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的产生的800字论文 急!!!!
声音是鼓励人类生活的勇气,声音是大自然的美丽.蝉在鸣叫,听,多有生机.学生在读书,听,多有活力.商人在谈生意,听,多激烈.声音,那是多崇高啊!可是,她--却享受不到.
想起来,我真想哭.不过过了这么久.我从来没见过她哭过,伤心过
4岁时.那是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这乖巧的巧儿正呆在家里玩着,突然来了通电话:"喂,是巧儿吗?我是妈妈,今天晚上要加班呢.你自己一个人呆家里啊.注意安全啊!"还没等巧儿回话.妈妈的电话就挂了.巧儿:"怎么挂呢!连续几天都加班,还没见过你呢,妈妈!"她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但她忍住了.想到:妈妈又不是不会回来.别这么容易就哭呢.
这孩子真坚强呢!自己一个人抱着熊娃娃坐在床上就玩起来了.
突然,她觉得头晕目眩,望着天花板好像有好多星星一样.忽的一下晕到了.
直到早上......"巧儿,巧儿,怎么啦?我是妈妈呀,应应我啊."可巧儿就是没反应.妈妈第一时间把她送到医院,去医院的途中,巧儿醒过来了,低声盈盈的吐出几个字:"妈妈......妈妈."然后又晕过去了,终于来到急救室了.医务人员镇静地把巧儿推进了急救室.急救室外的红灯亮了起来.妈妈在外面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知所措.急得快掉眼泪了.
一段紧张的抢救时间过了.红灯熄了.这时,医生走了出来叫到:"谁是江巧儿的家属."
"我是.我是.怎么样了?""她发高烧.""唉吓死我了.""听我讲完.我虽然是发高烧,但由于没有及时的送来医院.她失去了听觉."这一下子,妈妈彻底心碎了,哭这说:"我可以看看她吗?"医生点头了.
我冲了进去抱着刚苏醒的巧儿.望着巧儿说:"!"巧儿,都是妈妈的错.我害了你啊
可巧儿只见到妈妈的嘴在动:"妈妈,说大声点,我听不见啊!"妈妈更加心痛,她在包包里找了一张纸.写到:巧儿,都是妈妈的错.我害了你啊!你失去听觉了.写完后,她递给了巧儿.巧儿一边看着纸上,一边颤抖着.我本以为,她会大哭呢.谁知......她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同龄人.我知道她很伤心的,可她忍着,她只说了句:算了,天注定.
她以这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了结了这件事.
九年,我在街上奇迹碰到了她和她妈妈.一路上我和她聊起来了,因为巧儿用手语,而我又不会,只能让她妈妈当下翻译."巧儿,现在好吗""好呢......自从失去听觉,我发现声音很温暖,可我却不知道声音是什么感受.也没印像.我现在还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样读书,交朋友,还有你这个好朋友,9年没见,你样子还没怎么变呢"......
看,她依然这么开朗,坚强.
2. 微电影拍摄的声音如何取,如何处理能达到相对好一些的效果
更好的办法就是架杆,估计又要一部分费用。但是这个是个很好的方法了……(所有的拍摄音频到后期都要修的……)
3. 求一篇经典电影音乐赏析的论文啊。。。
1900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天使
1900一组数字么?不!他是一个人名,他是音乐的灵魂,音乐,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也许是耐人寻味的,他属于海上属于船上 属于上帝但不属于陆地。出现在钢琴旁,也许只能用出现这个字眼,因为觉得他不属于任何人遗留下了的,属于上帝赐给这世间的礼物,那是音乐的灵魂,眼睛是他接纳外部事物的窗口,心灵是他酝酿灵感和体会感受的地方,手指抚摩着键盘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是他表达那具有灵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对他来说只是世间浮华假象的载体,一个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个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华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来不存在任何意义,他不属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陆地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生来没名字 没身份,一生在属于他的地方度过,也许在人们看来他只是一个世间的过客,但也许在他看来每个人才是他人生过客,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记得那些曾经打动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记住一组数字1900。
影片中那张《Playing love》的母盘一直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正是这张唱片打开了“康”记忆的闸门,开始了对1900的回忆。
反观这张唱片,是在1900为“唱片公司”录音的时候恰巧在窗户上正在照镜子的她时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是否为即兴我还不是很确定)。这张承载了1900纯真唯美的爱的唱片是1900本来准备送给她的礼物,结果却在这纷繁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不知道是不是也预示着像1900这样纯真唯美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也无会法生存)
再到后来1900下船计划失败,将那张唱片亲手毁掉,给我们留下了和“康”同样的疑问。而最终1900也没告诉“康”那张唱片是谁放进钢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过好几次影片(当然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去看的,否则就太......),一直找不出一个导演“布置”的这样一个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钢琴里人物。
记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听那首《Playing love》,就打开电影,快进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静静的享受着耳机里传来的美妙的声音......听着听着突然想到了,是1900亲手粘好这张唱片并放到那架属于他的简易钢琴里的。
海上钢琴师展现了人的天赋的伟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样。但也展示了人的极端脆弱性,无助与孤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会比那条巨型海上客轮大,我们不敢走下船去,只愿意随波逐流,安稳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欢笑和烦恼,最后象那条船一样,报废和炸毁,炸毁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
大海与船,一个无限大,一个那么小,两者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最值得让人冥思的一对矛盾。
没想到在暴风雨中可以阔步而行,虽然别人都被晃得呕吐;更没想到在暴风雨中竟然可以便弹奏,边随着钢琴在大厅里漂游滑行,如花样滑冰一样,但伴随着弹奏者的微笑、轻松、幸福、投入,伴随着优美的乐声,伴随着初识朋友的聆听,人、钢琴、客轮、大海、暴风雨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诗情画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倘若有一天,一个天才坐在我身边,此情此景,弹奏着随兴而发的乐章,那么,我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
无疑每一个观众都喜欢这个不幸与幸运交替,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致命的缺点的海上钢琴师。陆地、城市、人群。连我们每日生活于都市中,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都难以避免忧郁、孤独、哀伤、空虚,我们何苦苛求那位从小在客轮上快乐成长,每日在音乐中幸福畅游的人呢?只是他诞生于客轮,也毁灭于客轮,提醒者陆地上的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长,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终于没有跨上陆地,大家异常惋惜。回头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内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吗?谁能真正面对这个世界?也只能象只蚂蚁一样,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点...自己删吧
4. 以《声音》为题目800字议论文的范文。给我范文就可以了。一定要议论文。
声音
总想对着一张桌,一盏灯,一杯茶,一枝笔,在静静的夜里,倾听纸页滑过指尖,缓缓弹出的一个个美妙音符。
听,那里有默默的轻吟。
是谁在那条小河边,对着潺潺而下的溪水,痴痴念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谁在寻寻觅觅之后,枯坐在冷冷清清的房中,听雨在凄惨的梧桐上滴了一夜?又是谁,在岸边醒来,天边挂着弯残月,晓风穿过他身旁的杨柳,柳叶的簌簌响声,一阵又一阵地传来。
听,那里有高昂的朗诵。
有一个人,酾酒临江,对着众人大声询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何依?”有一个人,对着飞流直下的银瀑,纵酒狂歌:“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有一个人,轻抚着江边的怪石,看着水浪卷起的千堆雪花,高诵大江东去,江上澎湃的涛声传了千年,依旧如昔。
听,那里有深沉的呐喊。
一个老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抱着石头纵身投江,那撞碎了千百年平静江面的落水声,你听见了吗?一介书生,站在日头滑落的山坡上,看着风吹山下的村庄,只升起寥寥几缕炊烟,对王朝兴亡中百姓不变的苦痛的哀叹,你听到了吗?一位满鬓霜白的斗士,在落日楼头,涕泪横流,扔下他那把同样老去的剑,拍折了栏杆,拍断了栏杆,你听到了吗?
轻吟,朗诵,呐喊,在这薄薄的纸页上交织成美妙的旋律,传入耳边,渗进心里,我们的心也随着纸页轻轻颤抖,追寻着这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我想这该是一曲永恒的恋歌,这种爱情至死不不渝。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渐渐与恋人走散了。在欲望滚滚驶来的车轮下,纸页的音符被流行歌曲里“你爱我”“我爱你”的声音淹没了,被游戏里的枪声炮声喊杀声淹没了,被街上车辆轰鸣的马达声淹没了。我们在这些喧嚣里越走越远,我们追逐着欲望的车轮,而她在背后泪眼婆婆,无语凝噎。
是的,我们该回头了,该回头了。回到原来的宁静里,倾听纸页滑过指不尖,缓缓弹出的一个个美妙音符。
5. 请简述声音对电影的影响,数码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声音方面如下:
在讨论声音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时,我们更愿意以电影声音为例加以探讨。这不是因为我们对电影声音的偏爱,而是由于电影声音经历了比电视声音更加曲折的历程,同时也由于电视声音与电影不仅在类型上而且在创作上都十分类似。
为了讨论电影声音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粗略地将电影声音分成以下几个历史时期:(1)在电影史上称之为"无声电影"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的第一部"电影放映机"起,到1927年美国黑人歌手阿尔。乔生在银幕上向观众大声喊"朋友,你们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签署的《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为标志的"经典声音理论"时期;(3)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现代声音理论时期。我们进行这样划分,仅仅是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事实上,严格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除了受到我们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种思潮或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此外,我们还不能忘记声音制作技术对电影声音的巨大影响。
尽管在电影史上存在一个"无声电影"时期,但从电影声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并不存在真正的"无声"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声音仍然对"电影艺术"
产生巨大影响,只不过她对纯视觉艺术的无声电影带来的麻烦比帮助要大得多。
严格地说,在电影诞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艺场的新奇节目,即使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噪声始终是干扰受众观影的首要因素。这时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听觉掩蔽效应,采用乐师或乐队临场演奏的方式消除这种干扰;后来,这种现场配乐或配音逐渐与影片内容相关。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为了改变现场音乐伴奏随意性大的问题,欧美音乐出版商专门为电影院编印"情绪音乐曲选",为各种情绪主调的场面选定现成的乐曲,供电影院乐师或乐队根据上映影片的内容事先编妥配曲系列。
音响效果一般采用事先录制唱片的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常常出现声画配合不准确的笑话。由演员或歌手在银幕后面配合画面临场念词或唱歌的做法则比较少见。
初期的声画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的"维他风"系统,即用大型唱片录音并利用机械连结装置造成声画同步,犹如当今的双片放映。这种方法很快就被德国托比斯公司的光学录音还音系统所代替,有声电影的初步技术准备始告基本完成。这时的有声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种技术发明。只有在爱森斯坦、克莱尔等一些电影艺术家发展了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画对位、画外音等)之后,声音才真正成为电影的基本艺术元素。纯视觉艺术的无声电影开始蜕变为视听艺术的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产物。在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方面,却遇到种种阻力——事实上,这种阻力至今在某种程度上还严重阻碍着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固守电影是视觉艺术的人们认为,声音进入(无声)电影,破坏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法国电影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认为,"电影正是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与力量。"因此,他主张重要的是要"去追究声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这样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尤其反对声音中的对白,认为"……对话一旦占有统治地位,就会导向戏剧","……
缩小了电影的世界".法国导演雷纳。克莱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观点。他在1929年写道,"由于这种进步,电影是得不偿失的。它占领了声音的世界,但是,它却失去了无声电影所统治的梦幻世界。"他同样极力反对电影中的对白,并指责一些剧作家说:"他们的职业偏见使生活在他们眼中被简化成一连串的对话","拙劣的对话。……将成为对白片的大祸害。"①尽管如此,电影声音并没有因此从电影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挡之势,越来越受到市场(受众)的欢迎。
= 据报道,美国好莱坞在有声电影出现后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观众几乎猛增了1倍,从6000万增至1.1亿。这种趋势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而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电影学派奠基人,对声音进入电影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在与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签署的《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开始就欢呼:"朝夕思慕的有声电影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们在肯定了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与惟一手段后,明确指出,"……与声音的巨大意义比较起来,色彩电影和立体电影的意义则是微不足道的。"尽管他们在《声明》中不恰当地强调了声画对位的作用,但已经提出了声音蒙太奇、画面蒙太奇(他们称之为"视觉"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的重要概念,并且清醒地看到了它们的巨大作用。《声明》指出:"主题和情节的课题日益复杂,试图仅仅用'视觉'蒙太奇的手法来解决这些课题的做法,或者导致完不成任务,或者导致导演使用别出心裁的蒙太奇结构,而这种蒙太奇结构是会使人对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动的颓废艺术害恐怖症的。
"作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为同视觉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独立部分)来加以处理的声音,必然会带来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帮助我们表达和解决那些极其复杂的任务,此前我们一直苦于找不到克服这些任务的办法,因为电影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视觉形象。"他们的影片《战舰波将号》和《母亲》等,不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且丰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论,尽管这篇t声明'有它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实践证明它不仅在有声电影初期,并且直到目前为止,仍对有声电影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响。"
数字技术如下:
电影是一门结合了科学技术与艺术,并以商业形式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文艺作品,其起源,发展过程无一不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电影始于1895年的法国,声音经历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单声道电影、立体声电影、杜比立体环绕声立体声电影、DTS数字音频电影,图像上经历了黑白电影,宽银幕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等,承载介质及拍摄手段上经历了从传统胶片到数字介质的过程。数字技术在上世纪末以万川归海的气势席卷全球,给整个工业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几乎所有领域。本文对数字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一些浅显的阐述。
社会的发展过程一直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其记录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又反映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其自身来说,其表现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对应不同的电影艺术。电影工业曾发生过三次革命,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次革命中,从传统到数字。显然,这三次革命都是技术不断创新的结果。Freeman定义的四种技术创新中有一种是“重大技术创新”。我认为,这种技术创新是一种从无到有并且在时间上非连续的技术创新,就像数字技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是长时间研究开发的结果。重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四种技术创新中最为深远的。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解决了电影从制作到放映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之前无法拍摄或很难拍摄的镜头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制作成本。重大技术创新在投入生产后,就出现“渐进性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在时间上连续,是短期的技术进步。具体体现在数字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电影中,如DVD、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这两种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这也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新的技术最终就应体现在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技术为经济服务。
应用数字技术,可以给电影带来很多好处,在图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颜色组合使画面色彩丰富逼真,24祯/秒的放映速度使图象流畅连贯。南京国际影城15米宽的数字电影银幕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图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肤上的细节,秋毫毕现。其效果与传统胶片电影不可同日而语。CG技术的充分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制作水平。《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大片在数字技术之前只能出现在导演的脑子里。《侏罗纪公园》里一只只逼真的恐龙似乎要把观众带回到侏罗纪时代,《星球大战》中炫目的太空战又把人们送到了未来世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不受逻辑思维的束缚,数字技术让天才导演们能随心所欲地表现他们的艺术情感。在电影的声音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及数字音频的过程。电影艺术是在记录社会生活的,生活是充满语言和音符的。对于语言,《圣经》里有语言统治一切的教义;对于音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手段。没有声音的电影是不完美的。电影是不该没有声音的,只是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刚开始时的电影只能是默片。上世纪20年代开始声音被加入到电影中,到70年代,美国杜比实验室成功地将立体环绕声应用到《星球大战》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声音,《星球大战》让美国观众叹为观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级影院----华纳影城仔细聆听他们的玛田音响,其声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干净有力。高频嘹亮甜美,极富颜色感,中频人声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频量感似春雷涌动,让人热血沸腾。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充分演绎出来。70年代的《星球大战》票房纪录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数字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所破,后者又被《泰坦尼克号》所破。历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电影,科技含量高,充满未来感,这也许反映了美国人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可以看出,这三部电影都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没有数字技术,就不会有这样的超级大片。正是这些超级大片激励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电影。他们的努力同时也促进了电影的进步。这是对技术进步的一种正反馈,双方相互激励,共促发展。
也许有人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内容,而非影音效果。对于这一观点,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电影的本质是内容,这点没错,艺术家诉诸情感,把电影作为情感的载体,以此唤起观众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果把内容看作事物本质,那么,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透过现象上升到本质。试问,一部电影的影音效果很差劲,图象模糊,声音缺乏质感,现象如此不清楚,无法进行细致的观察,连现象都无法充分认识,又谈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呢?技术的革新不断提高画质,改善音质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认识艺术背后的艺术家情感是目的,欣赏电影是过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该忽视过程。中国人向来讲究实用,求功利,重目的,却往往忽视了过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联系的意思,其本质在于揭示物质与运动,与时间,空间的普遍联系,洛仑兹坐标变换导出的结果是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我们就把其翻译成相对论。普遍联系是本质,相对是结果。我们只重结果,却忽视过程本质,这一翻译就体现出理性的缺失。这种理性精神的整体缺失使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创新往往都出现在西方国家,其结果,技术—经济的变革大大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这也许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领先于中国的原因之一吧。
在电影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数字技术使看电影成为一件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在数字技术之前,电影几乎只能在电影院看,虽然有录象带可以在家观看,但其不菲的价格使之难以普及。有了数字技术,可以在网上看,买廉价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机上随身看。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美国大片后,好莱坞电影开始冲击中国市场,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毕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电影总局对许多美国电影进行“阉割”,甚至封杀,这种对艺术民主不尊重的行为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好电影,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电锯惊魂〉〉等这些看似变态实则内容深邃的电影无缘中国银幕。通过网络,通过盗版我们仍可以观看这些优秀的电影。盗版问题在中国已成为一大公害。但我个人看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具体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就目前而言,盗版在中国市场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如前所述,通过盗版可以观看到一些正版或电影院看不到的好电影。其次,艺术不该仅仅重视其商业属性,尽管商业是目的,但作为一种文化,就该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在美国,2006年电影平均票价是6美圆,但在中国,就南京而言,看一场电影均价在50元左右;在纽约时代广场这样的黄金地段的顶级影院看〈〈碟中谍3〉〉只要10美圆,南京华纳影城票价是50元。这样很显然使电影成为一种高消费的活动了,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就选择盗版,因为艺术欣赏、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富人的专利。最后,中国的正版片大部分粗制滥造,良莠不齐,远比不上原版复制的盗版,而且价格很高。所以,喜欢电影的人痛恨盗版,但又不得不买盗版。总之,数字技术在电影文化的传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坏的两面性。数字技术在带给我们高品质的电影,给电影公司带来丰厚的票房时也带来了技术的异化问题。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这多少是对艺术欣赏的误导。电影〈〈西蒙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数字技术运用到电影上更是劳民伤财,亵渎艺术,一片骂声中的〈〈无极〉〉就是这样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数字技术最大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其传播方式上,盗版问题严重,尤其在中国,因为数字技术使一张高质量的盗版光碟制作成为一件成本低、操作简单、利润高的事情。这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与偷盗无异。电影公司的巨大投资常因盗版而无法收回,电影公司逐个亏损,逐渐倒闭。这些现象在香港尤为普遍。长此以往,盗版势必拖慢电影工业的发展,甚至使之毁灭。还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欢从网上下载电影,这会使他们进入一个认识误区,因为数字时代的电影应该是画面艳丽,音效震撼的数字电影,而那些网上下载的电影由于网络容量的限制使其图象、声音品质大打折扣。这些都是技术的异化。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扬长避短,正确处理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6. 谁能给我一篇1500字左右的电影音乐赏析的文章!急急急!!!!
最简单的方法,去电影网搜索的电影,电影下面就有简介之类的,详细点的就是上网络搜索找到的电影,评论什么什么的都有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