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的主题有哪些
1,动作主题
动作片(Action Films)又称为惊险动作片(Action-Adventure Films),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具备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一系列外在惊险动作和事件。
2,奇幻主题
奇幻电影,这类型的电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现实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龙、半兽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剧主题
喜剧片是电影的一种类型,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幽默。《电影艺术词典》对喜剧片的定义是:“以产生结果是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
4,恐怖主题
恐怖电影,以制造恐怖为目的的一种影片。故事内容荒诞离奇,引起恐怖。如描写鬼怪作祟、勾魂摄魄,描写凶猛动物噬人等等,使观众毛骨悚然。
5,爱情主题
爱情电影指的是那些中心剧情主要围绕着故事主角恋爱关系发展的电影。该类电影常见的主题是,电影中的角色们基于相互间新发现的魅力而作出相应的决定。
2. 泰国恐怖片的主题思想
泰语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祖先,并且在佛教传入以后依然保持。他们认为祖先死后会化成幽灵,变成保护神保护他们。所以,泰语民族家里有家神,村寨有寨神。泰国的佛教传统不断发扬,渐渐形成了泰国人信神、信佛的独特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使得泰国恐怖片在主题的设置上也与其他国家存在不同之处。与中国的大乘佛教不同,泰国人信奉小乘佛教。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大乘佛教不仅可以自度,还可以度人;小乘佛教只能自度,济不得别人。因此,泰国恐怖片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来的理念就会和其他恐怖片有所不同。例如,降头,鬼俯身,是怨恨的一种释放方式,而且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除非遵从一种出路,但这种出路往往又是常人所不能接受的,由此产生了矛盾,片中人物也会十分痛苦。这跟中国的恐怖片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中国人似乎更痛恨巫蛊之术,所以一般要不就是因为贪财而丧命,要不就是罪恶之人才会做出这种行径。但泰国人似乎更注重怨恨自身的释放,即使这种方式看来很不道德,或者说很不正当。在影片《609猛鬼套房》中,女主角因为爱情的背叛而死,冤魂一直不肯散去,不论是泰国本国的佛教徒,还是外国的牧师,都无法将其收服。影片晟终以男主角的死并永远与女主角在一起而告终。
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因此,泰国恐怖片在整体风格上还是比较接近亚洲,表现手法并不像欧美那样直白,而是比较注重悬疑气氛的营造。在整体构思上。“回旋”的特点比较突出,常常是一环套一环,衔接十分紧密。
3. 恐怖片分几种类型
恐怖片的类型
恐怖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心理悬疑片。心理悬疑片是恐怖片中最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的一种类型。从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后窗》到90年代以后的《沉默的羔羊》、《夺命狂呼》,优秀的悬疑片层出不穷。
心理悬疑片承袭了恐怖文艺的传统,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日本推理小说一脉相承,都是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演绎着平静表面下的一级恐惧。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言:“平静的生活下隐藏着许多罪恶”,是对心理悬疑片主题的最好概括。
心理悬疑片与推理侦探小说一样,与观众玩着智力游戏,它设下一个又一个圈套,对观众的判断力进行着误导;同时它有着一个不断施压的情节机制,使观众始终处在喘不过气来的状态,最后引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正是悬疑的魅力所在。悬疑片中的罪犯,通常都是心理变态者,是隐藏在芸芸众生中的衣冠禽兽。这就暗寓了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暗寓了隐藏在几乎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人性黑暗。当观众看完悬疑片走出影院时,他们会觉得心中有些沉重的东西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掉。
二、超自然型恐怖片。超自然型恐怖片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折射。根据片中超自然元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神鬼类 如《午夜凶铃》、《吸血惊情四百年》、《鬼娃新娘》等。片中令人恐怖的是现实生活里并不存在的神魔鬼怪。可以是传说的吸血鬼,可以是《危机四伏》中的复仇女鬼,也可以是《第六感》中仅仅外表吓人的可怜鬼。神鬼片最恐怖之处,就在于魔鬼的附身。比如在《驱魔人》中,恶魔附身在一个小女孩上,因此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鬼魔附身,实际上象征了人性中的邪恶一面的表层化。
灾难类 各种超乎人们想象、对人类怀有敌意的的怪物,掀起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这些怪物,或者是《异形》中的外星异类生物,或者是《大白鲨》、《狂蟒之灾》中的超级凶猛动物。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永远保留着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和宇宙深处的恐惧。
科学反思类 科技的负面影响,也是恐怖片关注的主题。《苍蝇》把人变成了一只极端令人恶心的苍蝇;《空心人》的隐身实验则使实验者的欲望产生了最大化的恶性膨胀,“隐形人”以蜷缩在冷僻处的无形之身,暗中进行着血腥的杀戮。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把人类引向何方?一旦科学技术被邪恶势力所掌控,是十分可怕的,而且科技越发达,也就越可怕。
以上这几类恐怖片由于引入了超自然元素,而且采取了各种高科技拍摄手段,因此情节更加离奇,画面更加刺激,带来更多的声色享受。但其恐怖不是从本真的现实中挖掘出来的,恐怖对象的超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恐怖力度,也降低了思想深度。
三、新生代恐怖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新生代导演虽然大体上还遵循着悬疑片和超自然恐怖片这两大套路,但所拍的片子中已经注入了新的因子。其中有两种趋势值得注意:一是恐怖片与青春片的合流,二是反讽型恐怖片的出现。
青春型恐怖片多以高中校园为背景,展现一群男女学生梦魇般的生活片断。在一般人看来,青春是与靓丽、无忧无虑、轻舞飞扬联系在一起的,而青春型恐怖片则撕开了这一神话,展示了青春的血腥、盲目与罪恶。《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暗示应该为年少莽撞付出代价,而《女巫布莱尔》也是一则关于冒险代价的寓言。这些青春残酷物语看起来令人不快,但比起青少年同样热衷的言情片和喜剧片来,似乎更贴近人生的真相。
在青春型恐怖片《夺命狂呼》中,已经露出了反讽的苗头。该片以机智幽默地嘲讽经典恐怖片为对白噱头,一边跟恐怖片开玩笑,借人物之口戳穿它的可笑之处,一边又对恐怖片传统的成功元素加以巧妙的重新包装。而更新的《恐怖电影》则是一部更标准的反讽型恐怖片,它不仅调侃经典恐怖片,还拿《夺命狂呼》等开涮,具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
4. 恐怖片的常用元素有哪些
套路电影多了,也有几部电影专门反套路的电影来嘲讽编剧们的偷懒。比如说恶搞短片《我就不》,把恐怖片的套路都拉出来恶搞了一遍。《林中小屋》更是恐怖片套路的集大成者,用套路讲一个反套路的故事,最后还能升华出一个主题:以道貌岸然的理由去衡量他人的价值,人类用物质去交换道德迟早会灭亡。
今天我们就借着电影《林中小屋》,来盘点下恐怖片中常用的九大经典套路,顺便在每种套路下都介绍一部影片。
一、处女梗——《幸存者女孩》
美国是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很多人的思维都偏向于保守。电影具有一部分宣扬价值观的作用,所以你就能看到以下情节,一个主角团里,最先死去的一定是“婊子”,而最后拯救世界的一定是个傻白甜的处女。这一点在恐怖电影《幸存的女孩》中也有提到,主角团在一次影院大火中穿越到了恐怖电影的世界,唯一的设定是只要啪啪啪就会死,且只有最后的处女可以拯救世界。他们利用恐怖片的套路,让脱衣舞女跳起脱衣舞,吸引反派然后让处女杀死大魔王,真的是把处女梗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了。这算是个喜剧片,男女主角杀死反派后手牵手看着结尾升起的字幕,情不自禁开始接吻,后来电影就变成R级……
八、幸存者被附身——《杀人漫画》
如果最后主角团取得了胜利,只剩下一人存活,那有很大概率是他被附身了。这个桥段屡试不爽,因为可以名正言顺的拍摄第二部续集。比较著名的就是韩国恐怖片《杀人漫画》,女主角是个漫画家,她经常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有一天发生了一桩凶杀案,死者的死相跟她漫画里如出一辙,在深入调查事件后,而她自己也和鬼魂融为一体。
5. 欧美恐怖片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段比较突出的拍摄手法和题材
恐怖电影的历史与电影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历史上的第一部恐怖电影是由乔治·梅里耶于1890年代晚期所拍摄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摄的恐怖电影,是一个充满恶魔,巫术,女巫,捣蛋鬼,疯狂博士的世界。 在1900年代初期,德国拍摄出大量表现主义的恐怖电影。由斯特拉·瑞耶导演的《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该片被视为精神分裂症恐怖电影的典范。斯特拉·瑞耶参与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记》(1917)的导演工作,并在其中扮演一个由魔法赋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
德国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来自于罗伯特·威恩导演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描述一个邪恶的催眠师的故事。在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中,最为知名与不朽的杰作,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摄的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1922),该作改编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后来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为原型。
德国导演保罗·莱尼拍摄的《蜡像馆》(1924),描述一个蜡像具有生命,并且成为杀人凶手的故事。保罗·莱尼拍摄完这部电影后,远赴好莱坞发展,并推出了两部电影《录像带谋杀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这时好莱坞正开始其恐怖电影热潮。
1930及1940年代
好莱坞在192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产过恐怖电影,但是从1930年代开始,特别是由环球影业所出品的恐怖电影,才真正开启了好莱坞的恐怖电影时代。在相当程度上,这些恐怖电影都受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它们涉及了德古拉,科学怪人,以及木乃伊等等主题。至1940年代,好莱坞恐怖电影已发展至一个成熟阶段,各类型题材泰半涉足。
1950年代
受到核武竞争的影响,恐怖电影脱离了以前的哥特式风格,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时期。这个时期的恐怖电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遭受到非人世界的威胁,例如外星人,死尸,植物,昆虫等等。像是霍华德·霍克斯的《魔星下凡》(1951),唐·席格的《天外魔花》。将恐怖与科幻掺杂在一起,是这个时期开始的特色,这类型新近较为知名的电影是雷利·史考特的《异形》(1979)。
在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早期,一些电影公司特别集中在恐怖电影的制作上。例如英国的锒头影业,以及美国的美利坚国际影业。后者制作了一系列爱伦·坡小说改编的电影。
1960年代
希区考克《惊魂记》剧照1960年代的恐怖电影,逐渐脱离对超自然的兴趣,转向非超自然的恐惧。比如希区考克的《惊魂记》(Psycho,1960)就以人的精神变态来惊吓观众。米切尔·鲍威尔的《偷窥狂》也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新近的例子则有《沉默的羔羊》(1991)。
保罗·威尔士以1960年代为当代恐怖电影的分界点,在这之前的是共识与制约,在这之后的则是混乱与瓦解。伊萨贝尔·彼耐多以1968年为分界点,区分出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恐怖电影,以及后现代意义上的恐怖电影。 这一分界点,一般公认以乔治·罗梅罗《活死人之夜》(1968)的诞生为标记。
1970年代
在1960年代晚期,有一些严肃的、以超自然为主题的恐怖电影,获得了观众的注意力。例如罗曼·波兰斯基的《失婴记》(1968)。该片的成就,实际上是威廉·佛瑞金的《大法师》(1973)成功的基础。在《大法师》后,引起了大量的跟风之作,其中显著的例子是《天魔》(1976)。
许多原创性的电影都来自于这个时期的独立制片,低成本与富原创性的特点,一直持续至最晚1990年代晚期。这些独立制片的澎湃发展与家用录像带市场的兴起是紧密关连的,也促使恐怖电影找到了它的新市场;另方面,延续恐怖电影传统的恐怖影片,则继续在大银幕市场中发展。
19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以理论探讨恐怖电影的存在意义。
1980年代
1970年代晚期,恐怖电影的主流转向骇俗的题材,诸如陶比·胡波的《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约翰·卡本特的《月光光心慌慌》(1978)。还有诸如《十三号星期五》系列及《半夜鬼上床》系列。这类青少年与邪恶刽子手的恐怖电影,漫延整个1980年代。
1990年代
《鬼玩人》电影海报1990年代的恐怖电影脱离了以往外在的暴力形式,转向自我嘲讽的方式。韦斯·克莱文将别的恐怖电影的内容放置到《惊声尖叫》中,并在惊吓中掺杂着反讽的幽默,把陈腔滥调的肢体语言转化成新一代年青人的词汇。山姆·雷米的《鬼玩人》(1981)融合了旧与新的僵尸类型。《厄夜丛林》以恐怖电影的内容呈现,却参照到纪录片的形式。《厄夜丛林》不止使电影成为一种跨媒体,且使得恐怖电影能够成为通俗的享乐品。
2000年以后
2000年早期的恐怖电影承续了以往的杂揉性质,并持续聚焦于年青人的世界,例如《绝命终结站》系列,并且有向主流电影市场迈进的企图,例如《水中的女人》和《七夜怪谈西洋篇》。
6. 台湾恐怖悬疑电影《诡丝》主题思想“爱与死亡”具体是围绕着哪几种爱
说实话,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这么成功的灵异类题材的影片了,虽然上映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最近又偶然看了一遍,还是能为影片剧情和体现出的'爱“所感动,
这是一部恐怖惊悚电影,不过更是一个宣扬伦理道德的生活感悟电影。
导演的套下得很精致。情节的布局和故事的演进节奏如同当年的《双瞳》有些类似,都是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工作的警察,《双瞳》中的梁家辉扮演的也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警察,处于离婚的边缘。《诡丝》中的张震同样爱岗敬业而且业务过硬,不幸的是他的妈妈在为他煮鸡蛋的时候,突然犯了脑血栓病。
在《双瞳》的结尾,从石碑上浮现出暗合道家精神的“有爱不死”的四个大字,那么在《诡丝》中,同样也是展示了“有爱不死”的主题,或者说是“有孝不死”。
因为得了怪病而无比痛苦的儿子在母亲的身边被她无怨无悔地掐死,死后变化成鬼魂并保护着母亲。《诡丝》中那个神奇的“丝”接连起母子两人,让母亲可以在垂死的边缘获得心脏的按摩,从而得以延续生命,同时也让母亲在死了之后变成鬼去杀死别人。也正是这根丝,能够让启东顺藤摸瓜地找到了儿子的母亲所在的医院病房。
启东面对着那个为儿子报仇雪恨的母亲时,从容不迫地对自己的女友留下了自己要说的遗言,这段话也正好感动了那个仇恨中的母亲。
醒过来的启东,回到了病房,正好看到了母亲的鬼魂。母亲至死,启东都没能去见她最后一面,因此启东母亲的鬼魂迟迟不能离去,在房间里面等着他。
启东母亲的鬼魂将鸡蛋平稳地放在锅里面煮的时候,我忽然就忍不住地哭了。因为我的母亲当年也曾经天天早晨起来为我做饭,煮鸡蛋。这个场景我太熟悉了,而且我的母亲也得了脑血栓,还有,我目前也正好处在距离母亲千里之外的异乡。《诡丝》里的这份母子亲情在最后一刻彻底地把我击垮了。
《诡丝》,这个名气叫得真好,看似诡异,其实不然。因为是人和鬼之间的情感纽带,所以看上去很诡,但实际上却“丝丝入扣”,感人肺腑。
影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信号其实很明显,相信只要是完整的看过影片,便会有所感悟。
影片的主旋律是阐述母子之间的爱,这种爱不分时间地点,不论时空相隔,哪怕隔山间水,哪怕人鬼殊途、阴阳相隔,都不能分割母与子斩不断的爱丝:
其次是人与他所生活的这个世间的联系,也可以称作为“丝”,即生与死,和对待生死的看法,桥本和小孩妈妈对于死亡看到的是逃避,是解脱,而启东则看到的更多的是责任与爱。
影片把男女之情其实排到了最末,启东之所以能救下家维,其实全凭二人之间互相信任的“丝”。两人之间的感情虽然不是影片着重强调的中心,但戏中家维的一句“我喜欢你,但是你不快乐”,同样让人心里为之一震,感动不已。
就这样,了众多的情,众多的丝,全都汇进了一部剧情丝丝相扣的电影中,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好了,完成,累死我了。出过开头与总结部分,文中有几段摘自网络,觉得不能尽你之意,遂最后又总结整理了一下,不知称心否。
还有,你爱给不给追加,觉得话题还蛮感兴趣所以才进来帮你的,只是巧了,很早的片子了,最近刚刚又看了一遍。
7. 美国恐怖电影 “红沙”要说明一个什么主题
人类没有无可指责的完人,像在电影中的那些大兵,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心里创伤,他们在阿富汗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是维护正义的卫士,还是可以惩罚别人罪恶的圣徒?电影没有给什么答案,但告诉人类,如果做了超出本身所为的事情就会被同样的惩罚,因为你去做了只有神才能做的事情。电影开始就透漏了那些怪物是神或是神指派的死亡使者,他们不喜欢人类,更不喜欢人类的罪恶和自大,所以他们来惩罚,用恐怖的方法。终归是一个讨论人类自身罪恶和自省的电影吧,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觉得不好不要嘲笑我。
8. 日本恐怖片有哪些特点
日本恐怖片的5大特点
一、具有双重性的女性主角。
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多为女孩,她们既美丽又恐怖。在表现出骇人的残忍和邪恶的同时,也有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面。无论是贞子、花子或是恶灵,她们身上邪恶而恐怖的力量都源自人性深处的黑暗,源自心灵的不安宁与强烈的孤独感。影片在恐怖的外表下呈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种双重性因素正是日本恐怖片的关键元素之一。
二、虚无缥缈的恐怖意象。
日本恐怖片深得东方神秘主义的传统,恐怖不是来源于视觉刺激,而是来源于想像。《午夜凶铃》系列、《鬼娃娃花子》等日本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确定的缥缈幻影,这种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期待心理愈加浓厚,恐怖感水涨船高。这体现了东方文化长于写意的一面,有浓郁的东方玄学色彩。
三、寓动于静的内敛气质。
日本文化有内敛气质,寓动于静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日本版的《午夜凶铃》中没有好莱坞恐怖片中常见的血腥和暴力,黑白灰的基本色调、缓慢的节奏、平淡的对白,用日本文化中独有的沉稳与冷静来叙事,却步步为营地迎来让人屏住呼吸的至惊至恐。它用一种相对原始的电影语言,突出表现了对意境的营造、悬念的铺垫,用影片节奏、光线、化妆和配乐来给观众营造一种从内至外的恐怖。
四、源于日常生活的恐怖元素。
日本恐怖片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现录像带、电话、头发、镜子、影子、水、废弃的建筑以及莫名其妙现身的东西。真正的恐怖不是恶形恶状的鬼,而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一丝邪恶的微笑和某些你欲知未知的、带禁忌性质的隐秘。
五、末日意识的时空观。
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主题是人类如何在封闭的空间中招惹鬼灵。撞鬼的空间往往幽闭如同荒岛,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明显是对岛国的暗喻。由于日本时常受水害的侵扰,因此水被看作死亡的象征,“水”的意象也成为日本恐怖片中标志性的元素。另外,时间也一直给日本人带来恐惧,尤其是当时间被注入讯息,变成历史之后。这可以追溯至如樱花般短命的大正时期,大正天皇在位期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造成死伤无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醒目坐标,由此产生的末日意识成了近代日本的恐怖源头。
9. 恐怖电影所讲述的主题
在
我看来
一部好的
恐怖电影
应该表现在它的创作新颖上
而吧不
是单纯的
起
恐吓的作用
……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
看法和观点
10. 恐怖片分为几种类型,各自代表作是什么
1、中国道士类
道士类的电影代表是林正英的各种道士恐怖片,如《新僵尸先生》等。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
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
2、连环杀手类
这是恐怖片的经典模式之一。著名的《万圣节》(《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可以从1978年一直拍到2010年。
3、妖魔鬼怪类
这一类的最大特色就是做反派的不是人类。不管是妖怪、恶灵,还是什么恐怖的外太空生物都可以归到其中。大名鼎鼎的《异形》系列也许可以算是开创了“外星魔物”的先河吧。
灵异题材的恐怖片也缺乏新鲜佳作,翻拍片倒是拍了不少。比如《鬼屋》的翻拍就有两个版本,还有《驱魔人》、《恶魔婴儿》、《河童》等等。
4、僵尸丧尸类
国内最经典的是林正英先生主演的僵尸电影,国外则当数生化危机系列。其它如《鬼局》系列、《开心鬼》系列、《暮光之城》系列、《赶尸先生》、《猛鬼大厦》等。
(10)恐怖电影的主题模式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30年代的恐怖片出现严肃主题和哲理思想,如美国影片《化身博士》和中国影片《夜半歌声》以及40年代期摄制的《十三号凶宅》等。
恐怖片发展的类型已经不是以特别恐怖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用直接的血浆和血腥来冲击观众的视线而达到畅快的杀戮和变态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恐怖的意味已经转移到惊悚片上去了。
在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影中,也会有不少让人肾上腺速激增、呼吸变得急促的段落。有一篇影评在说到《钢琴课》剁手指的那个场景时,都用了“深深的忧伤和恐惧”这样的字眼。
在所有孤胆英雄的故事中,人多势众,貌似强大的反面势力最后总是被不可思议地摧枯拉朽般一扫而光。英雄的智慧和力量实际上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
即使是像《终结者》这样敌人看上去更厉害些的电影,还是给观众双方大约势均力敌的感觉,更何况影片大肆渲染的是正义方的威猛和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