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佰影评
《八佰》是一部拥有超越其电影本身意义的作品,甚至借由“戏”的意象引出了对电影本质的思考,拓宽到观众对电影态度的边界,观看和目光所蓄积而突破荧幕内外的潜在价值,荧幕前的观众也参与其中,将要继续完成这场戏最后一个环扣。
《八佰》也许不会在世界影史上留名,但相信在中国的战争电影中是可以拥有很大分量的。追根究底,《八佰》从来没有放弃作为它作为电影的存在,这也是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大多只能供国人自我高潮的原因。
首先,从过硬的技术上看,《八佰》的摄影师曹郁对两岸的落差氛围是有很明确清晰的把控的,南岸的灯红酒绿人的衣着皆是高饱和度,而北岸却是灰淡黄绿的末世降临。作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片子也达到了其追求的宏大质感。
除了上述“戏”的意象之外,白马的出现也贡献了很多神性的瞬间,它几乎伴随也代表了那一群守在四行仓库中的人们。从初始的惊慌失措妄图逃窜,到顺从本性开始奔跑,想要逃脱又不愿离去,成全了自己,但最后又重新被拉回既定的路线,判断不了的未来。
比较令人感动的细节是影片对个人结果的呈现方式。与此相辅的是演员的阵容都是老熟人了,因此当观众陷入对主角光环的信任中,而陈树生的自爆,端午的死亡,老铁的破相......他们受到的伤害清脆又不可置信。
影片也从不吝于给早走的英雄戏份。包括最后选出来的敢死队的结局也在被日本兵发现时戛然而止,冲刺过桥的人们下场又如何呢,历史早已给我们更残酷的解答。
2.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管虎执导的战争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影片已于8月21日正式公映。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抗击外敌浴血奋战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导演强调:“战争中的人的个体体验是最重要的,我更关注人。”影片聚焦战争中的“小人物”,他们不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国人,在残酷战争的面前,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惊慌、绝望,但是战争也激发了他们的血性,他们用最英勇的行动来抗击外敌,即使过去70余年,“八百壮士”也依旧值得记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2、《八佰》是群戏,主演包括了王千源、张译、姜武、黄志忠、张俊一、欧豪、杜淳、魏晨、张宥浩、唐艺昕、李九霄、李晨、俞灏誉隐明脊闭等等,电影的人物线是跟随战斗时间线走,通过四行仓库的战斗串联人物,导演想要刻画一幅战争群像,他做到了,并且展现了战争中的深刻人性。
3、片中的“八百壮士”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就是影片中的主角,导演管虎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士兵和连排军官,他们是战争中的“小人物”,但正是这样数十万的士兵构成了战争的主体。在四行仓库的战斗中,人性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现。因为仓库外是源源不断来攻击的敌军,坚守四行仓库就是一个死局,明知赴死而无畏,是为“八百壮士”。
4、“八百壮士”构成的主题是谢晋元(杜淳饰)率领的524团,在行军过程中,他们还收留了羊拐(王千源饰)、老樱虚裂铁(姜武饰)、端午(欧豪饰)、小湖北(张俊一)等一帮杂牌军,他们有的是被打散的正规军,有的是文职官员,有的还是少年赶来打扫战场的,没想到进入四行仓库阵地,打出这血性一战。
3. 电影《八佰》影评
电影《八佰》的影评有:
1、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2、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
3、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
4、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
5、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
4. 《八佰》电影反映了什么事情
《八佰》真实历史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上海四线仓库保卫战。
《八佰》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0z2zJUynrdcMDo0UnJNR_w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将于2020年8月21日全国影院上映。
5. 看完电影《八佰》后,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情节与现实的严重脱离
首先先定个调。八佰讲述了一个魔改于真实事件的战争故事。电影包含了导演认为的真实,以及导演认为的人性,以及导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这些真实、人性、还有精神都过于自我化、狭隘化,符号化,甚至是偏离事实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内涵层面空洞有余,高度不够,情节方面严重与真实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说服力大幅度下降。
这种英勇,这种无畏是具有极高可信度,是真实的。我相信,很多人会感动也是因此。但这种感动不该,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电影本身的感动。它的内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来自电影本身。且不论这个桥段设计所带来的逻辑争议。就在精神内核上出现问题时,这种表达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6. 你怎么理解电影《八佰》的主题与寓意
战场是阴暗沉郁的。尸体不甘地支棱在断壁残垣里,老鸹站在幸存的电线上餍足地“嘎嘎”地叫着,绵绵阴雨踩在脚下粘稠如血。
一条河,隔开了上海租界区和四行仓库,一方是灯火辉煌的快乐天堂,一方是黑暗沉郁的生死战场。
这是两块截然不同的天地,而这两块天地,也可以看做是当时中国境内平民现实的和心理的情状——战火到达处哀鸿遍野、人命挣扎,战火未及之处太平无事、日子照常。
战场是阴暗沉郁的。尸体不甘地支棱在断壁残垣里,老鸹站在幸存的电线上餍足地“嘎嘎”地叫着,绵绵阴雨踩在脚下粘稠如血。
当日本兵的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身边同袍的鲜血喷洒一身的时候,老葫芦带着端午和小湖北两个侄儿,就从新兵变成了溃兵。
逃跑的目的不是逃跑,是活命,前面租界区的半边天都映着温暖的光,而想要过去,需要过一座桥。
兵不能过桥。那条分界了租界区和四行仓库的河,仿佛是阳间和阴间的分界线,是活人和死人之间所差的那口气,是孙悟空给唐僧画圈的线,哪怕对面是肉眼可见的惨剧,“只要有这条侥幸的界限在”,那么隔岸观看战火,总是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
命运让人生,却也让人求生不得:
老葫芦混入平民队伍里,想趁乱过桥前往租界区,却在遭到拒绝之后被日本人抓住、虐杀;端午和老算盘想从河道逃走,路遇日本人从水路偷袭,只得潜在水中躲避,从日本人手中逃得一命,同行的另一名逃兵则在水底溺死了。
7. 八佰这部电影究竟讲了怎样的剧情
《八佰》主要讲述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和普通战争片相比,他更加重刻画人们对战争的认知:没有国,哪有家。
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在上海发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当时的战争很激烈,中日双方交战三个月,为了保存军事力量,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号称有800人,而“八百壮士”因此得名。在这一战中,没有人退却,没有人逃跑,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身后有家人,有朋友,有同胞,所以他们誓死守护四行仓库阵地,力战四天四夜,击退日军六进攻,可歌可泣。
《八佰》给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觉得它不是一部简单呈现历史真实事件的战争电影,而是一部带给大家许多“意义”理解的作品。它让人更好地理解了“家国”的意义、“壮士”的意义、“军民顽强抗争”的意义以及“舍生取义”的意义。
8. 八百讲得什么故事
很显然,电影《八佰》想表达的是:民族大义和人性光彩。电影表现的抗日战争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当时,上海大部分已被日本军占领,国军已撤退,仅留下一个营400多人在四行仓库抵抗日军。日军一个师团有上万,而且武器精良,士兵战斗力强。
赌场伙计阿飞往日流里流气,此时则像一个侠客,机敏地躲过子弹过了桥。就在他接近仓库大门时,连中两枪,身子在血泊中甩出几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鼓足力气,把电线辊子扔向受军......
他们与四行保卫战牺牲的战士一起,浴火重生,实现了人性的“涅槃”!电影《八佰》也由此实现了对“弱国悲剧”的超越,具有了民族性和艺术化的品位。
谢谢关注,若您对这一话题感兴趣,请分享作者为您奉献的深度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