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微电影 > 恰同学少年微电影剧本

恰同学少年微电影剧本

发布时间:2022-07-26 06:14:36

『壹』 恰同学少年第二部

湖南著名导演龚若飞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突然有个想法,打造一部教育题材电视剧。” 龚若飞回忆当时的情景,“欧台那段时间看了大量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书籍,包括《毛泽东与他的25个老师》,他一直在思索,湖南第一师范在短短几年出了那么多人物,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这些人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其中一定有什么规律。如果我们把这种教育的规律寻找出来,对于现在的青年教育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

作为一名湖南人,欧台的一番话让龚若飞心潮澎湃,他立刻与相识的几位编剧约写剧本,可是写出来的剧本却似曾相识。“我一直认为,反映伟人的电视剧,若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和好的形式来表现,很难让观众接受。”

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伟人的青年时代,这种困惑一直到龚若飞与编剧黄晖走进长沙第一师范时才有了突破,“当我走近那些欧式建筑,流连在毛主席曾经求学的青葱校园,触摸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主席穿过的校服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白衣胜雪、长发飘逸,我觉得只有青春偶像剧这种形式才恰当。”

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可是由于《恰同学少年》定位独特且史料有限,主创班底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剧本几经打磨,数易其稿。从最初提出的‘做一部学生若何求学,老师若何育人’的电视剧,到《恰同学少年》正式开机就已历时两年多。其间的辛苦,龚若飞甚至用“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感慨来形容。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之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虽然观众依然普遍反映剧中毛泽东的形象和中老年时期不完全一样,但龚若飞表示这样的设计绝对是合乎逻辑的。“我们一直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为了让电视剧更好看也更真实,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作了一些合理想象。“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个性突出、富于挑战、有些偏科,但因为他碰到了学贯中西的好老师,如杨昌济等,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所以这部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求学、育人四个字。”

邵华赞成“青春偶像剧”的提法

《恰同学少年》拍摄完后,龚若飞邀请邵华将军观看,她也非常赞同把这部电视剧标以“青春偶像”的字样,“这部作品是描写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那个时候的他风华正茂,正是追求理想的时候,当然应该是偶像剧。”

有了邵华将军的肯定,龚若飞越发肯定当初给《恰同学少年》的定位是正确的。龚若飞认为,《恰同学少年》将会给青春偶像剧重新下一道定义,即:真正有价值的青春,正是为整个人生打下基础的流金岁月。像毛泽东这样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青年,才应当是当代年轻人真正的偶像。

采访结束时,龚若飞还欣喜地告诉记者,湖南卫视正在协调播出时间安排《恰同学少年》重播,另外《恰同学少年》第二部筹拍工作也将作为湖南广电大片战略的下一部计划提上日程, 至于是否沿用第一部的演员,则要看这群年轻人是否合适第二部的剧本要求。

专访《恰同学少年》编剧

黄晖:“红剧”也是成长动力

纠正:《恰同学少年》不是偶像剧

《恰同学少年》不仅表现了毛泽东等一批历史伟人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也初次描写了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这让很多人把它跟时下风行的日韩青春偶像剧画上了等号,认为这是一部“红色”偶像剧,对此黄晖表示自己并不赞同。

“这部剧的题材是很严肃的,它是对现今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其实当初我们定位的是杨昌济和蔡和森这对历史上有名的师生,后来经过多方考量,大家都觉得毛泽东的形象更深入人心。而这部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求学育人’这四个字。”而这部剧的教育意义也远远超过那些日韩偶像剧所表达的浅薄思想。”

欣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此片

“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没有胆量把小我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走向联系起来了,他们不关心历史,不关心时事,每天只为自己而活。现在,我们拍这部剧意在用伟人们的经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志存高远,永不松懈,是每个时代的青年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不过,让黄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此片了,而且90%的人都很喜欢看。“这是我们拍摄之初没有想到的,这部剧被这么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让我看到了‘红剧’已不仅是我们这代人的回忆,它已经逐步成为年轻一代成长的动力。”

『贰』 恰同学少年的历时4年曲折完成

《恰同学少年》的拍摄历尽磨难,该片从1997年开始构思剧本,1999年9月开机,不到一月即遭撤资,幸无一人离组,所有人工不计报酬继续拍摄。 拍摄完毕后,无后续资金完成后期制作,筹资过程中,影片样片偶然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协调员看到,2000年6月1日,影片收到斯德哥尔摩电影节来信。同年10月9日,电影节再次来函,询问影片制作情况,彼时为电影节参赛影片的最后期限。但影片苦寻资金未果,面临流产。2002年2月,中影集团第一制片公司为该片注入后续资金,影片得以再次启动。
《恰同学少年》通过男主角嘉男的主观视角来反映一群演员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各自对爱情、友情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生活的错位感、不定向性、戏中戏是看完影片后的最初印象。
影片从头到尾给人一种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感觉,甚至连道歉也是错位的。因为是艺术片,赵燕国彰说他开始很担心观众不接受,但几次试映来看,各种观众包括专业人士、电影局的审查领导以及普通的百姓都还比较喜欢这部片子,有的觉得故事好看,有的觉得艺术手法上新鲜,还有的觉得电影结构有趣,总之都“各取所需”。这些反映渐渐给了他一些信心。《恰同学少年》1999年就拍完了,但是因为缺30多万元资金,没有完成后期制作。电影集团重组以后看好这部片子又投了资才最终完成。整部片子共投资200多万元。虽然从导演到演员当时全部是清一色的新人,但是制作上却不乏大牌,像作曲就由三宝来完成,因此影片的音乐给片子增色不少。

『叁』 恰同学少年剧情介绍

http://www.tvsou.com//forenotice_images/20061229/small_news_pic11791.jpg

出品人、剧本总策划:欧阳常林
出品人:罗浩 总制片人:刘向群
剧本总策划之一、剧本指导:盛和煜
导演:龚若飞、嘉娜.沙哈提
编剧:黄晖
主要演员:
谷智鑫--饰毛泽东 康 然--饰蔡和森
钱 枫--饰萧子升

剧情梗概:
本剧以毛泽东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学习生活和们之间纯真美丽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现实主题……

第1集到结局介绍http://tv.msn.com.cn/intro2.asp?id=19893

『肆』 求恰同学少年剧本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故事梗概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故事梗概

1913年,湖南长沙,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绥出任省第一师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崭新的第一师范吸引了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前来报考,在招生考试中,19岁的毛泽东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这所湖湘千年学府。“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白衣胜雪的青年们齐聚在校旗下,五年的师范生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

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然而,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犯校规,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偏科行为引发的教师争执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和他们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

然而,动荡的时局却不断打破学生们纯净的校园生活——在反对袁世凯签订21条与复辟称帝的斗争中,湖南军阀汤芗铭以武力逼走了孔校长,毛泽东也险遭逮捕——残酷的现实使毛泽东对教育救国与改良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新任校长张干僵化的教育理念和禁止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规章更激发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张干下令将在“驱张运动”中为首的毛泽东开除出校,幸得杨昌济等教师据理力争,使张干被迫收回了成命。

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孔校长又回到了一师,在他的主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也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一师上下又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时代。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 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

与此同时,情感的波澜也悄悄在男女青年间泛起,陶斯咏暗恋上了毛泽东,向警予与蔡和森心心相映,而毛泽东却发现自己对一直视其为小妹妹的杨开慧其实有着产不同于兄妹之情的一份牵挂,爱情给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带来了一份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喜悦、痛苦……

就在此时,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长沙城保住了,生死较量中,青年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感情归属。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从一师毕业了,杨昌济也受聘于北大任教,他告诉孔昭绥,自己已完成了在一师的使命,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了蔡、毛二位“海内人才”。

随着杨昌济北动的列车启动中,师生依依挥别中,“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第一师范雄壮的校歌声中再度响起,仿佛正预示着这批优秀青年们即将迎接的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波澜壮阔的人生……

『伍』 《恰同学少年》书的内容简介

小说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描绘了1913~1918年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

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很好展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

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现行教育理念的完善、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1913~1918)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5)恰同学少年微电影剧本扩展阅读

二零零七年,二十三集的《恰同学少年》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当时就有传闻说要拍续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按照时间线紧接着就会进入主旋律符号化的影视描述,创作难度一定是有的,所以需要另辟蹊径。

作为九十周年献礼剧,湖南台在二零一一年又推出了《恰同学少年》的续集《风华正茂》,以毛泽东投身革命为主线,但因为剧组主要人员都没有参演,这部续集反响平平,无论是收视还是口碑,均不如人意,草草收场。

而作为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献礼剧《毛泽东》,虽然目前只播放了建国前夕的部分,编剧也是《恰同学少年》的编剧黄晖,但由于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还是参加革命时期,前人之述都备矣,本剧同样没有《恰同学少年》那样的火热程度。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一部康洪雷导演拍摄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紧接《恰同学少年》,以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主要人物,描写这群人在法国求学的故事,我对此本有着极大厚望,然而立意虽好,整个剧本却较为平淡,虽然是《恰同学少年》后最好的红色青春剧,却始终不如它。

这就是现状,快十年过去了,电视剧集数早就越来越多,动辄像《芈月传》《武媚娘传奇》那样八九十集,但制作质量和创作理念却在逐步退化,就如本文开头所言:《恰同学少年》这样一部红色主旋律青春偶像剧,不得不让人赞叹,即便不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了。

『陆』 《恰同学少年》 英文说明 或介绍

恰同学少年(qià tónɡ xué shào nián)

主创人员

出品人、剧本总策划:欧阳常林
出品人:罗浩
总制片人:刘向群
剧本总策划之一、剧本指导:盛和煜
编剧:黄晖
导演:龚若飞、嘉娜.沙哈提
摄影指导:池小宁
摄影:陈军
美术:李健
服装设计:邹建华
作曲:王宪
鉴赏

演员名单

谷智鑫—饰毛泽东
徐亮——饰蔡和森
钱枫——饰萧子升
范近轮—饰萧三
孙坚——饰王子鹏
高梓淇—饰刘俊卿
练束梅—饰陶斯咏
钱芳——饰杨开慧
赵冉 ——饰向警予
宋雨霏—饰赵一贞
郭菁菁—饰秀秀
陈锐——饰杨昌济
郭东文—饰孔昭绶
吴宝国—饰袁吉六
王宇——饰张干
贾科——饰费尔廉
罗伯特—饰饶伯斯
巩峥——饰黎锦熙
肖扬——饰方维夏
李希恩—饰易培基
杨俊勇—饰纪墨鸿
陈康——饰徐特立
王劲松—饰汤芗茗
蔡伟——饰陶会长
彭宇——饰周世钊
陈思——饰罗学瓒
陈子鹏—饰易永畦
曹雪晴—饰陈绍休
张论——饰易礼容
刘旺——饰李立三
梁婷——饰蔡畅
李强——饰何叔衡

概述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故事梗概
1913年,湖南长沙,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绥出任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崭新的第一师范吸引了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前来报考,在招生考试中,19岁的毛泽东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这所湖湘千年学府。“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白衣胜雪的青年们齐聚在校旗下,五年的师范生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
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然而,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犯校规,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偏科行为引发的教师争执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和他们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
然而,动荡的时局却不断打破学生们纯净的校园生活——在反对袁世凯签订21条与复辟称帝的斗争中,湖南军阀汤芗铭以武力逼走了孔校长,毛泽东也险遭逮捕——残酷的现实使毛泽东对教育救国与改良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新任校长张干僵化的教育理念和禁止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规章更激发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张干下令将在“驱张运动”中为首的毛泽东开除出校,幸得杨昌济等教师据理力争,使张干被迫收回了成命。
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孔校长又回到了一师,在他的主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也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一师上下又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时代。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 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
与此同时,情感的波澜也悄悄在男女青年间泛起,陶斯咏暗恋上了毛泽东,向警予与蔡和森心心相映,而毛泽东却发现自己对一直视其为小妹妹的杨开慧其实有着产不同于兄妹之情的一份牵挂,爱情给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带来了一份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喜悦、痛苦……
就在此时,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长沙城保住了,生死较量中,青年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感情归属。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从一师毕业了,杨昌济也受聘于北大任教,他告诉孔昭绥,自己已完成了在一师的使命,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了蔡、毛二位“海内人才”。
随着杨昌济北动的列车启动中,师生依依挥别中,“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第一师范雄壮的校歌声中再度响起,仿佛正预示着这批优秀青年们即将迎接的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波澜壮阔的人生……

『柒』 恰同学少年的剧本

恰同学少年的剧本.

可参考:
http://blog.renren.com/share/325538961/7017703258

『捌』 有没有《恰同学少年》剧本读后感2500字左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泽东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泽东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他的老师曾经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看书,却经常看入了迷,一直借助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好好品味一本书,竟将这本十分厚重,长达十几万字的书,全部抄了下来!他一直都“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过:“我读书不做笔记,就好像没读过一样。”所以,他的每本书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而他的课堂笔记,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还标注着许多三角、圆圈,旁边也见缝插针,批满了蝇头小楷的评语。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勇敢的。当汤芗铭在湖南十分猖狂,众人都惧怕他时,毛泽东却和同学们编了一本反对袁世凯的书,并在长沙各大学校中流传。当敌军怀疑毛泽东不是正规军,枪管都抵到他脑门上时,他还是连眼睛都没往枪这边瞄一瞄,却不紧不慢的提起茶壶,给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续起水来。事后,一师的校长孔昭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全校学生皆曰:毛泽东通身是胆。”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还是俭朴的。他每双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后裂几个大口子,才肯换新的。在街上买鞋时,他连1毛一双的鞋都嫌贵,最后反而把几块大洋都花在了买书上。做笔记时,不舍得买纸,他就把报纸的空白地方裁下来,作为记录本。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有了这样勤奋、勇敢、俭朴的优良品质,毛泽东才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雄才伟略、又胸怀天下的革命领袖,从而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玖』 《恰同学少年》为什么这么红

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在还原历史、还原细节、还原人物的理念下,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青年的学习生活。剧中的毛泽东们光着脚丫打球,脱光衣服下河游泳,跟女生学跳舞……通过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展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那群初离乡土的青年,在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成长的不平凡经历。

其二,剧中的这批年轻人,关心历史,关心时事,自觉把小我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充满着理想、激情和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这不但容易引起观众联想到自己的“恰同学少年”时期,更容易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燃起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其三,在“教书育人”的主题思想下,塑造了孔昭绥、杨昌济等一批好老师。他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参照作用。剧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与互尊,同学之间的友爱与互助,学校对学生自治的引导与鼓励,对学生意志、体魄磨炼的重视和支持,无不体现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而反观时下僵硬机械的“应试教育”,怎能不激起人们的感慨和反思呢?

其四,剧本表达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剧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批优秀青年,在许多方面都为当今青少年树立了优秀榜样:一是积极向上,珍惜人生的生活态度。剧中,毛泽东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既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又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赞同。二是刻苦求学,努力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剧中的青年学子们,以博览群书为荣,不但熟读经典,而且涉猎广泛。从朝读的自觉成习,到跨校交友、成立读书会;从学生个个能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集体研读西方哲学经典,此外还有假期的游学拜师、在大街上摆摊代写对联等,无不体现出当时那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学子的可贵品质。而这些,不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稀缺和亟待学习的么?青少年的较量,其实就是国家间未来的较量。
《恰同学少年》收视率走高,反映的正是国人对未来的殷切期。

阅读全文

与恰同学少年微电影剧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