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雨果》这一部电影
《雨果》这部电影,前一个半小时一直在制造悬念,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小男孩的奇幻历险记,结果最后半小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电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不是什么平行世界、时空穿梭,而是电影人造梦的理念。开场前两分钟精致迷人的巴黎城着实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电影业,一系列旧电影的穿插也明显深得学院喜爱。
如果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那么雨果说,比方世界是一个庞大机器,那么它的每一个零件是让它可以良好运作的零件,而你我,都是这必须存在的齿轮。总的来说,还是推荐这部暖心的电影。
Ⅱ 雨果作品分别有哪些被搬上舞台或者荧幕他们分别是什么那一年被改编改编情况最好能大致介绍一下!谢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
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该剧根据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小说《悲惨世界》改编而来。由鲍伯利(Alain Boubli)和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作词作曲
影片《悲惨世界》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35年由美国联美公司出品。
导演忠实原著风格,运用电影艺术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为阐明主题服务,将众多的人物、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组织得有条不紊,内容充实而不臃肿,情节曲折而不杂乱,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演员出色的表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冉阿让的扮演者以其质朴、自然的表演,将外表冷峻刚毅、内心细腻深沉的冉阿让一生思想变化的全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第一幕从〈大教堂时代〉开始由葛林果主唱,刚开始的声音很嘹亮但又不失掉雨果在原作中对巴黎建筑群所描写出史诗般的感觉,再加上演唱者葛林果的外貌俊朗棱角分明,很符合一个法国行吟诗人的浪漫气质,使开场的演出很让人的眼睛为之亮起来,而耳朵就更是十足的享受。开始然后是〈非法移民〉由克娄潘唱,将那些无家的游民的真实写照唱了出来,他们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的阶级和不公平带来的,所以克娄潘的强调是和义愤填膺的是充满了抗争和控诉的,正如他在后面的几出戏中都唱到了“控诉”“推翻”字样的唱词。
巴黎圣母院 (1939)(影片)
巴黎圣母院 (1956)(影片)
钟楼怪人Ⅱ (2002)(影片)
钟楼怪人Ⅰ (1996)(影片)
Ⅲ 《阿黛尔.雨果》这部电影好看吗
有一些电影,从听说到期待到相遇到最终的喜爱,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的时间,对的心情,对的电影。齿轮的契合,有的时候是需要缘分的。
如果没有阿佳妮,我想我肯定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一部女人为爱疯狂的电影,一个放弃了尊严,离乡背井,追求爱情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确切的地说,这是一个女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独立性的不懈追求。
阿黛尔,雨果的小女儿。
她有一个伟大山峰一样的父亲,因此,她的名字前面,会出现另一个人的名字,永不磨灭。
丽奥,阿黛尔的姐姐。
19岁时死于溺水,深爱她的丈夫也随之殉情。这是阿黛尔生命中另一座高峰,爱情的峰,千辛万苦,却无法翻越。小小的阿黛尔,敏感的阿黛尔,想要被人爱的阿黛尔。她在这种巨大的传奇式的阴影中迷失了自我。
姐姐死了,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女儿。
爱,终于落在她的身上。
可是,是真实的么?
人们忘不了的是那个拥有完美爱情却早早离去的丽奥。她的遗物——美丽的衣服,她的死亡——致命的沉溺纠缠着永远的羡慕与嫉妒,统统变成了妹妹的梦魇。
阿黛尔,阿黛尔
是一个人的女儿,是一个不受宠爱的女儿。
就好像,可以随时被抹去的痕迹。
她要确定自己,寻找自己
“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女孩子,漂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跟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
这是她的宣言,是她对自己的力量的表现,而爱情,只是这旅程的载体。
漫长的,执着地追寻之后,她终于被自己疯狂的无人回应的爱所吞噬。
于是,在遥远的他乡,当她与那个她爱的人擦肩而过时,却再也认不出他了。
影片的最后,经历了漫长的遗失灵魂的岁月后,她最终还是葬在了自己父亲的身边。
消失在历史中的一段传奇,只有远远观望时,才会觉得美丽,也才会觉得不那么哀伤。
——————————————————————————————————————————————————----
回头说说我喜欢的阿佳妮。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罗丹的情人》、《玛戈皇后》。
三部电影,三个美丽又疯狂的女人。
有人说阿佳妮是本色演员,出演的总是同类型的边缘女人。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许,这样的角色,除了阿佳妮,真的很少有人能够胜任。
某次从北京坐夜车回太原,深夜看三联周刊,其中一篇介绍一位去逝的著名摄影师。他有一个美丽到接近完美的姐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疯了。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深入骨髓的记忆,于是,他终生追寻的主题就是美丽与疯狂。
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而阿佳妮,就是被上帝派来诠释这个命题的。
1974年,也就是《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开拍的前一年,特吕弗写信给阿佳妮,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我想,这是一个导演能够给演员最高的赞扬。
也是对阿佳妮的评价中,最极致的了。
Ⅳ 雨果有什么作品除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作家作品精选: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y/yuguo/index.html
Ⅳ 雨果 电影主要讲的啥
《雨果》主要讲述了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爱的有趣故事。
剧情介绍: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 Jude Law 饰)留下的机器人。
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当场抓获,因 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只得就范。
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 Chloë Moretz 饰),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
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乔治的名字,让他们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显身,让他们的奇幻冒险更添神秘。
(5)雨果电影主题扩展阅读
《雨果》角色介绍:
1,雨果
小男孩雨果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当场抓获。
2,伊莎贝拉
雨果结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
3,乔治·梅里埃
是火车站玩具店的店主,但其实他就是法国默片大师乔治·梅里埃,雨果与父亲得到的机器人正是他的精心制作。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梅里埃终于敞开心扉,走出阴霾。
Ⅵ 雨果的影片评价
《雨果》从题材到内涵上无不透露着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风格。影片故事层面上承载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怀层面。破旧的机器人代表了传统的电影文化,火车进站映射了人类第一部公映的电影画面,片中的《月球旅行记》则是第一部在专门搭建摄影棚内完成的电影作品。影片中所暗含的致敬、缅怀性内容叫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雨果》无疑变成了一部非常晦涩的魔幻影片。(凤凰网娱乐评)
《雨果》的画面精致考究,影片的设计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华丽而温暖的“雨果世界”。从服装设计、静物布置等方面极力向观众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精细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观众的好评。(《郑州日报》评) 《雨果》的主题其实不是讲述父子情、忘年友情,也不是讲述蒙帕纳斯车站里的人情世故,它是在强调电影造梦的力量。片中雨果是主角,也是最大的配角,但这部电影不是为他而拍,而是为导演自己而拍。糟糕的事情是创作者与故事保持安全的距离,将故事讲得完整而真实,自身渗透到故事中去且有忍不住旁白的愿望。影片过多地向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致敬,影响了整部电影的格局。《雨果》是一部情节简单的作品,却显得人物和戏剧冲突太多,使电影显得唐突与奇怪。(《京华时报》评)
Ⅶ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的影片评价
一个安提戈涅式的性格
虽同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火枪手”,但弗朗索瓦·特吕弗不同于让·吕克·戈达尔。他影片序列所呈现的主题不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反扳的主题;他的主题也是关乎于“存在”的,但他的主人公却不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的英雄。特吕弗的人物是那些在荒诞的生存境遇中嫌转、挣扎,但终于在一种不自甘的随波逐流中缓缓地毁灭的“小人物”。作为“作者电影”的始作俑者与实践者,特吕弗所偏爱的情节样式是三角式“爱情”。不同于通俗情节剧中三角恋爱的滥套,更不是美国歌舞片中两男一女、翩翩起舞的翻版;在特吕弗那里,三角恋爱成为呈现生存荒诞的模式之一,成为困窘、无奈的黑色幽致的噱头;那与其说这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对经典的关于爱情的话语的颠覆、亵渎与解构。特吕弗的爱情故事是一种“破坏性重述”,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主义者特有的消解神圣的方式。如果说作者电影的主旨除了要确立电影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中心地位、倡导编导合一论外,其更重要的在于使电影艺术挣脱好莱坞的流水线,成为一种个人的艺术,确立一种导演的个人风格;那么,特吕弗的风格标志便是一种荒诞、近于残忍的喜剧感。那是《朱尔和吉姆》中机械地捣碎化尸炉里尚未化尽的遗骨的时刻,也是《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阿黛尔视点镜头中于她十分残忍的一幕,是在歌剧音乐声中,平松拥着另一个女人走上楼上卧室,两只可爱的小叭狗尾随而上,旋即被一只残忍的脚踢滚下楼梯的时刻。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不是一次爱情的证明,而是一次对爱情话语的裂解与反证,“她的故事是人物内心激情的剖析”;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三角式的故事,因为阿黛尔始终在从“另一个女人”处夺回平松。但一如影片所表现的是一个虚假的爱情,它所呈现的也是一个虚假的“三角”:除却在阿黛尔心中,她与平松从不曾在任何意义上缔结一对一的爱情关系,她在平松与许多“另一个女人”的关系中也从未构成拥有任何情感“资本”的竞争者或另一角。甚至在阿黛尔那里,她的“平松之恋”也是虚假的:这不是另一曲《伤心咖啡馆之歌》,不是爱者与被爱者之问横亘着的心中的天河。与其说她是疯狂绝望地爱着平松本人,不如说她疯狂绝望地爱上了自己对平松的爱;与其说她勇敢地超越了她的时代(“一个年轻的姑娘,独自漂洋过海,从旧世界到新大陆,去和她的爱人结合——这件难以做到的事我将要完成了”),超越了阶级、礼俗、性别规定去爱,不如说她所爱的正是她自己的这番超越的壮举。平松只是为她实现这番壮举提供了一个恰如其份的对象、甚或是一个借口。于是,特吕弗明确地界定说:“阿黛尔是一个假定有虚假性格的人。”同时,正是阿黛尔的故事为特吕弗提供了一个同样恰当的对象与借口,使他得以再次重述“特吕弗的故事”:人类心灵的“黑洞”,生存的荒诞,残忍的喜剧。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阿黛尔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一代文学宗师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她为自己创造了一段异常悲惨而异乎寻常的经历,她孤独地以雨果小姐的名字独自活到八十五岁高龄,她留下了数册用密码写成的日记。然而,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并不是一部侠义的“传记片”,它也不是对阿黛尔日记的“改编”(尽管毫无疑问,阿黛尔日记是影片重要素材之一),特吕弗借助这个真实的故事来呈现一个“虚假的性格”,使之成为一份心灵之谜的个例病案。
在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特吕弗将阿黛尔塑造成为一个有着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又译为安蒂岗,古希腊传说中的人物,为俄狄普斯长女,索福克勒斯同名悲剧中的女主人公。悲剧译本见罗念生编《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北京出版社)式性格的女人。一如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所说:“《安提戈涅》使人想到,悲剧是由执着于一种特珠的生活方式或者一种本质造成的,安提戈涅的悲剧是,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别人。我受到启发:这也许是悲剧的本质——尽管很简单。感情用事的人相信事在人为,或者至少应该力争做到,这种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这正是存在的悲剧—普遮性的为难。”这是她为自己的小说《在冰山里》所作的赘言,但它同样可以成为对阿黛尔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并没有提供什么新鲜的主题,这个安提戈涅式的故事无非是托马斯·哈代的名言:“性格就是命运”的重述。然而,特吕弗的阿黛尔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她的性格却是“虚假”的性格。和现实主义者哈代不同,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在特吕弗那里,性格并不是天性与教养、遗传与环境所共同形成的一个难于更动的“定数”,而完全可能是一种虚构。与其说是阿黛尔的性格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不如说她为自己制造了一出悲剧以印证并塑造了一种性格;阿黛尔悲剧不在于“她是她自己,而不是别人”,而在于她认定只有由她自己成就一出悲剧,她才能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不是由他人的名字所给定意义的“别人”。而后者正是阿黛尔的时代女人普遍的、几乎不可逃脱的命运:她们只能是父亲的女儿(尤其是当她有着一著名的父亲的时候),丈夫的妻子;其中最幸运的佼佼者,也是那些顶着男人的名性创作的女人:诸知乔治·桑,或乔治·爱略特。阿黛尔的悲剧在于对悲剧命运的执着。这不是宿命或定数,而是阿黛尔自觉的愿望:她要以自己的全部生命来成就一个伟大的、不朽的、只属于她自己的故事;而在她看来,只在一出悲剧才能满足一个伟大的叙事。于是,不是悲剧命运的不可逃离,而是阿黛尔对悲剧契机的刻意营造与捕捉。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个安提戈涅式的性格:她不是由于无法适应社会与现实而罹难,而是由于她拒绝妥协与顺应;她不是由于无法分辫真实与想象而濒于疯狂,而在于她顽强、固执地生活在她心造的世界之中。因此,“她搏斗在一个注定要输掉的战场上。”这将笔直地将她带往她所渴念的悲剧之中,而这悲剧将为她命名——使她作为自己而不朽。
逃脱与落网
作为一个安提戈涅式的性格,特吕弗将这个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营造为一个多重逃脱中的落网所构成的怪圈。
阿黛尔的悲剧缘于她有幸生在一个不平凡的家庭,生而为一个伟人的女儿。于是,她的一生注定要隐没在父亲——维克多·雨果的万丈光焰所投下的阴影里。她将作为雨果小姐而闻名,以雨果小姐的身份缔结一个体面的、也许是幸福的婚姻,她的丈夫将在家世与才华上堪为雨果家的东床。当阿黛尔不再是雨果小姐的时候,她仍将有名:她将是XX夫人。阿黛尔没有、也不大可能会有机会因为她自己而为世界所关注,她的名字将永远为他人的名字所遮蔽并赋予意义。但阿黛尔不甘于这在她出生时便已然注定的命运,她在寻找机会逃离她的命运,逃离父亲近乎无所不在的光芒。只有这样她才有机会成为她自己,使她自己的名字有意义。阿黛尔必须逃离的还不只于此:她除了有位伟大的父亲,她还有一个著名的姐姐:莱波尔黛,她因成就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而使她的名字为世界所知晓:她以十九岁的韶华之年,在新婚之旅的路上溺水而亡,当她的丈夫确知她已不能复生之时,便投水与她同去。于是,全世界为这段悲剧而唏嘘、而赞叹,她的故事成了雨果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时代的一个至为美丽而凄婉的故事,成了雨果的艺米世界之外的一次活的爱情证明。她的婚纱端挂在雨果的家中,成了一件爱情与悲剧的圣物。她的故事成为对浪漫主义信念和关于爱情话语的印证:“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不求同室,但求同穴”。而爱情、痛苦、死亡是一切永恒的悲剧和永恒的爱情故事所必需的三元素。所谓“谁不曾痛苦而无望地爱过,谁就不懂得爱情”。在莱波尔黛的身旁,所有正常的婚姻、哪怕是幸福的婚姻都会显得平庸而乏味,令人不屑。莱波尔黛头上的圣洁而浪漫的光环加重了遮没阿黛尔的阴影。所有一切作为影片的背景并未在影片中显影,但它却是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不断地被转述,不断地被印证;事实上,维克多·雨果和莱波尔黛是本片中最为重要的“缺席的在场者”。
当影片开始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阿黛尔已开始了她的逃离之派,她完成了由古老的欧洲到新大陆的危险而艰辛的旅行,一只小船正将她载往新大陆的登陆点。这是她在这幕悲剧的重要场景中登场的时刻。而在此之前,这幕悲剧已经开始:作为阿黛尔逃离之行中的一程,她拒绝了与她“般配”的追求者,而选择了平松。正如在影片的展开部分所揭示的,阿黛尔之所以选择了平松,不仅在于他的优势: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且他作为一个情场老手,显然是少女心中理想的白马王子;他在阿黛尔处的“入选”,更在于那些显然为阿黛尔所知的劣势:家世可疑、嗜赌成性且身无分文;这是一个典型的冒险家,投身军界,以图靠他的相貌、靠他在情场辉煌的战绩缔结一门“理想”的婚事,以洗尽他身世的可疑;更重要的是,物底解脱他经济上无可解脱的困境。这样的一位“骑士”无疑是为维克多·雨果及其阶级所不耻的。而这“不耻”却是阿袋尔的期冀,全力去赢得他,意味着对父亲及其阶级为她注定的模式的反叛;意味着真正的、不被附加条件所站污的爱情,而且意味着痛苦:她可能为家庭和她的阶层所阻绕、乃至放逐。而那将为阿黛尔提供一个她所渴求的舞台,让她出演一次伟大的、自我牺牲的爱情。她将因此而使自己的名字别具意味。然而,阿黛尔在她逃脱之旅的起点已然落网:此后所呈现的一切将表明,平松之于阿黛尔的全部兴趣甚或不在于一个好色之徒对一个少女的觊觎,而在于她是雨果小姐——著名的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她并不是他所需要的女人:她不够风骚,她的家世(尤其是在流亡中的雨果)远不具平松所需的殷实。但征服雨果小姐仍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而且占有她将构成对傲慢的雨果先生的报复。他所不曾料想的是,对于他,阿黛尔全然是一座不设防的城。他更不曾设想的是,阿黛尔已把它作为一次伟大爱情或不朽悲剧的起点,不论他是否愿意,他将成为阿黛尔剧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影片开始处,阿黛尔正穿越大洋、穿越夜色、踏上危机四伏的美洲大陆,来追随他;并藉此登上她悲剧的舞台。她将用全部身心来拥抱这一悲剧。
然而,阿黛尔的逃脱之旅同时也是落网之旅。在她抵达新大陆之后,除委托一位公证人为她寻找平松之外,她所做的第二件夺便是买“一整令纸”……作传记用”。此后,不论是饥寒交迫、还是绝望心碎,阿黛尔唯一不可或缺的是纸,唯一不能中断的是记录、写作。与其说,她所关注的是“从旧世界到新大陆,去与她的爱人结合”,不如说是去经历这一经历,并且记录它。此时,阿黛尔已在双重意义上落网:其一是当她渴望并行动逃离父亲的光芒与阴影时,她所能想到的和可能尊崇的是父亲的方式——写作。同时,作为一个她生活时代的离轨者,她却成为某种时代观念的俘虏:女人之写作只能是一种记录,为她自己生活与经历所作的传记。于是,除了绝望地、屈辱地、费尽心机地去追逐平松外,我们看到的阿黛尔所作的另外一件事便是濒于疯狂的写作。沦落到贫民收容所中时,一个女人窥视阿黛尔的衣箱,阿黛尔几乎疯狂了,她从床上滚落下去,又从床下的另一端爬过来,伏在箱子上入睡。因为“别碰它!那是我的书!”
而阿黛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逃离莱波尔黛——她要以一段令莱波尔黛的爱情故事黯然失色的爱来逃脱莱波尔黛传奇的光环。不过那是更为复杂的心态中的落网。那是嫉妒、认同、恐惧与仿效间的排徊。在阿黛尔不多的行装中有一只“圣箱”,其中始终未出现在影片中的两件最为重要的道具。一件是平松曾写给她的情书,另一件则是莱波尔袋的婚纱。显然,这是一种嫉妒驱使下的亵渎:莱波尔黛是一个圣洁的、不朽的新娘,而阿黛尔则是一个失身的、甚至未得男人的承诺便私奔的女人;但这同时是一种认同:如果她在自己与平松的婚礼土穿上这套婚纱,她便在某种意义上化身为莱波尔黛,不再是她光环之阴影下的无名的妹妹,而是一个同样著名的新娘。于是,贯穿在整部影片中,阿黛尔不断地陷入了一个可怖的恶梦:溺水、窒息、绝望地挣扎。最初,画面中所呈现的只是阿黛尔自己的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咙,她在沉睡的床上辗转、挣扎。当影片第二、第三次呈现这一梦魇时,银幕上出现了阿黛尔的梦境:那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般的溺水的女人,一幅褪色而狰狞的影像。对阿黛尔说来,这是莱波尔黛不散的阴魂;也是阿黛尔一种自居与认同的愿望;它同时是一种恐惧,如果她会像莱波尔黛那样死去,那将是一次孤独的死。没有人会去救她,更不会有人为她而去赴死。当她第一次在新大陆上与平松“重逢”,得到的却只是无望的告白之后,阿黛尔女巫般地扶乩,呼唤莱波尔黛。正面中景镜头中,阿黛尔一袭白衣,披着长长的黑发,她的大眼睛空洞而迷乱,平举的双手伸在一张小圆桌上,她伴着半悬空的桌腿的碰击声低唤着:“你在那里吗,莱波尔黛?莱波尔黛,我知道你在这儿。请你帮帮我。”莱波尔黛是阿黛尔的幽灵、魔影,也是阿黛尔的偶象和神灵。当阿黛尔充满希望地与现实中的绝望挣扎时,她在不列颠银行对一个小男孩诡密地声称自己叫莱波尔黛,一旦她发现她接到的竟是父亲为她所胁迫来做出的对她和平松结婚的书面认可时,她转身快乐而亲切地对孩子说:“我编了你。我叫阿黛尔。”这一名字的游戏事实上是阿黛尔的一段独白:成就她与平松的这段离轨之爱意味着阿黛尔的名字具有意义,意味着对莱波尔黛之名的成功逃离。直到彻底的无望与绝望降临,她才狂乱地涂下下列句子,这是一次心灵真实的告白:“两个新婚的人理葬在一起,甚至死亡也不能把他们分开……那死去的年轻新娘的礼服陈列在她父母的家里……可那也是我的家呀!新娘的长袍对于一切访问者好象是一件纪念品。可是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
阿黛尔的悲剧正在于这一逃脱中的落网。她试图以父亲的方式(写作)去战胜父亲,以莱波尔黛的方式(不寻常的爱情)去战胜莱波尔黛,这意味着她将自己置于一个离轨者的位置上,意味着她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一场注定输掉的战斗。从充满自信的逃脱,到以一种落网的方式试图完成这次逃脱,阿黛尔从隐藏起自己雨果小姐的身份,到不择手段地利用这个身份。她迫使父亲出具同意她自行结婚的文件,到借住她的名字换取江湖骗子的“帮助”——那是一个有趣的场景:阿黛尔在杂耍场的后台,用她那戴着手套的纤细手指在一面肮脏的、蒙满灰尘的镜子上写出了维克多·雨果的名字,旋即把它擦掉了。直到她意识到雨果小姐—维克多·雨果的女儿的身份,是她全部的、也是唯一的一点尊严与价值。她对善良的桑德尔士太太最后的话是:“你错了,桑德尔太太。我才是拒绝结婚的人。我认为结婚对女人是一种堕落,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女人。我的工作需要独身,这是我父亲的思想。我永远不会放弃雨果小姐这个称呼。”在影片中,她仅有的得到人们承认的时刻是当人们认出她的身份的时刻。无论是书店的惠斯勒先生、她的医生,还是最后救了她的善良的黑人妇女。
阿黛尔终于落网了。她以雨果小姐的身份无名地跨越了一个世纪,默默无闻地死去。她始终未能逃脱——未能给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独特的意义。但阿黛尔又终于逃脱了。那便是由于她自己所“成就”的悲剧,由于她留下的书信和用密码写就的日记。
在她出演了自己的悲剧一百年之后,1968年,美国作家弗兰西斯·维诺·盖尔出版了她的传记。1975年,我们所谈论的特吕弗的这部著名影片问世。阿黛尔·雨果不仅是一个别具意味的名字,而且是一个时代,一种性格,一种命运的代名词。因此特吕弗宣称:“当代,象阿黛尔式的人物还存在、活动,甚至创造着。”
Ⅷ 如何评价电影《雨果》
《雨果》的画面精致考究,影片的设计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华丽而温暖的“雨果世界”。从服装设计、静物布置等方面力向观众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精细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观众的好评。(《郑州日报》评)
整部影片独特而温馨,制作娴熟,它让我们想起了为何喜欢去影院去看电影。(《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评)
影片的3D视效相当精致,人物表演也很优秀。(《波特兰俄勒冈人报》评)
作为自己第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斯科塞斯在兼顾古典与现代的同时,更是一扫近年令人不知所云的儿童题材影片的阴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却又执着的男孩雨果。(《综艺》评)
Ⅸ 电影《雨果》到底讲了什么
电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饰)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
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乔治(本·金斯利饰)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饰)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如何评价电影《雨果》?
在快结尾处听到一句【It still works well】
就这么一句话将所有的分线链接在了一起
车站钟楼的看守者去世了
但是表呢
It still works well
因为有一个小男孩每天偷着去调表
被战争夺取腿的保安
一拐一拐的靠假肢行动笨拙的抓不到小男孩
假肢不好用了还是残疾的他对社会没用了
不
It still works well
哪怕戴着假肢,他还是可以的到卖花姑娘的爱
跟不上现代科技与特效的老电影
电影院不会再放,大众不感兴趣
它已经毫无意义了么
不
It still works well
它作用在它曾经感动过的人的心上
对于受它启蒙而决定投身电影业的新一代导演来讲
对于用电影承载关于父亲的大段记忆的小男孩来讲
It still works well
不再被普遍接受的看似没有了意义的东西却仍作为特殊的意义存在于被他感动的人的心里
看完《雨果》后去看了《月球旅行记》
无论是它因技术局限而无比奇怪的刺眼的粉黄光,还是粗陋到跳戏的道具都无法引起我的观影兴趣。但是对于当年的坐在影院初次看到这样电影的人来讲呢,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勾起人崭新的梦想,就像幼年的程蝶衣逃出戏院看到的那出《霸王别姬》一般,说得粗陋点就是会心一击感动到失禁。
很多评论说情怀不等于好电影,可其实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于隐隐约约的把当年初次看到梅里埃电影的人的那种喜极若狂的感动传递给现代的人们。看惯了大特效3D IMAX的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刁也就越来越难以找到那种感动,导演试图把当年的那种感觉用几个情节的铺垫再一次的完整的传递出来,用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的纯观众视角自然是只觉得片段零碎,主线不够明确。
不妨放下审视的目光,将所有零碎的剧情当做酝酿感情的碎片,毫无戒备的等导演把自己推向感动。
Ⅹ 雨果的剧情简介
电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乔治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埃,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注:雨果的剧照图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