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这部前苏联电影的名字
雁南飞
影片拍摄于50年代末苏联文艺环境宽松期间,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远镜极为高超,黎明前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恋爱戏极为回肠荡气。影片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
导 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上映时间
1958年
Veronika
(as
T.
Samojlova)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Boris阿勒克塞·巴塔洛夫Fyodor
Ivanovich
(as
V.
Merkuryev)Vasili
Merkuryev
薇罗尼卡和鲍里斯是一对处于热恋中的年轻人。他们幸福而甜蜜地约会着。可是有一天战争爆发了。鲍里斯
主动参军要到前线作战。临行之前,两个人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在一次次敌机的狂轰烂炸中,薇罗尼卡的家被炮弹夷为平地,父母双亡。她只有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一下子失去了所有至亲的她悲痛欲绝,终于抵挡不住鲍里斯的表弟马尔克的诱骗,失身于他。这样一来,人们都指责她的行为。对生活已经失去热忱的薇罗尼卡一下子从开朗活泼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整天郁郁寡欢的少妇。但她还依然执着地等待着鲍里斯的平安归来。但是,鲍里斯在战争刚开始就不幸遇难了。终于战争结束了,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此时,天空中一行大雁飞过,薇罗尼卡不禁想起了从前和鲍里斯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属于苏联的浪漫经典
其实单从电影的蓝本来看,拍摄于1957年的《雁南飞》在今日看来并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但不得不说诗意的镜头赋予了这部前苏联时期的爱情电影以唯美的浪漫,而蒙太奇的手法更是在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之手被运用的出神入画,于此中这部作品并没有同很多的前苏联时期的作品那样去营造战争,而是透过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将“大雁南飞”巧妙的形成了电影的双重隐喻,将这场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化作了一把反战最好的利器。
㈡ 雁南飞是什么电影
《雁南飞》是苏联二战后战争题材影片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作品。作为战争题材,影片在表现战争与人的悲剧命运的重大命题上,导演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对象,独特的视角和抒情诗式的表现手法。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和各国影评家的高度赞扬。
㈢ 为什么《雁南飞》被称为“诗电影”
影片《雁南飞》的导演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他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感染观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代表作《雁南飞》赢得戛纳影展的金棕榈奖,也为他带来世界性声誉,后来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续了他抒情式诗化风格。
《雁南飞》的风格就像一首诗,是诗电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们称为“诗电影”。
这部影片拍摄于50年代末苏联文艺环境宽松期间,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远镜极为高超,黎明前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恋爱戏极为回肠荡气。
这部电影干净,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表述,除了最后一段演讲,全片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别抱,又各种思念和想象自己应得的那份“幸福”。
这部电影:美丽的长镜头,对光影的细腻处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树林的意象。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㈣ 雁南飞电影导演要求
影片《雁南飞》来的导演是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他是苏联第一代著名电影艺术家,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讲究运用“情绪摄影”的理论,用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感染观自众,在影片总体风格上追求诗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代表作《雁南飞》赢得戛纳影展的金棕榈奖,也为他带来世界性声誉,后来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续了他抒情式诗化风格。
《雁南飞》的风格就像一首诗,是诗电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们称为“诗电影”。
这部影片拍摄于50年代末苏联文艺环境宽松期间,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远镜极为高超,黎明前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恋爱戏极为回肠荡气。
这部电影干净,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表述,除了最后一段演讲,全片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别抱,又各种思念和想象自己应得的那份“幸福”。
㈤ 雁南飞表达什么情感
雁南飞主要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雁南飞是1979年国产电影电影《归心似箭》中的插曲,歌曲以情动人,旋律优美,让很多人听了以后,流连忘返;念念不忘。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词曲一一对应。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先有文辞后据以谱写乐章,一曲专为一词而作,只为一词所用;二是先曲后词,依声填词,三是通过已有曲或词重新谱写词曲,属于另类的翻唱。而唱法又分为一人独唱,多人齐唱,多人多声部重唱、对唱、联唱、领唱、齐唱或合唱。
(5)前苏联电影雁南飞的主题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79年,由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归心似箭》拍摄完成,可是李俊导演总觉得最后几个画面显得有点空,感觉应该加上一首抒情的歌曲。李俊导演反复琢磨,想出几句词“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之后又请著名作曲家李伟才谱曲,才形成了这首《雁南飞》。
㈥ 苏联电影雁南飞专业分析
《雁南飞》是50年代苏联卫国战争电影的一次空前的成功,它的感染力首先来自剧中人物形象和生活描绘的真实性。影片改编自剧作家维克多.罗佐夫的舞台剧《永生的人》,作品塑造了鲍里斯这样的心灵纯洁勇敢无畏的战士,但更多的笔墨则用于描写薇罗尼卡这样一个有着性格弱点的平凡的的姑娘,她在苦难中成长,在悲痛中理解生活的意义,她从个人的悲剧和痛苦中看到国家、民族的苦难,从而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影片的主旋律是悲壮的,但结尾却是光明而灿烂的:薇罗尼卡与迎接前方战士的人们融在一起,一起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
影片的感染力还在于那灿烂夺目的表现形式:《雁南飞》是苏联诗电影的最卓越的代表作之一。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诗电影的积极倡导者,他宣称“真正的电影必须是诗电影”,但他所理解的诗电影艺术精神完全融汇在流畅的散文叙事段落之中。诗情画意在影片中突出地表现在摄影技巧上--这就是当时苏联电影中出现的“情绪摄影”理论,亦即电影摄影不应是客观记录而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在“车站送行”、“鲍里斯牺牲”等段落中创造了情绪摄影的典范,“鲍里斯牺牲”这一段落更是成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段落之一。
《雁南飞》的艺术感染力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扮演薇罗尼卡的塔吉扬娜.萨莫伊洛娃(后来出演《安娜.卡列尼那》)、扮演鲍里斯的阿列克谢. 巴塔洛夫(后来出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以及扮演鲍里斯父亲的瓦西里.梅尓库里耶夫(1954年曾出演卡拉托佐夫的另一作品《忠实的朋友》),这些苏联表演艺术家的完美演出为《雁南飞》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㈦ 雁南飞的影视评价
这是一部跟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的苏联电影。在第三分钟我便被这个导演所打动。他美丽的长镜头。接着看下去,越发觉得卡拉托佐夫的镜头美妙。他的镜头平均长度在40秒左右,偏爱运动镜头,以及中近景。当然我还是喜欢偏全景一点的构图,但这些不是问题。我想说的是,这真是一部美妙的电影,译名译的极度传神,恰合影片的神韵。在1957年拍出这样的片子不算奇怪,那个时候苏联刚好在解冻,赫鲁晓夫的二十大秘密报告刚刚出炉不久,正是后斯大林时代的短暂春天。而卡拉托佐夫又是苏联诗电影的代表作家。这样一部干净的影片,直接启发了老塔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 。当然我们可以从杜甫仁科那里找源头,但是,如果我们比较这两部影片,对光影的细腻处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树林的意象都是可以深刻地表明这两部电影的渊源关系。
说这部电影干净是说它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表述,除了最后一段演讲,全片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别抱,又各种思念和想象自己应得的那份“幸福”。由此,一份Cannes的大奖并不为过。影片少不了一些苏俄式的烙印,比如工厂中洋溢的集体主义热情,然则对人物的刻画,包括苏军战士,跟各国的战争片(自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的除外)没有什么区别。它表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维罗尼卡迫于生活的“背叛”,以及可以马尔克明白看出原因的“贪婪”,丝毫没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中常见的附会和符号感。这便是影片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重要原因。
从症候性阅读的方式进入,我看到的是对战争的着意弱化。战争只是片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动机而已,极短的战斗场面,根本不曾出现的德国敌人都在昭示着这一点。这似乎表达了卡拉托佐夫对苏联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功能的拒绝。他不再表达战场而表达后方的人民,也表明了他对主流叙事的“保卫苏维埃政权”战争的另一种解读方式。稍做延伸便是对斯大林这一战争功臣的另一种态度。这并非附会之意,1957年便有这种看似“人道主义”的叙述在苏联电影系统中出现,这不会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影片中大场面的调度甚为精妙。所以卡拉托佐夫不是不会拍战争而是根本不要拍战争。那送别志愿兵的一场10多分钟的大戏让人印象极为深刻。而被写进多本电影教科书中的那一段叠印镜头则是经典中的经典:旋转的天空模拟战士的倒下,跟此前指称着鲍里斯和维罗尼卡的甜蜜爱情的那段楼梯的旋转爬升形成意义的叠加,无数的闪回叠印以及天空出现的大雁——丰富而闪烁的蒙太奇方式,是苏联电影最好的签名。
他叫她小松鼠,他把他的信藏在他送她的小松鼠的篮子里。直到多年后她才发现。她看到天上的大雁,那是他和她一起看过的大雁吗?那是他倒下前看到的那群大雁吗?那群大雁悄悄地飞过白桦树林。卡拉托佐夫是在用战争的名义写诗。
㈧ 苏联电影《雁南飞》女主角的资料
资料很少啊,不好找....
抱歉,老生已经尽力了。
塔吉亚娜·萨莫依诺娃 Tatyana Samojlova
女,生于1934年5月4日
星座: 金牛座
作为演员 Tatyana Samojlova的电影作品(数量:6)
Net smerti dlya menya ------- (2002)
24 chasa ------- (2000)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 (1967)
长使英雄泪满襟 Italiani brava gente ------- (1965)
未寄出的信 Neotpravlennoye pismo ------- (1959)
雁南飞 Letyat zhuravli ------- (1957)
俄文原名:Letjat zhuravli
中文译名:雁南飞
英文译名:The Cranes Are Flying
苏联 1957年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
主演:塔吉亚娜·萨莫依诺娃Tatyana Samojlova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Aleksei Batalov
片长:97分钟
字幕:外挂英文
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女演员特别提名奖
褪掉色彩斑斓,银幕上只留下光与影最原始的黑白对比,让一次次的光影投射出那段感情,让时间和空间见证动荡年代中飘离的人们。或许亘古不变的爱情变得更加纯粹;或许,黑白编织的故事,投射的影像冲击了我们的心灵。那份感动,那份痴迷,还有那份对电影本身的敬佩迟迟不能散去,雁儿南飞,留下一个姑娘在等待;留下电影历史上精彩的一页——《雁南飞》。
任何电影都在讲述情,而爱情更是占据了大多数。在战争的包裹下,《雁南飞》依旧是给我们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漂亮的维洛妮卡,英俊的鲍里斯,相爱却因战争分开,姑娘在等待中委身于他人,而最终等来的却是恋人已逝的绝望。看似老套情节,却分明在导演摄像的镜头语言中铺排得当,张满冲突,令那份爱情刻骨铭心。
维洛妮卡,整部电影给人最大的思考是她是否正面,毕竟她是背叛了。是诱惑?是重担?是要依靠?抑或是其他?在等待中她嫁为人妇,一个在空袭中得到她的男人。她在寻找依靠,失去所有亲人,失去恋人音讯后,至少还有马克在爱护她,她在那场炮火中失去了防线。可她还是后悔了,婚后的生活压抑,心中对恋人的思念更为加深。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整天生活在思念等待中,人物的造型也从天真烂漫的少女转换成心思繁重的少妇。难道真的是为伊消的人憔悴?爱情在时间的纬度中拉的很长,但依然如蛛丝般的绵延不绝,缠绕着主人公周围,让她无法摆脱心灵的折磨。直到看见那只“小松鼠”的留言后她才笑了,可她不知道恋人早已经远离尘世。她的形象存在矛盾,但并不妨碍观众对她的同情与喜爱。而且饰演她的达.萨莫依洛娃就象美国的奥黛丽.赫本,可爱而又充满女人味,她的表演更是减低了观众对电影这个人物的厌恶感。最后,她把鲜花送给了其他的战士,爱情升华成了博爱,也许有导演的一相情愿,但这种升华确实比较符合这个人物内心发展变化的路程。
爱情是什么?只叫人生死相许。爱情是分泌的一种特质,只能是那个人,只爱那个人。一种独有,一种坚贞或许才是爱情最高境界,它不象凤梨罐头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变质,那种历久弥新的感觉是有的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很明显,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就是如此。电影一开始就用电影独有的语言,给观众一幅幅温馨的画面。鲍里斯还是参加了军队,离别时对他等待的刻画,一组长镜头,推过一张张分别脸孔,他焦急地寻找维洛妮卡,他人的焦虑同样也是他自己内心的不安。恋人未满,恋人未到,这样的生死离别怎能不担心?可是最后还是错过,任凭女孩呼喊,他没有听见,颓丧低着头,胸前贴着女孩的照片奔向战场。由于特定的情况,他们分离了,在不同的空间,彼此想念着,一边在等待来信,一边只能以照片来了以自慰。当战争夺取男子生命时候,电影更是运用了电影语言最有效的手段,令那一场景在整个电影史中都留下辉煌的一笔。在树林里,鲍里斯倒下,伴随这个生活中瞬间消失的动作,电影浪漫了一回,闪回出此时他内心的想法,于之画面是不停旋转的白桦林和他回忆中的幸福时光:在楼梯上追逐爱人,想象着结婚时自己穿着燕尾服,打着领结,新娘白纱婆娑。在一阵阵的眩晕与回想中,电影回到现实中的白桦林,他倒下了,阳光还是很刺眼。心中那个想念将到天国,挥之不去了。
也许,整个电影本不是在阐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控诉与苏联人民英勇抗战的歌颂。但是在这个爱情的主题下,整个电影更具有了观看性。不象以前的电影般说教和宣传,高大全人物。夏伯阳式的人物也被这样的小人物描述所替代,苏联电影开始在整个国际影坛上闪耀光辉。这里有国有化电影的可取之处,当然最多的还是导演自身对艺术追求的不懈努力。在宽松的政策资金条件下,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五六十年代吸收前人技术上的创新,给自己的电影以全新的艺术品位,当然能够在国际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说《战舰波将金号》给苏联电影以全世界的注目,并且引导了一个潮流的话,那么《雁南飞》在电影技术和故事的设置上更使苏联电影上了一个艺术与民众双重接受的新台阶。电影中无论是画面还是光线的运用,都可以看出摄影的匠心独运,大雁南飞的双重隐喻给电影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与艺术品格。怪不得夺得当年的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了。
雁过无痕,当年的演员已经老去,在银幕上留下最光辉的脸面,而精彩的电影也载入史册,或许,雁过还是留下了什么的……
简 评
本片充满了浪漫主义悲剧的激情,片中用大量具有隐喻和主观情绪色彩的蒙太奇镜头,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投射在银幕上,使摄影机被赋予了个性化的生命。本片堪称前苏联五十年代“情绪电影”中的代表作。
下载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5/07/21/0000057706.html
㈨ 俄罗斯拍的战争电影
俄苏战争电影漫谈
内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罗斯电影诞生;苏联蒙太奇学派崛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辉煌成就
1908年俄罗斯电影诞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
1917年十月革命, 电影产业国有化,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鼓动电影”
20年代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形成,三位大师的先锋主义理论及其代表作:
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 《战舰波将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叙事 《成吉思汗的子孙》
杜甫仁科 银幕上的诗 《兵工厂》
声音的出现与“音画对位法”
1934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1934)
3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高潮:
《马克辛三部曲》
《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带枪的人》
蒙太奇大师将艺术探索精神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苏联电影;战后初期的战争题材电影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电影制片厂迁移,电影工作者的艰苦劳动,鼓舞斗志的“战斗电影”
战役纪录片--《战时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尔孟克的宴会》
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
《在苏联的24小时战斗》
《乌克兰保卫战》
战略反攻阶段的纪录片
战争故事长片 《她在保卫祖国》
战后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苏联战争电影:英雄主义主题“纪念碑”电影
《青年近卫军》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纪念碑”电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新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电影杰作
1954年“解冻”,1957年苏联战争文学第二浪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苏联电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飞》 灿烂夺目的“银幕上的诗”
《一个人的遭遇》从肖洛霍夫到邦达尓丘克
《士兵之歌》 纯洁清澈的心灵,人道主义的悲歌
《伊万的童年》 被炮火摧毁的童年的梦
其它优秀作品:
《临风而立》
《生者与死者》
《士兵的父亲》
60年代后期--“停滞”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苏联“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七、八十年代繁荣多样的苏联战争电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军事题材文艺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战争文学“第三浪潮”与“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
“全景战争”电影
《解放》
《围困》
《莫斯科保卫战》
“战壕真实”电影
《一寸土》/《永远19岁》
妇女与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
《我记着的和我热爱的》
《狙击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家及小说创作背景,导演及其独特的电影语言
儿童与战争
《受伤的小鸟》
《幼儿园》
《自己去看》 苏联最后一部战争题材“诗电影”,诗的艺术与纪实内容完美结合
“改革”时代的喧嚣与躁动;“改革”时期的苏联电影
插入语: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苏联战争电影
《苦难历程》三部曲 知识分子与十月革命
《静静的顿河》 顿河悲歌 哥萨克农民与十月革命
《战争与和平》人民英雄史诗 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体后的“新俄罗斯”军事题材电影 (未完待续)
解体,电影体制变化,电影性质变化 泥沙中金光闪烁
(一) 对现实的思考:车臣战争
冷漠(《战争》)
沉痛(《高加索俘虏》)
现实(《急行军》)
(二)对历史的认识:
淡化(《太阳灼人》《小偷》)虽然不是军事题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后期战前苏联国内形势,后者描写战后的艰难生活
寓言(《布谷鸟》)
颠覆(《无穷无尽》)
怀念(《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未列入名册)
继承(《星》)
参考书目:
《苏联电影史纲》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 编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一、二、三、四编 俄苏电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于培才,李小蒸,孟广钧,王德胜 等
《苏联战争文学评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陈敬咏
《世界电影史》 (法)乔治-萨杜尔
《电影艺术辞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主编:许南明 副主编:沈善
《泥沙中金光闪烁--近年来的俄罗斯电影掠影》 戴光晰
《外国电影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 郑亚玲 胡滨
《战火中永生--苏联战争影片赏析》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时光》 (俄)塔尔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选集》(苏)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战争影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苏联部分撰槁人 连秀凤
《俄罗斯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任光宣
《俄罗斯文化一千年》 东方出版社 孙成木
《苏联网络辞典》等
㈩ 雁南飞的介绍
影片拍摄于50年代末苏联文艺环境宽松期间,片中没有丝毫政治说教色彩。在拍摄中采用大量升降镜头,远镜极为高超,黎明前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恋爱戏极为回肠荡气。影片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