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精准塑造剧作中的人物
我们将探讨这些话题:
1、人物塑造是剧作的灵魂。
2、编剧如何爱上角色,让人设生动真实。
讲师简介:
闫凤祥,编剧。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10年开始从事编剧工作,主要电影作品有《不二神探》、《梦想合伙人》。
主题分享
本期我分享的主题是“如何精准的塑造剧作中的人物”,艺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归根结底“戏的根本点,也就是故事的根基,就落在了人上”。
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性格塑造与人性的真相,才是故事本身真正能够打动观众,并引起共鸣的灵丹妙药。也是所有喜欢故事想要成为编剧的人,去开启剧作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人物的塑造与人物真相的揭示,才是剧作的灵魂所在。
人物塑造是剧作的灵魂
作为编剧,我觉得创作剧本写故事,还是一切以人为本、人物驱动故事。完成一个作品,起手要先去写人物小传,而后再去丰富故事大纲,最终完成剧本写作。人立住了,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然,大家可能会问,我们平时看电影电视剧,都是看事也看人,那么情节结构和人物,哪个更为重要呢?亚里士多德曾经权衡后得出结论,觉得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然而到了19世纪,许多人认为故事,情节结构这些仅仅是一个为展示人性而设计的器皿,观众更想要看到的是令人痴迷的、复杂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我们普遍认为人物与情节结构,两者互相连锁,也互为镜像,相辅相成。
一个故事的事件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压力之下,所作出的选择和他们采取的行动,然而人物在压力之下的选择是什么?他如何行动?这些就可以揭示人物真相和内在的本性,所以人物的塑造和人性深层的挖掘才是剧作的根本,是他的灵魂。
如果你改变了一个人物设定,那么你的情节事件的设计也将随之改变,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人物驱动故事”。事件设计与人物设计互为镜像,没有人物的设定就不可能推动合理的剧情与事件。没有合理的事件,你的人物也不会得到深层的展现与刻画。
我们在完成一个剧本写作的时候,会凝聚了编剧百分之百的创造性和劳动力。这其中,编剧75%的心血和精力会耗费在人物深层性格的挖掘,和人物的塑造,以及事件的设计安排上面。其余的部分则是对白与描写。所以在现实主义题材中,一个鲜活而真实的人物,就变得尤为重要,事件、情节其实并不难做,最难的是捕捉一个十分精彩而又立体,鲜活而又真实的人物形象。
我们所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人物推动剧情,而后,剧情中看人物的行动。当行动遇到压力,再从面对压力时人物做出的选择中,看清人物真相,揭示人物本性。所以人物塑造,及人物深层性格的挖掘,是重中之重,是剧作的灵魂。
人物塑造与人物真相,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先来说什么是——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是一个人的一切可以观察到以及潜意识的信息综合,比如,年龄,智商,性别,形象,语言,首饰风格,穿衣搭配,房子的装修风格,车子类型,业余爱好。还有人物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职业习惯,恋爱经历,童年阴影,价值与态度,他的信仰,语言,伤痕,困境等等。你要不断的追问,甚至拷问你的人物,从小到大的成长,哪些对他有着莫大的影响,导致今后他的行为与思想的形成,并因此产生了一连串的抉择与处世态度,面对不同事件,做出了不同的行动与做法。
你想的越细致,越具体,你的人物就会越立体,越鲜活。当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摆在面前的时候,你的人物就会变得真实可信,并且在剧本中,在纸上面生活的很自然,他的话就会自动说出口,他的行动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你所需要继续做的,就是在剧情上,做选择与铺垫,并且设计一个绝境的死角,将你的人物逼进角落,或者推到悬崖边上,让他做出抉择,而这个抉择足以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人性,这才能达到内外兼备的塑造人物。
接下来我们谈谈什么是——人物真相,大家都听过“人物弧光”,优秀的作品不但可以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者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塑造人物时,一定要让他有所成长,或者变化,比如一开始这个人物很胆小,到最后成长为了人民英雄。或者是一开始这个人非常的吝啬,到最后他变得非常慷慨。这就是一个变化,一个成长,也就是所谓的人物弧光。当你的人物弧光越漂亮,你的人物真相得以揭示的成功几率也就越大。
举一个比较大家都知道而且比较经典的形象,比如哈姆雷特,从一开始塑造的人物特征,就是从大学回家参加葬礼,他悲痛伤心,迷茫,希望自己也死去。到第二层变化,引入了人物内心的深层感受,他真实的性格就是在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得以体现的,比如他为什么选择A行动而不是B行动,为什么选择装疯复仇,而不是选择颓废下去,为什么选择隐忍的暗中筹谋,而不是鲁莽的刺杀等等。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中,他的人性和内心的真相得到了揭示。第三层,就是人物内在天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发生冲突,他表面上是敏感悲伤的,但人格面具之下隐藏的其他一面,他是一个敏感又谨慎,懦弱有勇敢,坚强又脆弱的人……很复杂,却因为有了多维度的塑造,而变得真实可信,充满魅力……
一般来说,我们的故事人物塑造到这个层面来说已经是比较深入了,但是大师莎士比亚更狠更牛的一点就是他继续在揭示着这个人物的内心,也就是有了第四个层面。第四层,就是揭露人性本性之后,故事开始又给他施加压力与选择的难度,当他可以轻而易举杀死叔叔的时候,发现他正在做祈祷,而此时杀死他,他的灵魂可以升上天堂。而哈姆雷特选择的是要等他真的注定要下地狱的时刻,再把他杀死。此举动的选择,可以挖掘出哈姆雷特内在多维度的深层性格,与矛盾纠结的融合,展现哈姆雷特复杂的人性。
我刚才上述所说的这些动作事件的设计,其实就完成了一次人物弧光的转变,在人物塑造的基础上,通过压力与选择揭示人物内在的深层性格和人性的剖析,其实由表及里的塑造和挖掘人物,才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物。
美剧或者韩剧等擅长把虚拟的事情写的真实,很多国产剧,就经常会把真事写假了,原因往往出在了人物身上,人的人性很假,塑造的比较浮夸或者皮毛,他的选择很假,就会很假。这个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和改进的地方。
回到之前最开始的一个问题,到底是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呢?如果一定要分伯仲的话,必然是人物为先,人物塑造及设定是重中之重。如果说是先设置好了人物的性格,通过细化,丰满,等各种手法来将你的人物角色塑造的相当丰满了,并且你已经思考的很透彻,挖掘到了人物真相,人物内心深层次的人性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剧本成功的几率已经很高了。
接下来的事件与情节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真相,表达刻画人物形象来服务的。最后你可以投身成为你的角色人物,“正推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你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发现了一类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女明星们。有一类女明星,她们很漂亮,有钱又有名气,几乎全世界的男人都会围着她们转。这也许是你的初步设想,接下来你应该去挖掘这个人物的内心。比如她是否有什么缺点?心理是否有什么困境?她想要什么?她又害怕什么?她为什么会成为自负傲慢的人?她的家庭环境如何,父母的职业是什么?对她造成了什么影响?她这样性格的人,又会遇到什么事?并且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说出什么样的话?面对选择和压力的时候,她会怎样做呢?这些东西如果你能够深挖或者丰富的很具体的话,那么他即将做出什么样的行动,说什么样的话这些都会跃然纸上,自然而然的去发生推动,
比如这个女明星非常的自恋,而且傲慢,如果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遇到了一个尾随他进电梯的男人的时候,她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觉得这个男人其实是她的粉丝,尾随她是想要签名照的,那么接下来的事件情节就会朝着这一个方向去发展,也就有了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面千颂伊与都敏俊第一场在电梯里面相遇的这场戏,这场戏产生了很好的一个喜剧效果,就是因为从人物的性格设定出发引发了独特的戏剧性,接下来的人物关系的转变和后续的情节发展,因为这场戏的设定有了很好的一个铺垫和引导作用,你设想一下,如果千颂伊不是自恋也不自负的话,她就不会很冲动的去误会别人,那么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这场戏就不会成立。如果他们不产生误会的话,那么后面所有的一种关系的转变,互相吸引互相好奇的这个剧情就开展不了。
编剧如何爱上角色,让人生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编剧一定要去关怀,去爱护你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角色。这就更需要在人物性格塑造上面下功夫。
如何塑造人物的性格呢?
第一,要先拷问人物,探究他的童年经历,家庭背景,教育成长,恋爱经历,等等。 但落实到具体上,就是人物的语言习惯,行为举止,穿衣打扮,甚至喜好品味,诸多生活中的细节,会构建出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
第二,这些只是表层的塑造,而完成这些之后,还要进行内心的剖析,探究人物内在的情感,欲望,性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你把这些小的越具体越扎实,这个人物就越鲜活,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技巧性的东西,比如说让你的人物不完美,让你的人物一定有缺陷,嗯有个小小的口头禅或者是小缺点,或者是让你的人物有成长有转变。
第三,让你的人物有一个艰难的选择,比如说《泰坦尼克号》里面,杰克是跳下大海,他做出了让自己牺牲来守护罗丝这样的一个行为,这样一个选择为爱牺牲做出的判断,能够揭示出这次爱情的伟大,杰克内心的伟大,还要给你的人物设置一些生动的细节来呈现他之前的前史和内心变化,比如段奕宏老师每部戏都会找个人物细节动作,《非凡任务》里,是不是煽动手帕,擦汗,就是内心的映射变化。
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验和心得,我在写《梦想合伙人》的时候,塑造唐嫣饰演的顾巧音这一人物时,给这个人物形象的标签就是拜金女,她十分的美艳,性感,俏皮。对物质要求很高,对男人的财力要求更高。她进入MBA商学院的目的,就是掉一个金龟婿。奉行的是女人再能干再有本事,都不如嫁个有钱人。
从她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都能看得出她的表层性格,很张扬。但考究到她内心层面来说,丰富了她的前史背景,她是一个小城镇的姑娘,家里很穷,自己虽然长得漂亮,但并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千辛万苦咱的积蓄,还要为父亲还债。于是,她不得不利用自己的美貌,来换取想要的生活,给家人和自己一个安稳的未来。
直到她进入到MBA ,遇到了其他两位女合伙人,姚晨饰演的卢珍溪,郝蕾饰演的文清,稀里糊涂的开始创业后,顾巧音才找到了真实的自信,和真正的人生方向。原来想要的好日子,富贵的生活,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努力,打拼回来,她可以不依附于男人口袋里的信用卡,自己就是自己的信用卡。
关于她的性格塑造,和人物真相的揭示,就是在面对压力事件的时候,她的选择。从一开始,她去MBA 上的第一堂课,看到每位男同学的时候,眼神犹如高科技扫描仪一样的去迅速判断,男人的身价财力如何,带的表价值多少,西装是否是大牌,鞋子手包是否值钱,以及是否佩戴婚戒。这些都是她眼睛里,心里能够迅速捕捉到的。虽然为了喜剧效果,稍微夸张了一些,但用比较具体而直观的细节来支撑人物性格和目的。
当时,《来自星星你》的导演,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问我,真的会有这种人存在吗?我说是的,的确在我身边,有这样眼神敏锐的人存在,他们很擅长看出你的手链的牌子,以及价钱,你的衣服是否是当季新款,以及你的包包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我觉得很有趣,于是就运用到了角色身上,来丰富她。
其实,编剧在每一次剧本创作的时候,你的灵感,或者素材都是来自于你平时对生活的积累,对人物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 所以,尽可能的热爱生活吧,去带着爱感受人物,品味人生吧。
提问环节
Q1:到底是根据剧情设计人物性格使其有利于剧情的推进,还是设计好人物性格让剧情来使人物更加饱满?
闫凤祥:其实,这属于两个问题,可以拆开来看。一个问题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设计你的人物性格,然后更有利于去推进剧情。
另一个问题是根据人物性格的设定,来用剧情揭示人物,使人物的塑造更加饱满。就像前面我提到过的,人物与情节其实是“互成镜像”“相辅相成”的。有的故事是先由一个“故事核”或者说是一个“核心点”来展开的,由一个独特戏剧情境,场面,或者事件,来引发出创作者对于事件背后的人物产生了好奇心,和挖掘深层故事的热情。
比如,某一天你看到了一则新闻,有一个“故事核”正打动着你,当冰冷的牢房内充满了温情和阳光,那会是怎样的场景?一个小女孩为了替他蒙受不白冤屈的父亲洗脱罪名而孤军奋战,甚至想尽办法钻进了看守森严的牢房内,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两个剧情点足以发酵出完整的一个故事,当你找到情节依据之后,便要开始慢慢的丰富人物设置,塑造你的人物了。
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倒推的手法。比如:创作者会去想,父亲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独特的设定呢?使他不足以有申辩能力,而蒙受了不白之冤呢?随着创作者的思考,从众多选项中最终选择一个合理的设定:父亲这个角色,是一名只拥有6岁儿童智商的中年男子,也就是俗称的——智障患者。他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没能运用正常人的行为来为自己解围。接下来,创作者觉得女儿为救父亲而潜伏进入牢房这一场景核心的戏剧点很好看,那么就要去将它的发生变得合理化。又会去思考,女儿是什么样的人物?她的设定如何变得合理化。最终,确定了女儿的设定是一名年幼的小女孩,她潜伏进入牢房的方式是藏在了一个纸盒箱子里面。给冰冷的牢房里,带去了温暖的欢笑,与浓浓的亲情。小女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律系高材生,并在多年之后,为自己的父亲伸冤成功,给当年为了自己而宁愿牺牲的父亲昭雪,为浓浓的父爱正声。从核心剧情来反向推倒人物设定,是剧情推进,人物得到揭示。这就是韩国著名的影片《七号房的礼物》。
再比如,每个创作者都有他所谓的“灵感”,也许也就是一个画面,当某一天的清晨醒来,编剧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刹那的灵感,如果一对夫妻正在进行一场“婚姻治疗”,他们从恩爱情深,走到婚姻疲惫的状态,这个过程蛮有趣的。如果这对夫妻还能做到“枪指对方,反目成仇”的话,这个场景就更有趣了。好的,当你有了创作的热情之后,就开始完善你的故事吧。
首先要用“倒推的手法”,从一个点,倒推出前面的事件情节点,然后去想,什么人才能干出这样的事呢?挖掘你的主人公的性格,背景等等,越细致越具体越好。然后不断的拷问你的人物,追问主人公他们为何相爱?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坠入爱河是因为一次英雄救美,还是浪漫的雨中邂逅?他们的性格是什么,一对男女要成为夫妻,他们的性格是互补,还是相似?兴趣爱好,品味等等,都是否合拍?职业背景,家庭环境是否登对?男女主人公会拿枪,那么他们的职业是杀手吗,女杀手擅长做饭吗?而到最后,他们又因为什么走向了反目的地步,枪指对方,反目成仇。又经历了什么,他们握手言和,重温旧梦?这些问题都是编剧要去不断探究,判断,选择的。
当你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并通过顺推,倒推,等等方法去将整个故事完善好之后,将每个人物丰满之后,你就会发现,一部电影基本上完成了。它就是《史密斯夫妇》。反之也可以去做,之前提到的《来自星星的你》里千颂伊和都敏俊的相遇,就是先有人,再有事。
从局部看,两中技术手段都可以,但从宏观的作品深度来说,还是以人为本好。
Q2 :一个剧中,必定要有让人厌恶的角色,哪怕那个角色真的“情有可原”。怎么能做到编剧喜欢所有的角色呢?
闫凤祥:一个戏里一般来说为了戏剧冲突,势必会塑造一些反派人物,有时候反派人物设置的阻碍往往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为他不断的给主人公制造麻烦,主角们又要攻,也要守,这个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剧情就会变得更好看。
但是作为创作者,你一定要有 “上帝的视角,菩萨心肠”去俯瞰,去悲悯你笔下的人物,去理解那些反派人物的内心,他们为什么会变成坏人,是否有难言之隐,是否是命运或时代的牺牲品?完完全全塑造一个坏人并不难,难的是你要同样花精力去深入人物内心,挖掘他的苦衷与闪光的优点。不伦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前提是他们都是人,是人就会有复杂的人性。如果你能把一个坏人塑造到最后,让观众并不恨他,甚至很悲悯他。那么也是成功的。
比如电视剧《黑冰》里面,王志文老师演的大毒枭,他是一个高情商高智商和高学历的人才,儒雅有风度,对待爱情也很用心,却因为特殊的童年经历导致人性的扭曲,最后做出的选择就是制毒贩毒。整个剧情里,观众看到最后大部分都不会很讨厌这个“反派角色,这个坏毒枭”,反而会有一种同情在里面,甚至不想他被绳之以法。这就是对这个人物的关爱,编剧没有将这个人物写的很流氓习气,没有很凶残恶毒,反而展现出一个有魅力的男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令女人喜爱的男人。 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是编剧对角色,对人物的爱,只有爱上你的角色,才能更好的刻画他,揭示他。
Q3:很多剧本见事不见人,如何在故事当中去体现独特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闫凤祥:很多新接触写作的人都很喜欢强情节,卯足了劲的去设计事件,或者场面。其实这也没错,但如果丢失了人物的塑造,那么就像是一座楼房盖在了一片沙土之上,顷刻间就会倒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剧本的情节也够跌宕起伏,节奏也还算准确,创意也还OK,但看着就是觉得没有感染力,共鸣不足,代入感较差。原因就是人物的塑造除了问题。所以还是“人物为先”,起手先写人物小传,尽可能的挖掘你的人物外在的信息素质,内在的人性真相,想方设法将他逼到绝处,让他处于两难之间,重压之下,看他如何做出选择。揭示他的内心真相,达到与观众心灵互动,情感共鸣。那么这个人物形象就会变得异常有魅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泰坦尼克号》杰克最终选择了自己跳进冰冷的海水,用自己的死来保全罗丝的生,这段发生在豪华巨轮,船舱甲板上下的,来自不同阶级的伟大爱情,伴随着男主人公的生死抉择,完成了人物终极塑造,揭示了男主人公内心真爱至上,为爱赴死的人性真相。影院里的女观众们看到这里,可能未必全都热泪盈眶,但大部分还是会为之动容不已的。
Q4:如何让人物不脸谱化,有足够的新鲜度与吸引力,却又不至于让人觉得太另类不可接受?
闫凤祥:为了让人物更加鲜明,更加容易被人记住,可以给人物加一些癖好,或者口头禅,习惯性的动作等。
比如:千颂伊醉酒后,给都教授狂发信息,各种挽留。还哭着敲人家的门,睫毛膏都胡成两行泪了,还要求把鞋留给都敏俊,称这是他们相爱的美好记忆。第二天醒来,无地自容,笑料百出。千颂伊本来是一个白富美的脸谱化的形象,但是加入了这些生动的细节,就会觉得她很鲜活,可爱。只要能将尺度控制住,疯狂的部分用几场正常的戏,将人物拽回来,就可以了。
作为编剧,必须具备洞察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你要热爱生活,观察人物,捕捉生动有趣的细节。还应该去体会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你试着投入了真实的感情,塑造出来的人物才会丰满生动,才会立体。
Q5:需要为人物设置哪些不同的场景以体现人物身上哪些不同的特质,能否举例说明。
闫凤祥:还是以唐嫣饰演的顾巧音举例,最开始她和其他两个女合伙人是互相看不顺眼的,直到在女厕所里一起痛打小三,出口恶气才化敌为友的。而她最开始也并不像参加战斗,觉得别的事与我无关,谁料小三被姚晨和郝蕾打的时候,失手将她的香奈儿包包划伤了,于是唐嫣才加入战斗的,为心爱的包包报仇。这是对她虚荣物质的一次刻画。到结尾,她成长为商业女强,找到了人生方向,知道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了。她与骗她的男友分手,亲手将男友送的包包全部烧掉,并说出“今后,我就是自己的信用卡”她不想再被物质牵着鼻子走,不想因为钱而看不清男人的真心,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与爱情。于是会将挚爱的包包全都付之一炬,这两个场景,是有呼应的。目的就是完成对她成长和蜕变的塑造和人物真相的揭示。
Q6:用欲望来贯穿人物轨迹,该如何写?
闫凤祥:关于欲望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看的日剧里面,我觉得《东京女子图鉴》很有代表性。它里面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在物质上的很虚荣,很有追求的一个人物。她的人生目标是——想要成为“一个备受羡慕的人”。这个设定,就打开了主人公欲望的潘多拉盒子,并且开启了追求欲望的漂泊生活。年幼的时候女主因为父亲买回来的洋娃娃和别的小朋友的款式不同而嚎啕大哭。父亲质问她“为什么要和别人的一模一样,别人去死,难道你也去死吗?”果然,后面所有的情节都是基于这一点出发的。女主就是想要和别人一样,因为她想要成为“一个备受羡慕的人”
女主从小镇只身到东京闯荡,随后她想要成为漂亮的女孩子,每日联谊吸引男生。她也想变身职业女强人,她两者都想要。她积极工作,也积极参加联谊。很快她恋爱了,但这段感情属于穷浪漫的小幸福。因为欲望不止,很快她分手后与理想中的富二代谈恋爱了。她曾经以为在30岁之前可以去到米其林餐厅过生日,就是好女人,是她欲望的一部分,然后恰恰在生日那天,在米其林餐厅外被爽约,被富二代男友甩了。
女主开始更加努力的工作,因为想要成为更好的女人,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而面对人生进阶的考题面前,她选择了捷径,她没有抵挡住诱惑,成为有钱男人情妇。虽然最后她选择分手,但依旧没有停止她对欲望的追逐。原来她以为自己成为了杂志封面上的名媛,很值得炫耀。但当她拿出杂志给女伴们炫耀的时候,又发现女伴们已经没有人那么羡慕这些了,反而是婚姻和孩子,成为她们标榜的主题。女主又开始追逐婚姻和孩子。她总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活给别人看的人。
最终40多岁的女主与相伴多年的男闺蜜结婚了,本以为他的人生安定下来了,编剧却在结尾的时候,又狠狠的写了一笔,女主看到迎面走来的美丽贵妇时,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的欲望,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而这,也代表了她依旧不会停手,会继续为欲望买单……永远有她得不到的东西,在欲望的海洋里,她永远也上不了岸。这就是这一人物的塑造,与人物真相的揭示。并且贯穿始终。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素锦的角色一样是有欲望的,只不过她的欲望是“想要得到夜华的爱”为了这个目标,素锦做出了一系列的恶行,去阻挠浅浅与夜华的爱情,然而从角色本身来说,你又能理解到素锦的动机和行为,因为这一切都是角色的欲望使然。
Q7:在写剧本时,人物台词要如何处理才能更像“他”说的话,而不像编剧说的?如何创造出异于自我的人物形象?
闫凤祥:还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性格和外在特征。尽量去贴合人物,设想自己演绎这个人物,该如何说话,语气,态度,等等。只有心理依据足够多,对你的人物足够了解,才能说出属于他的台词。有时候写的台词更像编剧的话,是因为作者只了解自己,她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是自己的。但如果你下功夫去做功课,去了解你的人物,越具体,越丰满,就越贴合人物。
编剧需要很强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力。很多成功的编剧都是具备演技的,在每个创作的白天或夜晚,一个人分身饰演多个角色,不同角色的语气态度,都演得出来。这项技能大家可以平时训练一下自己。只有你身临其境了,才能让文字活跃起来,让人物生动起来。多去生活,热爱生活,观察人物,并且多看影视,文学作品,积累素材。
2.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恶人传》
电影还是不错的,导演聪明利用了黑 社会 和警察合作的新鲜感来吸引观众,两个男主的演技过硬所以看得也是挺过瘾这不可置否,看到后面大家都称兄道弟一起喝酒觉得毫无违和感,导演在这黑白如何混成一道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很可以。然而悬疑连环凶杀案这样的噱头不应仅此于此。这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凶手虽然演技好但人物塑造太过于扁平。为什么杀人他有过怎样的童年阴影等信息交代得太敷衍,多从姜兢虎身上挖掘背景然后制造有意义的线索,从而让观众觉得这案件是有迹可循,而不是像电影里两个男主一直处于被动地看到人就追看不到人就在附近找这么儿戏。可笑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最后凶手被抓实际上是他自己送上门最后审判死刑也是他自己造成的,韩国刑警侦查能力及司法制度在此的作为微乎其微。最后想说 马东锡隔门锤爆凶孝让手狗头那里帅惨了!新晋韩国男神啊!
人们固有的思想里,恶人,往往是 社会 的毒瘤,是人之败类,无恶不作,又暴戾害人。总而言之,上不了台面。
而电影《恶人传》却大张旗鼓为恶人立传,这种近乎“反人类”的标题,乍一看不禁令人唏嘘,但仔细回味。其更多的表现在人们对“善恶之分”有了更为开放的理解:在现世当中,善恶好坏终难分辨,没有一个好人敢说自己丝毫没有阴暗面,也没有一个坏人愿意承认自己一辈子没做过一件秋毫好事。
极恶的人(一点好事没做过)真的存在吗?我想电影探讨的问题不在对极善与极恶的狭隘区分,而更多的在于,对人性救赎的反思。以“恶人传”为题,立意便在于此
影片最后很简单的表达了恶人“有仇报仇”的状态,恶人们之间的事儿,最后还是要用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
该片讲述了嫉恶如仇被称为“疯子”的警察 郑泰锡 ,险遭连环杀手杀害的犯罪组织头目、黑帮老大张东秀,联手追捕 变态连环杀人凶手 的故事。
整片电影节奏调控得十分到位,在 情绪和氛围 上的营造拿捏得细致入微。后半部自到处寻找杀人狂开始后就颇为紧张起来,而人物行动、故事进展的具体事件也多是紧张激烈的飞车追逐,以及 拳档蔽拳到肉 的打斗对决。
恶人有三。该去批判谁,该去惩治谁,又该放过谁。世间的善恶,到底该如何定义。有一句话这样说:恶魔在人间。人间在,人在,恶就在。 大多数电影,描绘善恶之对立,以善显恶,恶势力终究会被正义所消灭,危难之际超级英雄挺身而出。
电影里面双主角,虽然分属黑白的两个阵营,但各自都有灰色的一面,即好人没那么好,恶人又没有那么坏了,他们在共同追击恶魔时,本应该是精神与 情感 上的契合,兮兮相惜,又彼此排斥,显的很有趣。
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很片面,黑 社会 老大给雨中的女学生送把伞就代表着恶中有善了,杀手在法庭上抗辩几句没有证据判死刑也是杀人的一种就代表着思辨。 影片最大的教育意义可能是:最具快感的复仇就是以暴制暴。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教导我们要遵纪守法!!
这么说吧!简单来说,就是黑帮只会让人难受,而变态杀人狂会要人命而已。黑帮会,压榨商贩,普通人,学生。但是,基本上很少去虐杀,因为他们要为长期利益考虑。被黑帮欺压,可能会很难受,难过,但是至少命还在。变态杀人狂就不一样了,就是要你死,没有缘由。这也就是,最后警察配合他的原因。一个只牵扯到民法,一个纯粹就是死刑的代表。再加上马东锡来演绎的人物,更多的只是把黑帮当职业去做,他不会无聊的去欺压,虐待普通人。反派就不一样了,见人就杀没有道理。
或许是《寄生虫》创造 历史 的喜提戛纳金棕榈,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那部入选戛纳午夜展映单元(非竞赛单元)的《恶人传》鲜有人提及。
对于一部主打犯罪、动作的韩国电影来说,拿到豆瓣7.6的高分,除了大红大紫的马东锡赤膊上阵的重操旧业之外,怕是警匪合作、司法漏洞才更令观众充满震撼与深思。
一言不合黑政府、有事没事就煽情,韩国电影的尿性怕是很多观众都晓得,不过,像《恶人传》这样如此明目张胆的把黑帮老大与热血警探捆绑到一块,共同对付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连环变态杀手,在大尺度见长的韩国电影中也不多见。
这种奇葩组合在创造了大量戏剧性的同时,也有意无意的将韩国司法巧蠢局体系的羸弱与无能数落了个遍。
正所谓,人无完人。在《恶人传》中,没人严格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大家都是生活在灰色地带,为了私欲而奔忙和挣扎着。片中,黑帮老大张东秀、灰色警探郑泰锡和血腥杀手姜敬浩,构成了相互利用又相互牵制的奇特“铁三角”。
马东锡饰演的黑帮老大张东秀,集商业头脑和一股子狠劲儿于一身,严格把控着当地老虎机的生意,让他大发横财,却也令警方和生意伙伴多了几分忌惮。
被神秘杀手刺伤后,他一面利用警方查找杀手,一面利用杀手干掉生意伙伴,可谓机关算尽、毫不留情,他自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恶人。
吊儿郎当的警探郑泰锡(金武烈饰),则是那种游离于体制之外、为破案不择手段的刺儿头。每天和犯罪打交道,让他对罪恶见怪不怪,滥用私刑、故意找茬、与黑帮联手,当然是“为了正义”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法律制裁不了连环杀手时,他却想到了让自己捣毁的黑帮的老大投案自首的损招,并利用职务之便,给了张东秀报仇的机会。
姜敬浩是一名隐藏在人群中的普通人,在人畜无害的样貌之下,随机杀人的快感、逍遥法外的成就感是那么容易上瘾,让他越来越疯狂的爱上了杀戮。想不到碰上了黑帮老大和警察联手,在巨大的刺激和对方步步紧逼之下,姜敬浩忙中出错被捕,却因缺乏直接证据(凶器、 汽车 等证据都是黑帮提供的,法庭无法采信)而面临被轻判的境地。
“两个坏家伙抓一个更坏的家伙”,片中的一句台词,道出了《恶人传》全员恶人的本质。
影片最后,似乎所有人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张东秀实现了复仇的目的,为了还自己被刺伤、助手被杀害的血债,在监狱中对连环杀手姜敬浩处以私刑;姜敬浩通过随机杀人的方式,获得了杀人带来的强烈满足感,手里占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却差点逃过了法律的惩罚;郑泰锡破了大案,捣毁了黑帮,加官进爵之后可谓风光一时。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无间道2》中的这句台词,用来形容《恶人传》里的世界观尤为合适。看起来,案子破了,坏人进监狱、好人受奖励,随机杀人的姜敬浩、借刀杀人的张东秀和不择手段的郑泰锡,都为了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而战,然而, 那些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杀戮、伤害的人们,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正义”。
本来,《恶人传》可以说得更深刻,但连环杀手姜敬浩身世与动机的挖掘不深,人物关系的“铁三角“,最终呈现却成了“一头沉”;为了自己的私利,遵循“以暴制暴”的森林法则,这对于讲求公平正义的现代 社会 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讽刺,然而,全片却没有为此配合上从逻辑和内涵的强力支撑,停留在光鲜爽快的动作电影的“表象”而已。
《恶人传》是一部韩国电影,结合了警匪动作与连续杀人狂的电影,透过黑帮老大与小警察联手追捕变态杀人狂的故事, 两种迥然不同的身分双搭档算是有新鲜感与效果,两位主角演出加分太多,惊悚气氛与动作场面相当优秀,是一部 娱乐 性相当高的作品。
《恶人传》描述在小镇上出现一名连续杀人狂,每次都是发生车祸事故后杀害受害者,某日黑帮老大张东秀一人开车回家竟遇上杀人狂幸运生还,刚好侦办此案的警察郑泰锡也想抓到凶手,于是联手合作却对杀人狂各有不同处置方式。
电影是把警匪动作与沉默的羔羊连续杀人狂两种类型复合体,早在2003年代弗里茨朗就拍过类似的故事,小镇出现杀人狂影响到黑帮生活,于是黑帮帮忙捉杀人狂的故事。 影片气氛营造不差,跟黑帮比起来神出鬼没的杀人狂在暗中更让人恐惧,电影安排杀人狂专门在发生车祸事故后杀害受害者却是随机杀人大部分都是男性并非女性,这与杀人狂童年有相当大的关系。
电影步调相当紧凑,安排张东秀与另外一个老大明争暗斗加重故事的复杂化,此时发生了马东石遭到暗杀,消息流出去让这个做老大的人多没面子,想办法要把这个杀人狂碎尸万段,而金武烈则是饰演其实有能力做事却冲动不被上头重视的警察郑泰锡,终于有机会破一个大案子,于是两人联手抓杀人狂。 但这部电影的受害者,包括马东锡饰演的黑帮老大张东秀,都是高大的男子,也因为如此这些命案并没有被视为连续杀人案,同时跨越辖区,即使有警察怀疑,也被推翻,使得案件迟迟未被侦破。
直到这个案子触及了两个黑帮老大的生死,才引起了警察的关切,韩片的批判力道再次出现。 但此片最吸引人的不只它没有冷场,而是警察、黑道与连续杀人魔三股势力的对决。 黑帮老大因被刺杀未遂大损威望,其他黑势力趁机与他分抢地盘,为了挽回颓势,张东秀查案比警察还积极; 其中牵扯房产与赌场利益,颇有以往港片黑道对决的故事张力,又带出了黑道人物的人性描写,马东锡将其恐惧无奈又乐于在陌生人面前助人的双面性格,演得恰到好处。
而警察结构中彼此互扯后腿,加上金武烈饰演的警察不惜与黑道合作来抢功,虽摆明是黑白两道,但都是善恶未明的人性在作祟。 其中演技也抢眼的则是饰演杀人魔的金成圭,台词不多,以表情的层次展现强大的存在感。这部片没有要为杀人犯开脱,他演的是纯粹的邪恶。
两位男主角的关系相当微妙,是敌人也是伙伴,黑帮老大做了许多非法的事情男主角一直想找机会处理,上头其实偷偷包庇他,可见黑道白道有一定的潜规则,对于犯人的处理也各怀鬼胎,一个诉诸法律、另外一个则是私法制裁, 后半部到处寻找杀人狂开始就颇紧张,后半部的飞车追逐、与杀人狂对决,收尾看似老套与道德说教但其实有着暧昧的辩证,马东锡与金武烈的荧幕化学反应相当好,金成圭饰演的连续杀人狂让人不寒而栗。
以上就是笔者对电影《恶人传》小小的评价,作为一部 娱乐 性的电影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相对于马东锡以前的电影作品来说还是缺少了一点点内涵,比如《与神同行》系列、《冠军》、《釜山行》等,还是想看那个身材魁梧又有点呆萌的马东锡的电影作品。
《恶人传》罪犯头目张东洙(Don Lee)被一名神秘莫测的连环杀手暴力袭击之后幸存,与当地警探郑泰硕(Kim Moo Yul)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搭档关系,联手捕捉被称为“K”的虐待狂杀手”。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韩国电影大放异彩,导演奉俊昊凭借新作《寄生虫》夺得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这也是韩国电影首次摘得金棕榈。
奉俊浩自己也说这座金棕榈奖杯是戛纳送给自己、送给韩国电影的礼物,听起来真让人羡慕啊。其实除了这部《寄生虫》,今年戛纳还有一部韩影的踪迹,那就是午夜展映单元的《恶人传》。
《恶人传》午夜展映单元的影片大都血腥暴力一点,这部也不例外。
故事由一个连环杀手讲起,他用杀人来寻求快感,而且手段极其残忍。一般都是先开车主动撞上一辆车,等到被撞车主下车来查看的时候,杀手再趁机用乱刀捅死车主。 无仇无怨,这个杀人狂随机选择目标,而且手段极其残忍。
因为想要抓住他,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生活轨迹也逐渐有了交集:
一个是热血警探,做事不讲规矩,在警队里不受上司待见,但极富正义感,能为了办案抓贼豁出一切。
一个是黑帮大佬,身后小弟众多,脾气也很火爆,曾经徒手掰下了对手小弟的两个门牙,自己也身材壮硕、极为能打。
这样两个原本水火不相容的人,因为连环杀人案而萌生了一种微妙的兄弟情谊。
警察郑泰硕要抓住杀手自然是职责之内,即使这个案子不归他管,他也要查,为了就是要弘扬正义。
黑帮大佬张东洙要抓杀手则是因为他自己就是杀手犯下的数宗罪案中,唯一的幸存者。杀手随机选择目标,碰上张东洙才第一次失手,不仅没杀了他,自己也被张东洙捅了一刀。
张东洙虽然性命无忧,但因为是被偷袭所以伤得也不轻,更因为在养伤期间受到了对手的嘲讽和落井下石而大怒,誓要在警察之前抓住他,自己私刑处置。
一个要偷偷查案没人手,一个要大范围抓人没依据,两人决定这次要合作一把,警察提供查案方向,黑帮出人出力。
这个双雄对决的模式很有当年吴宇森《喋血双雄》的味道,一正一邪,身份虽不对位,但却总能迸发出惺惺相惜的男人情义来。这样的两个人总是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虽然手段不算正义,但目的终究是正义的。
有如此的 情感 作为基础,观众怎么都不可能讨厌两个主角。更何况张东洙这个角色还有马东锡的加持,再穷凶极恶也能透出一股萌萌的气息。
所以《恶人传》就观感来说,还算流畅,也能有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桥段。但看完之后细想,问题也真是不少。
韩国类型片的崛起有目共睹,尤其是警匪类,前有《黄海》、《追击者》,后有《新世界》、《犯罪都市》,类型元素被运用的相当纯熟。
但此种类型片也有弊端,尤其在《恶人传》上凸显的尤为明确。它对于暴力和血腥展现的比重把握的不太好,几乎全部篇幅都是在拍这些,从而忽略了探案片本身的逻辑,从发案到破案,没有推理进展,所有的突破都是由偶发事件来切入的。
而且就血腥和暴力的程度来说,也不太够,两人对打戏几乎都是一拳揍翻一个,没做出什么新花样来;而且既然已经是午夜单元放映的片子了,血也喷溅的不够高。
电影中郑泰硕和张东洙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所以是坏家伙要抓更坏的家伙吗?
——不对,是两个坏家伙抓一个更坏的家伙!
导演努力想要在电影中塑造一种“全员恶人”的感觉,警察不用正当手段、黑帮发泄私愤、杀手凶残暴虐,但还是太流于表面了,“恶”体现了,“传”却缺失了。
片中给了观众一个杀手旧照片的特写,他也曾拥有幸福快乐的家庭,那么是什么导致他变成了一个冷雪杀手呢?是什么经历让他开始享受杀人的快感呢? 电影却闭口不提。
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很片面,黑 社会 老大给雨中的女学生送把伞就代表着恶中有善了,杀手在法庭上抗辩几句没有证据判死刑也是杀人的一种就代表着思辨了,导演的想法很好,但画面的呈现太薄弱了。
最重要的是作为双雄对决模式的电影,对于黑白两方的关系进展表现的也不够,我想看到警察因为法律的无力而在内心倾向于暴力时的挣扎困顿,也想看到一个帮派大佬真正与警察和解时的心路历程。
正邪和善恶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性能做出怎样的选择,才是《恶人传》应该要做出来的表达。
至于结尾处的反转倒是算得上有趣,黑帮和警察联手,努力让冷血杀手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最后在牢里事情还是回归到了一个“有仇报仇”的状态,恶人们之间的事儿,最后还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
很多描绘暴力的电影最终会把结尾落在“暴力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循环往复地滋生仇恨”这个点上,《恶人传》倒是把结尾结在了“以暴制暴”上,有点意思。 不过电影整体还是火爆有余,回味不足,看的时候萌生的那点爽感,也都在后续的思考中消失殆尽了。
影片成功塑造了三个恶人形象
1、变态杀手
这是一个最可悲又可怕的角色,无法获取财富、权力、或是地位、名望这些成就感,只能通过杀人快感来自慰。他连环杀人的本质与沉迷毒品、或者网络获取快感的可怜虫并无不同,只是危害更大。影片甚至都没有交代他变态的 历史 成因,因为他只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内心走向的失败者。年轻时可能有点帅的杀手
2、伪善警察
他具有当警察的天赋,细致敏感,是一个有胆识、有能力、有追求、有抱负的四有警察。他为了成为合格执法者,不惜与黑帮合作,只有一个条件,用法律而不是黑帮规矩来制裁杀手。但是,当他为了从黑帮老大手上抢夺杀手,不惜违背承诺,开车撞死(未遂)黑帮老大时,当他为了成功让杀手获罪,而与黑老大勾结栽赃杀手时,当他最后利用杀手在监狱杀人灭口时(影片的开放式结尾暗示),就已经让我们看透了他那层用来哄骗安慰自己的遮羞布。他只是一个为了升职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伪善小人。他执着的法律审判、正义旗帜,只是他用来欺骗自己良心的遮羞布。自己都没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坏人的警察
3、嗜血黑帮老大
影片开始,黑老大就用健身5分钟后,从沙袋里倒出来一个血葫芦人而惊到了我,然后又在黑黑谈判中,徒手掰掉对方两颗门牙征服了我。妥妥的残暴五星级老大!但是,随着影片进展,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情商极高的领袖型人物。他不会随意暴力,暴力的原因是对方越界了,需要给对方一个警告,将对方小弟打成血葫芦也不随意取人性命。他会和颜悦色跟你讲道理讲规则,你太混了不讲理,我再掰掉你两颗门牙,然后继续友好合作。他会在 汽车 被无故追尾后,很大度温柔的说,没关系不要紧,你走吧。他会在车站等人时,看见女高中生未带伞被雨淋,而把自己的伞送给她(无任何不良企图)。最经典的是,当警察警告女高中生说,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这是个黑 社会 老大时,女高中生说了一句,我看你比他还像黑 社会 老大(一不小心真相了) 而他受伤昏迷住院,手下小弟自发组织复仇行动,他锒铛入狱,监狱里的小弟列队迎接,这些无一不说明了他是个很成功的首领,没有手段能力与人格魅力,是做不到的。他只是一个自然法则的捕食者,讲规矩讲道义讲诚信,不像杀手无目的杀人,也不像警察打着虚伪的旗号。但他归根结底,还是个恶人,因为他谋杀了自己合作多年的另一黑帮老大,因为对方在他虚弱时想重新和他划分势力地盘。只要别动我蛋糕,我可以很温柔
结论:片如其名,全是恶人。
面对姜敬浩杀人总是随机的,但也不是丝毫没有规律,比如在听到陌生男对自己家人打电话冷漠的时候,才选择无情戕害。尽管下一秒影片就交代陌生男已经为家人买好了蛋糕,证明姜敬浩冷酷无情,但姜敬浩杀人动机,也不是无迹可寻。恶中有善,即便是微小之善,也是电影对人性善恶关系的细致考量。
影片中,有一个有趣的场景:由郑泰锡带领的团队,和张东秀率领的一众黑 社会 马仔在一起聚餐,为即将进行的追捕姜敬浩的“壮举”而集体壮行。此时的善恶之分,已经到了近乎完全模糊的境界。黑与白之间,好不融洽。席间不乏有警员豪言想加入黑 社会 ,也有一些小混混窃窃私语,想改邪归正。尽管是开玩笑式的口吻,但这种细节的设计,让每一个角色都更加真实,更贴近现实生活。每个人都试图分清善恶的站队,但殊不知,没有人能明确划出一道准确的分割线,只能在善恶的边缘跃跃欲试罢了。
当姜敬浩杀死张东秀在下雨的公交站借雨伞的花季少女时,影片对善与恶暂时进行了全面分割。这标志着着善恶之间在一种“极”的状态下分出的界限。此时,姜敬浩的恶,已经达到了极点,随机杀人连美好的花季少女都没能逃过,彻底激发了郑泰锡和张东秀心中的善念,二人率领“团队”,从上而下全都奋不顾身,誓要把杀人恶魔抓住,维护心中的善,于是最大规模的抓捕行动开始了,最终将大恶魔姜敬浩抓获,此时的电影情节,已经达到了高潮。
影片最后的两个镜头,一个是郑泰锡为首的立功警员站在讲台上被授予勋章,另一个是张东秀笑容诡异,气势汹汹地走向了一脸狐疑的姜敬浩。此时荧幕落下,留下了悬念。三个恶人的结局,应该有所惩罚的郑泰锡似乎并没有受到惩处,反而得以嘉奖晋升,而张东秀和姜敬浩似乎有一场恶与恶之间的终极对决,孰生孰死,不得而知。善与恶在最后的关头,也未能分清胜败,这就是这部影片,带给大家的最终诠释:没有永远的善,也没有永远的恶,善与恶,只在一刹之间。
《恶人传》可以说是今年韩国很受期待的动作片了,帅大叔马东锡出演男主,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犯罪分子残忍嗜血,最令人发指处在于其随机无差别杀戮。该片打斗场面拳拳到肉,血腥到捂眼睛,喜欢动作片的大概会很过瘾。
大图模式
3. 影评中人物形象怎么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三种方式:
(3)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4. 双主角的特工类电影,一个特工一个杀手。
电影对垒特工?刘玉玲饰演杀手,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的特工。杰瑞米·埃克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是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最出色的探员,不过自从妻子在一起恐怖分子制造的爆炸事件中丧生后,深怀歉疚的埃克斯便从此退出江湖,过起平淡恬静的隐居生活。直到有一天,联邦调查局的官员请他再度出山,与代号“塞弗”(刘玉玲饰)的女间谍争夺一种最新研制出的致命武器,在激烈的较量中,两人逐渐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之中,唯有齐心协力找出真正的敌人,方能摆脱险境,由此两人的关系由敌人变成了合作伙伴,并最终一起战胜了甘特。
5. 影视表演:怎么在剧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浅谈电影剧本中类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剧作中的人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场的传声筒;第二种便是类型化人物,“他们”拥有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组密切相关的特征;第三种为圆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圆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侧面和复杂性。本研究将对电影剧本《亲密无间》中的类型人物的性格塑造进行探讨。
2 人物性格的特点
通常一部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能为一部影片带来商业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独特贡献才能为影片带来艺术品位方面的成就。将剧中人物作类型化处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生活中的现实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复杂的,我们通过剧本《亲密无间》探索类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点,对剧本中的任务按功能和个性分为:叛逆人物、欲望人物及异化人物。
2.1 复杂性
剧本中朱桦有意识的与他的孪生弟弟针锋相对,“就喜欢跟他(白狄)唱反调,证明自己比他强,因为在他眼里,白狄总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么都没有,他嫉妒他,从少时一直持续到现在。但这既幼稚又毫无根据,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只是成功者着眼于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失败者却怨天尤人,紧盯别人的光芒。虽然不想承认,可朱桦属于后者,他口口声声地说他爱母亲,却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责任全推到她身上,尽管明白她当时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丢下朱桦的。”这一段画外音交代出朱桦这个“叛逆”人物性格特点的根源性,他的无理取闹、口无遮拦都有着这个人物的儿时背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独特性
白狄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冷面鬼”,既往是个心狠手辣,没有心的嗜血杀手。一个阴郁的杀手却对身边单纯的如白纸一样干净的同时蓝彬产生了异样的情愫;而处处与他作对的孪生兄弟朱桦问他“你恨我吗?”白狄说“我从来就没恨过你,是你在恨我”。冷面杀手面对亲情时也也流露出温暖的一面,他依旧认为血缘是最深刻的羁绊,出生就注定了,一辈子都改变不了。我对白狄这个人物性
格做了双重性处理,以内向化的艺术视角,将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突触表现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内涵更加丰富,风格更趋鲜明。
2.3 变化性
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灵魂轨迹、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我们从情感角度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剧情变化的。Martin认为情感可以是性质(quality),过程(process),也可以使评论(comment)。剧中每个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顺着情感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变化性,比如说叛逆人物——朱桦,因嫉妒孪生兄弟的光芒而与他针锋相对,在得知白狄其实一直都没有在恨他,在白狄内心一直把他当做亲人,叛逆人物性格特点开始发生变化了,同时也推动者剧情进一步的发展。
阿锲尔曾经说过:“有人不满意一个人物从头至尾总是抱着同一的态度,这种人物其实并不能算是人,只是两三个特征的化身,这些特征在出场十分钟内疚已表现无遗,以后便只是不断的重复再现,正像一个循环小数似的。该剧本中我认为也有被塑造的过于单一缺乏变化的角色,比如蓝彬,这是个跟剧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显得简单、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变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关于他周围的阴谋一无所知,自以为是继续过着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当所有真相都解开在他面前时他依旧保持惯有的性格特点,我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节塑造法
情节就是一个特定的性格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和外部行动。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概括、提炼和加工后的支架,用以进一步塑造人物和体现主题,它在剧作中依赖故事而具体化。剧情围绕着蓝彬背后身世、遗产、谋杀、爱情等相关主题剧中陆莉、蓝彬、白狄、朱桦等各种人物的查差异和斗争构成全剧的矛盾冲突,从而交代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线索。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冲突和行为而体现,只有在全剧冲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斗争,研究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征。剧中陆莉这个聪明的女主人公对自己和被自己抛弃的前老公都有一种无理由的掌控,而剧情一步一步的前进,真想一个个揭开的时候,才发现远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那个曾经对自己无
比深爱的男人,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回到他身边并将他虏获,事实并非如此,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最后一无所有。不断的情节交代使陆莉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更加丰富而独特。
3.2 特征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要善于从貌似相同的人和时间中抓住这一人物透过细节表现出来的特征,借助这些特征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内在特质,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强化及突触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别出心裁地给任务加上一些怪异的癖好、离奇的言行,如本剧中对陆莉的塑造,“扎着两个高高地羊角辫,头发染成樱桃色。一张粉扑扑的圆脸,化视觉系的浓妆,尽管蹬着一双高跟绊带鞋,身材仍然显得娇小。(装出可爱的嗓音对以奇怪的姿势躺在地上的尸体说):对我的服务还满意吗,田纳先生?”;“服务员把嘴凑到领班耳际:陆莉是蓝彬的前妻,虽然和他年纪相当,但总打扮得像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等,这样用脱离实际的猎奇来代替人物的个性,搜罗离奇古怪的言行习惯,从外部贴到某个人物身上显然是不可取的。特征性塑造法应该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独特性。
3.3 语言动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语言上的表现和在行动上的表现同等重要,“唇枪舌剑、“伶牙俐齿”、“人言可畏”,说话人物的性格语言便能艳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单能通过语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社会地位,读者也能通过语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会背景。电影剧本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写场景,反映生活,并最终为电影拍摄提供蓝本,是一切影片拍摄的基础。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必须结合电影艺术的特性,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在《亲密无间》剧本中对蓝彬的语言塑造很成功,如“蓝彬:因为你是个机器人,只需要定期上点机油,充点电,就能照常工作。你的制造者十分失败,甚至忘了给你分配容储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盘空间。我为你感到惋惜。他耸耸肩膀:回头见。”;“蓝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老幼孕残病?拜托,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实习服务生,跟我说这种肉麻话我早把你耳朵揪下来了。”等
这些生动幽默的语言塑造了蓝彬这个可爱而又单纯的性格特点。读者在阅读剧本时,应能“看见”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听到”这些画面中的声音;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电影剧本的每个人物动作与每段场景,都要求画面化。这是电影艺术的审美特点决定了的,也就反过来要求剧本的文字写作,达到画面化或画面感为好。
3.4 场景塑造法
在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剧情、角色、场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密不可分,共同服务于科幻艺术创作。一般情况下,角色是主体,剧情是主线,场景设计服务于角色与剧情,场景可以给角色和剧情发展提供舞台,并阐明剧情发生、发展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背景,表现特定的时空背景对整个故事发生的影响。
每一场戏、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情节点和故事点都必须构建,打好基础,然后再合适的时机来完成它。古德曼认为场景间的“晚进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场景里(根据情节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后一个可能的时机再切换。
在《亲密无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场景切换,如那场朱桦试图谋杀蓝彬的场景——“朱桦乔装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时的冷淡更添了几分阴郁和强烈的杀意,她另一只空闲的手伸进大衣的内口袋里,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闪的匕首。蓝彬挣扎得更加剧烈。朱桦朝他心脏的位置举起武器—”,带着紧张感和悬念离开,场景切换到律师办公室,“办公室里静得像口棺材。阳光透过百叶窗,投下一条条被打断的阴影。宽大的书桌后,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专心的翻阅着一本文件,黑框眼镜后的眉头紧锁着。陆莉越过桌子坐在他对面,双手撑在身体两侧的椅子边上,蹬高跟鞋的双脚在地上蹭来蹭去。回头看到蓝彬,她露出一个欣喜的笑容,"你来了,亲爱的,我真高兴!"她旁若无人的搂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轻啄了一下。”紧接着场景再次切换回来“砰!子弹打在金属上清脆的声音。刀子被震飞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蓝彬脑袋上方。镜子里出现了一个洛莉塔打扮的陆莉。陆莉咀嚼着口香糖:我还以为你退休了,苍狼白狄。陆莉把枪口对准朱桦:放开他。”这样的场景切换正符合“晚进早出”的原则,这能
产生良好的阅读感受,也能推动故事前进。
4 结语
类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鲜明,以至于不善于观察的人也能从他周围的人们中看出这些特征。贝克认为,类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种虚假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点,或者一组密切相联系的性格特点来加以充分表现的。类型人物在今天还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征有限并且鲜明,这样就易于观众领会和把握。②这样的人物容易创造,更容易编写。③闹剧和情节剧看重的是情节的戏剧性,这样的剧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个性化,观众仍然对同样的故事百看不厌。通过对剧本《亲密无间》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对影视剧本的创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6. 微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
人物是微电影剧本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构成微电影艺术造型形象的主题。创作者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寄托相传达他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微电影剧本的根本任务。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在于性格描写。微电影剧本的典型性,其核心就是人物性格的典型件。优秀的微电影剧本都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从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微电影剧本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环境两部分组成。所谓环境,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人情关系所造成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所谓人物,则是指被这一社会环境中诸多现实矛盾,以及种种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约的性格。就艺术对生活的把握而言,剧作者的胆识与才干,集中体现于对人物性格的发现和创造。 微电影剧本要想起脱庸而获得新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必须把人物的刻画放在艺术描绘的核心位置。人物性格的刻画,在透过时代、社会、人生脉搏的跳动,给人以某种思想的启迪。微电影剧本所不同于其他叙事性文学艺术之处在于,它是用微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刻画性格。 人物还是什么呢?人物还是一种态度。态度是展现人物观点的一种感情和行动方式。你的人物的态度是高傲的还是卑下的?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还是意志消沉? 人物还是什么呢?人物还是个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显示出一种个性。你的人物是欢快的还是机智的或外向的?是严肃的还是内向的?是举止可爱还是难以接近?是死心眼还是缺乏幽默感?为人冷淡还是对人热情?
7. 电影《找到你》跟《亲爱的》有什么区别
1、剧情方面:
(1)在《找到你》中姚晨饰演的律师李捷是一名强势的职业女性。一边要忙于工作,一边还在打离婚官司,与前夫争夺女儿抚养权。照顾孩子的工作,落到了马伊琍饰演的保姆孙芳身上。
一日下班,李捷发现保姆孙芳和女儿毫无预兆地消失了,绝望中李捷踏上独自寻访的旅程。在追踪过程中,她一点点揭开了之前从没关心过的孙芳的人生。她的姓名、年龄、出身全都是假的,接近李捷也是早有预谋。
影片开头很抓人,一开始悬念设置很足。从李捷丢了孩子自己找、受挫、重新振作调查、揭开孙芳的秘密,到最终抓到孙芳,完全是一部犯罪悬疑片的节奏。中间还有几次反转,戏剧性很强,首先从故事上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7)双主角电影的人物形象构建扩展阅读
1.《找到你》是由吕乐执导,冯小刚监制的剧情电影,由姚晨、马伊琍领衔主演,袁文康、吴昊宸联合主演,于2018年10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18年6月,该片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2.《亲爱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等主演。
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于2014年9月25日18点全国公映 。截止到10月28日该片票房已达到3.5亿人民币 。
女主角赵薇凭借该片入围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奖和第30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并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