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会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㈡ 哪部电影/电视剧里的离别最感人
电影、电视剧中的离别总能给我们很大触动,下面就来盘点一些我觉得感人的离别。
㈢ 送别的电影
送别》这首歌多次出现在影片之中,其实这也是我理解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对秀贞和“小桂子”的送别,对小偷的送别,甚至对爸爸的送别,想必对年幼的英子来说,很多东西都在这不断的送别中失去了,但同时,又得到了之前不曾有过的东西。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无论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还是短暂交集的人,还是陪伴成长的长者,一起玩耍的朋友甚至是给了自己生命的至亲,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送别,有的甚至是永别,只不过是交集的时间长短、送别的早晚不同罢了,所以,有些事,有些话,有些人,趁着有机会,就早点做,早点说,早点爱。送别谈不上是从童年走向成熟的代价,但却也是童年的必经之路,送别后才会怀念,在怀念中,有遗憾所以才会更加懂得之前的美好。
㈣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介绍
提取码:9qym
《第一次的离别》是大象纪录、腾讯影业、上海桥溪、峨影集团等联合出品的家庭亲情片,由王丽娜执导,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等主演,于2018年10月29日在东京电影节首映,2020年7月20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该片讲述了生活在新疆沙雅的艾萨、凯丽和凯丽的弟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一次又一次的生活变故和生命中的离别,以及他们对家人和故乡的依恋之情。
2019年,该片成为教育部“第39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之一
㈤ 离别主题的电影
电影后会无期
㈥ 哪部电影中的离别让你感触很深
《玩具总动员3》,看到结尾安迪和玩具们告别的时候我简直快哭崩溃了,看完还一抽一抽的哭了一个多小时,真是快哭瞎了, 有些电影让人感动我也会哭,但感动和感触不是一个级别的感情。我觉得玩具总动员3完全就是拍给我们这一代人看的,我们和男孩儿安迪有相同的年纪相似的经历。一只脚已经踏入成人世界,但从来没有真正的把自己当作是大人过,至少我没有,越是一天一天长大、变成熟,越是想固执的抓住童年的尾巴不愿放手,但是总要放手啊。
㈦ 求几部有送别场景的西方电影
天使之城,楚门的世界,遗世清单,泰坦尼克号不知道算不上,人鬼情未了。吸血惊情400年,魔屋。就这些吧
㈧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8)送别主题的电影扩展阅读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㈨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怎么样的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
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
歌曲鉴赏
《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
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㈩ 送别的电影《怒潮》简介
简介:
《怒潮》,是一部经典战争历史故事片,亦是一部较早运用电影艺术表现来反思党内不同思想和路线斗争的影片。
由史文炽执导,张平、周凤山、关淑贞、刘秉章、翟春华等主演,于1963年上映。
本片批判了右倾主义错误,对于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投降主义路线及其给中国革命带来的重大损失,本片给予了严重的警示。
剧情:
1927年湖南省平江县。继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之后,湖南于5月21日也爆发了马日事变”,大批的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和爱国志士被杀害,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
邱金是南乡农民协会主席,起初误认敌为友,不幸被捕,在屠杀时侥幸逃脱。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烧,他手执一把柴刀,要和敌人拼个死活,但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幸被县特派员罗大成救出。
罗大成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他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重新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节节的胜利,鼓舞了群众。
右倾机会主义者王怀志(中央特派员),大喊农民运动过火了,撤了罗大成的职,还要解散工农武装。罗大成后来壮烈牺牲,王怀志也遭到了敌人的毒手。
值此革命的紧急关头,党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群众继续革命的斗争。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在湖南成立,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秋收暴动。
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在党的帮助下,邱金从一个复仇主义者,成长为一个红色的指挥员,他响应毛委员的号召,领导工农自卫队,举行了暴动,最后,他带着暴动的部队,跟随毛泽东同志进入了井冈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