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爱之名,传一生之责 ——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意蕴
封封邮件带着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条条油路酝酿着父子的理解与思考,当纸飞机缓缓远去,带走的是无边的过去,带来的是满怀亲情与责任的无尽未来。《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以刘烨,等人主演的一场歌颂父爱,传承一生责任,赞扬纯洁爱情的故事。 影片中导演巧妙地隐喻出影片暗含希望的氛围,撑着夫对子的传,夫对女的承,以及父子矛盾的逐步和解,向观众体现出了父子血肉般亲情的可贵,暗示着传承之路的艰辛与重大,表达出父母春节爱情的歌颂。
影片中血溶于水的亲情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指出细致入微的刻画更是深显出,儿子对父亲的渴望,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暗示着亲情的无私与伟大。 影片中在儿子的子树下,父亲因常年离家而导致父子亲情薄弱,特写之下,儿子墨迹的眼神被放大,空洞的眼神与淡然的语气下,是对父爱的无限渴望,再慢慢的邮路上,导演巧妙的运用对比蒙太奇,副对子与对背负形成鲜明的对比,全景之中,儿子背着父亲小心前行,一步不之中是儿子对父亲的保护,令观众动容,特写之下,父亲含泪的双眼是对父子之情最真实的阐述,引发观众无限感慨,其中,导演以回忆蒙太奇为守法,相关中讲述了小时候过年父亲背着来弥补儿子缺失的爱的故事,表达出此时儿子对父亲用心的怦然理解,小心翼翼的补偿是爱的深中于无声,主动喊的一声爸终是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接受,镜头之下放飞的纸飞机暗示着儿子的释然,彰显着父子矛盾的和解,体现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一条油路,传承的是一生的责任,一封封邮件,暗含的是无尽的信赖,当归来成为一个定数,这其中蕴含的是传承的必然体现的是责任的重大。 影片中当风吹起邮件,父亲不顾腿疾奋起直追的场景,与全篇的慢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导演巧妙地运用晃镜头,将父亲追邮件的艰难充分暴露给观众,令观众附近体会到父亲对邮件的重视,领悟到父亲肩负责任的艰辛与重大,导演通过镜头与全景的巧妙结合,刻画出父亲最后一次作乡邮员时村民相送至村口的全貌,导演简单质朴的刻画中体现出的是村民对父亲的认可与尊重,行进路途中,父亲一句不胜其烦的叮嘱,彰显着父亲对责任的看中导演惟妙惟肖的刻画,令观众与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父子之间无声的责任传递,领悟这份责任的沉重与美好。
导演饱含着歌颂意识,以儿子与侗族姑娘的相遇相识为隐喻,与父母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为写照,深刻赞扬了父母爱情的纯真与质朴。 影片中导演利用心理蒙太奇,以儿子与侗族姑娘共舞为写照,引出父亲对其与母亲爱情的回忆,一帧一秒都向观众表现出父母这场旷世爱情的美好,其中导演充分利用全景以水为界,一头是娇羞等待的母亲,已投是急不可耐,奔向母亲的父亲,全景的运用相关中展现出二人爱情的美好,母亲出嫁后三天为一期的等待,暗示着一生的等待,孤独立在桥头上的身影令观众动容,随着儿子的降生,变化的是等待的身影,不变的是父母之间纯朴至真的爱情。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说“择一事,终一生,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做一件事,但只要做好了,那便是永生。”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正是如此,亲情被寻觅,当责任被完美传承,当爱情始终如一,这其中蕴藏的是一生的伟绩。 《那山那人那狗》以亲情为主线,以责任传承为脉络,以亲情为写照,真实再现了小人物的一生,执着追求与信念。
『贰』 电影《城南旧事》意境分析
一、电影意境综述
意境一词多在中国古典诗、词、画等传统艺术中被提及,是指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不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也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情趣,且更侧重于主体的情感表达。艺术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情感表述方式,电影中空镜头的运用营造的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电影长镜头的纪实化拍设构建的是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通过影视镜头和画面凝聚的作品主题是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之美。影视艺术融导演之情于声画之中,以综合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建造艺术意境,来阐释某种无法言述的艺术意蕴。
二、以《城南旧事》为例分析电影的意境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贻弓深刻践行了他们这一代导演提出的“丢掉戏剧的拐杖”这一主张,打破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戏剧式电影模式,进行电影语言和风格的探索,以诗化的电影艺术语言进行历史叙述,表达人生哲理。《城南旧事》作为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具备了第四代导演电影作品的“诗电影”特征,整部影片在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本文以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为例,分析该影片的意境营造以其对于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1、文学式的分段叙事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以时间顺序串联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借以英子纯真的视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体面貌,也寄托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乡愁,传达一种人生处处是别离的意蕴。
散文式的叙事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式电影范本的《城南旧事》在叙事上采取串珠式的手法,讲述主人公英子从6岁到13岁之间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别是文学小说中的《惠安馆》、《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与“疯子”秀贞相识,和妞儿成为伙伴,并帮助他们相认,最终妞儿与秀贞死于火车轨下,英子也随父母搬了家,告别了小学之前的童年和伙伴。第二段故事发生在小学时期,英子认识了为供弟弟上学的小偷,和他成为朋友,最终目送他被警察带走,英子也小学毕业。最后一段故事,导演将原著小说中《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部分融合到一起,选择以父亲逝去、宋妈离开为结尾,英子目睹宋妈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亲生病去世,经历与亲人的不舍告别,而开始真正长大。
几段故事看似是独立发展,但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英子的童年别离和成长,共同表达“离别”这一主题意蕴。告别伙伴、告别不经世事的小学,告别亲人,告别愚而神圣的童年。整部影片对于离别和死亡的悲痛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缓慢的镜头和叙事节奏凝聚悲伤,既有生死无常的生命感慨,也有离愁别绪的无奈。
此外,独立的故事设置也从不同方面折射当时社会生活背景,进行平静地历史叙述,于个人小离愁之中展现国家大背景。这种处理有些虚淡甚至刻意隐藏,但却又在虚实之间让人忘却不得,愁云惨淡的社会现实从头至尾荣绕于观者心头,这也是已经营造的最常用手法,虚实结合,以虚显实,构建一种特别意境。比如,从影片开始就以英子的视角呈现父亲在家里招待学生,秀贞的丈夫被抓,北大学生在街上游行,母亲言语间的谨慎等,这些时代现状的处理不露痕迹,却有着一种内在张力。
2、无言胜有言的视听语言
意境源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在影片中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开头用空镜头呈现秋风中枯黄的野草、乌鸦,以及随着主人公的阐述,长城逐渐化出,镜头拉远,骆驼队走在城墙上,昏黄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远景的交替中伴随送别歌出现,直接从视觉和听觉上将观众带入怀旧的、绵长的意境之中。
(1)长镜头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长镜头来表现胡同里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镜头的平缓摇移而非切换来营造一种不加修饰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相比,更强调叙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达到了电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夺天工。
片中大量长镜头停留在秀贞回忆往事、宋妈失去孩子、英子告别小偷,这种大停顿叠加人物回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引人深思。在述说完身世之后,镜头停顿到妞儿与英子坐在屋里的场景,大远景逐渐拉远,长镜头渲染妞儿的悲惨身世,也营造某种悲悯氛围,使观众自然而然陷入思考,进而产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的场景中,镜头在英子脸上停顿,天真的眼睛盈满泪水,没有太多表情,也迟迟不愿开口唱歌,长镜头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小英子对于“什么是好人与坏人”的困惑,对于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愿与不舍呈现的淋漓尽致。
(2)色彩呈现“发纤浓于简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调是怀旧风格的,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城墙与胡同是暗淡的,人们着装是素淡的,这种色彩搭配真实呈现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惨淡的社会现状,为影片背后没有明说的社会背景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墙淡瓦间穿小红袄出现,与悲凉社会现实之间划了一条浅浅的线,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视角审视残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伤。
(3)道具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导演通过道具(意象)运用建构意境场景。意境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表意空间的词,是一种通过周围景物营造出的场景。归巢的乌鸦,骆驼颈上的铃铛,古老的城墙,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摇晃的水车,京味的叫卖,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懒样洋交谈的人,蓝天红叶,这些意象的结合,构建了一幅真实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风貌。同时,以纪事化手法来完成意境的构建,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辑,平实琐碎的生活镜头,打水、买菜、吃饭、逛庙会、上课、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复始,时间却不经意间流逝,现实化的表达给予观者强烈的真实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4)音乐营造情感升华的意境
音乐在调动情绪和延伸想象空间上具有独特作用,电影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大多通过背景音乐表达。本片的主题音乐是《骊歌》,长亭送别的歌词与离情别意的曲调和影片主题相呼应,并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别过去时响起,起到划分故事段落和推进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儿与秀贞离开时,英子搬家的路上响起了送别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后的课上,英子没有再跟老师一起唱送别歌,一直到父亲去世、宋妈离开,英子对于离别这件事的感受不断清晰,影片没有直白说明英子在种种离别中的痛苦,而是通过音乐缓缓呈现这种情感变化,以音乐营造别离哀伤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响的运用也在意境营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里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带到秀贞家认亲,妞与秀贞相认后死于火车轨下,该段雷声、雨声,火车轨声,汽笛声,叫喊声掺杂在一起,既表达英子对伙伴的不舍,又将儿童的天真善良与成长中的纠结困惑缓慢呈现在观者面前。
(5)主观视角构建平实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运用主观叙述结构,从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讲述,以英子的主观感受来呈现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影片没有丑化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在英子的主观视角下被冲淡。
此外,导演以英子的视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骆驼挂铃铛,为什么要枪毙人,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什么是好人和坏人,宋妈的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这一点的处理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营造某种绵长却意蕴无穷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给不出准确答案,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复蒙太奇建构的内在张力
一部电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体风格,小到每个镜头细节的表达都可以建构意境,《城南旧事》不仅整体上表达淡淡的人生何处无相遇,转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绪这一主题,在画面、音乐、剪辑、叙事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为这一主题构建整体意境。本部影片中,导演在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上有着独到之处。比如,井台打水的镜头,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现都几乎内容相同,似乎是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也记录着时间的流走。最后在妞儿和秀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儿的身世,水井依旧是那个水井,但是时间已经是夏天,聒噪的知了声和干涸的井槽营造一种异样的氛围,预示着妞儿和秀贞的悲剧。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复,英子童真的眼睛贯穿着故事的始终,镜头从不同角度将英子眼里的懵懂、开心、好奇、疑惑、悲伤表现出来,呈现英子的善良真诚,机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借由这双眼睛表达着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意象的重复剪辑,影片中宋妈眼角的皱纹、学校放学的场景也都使用了这种艺术重复。在内部节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顿(比如,在呈现妞儿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宋妈作为传统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别歌响起,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与影片整体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相交织。
三、总结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将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现出来,为整部影片的怀旧意境做了铺垫,与结尾处红叶漫山,骊歌响起相呼应。电影台词的散文化处理和背景音乐的古典化编曲共同起到意境升华的作用。全片以平缓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散文诗式的怀旧气氛,呈现既愚笨而又神圣的童年,抒发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乡情,情感沉而不烈,浓而不腻,绵绵而不绝,哀淡而不悲伤。在影片的镜头和叙事上,自然真切,巧夺天工;在场景建构上,呈现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单纯的景,情非单纯的情;而在情感表达上,处理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意境电影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城南旧事》一直深入人心之处。
中国电影在意境的构造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因此更具东方古典韵味。作为综合艺术,电影通过丰富的意象选择、综合的艺术语言,建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让观众从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国导演对于电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实践从最初的《渔光曲》到第四代导演的《城南旧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龙》也一直没有停止。
『叁』 电影《楚门的世界》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楚门的世界》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小男人如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著名的电视明星,但是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甚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业的牺牲品。这部电影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但也触及了最敏感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以其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追求利益和侵犯人权的罪恶行径,对美国道德、人权和社会状况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事实上,每个普通人都是楚门。电影旨在向观众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相,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活和个人生活状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陷阱里,我们也不能放弃对我们内心现实的追求,现实中充满了各种虚伪和幻想,但是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有勇气去寻求真理,去爱生活做出坚定的选择。
『肆』 电影芙蓉镇主题意蕴
《芙蓉镇》
《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被称为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
1986年,谢晋拍出了他电影生涯的巅峰之作《芙蓉镇》。
《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今天很多影评人提起《芙蓉镇》,都会说那是姜文的成名之作。这倒是不假,但姜文那时刚刚出道,只能说是作为一个演员,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而《芙蓉镇》 的成功,最大的功劳还是在谢晋。
影片讲述了几个普通人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间的变化,借这些人物的命运,来探讨极左思潮的渊源,以及对人的影响,进而反思历 史。
《芙蓉镇》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可以说是影响深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是我们电影艺术欣赏的课件。。。希望对你有用
『伍』 分析影视主题多义性的艺术独特性
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即何为“主题多义性”
主题,即指一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的众多意蕴中最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意蕴。换言之主题就是指这部艺术作品的主要思想。而主题的形成并不是由作者独自确立的,它还分为作者创作时确立的主题,观众所理解的主题以及作品本身包含的主题。如《水浒》的主题,也许施耐庵当时只是想写单纯的好汉绿林主题,但却被后世解读出“农民起义”、“忠奸斗争”、“市民写心”等各种不同的主题。也就是说,一部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主题意蕴,即为开头所说的“主题多义性”。
影视艺术的主题多义性的形成原因相比较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加复杂:剧本创作、导演、拍摄手法、蒙太奇、声画关系等等都能影响作品的主题指向。而这些独特的方面正是影视主题多义性的艺术独特性。
纯手打给分吧
『陆』 影评 | 从视听角度评《我不是药神》主题意蕴
“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而我只觉得吵闹”,这句话道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然而,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则让观众在这样的灰暗现实中感到了一丝慰藉和人文关怀。
通过饱含隐喻的构图形式、生动细腻的镜头语言、极具象征性的意象符号,以草根群像式的现实刻画,展现了 社会 底层人物及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直击人性中的贪婪和良善,完成了生命个体在孤独境遇中的抗争与救赎,延展了道德与法律的悖论,极具现实意义。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通过饱含隐喻的构图形式、生动细腻的镜头语言、极具象征性的意象符号,以草根群像式的现实刻画,展现了 社会 底层人物及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本文将从主题表现方向,阐述其主要表现表达手法,从而揭示影片的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在。
构图形式隐喻主题
框式构图和隔景构图的使用,使人物形象在荧幕中占据极小的空间,隐喻 社会 底层人物在面临困境时生存的艰难和无助,以及普通人与边缘群体之间的隔阂。特殊的构图形式,成为影片主题表现的外在表征。影片的环境设置在杂乱拥挤的上海弄堂,环境的闭塞使故事空间的延展产生了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是 社会 制度和法律的局限,被现实所迫的小人物在这样的生存现状中佝偻前行。
当程勇在面对张长林的威胁,在朋友情义与自身利益面前做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他选择了保全自己,而他的这种无奈与无助,通过框式构图将人物挤压在画面阴暗的角落,体现在法律和 社会 体制面前小人物卑微的 社会 地位,以及内心的无力和挣扎。
“王子神油店”的门头店名被凌乱的电线所框住,电线所组成的网亦指法网,隐喻了在法网之下所建构的 社会 秩序的绝对地位。
而影片隔景构图的使用则旨在展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当吕受益第一次与程勇见面时,通过前景模糊的立柱形成了隔景构图,当吕受益佝偻着瘦弱的身躯,一层一层地摘下口罩,观众透过这模糊的立柱间的缝隙看到了这个眼神真挚略带讨好笑容的青年男子。这是程勇的主观视角,也是观众的视角,吕受益在看向程勇的同时,仿佛也在向屏幕前的观众报之以一丝微笑。但隔景构图的使用却隔开了老吕和程勇,也隔开了老吕和观众,老吕作为慢粒白血病人,属于 社会 边缘群体,隔景构图巧妙的暗示了普通人与 社会 边缘群体间的隔阂,引起观众的反思。通过构图形式的巧妙设置,完成了影片主题意蕴的视觉表现。
镜头语言表现主题
导演在影片中刻意运用大量的手持摇晃镜头来完成影片主题表现的视觉外化,凸显了在道德与法律面前,在生存的困境面前,现代人的焦虑、矛盾和挣扎。
曹斌作为执法者, 本应坚守 社会 的法律秩序,然而在面对一双双真挚的眼睛和渴求的目光,面对通缉的“假药贩子”拯救无数鲜活的生命于病魔的掌中时,他的内心发生了摇摆。他望着镜子中的自己,那是趋于同情和 社会 道义的另外一个自己,与之相对的则是现实中作为一名执法者的自己。
导演运用手持摇镜头和晃动镜头来体现他此时的矛盾和挣扎,使用摇镜头完成了曹斌与同事歼昌仔之间对话的长镜头表现,来体现现实的客观真实和不可抗拒。
而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则从现实中的曹斌摇到镜子中的他,暗喻了曹斌的选择最终趋于道德和情义。
镜头朴实细腻,没有炫酷的视觉特效,却直戳人心,增强了真实感和观众的心理体迅燃验,引起观众的共鸣。
意象符号承载主题
影片中巧妙地将道具作为意象符号承载主题意蕴,成为推动叙事的线索,象征了在不同阶段,人物关系的 情感 变化以及人性的救赎与被救赎。
口罩这一意象是病人群体的象征,体现了他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隐喻普通人与病人群体之间的隔阂。
当病友群的群主们第一次与程勇相见时,他们在程勇的要求下被迫去除了口罩,程勇想要被尊重,想要借助这次发财的机会来拾回丢掉的尊严,然而,这次病人摘下的口罩是不甘愿的,暗示在这个阶段,病人与程勇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很远的。
而当长街送别时,温暖的阳光下,病人们一个个自发地摘下口罩,来表达对程勇的接受和尊敬,卸下了隔阂,迎来生命的希望,而氏汪程勇也彻底完 成了人性的救赎。
程勇的救赎始于他由“人”到“神”的形象转折点,也就是当程勇第二次踏入印度,在弥漫着烟雾的街头上,看到了迦梨神像,这一段具有极端写意色彩的镜头,通过具有宗教意蕴的意象符号实现了程勇从“小我”到“大我”的人格升华,得到了心灵的救赎,成为表现影片主题的视觉符号。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黑色幽默中享受生命的狂欢,用最真实的生活给了观众最纯粹的感动。导演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运用,深刻地塑造了这群游走在 社会 边缘的人,由点及面地进行了 社会 道德观的剖析。
观众在法律与道德的悖论之下,产生了 情感 分歧和自我拷问,进行了关于道德标准的重新定义。而秩序的重建,让影片的外部矛盾最终有了 社会 层 面的和解。用人性的向善把主题引向对时代真正的关注上,悲凉而又不失希望。
每个人内心都有潜藏的善意,只有在更多的善意浇灌下,才能变得强大,战胜人性中的自私、怯懦和冷漠,临近片尾那个大大的“希望”字样占满屏幕,似乎在说,这个世界仍存在无数痛苦、委屈和不公,但它的天平总在向希望指引的方向偏转着,尽管十分缓慢,尽管需要代价,却那样坚定不移,让人充满信心,最终绽放坚韧绚烂的生命之花。
『柒』 “偷”——评微电影《盲钻》的人物塑造与主题意蕴
假装看不见的,最终看见的;想要的,不想要的。都是偷 。
该微电影由何文超导演执导,影帝张译和影后梁静零片酬出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保姆和水管工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围绕一颗钻石所产生的多元人性碰撞的故事。以此展现人与人之间这种单纯却又复杂的利害关系,探寻在现代社会中, 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困惑;对于人的隔阂,善的追求和对于女性爱的关怀。
影片的原名是《盲女与钻石》因此该片是由道具和人物的方式进行取材。这部入围釜山电影节的短片通过多元的转变来完成悬念的设定与人物性格的丰满——女主人到女保姆的转变;水管工从小偷贪欲到为了怀孕妻子这种本性不坏的性格转变;从多次准备报警到最后选择放下的犹疑与坚定······一个个悬念的设定调动观众的味口但又在情理之中。影片的最后,两人面对面,中间隔着黄杆,距离又近又远,在地铁里静静对视。这种适当留白的开放式结局,像内心一样,平静的背后是矛盾的汹涌。自身最丑陋一面暴露的同时也看到对方的真面目,但一切却又不能够打破。是放过对方,包庇自己?柔软与坚硬,光明与黑暗, 在“偷”中得以揭示的,是我们一直不愿面对的弱点与渴望。
“偷”的是贵妇的品味——物质追求。 影片的开头,在软媚的唱声中,镜头给我们一双涂着指甲油的脚小心翼翼穿入高跟鞋的特写画面——这就像一种丈量,用脚步去丈量生命与心中对欲望的渴求,哪怕小心翼翼也愿得到那片刻的宁静与满足,于是“偷”也从这里开始。豪华的楼房里,昂贵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复古的唱片声在空旷的房子里回荡,一切有条不絮,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贵妇的高品位。因此整体给我们的节奏是舒缓的,但色调却是灰暗阴沉,这似乎平常但却又与后面情节有着紧密联系。在门铃响起前,女人在短片中有处细节——她看着镜中的自己,反复的替换装饰帽,不断侧头调整希望与自身整体的妆容协调,哪怕最后只能独自偷偷的欣赏。女人从头到尾都未想过偷,可能是为了保全工作,或是对自身的底线。她在换回保姆的装扮前,匆忙清点饰品发现女主人的戒指被偷走,即使明白女主人并不会在意,但在坐地铁前仍多次犹豫是否报警告发。女人有着作为 底层小人物的责任与坚守 ——她虽然有着 人性的贪欲 ,向往更高水平的生活而去难以启齿的偷偷感受;但她也有着 聪慧与机敏 ,会在危机情况急中生智假扮盲人而逃脱自身的伤害;也有着 女性的依赖与脆弱 ,会在女主人提前回家时,急忙用手死死地攥住水管工的衣袖,即使知道那是一个仍可能会伤害自己的陌生男人,即使知道此刻的自己还在假扮着盲人,这是一种对自身的保护也同时防止水管工发出声响引起注意;
她还有着 对爱的关怀和期许 ,在地铁上看见对面就是那个偷了钻戒的水管工人时,没有立刻躲避或者担心对方会认出自己,而是侧身拨出一路上犹豫的报警电话,但当发现坐在她对面的是一对疲惫的新婚夫妻时,当她发现那枚钻戒以一种轻柔抚摸的方式贴在微微鼓起的孕肚时,她选择不再拨打电话,她知道那是一种 丈夫对妻子爱的承诺,那是准爸爸对新生命的期许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为女人无疑她是感性的,她向往着生活的高品位,也有着 对爱的渴求与慈怀。
“偷”的是承诺——爱。 一个独自上主卧的水管工人在看到掉落在地的珠宝时,观众的完型心理会认为影片接下来会给我们的是贪婪的嘴脸一个劲偷珠宝的画面,但是没有。当水管工看到掉落在地的宝石首饰时,动作虽犹豫,却还是清醒地放回原处,直到看见那枚钻戒,他才心动,决定铤而走险。影片中,用特写画面展现他嘴咬手电筒,眼神痴迷地盯着女士钻戒,由站着到坐到化妆台上,仿佛一直在暗自评估着这枚戒指的价值,甚至没有察觉到穿着高跟鞋的女人上楼的脚步声。他有着男人的Y染色体冲动,在被发现时会拿起工具选择暴力而不想后果;在多次印证女人眼盲时,会暗暗舒气却又小心的表现出怜悯的神色;地铁上十指相扣着怀孕的妻子浅眠,到最后发现女人真面目的默默对视。整个人物的塑造是丰满的,充斥着矛盾与戏剧性。
“偷”的是名分或者感性的关怀——精神追求。 女主人出场很短,但有一个很有韵味的台词:"你虽然给我很多,但都不是我想要的。“这对吵架离去的男女身份可能是夫妻,亦可能是男人包养的情妇。她已经拥有了底层小人物一直渴求的物质生活,但她仍不快乐,想要的可能是一个正当的名分或者是丈夫对自己平凡的关爱,充满爱意的陪伴。她想要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在精神上对感性的追求。
三个人分别扮演着多重角色,也因机缘巧合凑到一起,追究“偷”的动机,揭开面纱,都有着追求与爱的印迹。这是2015年斩获金鹏奖两项“最佳短片奖”及“最佳剧情短片奖”的最大赢家所带给我们的“偷”, 罪恶也因矛盾的人性而变得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