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
2007年,李安的电影《色戒》公映,轰动亚洲。影片一举夺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多个知名奖项。
梁朝伟也顺势捧走了两个影帝奖杯,然而,女主角汤唯却因为在影片里的卖力演出,不得不远走海外,雪藏两年之久。
13年过去了,《色戒》依然是无法观看全片的残缺电影,网络上充斥着所谓的删减片段。
《色戒》的待遇,恰似古书《金瓶梅》。有市场,也有非议。
这一切,都源自影片中的三场男女主的动作戏份。
《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爱国学生王佳芝在进步社团中,充当诱饵俘获易先生,试图为民除害,最后却因为一己私欲置家国大义不顾的故事。
了解张爱玲的读者都清楚,《色戒》是她众多作品中,藏得比露得多的一部。
张爱玲表面上在写王佳芝和易先生,实际上却是在回顾自己与胡兰成之间,欲说还休的隐秘情感。
电影《色戒》远比小说本身更丰富,张爱玲羞于出口的情绪都被李安延伸和拓展,恐怕就连张爱玲本人也没清醒地体会到男人和女人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如此不同。又或者说,张爱玲非常清楚自己在胡兰成心目中的位置,只是不甘心认命。
王佳芝为爱而死,易先生为生戒情
汤唯在电影中做了双重表演,表面上她是风姿绰约、不甘寂寞的麦太太,实际上却是清纯善良、满怀家国的女学生。
为了贴近角色,汤唯特地学习苏州评弹培养民国气质,又苦练上海话和上海麻将。
为了勾勒出旗袍的美感,她甚至穿上旗袍高跟鞋,修正走路姿态。
为了电影,为了李安,汤唯拼尽了全力。最终结果显而易见,汤唯就是王佳芝。
很可惜,观众除了那三场暴风骤雨般的戏份,全然不想理会剧情本身。
这显然并非李安所愿!
很多人问过李安,既然要讲述40年代的发生在上海的老故事,何必把人性那点事过分渲染呢?
性,非演不可吗?
李安早就给出了答案:非演不可!
初次交融,王佳芝像是猎物一般,而易先生就像困兽,耳目始终密切关注周遭环境,性仅仅是他的工具。
导演对那场戏的处理很精妙,男女表情扭曲、动作机械,全无美感。
这正是双方情绪的真实表达,一个恐惧且心怀鬼胎,一个警觉又箭在弦上。
再次交锋,彼此之间有了零星默契,语言交流增多。
最后一次切磋,王佳芝反客为主,成为节奏带动者。双方似乎有了更深层次的信任,易先生也逐渐放下防备。
透过三场戏份,具有观赏力的观众是可以感受到人物心理变化的,当然如果大家非要陷在画面本身,那就枉费李安的心意了。
《色戒》是一个先有性后有情的悲情故事,悲就悲在女人为“性”动情,而男人始终清醒。
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最后一面是在首饰行里,当易先生用6克拉的钻戒圈住“麦太太”的无名指时,女人动心了。
原本必死无疑的易先生,因为王佳芝一句“快走”,险象环生。
此刻,王佳芝或许从没想过,这个与自己有肌肤之亲的男人,会在日后杀伐决断时,毫不留情。
王佳芝中途反水,导致计划失败。所有同伴都被俘获,连同王佳芝一起被秘密处决,易先生亲笔签名。
王佳芝就义后,下属将那枚6克拉的钻戒带回给易先生,他矢口否认: 这不是我的戒指!戒指不是他的,王佳芝这个情人也似乎从未存在过。
“性”,男女体验大不同
我们不谈《色戒》的故事本身,单纯聊聊性。
汤唯和梁朝伟的三场戏份,李安是这样评价的。他说,拍完这部电影,就好像在地狱里走了一趟。感谢两位演员为电影付出的一切!
梁朝伟拍戏过后,足足病了一个月,入戏容易,出戏太难。
凭借《色戒》,梁朝伟得了影帝,一切如旧,他还是刘嘉玲的老公、香港人的骄傲。
而汤唯被冠以某类女星的称号,不得不沉寂两年之久,即便后来接拍电影《黄金时代》、《不二情书》等文艺片,也依然无法摆脱有色眼镜。
人们对于舒淇的宽容,似乎从未给过汤唯。
金星说过,拍《色戒》的还有李安和梁朝伟,为什么单单封杀汤唯?
显然,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十足双标,刘嘉玲一句“我佩服他的勇气”,梁朝伟就还是梁朝伟,可一部《色戒》,汤唯就不是以前那个出身书香门第的汤唯了。
坊间传闻,邓超是因为郝蕾接拍娄烨的某部大尺度电影分手的。
这是不是更能验证双标的存在?同样都是对手戏,男人凭什么云淡风轻,女人却要一辈子背锅?
说到底,女性在这个社会还是附属品,即便女权主义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事儿上见”的时候,待遇却大不同。
王佳芝为了几场欢愉就老老实实地交出了真心,即便对方是大奸大恶之人,在她的视线里,那就是死生契阔的爱人。
奔赴刑场时的王佳芝,脑海里充满了甜美的回忆,会快乐吧?
而对于易先生,即便那个女人给过他真实的快乐,却始终无法住进心里,落笔杀伐的那一刻,他或许也有一丝惆怅吧?
说到底,对于性这件事,男人女人始终在区别对待。
生活中处处可见男女平等的口号,只可惜这平等永远不可能彻底贯彻。就好比在背叛家庭这件事中,世人永远双标。
男人只是犯了天底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而女人就要被打入地狱,永世不翻身。
唯有一些女性朋友出来振臂高呼,可实际作用却近乎为零。
那些转身就离婚而去的男人,心底里还秉承着千百年前的两性观念,悲哀。
⑵ 《色戒》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很经典。张爱玲小说这样的巨型IP+李安大导演+青涩的汤唯和王力宏,成就了一部好片子。
一直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高三的时候曾经花掉攒了几个星期的零用钱,买了一套四本的张爱玲全集。一口气看完《十八春》,看到最后曼祯涕泪交流地告诉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时应该是高三的晚自习。在安静的教室里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呆呆看着整个教室里众多埋头苦学的脑袋想了半天。十八春,是不是人的一辈子真是由几年来决定的?从那时就喜欢张爱玲的文字。感觉这些聪明绝顶的女作家的确是字字珠玑,笔触清醒利落,集中所有的爱恨情仇在字里行间,人生的大起大落不过如此。
而今看到《色戒》。
故事发生在沦陷后的上海,也是张当年生活的背景。
电影的焦点,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都集中在女主角的身上。王佳芝,符合人们对那个年代女大学生所有的希冀和想象---干净、内敛、言辞甚少。最吸引人的,是那一低头敛目之间,从眉眼、嘴角荡漾出来的浅笑。“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正因为她骨投透的清纯套在富太太外表的声色犬马里,才彰显出了某种难以捉摸、让人无法克制的美,易先生这等老江湖也抵挡不住。”相比于女伴赖秀金的开朗和大胆(赖秀金怂恿王佳芝吸了第一口烟,并以戏谑的语气将烟头丢给一众倾慕王佳芝的男同学们),王佳芝内敛,低调、朴实,浑然天成。
不得不佩服,大导演到底是大导演,挑选演员的眼光非常到位。汤唯活脱脱就是张爱玲小说中描写的王佳芝,完全符合我在读小说时对王佳芝的一切想象:并不张扬的美,却丝丝入人心玄,聪慧动人,面对众人的关注时,有羞怯和紧张---与邝裕民等同学表演爱国戏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对同学们冠以自己的“当家花旦”的名分受宠若惊;在香港特有的双层公车上,看着同学门嬉笑打闹,自己却悄悄躲开。这一切都被邝裕民看在眼里---随她一同坐到其他同学的视线以外……这是本片中最让人心动的两情相悦的一幕:以同贺演出成功为托词,邝裕民却将欣赏而又倾慕的目光毫不吝啬地送给了王佳芝,而佳芝则在他温暖的目光中低头浅笑---这应该是属于那个荒凉年代特有的温暖。兵荒马乱的国家,沦陷的上海,疯狂而又无奈的生活,但同样的青春年少,同样的懵懂温情。他们只是学生,未出校园的青年,心中怀抱着种种梦想,梦想有朝一日能为国捐躯,并且视死如归。对这种朦胧的感情,虽说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也是发乎情,止与礼了。因为面临国破家亡的当头国难,他们是明白的---明白自己肩上有更重要的任务;或者是,他们希望有更重要的使命能够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青春,总是躁动而又带那么一点荒唐。这6个岭南大学的学生也不过如此。王佳芝本也是个普普通通的清纯少女,沉默内敛,不喜喧闹。得知父亲在英国重组家庭的消息,她并没有像一般女孩那样在自己的密友目前哭诉,心平气和的写完贺信后,一个人抱着书本,来到满是陌生人的电影院在一片漆黑中借着剧情泪流满面……我想这是所有独立、自爱的单身女子对自己最好的释放。哭完了,没有人听见,一切也还都得继续。没有了父亲,也是一样要活下去的。只是哀,莫大于心死。从此以后,正如易先生所感受到的,佳芝便再没有恐惧,将自己的命运渐渐地交给了他人。
梁朝伟的表演是非常到位的。将易先生的心理变化刻画入微。他们本是敌人,不共戴天,却终于在这时落进彼此铺就的圈套里,回不了头。
镜头转回到电影开始的片段。决定一切人命运的一幕终于上演。跟着易先生走进珠宝店,虽然只是他的情妇,但他那样堂而皇之地挽着她的腰。她回头看到四下里埋伏的自己人,心里明白,一切都箭在弦上了。在易先生的目光中,她将璀璨夺目的“鸽子蛋”戴到手指上。那一刻,也许是被绚烂的钻石花了眼睛,她有些眩晕,居然沉沦在易先生温柔的目光中,无法自拔,热泪盈眶,她知道,易先生这样一个老奸巨滑的人,能有这样温情脉脉的时刻是多么的不易,易先生自己也明白。其实我想王佳芝是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这一刻的,这一刻的易先生只不过是个关爱她,讨她欢心的男人。如果这一切能够简单一点,该是什么结果?在父亲眼中,她是无足轻重的女儿,带了弟弟举家迁往英国,另享天伦,却留她独自在大陆,并且一句无法负担旅费就简单带过;在刻薄精明的上海舅妈眼中,寄人篱下的她,只是个供人算计的可怜虫;在同学们的眼中,她纵然是爱国剧社的“当家花旦”,却终究是完成他们伟大理想的一颗棋子而已,莫名地被迫付出了自己的青涩和童贞;在上级“老吴”的眼中,她从拿到那颗药丸那刻起就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一件过期即作废的工具;就是在自己曾经倾慕过、倾心过的同学邝裕民眼中,她也同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得为他的爱国理想而让路,他的那个吻,和他的承诺,都已经来的太迟。
所有的这些,都离她太遥远了。而老易却是真实地在他的面前,是与自己曾经耳厮鬓摩的枕边人,曾经听自己唱歌听到落泪,并且在这个时候,手里拿着价值连城的“masterpiece”钻戒、并且“我只想看它戴在你手上的人”?他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她已经不能忘却。他终于钻进了她的心里,而她,也沦陷在这温柔的目光和钻石璀璨的光华中。她只是个20出头的女学生,渴望被人关爱,也渴望被人呵护,如此而已。
含着眼泪,小声:“走吧……”
梁朝伟那一刻的眼神转变,从柔情到突然醒悟既而冷酷,堪称经典。现在能做到用眼神来刻画这么细微的情感的好演员已经不多了。只有在多年前看83版《射雕》时,由同为无线五虎之一的苗侨伟塑造的杨康脸上曾经有过。当时的飞扬跋扈的小王爷,对所有的人都狠如蛇蝎,惟独提起念慈时,脸上布满柔情与愧疚。
此刻的王佳芝,与珠宝店的印度老板一起,看着易先生冲下楼去,跳进车子,仓皇逃跑。印度老板其实看出这两个人之间肯定有些小问题吧,但也没问。乱世之中,只求自保了。这时的王佳芝,才一个人慢慢地踱出店。去哪里呢?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伸手拦了几辆黄包车,却都没拦住,在这繁华而又空旷的街上。她是真的不知道,可以去哪里的。只知道这一切已经无法收场。坐上黄包车,却照习惯,报出“福开森路”---他拨给她的公寓。坐上黄包车的这一幕,也是本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快乐年轻的黄包车夫,有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乐天,王佳芝叫了他后,先是转了一圈炫耀自己的车技,轻快悠闲;车头上甚至还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风车。导演给转的正欢的风车给了特写,王佳芝盯着这转的飞快的风车若有所思……慢慢地,从领口处拿出“老吴”给自己用来了结的药丸……她是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或者是她已经给自己设定了好了结局,知道这一切只能以这种方式来结尾了。自己没什么出路了。但因为无畏,她的眼睛空空的,没有泪,也没有后悔。而此时坐在影院中的我却满脸的泪水。“王佳芝---”她回头,一众同学都在等着她,“你上来呀!”镜头闪回到4年前。自己和其他同学一起商定这个计划开始。开始的时候,又有谁会想到,有这么难以名状的结局?又有谁在那时告诉过她,这步路,是注定不能回头的万丈深渊?她只是想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实现和帮助邝裕民实现梦想罢了。
⑶ "色戒“这部电影里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
《色戒》的故事讲述的是岭南大学的女学生王佳芝和几个男女同学有志报国,自发组织起来,做业余特工,任务是又王佳芝去接近汪精卫身边的红人、易先生的太太,然后诱惑易先生,再伺机把他除掉。
而实际上片中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就是23岁的伤害名媛郑苹如,男主角的原型则是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
(3)色戒电影主题扩展阅读:
电影背景
郑苹如生于1918年,中日混血,父亲是早年追随孙中山的国民党元老,母亲则是父亲留学日结识到的日本名门闺秀。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还将郑苹如作为封面女郎。
伤害沦陷后,郑苹如秘密加入了中统,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本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她利用自己的身份,进入到了侵华日军中上层交际圈,1938年8月和12月初,郑苹如两次获得了近日将有异动的情报,成为预报汪精卫叛国的第一人。
《色戒》被拍摄成为电影之后,因更着力于二人的情感纠葛而遭人诟病,而在历史上,丁默邨和郑苹如的相识相交则更具有戏剧性。
1939年,由于郑苹如准确预报汪精卫的投递叛国而受到重用并奉命诱杀丁默邨。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丁默邨早年就加入了共产党,后叛变加入国民党,最后又以军统处长的身份投靠了汪精卫,成为汪特务组织的一把手。
⑷ 电影《轮回/色戒》究竟是要传达什么
电影想表现的就是在爱情与国家面前,孰轻孰重,任何一方都是难以割舍的。爱情的力量可以让王佳芝牺牲自己乃至国家,只为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电影《轮回/色戒剧情:
无论桑能还是达世,甚至他们的师父阿普,基本上都是从小学佛,没有接触过世事;有些小孩子欢欢喜喜地来,有些则心不甘情不愿。就像上图这位。也许当初达世也是如此不情不愿。
后续剧情虽然没有交代,不过这个细节很有内容。桑能画的是本尊像,这是用来观想用的,意味着他也准备进行本尊闭关。
⑸ 电影《色戒》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
全球化语境下的《色·戒》——李安
李安的跨界
跨过了华人电影世界与好莱坞世界:两个曾经关联很小,而又极为不平等的世界
跨过了华语世界与英语世界,早期好莱坞的成名作《理智与情感》(英语)、《断臂山》(美国文化)
跨越了东方与西方:关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讨论不断,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双方的冲突及理解、融合。李安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一个华人导演身份在好莱坞成功,而且在于他在华人世界或者东方世界的成功使得他把东方文化带入了西方世界。他在西方世界的成功是由西方的主流、经典所认可的
全球化语境下的《色·戒》——老上海
老上海是一个重要的空间。与中国整个殖民的历史、全球化的历史、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相关,老上海在90年代开始成为全球怀旧潮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怀旧表象
老上海的表象,凝聚成了一些意象:上海的街道、十里洋场、霓虹闪耀的夜市、旗袍美女、西装男人
在当代中国,老上海怀旧毫无疑问的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症候,这个东西就是告别革命——全球性主题——和平相对应
全球化语境下的《色·戒》——间谍片
21世纪以来,间谍片的重新风行,实际上是一个全球现象。在欧洲、美国乃至东亚各国,都开始再一次地出现间谍片热。 007系列、《暗战》等电视剧的热播
间谍片是冷战类型:冷战已经被人遗忘,整个冷战的历史,冷战的逻辑,不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的时候,为什么间谍片又成为一个全球风靡的类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不需要做什么选择的李安,在张爱玲的众多的小说当中,选择了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小说
冷战年代,间谍片之所以这么风行,是因为负载了在世界一分为二,人类一分为二,每个人都必须站边站线,分清自己立场的时代,人们可能拥有的太多的暧昧、太多的含混、太多的艰辛、太多的不能分辨,以至我们每个人在这种间谍片的类型的娱乐当中,受到某种抚慰,得到了某种安然。
⑹ 《色戒》的成功,并非单纯因为激情戏,我们应该看懂什么
首先让我来了解一下色戒这部电影的背景,色戒是改编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华人导演李安拍摄,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主演有梁朝伟,汤唯,王力宏,钱嘉乐,陈冲,庹宗华,于2007年上映,根据相关影视是将这部影片类型定义为剧情类电影。
第三在创作优势上,因为在2007年,这年谍战片类型的比较少色戒这部电影是有小说改编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加上观众对于谍战片的喜爱程度提高,在市场上为色戒这部电影保证了市场基础加上是李安导演执导这部影片时是将这部电影定为商业片类型,在这些创作优势上色戒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总的来说色戒这部电影除了激情戏之外我们应该看到它的闪光点,鲜明的主题,双线叙事,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演员的认真,剧本的完整等等一切闪光点,都一个是我们要看懂的,看懂一部好的作品是要拥有哪些条件,看懂一部作品带你了解特殊时代,特殊背景下的爱国情怀。
⑺ 张爱玲的《色戒》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真的有电影那样露骨吗
《色戒》是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小说,作者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
小说中几次写到她演戏的经过,就是明确这个理由:其实她根本是在当演戏,她在学生剧社是当家花旦,演一些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在香港还公演过一次,上座居然不坏,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
后来到上海重新牵上这根旧线,又安排与易先生太太接上了关系。某天牌桌上借机留下电话号码,知道易先生一定记下找藉口来找她的,饵已经下下去了,鱼早晚要上钩的。回到住处,觉得这次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装,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就在那天晚上“浴在舞台照明的余辉里,连梁闰生都不十分讨厌了。”于是“既然有牺牲的决心,就不能说不甘心便宜了他(梁润生)”,把处女之身献给了唯一有嫖/妓/性/经验的梁闰生。
后来直接说她现在的“业余特/务”生涯: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
⑻ 《色戒》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色戒--指佛家六欲七情八戒中的一戒。本片的中心内容很有含义,如果人人可以做到八戒便再无弱点。对手无机可乘。如“易先生”如果不犯色戒,其会差点惹来杀身之祸。如“王佳芝”若不犯情戒。也不会死于枪下。最后,总结一句话“色不易戒,情防不了。”
⑼ 《色戒》到底表达了什么含义求解答。
《色戒》表达了人的感性合理性。表达一种抉择,从内心深处的斗争和妥协来表达人事无常生活不易,都是在刀刃上生存,又都庸庸碌碌的纠结,追逐利益下的得失都是一种失落的伤怀,
从爱欲离合和依附信任进而反映工业社会中的价值选项和处于新的矛盾关系的现代人的挣扎和痛苦。
不少人认为,《色戒》宣扬的是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情色和肉欲下的妥协,鼓吹的是对中华民族价值底线的挑战。而在我看来,李安在继承张爱玲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了这个故事超越那个时代的更深远的涵义。
这部电影因为大尺度的情色戏饱受争议,同时也广得关注。可也正是由于大部分人对床戏的关注,而忽略的电影本身想要传达的价值,以及李安设置那几场床戏的良苦用心。
李安太会讲故事。每一个配角包括他们的眼神、故事节奏、情节起伏,甚至配乐,都是戏。如编剧所言,整部电影里,没有一个是多余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