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电影 电视剧 小说都喜欢拿昆仑山来当主题
因为昆仑山本身就比较神秘,再加上很多历史和典籍都有记载相关的内容,所以拿来当主题不但有理有据,还能吸引人来看。
2. 好看的小说,或者电影。要有深度,有思想,题材不限。
小说:卡尔维诺——《一半的子爵》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有电影《道林格雷》但过于讲究视觉效果,没有
表达出小说中所体现的东西)
东野奎吾——《白夜行》(有电影)
电影:梅尔吉布森——《启示》
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失眠症》、《记忆碎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禁闭岛》
3. 电影或小说一定要有个主题吗只为了好看或者娱乐受众而创作可行吗
看你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创作首先要娱乐自己,不一定要有主题,这就像是喜剧,逗大家一笑,放松放松,自己也开心。像好多网络小说,视频短剧,也没有什么主题,但是无聊时打发下时间,解解闷,看的人也很多,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不能落了下乘,流入低俗。
4. 电影或小说一定要有个主题吗
看你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创作首先要娱乐自己,不一定要有主题,这就像是喜剧,逗大家一笑,放松放松,自己也开心。像好多网络小说,短剧,也没有什么主题,但是无聊时打发下时间,解解闷,看的人也很多,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不能落了下乘,流入低俗。
5. 用一句话,概括任何六部电影或小说的主题
心在哪,哪就是天堂。
电影《勇敢的心》。《香水--一个杀手的故事》。《魔戒》系列。《音乐之声》。《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
6. 以爱为表现主题的小说和电影有哪些
要看是哪种类型的爱。
《釜山行》很火的一部韩国丧尸电影,其实也是在表现爱,有父爱,有夫妻之间的爱,有姐妹的爱,情感很细腻。
《七号房的礼物》大概是2013年的韩国电影了吧,朴信惠演的,主要是女儿对父亲的爱和父爱吧。
《雪国》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著,写感情纠葛。
7. 张爱玲小说有哪些好的影视化作品
张爱玲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不少,比较出名的有《倾城之恋》、《色戒》、《半生缘》等。
曾经有一段时间,张爱玲受到了万众追捧,大家都喜欢她文字中那种忧伤与甜蜜。也正是这段时间,大量的张爱玲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不乏一些精品。
张爱玲的小说有不少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其实《第一炉香》也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一次改编不成功也没什么,也许之后会有别的导演来继续改编,拍摄出张爱玲的真实风格。这些都是未可知的。
8. 后窗小说与电影主题上有什么区别
关于《狼图腾》的情节改编。
电影《狼图腾》,和小说《狼图腾》对比,虽然大主题上,做到了,基本同步。
但在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却有很多不同。
有些情节的改编,是我觉得,电影比原着,改的还要好。
有些情节的改编,一开始,我觉得,很意外,甚至不喜欢,不接受——但是,细细分析思考之后,我接受了大部分的改编,而且觉得这些改编,都有道理,都有好处。
1、第一个,是巴图之死。
虽然说,可以把它想成,是为了后面,嘎斯迈和陈阵的爱情,做好铺垫。
但是,细细一想,这个改编,还有它的独特之处。
看过小说的读者,都知道,那一场的“狼群袭击军马”大战,是多么激烈惨烈的一场“生死交响曲”。
不但马群,伤亡大片。就是巴图两个马倌,也是经历了一场,惊险万分的,生死大战。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悬着心,一直想着,巴图能活么?
一人一马,面对群狼围攻?直到最后,在大泡子边上放枪的一刻,我都以为:巴图阵亡了呢。
赶快翻书,看下一章,才知道他只是,昏死过。
所以,“巴图殉职”——这一段改编,我觉得,并不突兀。而且还更感人。
为一个不惧生死的草原好男儿,谱写了一曲悲壮战歌——也顺带勾画出了,草原生存的残酷艰险。
电影的这一处改编,我觉得,倒算是一笔升华。
这种人物刻画,情感冲击,更胜于原着。
——————————————————————————
2、第二个,是陈阵和嘎斯迈的爱情。
在看电影之前,有预告片里出现了这一段戏,就有很多观众惊讶或不太接受。
其实,在小说里面,就有一些蛛丝马迹,能看出,陈阵对勇敢美丽的蒙古姑娘嘎斯迈的,爱慕欣赏之情。
比如,打围结束之后,嘎斯迈亲密无间的,从陈阵怀里,直接掏大白兔奶糖,放进自己嘴里。
比如30年后重聚首,嘎斯迈把泪水和锤打的拳头,都雨点般的,落到了陈阵的肩头。
由此可见——陈阵和嘎斯迈的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无缘无故。
而在电影里,这俩人的爱情,滋生、发展,也都自然而然,合情合理。
在起黄羊的那段戏里,陈阵和嘎斯迈在雪上,嬉戏打闹,欢畅,开心。
巴图死后,陈阵给嘎斯迈披上衣服,在领导面前,为巴图鸣冤,仗义直言。
陈阵被狼咬伤以后,嘎斯迈的生气,担心。
小巴雅尔被狼咬伤以后,陈阵为了找救人,几近疯狂。
………应该说,这一段爱情戏的加入,还是比较自然的。
而且让人感觉,这一段感情,是很纯,很唯美的。
并且,就在这段爱情戏里,编剧也没忘了,加上“人对狼”的迫害的情节。
那个拿青霉素,换狼器官的,医生败类,让人看了,恨得牙根痒痒!
都说,狼心狠,但如此看来——人心的贪婪冷酷,比狼,有过之而不及。
这样一来,也做到了,从一侧面,呼应主题。
——————————————————————————————
3、第三个,应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改编——那就是,小狼的结局。
小说里面,小狼的遭遇,是非常悲惨,令人泪下的——
从小被抱离母亲怀里,然后被铁链锁上,成为没有自由的囚犯。
几次听到狼群呼唤,但却最终,回不自己的家族。
后来,在搬家途中,被牛车铁链,一路强拉硬拽,搞得浑身是血,勒破喉咙,大口吐血,吞咽困难。
最后,在狼王父亲绝望的唤子声中,小狼渴望回家、渴望自由的心,再次爆发。它最后一次疯狂反抗,拼命挣扎,但也换来了它生命路上的,最后一程,亡命自屠,走向死亡…..
最后,陈阵不得不亲手结束了小狼的生命,还给它最后一点生命的尊严,也恢复它作为一只真正的狼的荣光。
还记得当时,看书看到这里,我哭得不行,心痛的不行——我为人类伤害狼的行为愤慨;也为小狼,坚强不息的,为自由,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而深深震撼,感动!
这才是“狼图腾”的最重要的精神光辉。
也是全书,为人类毁狼伤狼行为的,最终忏悔,和最重哀殇!
但是电影里面,则给了小狼另一种,命运的安排——把它放归草原,让它回归大自然了。
9. 爱情为什么是电影小说永恒的主题呢
张爱玲在有女同车里说:“女人一辈子,想的男人,恋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夸张吗?身为一个独身、独立、甚至不曾真正爱上任何男人的女人,我都觉得毫不夸张,因为我必须坦诚的承认,我从未停止过幻想、等待那个唯一契合我的灵与肉的男人出现,爱情是人类更古不变的执念,因为那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的研究结果表示:人称之为人,首先本质是一个生物体,作为生物体,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就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然而为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延续,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所谓的社会允许的方式除了现实的婚姻和男女双方恋爱之外,虚拟世界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便是唯一突破口,影视文学更是科技时代的代表。
爱情作为性欲本能的美好代名词,是最具人类共性和引起人们共鸣的话题,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爱跟朋友开一些“污污的小玩笑”,觉得很有趣,这是我们的天性啊!所以很多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是关于爱情也是必然的事,而且只有在影视文学中我们的性欲才可以得到完完全全的解放。
读西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后,你会发现性欲的释放就是人从小到大的毕生所求。比如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所以风靡全球,就是因为作者深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影响,里面对女性从13岁到18岁内心感情的刻画非常细腻,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0. 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有哪些
《看上去很美》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
点评:本书是王朔搁笔十年后的复出之作,也是被认为王朔才尽的代表之作,全书基本没有任何思想内涵,卖弄文字嫌疑极重,通篇没有什么醒目的情节与段落,而刻意和其前期文学作品挂钩,很有写“前传”的感觉,但炒做水平在本书面世后升了一个台阶,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炒做的先驱作品。
电影经过张元的整理改编,将幼儿园段落单拿出来组成一部电影,删去了原作中很多败笔之处,同时对主题思想做了深化,强化了画面感。但还是因为原作水平不高,加上可供改编的空间不大,电影的精彩程度最多可算不上不下,但能做到目前的效果已属不易之举了。
改编指数:2 原作精彩指数:2 电影精彩指数:3
《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
点评:原小说可读性较差,基本就是北京一群无聊的混混坐在一起侃大山,甚至连电影导演冯小刚也在小说中占一角色。但经过冯小刚的艺术处理,同时作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表现可圈可点,原作中的痞子味道也被冯处理成一种小市民式的油滑与幽默,颇为受众。)
改编指数:2 原作精彩指数:1 电影精彩指数: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
点评:原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算不得经典之作,也没有任何卖弄文字的地方,单纯的以信件形式写成的小说。而在电影上,徐靖蕾聪明地没有对原作的故事进行任何更改,只是将原作的故事背景改在了中国,但不论故事、剧情、意识和情节的合理性都没有给人以脱离了中国式思维的感觉,可算得最懒也最明智的一次对外国文学作品而做的中国式改编。
改编指数:1 原作精彩指数:3 电影精彩指数:3
《天下无贼》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
点评: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部短篇小说,可读性与娱乐性都一般,作者的文字驾御能力也并不十分高明,能够被选出来拍成电影多半属于机缘巧合。但恰恰由于小说本身没有做很多“板上钉钉”的限制,而给电影拍摄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改编空间,可以由导演自由发挥,随意添加人物,与剧情,更改段落走向,使改编后的电影的精彩程度较小说本身提高了非常大一截。
改编指数:5 原作精彩指数:2 电影精彩指数:4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
点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制的弊端。电影将原小说形式化,加入了小说中所没有的“大红灯笼”这个具有象征性的道具,是改编后产生的一大亮点,同时加入了假怀孕这一情节,使矛盾更加深化。
不足之处是将原作中的“死人井”换成了“死人房”(大概是出于反迷信的考虑,因为原作中闹鬼的情节),使原作中的迷幻感有所降低。另外结尾与原小说大相径庭,颂莲由原小说中承受不了现实而直接变疯,改成了电影中了解真相之后的报复,使其“残酷的”现实主义一面没有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4 电影精彩指数:4
《芙蓉镇》改编自古华矛盾文学奖同名小说
点评:将小说结构重新调整,然而丝毫没有改变原小说风貌。但改编痕迹不大,人物、场景、对话等与小说完全一样,所以可以这么说,看过电影的不必再看小说,但看过小说的还可以去看看电影。
改编指数:1 原作精彩指数:5 电影精彩指数:4
《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
点评:莫言魔幻中国流的代表作品,其精彩程度不必赘言。电影主要选取了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的部分,并对原作的感觉把握得十分到位,将原作中的文字感通过画面表达得十分贴切,影片张弛有度,难怪当年获奖无数。
改编指数:2 原作精彩指数:5 电影精彩指数:5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点评:王朔的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讲都不算好,但拍成电影之后都不算差,这可以说是王朔作品的一大特点。其中这部《动物凶猛》据说是王朔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甚至于在几十年后后悔不该在年轻时写,因为《凶猛》的“早产“直接导致了他的《残酷青春》从此“流产”。
可以说《动物凶猛》是王朔小说中最难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因为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满篇子调侃,而是以叙述的方式阐述故事。但这并没有难倒姜文,在对原作重要剧情进行重组之后,加入了一些原作中没有的涉及到的细节描写,加上夏雨的出色演技,影片虽遭封杀,但仍旧在青年一代中广为传播。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2 电影精彩指数:5
《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
点评:原小说可读性较强,但剧情设计一般,最后的情节也和小说《红高粱》有些大同小异。但经过原作者再整理而改编的剧本,加上姜文导演,完全以黑色幽默形式呈现出来,出人意料,耳目一新,令看惯了传统抗战电影的观众大呼痛快。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4 电影精彩指数:5
点评:不必废笔墨来说了。建议是,没看过小说的一定要去看小说!没看过电影的一定要去看电影!小说也好,电影也好,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不可错过!
改编指数:3 原作精彩指数:5 电影精彩指数:5
以上内容转自中影人艺考生社区。里面资料很多很全,很多和电影有关的东西,可以去里面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