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能不能帮我写一篇作文题目叫《俺爹俺娘》800字左右
爹娘都快五十岁了,生活中有时难免磕磕碰碰,但始终相濡以沫,生活了大半辈子。爹娘渐渐苍老的容颜,记载着他们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岁月。我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布满了荆棘,但我知道总有人为我引路,与我相扶,那就是我的爹娘。
爹在家排行老二,年轻时学习优异,可上到初二,就被爷爷从学校里拽了出来,干起了修理自行车的行当。从那以后,爹远离了他的梦想,开始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我挺佩服爹的,他修过自行车、开过商店、卖过饭、理过发、拉过石子·····三百六十行,他几乎干了个遍。也许和他从事的这些行当有关,爹的脾气性格和爷爷一样,爱帮人,不求人。
小时候我很淘气,爹就严厉地教训我,有时候我不服气,顶上几句,他就更凶了,随手摸个东西就要打我。爹一直坚信传统的育子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每次开家长会,爹从不迟到,而且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去前他找出来那件最干净的衣服穿上,听娘说,那是爹结婚时穿的。爹的白发不少,每次去学校总是让娘给他染染发,怕到学校给儿子丢人。开家长会时,爹就坐在最后一排,像个学生一样认真听班主任讲话,还不时的还拿笔记着什么。看着爹因劳作而布满裂纹的手拿笔写字的笨拙姿势,回想起爹为我的付出,鼻子一酸,不争气的眼泪就在眼眶打起转来,唯恐让同学看见,强忍着不让它流下。
爹经常教育我:做一个男子汉,要站的直、行得正,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透、看得开。我也不知道爹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话,或许这也是爹为人处世的态度吧!
爹年轻时很能干,直至遇到娘,他才知道还有一个比他更能干的人。娘在家排行老三,刚上完初中,因姥爷供不起学费,没有参加中考,便到地里务农。娘比爹大三岁,当时农村就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每次说起这件事,爹总是“嘿嘿”的笑着说:“这话一点都不假!”在街坊邻居眼里,娘就是个女强人,上有老,下有小,还和男人一样的劳作,但娘一直是任劳任怨。爹娘结婚时只有三间房,连院墙都没有,现在这么多房子都是爹和娘白手起家盖起来的。
小时候,爷爷虽然和我们住在一个胡同,但是在胡同的尽头,也有上百米的距离。晚上去爷爷家,娘总是忘不了为我照路。娘拿着手电筒站在门口,我顺着娘照的光束往前走。我越走越远,灯光越来越暗,走到尽头时,却看到灯光依然在那里晃动,就大喊:“娘,回去吧!”隐约听到娘的回声:“唉,慢着点。”我不知道过了多久,那灯光才渐渐的消失,但我知道,在光束那头,娘一直在看着我。我也知道,我一辈子都走不出娘爱的视线。
前几年娘得了风湿病,阴天下雨行动十分不便,但每逢周日傍晚进城上学,告诉娘别送了,可走到村头,一回头,娘就跟在后头。黄昏里,娘矮小的身躯被拉得很长很长,面容苍老的娘正努力向我挥手,那种美感绝不亚于电影里的特写。
上高中后,我隔两周才回家一趟,晚上娘就坐在我床边,东家长西家短的说得津津有味,最后没有话说了,就呆呆的坐在那看着我,怕我失去似的。我就说,娘你回去睡吧。娘这才慢慢离开,可一会儿又回来了,说看看还有没有替换的衣服,然后又坐在床边。我知道娘平时很挂念我,也许让娘多看几眼,娘就已经很满足了。
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星星从不向夜幕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我从不向爹娘倾诉思念,却永远怀着牵挂。
我永远不会忘记爹娘给予我的呵护和关爱。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唱段小曲,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很宽慰。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是,我本想获得一滴水,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本想采撷一片树叶,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森林;我本想获得一缕春风,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爹啊娘啊,我该拿什么回报您的挚爱?这也许是我一生都在思索,却始终难以兑现的愿望。
㈡ 记录片俺爹俺娘的评论
俺爹俺娘》是一部记录片。它的主题是向我们表达一种纯正的思想。在看这一短短三十分钟的记录片过程中,我相信任何一个用去心欣赏它的人,都会有几次哽咽的感觉。它真实记载了两位普通农民父母和一位儿子的点点滴滴。通过一系列珍藏的画面或录象,来向我们展示了父爱;母爱,这些最平凡但也是最伟大的东西。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就是那些最平凡的人,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完成自己本分工作,而不会去计较功名利碌的人。正是这些人,才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人性觉醒的时代。《俺爹俺娘》凭借它的真实和亲近掀开了芸芸众生的心扉。让我们这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拼命行走追逐的人,突然间有点了想回头望一下的感觉。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会潜藏着人类的共性的,亲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本性之一。别管世事如何变迁,人类的本性都不会太大的变化。一旦你用某种手段触摸到了人心深处那种最底层的东西,立刻就会产生巨大凡响。这样一个人类思想不断发生巨大变迁的社会,我们真的很需要像《俺爹俺娘》这样的艺术片段。
焦波是个摄影师,记录片是通过他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东西组成起来的,它真实而又贴近。它的这些图片或录象可以说都是很具代表性。而且又非常细腻。刚一开始就讲述了爹打工让他读书那些细节,为了他读书,自己打工过程中还受了伤,吃饭又节省。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菜是水煮的白菜根。而爹的年龄也已经接近60岁了。这些东西可以说一下子就令观众感动了。还有他每次回家,娘都要守到他的床边给他说说话,拉拉家常。又总像个孩子一样,找点幼稚的“借口”,不舍的离开他的床边而独自回屋睡觉。尤其是娘打着灯去送他,随着他的走远,光线越来越暗,他以为娘已经回去。而当他一回头竟然又发现娘仍在那里独自站着,晃着手里的灯时,这段情节更让人感动。那种依依不舍的母爱情节,我们每个人都有深深的体会啊!
周星驰说过一句话:“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思想很重要,但是刻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没有那么必要。”《俺爹俺娘》做到了这一点,它里面充斥的都是平凡而简单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才使观众在自觉不自觉中产生了共鸣。它体现了制作者精炼的艺术才华。现在有许多电影,其实导演和编剧也都很有是很有思想的,但是他们好象往往在刻意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高超的用作品细节反映问题。好象总让画面和对白来迁就自己的意识。这就让观众感到不自然,给人一种故意做作的味道。真正伟大的艺术,往往就是让观众在欣赏那些平凡或琐碎简单的东西时,不知不觉的找到了共鸣,找到了自己浅薄的一面。
片中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刻画,就是爹每次背诵的诗词的情景。那种大山深处小山村农民的朴实无华;善良本分的感情完全彻底的流露出来了。中国农民是一个非常善良的群体。这一点,无庸置疑。
它描绘的是平凡人的世界,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己。片中说了,看完了他的摄影展,许多人就买了当晚的火车票,回家看望自己的爹娘了。可见这种精神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这可以说正体现了本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记录片也是一种艺术,它的最终归宿应当是还原其艺术本质。艺术就应该影响我们的行为,应当熏陶我们的思想,应当感化众生。 张艺谋说过一句话:“电影是表现人类思想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这正是电影的伟大之处所在。
他的拍摄一直伴随爹娘走到他们生命的尽头。伴随爹去世的那一幕,以及焦波的哭声,还有爹昂然风发背诵诗词情景的重播,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俺爹俺娘》是一部好的记录片,它让我们开始重温自己的亲情,开始思考那些朴实无华的东西,善良,爱心,关爱,平凡等等。
㈢ 《幼儿园》《俺爹俺娘》是纪录片吗哪个是电影,那个是电视
两个都是纪录片。纪录片是 不分电影电视的。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片型。不能用这个区分。
㈣ 求助 想问下那个拍了父母三十年,还出了本书的摄影家有一张图片是妈妈送他去村口的,特感人的图片,他是
1974年起开始用照相机为爹娘拍照片。1999年,又开始用摄像机为爹娘录像,整整30年,为爹娘拍摄照片12000余张,录像600多个小时,终于实现了“用镜头留住俺爹俺娘”的初衷:。1998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为爹娘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焦波的爹娘为影展剪彩,被媒体誉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唯一让人落泪的影展”,观众留言:“焦波,你做了一件万千儿女想做而没做的一件事,你拨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获国际民俗摄影大赛“人类贡献奖大奖”,纪录片《俺爹俺娘》获中央电视台评委会大奖,全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全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全国纪录片大赛特别大奖、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法国飞霸电视节、东京电影节入围奖。一位资深的法国评委这样描述这部作品:“全人类只有亲情是相通的,《俺爹俺娘》能感动世界! 【焦波】
㈤ 俺爹俺娘的高峰、刘典执导的电视剧
报备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2006年11月许可证号:(广社)字第157号 序号 剧名 编剧 导演 题材 体裁 集数 拍摄日期 制作周期 联合制作机构 备注 一般 喜剧 戏曲 1 俺爹俺娘 王健康
焦波 高峰
刘典 当代
农村 √ 25 2006.11 3个月 北京俺爹俺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爹娘老了。他们心中始终有几桩心事未了。一是大儿子焦山先天智障,家里要给焦山找个媳妇照顾他。二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五岁的二儿子焦河突然失踪了,是死是活,晚年的爹娘仍旧挂在心上。在城里当了摄影师的三儿子焦波,是一生不幸的爹娘的欣慰。爹娘进京为三儿子的《俺爹俺娘》影展剪彩,大儿子思念爹娘走失了,被一个叫喇叭的送到了焦家。爹90大寿后,突然病重,住进了医院。娘一着急,也住进了医院,两人住在相邻的两个病房,但彼此间谁也不知道。爹病危,为了保重娘的身体,家人商量把娘送到城里表姐家。娘出院时就路过爹的病房,相濡以沫72年的爹娘就这样永别了。娘在城里想念家中的大儿子,大儿子想念在城里的娘,就在娘要回家的时候,傻儿子焦山突患脑溢血,70岁的儿子在90岁的老娘怀中安详地走了。2004年春节后,92岁的娘走了。原来喇叭就是焦家50年前走失的二儿子焦河。 省级管理部门备案意见 同意备案 相关部门意见 焦波,我国著名的摄影师,他用30年时间为自己的父母拍摄了12000多张照片,他以《俺爹俺娘》为题目的摄影作品展,曾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被媒体评为“感动北京,轰动中国”。不仅如此,他从1999年开始还用DV记录了父母的晚年生活,共拍摄了600多小时的录影带,直至父母去世。他以此为资料完成了一部24集的纪实连续剧,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原生态电视剧,已于2007年初登陆央视。
焦波从1974年起,用相机记录父母的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后来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据介绍,《俺爹俺娘》这部被誉为中国首部原生态电视剧的24集连续剧,是焦波在为爹娘拍录的600余小时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并结合了一些后天拍摄的片段剪辑而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两位老人生前生活的原貌;以记录为主,以拍摄为辅,是该剧最大的特点。剧中围绕焦波大哥焦山的婚事,描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悲欢离合。
焦波用镜头记述下的《俺爹俺娘》,整个片子的节奏十分从容,俺爹俺娘“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常常给人某种“形而上”的启迪。而电视剧在给人以感动的同时,又能让人对生命的意义多一份思索。该剧导演为央视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主题歌是韩磊演唱的《俺爹俺娘》。据称,焦波当初创作剧本时,是一边听着这首歌曲,一边热泪盈眶地完成剧本。
2005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焦波与国家广电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等人坐在一起。
讲起爹娘的故事,焦波不觉再次流泪,几个人都唏嘘不已。高峰提议:“我们有600多个钟头的录像,何不用多集电视剧来讲述这个动人故事呢?片名还叫《俺爹俺娘》!焦波来编脚本,对爹娘是纪念,也弘扬了中华孝道。焦波,您说好不好?”焦波当然说好,但他没敢当真,他深知拍电视剧是怎样的工程。
没想到,分别不过三个钟头,高峰来了电话:“主题歌我写好了,套改山东民间调《一枝花》,我唱给您听:秋风叶儿黄/山冈上吹熟了五谷粮/俺爹俺娘走在山冈上……”一段唱罢,电话里静无声息,高峰喊了声焦波,焦波才记起自己在听电话。
焦波心底那根脆弱的心弦被那凄苍的词曲和吟唱抓住了,沉浸其中,他早已泪流满面,恍见爹娘正蹒跚走来,耳边再次响起悲亢悠远的歌声:燕呀燕儿忙/叶呀叶儿黄/又是一年五谷粮/山冈上/河岸上/俺爹俺娘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焦波一遍遍听,一遍遍唱,汹涌的亲情波浪一次次在胸中激荡,字字句句都撞在他心上,撞开了创作灵感的闸门。他关起门来,忘了吃饭,忘了睡眠,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一个个熟悉的故事顺着笔尖悄悄流淌……
不到半个月,从没写过剧本的焦波竟完成了几十万字的脚本。24集电视剧《俺爹俺娘》是我国首部“藤缠树”电视连续剧,以爹娘生前录像为“树”,以所编剧情为“藤”,采取原创+再创的方法拍摄,主角是已故的“爹娘”,焦波在剧中出演他自己。
2006年2月9日,《俺爹俺娘》摄制组进入山东博山天津湾村。半年没有回家了,杂草爬满地面、墙头,门上的锁已经生锈。老屋依旧,爹娘不在,焦波不觉悲从中来。开机仪式选在爹娘的坟地,上香祭拜,焦波双膝跪地:“爹娘!儿想你们。你们放心,我在新拍的电视剧中又能和你们在一起了。”
《俺爹俺娘》剧组来到天津湾,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十里八村的乡亲好几百人聚集在焦波家。村长找到导演:“焦波的爹娘是大好人,拍老人家的戏,我们义不容辞,乡亲们有力的出力,有人的出人!”
一刹那,焦波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是啊,是爹娘的善良影响了乡亲,是‘俺爹俺娘’打动了乡亲!我一定把电视拍好,不辜负可敬的乡亲,告慰天下善良的爹娘!”演戏的间隙,焦波给每位乡亲拍一张肖像,每家拍一张全家福,还为全村拍了全村福。两个多月,他拍了100多卷胶卷。
作为主角的焦波在拍戏的过程中,每次在剧中再见爹娘对焦波都是隽永的回忆,更是一种感情折磨。有一天,接连拍了三场焦波和爹娘的“对手戏”,拍三次,焦波哭了三次。晚上,导演和他聊起当天感受:“焦老师,假如爹娘知道我们排戏,他们会怎么想?”一句话,焦波哽咽起来:“娘会说,儿子,别拍了,回家吃饭吧……”“爹娘盼望儿子成功,但是爹娘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啊!说实话,天天回忆去世的爹娘我真难受,难受的时候我真不想拍了。”导演劝他:“坚持住!你是在为天下的父母孩子拍戏啊!”
全剧结尾是高潮:焦波在娘的灵堂前与父母告别。几个月与爹娘“朝夕相处”,以这样的方式和爹娘分别,焦波感到痛彻心扉的悲伤。为了增强感染力,导演将这最后一场戏特意设计为“喜丧”:一盏盏红灯笼挂起来时,天空突然飘来纷纷扬扬的雪花,白茫茫的雪,红彤彤的灯笼,来来往往的人群,喧闹沸腾的场面却让焦波感到孤单无助。老屋、花圈、灵堂,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他仿佛回到了两年前,回到那撕肝裂肺的一幕。把爹娘的照片并排摆放在一起,轻掸灰尘,焦波双膝跪地:“爹娘,我来送你们来了,爹娘你们二老一路走好……”一阵凄凉的唢呐响起,满脸泪珠的焦波昏倒在地……
5月,《俺爹俺娘》电视剧封镜,进入后期制作。10月29日,《俺爹俺娘》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播放了20分钟的电视片段。焦波激动地说:“通过拍电视,我又和爹娘一起‘生活’了几个月,加深了对父母爱的理解,告慰了爹娘的在天之灵,更重要的是通过电视传播了亲情与爱的永恒主题。我把爱献给了爹娘,也献给天下所有为儿女操劳的爹娘……” 词&曲:高峰
演唱:韩磊
秋风叶儿黄
山岗上吹熟了五谷粮
俺爹俺娘走在山岗上
春风燕儿忙
河岸上送走了离家的郎
俺爹俺娘站在那河岸上
燕呀燕儿忙
叶呀叶儿黄
又是一年五谷粮
山岗上那个河岸上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山岗上那个河岸上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㈥ 求焦波《俺爹俺娘》中的背景音乐~ 谢了
歌曲:《俺爹俺娘》,电视剧《俺爹俺娘》主题曲
词&曲:高峰
演唱:韩磊
发行时间:2007年1月
秋风叶儿黄
山岗上吹熟了五谷粮
俺爹俺娘走在山岗上
春风燕儿忙
河岸上送走了离家的郎
俺爹俺娘站在那河岸上
燕呀燕儿忙
叶呀叶儿黄
又是一年五谷粮
山岗上那个河岸上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山岗上那个河岸上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长
㈦ 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谁有呐
这片纪录片我也看过。
《俺爹俺娘》是记录片并非电影生命的纪念册 这部对焦波父亲和母亲解读的纪录片不是一个凭空的幻想和回忆,而是结合焦波30年前第一次用手中的相机为父母合影留下的照片,加上后期的点点滴滴的摄像以及动态、静态画面、声音、配乐、口述综合而成。这部纪录片对这样一对老人的解读饱含深情,如今,她已经永久地记录下焦波逝去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了。其实这更是一本声情并茂的“生命纪念册”。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通过对真实情况的展现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认同感。就如焦波把自己的镜头对准自己的父母,展现出在山村的父母后半生的生活,在那样一个贫瘠的山村,有着这样一对朴实的父母。所以,我们都能想象的是,这部《俺爹俺娘》播出后的巨大反响。而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边看到的《俺爹俺娘》的摄影展也引起了无比的轰动。媒体评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惟一让人落泪的影展”,全国各地争相邀请巡展,至今已在十几个省市、一千多所高校巡回展出,观众达百万人次,反响巨大,被教育专家称为“一百年都不过时的思想教育教材”。北京大学向全国大学发出题为:“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倡议,其实这已经达到纪录片播出的效果了。 说说这部片子,片子开头一个极有磁性的男声带我们进入这个小山村。而片子从始至终都是用感情在渲染。焦波从父母生活的点滴着手,把他们在田间劳作以及父亲给小孩念诗的情景展现出来。其实,里边最感动我的一个镜头是焦波一大早,天还没亮要离开家去工作的地方,而她年迈的母亲一直送他,远远的望着儿子离开的背影。那个场景甚至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每次来学校她是多么地舍不得,我不敢回头看她,我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 就拍摄技巧而言,那个时代的纪录片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成熟,这部纪录片,没有浩大的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它朴实,但却震撼。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它淳朴,但却刻骨铭心。 整个片子是通过焦波平常生活的视频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他长年积累的照片。而第一人称的优势在于能使人动之以情。作者就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身份把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感情深刻之至的时候,焦波甚至哽咽,我们作为一个局外者都不能不为之动容。作者想要表现的那种爹和娘对自己的爱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其实,纪录片本来就是反映生活现实的,所以她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很多的修饰,拍摄技巧也不是特别强调。 这部片子以她感情和拍摄手法的“真”“善”“美”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在感情方面,所谓之“真”,就是这部片子就地取材,不虚假,不矫揉造作,还原父母生活中的原型。比如从来不去修饰他们眼角的鱼尾纹,他们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搞笑的行为,他们面对镜头的局促不安等等。所谓之“善”,我们从焦波的镜头下,还有他那一叠一叠的照片里,看到了最淳朴,最生活,最本真的一面。我们领略到山村人的可爱。所谓之“美”,是人性之美。在当今社会如此喧嚣的尘世里,在这样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是一群拼命行走的人,但是,山村的父亲母亲却是能让芸芸众生敞开心扉的人,只要我们回头看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永远站在我们身后支持着我们。 在拍摄和制作手法方面,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开始的时候,有记者拿着摄像机拍摄,父母紧张的路都走不好。而焦波在一旁开导二老,并指导他们怎么做好,走什么方位,而整个山村的妇女都围着他们在看拍摄。这部片子的导演没有把这样一段删除,反而是真实地反应到纪录片中来了。这样的手法让人们觉得整个片子都是那么的真切,观众因此更能和主人公一起进入片子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这也谓之“真”。 其实,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想起这部片子都会泪水泛滥。虽然不是自己的父母,可是纪录片里诗化的镜头和台词却深深打动了我。留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纪录片里边有许多镜头是展现山村景色的。其中有太阳初升时的景色,有夕阳西下时的美。我们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当然想象不到那是怎样一个诗意一样的场景。而将纪录片《俺爹俺娘》的主人公放在这样一个诗化的场景下,更能提高影片的故事性,并增加影片的“戏剧性”效果。这是一种纪实手法。这种手法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感。而剧中人物,也采用静态照片导入法,以静带动,从而引出一个个触动人们灵魂的故事。故事虽小,可是却将人物塑造得很丰满,而这位农村爹妈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此之谓之“美”。 父亲母亲在一天天的变老,而我们在一天天得长大。这样的一个纪录片以一面镜子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或许这部片子奏出了我们心中的交响曲,所以我们才能如此地贴近她。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亲情。焦波的爹娘其实是东方父母的典型代表,而他们却能如此深入人心或许就得益于这样一个融入大量情感的片子吧!
㈧ 求5部经典亲情电影,古今中外都可以,最好故事或表达的意境相似,做专题用的
1.《俺爹俺娘》
很想从现在开始回家的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每一天都拍下来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有想留住的最亲爱的人吧。《俺爹俺娘》就是这样用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感动着,影响着观众
“有天,我摸着父亲的沧桑的老手,突然明白,我从来没有认真抚摩过,而且以后也没有多少机会去抚摩了。”
2.《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每个母亲总会在你的心中最深的地方。
你知道你大了的时候,那个记忆中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她就已经老了。
再没有那样的日子,她训你骂你,对着你大声嚷嚷她的担忧。
但是仍会眼角湿润的看你每次远行,为你慢慢收拾好行装。
恋恋不舍地送你出门。
很久以后的回头,她依旧在那里,一直没有离开过。
3《爱·回家》
我们在长大,她们在老去,可我们的能力却依然有限,
她们痛苦的时候我们无能为力,而幼时的我们可以靠在她们怀里,
撒娇,耍懒,同时忘记身上的伤。
也许,在我们陪着她们回忆过去的时候,
也是她们最好的疗伤药,我们可以做的,能做的。
4.《克莱默夫妇》
关于父爱的电影数不胜数,但《克莱默夫妇》里的父爱,在庸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源自人物本性的真实和细腻,十分与众不同。
这个父亲,并非沉默寡言,只把爱深藏在冷酷的表情下;也非爱意勃发,非要和孩子做平等的朋友,这些其实只是电影中的一厢情愿。作为父亲的克莱默,只是忙碌于工作和儿子之间,顾此失彼,哪个都没照顾好。在儿子面前,他没有故作深沉的耐心,也没有被琐碎拖累的厌烦。但是,他每一天里对待儿子的温和,为了儿子在一天内忍受屈辱找到工作,却是我见过的最温暖的舐犊情深。
5.《母亲》
象山田洋次此前所有的母亲形象一样,佳代静默承受一切,“既安于己命,亦善体人意,对下一代情意特深,宛然是沉默的大地之母,自将死亡、疾病承荷,雪化无痕,飘然自若(陈辉扬语)。”她至死也具有坚定、强韧、清醒的良知和意识,临死前,当女儿说她可以闭眼了,可以和死去的亲人在天上团聚时,她则说出了全片最震撼人心的话:不想在来世见面,只想在今生和他一起好好活着。
6.《暖春》
7.《东京塔》
贴着母亲长大的孩子只有在离开母亲之后,才会觉察这条亲子血脉之深之坚韧。对年轻的雅也而言,母亲是最有力、最可信赖的庇护者;然而年迈体弱的母亲在长大成人的雅也面前,却显得如此柔弱、需要照顾。片中母亲患病一节也许难逃剧情模式化之嫌,但不妨视为人生变故的借代,这些变故会使浑茫无知的人惊醒而成熟起来,就像感觉到被母亲需要的雅也忽然挣脱了以往的颓废懒散,开始努力工作、赡养母亲。人不是因为被爱而变强大,而是因为爱人。同样,很多时候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付出而非索取。
8.《母女情深》
钟爱的期限——爱情绚烂而短暂,亲情无华而绵长!
还有来不及的母子之情,由Emma跟Tom道别时说出来——不用假装恨我,我知道你爱我。而且你会有很长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9.《美丽人生》
记得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女孩面前的蛋糕,写着“早安,公主”;
记得女孩看着花丛深处回眸一笑,然后是多年后那里跑出的活泼可爱的小儿子;
记得他在广播里喊着早安公主和那刹那母亲脸上的表情;
记得男孩想着父亲说过会有坦克来接他们然后真的在街上看到坦克的刹那,我知道,奇迹发生了,父爱的奇迹,对生活的热爱的奇迹,对生命诊视的奇迹。
10.《天伦之乐》
父亲弗兰克在超市为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买下的烧烤机。
他询问超市员,“我要一瓶贵些的酒,给我的孩子们。”
他告诉小伙,“不,今天我不要特价肉,因为我的孩子们要来。”
为了见到孩子们,他独自一人穿越美国。一路手拎着一个原本可以用拉手滚动,只因他不知道使用的旅行箱。
希望可以帮到你o(∩_∩)o
㈨ 求中国感人亲情电影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导演的~~讲她小时候和爷爷的故事~~)
有一个微电影很感人叫《来信》
㈩ 急!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影评在1000字左右,要原创,谢谢!
首先说我对这片的感受,两个字,感动。看过后很想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事,父母养育自己这么多年,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回报的,但是往往自己一句贴心的话就可以让父母觉得足矣,父母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孩子过得好,只要还记回家看看得自己,打个电话问一声就好……表示爱的方式有很多种,用照片留住自己的父母。想想小时候爸妈不也是想用相片留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光吗?于是我有了那么多的相片,有了那么多的记忆,想摸又不敢摸猫的可爱表情,骑在假老虎背上张大嘴和老虎比嘴大的样子,拿着面包傻傻看着镜头的,和哥哥姐姐在江畔的,哭的,笑的……很想从现在开始回家的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每一天都拍下来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有想留住的最亲爱的人吧。《俺爹俺娘》就是这样用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感动着,影响着观众。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思路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为刚开始的字幕很短,隐约知道是一个摄影师,熟悉的人或者说是看过他摄影作品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在说什么,但是一般的观众呢,不注意的观众呢?大家会被后面具有震撼力的画面和内容吸引,而忘记了刚开始那短短的介绍性的字幕。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能体会出其中的脉络了,但是如果刚开始焦波的有关介绍稍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更好了。
再说片头,“俺爹俺娘”的两张脸出现时的效果很好,有一种岁月刻画的痕迹,有那种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的感动。正文开始,景色陪着民族的歌声,既交待了环境,地点,又从侧面给人一种农民淳朴的感觉。觉得整个片子都透着家乡的气息,乡土的气息。
上面说过了看第一次的时候觉得脉络不清晰,但是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明白了,这里就是在说自己的爸妈,是用另外一种手法替代干巴巴的访谈。所以从总体上感觉是没有思路的,而细细品来,他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最爱的爸妈的一些事情,讲述着他拍摄时的一些故事,从他讲述的事情中,观众又体会着这种深深的爱。篇章是从60岁前没有照过相,开始的,原因是穷,此处点出了小时候的生活,父母的辛劳,也为后文作铺垫。
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饱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来表现的,像第一次照相的情景;15年后第一次拍电视;小脚的细节;村民的表情……后面开始了介绍爹的情况,他以前读过书,但是没有读完,就很想让家里有个读书人。而焦波在去上学的时候家里也许是动用了全部积蓄给他置办的三件行头,从中可以看出家人的开心。此后57岁的父亲又出去打工了。从制作的角度看受伤那一段的处理很好,因为现在是不可能拍到老人受伤的画面的,所以就用了一些配合音效的画面,像是煤矿,低矮的房间,这样过渡很自然,而此时的背景声音是焦波的讲述,很形象,是一种朴素的感人。
又回到了现在,老人背诗的声音想起,陪着夕阳的画面,让人想到夕阳无限好这样一句话,有很深的寓意,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和重外孙女一起背诗,这里可以感觉老人怀有着小时候的愿望,跟孩子赛背诗,除了前面表现出的严肃,勤恳以外还有可爱的一面。这是自然过渡到想要把父母留下来。“总想用照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爹娘”,我想焦波的这一句话是这整部记录片的中心,重心了。
生活好了,分地了,丰收了,开心了,严肃的父亲要求拍照了,这里真的是透过窗口看全中国淳朴的农民,透过窗口看全世界爱孩子,为孩子付出的父母。其实整部片可以用的当时拍的素材并不多,很多东西不能让老人再去演一遍,这样就失去了真是的感情。于是就用了很多的照片,经过各种处理,加上配音——拍照的“咔咔”声,整个片子更加饱满了。像讲到自己回家,母亲很想儿子,没话说也要找点事做,呆在儿子身边。这里用的画面是夜里农家的院子,窗子里透出来的光线。还有静夜思,无处不体现出思乡,想念的心情,这里的想念是两方的想念。儿子走的时候用的也是用照片,回头,母亲就在身边,让我想起没次从家回学校的时候,爸爸送我出门,妈妈总是在凉台的窗子向外看,跟我招手,每年回家的时候也是做好了我爱吃的饭,爸爸在院门口接我,提行李,妈妈就在楼上的窗子里看着。这些事情是所有的母亲都会做的事情,只有看孩子有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情……
过年了,过年吃好点,包饺子。这好像是没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体会不到的,但这不是重点,父母养育了那么多年,老了不求孩子在身边,只求能过一个团圆年,可是团圆年并不常有,这时候就就整理整理照片,不知道那些很多年只知道钱的人,看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个章节以“这就是俺年,俺的亲娘”为终结。接下去就是老头老太太去了北京,此时的景物和之前的大不一样了,氛围,感觉的不一样了。可是故事还是重复着。直到爹娘都住院了,爹要过世了,可是却不敢跟娘说。而那经过门口的永诀,我看到班上很多同学都在抹眼泪。
也许影像的魅力就在于此吧,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