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孔繁森》的主题曲叫什么
《走进西藏》词曲:张千一 演唱:李娜
❷ 为人民服务(孔繁森) 歌词
歌曲名:为人民服务(孔繁森)
歌手:李娜
专辑:影视歌曲集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是真诚的付出
为人民服务
是忘我的投入
为人民服务
是用生命著写的书
为人民服务
是用心灵开拓的路
啊
啊
为人民服务
是用心灵开拓的路
为人民服务
是真诚的付出
为人民服务
是忘我的投入
为人民服务
是用生命著写的书
为人民服务
是用心灵开拓的路
啊
啊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http://music..com/song/1537284
❸ 《走进西藏》是描写哪一个人物的歌曲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❹ 关于孔繁森的电影/电视剧有哪些
中文片名:孔繁森
导演: 陈国星 编剧: 王兴东 制作人: 陈国星 影片类型: 剧情 国家/地区: 中国 年代 1995年 色彩: 彩色 制作公司: 北京电影制片厂 [中国]
幕后花絮
"影片根据原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孔繁森的事迹创作改编,情节真实感人,影片问世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著名演员高明曾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领导干部形象,但他认为最让他自己满意的就是在电影《孔繁森》中扮演孔繁森。该片获1995年度华表奖(政府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主演高明获最佳男演员奖,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金鸡百花奖最佳影片特别奖
主演
高明 曲云 王兴东
所获奖项
1996年第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演员高明 1996年第二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高明 1996年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高明 1997年第二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高明 1997珠海电影节 飞龙奖最佳男主角奖高明 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孔繁森》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百花奖特别奖《孔繁森》 1997年第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孔繁森》 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
❺ 《孔繁森》所有插曲,片尾曲有
电视剧《孔繁森》片头主题曲:《走进西藏》
电视剧《孔繁森》片尾曲:《为人民服务》
电视剧《孔繁森》插曲:《神山不说话》
❻ 电影 孔繁森 、了解他的生活背景、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文名: 孔繁森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山东聊城堂邑五里墩村
出生日期: 1944年
逝世日期: 1994年11月29日
毕业院校: 聊城技校
主要成就: 模范共产党员,
优秀领导干部
我从网络上找的~~
❼ 关于孔繁森的歌曲有哪些
1995年电影《孔繁森》插曲
吉祥
(藏族民歌)
编曲:赵季平 指挥:胡炳旭 演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
你们是高高的雪山
我们是洁白的雪狮 噢
没有想到在此会面
却相逢在雪山高处
让我们一起祝愿
还会有相逢的时辰
预祝吉祥的人们不会有灾难和病痛
你们是高高的山岩
我们是勇敢的雄鹰 哎
没有想到在此会面
却相逢在山岩高处
让我们一起祝愿
还会有相逢的时辰
预祝吉祥的人们不会有灾难和病痛
这首歌最好,我小时候就听过,比起赞扬孔繁森的其他歌曲,这首歌是一首交响乐,像一首圣颂一样激昂悲壮,把孔繁森同志的伟大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你可以听一下,很不错的,感谢作曲家赵季平大师为电影《孔繁森》创作出这么好的一首歌曲,到现在我还是最喜欢这一首。
❽ 原先在中央台放过的电视剧《孔繁森》主题曲叫什么名字
电视剧《孔繁森》片头主题曲:《走进西藏》
电视剧《孔繁森》片尾曲:《为人民服务》
电视剧《孔繁森》插曲:《神山不说话》
❾ 谁知道电影《孔繁森》里的那首藏族歌曲的名字
是电视剧<<孔繁森>>片头曲"走进西藏"(藏语版) ,李娜唱得,还有 电视剧<<孔繁森>>片头主题曲"走进西藏"
电视剧<<孔繁森>>片尾曲"为人民服务"
❿ 孔繁森的简介,短一点,明天要用!!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 古老而又富饶的鲁西平原,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忠厚的农民,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就是清清白白为人,实实在在做事的教诲。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地步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孔繁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1979年,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几年间他为发展聊城地区的宣传、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调藏工作期满,到莘县任县委副书记,他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求进取,在莘县的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时,亲属都在农村,母亲已年近八旬,妻子王庆芝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两岁,生活非常艰难。可是孔繁森想到这是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去总得有人去,谁家又没有困难呢?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依然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要走了,他默默地来到老母亲面前,又一次为老人家梳理着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近母亲的身边,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她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咱不去不行吗?”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儿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老母亲心疼地认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倒在老母亲的面前,流着眼泪对母亲说:“娘,儿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说完,给老母亲磕了一个头,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在阿里,孔繁森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为阿里的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早在1990年,迟浩田将军就诚曾写下“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条幅赠予孔繁森。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迎着暴风雪到受灾最严重的改则县和革吉县指挥救灾,救灾途中,饿了就吃一口风干的牛肉,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到嘴里,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山反应,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 2月27日的凌晨,孔繁森躺在革吉县曲仓乡一座牧民的帐篷里,剧烈的头痛使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有着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是,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山东的老母亲、妻子和儿女,他艰难地支撑着病体,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待:“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老母亲、家属和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这哪里是什么交待啊,这分明是孔繁森提前写好的一份遗书啊!然而,这一夜孔繁森没有倒下,终于挺了过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阿里人民终于战胜了这场罕见的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而年仅50岁的孔繁森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他的头发过早的灰白了。 为了加速阿里的发展和振兴,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阿里工作组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途中他在4页便笺上拟就了“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谁又会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绝笔。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众日报》《聊城日报》《山东画报》《西藏日报》等报刊都多次报道过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迹。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时,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随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孔繁森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时,全市56所敬老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