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万箭穿心电影解析
万箭穿心电影解析:
《万箭穿心》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一个无助的,饱经沧桑的女人。表面上的咋咋呼呼实则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女人。她不修边幅,生活的磨难写在她的脸上,和她衣服凌乱一样,她的生活也凌乱不堪。一地鸡毛的生活状态让观众也跟着她一起皱眉头,一起“骂骂咧咧”。
或许,这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只是,再多的灰色也不应该遮住该有的亮色,哪怕一丁一点。只是对于李宝莉(颜丙燕)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如意”。而这一切不幸,宝莉的闺蜜归咎为是新房子的风水不好,是“万箭穿心”。但真正的悲剧何止是风水所能解释和涵盖的。
李宝莉是汉正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妇女。靠着小生意贴补家用,常年的小贩生活让她的性格总是风风火火的样子,常为生计吵吵闹闹。丈夫马学武是国企的厂办主任,比起“粗俗”的妻子宝莉,丈夫马学武显得很“体面”,这也是导致他们夫妻不和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马学武是一个极其自私和懦弱的男人,这也是他在得知下岗通知后他选择跳江自尽的最终原因。没有担当的马学武婚内出轨,这也是他被下岗的重要原因,他没有顾及年幼的儿子和年老的母亲,更没有顾及妻子李宝莉,连遗言都没有给宝莉只言片语,无情无义至极。
这样的男人死有余辜,但李宝莉的儿子和婆婆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是李宝莉平日里的吵闹甚至是那次举报所造成。这也是造成李宝莉真正悲剧的根源。
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亲人的漠视。李宝莉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长大,儿子不但没有感恩而是在考上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母亲断绝关系并让母亲把房子让给奶奶住。理由是房子是爸爸留下来的。
儿子从小就嫌弃母亲李宝莉,他认为是母亲“害死”了父亲。他厌恶母亲的粗俗和喋喋不休,在他的眼里这些根本不是爱。他只看到了母亲平日里的大呼小叫,听到她的唠叨,后来又看到母亲和那个“野男人”,在他的眼里,母亲似乎没有一处好。
他没有看到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心酸,把母亲捍卫婚姻的种种做法看作是低俗甚至是陷害。他宁愿相信“婊子”的话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妈妈。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心里。他居然问及:你爱过我爸爸吗?把一场没有道德的出轨看成是为了爱情。而真正的受害者,自己的母亲却被他看成是一个泼妇。
在出轨这件事情上,这个家庭没有人责怪马学武却在责怪李宝莉。没有人心疼李宝莉的死活却在为一个死者马学武而打抱不平。李宝莉连处置一个相框的权利都没有。成了寡妇的李宝莉为了活命,为了儿子和这个破败的家成了一个“女扁担”,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所有的苦难,包括精神上的折磨。
一晃十年了。饱经沧桑的“女扁担”依然奔跑在大街小巷,为了抢活多挣钱不惜吵架丢份。而此时的儿子却为老师无意提到的母亲是“女扁担”而感觉丢脸。老师眼里母亲的伟大在儿子眼里却成了耻辱。婆婆也并不关心这个儿媳妇,在她的眼里只有孙子。虽然也有恻隐之心但终究放不下利益,那套儿子留下来的房子。
在孤独的夜里,被万箭穿心的李宝莉走到大街上。所有的繁华和狂欢都是别人的而她什么也没有。轻轻的为几个快乐的年轻人摁下快门,他们青春快乐的样子让冷漠的世界多了份温暖。如果儿子能这样该有多好。
她记得自己和儿子道歉,是自己不好让他没有了尊严和快乐。只是儿子冷冰冰的眼光让她的心不寒而栗。十年早已耗尽了她的眼泪和温柔。如今的她依然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有的只是万箭穿心般的疼痛和酸楚。
放弃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她将房本交给婆婆,当婆婆问及还有什么话可以转告儿子时,宝莉眼里闪着泪花,坚定地说:没有了!如果换做任何人,这样的日子早已过得够够的了。那么,李宝莉离开了这个风水不好的家真的从此柳暗花明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人性的恶再次光临了李宝莉,从监狱出来的建建在车上侵犯了李宝莉,无助的李宝莉选择息事宁人。面对纠缠不休的建建她又一次选择隐忍。而在儿子和人们的眼里她只是一个寻欢的寡妇罢了。
建建虽然也有同情李宝莉的一面,但掩盖不了他的恶习和对李宝莉的趁火打劫。他强行将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李宝莉据为己有。其实和爱情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么,李宝莉不明白吗?当然明白,只是,李宝莉的妥协不仅仅是委身于一个男人,哪怕他是一个流氓无赖,实则委身的是社会和人性中的恶。她的自强不息将伴随着污泥浊水混入滚滚洪流,不管她愿不愿意。
存在就是合理,生活生存的意义远远大于哲理,一个底层的弱女子注定不是出污泥而不染那朵清莲,但是谁污染了这一切。
⑵ 从电影《万箭穿心》,看普通女性的人生悲剧
根据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改变成的同名电影中,由颜丙燕扮演女主角李宝丽,为我们讲述了90年代,普通武汉女人艰难而又坎坷的人生故事。方芳在创作谈中说到,在报上看到介绍汉正街的女扁担(挑夫)们是怎样夹在男人中用一根扁担艰难地讨生活的报导,引发了创作想法,想把武汉女人最真实的一面写出来。
女主角李宝莉就这样被成功的塑造出来,成为一个典型的武汉女人形象——粗粗拉拉,高门大嗓,脾气火爆,斤斤计较,性子死硬,在丈夫面前颐指气使。同时,她热心快肠,刀子嘴豆腐心,刚烈坚强,江湖义气。
电影上映后,网上评论如潮,大部分观众评论都认为,一个女人在丈夫死后,艰难地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苦熬苦撑,把儿子培养成人,考上大学。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于是赞声一片。另一方面,都说儿子小宝无情无义。
或许我们该认真思考的是:这个故事中,李宝丽丈夫早亡、儿子绝情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最初李宝丽的生活表面看还算圆满,丈夫马学武在工厂里是个中层领导,刚刚分得了大房子,有一个懂事的8岁儿子小宝,应该结婚10年左右。自己虽然下岗,在汉正街找了个卖袜子的工作,衣食无忧,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本来是欢天喜地乔迁新居的当天,电影给我们展现出了这对夫妻的真实状况:妻子强势,丈夫懦弱;同样是对搬家工人,妻子蛮横计较,丈夫谦和有礼。李宝丽对丈夫直呼其名,呼来喝去。第一个镜头:当她同搬家师傅讨价还价争吵的时候,丈夫回避了;第二个镜头:她在卡车上喊丈夫名字的时候,丈夫没有回应,满脸不悦低下了头。第三个镜头:丈夫招待搬家师傅的时候,她阻止了,夺走了香烟,并且劈头盖脸地训斥丈夫,丈夫满脸难堪;第四个镜头:追到电梯口与搬家师傅吵嘴,武汉特有的“汉骂”脱口而出。一天之内,将“刁、蛮、泼、横”演绎的淋漓尽致。
丈夫马学武对她的不满不言而喻,可惜,以她的粗糙,没有觉察到。
所以,搬家的当晚,马学武提出离婚,李宝丽错愕当场,脑子短路。意味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是婚姻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以丈夫提出离婚拉开了序幕。已经习惯了说一不二的李宝丽,没有想到一直对她唯命是从的马学武竟敢提出离婚。
说到底,婚姻败给了控制欲和任性而为。在李宝丽的观念里,丈夫、孩子是她的私有物品,她得拥有绝对控制权。马学武提出离婚,在她看来是挑战了她的控制权,原本牢牢攥在手心里男人,竟然要脱离她的掌控,她不甘心。
作为夫妻,她带给马学武的是无比痛苦压抑的生活,自从提出离婚后马学武每天很晚回家,分床睡觉,对于李宝丽做出的温柔假象和示好视而不见,摆出一副坚决离婚的态度。
李宝丽立刻归因,是马学武在外面有了相好的——这是很有代表性的想法,每当女性面临即将失去男人时,都会这样想。这样想的心理状态是:本能的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归罪于他人,自己很无辜。
这种想法,注定了李宝丽悲剧人生的开始。通过马学武打给她的一个电话,她敏锐地捕捉到一丝信息:马学武今晚有事要发生,她必须知道,必须掌控,必须拿到把柄。如她所愿,马学武因为女同事的一句生日问候,感受到了“被看见”——在沉闷而孤凄的生活里,竟然还有人在意他的生日。那一刻,似一缕阳光照进马学武苦闷的生活,他的心里一定是异常感动的。于是,才有了后面大胆妄为的旅馆事件。
李宝丽发现了马学武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如五雷轰顶,她天天不放在眼里的这个男人竟然还敢有外遇?她没有去吵闹,而是去报案。因为吵闹只能让她更快离婚,而报案就可以毁灭这个男人,牢牢抓住他的把柄,让他这辈子抬不起头。她不见得有多爱这个男人,而是控制欲使然。最后,马学武在她面前更加唯唯是诺,婆婆来了她也不给个好脸色。
马学武先是降职到车间当工人,又是第一批下岗。当他了解到是李宝丽去报的案,觉得万念俱灰、生无可恋,跳了长江。摧毁他的,不是下岗,不是丑闻,而是李宝丽的可怕,让他无法想象余生还要和这个女人共同生活,与她离婚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是什么样的勇气,是怎样刻骨的仇恨,让一个懦弱的男人宁可去死,也不愿去面对未来的共同生活?
马学武的死因,李宝丽归罪于下岗,归罪于马学武软弱,不像个男人,当时下岗的人那么多,别人怎么都没有跳江?
李宝丽的悲剧从此开始。家庭经济失去保障,儿子失去父亲,婆婆失去儿子,李宝丽去做扁担(挑夫)养家糊口。在她的心里,想的是自己不比男人差,男人能做的,她也能做。她的硬气,是做给别人看,做给死去的马学武看:你还不如我一个女人。打心眼里,她恐怕从来就没有瞧得起过这个男人。她的内心是:你那么不堪,根本就配不上我,我看上你是你烧了高香,你还不知好歹。
对于儿子小宝,李宝丽觉得自己是含辛茹苦十年,对他恩重如山。而在小宝的心里,爸爸活着的时候,时常被妈妈欺负,而爸爸是那么好。对于妈妈,小宝抵触的反抗的。爸爸死后,在小宝的心里,总觉得是妈妈逼死了爸爸,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妈妈,他就不会没有爸爸。10年来小宝总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逼得爸爸去跳了江?加上无家可归的奶奶投奔来时,妈妈对奶奶恶劣的态度,让他对母亲充满了仇恨。背负这仇恨的力量,成为小宝努力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摆脱他的母亲,不用再被她养活,受她的恩惠。接受她的养育,是一种深深的耻辱。老师表扬他虽然妈妈是“扁担”,学习却是第一名时,小宝深深低下了头——他和他爸爸一样,为这个女人感觉到羞耻。
小宝成为高考状元的当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断绝母子关系,将李宝丽赶出家。李宝丽第二次脑子转不过弯来。第一次是在10年前,搬入新家的第一个夜晚,马学武提出离婚。
李宝丽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好事降临、即将苦尽甜来的时候,她却是父子俩第一个要远离的人呢?她愤怒,儿子更愤怒:我们的家,到底是哪个搞垮的呀?
其实对于家外的人,李宝丽富有同情心,对于“扁担”何嫂子关怀照顾,主动送钱;知道建建摔伤了,主动去看望。却为何对于投奔来的奶奶曾是那么无情?我觉得,还是因为看不起马学武,才会不顾他的家人。
在江边一夜,李宝丽忽然顿悟,如果当年她同意离婚,说不定都能活得很好。到头来半辈子过去了,她的付出没有人领情,马学武和儿子小宝对她只有恨。
电影的前半部分,李宝丽对丈夫只有管控,没有感情交流,她是高高在上的;电影的前半部分,李宝丽对儿子小宝只有付出,也是没有感情交流,她是低低在下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她都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无法得到他们的爱。这就是她人生悲剧的成因。李宝丽和建建这个因为打架被劳教10年出狱的人,同样在汉正街讨生活的人之间,有了平等。或者说,李宝丽欣赏不来马学武的谦和儒雅,认为那是懦弱;而建建是“斗狠”式的人物,更符合武汉的“江湖文化”、“市井文化”,在李宝丽看来是有本事的男人,坐着建建的破面的车上,赞叹不已。或许,马学武和李宝丽这对夫妻原本就是错配了,建建式的男人才更适合她。
李银河夸赞《万箭穿心》是继《雷雨》之后最好的悲剧。
《万箭穿心》是纷纷扰扰、吵吵嚷嚷的武汉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写照,在庸常的日子里,如果不能跳出来思考和自省,沉沦其中,上演的只能是悲剧。愿这类优秀的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⑶ 电影《万箭穿心》
电影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万箭穿心》,讲述一个女人悲剧的一生。整部电影色调昏暗,女主因为举报丈夫出轨,间接导致丈夫跳江自杀,自此女主为了养活儿子和婆婆就做起了扁担。十年的时间从拥有较好的面容到两鬓斑白,当儿子终于考上名牌大学以为可以安享晚年时,儿子却在这时要跟她断绝关系,把她赶出家门。
女主角李宝莉一出场便伴随着粗鲁的骂声,她精明、能干、泼辣,嘴上不给人情面,察指内心却是一副小市民作派。她面容姣好,但毫无气质可言;她有着生活的热情,但也充满了恶狠狠的江湖气。作为一个打拼在社会最底层,用尽所有心血来维持一个家庭的女人来说,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体贴懂事的妻子镇没蔽,称职而有榜样作用的母亲来说,她又是不合格的。所以,最终李宝莉遭到丈夫的背离和儿子的唾弃这样的人生悲剧,都是自身性格和行为所决定的。与她截然相反的是其老公马学武的形象,他是一家国企的小干部,平时为人谦和,在老婆面前唯命是从。他做为一个知识份子,本能地渴望温柔的女性,也更渴望能够和理解并欣赏他的女人在一起。而在妻子面前,他很难得到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尊严。整部电影至始至终李宝莉都不明白丈夫为何要自杀,就像她不明白当初他为什么要离婚一样。她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且目标明确,积极而莽撞。她是生活中的强者,也是家庭中的霸王,对家人的态度既简单又粗暴。她爱丈夫,但并不了解他;她爱孩子,却不懂得与他沟通。她只是一味地付出,不管对方需不需要同时她又拒绝外在的意见,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我在看时一边恨着她的泼辣不讲理,一边爱着她的坚韧和担当;丈夫无疑是懦弱的,遇到问题只想到逃避。这两种性格的碰撞,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相较于其他一味地、盲目地拔高女性形象,歌颂无上道德情操的女性电影来说,《万箭穿心》是真实残酷得可怕,因为它戳中了社会的痛楚:再大的家庭悲剧归结起来都是个人行为的自作自受!电影的结尾李宝莉孤独而倔犟的离开了家,接她离开的面包车在掉头之后就熄火了。宝莉下车,骂了句她的口头禅“婊子养的”,一边用脚踢车出气,在她用力推车之后,车子御州终于发动,驶出镜头,电影结束。就像生活,只要用力过,总是能过下去的。
这个干净的结局简洁有力,意味深长。这最后一曲既符合李宝莉的人物性格,也秉承了她这种女人的生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