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谎言自有终结者——《调音师》
谎言自有终结者——《调音师》
作者 | 泽曲
01
砰!砰砰!
命运总会跟人开玩笑,而且不会在你希望它停止的时候停止。
最近看了印度电影《调音师》被里面不停反转的剧情吸引,而且感觉那个装瞎的钢琴师就是自己——看起来如此“聪明”,但却又如此之懦弱。
装成弱者,装成一个盲人来博得同情,或者说按照他自己说的为了获得艺术的灵感,艺术家嘛总是那么特立独行。
不管怎样,欺骗的总是要还的,不是等价交换,你想喊停?没门儿,你还得成倍地闭神稿还回去,甚至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谁让你骗了那些比你还要恶毒百倍的人?
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美,音乐是美的,而人性却暴露在金钱之下显得如此丑恶。
为了钱装瞎,为了钱割人家的肾卖,为了钱继续欺骗继续装瞎。
教训总是不够的,恶还将继续循环,就像片尾被拐棍击飞的饮料瓶。
人性的丑恶和动人的音乐形成对比,一次次的剧情反转,不停地拷问着人性到底还能恶到什么程度?
最后还是在编造的谎言中结束,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又是新的开始,周而复始。善恶果报无限循环,永远停不下来,这才是人性。
02
看完电影意犹未尽,在豆瓣上翻看这部片子的各类影评,发现这部印度电影《调音师》的原版为法国版的超短片《调音师》,大概11分钟的样子。
看完法国超短片《调音师》觉得这部短片的片名和剧情才对的上,印度版的对不上应轿孝该叫《钢琴师》因为剧中主人公根本没调音。
短片《调音师》比较短但又比较集中地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运用一系列镜头语言刻画细节,将调音师装瞎取得客户信任,骗取同情和更高的报酬,最后却因“巧合”被顾客用射钉枪瞄准后脑袋的这一故事刻画的淋漓尽致。为调音师的最终结局埋下伏笔,耐人寻味。
音乐不能停……生活还得继续下去……音乐不能停……继续装瞎……继续装瞎……咔嗒……
不管两部影片中的调音师因为欺骗最终过上优质的生活还是被射钉枪打死,不管怎样,主题只有一个——谎言——我们习惯了的欺骗,不管出于什么理由的欺骗,就算欺骗能帮得了你一时使你一时春风得意,但终究纸是包不住火的,终究会有那么一个谎言终结者来找你,终结掉你的谎言。
在信息时代,在垃圾信息爆炸的时代。谎言更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袭来,诚实变得更加可贵。
我经常和自己上小学的儿子谈论关于人生什么最重要的话题,我总是告诉他品德才是最重要的,而品德的基石就是诚实,人应该诚实。
调音师自作聪明,欺骗他人欺骗自己,最终招来一连串的横瞎瞎祸。
这正是要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团复杂的火,你却还要在上面添加欺骗的油,最终只能是引火上身。
诚实,不管什么时代都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要因为科技发展了,生活变得富裕了,就忘了最基本的事情,做一个诚实的人。
虽然成人的世界有时免不了要相互撒谎,但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现如今信用越来越重要,但骗人的现象也变的随处可见,不信?看看你的朋友圈,你就懂了。不管时代如何变,你得诚实,对人对己都一样。
不要被表象迷住了自己的双眼,爱生活爱自己就从诚实开始。
咔嗒!……
B. 调音师主题思想概括
《调音师》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拉迪卡·艾普特、安尔·德霍万联合主演的悬疑犯罪喜剧电影。于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中国大陆上映
印度影片《调音师》故事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短片。该片讲述了满怀抱负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Akash),为了获取音乐灵感一直假装盲人,在被邀请参加一场私人音乐会时却意外“目睹”一起凶杀案,成为现场唯一“目击证人”。
C. 《调音师》:人生在世,我们都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这是第一次写有关于电影的文章。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看印度电影,《调音师》就是一部印度片。我不止一次被剧情震撼,不仅仅是因为剧情反转处特别多。 而是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人性的脆弱与生活的卑微。
关于剧情,我不想过多地讨论。在这里,我只想通过这部电影,讲讲人性,谈谈生活。
电影开始时,除了第一个镜头(一只眼的兔子)看不太明白之外,其他的都容易理解。剧情并不复杂,男女主角偶然的相撞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帷幕。
某天,过气明星普拉默邀请阿卡什在他们结婚纪念日那天,去他家为其妻子西米单独演奏钢琴。这是故事正式进入主线的开始。
阿卡什进屋不久就看到了尸体,然后很淡定地借口去上厕所。但没想到,杀人犯曼握腊诺拉就躲在厕所里。他不得不淡定,因为保命要紧。
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后怕。如果哪天我们遇上了这种事情,怎么才能保证自己不慌不忙地全身而退呢?
首先,看到尸体得面不改埋铅色,然后看到杀人犯和枪也要若无其事……
可能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我们更不愿意死吧。
这样的情节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我们要是能像男主一样做到安然自若,可能我们都要被自己的淡定吓傻了吧。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没什么比极思细恐更准确了。
离开案发现场之后,阿卡什么没有马上去警察局,而是在一条凳子上坐了一会。当然,没人知道他坐了多久,也不知道他在思考些什么。
在正义面前,人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看得见与看不见”都在一念之间。最后他选择了“看见”,就像我们更愿意选择正义罢了。
仿佛,他是在和正义作斗争,但其实,这是我们在与内心在作斗争。
有人评论说男主就代表着大部分人,遇见凶杀案,却选择“装瞎”,但我不认同。至少,他去了警察局,就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是有正义的。
在正义还不能正常生长之前选择保命,这是明智的。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后面的事情会变得如此复杂。
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经历的 意外 ,会不会被明天的 苦难 所掩盖。
之后在证词签字的时候,他突然爆发,当场揭发凶手……结果,只是他的想象罢了。这个情节又一次证明,男主内心渴望正义。可他又是崩溃的。
现实是,他并没有站出来指证,他被邪恶打败了。
反而我觉得这时候的阿卡什才代表着大部分人。他个人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赚取20万,去伦敦参加钢琴比赛,撞见凶杀案现场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考验,但也可以是一个插曲。他没有选择正义,我觉得很正常,很真实,尽管太过现实。
多一事,永远不如少一事。在我们的内心里,可能面对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吧!
我们面对生活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次义愤填膺,有多少种看不惯,又有多少时候想抱打不平,但最后,我们做了什么?可能连一个插队检票的人都不敢出面制止,连摔倒的老太太都不敢扶,更别说是伸张正义了……
属于阿卡什的厄运还是来了,凑巧不巧,之后他又撞见了西米将老太太推下楼的情景。这次他却没有那么幸运,成了一个真正的瞎子。
西米并没有选择置于死地的毒药。但就像后来曼诺拉问西米的那样, 我们心里都有疑问:“为什么西米不直接杀了阿卡什呢?”
西米的回答是:“世人不会相信一个瞎子所说的话。”
而后来,当曼诺拉无所事事去找西米的时候,西米却气愤地吼道:“他现在是一个瞎子,不是一个哑巴!”
她的前后矛盾,源自于权力与财富。
在没有得到亡夫的遗产时,西米是没有杀人之心的,那时候她还有良知,但是当她得到了她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之后,她的心态发生弯皮好了极大的变化。
汉高祖刘邦就是典型的代表。据说在他成为皇帝后,他的同乡来到皇宫找他,天天吃喝玩乐不说,还到处散播他当年一些糗事。最后,他把那些同乡全斩了。
虽然,这两件事看起来并没有关联,但设身处地想想,我们又会怎么做呢?
至少,没有多少人不会被权利与财富迷惑。
曼诺拉想杀了阿卡什,却没有成功。
接着,阿卡什被坏医生和莫里夫妇忽悠,差点就丢了肾脏。他极力声称能给一千万,并“对着胳膊上的湿婆神纹身起誓”才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萨库指着自己手臂上的纹身,问医生: “他怎么知道我手臂上有湿婆神?”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萨库的反问就好像世人正在准备干一件道德败坏的事情时,被人唤醒了良知,同时,也唤醒了更大的贪婪……
我们内心是抱有良知的,但我们的贪欲也不小。
他们几人合伙绑架了西米,用来敲诈曼诺拉。
西米并没有放弃挣扎,尽管她看不见,还被绑了起来。但火车经过的时候,她使劲地喊:“救命!救命!”萨库一脸正经地告诉她:“走吧,下趟火车一个小时候才来。”
仿佛就像佛祖看见你面对生活无力挣扎的时候,对你说:“别折腾了,你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西米被绑,也就意味着故事已经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
阿卡什就像一个领袖,为他们出谋划策,就在他被抛弃之前,他还告诫莫里和萨库,让他们提防曼诺拉。
可是,他们却抛弃了他,把他和西米绑在同一间房子里。
“我那么信任你们,你们却抛弃了我!”
这句话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是小到校园里的集体活动,或许大到公司的晋升名额。
一旦团队里的人能力不够或没有了价值,那他就是那个被抛弃的人。
而被抛弃的那个人,有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同一个屋檐下,西米对阿卡什说: “如果莫里他们能顺利拿到钱,你还能活吗?”
阿卡什说: “如果莫里他们能顺利拿到钱,那你能活成吗?”
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都成了哑巴……最后西米解开了阿卡什的绳子,阿卡什为西米摘掉蒙着她眼睛的布。
西米在解开了绳子之后,却痛下杀心。
这是不是像极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尽管阿卡什不足以成为“农夫”。
之后,因为医生的闯入,西米又陷入新一轮的危机中。
曼诺拉的妻子刚接到阿卡什的电话时,恨不得杀了他,但最后原谅了他,还亲手将枪交给自己的丈夫。
“去把你的烂摊子收拾干净。” 这是一个忠诚的妻子在面对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之后,对说的最后一句话。
也许,婚姻就是这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闹心,然后发疯似的闹一次,动刀动枪……等真正冷静下来以后,更多人选择的是原谅,还有支持。
哪怕明知道自己的另一半干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哪怕明知道另一半还会出卖肉体和灵魂。 还爱着的那个人,一定愿意心甘情愿地付出、等待,再原谅。
爱就在一起,不爱了就分手。这是情侣。
哪怕一次次受伤,还是选择相信与支持。这是夫妻。
莫里死在了医院,医生抛弃了萨库。
而萨库在一堆假钱里寻找真钱的踪迹,还一边念叨着:“我有钱。”——这是一种极度不安和恐惧感之后的表现。
当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开我们的时候,金钱还那么重要吗?
萨库是可悲的,她的善良救了她,她的信仰救了她,但是,她的贪念却害了她。
没有谁的本质是善的,也没有谁的本质是恶的。但在我们追逐金钱名利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想走捷径。
可是,那些人却不知道,有的捷径,总是走不得的。
故事的最后,阿卡什为苏菲讲了一个故事。
医生死了,西米放他下车后,又想杀了他,结果西米自己却死了。
苏菲说了一段让人罪恶感急剧下降的话:“那个女人害了那么多人的姓名,你真应该拿走她的眼角膜。”**但是阿卡什却笑了。他的笑容里有一种得意。
我们都不是圣人。
我们只是普通的成年人,因为利益在一起,因为利益又互相抛弃,相互背叛,相互残杀。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谁也说不清,但我们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各取所需,又互不干涉。
对于人生在世,所做的事情,没有谁能够用对与错去评价它。就像《纽扣人》里面那句经典的台词一样: 我们都不是好人,只是坏的程度不同而已。
我想,没有哪句话更能准确地评价我们的人生了吧!
生命是什么,只有活着的人才知道答案。
D. 「调音师」:这部仅14分钟的电影,一定会让你思考300万年的人性
说起电影《调音师》,观众大概会想起是印度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编剧之一奥利维耶·特雷内是原版《调音师》(法国)的导演,印度版《调音师》也是在它基础上改编的。
本文对电影涉及剧透,若介意,请观影后再阅。
这部电影很短,有多短呢?
全片长不到14分钟。
但却一举获得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
豆瓣近20万观影者打出9.2的高分:
《调音师》
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凭借此片,一举成名。
阿德里安是个盲人调音师,
但他日常的举动却和普通盲人有很大差别,例如,他可以不借助任何帮助精准的找到客户的家;在过斑马线时知道红绿灯时间,甚至还问候了一下身旁的老太需不需要他的帮忙。
老板疑惑不已,他找到阿德里安,希望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阿德里安只一笑,并没有直接为老板解惑,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在爱妃逝世后每日伤心垂泪,茶饭不思 ,他决定为爱妃建造一个陵墓,以表达对爱妃的思恋,于是下令找来这个国家技艺最好的建筑师。
沙贾汗问这位建筑师。
沙贾汗:你有妻子么?
建筑师:回陛下,我家中有妻子。
沙贾汗:你爱你的妻子么?
建筑师:我深爱着她,她是我的一切。
沙贾汗:好,我要杀了她,这样你就可以体会到我现在的感觉,就能为我建造出心里所想的陵墓了。
后来这座陵墓建好了,它就是印度举世闻名的泰姬陵。
老板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顿时脸色不悦。
阿德里安随即说到: 人们都相信如果失去某部分,会让他的另一部分更加敏感,就像人们相信我的其它感官更发达。
原来,阿德里安为了自己的钢琴梦想,苦练15年钢琴,可自在那次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钢琴比赛中失败后。
他的人生一下跌入谷底,此后,他被失败纠缠、一蹶不振,可偏偏屋漏逢夜雨,女友也离他而去。
到这里,我们知道,他并非真正的盲,他之所以做“盲人”,是人们不但不会对他有正常人的苛求,甚至只要完成一些常规的工作,便可以得到正常人得不到的赞赏,连小费也比常人多。
客户们也不必在一个看不见的人面前有所隐讳,男人可以在他身旁穿裤子,而不用在卧室关上门,女客户可以在他身前毫不防备,脱衣起舞,工作结束还能收获香吻。
调音师沉浸在自己构造的剧本里,他认真的扮演“盲人”角色。
在这里他不仅不“盲”,还拥有上帝视角。
他将一切人性尽收眼底,仿佛“盲”的不是他,是那些“正常人” ,
又在人性中穿梭来去自如,却不受人性伤害,享受别人的同情。甚至,还能满足自己的猎奇欲,这简直和他“盲”之前是天上地下。
“他活的真滋润",你一定会这样想。
先别急,接下来的几分钟一定会让你有所改观。
这天,他一如往常,“轻松”找到客户的家。可按了许久的门铃却迟迟无人应答。他熟练的从衣服包里掏出记录本确定。
此时,门内有位女人传来声音,原来今日男主人有事,不便调琴。
调音师不想白跑一趟,便解释自己是一个盲人,再来一趟很是艰难。
此时妇人将门打开,请他进去,调音师刚进门,便脚下一滑,摔倒在地。
原来妇女家里刚刷油漆,地上还有油漆未干。调音师正挣扎间,抬头便是这副场景。
妇女让他将衣服换下,欲要他清洗,调音师当着妇人面将衣物脱下,嘴里虽喘着粗气,但仍强装镇静继续调琴,脑海飞快回想自己刚刚是否露出破绽。
突然,他想起了上衣包里的记录本。
可是,盲人为什么要用记录本?
此时,身后的女人举着杀人的凶器。
可这一切盲人是不会看到的。
他心想,只要琴声不停,她就不会扣动扳机。
电影结束。
导演并没有给出结局,很多人们看完后,都很关心,调音师最后到底怎么了。这也是电影最令人恐惧的地方。
但如果你坚持看到电影的最后一秒,你会在演员表出现时的某一秒听到一声“咔”,大概也就了然了。
其实,在妇人开门时,影片就已经在各个角落向观众暗示妇人家的不寻常之处,如:
门上的抓痕。
邻居大概了解这家男主人是否真如妇人所说已经出去,这个老人已不大可能独自出门。
老头端坐,毫无挣扎反抗痕迹不仅证明了的老头是无意识被杀的,大概率是个盲人,还说明了地上的红色液体确是油漆而不是血迹,只是为了掩盖血腥味。
有些人一定会问,调音师为何不早反抗,那个妇人那是他的对手?
两个原因:
1.妇人的厉害之处。
2.调音师的自欺之深。
钢琴师开始的慌张和后来的强装镇定,让对盲人十分了解的妇人早已看穿,她后来做的试探,不过是将计就计,让钢琴师以为自己未被识破,继续演戏,这就是为什么直到最后一刻,调音师仍然抱着一丝的侥幸而不摔琴而起。
鲁迅曾说过 “沉默吧,沉默吧,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
毫无疑问,调音师,成为了前者。
调音师,从比赛失败开始,懦弱使他一直都在逃避,他以一个正常人尝到了“盲人”的甜头,直到他相信自己就是真正的弱者,最后为人鱼肉。
人性有时虽会对弱者给于同情,但也会在弱者面前毫无遮掩。
所以,请不要欺骗自己,小觑人性。
E. 《调音师》印度烧脑神作,全面深度解析,结局你真的看懂了吗
喜欢看悬疑片的影迷大多看过一部名为《 调音师 》的印度电影
《调音师》在豆瓣拿到了 9.2 的高分,被很多人誉为“ 短片中的肖申克 ”,口碑之好可见一斑。这部《调音师》去年上映之后,就在印度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不但以450万美元的低成本收获1560万美元票房,更是在IMDB上拿到了8.6分的高分,成为2018年度 最高分 的印度电影。用“年度最高分悬疑片”形容《调音师》,并不为过。
在迈入影院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它凭什么能取得如此好的口碑?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部翻拍电影,《调音师》几乎避开了一切雷区。
影片中,男主角阿卡什是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家教。和法国《调音师》里的设定一样,假扮盲人为他带来了很多便利。
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生意、更多的小费,就连爱情也来得更加容易。由于出色的表演才华,他被一个富豪邀请到家里做私人表演。这里基本保持了短片的故事框架。
男主按门铃,老婆开门,丈夫不在家,背后暗中观察的邻居。进门,弹钢琴,结果发现了客厅的尸体。
阿卡什只能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在法国短片里,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
长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目睹了藏尸全过程的阿卡什安全逃脱。
除此之外,长片对于女主的设定改编不仅堪称大刀阔斧,更可谓突破了以往印度电影中对女性的形象枷锁。大部分印度电影中,女性往往都是被害者或者是善良的一方,正派的一方,很少会有女性反派。
但在《调音师》中,导演则做出了大胆的突破。
女主角西米颜值高,心眼坏。
为利益嫁给年龄差距悬殊的老明星,分明丈夫对她很好,却还要背着丈夫偷情。
奸情告破后更是心狠手辣,一条又一条人命全拜她所赐,演绝了“最毒妇人心”。
接下来,让我先了解下电影究竟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
电影剧情并不复杂,男主是一名钢琴艺术家,他假装成一名盲人,为的是让自己更加专注于音乐,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悟。也因为大家对盲人的同情,他的演奏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与欣赏,也顺带收获了爱情。一天一位印度知名男演员邀请他到家里进行演奏,演奏当天却变成了凶案现场,男演员的妻子联合情夫枪杀了男演员。男主看到男演员妻子与情夫清理犯罪现场,内心极度恐慌但只能假装淡定的弹完整场钢琴,犹豫徘徊很久后决定去警察局报案,结果发现那名情夫就是警察,惊慌之下男主只能继续扮演盲人,后续男主又目击了男演员妻子杀害邻居等一连串事件,为了封口男演员妻子测试男主是否真的是盲人,在发现男主是假盲人后下药使男主眼角膜受损真正的变成了盲人。后续男主又遇到假装好心的夫妇及医生,险些被割去了肾,但男主凭借着自己未失明时的记忆力,让假装好心的夫妇及医生以为男主是湿婆显灵,并配合男主绑架男演员妻子、勒索警察情夫,上演了一场复仇大戏。
真实的结局应该是男主和医生联合卖掉了男演员妻子的肾脏并分了赃款,男主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恢复了视力,拿着钱去了伦敦。但他发觉假装盲人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的好处,能够赚更多的钱、收获更多东西,所以他依然装作一名盲人
我来分析一下男主阿卡什这个人,他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除了有些狡猾用装盲骗取残疾人红利之外人还是很善良的,所以就算他知道了西米的情夫是警察局长时他还是打电话说出了真相。但在经历了这些变故,尤其是自己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之后,他最后也选择了以自己的利益为首而隐瞒真相。影片貌似没什么好人,但也都没有坏到一定地步。像杀了人也很痛苦的西米,为了钱可以挖别人双肾的莫里妻子,黑医生斯瓦里等等。到底人心是善还是恶呢?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是在不触犯到自己利益时人都是善的,但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可能大多数人就会选择明哲保身了吧,就像电影中说的“艺术是艺术家的生活,但他也要付出代价”。
F. 如何评价印度悬疑电影《调音师》(AndhaDhun)
调音师这部电影最享受的就是有好的配乐,没想到一部犯罪悬疑片,我竟然被它的配乐迷的不要,歌舞和配乐是它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卖点和看点。而《调音师》这部印度电影,虽然它与以往的印度歌舞片有些不同,但是我对这片子的配乐很是满意,影片的插曲也颠覆了我对印度歌曲的印象。
G. 《调音师》有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调音师》作为一部悬疑犯罪电影,成为了2018年印度的票房黑马,在中国大陆上映后更是获得好评无数。这部电影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0年的一部同名法国悬疑短片,该电影讲述了心怀梦想的调音师阿卡什为了获得更深的造诣而假扮盲人,却歪打成招成为了一场谋杀案的“目击者”,最终他不得不卷入一场污浊不清的漩涡中,无法救赎自己。该电影剧情紧凑,故事激荡起伏,情节反转不断,电影中呈现的“脑洞”和让人无法预测的“刺激剧情”使本片获得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猜不中结局,更无法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摸透导演的用意,还须观影结束后细细品味才能洞察一二。影片中耐人寻味的细节比比皆是,如果细细咀嚼,你会惊叹于导演灵感的迸发和巧妙地处理。
影片中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处更是令人深思。苏菲早已怀疑阿卡什假装失明,还将他和西米“捉奸在床”,为何却在两年后继续深信他编织的谎言?男主亲眼目睹了西米的两次谋杀,却毫不犹豫地吃下了她递来的贡品,导致自己双目失明,这如何解释?影片尾声男主和医生开车行驶的那条路上神似肝脏的大树是否预示了真正的结局?片中的神来之笔“湿婆神”是否表达了作者孰善孰恶的终极之问?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处理注定了它是一部伏笔暗涌,跌宕起伏的经典悬疑片。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通透饱满,鲜明立体,其中信仰与背叛的对峙,善与恶的交织,彷徨与毅然的厮杀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部优秀的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味和思考,这就是它的无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