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乡愁是什么时候拍摄的
1983年出品
对于电影而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无疑是一位最伟大的诗人。而《乡愁》则是他最杰出的诗作。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1932-1986
苏联
主演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爱兰德·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多米奇雅娜·吉奥丹多
Domiziana Giordano
类型生活
颜色彩色
在世界电影大师的神圣殿堂中,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直以其绚丽多姿且极富美感的电影画面而被尊称为“电影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蕴涵着“拯救灵魂和人类末世论的思想”,并由此充满了神秘主义和宗教意味的艺术色彩。他在影片中也总是以“个人对世界所担负的责任”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把追求画面的“诗化意境”作为一种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塔可夫斯基已经习惯于抛弃那种对于故事的完整叙述,并将自己的思考、情绪、观点、愿望都散落或隐蔽在唯美化的镜像语言之中,当然这也造成了他的作品相较于一般的电影而言显得更加地难于理解的一种现实问题。也许一切正像评论界所说的那样,这位大师拍摄影片的目的不是为了影片本身,而是通过每部影片去探寻电影艺术表现的潜力和可能性。
尽管这位喜欢把拍摄电影称为“雕刻时光”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只拍摄了不到8部影片,但其中的任何一部都充满了极为执著也极为难得的探索精神。这位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苏联导演在1983年拍摄完成的《乡愁》把俄罗斯这个忧郁的民族的独特美感以及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诗意与思索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指人心。在这部绝对堪称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杰作中,虽然从叙事的角度上看确实会让一些影迷在欣赏之初产生不知所云或是无法适应的感觉,但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那些优美而忧伤的画面,却一如列维坦画中的风景。至于它对于随着诗人的思维与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时空、幻境、梦境的表现,更是高深到了不着痕迹的化境,从而把那种忧郁的诗意之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到了极致。难怪有评论家曾经说过,看这样的一部旷世杰作,要么会让你如坐针毡,要么则会让你流连忘返。
⑵ 有哪些关于乡愁,漂泊,远行的好电影推荐
《莫西干回到故乡》
⑶ 《乡愁》的主题
《乡愁》的主题是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
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3)电影乡愁主题扩展阅读:
《乡愁》中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
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
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
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⑷ 乡愁的电影剧情
一位俄罗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与他美丽的女翻译Eugenia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Domenico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Domenico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Andrei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Andrei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话中。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
注:《乡愁》剧照参考资料
⑸ 思乡题材的电影
《乡愁》电影观后感
舒浩仑的《乡愁》是一部关于上海的私人影像记忆,记录了一个将要拆迁的静安区石库门小区大中里的当下和往昔,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和导演生活记忆息息相关的亲人和邻居,舒浩仑导演以平实的心态记录了作为宁波移民的祖孙三代在这个城市变迁过程里经历的一切,在这些耄耋老人的回忆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到我们自己的童年,这部记录片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论,怎样在一个小的题材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境遇。
《乡愁》电影观后感
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一位梦幻般的导演,他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如此少的作品,却与伯格曼、费里尼并称电影界的“圣三位一体”,地位崇高可想而知。他是所有艺术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专业学生的噩梦——他的影片大都十分晦涩,看的时候极其痛苦。但他的影片又是这些人必读的东西,毕竟少了他,电影艺术就不完整,我和很多朋友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塔”。
老塔的毕业作品就拿下了纽约学生影展首奖,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一举夺下1962年的金狮奖。此后多次获得戛纳影展的评审团大奖,1983年《乡愁》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若不是苏联电影体制的问题,老塔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就我的观点来看,老塔是真正属于源头意义上的导演。他开创了“诗电影”的电影方法,并在探索电影语言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复杂的电影语言,它超越时代太多了。所谓天才创造艺术的范式,老塔创造的范式,竟然到现在都无法被模仿。而评论家们则在努力的试图阐述老塔梦幻影像中的涵义,到今天也不甚成功——所以老塔真的是一个噩梦,在他的影像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无地自容:那种表达太伟大,而我们太渺小。甚至连与老塔齐名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说:“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的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这房间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堂奥,而他却能够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竟然有人将我长久以来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以幽暗晦涩著称的伯格曼尚且如此,老塔影像的精妙可想而知。
⑹ 乡愁的主旨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 祖国大陆}与{台湾 }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 }的思想感情
附赠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陆的强烈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麻烦给个分.
⑺ 乡愁电影
淡墨山水 乡愁四韵——《台湾往事>
看郑洞天导演的新片《台湾往事》就像在听台湾人罗大佑用细腻精致的木吉他编曲的《吾乡印象》: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自吾乡左侧延绵而近的山影/就是一大片泼墨画/紧紧的贴在吾乡的人们的脸上……又宛如欣赏一幅流动的台湾乡土生活淡墨长卷,朴实而悠长。
⑻ 《乡愁》的拍摄背景是什么
《乡愁》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1983年拍摄于意大利的一部影片。虽然名义上是由意大利、法国和苏联合拍,但其内在精神却具有非常浓郁的俄罗斯韵味。在很多普通影迷看来,也许会觉得影片过于平淡过于琐碎,而且蕴涵其中的梦幻般的色彩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犹豫之情也显得过于细腻过于强烈,但这恰恰是这部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极为经典意义的影片最值得钦佩和回味的独到之处。片中那优美得如同画卷般的景致,以及导演寄予整部影片的那种蕴涵着浓浓诗意和深刻的哲学意味的银幕语言,都把“乡愁”这样一个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事实证明,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也许真的没有哪个民族的艺术家比出生和成长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更适合表现“乡愁”这样的题材了,而作为电影大师的塔可夫斯基,又显然是这些俄罗斯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在这部堪称是诗歌影像化的传世之作中,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抑郁和伤悲的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位诗人,而他来到意大利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搜集俄国农奴制下的作曲家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资料,并打算以此写成一部歌剧剧本。他的庄园主见他富有音乐才华,便把他派往意大利学习。在那里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先后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同时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这部影片中,与诗人同行的是一位意大利女翻译,她年轻貌美、秀色可餐,朝夕相处的经历也让她对俄国诗人充满了欲念。但诗人的目光却被一位人们称之为“疯子”的当地人多米尼克深深地吸引,并产生了暗中保护他的愿望。这让女翻译大惑不解。终于,他们两个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翻译也因此提前出走。
就在诗人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女翻译却在不久后又从外地打来电话,声称多米尼克正在她所在的那个地方发表演讲,而且已经整整讲了3天。闻听这一讯息后,诗人立即前往那里,却看到在广场的铜像上的多米尼克,正往自己的身上倒汽油。随后,多米尼克当众自焚身亡。而刚才站在台阶上、廊柱下默默倾听他演讲的人们,却没有一个上前去解救他……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万念俱灰的诗人最终还是经受不住乡愁的折磨,回到了农奴制度下的俄国,并在不久后选择悬梁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⑼ 求《乡愁》1983年百度云资源,奥列格·扬科夫斯基主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FUu2zL5ZMK7MFIXwDNu3rA
⑽ 乡愁高清完整版电影
《乡愁》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rRoRvhKUAj946gDjb0uHcw
《乡愁》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多美兹亚娜·佐丹奴、厄兰·约瑟夫森主演的剧情片,于1984年1月8日在美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