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知道《活着》的故事梗概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让春生到屋里坐。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好好的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
(1)活着电影的主题扩展阅读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角色信息:
(1)福贵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他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妻子回来之后,他洗心革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他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做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平安回到家中,但是此时母亲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2)家珍
家珍是一位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贤惠的女子。她与福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当丈夫嗜赌把家财败光,家珍因劝其而不听,一气之下领着女儿回来娘家。但就在福贵一无所有时,当她听说福贵已经彻底戒了赌之后,她又回到了福贵身边与他共患难。她不贪图大福大贵,只想“过个安生日子”。
(3)春生
福贵要好的朋友,为人讲义气,当了区长后被打成走资派,并遭到了批斗。
(4)龙二
他是一个掠夺不义之财的暴发户。原是皮影剧团的领班,靠赌博赢走了福贵的全部家产后变为土财主。解放后,他因千方百计谋到了福贵的田产,被划分为地主。他看到要没收他的房产时不服气,一把火烧掉了那所宅子。之后被定为“反革命破坏罪”,判处枪决。
(5)二喜
为人忠厚老实,善良、忠诚、质朴。与凤霞认识后二人喜结良缘。
(6)镇长
忠诚、平和的小农。凤霞长大后,镇长来夫福贵家提亲,将县城里的一名小伙子介绍给了凤霞。
② 活着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
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
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
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
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
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
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
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
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
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
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③ 余华的《活着》那些地方让人想哭什么地方想笑什么地方哭笑不得
当代作家余华最畅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以及寓言式的单线情节,描绘了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表达了“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而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主题。作者余华,与当代作家苏童、格非,同为先锋派代表作家,其父亲是一名医生,自己也曾做过牙医,因此他的笔锋,总好似一把手术刀,冷静、客观、沉稳地剖开现实的外皮,为你揭开生活最真实的内核。
曾是不羁放荡的少爷,踏遍无数青楼,尽得欢娱,子丑时分,歌楼酒肆,是忘情之始;棋牌色子,是堕落之源。看似活得精彩,满盈生气,却沦于阴晦,趋于黑暗!
01
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02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家珍脱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样穿上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
03
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04
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
05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06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07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④ 《活着》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从角色本身来具体分析,富贵这个人既不是大奸大恶之辈,也并非大忠大善之人,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影射。肯定有人会说这部电影目的在于透过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来揭示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的变化。把它作为一部史诗作品理解未尝不可,但我更倾向于认为社会大背景只是为富贵搭台,真正的主角仍是唱戏的富贵,而作品的关注点仍是人的本身。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富贵是一个对痛感耐受度很高的人,因嗜赌而导致的家破人亡固然让他痛苦,但他却很快接受了作为佃户的身份,短暂的颓唐之后不仅为了生计开始练摊,在面对曾经算计过他的龙二时也没有表现出愤恨或不甘。富贵性格中的这种特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在于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自己所处的境遇,并且不带负面情绪地继续生活,在有限的范围内甚至还努力改善自己与家庭的生存现状;而坏处在于,这种特点的根源很有可能是性格中的麻木,因为麻木所以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但却始终坚信自己要活着一样,有时候这也未尝不是人性的悲哀。电影中最为复杂的时间段是六十年代的文革,但我认为这一段的表现重点并不在文革本身,它固然对文革本身进行了一定反思,比如电影中春生被批斗,富贵的皮影被烧,龙二被枪毙等等,但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这一时间段中突出表现的仍是以富贵为代表的有些麻木的普通人在面对巨大社会事件时的生活及心理状态。首先富贵等人其实并不是完全相信文革的,起码在潜意识里对于文革的一些信条和一些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觉得保有自己的皮影是个错误,也不觉得春生和镇长有什么过错以至于被定为走资派,这种认知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是无意识,无自觉的。但这种天性里无意识的认知很快就被理性打败,他虽然不能理解,但也不愿与政府乃至社会对抗,他仍是随大流的,因此他烧了皮影,积极地服从上级指示,按“文革式”的生存方式生活。其次,富贵虽身处文革中,但思想并没有被社会大环境所异化,仍保存着善良与关怀这些朴实的天性。他是个本本分分的小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塑造了他自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在年轻学生闹革命,打倒春生、镇长以及王医生的时候,富贵及家珍仍能出于人性的善意来理解与帮助他们。当春生有自尽念头时,即使是一直心怀怨恨的家珍也能放下过往,用一句“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激起了春生的求生欲望。以富贵为代表的小人物们虽然渺小,虽然普通,但却有着质朴的善良。《活着》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片中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对于“活着”的探讨始终能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自省。我想伟大的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吧。
⑤ 求一篇葛优主演的《活着》的影评,高分悬赏!
活着,活着就是希望
———《活着》影评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
——余华
高中时看过余华的原著,和电影一样,始终用悲凉而平静的笔触道出了一家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在那种困苦的生活环境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不屈服的姿态。
福贵,从败家的少爷到演皮影谋生再到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生之艰辛,可见一斑,人的命运,竟不由自己掌握,却是犹如一叶浮萍,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翻滚。败家气死父亲,母亲又在无尽的守望中含恨辞世,妻子含辛茹苦拉扯孩子长大,原以为一家人总算可以过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原来也只是一场空。悲伤却不会停留片刻,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福贵一辈子经历了身边人的离去,对于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伤,唯有默默承受,岁月的变迁,渐渐磨平了苦难的痕迹,像牲口那样的活着,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
对于旧时代的回忆,或许只是在父辈人的口口相传中听过,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背影。中国的几代人,却在这苦难的环境中,坚强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电影对于时代的淡淡讽刺,实则告诉我们,那本我们早以为翻烂的时代的大书,其实还没有真正展开,而在这之中,个人命运仅如蝼蚁。福贵是那一辈人的缩影,他们从那样的年代走过来,仍然只是平凡地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了几度动乱变迁,见证了一个全民的疯狂年代,被动的接受着不断变化的个人属性,纵使生活夹杂着艰辛与泪水,依然勇敢的接受。
电影中的活着,是用死亡来诠释的,这样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人的韧性。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了,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活着的意义。
余华在原著的序中说: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
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呵呵,我们老师也要我们交影评,你放心的用哈,这个是我才写的,只有一点点参考了网上
⑥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⑦ 活着的电影讲的什么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它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⑧ 张艺谋电影 风格是 什么
一、改编类电影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就是很典型的小说改编类。通过小说的手法讲述电影内容。同类的电影还有《红高粱》、《金陵十三钗》等。换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肯定会带有导演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对原著造成极大地改动,例如《白鹿原》电影,就出现了大幅度地变动,个人认为仅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改编类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长篇类小说有较为庞大和复杂的故事和内容,如何将内容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完。例如《归来》,因为时长限制,便弱化了对陆焉识以前生活的情节。重点表达陆焉识归来之后的情节。 无论是《归来》、《红高粱》、还是《活着》,都高度还原的原著内容。虽然有删减,但不失真,剧情紧凑而不缺失,高度还原作品。
二、时政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一个和八个》都是直接反应在社会问题,通过媒体的方式,让大众直接参与到时政问题的讨论中。而且直接使用记录片的拍摄手法,与之前的构图意识强烈的电影截然不同。偷拍视角,停机再拍,静止机位,高度还原的场景,大幅度的使用。这在当时整个电影事业在进行多元探索的时候是难得可贵的。
三、反思类电影
无论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等,都是讨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较量。讨论着体制内人的挣扎和情欲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和挣扎带走明显的思想烙印,值得人们反思。
四、商业类电影
不能不说,张艺谋电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国电影发展史留下痕迹的就是商业电影类型。也是因为张艺谋,中国电影史上诞生了一个最为显著的商业片类型——“大片”;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美学和传统武侠的结合,呈现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张艺谋结合国际视野,使用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高曝光、营销手段等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了经济的前沿。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新变化给电影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从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虽然,做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但张艺谋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风格和主题。当陈凯歌沉浸于历史与人文的反思,当黄建新沉醉于对城市迷茫的反思,当田壮壮醉心于对宗教的诠释,张艺谋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文化批判”了。
其实张艺谋的创新突破更多的表现在拍摄手法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独特的语言,那么它的变换也就能直接反应导演的风格变换。
一开始的《红高粱》大面积地使用红色,相较与第四代导演大量使用自然光,这次变化是革命性的。为了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大量使用红色。也正是这种类似于中国画的泼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陆电影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紧接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摒弃了《红高粱》那种大写意的手笔,一切的故事锁定在四面封闭的深宅大院中。利用这个封闭的空间, 将电影中封建礼制对人的压制表现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使用的连续叠化中的“囚”字形结构,直接表明了主题。张艺谋的拍摄手法其实更多的是对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类拍摄手法的颠覆,更多地打开了人们对电影的探索。
之后,《秋菊打官司》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偷拍视角的引用,纪录片化的风格。彻底打开了人们对电影本质和内容的探索,不必拘泥于形式。也正是这种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应中国农村的本质现象和对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国际的注意。而后《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都采用了非演员的方式,拍摄手法也更简洁,直接用静止镜头。使得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加真实。
而后的《活着》,小说式的讲述方式,更加彰显的张艺谋的功力。相较与陈凯歌执着于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张艺谋更多地在探索电影的多元化。可以说,陈凯歌研究了电影的深度,张艺谋探索了电影的广度。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张艺谋电影中所承载的东西。
一、悲剧情节
这其实不算是张艺谋的个人风格,第五代导演都偏爱悲剧。可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 张艺谋电影中,直面个人人生悲剧的影片是其电影艺术的代表,比如讲述个人英雄悲歌的《红高粱》;女性悲剧视角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讲述人生悲剧的史诗视角的《活着》等。
这些电影的内涵性和价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剧情节之上的,而其实第五代导演都喜好将人物放置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对其进行人性的拷问,去揭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还有人性的卑劣性。表达这些问题,悲剧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最恰当的了。
二、抗争的女性形象
历史上女性在社会中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 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形象多为抗争的女性形象。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 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女性在社会地位中的真实写照,是按照不同时期男性的观赏愉悦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运,由此表现出中国两性关系虽具有隐蔽性,却又不乏可见性。
三、浓烈的色彩
无论是《红高粱》那种写意式的大红,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给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无不彰显这位导演表现手法的弹性与张力。可以说,张艺谋的色彩运用成为一种辨识度,一种标签。大量的、精准的使用色彩表达出导演对电影的掌控力。
其实总体来说,张艺谋一直在求变,不断在突破,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个人烙印。张艺谋无论是对中国电影本体的创新,还是对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发展都有着显著的贡献。
⑨ 余华的《活着》获得过哪些奖项
所获荣誉
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
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2018年10月19日,获得“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
衍生作品
1994年张艺谋指导的电影《活着》
2012年9月演出的,由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活着》
2006年上映的由朱正指导的33集电视连续剧《福贵》。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9)活着电影的主题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主题思想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