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诗人的结局都不好,这是为什么啊
只有多情的人,才会成为诗人,所以诗人往往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世人都觉得诗是创作出来的、做出来的甚至是写出来的,但事实上诗往往是溢出来的、叹出来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这种真成不了诗,诗很多时候是脱离实际的,至少是脱离作者所在时代环境实际的,要么理想主义,幻想一些美好意境一叹成诗,入诗太深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要么现实主义,借酒浇愁愁更愁,愁情一溢成诗,忧国忧民却无奈自己是一介书生。
诗人的结局都不好这有点绝对,这和时代有关,在唐朝因为社会的多远化,人们对诗歌有强烈的欣赏需求,很多人对诗人的态度就想现代人对歌星影星一样,一方面会促进诗人的热情,一方面会让诗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来源,这样的时代诗人大多都过得很惬意。至于其他朝代,朝代更替比较频繁,大家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或社会安全感问题,有闲工夫养诗人的人自然也少了很多。
再说现在,大家都忙着刷微博,忙着挣钱,你专业写诗的化,非得把你饿死不可,这结局自然也不会好啊。
看看我的昵称,采纳吧,打这么多字也不容,况且我还不是一个诗人。
Ⅱ 诗人余秀华是怎么谈论女权的女权真的是性别歧视吗
说到女权这个话题的话,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在微博上面大胆示爱李健的女诗人余秀华,其实我觉得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还在不停的说起女权这个话题,想要要一个和男人一样公正的待遇,但是我觉得女权确实是对我们女性的一个歧视,怎么不见有人天天嘴上挂着男权呢,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男女永远都无法平等,所以我们才一直要求女权,然而对我们女性深深的歧视,从古到今一直都没有消失。
女诗人余秀华在我眼里她是大胆而又奔放的,她是活出了自我的一个强大女性,她从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而造成了她有点脑瘫,让她有些行动不便,并且说话有些不清楚,在2014年的时候,她靠着自己创作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在网络上大火,她的诗大胆又直接。
说到女权这个话题的话,余秀华一直都认为这个词语正好是反映了这个社会对女性深深的歧视,事实如此,如果真的达到了,两性都是平等的时候,谁还会去讲女权这个话题呢。
Ⅲ 汪国真还活着吗网上说他已于今天去世了
4月26日,诗人潘婷在微博爆料称诗人汪国真凌晨两点十分去世。26日,众多微博爆料称诗人汪国真凌晨两点十分去世。网友“诗人大卫”称:“不敢相信, 诗人汪国真今凌晨两点十分去世,这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有君子之风。与他出行过几次,印象特别好,音容笑貌依在……”随后,汪国真工作室负责人确认了其去世的消息。
向诗人的离去表达哀伤,你的诗歌依然璀璨如故~
Ⅳ 诗人余秀华发声,结束与杨槠策半年的恋情,她笔下的杨槠策有多好
余秀华和杨槠策之间的故事发生在2021年,并且在2022年1月1日两人宣布恋爱,在2022年4月29日,两人发布了一组婚纱照。余秀华在2022年5月特意从老家来到了杨槠策所在的神农架,两个人在相爱之后,一直在网上发布一些动态。余秀华笔下的杨槠策似乎是一个十分有耐心,十分有爱心的男子,陪余秀华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两个人在网上大秀恩爱。
余秀华在直播间的状态比较差,而且直接破口大骂,杨槠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两个人在感情中的一些破事呈现在大家面前,也让这段美好的感情充满着阴霾。现实是十分残酷的,余秀华自身有疾病,而且比杨槠策大十几岁,不少人都认为杨槠策接近余秀华,并不存在好意。杨槠策和余秀华一开始的感情就不怎么单纯,也许是这段感情失败的原因。
Ⅳ 80后诗人最好的诗
“80后”十大著名诗人
爱欲孤独、电子诗世代、微博体的小情感叙事及其他
——80后十诗人诗选印象
文/林苑中(70后诗人、小说家)
有人这么断言过:当最好的艺术遇上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生活的艺术家。那么,诗歌呢,诗歌在这个商业化社会里已经无足轻重,早就沦落至边缘状态,今天的人们热衷的话题是金钱、房产、股票、明星八卦、以及其他物质性话题,人们就是羞于提及诗歌。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精彩纷呈,人们面前一无所有”。显然,狄翁的这话可谓穿透时光,在今天依然是那么精准确凿。
我个人是诗歌的少数派主义者,但是我喜欢诗歌江湖,但不囿于流派,我的诗学标准只有一个:好诗。我崇尚诗歌的神秘性,写诗是个人情感修为,一种修辞与降临,一种隐秘的冲动与隐形书写。事实上,对于人们所论定的诗歌式微,其实我并不悲观,这种边缘化、隐在状态或许正是诗歌应有的范式,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没有诗歌政治化、诗歌大跃进,仅存对内心、对生存与生命的自在追问,才会真正的产生光耀万丈的诗篇。
末世情绪、爱欲孤独、微博体以及虚无感在我所阅读的视野里体现的非常明显,或者说,我愿意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梳理当下活跃的十位80后诗人。
就我所阅读的这些80后诗人诗歌中,对体裁和内容的选择,毫无疑问,这个时代的所有特征都有所触及与体现。甚而有些诗篇里可称得上淋漓尽致。比如原委的《我赞美您两位的爱情》,诗中将爱情的诸多犹疑和自我冷观巧妙地体现出来,比如,冬天拥有夏天的缺陷如果我煮的面条刚好合你们的喜好。诗中对爱情的激情和冷静以季节的自然属性对应,从而揭示出自我的冷静。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爱情几乎成为一个奢侈品,对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犹疑不定,是这个时代的情感病症之一。比如“我就会感到转瞬即逝的美丽我看见一些带着欢喜和惊恐的未来”,诗句中对爱情的美好和冗繁的日常,形成的心理恐慌交织在自己一种自我替代的体验里,但是字里行间仍有渴望爱、确证爱的迹象。要去爱,确证爱,已经成为一种情感荒原的狂野呼告。原委的诗歌将人生情感的自我疏离和他者幸福感进行剖析、继而进行了嘲讽,因为那是“转瞬即逝的美丽”。
较之于原委,春树的诗歌的尖锐更为直接,诗的题目干脆就叫《真相》,她对于青春、真理以及爱情的纯洁性,都有准确而残酷的表达。比如“有时候,纯洁仅仅是一种愿望”。在青春的自我挣扎里,情感消耗和对事物真相的逼问,诗人由逼近到缓和甚至到溃退,比如,“等我老了”,再到“忧郁自己有问题”。春树在这首诗歌后半截,她的所下断语显得短促铿锵且一种无容置疑的态度。“世界是公平的。这是真理。仅仅是个早晚问题”这种态度背后有诗人对人生洞察的最大认识:就是“你就是个坏人,也不是唯一的坏人,坏人跟坏人都是手拉手的”,荒年末世,“需要被安慰的人那么多”,以及需要安慰,和被安慰,以及安慰他者的变成了需要被安慰,这变成了一种悖论和情感循环。但是,女诗人对坏人联盟的世界充满了告诫和警惕。如果说,春树的诗歌是寻找的大众情感共振,以及这个时代的隐秘特征的话,那么六回的诗歌,则通过对个人情怀的抒写进行内心关照,比如对雨天的喜爱,将炎热夏天演义为一个平静、现世安慰的情感小叙事。“那就下吧下得越大越好我们都喜欢。”内心的犹疑、孤绝之后,在诗篇《明天,怎么办》表现出了一种畏惧感。这个感觉里还包裹着一种嘲讽和厌弃。“就害怕那些破事”,诗人似乎惯于流畅直白,而不擅也不愿运用隐喻,将男女情感的纠集化为一种直至人心的情感诘问。“既然我已经喜欢上你既然我想和你一起既然你也想和我一起既然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可阻挡呢我们相爱吧”这种诗歌显然有一种微博时代的诗歌段子化叙事的烙印。
刘二曼的诗歌,就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情感形态,一男一女,一厨师一食客,对话于无形,默默于错愕之中。在《吧嗒吧嗒》中,“河南口音在你的嘴里,升降起伏你对我说了很多,没听懂几句”与其说是厨艺,不如说是现世那种成功术,显然我理解为刘二曼的隐喻运用的恰倒好处,将情感焦灼、错位、犹豫不定甚至疏离飘忽以及对所谓厨师(或曰成功人士)的轻慢,用吧嗒吧嗒拟声词堪称精妙。吕露的诗歌《写长信无法遮蔽自己》,则讲述静谧,情感徜徉,以及历险表露无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简约派的叙事画面感的凸显在字里行间,回荡着一种忧郁气质。忧郁和淡然,貌似相同,却又本质的差别。比如在离的《透明》,“你瞥一眼白色的毛巾毛巾在失掉颜色有人在走廊轻轻说话话语也在失掉颜色”淡然里有着深刻蚀朽的力量,但意不在表现爱之可怖,而是表现出安静,洞察后的淡然与从容。这首诗歌的神来之笔是“出租车开往不知名之地”。诗人离对于情感游移不定的那刻敏锐所做到的技术处理,镜像映衬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被俯视,被抬起。大喊声也听不见了”“一根电杆还不够远”等等。赵凡诗歌,对一个平常日子的讲述,显得松散自在,且对世事同样表现出一种洞察和不屑。“这些年轻的人,从未老朽,我不懂,我也未曾有过周五的晚上,街上很热闹愿意在什么地方停下片刻?”“如果待会儿不下雨,我依旧出门而去”对于这个时代的孤独感,尤其是电子信息化特征下人们爱欲孤独的叙述,在周樵《在线》里得到了阐释,“没人和我视频我喝着一瓶又见底了”“在线的寥寥无几”视频是一种电子时代情感抒情载体,本可以拉近情感,增进温暖与交流,但是同样也犹如荒凉。周樵这首诗歌和我读到的女诗人周诺的“挂着挂着莫聊只为不寂寞”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虚的诗歌明显带有完整性的叙事特征,戴耳机去银行自动存款机取钱,宠物狗、排队,拖鞋、写字楼和巧克力,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个情感孤独者的肖像,和街道浮世绘。 “我继续以神的方式,侧着头只是看着它”可见在诗句结尾试图表现出的遗世独立感,就略显有点滑稽。发小寻的诗歌,则本真而诚实,写出“两匹马”表现出的孤独、挣扎以及狼狈,但字里行间从头到结束,充满了一种悲伤。“有的人家马儿在四周散步而我的马儿被风刮得遍地都是”。在另外一首诗歌里,那种悲伤已经抒发至失望之境。“他们三人在上天的路上跌倒了趴在一小片云上”。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电子时代,人人手机、短信这些酿造的碎片化、浅薄化的欲望叙事,缩减了我们对于诗歌的想象,导致了大众对诗歌的误解。诗歌的那种意蕴深长变得模糊,甚至背离。早在八十年代中期,诗人韩东提出了革命性的宣言:诗到语言为止。且不说它对朦胧诗歌的成功突围,以及诗歌学的史学意义。但就这种对语言的感悟、考究、精练和深掘都是一种对诗歌的顶礼膜拜。但是,在这个微博流行甚至滥觞的电子诗世代,其实诗歌已经变成了一种随意而为的语言分行术。但一定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到段子为止”。
Ⅵ 小宋佳主演的电影名字是两个字的
小宋佳主演的电影,难道是萧红,她凭借萧红拿下了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第九届电影金天使奖“最佳女演员”。
Ⅶ 女网友是真的无知,还是故意装作不认识李商隐
目前得到的最新结论是:那张截图是ps制作的,不排除是网友放出钓鱼截图用来涨热度或者是单纯为了黑微博中所提到的的“霹雳”——即“霹雳布袋戏”,总之,应该不是真的无知,不知道李商隐是谁。
而此次微博中“碰瓷”李商隐的“霹雳”,全名称为“霹雳布袋戏”,因每出剧名皆有"霹雳"二字得名,其每集剧情独立,又环环相扣。据了解,“霹雳布袋戏”前段时间发表了“台独”言论,还有称新冠病毒为“武汉病毒”的言论发表,已经引起了网友们的愤怒,网友纷纷在其微博下质问,似乎“霹雳布袋戏”也并没有解释过或者是道歉。所以,在此次事件之前,”霹雳布袋戏”就已经有了让网友们难以原谅的错误了。因此,此次事件更像是某位网友刻意扮作“霹雳粉”故意抹黑“霹雳布袋戏”的,并非是女网友真的不认识李商隐。
Ⅷ 毛不易新歌署名"诗人李诞",他到底在害怕什么
由孙海鹏导演、张苗担任监制的国产原创现实主义喜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今日发布《无名的人》MV,由青年歌手毛不易深情献唱。影片通过对怀揣舞狮梦想,但因家中突遭变故而不得不外出打拼的岭南村镇少年阿娟,在大城市独自拼搏的刻画,将“无名的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拉扯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者泪目。
歌前面一部分赶路的人,养家的人,哭笑着吃过饭的人,是城市里的生活百态。但下面也说没有因为这些而退却,“我不过想亲手触摸弯过腰的每一刻,留下的湿透的脚印是不是值得。”这句话初听没有什么感受,但是看了歌词似乎又懂了一些。
通过毛不易的歌声你能在脑海里瞬间浮现某个场景。还有毛不易唱歌真的娓娓讲述大多数人的苦涩,所以戳到了很多人,但再仔细一听他的每首歌又在说虽然生活各有各的难处,但我们的坚持也不一定是错的,依旧要勇敢地向前走。
Ⅸ 中国现代诗人有哪些
中国比较著名的现代诗人: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吴晨骏 戈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木朵 康城 朵渔 胡续冬 巫昂 范想 廖伟棠 沈浩波 吕叶 马兰 庞培 宋非 杨小滨 章平
Ⅹ 苏笒是谁是哪的人作家诗人
她是一个作家,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有关她的个人简介:
苏芩,著名作家,历任媒体主编、国内多家电(视)台、平面媒体特邀顾问。她长期以大视角关注女性发展,关爱女性成长,为女人立言,其"苏芩女学馆"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流量最大的情感交流空间,吸引超过六亿人次访问,倍受年轻读者追捧。其文经典精悍,睿智深远,洞穿世情人心却不乏温暖励志,都市女性几乎无人不知。
二、有关的个人经历介绍如下:
苏芩,著名作家,自幼熟读红楼,08年出版《非常品红楼》引起学界轰动,新锐的红学观点、新鲜的学术文风,在年轻读者群中获得了超高的支持率,"红楼文化不应该再在庙堂高耸,应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眼中的红学不是神像,应该摆入每一个红楼爱好者的客厅里"的表白受到众多读者喜爱,人民日报曾为该书两度发文。此后又出版《官场红学》《世上没有人比你更重要》等红学读本,"苏式红楼"一时被誉为客厅文化的代表作。应邀为韩国三星经济研究院讲授红楼课程,担任过北大女子总裁研修班、清华EMBA班红楼课程讲师。2013年10月录制腾讯微讲堂《芩说红楼》亦引发众多红迷关注。
2009年出版《七天女学馆》在中国情感两性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随着网络和媒体不断的报道,苏芩的新书及言论如重磅炸弹投入金融危机下人们的生活中,在数百万网民的热议下成为中国当代的"新女学"思潮,并迅速引发了一场"新女学"运动(据广州日报)。其"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的口号被广大女性群体所传颂,"新女学思潮"成为都市女性的生活指南,苏芩因此被誉为"都市白领女性代言人"。
2012年3月22日携手腾讯女性频道,联合全国50余家媒体共同发起了"闺蜜日",号召所有女性在"3·22"这一天里都能为自己的闺蜜做一件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闺蜜的珍视。并提出闺蜜日活动口号--"倾听、理解、陪伴"。
2014年2月发起"2月28+1中国女性告白日"活动,引发都市白领女性共鸣。
2015年2月发起"扶老太太计划",号召全民对于倒地老人给予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