种文艺现象,现代舞近年来也引起了中国舞蹈界的注意,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会是越来越快,对现代舞的研究也正在开始,而在中国人们的心中,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现代舞,欣赏现代舞,享受现代舞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美妙的感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到一个新的提高。歌热舞,励志青春
当然,《舞出我人生》决非完美无缺。比如影片存在演员的表演可再精雕细琢,某些配角演出有模式化倾向等问题。(m..com)但《舞出我人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影片并未讲述一个形式大于思想的故事总体上,《舞出我人生》都可算是一部优秀作品。它思考了古典芭蕾舞存在的缺点,大胆的将街舞同芭蕾相结合。它的成功再一次显示了优秀美式励志歌舞电影的实力与恒久魅力。这部我反复观看多次的影片,也成为同类影片中我的最爱
另外《舞出我人生》呈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彰显了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生命境界。人生就像一个舞台,每位过客就像一个舞者,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努力,就会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精彩。因此,《舞出我人生》在提供视听愉悦的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弥足珍贵、悦心悦神,让人思索的人生启示;在炎炎夏日中,为我们的心灵注入难得的清凉。
在电影中我欣赏现代舞不应该去强调是不是能够完全的看懂,是不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或者能不能接受教育,而应该欣赏的是,它通过形体所表达出来的美以及给你带来的那种瞬间的精神上的感受。就象欣赏交响音乐、爵士乐一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叫听懂听不懂,而是看音乐本身是否给你带来美感和遐想,还有一种心灵上的瞬间感受。现代舞艺术家也不会刻意去弄一些令人琢磨不透、晦涩难懂的东西,而且是通过现代舞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品种不同的方法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并给观众带来愉悦和美感。它更有机会表现人的情绪和抒发人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最深的情感挖掘出来,是表现精神世界的一个最好的手段。
通过这次的舞蹈课欣赏,我进一步的了解到了舞蹈的魅力所在,而这部电影它青春,激励深深的感染了我,我喜欢舞蹈,喜欢用舞蹈来发泄自己的情感,有机会我会好好学习舞蹈基本功等。
一部剧情平淡无奇的电影,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文章讲述的是一位11岁的男孩不愿意继承父业做矿工,而一心渴望成为芭蕾舞演员,并最终战胜贫困和偏见,成为全英国最出色的芭蕾舞男演员的故事。
回想自己,自愧不如,自己儿时的梦想现在还存在吗,自己当初立下的誓言,终究实现了几个?我很羡慕这些敢于坚持,能够坚持的人们我很羡慕这些敢于坚持,能够坚持的人们,每天早起床,总想着多睡一会再多睡一会,当别人已经早读完吃完早饭,而我却刚穿上衣服,每当课代表大喊明天要交什么什么作业了,这是我才想起来我还没写,我已经20岁了,总有人问我,你以后想干什么,而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吧,这或许是很多大学生都有的现象,其实我们不需要有多大的报复,不需要有多大的理想,只是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的对着电脑,对着手机,天天晚上打游戏打到半夜!
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励志片,蕴含的正能量却超越了影片本身的所想表达的寓意,既然看了电影,就应该从影片中汲取它所有的优秀品质,我们也应该从现在开始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盲目的走完大学时代,制定好自己未来,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不能荒废大学3年的时光,希望在毕业那一刻,同学们没有因为荒废了时间而感到遗憾,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方向!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廖智姐姐她热爱生命,热带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廖智姐姐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她从小热爱舞蹈,并决心长大后做一名出色的舞蹈家。但一场地震却让她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梦想。有一天,廖智姐姐在家里练舞蹈。忽然,来了一场大地震,她被天砖砸到了双腿,随后就被医护人员救了出来了。
到了医院后,医生告诉她:必须要截断了双腿,双腿已经残废了。廖智姐姐哭得很伤心,因为她不想失去双腿,她还要靠双腿来跳舞呢。就死活不肯答应。但在家人的耐心劝说下廖智姐姐终于勉强同意了。就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了一个小女孩的双腿,夺走了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她痛苦难忍……
截止后的她和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从前她总是嘻嘻呵呵的,活泼快乐。但她失去了双腿,就变得孤单,寂寞。不想和人说话。她想起了自己的梦想,就从新振作起来。她问医生说:“医生,我是不是可以换上一双假退呀?‘’医生告诉她说:‘‘以你目前的情况呢是可以的。’’廖智姐姐高兴极了!
她换上了一双假腿练习走路。她对自己说:“即使跌倒了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由于她勤学苦练,终于可以走路了,而且走的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她就又练习跳舞。毕竟是一双假腿,怎样练也没有真腿灵活。但由于她废寝忘食地练;日夜不分地练,又可以用一双假腿跳舞了。她像一只蝴蝶,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充满信心的她,又积极报名参加了[舞出我人生]这个节目。她相信,只要不断地努力,也可以用一双假腿跳舞!她父母也支持她的这种做法。
上了[舞出我人生]节目,她以最高评价,最高掌声,最高分数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与鼓励。谁都没有想到,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一双假腿,仅仅一双假腿,也可以跳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看到这里,我不由衷地赞叹:一个失去双脚的小女孩也能跳舞。她那坚强的生命值得我学习。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一个残疾小女孩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我要比她做得更好更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创造一个是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编织出是属于自己的春天!向她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世界!
男主角真的是太帅了!我是冲他看完这部电影的。当然,看完了后,我为之感动就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了。
我这人看电影总是记不住人名,请原谅,我就以男主女主相称吧。
值得称道是这部电影的舞蹈编排,以及舞蹈场面的调度,虽然火爆但并不显凌乱,所有人物的表演酣畅淋漓,是真正用心在跳舞。激励人生,用心与自己的爱好与追求。虽然对片中那么多人因追跳舞而无家可归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但这毕竟只是电影,因故事的构建允许作一些虚伪的假设。
做有志青年,就得坚持自己的理想,作有为青年,就得努力向自己的理想奋斗。()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什么东西都得自己去争取,哪怕一根五分钱的冰棍,自己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东西,其美味才能长留心中
我想这个故事所要告诫人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影片用男主与女主的爱情发展为暗线,以男主亲自搭建的海盗舞蹈队的生死存亡做主线,还有一条隐线就是,女主的身份以及她为什么会突然来到男主身边,这三条线索交叉进行。
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但都为舞而生。强劲的音乐舞动着一个个青春的灵魂。即便是跳舞,同样也有竞争者,人生处处非顺境,任何时候你都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也许就是影片需要告诉年轻人的道理。
男主原来的合作伙伴因为诸多原因离开了后,告诉自己的妹妹自己是被人欺负才离开的,需要妹妹女主作间谍帮助自己打败对方。女主看到男主的真诚与善良后,毅然决定不再为哥哥卖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男主才真正明白女主原来也算是自己仇家的亲妹妹,何去何从?一种被骗的义愤让男主毅然离开了女主。男主的场地被银行也是被他的仇家封了后,无处可去的男主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因为昔日的伙伴都毅然全部离去,这点让人心寒至极,难道昔日的友谊就不会有那么一丁点的东西存在?当然这只是电影,不可强求合情合理。(但这个情节我认为是整个剧处理得最失败的情节,坚持了那么多年,男主不应该会那么轻易就放弃。)在配角的劝说下他醒悟,决定还是用舞蹈赢回自己的人生。在比赛场地女主突然出现,因为她的出现,形势扭转,海盗团最终赢得了奖励,也赢回了自己的场地。
男主对电影的追求,也让他进入了真正的电影学院,爱情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感动的是影片的配乐,几个舞蹈场面,比如水中舞蹈那一段。(好象很多跳舞的电影,都少不了在水中或者雨中跳舞的环节)当然主题青春不能放弃理想才是真正让人感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