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要表达的主旨
《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了一个时代的少年人,进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马小军是一个典型,充满了少年人的幻想,只不过,这些幻想都是在一个特别的社会背景下畸形地发展起来的。父亲是一个军人,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对于儿子,他只是单纯的用武力来教育,造成了马小军在他父亲出差后以“自由”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母亲本出身贵族,却仿佛来错了时代,由于历史问题而成为一个“下等”人民。这似乎一直让她很忿忿,但最让她痛苦的恐怕还是嫁给了一个常年不在家的军人。所以,她每次训斥马小军的时候都要顺带着骂一骂他爹,似乎儿子的问题全是他老子的错。马小军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影片的用意并不在此,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和马小军一样的家庭,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马小军,这一代人深深地影响了、并且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Ⅱ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从颜色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次美妙的尝试。
我是在看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突然想到的,他的理论令我耳目一新。 他说暖色意味着接近黄色,暖色向观众逼近,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体会到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黄色为基调,它像黄色老照片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会把我们带入金黄色的回忆之中。那是一种对自己青少年时光的暖洋洋的记忆。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有很多痛苦很多忧伤,这种温暖可以一定程度上抚平我们的伤口,没有寒冷没有忧伤没有悲凉。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多的是给你增加温柔和美好的记忆,我们可以记住许多个傍晚马小军在北京近代楼群的上空游荡的情形,夕阳西下的黄色海洋把我们所有的忧伤和痛苦都淹没了,只留下对天真烂漫的美好回忆。
我们知道,黄色如果长时间注视,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刺激骚扰人们,显露出急躁粗鲁的本性。用黄色来比拟心境是一种狂躁状态,一个疯子总是漫无目的的到处袭击人,直到他筋疲力尽为止。这也可以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找到根据,从某种程度上讲,《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黄色主要是其主人公马小军心境的一种外射。它告诉我们主人公温柔记忆的同时还心存狂躁不安。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上镜头的第一句台词:“我操!”就已经很表露无疑的告诉我们他的桀骜不逊和离经叛道。当我们看到他及他的伙伴骑着老式笨重的自行车驶向暗黄的街头巷尾时,那种不顾一切又不屑一顾的眼神告诉我们北京就是他的王国,他可以为所欲为不负责任而且惟我独尊。影片的渐次展开证明他就是这样挥霍他们那充满阳光的青春的:他可以跟伙伴一起打群架,并且拿起红砖砸向对方而面不改色;他可以随意的开人家的锁……
也是在某天开锁的过程中,他无意的发现一张穿泳衣的女孩照片。从次开始他全心全意死缠烂打的追求他心怡的女孩。充满青春期的骚动和歇斯底里的渴望,其中不乏粗鲁的强暴,但别担心,它跟道德无关。他的爱是如此的天崩地裂却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刘忆苦的出现使他的爱情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这种苦闷与狂躁使他在阳光充足的黄色之中迷失了方向。他于是背离他的伙伴孤独的走向自我。他孤立伙伴,伙伴也孤立他。于是出现了游泳池那一片浅蓝浅蓝的水域。这是马小军的一次非常精彩的忧郁点缀。
我们知道,蓝色是冷色。是离开观众向自身的中心收缩,我们在蓝色中感到一种对无限的呼唤。对纯净和超脱的渴望,蓝色是典型的天空色,他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宁静,蓝色越浅,它也就越淡漠,给人以遥远和淡雅的印象。很显然,马小军的天空不是蓝色的,那仅仅是生命中某个时刻的停留,并且还是很浅很浅的那种。当我们看到马小军六神无主的爬向那高大无比的跳水跳台时,他顿时变得安静无比并且缠绵悱恻起来,爱情原来是一件很令人难过的事情。平时天马行空的口若悬河这时候很遥远很幽深,当然,也很忧伤很悲凉。不过,还好,立刻,影片就接近尾声。
黄色又是典型的大地色,它从来没有多大的深度。也无表达深度的能力。王朔的原作小说《动物凶猛》没有承担揭示深刻意义的义务,姜文改编的电影剧本《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也没有。所以我们也不要在马小军身上挖掘什么深度内涵和反思。那些批判这部电影的言论说背离人性啊说会误入歧途啊之类有时候是非常可笑的甚是是可悲的。
影片结尾也意味深长。这是现代化的北京,还是那些伙伴,却放在豪华的轿车里,放在黑白里,我们知道白色带来巨大的沉寂,像一堵冷冰冰的坚固的和绵延不断的高墙。而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它告诉我们,现实的我们是沉寂的毫无生机的。那“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是我们心的向往。
当然,《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热情洋溢,精神焕发。我们在温暖的海洋里体会到的是马小军青少年时期妙趣横生的点点滴滴。
Ⅲ 阳光灿烂的日子解析
不同于其他青春题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并没有将叙事的重心放在上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或者批判上,而是将视角收缩,竭力将他们的成长历程从大人的说教中剥离出来。
尽管他们生活在上一辈所打下的天下,但他们在这片新兴之地承接的不仅有上一辈的记忆,还有他们自己所形塑的意识和认知,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青春历程如同一个被上一辈隔离的平行世界,很少有人侵犯和打扰。
介绍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大院子弟,他们没有成年人的稳重,但又脱离了少年般的稚气。狂热、躁动、鲁莽,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不加遮掩地展现了属于青春所特有的朝气和活力,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他们开始窥探成年人的世界。
从私底下的模仿到堂而皇之的实践,马小军像一个未经邀请而闯入成年世界的贼,他撬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锁,而每一次成功如同攻克敌人的封锁线一般,带来的是只有英雄才能体会的喜悦。Ⅳ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日沉溺于打架,闹事,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在混沌中长大了…
本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导演处女作。作品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使用了当时在中国较为新鲜的一些超现实手法,反映了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胧的爱情。电影对原著中的某些残酷情节进行了修改,并增强了人物之间情感的描写,试图更为逼真的描画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与无知,这种幼稚和无知恰好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更具有深意的是,影片通过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无知反映出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状态,用对青少年故事的描画,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Ⅳ 阳光灿烂的日子主题,音乐,画面,镜头怎么分析
简单一说,也不知道能否对你有帮助。
这部影片的浅层主题是对懵懂爱情的一种追求与赞扬,深层主题是对过去的日子与那个时代的一种诠释,一种怀念。
这部影片的音乐多取自一些革命歌曲,这就给人了一种感觉上的唯美主义。举例说明,在马小军与兄弟们为羊搞报仇而和人打起来的戏,在这样一场十分暴力的打斗中,背景音乐是一曲很革命很激昂的歌曲,这就将打斗唯美主义,这更多的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特征与氛围,也是导演对那帮孩子,对那个年代的孩子成长塑造的一种手法。
对于画面和镜头我不知道你具体讲的哪一个画面或镜头,但所有的画面镜头都应该是为主体服务的。在马小军余米兰的戏中,尤其是再米兰家里,光线的处理要注意,在米兰的家---这个特定场景中,光线永远是很明亮很耀眼的,这就反映了米兰在马小军心中的一个地位,很神圣。而这段感情在他心中很灿烂,很美好。这就是一个用光线体现主体的例子。
祝你好运
Ⅵ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是什么电影中哪些回忆是真实的傻子是否有寓意有何寓意
文叔太深了。至于傻子我感觉跟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有关系,小时候就是一二傻子。比如影片中对他喊:“古伦木”他就会回应你:“哦吧。”傻里傻气的跟你对台词不打折扣(古伦木和哦吧是那个时候的电影【奇袭白虎团】的对白)。但是当人们长大了绝没有那么阳光灿烂,开始不单纯不快乐。再喊:“古伦木。”别人只会回应你:“shabi”。了主要的还是想表现出他的本身是对成年或者长大后的不满,不喜欢人和人之间的假惺惺,不如以前呐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也是片尾姜文他们在坐名车喝洋酒的那段用黑白不用彩色的原因吧。
Ⅶ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旨是什么
《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了一个时代的少年人,进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马小军是一个典型,充满了少年人的幻想,只不过,这些幻想都是在一个特别的社会背景下畸形地发展起来的。父亲是一个军人,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对于儿子,他只是单纯的用武力来教育,造成了马小军在他父亲出差后以“自由”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母亲本出身贵族,却仿佛来错了时代,由于历史问题而成为一个“下等”人民。这似乎一直让她很忿忿,但最让她痛苦的恐怕还是嫁给了一个常年不在家的军人。所以,她每次训斥马小军的时候都要顺带着骂一骂他爹,似乎儿子的问题全是他老子的错。马小军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影片的用意并不在此,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和马小军一样的家庭,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马小军,这一代人深深地影响了、并且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影片一开头,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欢送解放军队伍。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虽然有离别,却并不悲伤。甚至孩子送哨子的那个场景多少还令人有些感动。
然而一声玻璃的破碎声打破了画面的宁静,一群孩子鱼贯而出,拼命将书包扔上天空,神情庄严。父亲们随着飞机走了,也带走了灰暗的天,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自由,多么神圣的字眼,书包,那只是打架时很好用的一种武器罢了。
于是乎,我们可以尽情地“玩”了,抽烟、打架、唱比较下流的歌曲以及“拍”。这在上课一个片段表现的比较明显。学生们尽其所能事捉弄老师,老师愤怒、激动却无可奈何。
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孩子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呢?电影没有说,但是不言而喻,人们心里都了解,是由社会造成的.青年人的躁动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马小军等人渴望成熟,但还没有成熟,总喜欢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这是无可厚非的。偶尔打打架、搞小团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生活仅仅在这些方面徘徊就不太正常了,这些东西似乎已经成了大家相互之间攀比的必修课了。记得很清晰有以下几个片段:一是羊搞被打之后,大家前去报复,随着激昂的国际歌,几个人骑着单车、拿着板砖缓慢地前进着。一个很可笑的场面,马小军双手拿着板砖,左躲右闪,不知该做什么,这时导演故意夸张其他几个孩子的英勇动作,烘托出马小军的胆小怕事。当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在哥们儿们面前露回脸的时候,却重伤了一个无关的孩子。下手之狠,也得到了哥们儿们的“夸赞”,终于满足了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第二个片段是马小军看见米兰和刘忆苦有说有笑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勇敢”——爬上大院里最高的烟囱,以吸引米兰的注意,在他跌落下来却奇迹般的没有受伤后,大家给予他“神”的评价,虚荣心又一次得到了满足。但他可曾想过,这个称号到底是神奇的“神”还是神经的“神”呢?把这种现象推想高潮的一件事就是“小坏蛋”的出现。刚刚说的那个被重伤的孩子纠集了人手,发出了挑战,马小军及几个哥们也找了帮手。眼看大战即将爆发,却由于“小坏蛋”的出现而“奇迹”般的和解了。由此马小军还总结出了一个经验——那就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架是不容易打起来的。事后大家涌进“老莫”庆祝,在社会主义大饭店里面庆祝的是一群“凯旋”的孩子们,“小坏蛋”被高高地举起,他双手伸开,享受着权利带来的快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半身像下面将讽刺的高潮推向了极至。而他的下场也很惨——“这事过后不久,他就被几个十五六岁想取代他的孩子们扎死了”。
另一个表现少年人躁动情绪的则是对于“性”的态度。在马小军眼中,“性”应该是神秘的,隐晦的,这种误区同样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在马小军看来,“性”只应该出现在小时侯唱的下流歌曲里、在大人们才能看的毒害很深的、小孩子看了要犯错误的黄色电影里。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他们打架归来洗澡时,羊搞的勃起,刘忆苦先是扇了他一个耳光,接着说“你丫怎么那么流氓”。对于他们来说,“性”依然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甚至连正常的身体反应都被冠以流氓的称号。这种对“性”的高度压抑也深深影响了他们对于异性的态度。在马小军看来,真正的女人应该像米兰一样,一出场就带着点神秘的特质,一副黑色的墨镜,纯洁而又高傲。日本导演大岛渚曾对女性美的评价是这样的“偶然间露出的一截手臂”,虽然他的电影并非如此,但是毕竟也道出了大多数人对于审美的要求。而另外一个异性的典型——刘北蓓,只能算是一个混的伙伴,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例如洗澡、打架时才把她当作一个女人看待。应该说,米兰的戏分其实并不多,但自始至终担任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一开始刘忆苦对刘北蓓说把米兰带来时就已经在才马小军心里烙下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这时他的“性”压抑已经非常严重了,但他有着别人没有的发泄方式,那就是依靠他的“聪明才智”撬锁,偷窥别人的生活,“每当锁舌当的一声撬开,我便陷入无限的欣喜之中”。当他第一次撬开家里的锁时,他发现了一个避孕套,并且“无师自通”地吹成气球状,到此都让我比较惊讶,但是当他把避孕套吹的很大并当作真正的气球玩耍的时候才明白了,他还是个孩子,以至于当“气球”被扎破后他就想大多数做错事的孩子一样物归原处,不露声色。但他可曾想过,后来自己的弟弟可能就是因此才出生的。第二次和米兰接触就是他偶然打开的一扇房门,在里面,他发现了一张彩色的穿泳衣的少女,又陷入了比较深的痛苦中,而那恰恰就是米兰。最让他激动的是有一次偷看那张照片时,主人正好进来了,他躲在床下,目睹了米兰半裸的身体,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刺激,因为是“偶然露出的”,过后他竟虚脱的摊在地上。这个镜头夏雨把少年人矛盾的心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后来马小军和米兰竟真的“偶遇”了,并迅速成了很好的“姐弟”。
这时,马小军更加坚信,米兰就是上天赐予他的女人,一个女神的形象出现了并不断高大起来。然而,事情并没有像马小军的想象那样发展,当他把米兰介绍给哥们儿们的时候,他忽然发现米兰和刘忆苦好上了,这时米兰哈哈大笑的声音不但不美丽,在观众眼里,恐怕是非常反感的。马小军第一次感到不快,但“女神”高大的形象征服了他,他用笨拙的手法想要吸引大家尤其是米兰的注意,可结果依旧。后来在游泳池里马小军发现,原来米兰并不好看,并且十分的臃肿,我想哪个米兰笨拙地爬上岸
Ⅷ 《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赏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九十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宁静等演员略显稚拙但决不生涩的演绎,还有导演姜文初次执导的灵气与创劲儿综合之后,讲述的那段新中国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长历程,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讽讥。当观众深深的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
这种图景当然具有它的时代性。作为时代的文化代言人,编剧王朔曾经风光无限,然而九十年代以来,他似乎渐渐地老去了。一群网络时代、新新人类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并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乎可以作为王朔,这位具有独特时代感的文化代言人离开时代文化中心位置时的告别演说,因此它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现在距离影片公映已经有些年头了,因此当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再审视的时候,艺术元素已经退居次席,而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特殊文本来分析。
一、 傻子:叙述的核心
无论哪位影评家都不会把“傻子”这个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欧巴、古伦木、傻B”道具型角色作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的中心。马猴、米兰甚至是刘忆苦的戏份都比他多的多。然而当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文本解构与理清的时候,就会发现:“傻子”是这部影片的叙述核心。
在影片中傻子几乎无处不在。他终日在有警卫站岗的部队大院门口傻笑,他呆滞可笑的脸上永远带着一些污垢,他总骑在一根木棍上面高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马猴在大院门口等米兰时有他;米兰约马猴晚上一起玩的时候也有他;而更多的时候,傻子是在画面中闪过或作为一个远景样的道具。——这种无处不在的蕴涵向我们暗示着,傻子这个人物与马猴这群孩子有着密切的,但文本本身并未直接表现的关系。果然,我们看到,马猴等人因为外院的孩子欺辱傻子而去打群架。这个细节固然是要推动剧情发展以表现马猴的某种心理,但事实上它却没有那么简单。
联系到傻子经常出现的位置:部队大院(马猴等人住在里面)的门口,联系到影片结尾处,已经成人的马猴们路遇傻子时的兴奋甚至是亲切,就不得不使人相信,马猴等人认为:傻子就象其他的哥儿们一样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是自己队伍中的一员。尽管在大多数时候这个成员并不与其他成员一起活动,只是作为一个事件的旁观者,但这种群体的认同感却是不能抹杀的。
然而,马猴们却不知道,傻子其实就是自己的抽象。用更直接的语词表达就是:马猴们就是傻子,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傻子的分身。因此,整部影片的叙述核心是傻子,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表现一群傻子的生活历程的影片。当然,并不是因为同伴中有一位傻子的存在,其他人就也成了傻子。是影片的叙事含蓄委婉地向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马猴们其实就是一群傻子——这一发现乍一看是荒谬的,但恰恰就是王朔等《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的制作人的灵气所在,他们用电影画面把现实包装,用画外音的强行插入把现实淆混,然后再返销给现实,从而完成了对现实的嘲弄与解构。
二、 傻子的话语变向
傻子是对马猴们的抽象,甚至是对时代的抽象,它最重要的抽象点在于话语的变向。
虽然傻子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欧巴、古伦木和傻B”,但这三个短语却意味深长,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话语凝练。由它们的变化我们又可以反观时代的意味和人的价值的变化。
影片本身并没有明示“欧巴和古伦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话语。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影片并没有叙述。然而通过时代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它们作出某种也许极为接近事实的假设。而一旦我们联系“欧巴和古伦木”的外来语特点和故事的发生时间——建国初期,我们几乎就可以肯定,傻子的话语来自苏联或者南斯拉夫或者别的什么共产主义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国家。这是和历史极为接近的,因为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外来语的主要进口地只有那些和我国称兄道弟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欧巴和古伦木”本身就蕴涵着极强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气氛应该是相吻合的。
而当影片结尾,长大成人的马猴们开着豪华轿车在八十年代北京才有的立交桥上路遇傻子而冲傻子高呼“欧巴、古伦木”以寻求一种亲切感时,傻子脱口而出的“傻B”则又是一种新的话语时代表征。这是怎样一种话语呢?“傻B”这句典型的京骂在影片的末尾出现到底能说明什么呢?——这要和“欧巴、古伦木”相联系。
一个傻子仅有的几句语言由神圣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集体语词转变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众“骂语”,这种意味展现的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和社会中个人的历史文化变迁。而由《阳光灿烂的日子》优美情调所表现的略带滑稽的话语变向无疑就是一种由神圣到世俗,由集体到个人的摧毁与瓦解的过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欧巴、古伦木就是傻B。”
另外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话语的主体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傻子。建国初期他就在有战士站岗的军队大院门口傻笑着高呼“欧巴、古伦木”;几十年过去,他又穿着西装、骑着木棍在北京的现代化立交桥上不屑的大骂“傻B”。天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者不但用傻子的呓语 摧毁了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历史,而且也用这一形象主体和叙述中心在讥讽中解构了这几十年历史的集体性主体。
当然这一摧毁过程并不是仅有话语变向就能完成的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几乎嘲笑了被它视作“傻子”的历史本身和历史主体的一切要素。如果对这些要素作一种概观,可以将之分为两个部分:个体的性与集体的神圣。
三、 性的彻底完结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毫无疑问,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对性的追求成了一种集体行为。而这一追求的集体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刘北蓓,另一个是米兰。
当刘北蓓在其他伙伴的嬉笑声中强吻马猴,马猴极力拒绝,最终马猴脸上红红一片而刘北蓓气急败坏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进行了第一次嘲讽和瓦解。——对于马猴这个对性略觉神圣与神秘的半大孩子来说,性竟然成了一种强迫进行的集体游戏。当刘北蓓在男孩子们洗澡时闯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欲勃发下体勃起,引得其他伙伴大骂“你丫怎么这么流氓”时,性不过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欲望。它没有丝毫的美丽可言,尽管他们试图用“流氓”一词来拒绝性的不美丽。
于是这个据米兰介绍“认识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确念法的刘北蓓成了一个毫无神秘性因而毫不美丽的单调的性的对象。在她那里,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点儿美丽的东西。那么,马猴自认为很合己意的对象米兰出场了。
米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给马猴以极大的神秘感,于是在他眼中米兰也就成了他自视是由自己独自寻找到的美丽高贵的暗恋对象。然而最初的神秘并没有给马猴以长久的可以守侯的美丽体验。
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看着身穿大块暴露的泳衣的米兰,说她“肥”的象刚生过孩子的妇女而朝她丰腴的屁股踹上一脚;再到他最终去强暴米兰而使米兰女性特征暴露无疑;马猴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迷惑与失落之中。性的美丽的外衣一层层的被剥落,性不过就是欲望。
米兰不过是马猴虚假的性幻想的对象。起初,马猴还可以为在伙伴面前证明自己并不胆怯以向米兰显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烟囱,摔落下来也兴高采烈;可当“彪哥”这个黑社会大哥也是米兰的昔日情人出现时,尽管马猴仍旧毫不犹豫的拿起刀子想保卫她些什么,但米兰的美丽与神秘已经开始破碎了,因为米兰竟然根本就不是纯洁的;当刘思甜公然以带米兰为女友自居时,马猴终于明白,米兰从来没有和他好过,她不过是他的暗恋甚至是意淫对象。于是,“强暴”这种最拙劣最无能的满足性欲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这种手法去获得实际上摧毁了他心理上最后那点残留的美丽:当情况变成米兰大叫“这样有什么意思”而主动满足他时,马猴提起裤子落荒而逃。性,美丽的性甚至是肮脏的性都离他远去了。
性不过就是那只充满了气的、在空中象炮弹一样飞来飞去的避孕套。它那么的直接与无所谓,可以在空中荡来荡去而显出莫大的自由;它那么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只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胀成一枚横扫千军的炮弹。然而,它又是那么的无意义,因为仅仅竟是一个小眼儿导致了原本觉得很宝贵很神圣的生命的诞生。
当马猴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他是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以求最后的美丽,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的美丽的幻想。他绝望的从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马猴再也没有什么美丽的念头了。——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思甜,刘北蓓这些他曾经拒绝过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而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他,甚至没有能力去获得庸俗大众的认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当马猴绝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时,我们仿佛看见了“傻子”那无处不在的身影。
就这样,对性的瓦解完成了。马猴由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到拒绝庸俗最终彻底绝望——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的摧毁全过程。
四、集体神圣的完结
如上所述,《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无处不在的消解“性”的同时,也无处不在的消解着集体的神圣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刻画米兰的时候,对她作了细致的解剖剥去了她的性的美丽外衣,而最终米兰如佛家语成了“一个臭皮囊”。这个过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为对集体神圣的消解。米兰对于这帮孩子来说是集体的性的对象,而在马猴心里则又具有神圣的意味,当米兰暴露出她的虚假时,一种集体虚无的意象就产生了,而当马猴急噪的试图强暴她时,我们甚至可以说,马猴是在自己完结由自己构造起来的神圣。
刘思甜因为年纪较长又刚从部队退伍回来而在马猴这帮孩子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似乎成了他们的领袖。他可以随便命令别的孩子去门口等人,买冰棍甚至是“到一边蹲着”。打群架的时候他说了算,和彪子对峙时由他作头。然而,在马猴的假想中,刘思甜被无数次的猛刺——集体的领袖也完结了。他虽然不象那个心狠手辣的流氓头子“小混蛋”最终被几个十六七岁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的结果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他成了真正的生理傻子。
前面已经讲到,以刘思甜为头的这个小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傻子的分身。这是一个傻子的集体。这个集体最终的命运是各奔东西,很长时间里彼此音信全无。为什么呢?是他们大了,不需要再在一起胡乱玩耍了吗?这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马猴的被拒绝。马猴一次次的被他昔日的伙伴踏进水里,那无数双脚轮次踏下,标示着集体的隔膜。脚是要踏向自己的伙伴的,但同时却也是踏向自己,踏向这个昔日的集体。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这个集体无聊了而各奔东西时,那无数次的“踏”才显出真正的力量来。集体从内部瓦解了,原因却只是一个成员和另一个成员之间在性事上的争执。
流氓的领袖最终被更年轻的流氓所杀,混混的领袖最终被炮弹震成了傻子。威风八面的老将军和年轻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体的最前列与大众“集体偷看”黄色电影却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为人师表的老师在神圣的讲台上却是那么的飞扬跋扈和滑稽委琐。着装齐整的某国大使竟然是用破烂装扮的骗子。开着军车打架斗殴的流氓们集体喝酒放荡的地方竟是挂着领袖像的共产主义饭店(老莫)。少年们在迎接“贵宾”可他们的形象和舞蹈却宛如拙劣的小丑。军队大院的大门竟然由一个傻子和一个战士一起守卫。——《阳光灿烂的日子》残忍的把世界万物的原生态赤裸裸的展现给观众看:没有什么原本神圣,崇高,伟大的集体行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对也许是世界上最温馨的集体“家”的解构,彻底完结了集体的一切神圣性和完满性。家是什么呢?人们可以象马猴的父亲一样不要升迁的机会去创造它,也可以象马猴的母亲一样不要教师的工作去追求它,然而“家庭”这个温暖小集体结成之后呢?以前不要升迁的开始不回家而试图重新获得机会,原本不要工作的开始牢骚百出气愤异常。这是怎样一个家庭呢?昏暗的光线,阴暗的角落,离散的心灵,孤寂的孩子——“家”虚空了。
就这样,在一种细心经营地打乱时空与模糊现实的优美叙事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一种“傻子呓语”的方式,完结了对集体、对神圣的解构。
五、 傻子向傻子的回归
当一切都完结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傻子”这个角色并对《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进行整体的总结。
历史不过是混乱模糊的,而历史的主体不过是“骂自己傻B的傻子”,
尽管有些时候他们的身旁还有强权(解放军)的守卫——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力图展现给观众的,对历史以及个人的摧毁性概括。
年轻的时候,这些傻子们就生活在“无”里。没有学习,没有父母,没有性,没有工作,没有勇气。长大了他们依旧是生活在“无”中。当多年以后,马猴们在豪华轿车上因为一句傻子的“傻B”而快乐地呵呵大笑时,一切意义都消逝了 :轿车,洋酒,西装革履,美丽,神圣,价值,性,集体——通通隐退于“傻B”之后。
他们初时是生活在“无”中的傻子,终了仍旧是生活在“无”中的傻子。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从“傻子向傻子回归”的过程。起点与终点唯一不同的也许只是对“无”的态度:在成年的傻子看来,“无”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无”就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因为面对“无”他们已经能够放声大笑。
2000年12月4日
注释:
1、“叙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2、 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向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陷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施太格缪勒,《当代西方哲学主潮》中译本,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2页。
Ⅸ 姜文执导的首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底在讲什么所要表达什么的内涵是什么
表层主题有两个:友谊、爱情。
深层主题有两个: 理想、追求
发现米兰照片引出马小军对爱情理想的追求;打六条引出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Ⅹ 如何评价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什么亮点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别致的手段呈现青春的热血与激情,叙事与抒情结合得非常完美,亮点是这是一部从里到外都充满活力和新意的电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文革时代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评价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它带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讥讽。
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一个人”、 “文化一心理”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