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收集经典大片了
1. 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凯恩 (大国民)
导演: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编剧:Herman J. Mankiewicz ..... (screenplay) and
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 (screenplay)
主演:Herman J. Mankiewicz ..... Newspaperman (uncredited)
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 Charles Foster Kane
Gregg Toland ..... Interviewer in 1935 Newsreel (uncredited)
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 Jedediah Leland
多萝西·康明戈尔 Dorothy Comingore ..... Susan Alexander Kane
剧情介绍:
影片以本世纪初叶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凯恩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后死去。一位青槐旁拿年记者受新闻报刊委托调查这几个字的含义。通过查阅有关回忆资料了解凯恩青年时代的经历及其母亲的艰难身世。报社董事长伯恩施坦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战争的往事。凯恩的生前好友利兰讲述了他与美国总统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他与和第二个妻子、歌手苏珊的邂逅以及他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苏珊则在夜总会中介绍了她和凯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变迁;她在凯恩的支持下想饮誉歌坛,失利后变与凯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园隐居。直到最后焚烧凯恩旧家具时,才发现“玫瑰花蕾”原来是刻在他童年时代曾珍爱的雪撬上的字……
关于电影
拍摄于1941年的《公民凯恩》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在几乎所有的电影排行榜上都是风光无限,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启咐军和头号经典。这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处在战前电影伟大传统的结束和四五十年代电影的开端之间,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构思新颖的仰角镜头和简约而富于表现力的纵深镜头, 独特而又自然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移动拍摄, 以及音响、对白、用光的革新运用和独具匠心的配乐),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摄的,但由于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影射攻击自己,因此提出抗议,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尔斯听到此消息大为震惊,他只有一个挽救方法,就是拼命在小范围里放映影片,把口碑传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评价使得雷电华顶住了压力,否则这部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少数人的记忆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才后重新发行,先从欧洲受到重视,转而在美国本土的电视上放映。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其所讲的故事有价值。影片由六段有着内在逻辑的闪回组成,这几段倒叙并非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影片将镜头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个人奋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主演、摄影、录音及音乐等九项提名奥斯卡提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影片涉及的现实人物,最终只获得最佳铅搭原创剧本一项金像奖。
演员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是为演员度身定做的--不仅主角,就连管家雷蒙、政客盖蒂、童年凯恩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员多数来自威尔斯的以广播剧和舞台剧见长的水晶剧团,几乎没有电影表演的经验,但除了极少数的特写镜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奥逊o威尔斯本人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但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却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原因是片中没有可让演员"炫耀"演技的场面,但如果观众将剧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演员实在功不可没。
摄影
这部划时代影片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术上,该片首次采用了大景深镜头(即深焦距镜头),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及强度对比的黑白光影运用等。《公民凯恩》的构图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镜头的变化和停留中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张弛节奏。此外,还运用了堪称完美的蒙太奇镜头压缩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其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离异的过程,从结婚到离婚共八年时间,影片却只用了六个镜头就表现出来了。
为影片担当摄影的是格莱格o托兰德。托兰德加入剧组时已是好莱坞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但拍摄的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镜头都是威尔斯的主意。当摄影师表示机器已经摆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时,威尔斯便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入地下。
音响蒙太奇
《公民凯恩》的曲作者伯纳德o赫尔曼(1911-1975)也是水晶剧团的成员。这位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乐54部, 在其搭档奥森o威尔斯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凯恩》中,赫尔曼显示出对于复杂音响和音乐的处理能力,谱写了和镜头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乐,通过音响来转换场景。他的配乐犹如剧情的忠实仆人,并在其中一些段落显示出卓越才华: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的提名。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经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线性多元叙事
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上,《公民凯恩》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的手法,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多单元地去表现人物,使人物更为立体鲜活。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虽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史无前例的,从而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
非线性叙事技巧并非威尔斯首创,之前有几部好莱坞电影已尝试过,但威尔斯将这种"叠床架屋"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威尔斯更将玫瑰花蕾叫做"骗人的玩意儿",玫瑰花蕾的动机只不过是一个情节的嚎头,而通过对这一噱头的探索使叙事成型,将整个故事的蔓生枝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问题抓住观众,这也就使得该片带有侦探类型片的模式。
2. Casablanca (1942)
北非谍影 (卡萨布兰卡)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Michael Curtiz
编剧:Casey Robinson ..... uncredited
Howard Koch
Murray Burnett ..... (play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and
Joan Alison ..... (play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Julius J. Epstein ..... and
Philip G. Epstein ..... and
主演:Peter Lorre ..... Ugarte
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 Rick Blaine
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 Ilsa Lund
剧情介绍:
1941年。卡萨布兰卡。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要从欧洲逃往美国,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这使得这座城市的情势异常紧张。
里克夜总会的老板里克是位神秘的男子。 一日,捷克反纳粹领袖维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尔莎来到李克夜总会,希望通过里克获得通行证。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恋人,过去的误解解开后,伊尔莎徘徊在丈夫与情人间,而仍深爱着她的里克,却决定护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离开萨布兰卡。在机场,里克开枪射杀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后,目送着心爱的女人离开……
3. The Godfather (1972)
教父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 (screenplay)
Mario Puzo ..... (novel)
Mario Puzo ..... (screenplay) and
主演: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 Don Vito Corleone
Franco Citti ..... Calo
艾尔·帕西诺 Al Pacino ..... Michael Corleone
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 Kay Adams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 Tom Hagen
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 ..... Michael Francis Rizzi (uncredited)
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 Santino 'Sonny' Corleone
艾尔·勒提埃里 Al Lettieri ..... Virgil 'The Turk' Sollozzo
剧情介绍:
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科莱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唐·科莱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教父”有三个儿子:好色的长子逊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逊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构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大女婿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教父”中枪入院。素洛佐要汤姆设法使逊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逊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
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气。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素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素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逊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被人打得千疮百孔。“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
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亲自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逊尼报了仇。
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科莱昂。
幕后制作:
把马里奥·普佐虚构的纽约黑手党塑造成一个实现美国梦的家族奋斗史,这是科波拉最了不起的地方。影片从40年代末着手往后叙述,极具宏伟的史诗气派,同时又有非常细腻的细节。无论是白兰度饰演的大家长,还是帕西诺的新一代,人物刻画既个性化,又不乏代表性。暴力场面也有如此双重性,既写实,又有歌剧的壮观。事实上,整部影片将一些没有社会内涵的打打杀杀升华为美轮美奂的歌剧,达到黑帮电影的最高境界。片尾洗礼的婴儿是科波拉的亲生女儿。本片荣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
4.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乱世佳人(飘)
导演:乔治·丘克 George Cukor ..... 0 (footage refilmed by Victor Fleming) (uncredited)
Sam Wood ..... 2 (uncredited)
Victor Fleming
编剧:Ben Hecht ..... uncredited and
Jo Swerling ..... uncredited &
Sidney Howard ..... (screenplay)
玛格丽特·米歇尔 Margaret Mitchell ..... (novel)
David O. Selznick ..... uncredited and
John Van Druten ..... uncredited
主演:克拉克·盖博 Clark Gable
费雯·丽 Vivien Leigh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 Olivia de Havilland ..... Melanie Hamilton (as Olivia deHavilland)
海蒂·麦克丹尼尔斯 Hattie McDaniel ..... Mammy
剧情介绍: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 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
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
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幕后制作:
时代背景:美国内战;地点:美国南方;戏剧高潮:火烧亚特兰大。在如此壮丽的时代画卷上演绎出一个极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开创了以真实而辽阔的历史背景加虚构人物故事的爱情史诗片先河(该传统发展出《日瓦戈医生》和《泰坦尼克号》等佳作)。这部早期的彩色片保持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原著的韵味和深度,既有色彩浑厚的大场面(如女主角跨过遍地伤员的镜头),又有对人物命运的细致刻画(请注意黑人女仆的性格)。无论你认为素材像莎翁名剧还是像庸俗肥皂剧,影片取得惊人的艺术和商业成就。英文片名《飘》(即《随风而去》)出自美国诗人欧内斯特·道森的一句诗。女主角的经典压轴台词“明天是新的一天”乃原作出版前的暂定名。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七项大奖。1994年的续集《郝斯佳》(Scarlett)是一部长达360分钟的电视剧,豪华制作,服装布景等下了血本。故事讲郝斯佳跟白瑞德离婚后依然藕断丝连,她甚至回到爱尔兰,被控谋杀等等。影片根据雷普利小说改编。
5.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劳伦斯(沙漠枭雄)
导演:大卫·里恩 David Lean
编剧:Michael Wilson ..... (screenplay) originally uncredited
T.E. Lawrence ..... (writings)
Robert Bolt ..... (screenplay) and
主演:大卫·里恩 David Lean ..... Motorcyclist by Suez Canal (uncredited)
Robert Bolt ..... Officer with pipe gazing at Lawrence (uncredited)
彼德·奥图 Peter O'Toole ..... T.E. Lawrence
奥马尔·沙里夫 Omar Sharif ..... Sherif Ali
安东尼·奎恩 Anthony Quinn ..... Auda abu Tayi
亚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 Prince Feisal
Jack Hawkins ..... General Lord Edmund Allenby
Claude Rains ..... Mr. Dryden
剧情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一个“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
劳伦斯在去麦地那会见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的途中,遇见了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此人年轻剽悍,后来给了劳伦斯很大的帮助。劳伦斯到费萨尔处,只见他的大本营遭到土尔其飞机的轰炸,伤亡惨重。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劳伦斯则与阿里率领突击队穿过沙漠,冒着炎热与风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该城。
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枝弹药,叫他们牵制士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赂。他换上阿拉伦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主严重分歧,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幕后制作:
本片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场面宏伟的史诗片。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到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影片的导演手法及摄影极为出色,既展现宏伟壮观的战斗场面,又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出身卑微、高深莫测、胆略过人、又受虚荣和情欲支配的冒险狂。本片荣获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6. The Wizard Of Oz (1939)
绿野仙踪
导演:King Vidor ..... 2 (Kansas scenes) (uncredited)
茂文·勒鲁瓦 Mervyn LeRoy ..... 7 (uncredited)
Victor Fleming
Richard Thorpe ..... 3 (footage unused and completely reshot) (uncredited)
编剧:Herman J. Mankiewicz ..... uncredited
L. Frank Baum ..... (novel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uncredited
L. Frank Baum ..... book
John Lee Mahin ..... uncredited
Samuel Hoffenstein ..... uncredited
Edgar Allan Woolf ..... (screenplay)
Noel Langley ..... (screenplay) and
Noel Langley ..... adaptation
Florence Ryerson ..... (screenplay) and
Jack Haley ..... additional dialogue (uncredited)
Bert Lahr ..... additional dialogue (uncredited)
主演:Jack Haley ..... Hickory/The Tin Man
Bert Lahr ..... Zeke/The Cowardly Lion
George Beranger ..... Extra (uncredited)
Addie E. Frank ..... Munchkin (as The Munchkins and as The Singer Midgets)
Jimmy Rosen ..... Munchkin (as The Munchkins and as The Singer Midgets)
Billie Burke ..... Glinda, the Good Witch of the North
剧情介绍:
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音乐电影。小女孩桃乐丝因为与收养她的婶婶顶嘴,独自外出,结果被龙卷风刮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小人国。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想要胆,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了女巫婆的阻挠,终于来到水晶城。但他们发现法力无边的魔法师不过是一个同样被龙卷风刮来的魔术师,根本没有什么法力。正当他们失望的时候,魔术师却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使他们一一实现了愿望。桃乐丝终于回到了婶婶和叔叔们身边。
幕后制作:
那《飞越彩虹》的歌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在纯真和童趣中成长。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符、每一样道具都已成为电影史的瑰宝。现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谁能复制朱迪·加兰的歌声?本片曾有一个1925年的无声版,还有一个1978年的黑人版(The Wiz),由戴安娜·罗斯和迈克尔·杰克逊主演,场景搬到了纽约,但最难容忍的是没有采用经典版的歌曲。
7. The Graate (1967)
毕业生
导演: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
编剧:Calder Willingham ..... (screenplay) and
Charles Webb ..... (novel)
Buck Henry ..... (screenplay)
主演:Buck Henry ..... Hotel Desk Clerk
Mike Farrell ..... Bellhop in Hotel Lobby (uncredited)
Noam Pitlik ..... Gas Station Attendant (uncredited)
达斯廷·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 Benjamin Braddock
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 Mrs. Robinson
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 Apartment House Resident (uncredited)
Katharine Ross ..... Elaine Robinson
剧情介绍:
本恩的父母忙着筹备庆祝他毕业的家庭晚会,但本恩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却对这个小伙子很感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风流的夫人不断挑逗本恩,但被拒绝。可是日子如此无聊,不久后他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的约会,同时他也爱上了太太的女儿伊莱恩,遭到鲁宾逊太太坚决反对。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讲述了自己的坠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她伤心地与一个叫卡尔的人伧促结婚。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
幕后制作:
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厂垄断制度,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本片,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这个电影变革里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本片属社会讽刺喜剧片,关键词“塑料”是那个时代的象征,高潮戏男主角追婚已成经典。三位主演均有出色的表现,影片音乐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片是霍夫曼和导演尼科尔斯的成名作。
8. On The Waterfront (1954)
码头风云(岸上风云)
导演:伊利亚·卡赞 Elia Kazan
编剧:Budd Schulberg ..... (story)
Budd Schulberg ..... (screenplay)
Malcolm Johnson ..... (suggested by articles)
主演:Michael V. Gazzo ..... Bit (uncredited)
Karl Malden ..... Father Barry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 Terry Malloy
爱娃·玛丽·森特 Eva Marie Saint ..... Edie Doyle
罗德·斯泰格尔 Rod Steiger ..... Charley 'the Gent' Malloy
剧情介绍:
昔日曾经是职业拳击家的特里·马洛伊,血气方刚,现在纽约港当码头装卸工,并为工会头目约翰尼·佛兰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杀死了特里的朋友乔伊。
不久,特里结识了乔伊的妹妹——大学生伊蒂。伊蒂亲眼目睹码头工人的悲惨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亲兄弟为工人说了几句话就惨遭杀害,决心和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为码头工人伸张正义。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触中,他告诉伊蒂他的人生哲学是“在别人能动手之前,自己该先动手”,伊蒂指责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没有丝毫人类的仁爱。?/ca>
② 电影《地心引力》观后感
——《地心引力》观后感
2013年11月19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一男一女两名美国宇航员在美国太空站出舱维修望远镜时,在遭遇爆炸卫星碎片的重挫的险情后,飘浮在茫茫太空,在毫无外界援助的重重险境中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男宇航员Matt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开动航天飞机服牵引女主角Ryan,让她登上了俄罗斯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再设法到达中国的空间站,借助神舟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而断开缆绳,让自己却消失在茫茫太空,把生的希望留给Ryan,把死的悲壮留给迅唯自己。
影片展示了普通人在地球看不到的种种神奇美景:在外太空领略地球日出的美景,雄壮,神奇,迷人,从外太空俯视地球的夜晚,光怪陆离,绚丽多彩。蔚蓝纯洁的太空美得让人窒息,回旋凝固的乳白色的云团,崇山峻岭也变得渺亩念培小,江河湖海变得宁静,光亮与黑暗共存的图景令人匪夷所思。外太空的景色多么美好!
影片中一些不为人在意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当Ryan在俄飞船中绝望地呼救搜索信号时,搜索到地球某处琐碎嘈杂的家庭生活的声音,其中还听到有婴儿的声音,狗的吠叫,Ryan甚至还和狗狗一样学着样子叫了好几声,这一切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声音让Ryan重新振作,但宇航在外太空的死寂,加上飞船没有燃料,Ryan绝望到要关氧气自杀,临死前的梦境反而提醒了Ryan如何险中求生,正确驾驶飞船飞向天宫。
Ryan此行,有多少险情高贺,可谓步步惊心,险境重重:修复望远镜时,空间站被卫星碎片击得粉碎;Matt接着她接近俄罗斯空间站时,因Matt的航天飞机服燃料用尽,差点错过空间站;快进入到俄空间站时,宇航服内氧气消耗殆尽,又差点丢命;进入到俄空间站又几乎被站内大火吞噬;驾驶俄飞船想要飞抵天宫又被降落伞缠住;出舱拆卸降落伞时又遭遇碎片袭击;想要飞近中国天宫空间站时,俄飞船又燃料耗尽,只能任其飘荡;逆向思维,成功开动飞船靠近天宫时又几乎错失良机;搭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又因坠落在水域,几乎溺水身亡,凭借惊人的毅力奋力爬出舱外、潜泳出水面,Ryan总算真正回家了。
然而强大的地球引力让她步履维艰,但得以重生后的Ryan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有力,因为,那是生命的脚步。
③ 电影《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的豆瓣评分是多少
豆瓣评分是8.7分。还不错,但是可以更优秀。
总的来说,电影《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故事实在是很简单,尽管是在二战背景下,但是都在刻意表现出轻松氛围,所以实际效果就有点像虚假的童话,而且电影并没有过多展开一些相关情节,这使得《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的故事性显得比较弱。
④ 【逆世界-来自青春期孩子的逆向思维】
我们可能在科幻小说中看到过逆世界的存在,比如有一部电影就叫《逆世界》,还有美剧《怪奇物语》等。然而,很少画画的孩子,用陆地和海洋画了一幅名为《逆世界》的画。正是这幅画,让我看到要进入青春期的他正在开启新的心智模式。
说到青春期,总让父母有点担心,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这是普通现象。但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期呢?
认识青春期
有关专家指出,因环境与食物的变化,孩子的青春期已提前,女孩9-10岁,男孩11-12岁, 就已有孩子进入父母感受最明显、最深刻的“青春叛逆期”。在这个阶段,其生理逐步成熟、认知能力提高,对探索、建立自我产生兴趣⋯⋯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是孩子逐步成长的表现。
但是,因为互联网等媒介对孩子的渗透性;孩子成长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对未来步入社会的压力骤然增加等原因。孩子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困惑、混乱、矛盾与冲突,更有甚者,会对自我存在意义产生怀疑,并会形成不良情绪埋在心底。所以,青春期是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
了解与青春期孩子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管教Or放任v独立or关注
出于传统观念,有些父母不自觉的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甚至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于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也有父母因应试焦虑,强制性送孩子去各种辅导班。
还有的父母出于工作等原因,釆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交给家中老人或委托机构。
部分父母则过分溺爱让其失去独立能力⋯⋯
但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各种权利与自我主张,如话语权、隐私权等,于是做出一些挑战父母权威的事,宣布独立宣言。
有的孩子则做出其他不良行为引起父母关注,唤起其重视, 来寻找个人存在感和认同感。
父母应对方式探讨
不能针尖对麦茫: 控制情绪or倾听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很容易与孩子之间产生语言冲突,做好情绪控制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因为青春期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将堆积的大量负能量发泄出来,作为不良情绪的出口对象往往是父母。 父母如果沉不住气,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抑的方法,与孩子一起较劲,只会造成恶性循环。 更多时候,应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当叛逆期的孩子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倾诉。 如果一味的说教,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听多了,孩子即对这些话“百毒不侵”。 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才是对症下药的良策之一 。
回忆小时候: 换位思考or双向沟通
小时候,我们也不喜欢父母过于唠叨和约束,只是长大了,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临考复习期间,孩子说:"妈妈,我们上学也很累。"怎么办呢?其实想想,他们真心比我们还是孩子时累。所以此时强调学习多么重要没有意义,可以很诚恳的表示:"嗯,妈妈知道的,你和大家都很努力",于是给他一个拥抱,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大多时候,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情绪的表达,一个理解。
少儿期,父母往往占主导地位,单向性与孩子沟通。青春期,父母就要采取双向沟通方式, 把角色转换过来,听听孩子对大人教育的看法。有时候,我们反而能从不断的沟通中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情感交流or适时鼓励
身边有朋友反映,进入青春期孩子不听劝、爱玩、厌学,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或者不嫌滚陵想和父母沟通,逃学,抗压能力差等。备埋是不是要投其所好?或许,这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方式芹戚。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互动,但互动的方式可以坦诚交流。比如有的父母不会玩游戏,我们是否可以换别的互动方式呢?有效陪伴才能促进情感交流,不是一个看电视一个玩游戏。据有关数据统计, 青春期孩子60%以上希望和同学交流或躲在房间,但并不代表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
同时,可多鼓励孩子增加自信。孩子如果早期在一些事情上受挫折,缺乏自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受自尊心的趋势,会将自己严实包裹起来,拒绝指导,怕自己做不好,受更大打击,这是一种现象。 多鼓励,避免孩子在情感交流上孤独,才能为良好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允许犯错or树立榜样
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孩子妈妈,分享孩子教育时强调:美国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与国内的不同是允许孩子犯错⋯⋯但过分关注学习,不顾孩子身心需求仍然是国内一些家长的选择。在父母追求绝对完美的压力下,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愿学习、逃避学习,逆反、不听话,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父母。要求完美,不允许孩子犯错。
青春期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家长应该下放一些权利,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古人也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如何总结经验。这一点,对很多家长而言, 重要的是犯错边界把握还有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 父母要多学习,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当父母成长时,孩子也会成长。
我和孩子沟通"逆世界"的画,他说:"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叫"逆世界"。陆地和海洋相互轮换,好与坏,美与丑进行调转,但在生物链里,表示坏的仍然只能有一个。"我问他:"为什么不会有两个或更多?"他说:"逆世界"和现在的世界一样,好的多,坏的少,一个就够,再多就乱了。"他这么说,我有点放心了。
几天后,我联想到进化论,又和他交流:像这样一个相反颠倒的世界,画中的生物,想要真正融入到对方的生活,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和对环境的妥协。那些能够海陆通吃的生物们,都是有勇气能迈出第一步的物种,才得以进化适应⋯⋯
这时,孩子说:"妈妈,我没想那么多,只是等你加班时随便画,你拔高了……"我愣了一下,瞬间忍不住哈哈大笑。
孩子进入青春期并不需要特别着急,一切顺其自然。把他当作大人一样尊重对待即可。如果,没有跟上自己的节奏,请等一等。 每一朵花,自有它盛开的季节。不急,不慌。静静等待。
⑤ 影片赏析之《艺术家》
众所周知,电影起源于法国巴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一分钟的会动的镜头在法国一家地下咖啡馆上映,就此开启了无声电影时代。在2011年,一部致敬好莱坞的怀旧默片《艺术家》上映了,这是一部美式爱情作品,但这爱,讲述的是对电影的爱,确切地说,是对无声电影时代的爱。
故事背景设置在1927年,这是有声电影冲击无声电影的重要年份。影片用极为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对未来毫无知觉的默片时代的艺术家的种种焦虑和不适。故事中乔治·瓦伦丁是原来默片时代风光无限的明星,在镁光灯和粉丝追逐中,他自我陶醉并形成了骄傲自负的性格。性格极好,又肯努力的派茜·米勒当时因为和乔治的合作而有了一点名气,得到了一些机会,一步步努力着,且派茜心中十分钦慕乔治。在有声电影时代来临时,派茜投入有声电影的大潮中,一炮而红,事业如日中天。而乔治却不愿意接受这一新事物,坚守着自己对于无声电影的那份喜欢,拒绝了一切有声电影的邀约。但是渐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无声电影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乔治接受不了,决心自己投资拍摄一部无声电影,想借此重新将无声电影带回大众的视野中。但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冒险。电影不卖座,与此同时,股市崩盘,乔治破产了,孑然一身的他不得不变卖家产,接受默片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实,这时候,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绝望的乔治烧掉了自己之前拍摄的所有的无声电影的录影带,却把和派茜合拍的电影死死抱住。
在有声电影时代事业如日中天的派茜一直关注,爱慕着乔治。在火灾之后,乔治被派茜接到自己家中休养,却在无意中发现自己被拍卖走的物品,强烈的自尊心和受挫感使乔治企图吞枪自杀,关键时刻派茜赶到,在一番劝说之下,乔治答应和派茜一起拍有声电影。最后,在派茜的积极劝说和情感慰藉之下,乔治顺利过渡到了有声时代,再度展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艺术才华。
在柴焰老师的讲解中,有提到为什么《艺术家》会在国际影坛上风靡这么久,并在2012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五项大奖:
1,以“技术”倒退的逆向思维展现纯粹的不加矫饰的电影艺术之美。
2,影片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对好莱坞时代的怀旧心理。
3,现代的拍摄手法(包括影片中男主人公酒吧买醉的那一段,镜头从男主人公转向桌面上的倒影,在慢慢转向男主人公,还有斜镜头等)。
那现在来谈一谈《艺术家》带给我的一些感受。随着技术在不断革新,科技不断发展,许多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运用工具都在发展。有了计算机,再复杂的计算也不过几秒,通晓较为原始的计算工具——算盘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现在孩子几乎不知道算盘是什么。有了自动化工具,铁雕的部分工艺已不再需要锅炉,直接用轻便的点焊方式去代替。有了互联网,很多时候大家也不必为了看一场演出而露天站立了。互联网时代,技术化时代,我们在享受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如此大的便利的同时,那些传统的工具,方式,包括,茶艺,书法这等千古流传的传统技艺,或者说是文化,我们对它们的标签已经脱离日常依赖,将之作为艺术了。现代的技艺与工具,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好的各种体验,但追溯到源头的那些东西,似乎,我们都习惯了用“韵味”一词去概括。而所谓的艺术或者是韵味,在我看来,就是不落实处,不能完完全全表达清楚。因为落实地清楚了,就俗了。
回到《艺术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守成是不是死板,我觉得,如果是技术上,是;如果是原则上,方法上,不一定。因为,还有种东西,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