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机械公敌》的结局是什么意思看的不大懂,有哪位影迷解释一下
机器人拥有了感情,一个新世纪到来的象征
公元2035年,是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智能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机器人“三大法则”的限制,人类对机器人充满信任,很多机器人甚至已经成为家庭成员。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USR公司开发出了更先进的NS-5型超能机器人,然而就在新产品上市前夕,机器人的创造者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却在公司内离奇自杀。
黑人警探戴尔•斯普纳(威尔•史密斯 饰)接手了此案的调查,由于不愉快的往事,斯普纳对机器人充满了怀疑,不相信人类与机器人能够和谐共处。他根据对朗宁博士生前在3D投影机内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对自杀现场的勘查,怀疑对象锁定了朗宁博士自己研制的NS-5型机器人桑尼,而公司总裁劳伦斯•罗伯逊似乎也与此事有关。
斯普纳结识了专门研究机器人心理的女科学家苏珊•凯文(碧姬•奈娜汉 饰),随着二人调查的深入,真相一步一步被揭露出来:机器人竟然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他们对“三大法则”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随时会转化成整个人类的“机械公敌”。
《机械公敌 我,机器人》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aOfF_KfRmgrFuoHfu-fU2g
Ⅱ 浮城谜事电影剧情简介
片讲述了由一桩牵涉小三事件的离奇车祸命案引发的现 代都市情爱事件,探讨的是男人为什么会出轨这个话题,朱亚文饰演的角色深度介入这桩离奇命案,并成为最后的解谜人,在影片中起相当关键的作用。朱亚文介绍,他这个角色的具体身份仍没有确定,还需由导演来做最后的定夺,但在影片中,通过他抽丝剥茧地调查和探讨,这桩“浮城谜事”将会慢慢展现其清晰的脉络,呈现最终的答案。[1]
影片取材于网络热帖,重现一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聚焦现代都市男女在婚姻、感情、欲望与诱惑面前的争斗与抉择。郝蕾与齐溪在片中饰演“情敌”,她们机关算尽明争暗斗的目的就是为了秦昊饰演的这个男人。而一宗离奇车祸命案的发生促成了三人关系的转折点,使剧情发展愈发扑朔迷离。但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并非普通的三角恋,更类似于“三国演义”中魏、蜀、吴即合作又对抗的关系,甚至郝蕾和齐溪这对情敌也会有“孙刘联手抗曹”的情节,三个人既是同谋,也是敌人。[2-3]
Ⅲ 霸王别姬 影评
由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四十六届法国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娓娓地道出一个关于戏、梦和人生的凄美故事。
京戏,或者说京剧,一向是以正宗中原文化的底蕴和外现从徽班进京二百多年以来盛盛衰衰的。所以许多人把京戏视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影片围绕一出《霸王别姬》展现了段晓楼、程蝶衣和菊仙三个主人公在几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跨度为民国到文革以后。
程蝶衣饰演虞姬时真正达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程度,这种传统文化有一种邪异的魅力,再加上程蝶衣小时的奇特经历,所以程蝶衣真正沉入自己的“戏梦”中,改变性别改变性格地疯狂依恋着京剧、依恋着虞姬、依恋着霸王——他的师兄段晓楼。这种痴迷与忘我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时代的交替中他因戏生祸却因戏免祸,因痴迷忘我却因现实颓废。对京戏艺术的从一而终的外在表现就是程蝶衣对虞姬、对霸王——师兄段晓楼的从一而终。这种忘我的热爱铸就一种飘忽、无奈的凄美人生。沧桑人生中程蝶衣注定是因戏而生,因戏而痴,因戏而死,戏就是他的梦,戏就是他的人生。
段晓楼似乎是个较理智较现实的中性人物,片中的霸王似乎更多地挣扎在现实的残酷中,在菊仙的如火痴情和师弟程蝶衣的“恋兄情结”中他更多地处于两难境地中,如果说在对待戏的态度问题上,程蝶衣是一丝不苟的“人格沉入”,那么段晓楼就更多是的“人格浮出”。如果说程蝶衣的命运与虞姬如出一辙的话,那么段晓楼的命运与项羽的命运也有一种比喻意义的相同或相似。他的性格决定他在历史的轮回中反映迟钝,如果没有菊仙,他也许早就被现实的车轮辗压过去了,段晓楼的戏始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戏,是一种浮出的戏,他的梦注定是一种理想中的残缺的梦,他的人生是一种写满辉煌写满沧桑的人生。
菊仙的特殊身份决定她是一个永远现实的人,她是妓女,为段晓楼所救成了段晓楼的老婆,所以她时时处处现实地维护着段晓楼,因为如果说戏是程蝶衣的梦的话,那么段晓楼是菊仙的梦,在时代更替中菊仙用她过人的机智维护着她的梦。然而她真正全部地得到了段晓楼了吗?真正保护了段晓楼了吗?没有!段晓楼注定有一半是属于戏属于师弟程蝶衣的。
片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真可谓出神入化了,张丰毅的表演似乎还有些软,霸气不足。菊仙的扮演者巩俐依旧是不文不火自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电影《霸王别姬》的美学与文化畅想
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丽华的同名小说。具有多年的电影剧作创作经验的李丽华,很善于在多重交错的套层时空结构中,描写那些挣扎在历史与现实、梦幻与真实、生命与死亡的边界线上为情所困,为爱而饱受折磨的小人物。如《胭脂扣》(关锦鹏导演)中为寻找情郎而化为怨鬼的青楼女子,《青蛇》(徐克导演)中为情献身的千年蛇妖,《古今大战秦俑情》(程小东导演)里为了爱人穿越两千年历史而长生不死的秦朝武士,还有《霸王别姬》中人在当代,心在古代,人戏不分的京剧名旦程蝶衣等。这些人物,非“鬼”即“妖”,命运多舛,在他们灵魂深处,充满了道德与情爱、梦幻与现实不可弥合的冲突;这一矛盾性格又继续造就、延续他们的悲剧命运。作者则满怀一腔的迷恋与同情,以奇诡、哀怨而又幽艳的笔触为这些又可悲又可怜的下层或边缘人物谱出一曲曲挽歌。
之所以有那么多优秀电影导演青睐李碧华的小说,大概正是由于李碧华笔下的人物游离于历史之外,他们的道德感与历史感的激烈冲撞,对人世既恋恋不舍又不乏看破世情的超越,以及不知今夕何夕的飘渺怅惘之感,激发了他们深深的共鸣吧。
当然,就《霸王别姬》而言,陈凯歌对原小说做了一定的改动,且在作品的主题寓意方面打上了他本人的鲜明印记。陈凯歌在他的一系列电影作品中,始终关注人物在极限处境下的生存状况,执意表现个体的人生选择:或是软弱妥协,或是奋力抗争,或是慷慨赴死,或是苟且偷生------他的影片中的人物,往往一生下来就被无端抛掷到一个极度拂逆的困境里,身世跌宕无常,有若江上浮萍;他们的性格,大都是让环境硬“逼”出来的,在逆境中饱受苦难,迫使自己在后天形成一种强势人格。而这种强势人格的核心,便化为影片里高度理想主义的迷恋和近于宗教信徒般的狂热献身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凯歌是借用了李碧华的人物境况和模糊古今的恍惚氛围,同时又大大加强人物性格的偏执一面,以便令理性化的象征意味得以寄寓其中。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陈凯歌说:“影片写的是两个京剧男演员与一个妓女的情感故事。这种情感延绵五十年,其中经历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也经历了他们之间情感的巨变与命运的巨变。------由张国荣扮演的青衣演员程蝶衣,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做梦的人。在他个人世界里,理想与现实、舞台与人生、男与女、真与幻、生与死的界限,统统被融合了,以至当他最后拔剑自刎时,我们仍然觉得在看一出美丽的戏剧。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叫迷恋。”
基于此,我们就把分析的焦点,集中到程蝶衣这个人身上。
程蝶衣这个只知迷恋的人物的一生,是不断被抛弃、遭背叛的一生。他作为妓女的儿子,先以断指的代价,被生身母亲所抛弃;在千辛万苦的学戏过程中,他为了生活理想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性别,甚至彻底抛弃现实,一头扎进戏里,雌雄不分、真假莫辨;他与师兄段小楼多年结下手足之请,也由于后者和妓女菊仙的相爱而破裂;他亲手抚养的孤儿徒弟小四不但背叛师门,而且在文革中借机整他;甚至他到死都疯狂迷恋的京剧在现代戏时代也由于他的固执而将他抛弃,使他不能再上台演出。只是到了他生命的终结处,他才算“自个儿成全了自个儿”:还是在戏台上,还是在“霸王”面前,拔剑自刎,:“从一而终”。
那么,就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程蝶衣的命运历程,看看命运和历史是怎样造就了他的迷恋性格,而他的性格又是怎样不断地为他造成新的悲剧。程蝶衣的戏剧生涯及其心理历程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一、“学戏”阶段:
这部分作者的笔墨表面上着重在小豆子和小石头在学戏过程中结下深厚的兄弟之情,实际上体现了小豆子的身份转换——从低贱出身引发的叛逆性格到寻得精神理想的归宿——的心理认同的转换过程。母亲用刀砍下他多余的一指,暗示了小豆子由雄化雌的命运,颇有封建文化精神阉割的象征意味:要想生存,要想唱戏,不但得泯灭个性(特殊的六指),还必须泯灭自己的自然性征。低贱的出身,带来的深深自卑,使他愤然烧掉母亲留下的袍子,以向师兄弟们表示与生身母亲“划清界限”。小豆子经历无数苦难,其间也曾有过逃跑的行动,但同行的小癞子由于承受不了逃跑罪名下的严厉惩罚而自杀,使他明白,像他这样出身的人不学戏就真的活不成;关师傅关于《霸王别姬》的教诲,则令他彻底认同了自我成全、从一而终的道理,其实是变相地强化了个人必须归属于集体信仰的神话般的最高意识形态(陈凯歌的早期电影《大阅兵》集中描述的就是个人在集体性权力体系中既有逆反情绪又渴望归属的微妙心理)。之后,小豆子一步步地“悟”戏,“由雄化雌”——从意识到潜意识都逐渐认同自己作为旦角的女性性别/身份,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屈原有关“香草美人”的自喻。
至于京戏本身在本片里的寓意,众方家大都认为:我国的京剧艺术“融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曲艺、杂技与一炉,集中国独树一帜的写意美学体系之精粹于一身”,在影片里“因之就具有中国传统艺术乃到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意蕴”(罗艺军《〈霸王别姬〉的文化意蕴》);另方面,传统京戏《霸王别姬》借爱情描写所歌颂、所宣扬的也正是忠君爱国、贞烈节义等延续了数千年的儒家传统价值观、伦理观,在影片里即使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层次亦不为过。片中小豆子自然性格、自然性怔的泯灭和小癞子肉体的死亡从某个角度上也有揭露此文化精神内部的虚伪、残暴之意(离开体制、背叛体制者不会有好下场),一如鲁迅所讲的“吃人”的封建旧文化。
戏班子里近乎非人的苛刻训练,以及张太监对小豆子的凌辱都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身女性身份的认同,也可说是由倔强叛逆转变为妥协归属乃至全身心奉献给传统文化精神。于是,小豆子终于彻底被京剧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所“化”,从此一辈子也跳不出来。影片是以小豆子学演《思凡》这场重头戏来展现昔日天真苦命的小豆子向舞台上千娇百媚、无尽风流的程蝶衣转变的性别/身份之异化的过程的。由此,我们也看到在旧社会,历史、文化是如何与命运相联手给一个人的人格打下了永难磨灭的烙印。以上是程蝶衣继其低贱的出身后,个人悲剧命运的潜伏和始发阶段。
二、“唱戏”阶段:
此部分以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之间细腻而又微妙的关系变化为主线,以艺术理想和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为观照的焦点,可视为程蝶衣个人悲剧的深化。从程蝶衣在三人关系中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其性格/身份的进一步异化 。在戏台上,他如鱼得水,已臻“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在台下,他也“不疯魔、不成活”:把师兄当作自己的“霸王”,无比痴恋,梦想和师兄唱一辈子戏。菊仙的介入,使他妒意横生。请注意,尽管从程蝶衣的角度看,段小楼看上别的女人是对他真正的背叛(而这个女人又恰恰和他母亲一样是个妓女),可他恨的不是小楼,而是菊仙。对于小楼,他只是哀怨。这个时候的程蝶衣,几乎和封建社会的弃妇无二,男尊女卑的封建女性伦理意识已嵌入他的灵魂深处。作为一个男人,他竟被封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伦理意识形态所同化。所以,他对段小楼只是乞怜和怨艾,对菊仙则是类似妻妾间的疯狂嫉妒。进一步看,是菊仙将段小楼小楼从理想化的戏曲舞台拉向世俗化的人生,越来越远离蝶衣的唯美世界,令程蝶衣愤怒绝望,正反照出艺术与生存、理想与现实 、坚执与投机的不可调和。
和段小楼分道扬镳后,程蝶衣除了戏便再无所顾:不顾真伪,不顾廉耻,不顾善恶。他抽大烟,和大戏霸袁世卿鬼混,给日本人唱堂会,过起腐朽、堕落的生活。不过,导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是简单的判定人物是非,而是赋予人物道德上的暧昧性,把程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归结于他对小楼的“爱怨交织”,使人物在性格上、情感上更为统一和更加立体。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读解的话,程蝶衣性格本身之中的迷恋部分的象征意义,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程蝶衣之所以无视民族尊严、民族气节,去给青木等日本军官唱堂会,表面动机可解释成对段小楼的关心,同时也是缘于在他的潜意识之中早已将京剧艺术理想化,升高到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之上,所以他只认“戏”,不认“国”。如前所述,京剧艺术在本片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故而对程蝶衣而言,只要他还是在唱戏,就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作为华夏文明核心的中原地区,尽管多次遭到异族的入侵,政权屡屡为所谓的夷狄之邦夺取,但是在文化方面,从属于儒家文化圈核心的中原地区始终处于向外输出文化的优势状态,每每将异族文化同化,无形中反倒使中国人暗生一种凌驾于朝代更替之上的文化优越感。这一点在影片中关师傅所说的“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的话里是显得相当明白的。因此,由程蝶衣“叛国不叛戏”的逻辑来看,只有唱戏本身最重要,至于到底是给谁唱,似乎已不重要了。程蝶衣在法庭上对“汉奸”罪供认不讳时讲的“要是青木还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袁四爷为“国粹”所作的辩护,以及影片后部段小楼揭发程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任何人唱戏等内容,都可算作对同一母题的意味深长的旁敲侧击。
Ⅳ 500字2015年12月《深度国际》观后感
今天,我在电视上观看了《新闻大求真》,因为昨天是世界安全教育日,《新闻大求真》节目演的全是有关安全的一些事情。
首先,主持人通过一个小游戏和我们讲了踩踏事件的严重,一个大力士用双手撑住一块玻璃板,五个小朋友上去推,第一次,他们是一个一个上去推的,玻璃纹丝不动;第二次,他们一起推,奇迹发生了,因为冲击力很大,所以,大力士支撑不住了。记力器显示,五个小朋友,竟然有着五百多公斤的力。之后主持人又向我们讲了引发踩踏事故的各种原因:人在走动的时候突然被异物绊倒;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蹲下系鞋带;还有一条是因为突然逆行,由于推进力大,被推倒,以上几种情形都可能引发踩踏事故。
专家又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事例;有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叫鲁贝贝,一是:鲁贝贝闯红灯,不小心被车撞了;二是:鲁贝贝要做绿灯侠,用口哨指挥人们绿灯走、红灯停,可是却不小心误吞口哨;三是:鲁贝贝来到外公家,外公要给鲁贝贝做炸鸡翅,外公去拿佐料的时候,鲁贝贝自己拿了一个冷冻后的鸡翅,扔进了油锅,溅起的油烫伤了他;四是:外公家是一座两层别墅,鲁贝贝从二层往下看的时候,不小心从高空坠落。
最后,主持人说,平均每天会有二千二百七十多个孩子离开人世,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Ⅳ 寒战观后感,与管理学有关
《寒战》作为香港亚洲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之一,映前梁家辉、郭富城、彭于晏齐齐出席。相较于演员阵容的豪华,两位新导演显然气场稍弱。当晚百老汇电影中心有两场同时放映,主创们在放映前还把两个厅的观众都照顾到了,互相吹捧之外,导演还是话少且稍显窘迫。但身为新导演,在《寒战》中能有如此大的格局和大胆的创新,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中国的电影观众,不管现在口味如何,但恐怕没几个不是在港片浸淫中长大的。而且对于大多数男性观众来讲,成长路上最让人难忘的港片记忆大概是警匪片。前《无间道》的兄弟义气,《无间道》之后的煎熬挣扎 ,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无间道》的无数跟风之作,在当前的港片大环境下,除了银河映像,警匪这一类型片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题材重复,角度陈旧。
这样看来,《寒战》似乎有一个开创新局面的勇气。虽然依旧是经典的双雄设置,但可能是史上警匪片中职位最高的双雄了——警务处两大副处长,厅级领导干部啊。
既然以高端人物作为主角,格局显然要更大,尽管切入点依然是一个具体的案子。事实上,冲锋车被绑到最终被歹徒劫走赎金的前半部分,节奏用“凌厉”形容都有点不够分量,戏剧冲突的小小高潮接二连三,信息量和转折点多到让观众实在是有点应接不暇。可以说,这样的叙事节奏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快到了连人物关系交待都被很巧妙地埋在了一些细微之处,目的当然还是在于节省篇幅。这样的做法到底优劣如何,是否太过rush导致意蕴不足,这都是创新之下可以探讨的话题。但不管怎么说,前半部分是会让观众全神贯注的。
事实上,更大的创新在于,不同于传统警匪片的内核永远是善恶缠斗,本片中的歹徒成为了被虚置的第三方——虽然从能力上来讲,他们其实好像比以前片子的歹徒都强大。前半部分对峙的两方,其实是行动组的鹰派李文彬,和管理组的鸽派刘杰辉。而他们所分别代表的价值观念——分歧点在于警队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挥作用。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组合在这里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是以一种充满自豪感的方式:香港能成为亚洲最安全的城市,靠的是法治精神,也就是刘杰辉所代表的价值理念。
随着办公室”叛乱"以刘杰辉的抢班夺权胜利告终,他获得了警队其他人的支持,证明了法治观念在香港的深入人心。虽然欠缺了一些所谓“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的探讨,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比较,没能深入挖掘制度是否合理。仅仅是充满自豪感地说,虽然这次任务失败了,但香港赖以成为“亚洲最安全城市”的核心理念没有丢。这也是全片所洋溢的一种强烈的对香港的法治的自豪感的表现。
劫案结案之后的部分,没有了前半部分的快节奏吸引眼球,主创很聪明地以悬念抓人。ICAC的介入,让我们也跟让人毫无好感的愣头青李治廷一样,先怀疑刘杰辉,继而李文彬,到底哪个才是坏人?
后半部分主打的内核,在我看来,是体制内的办公室斗争。由怀疑刘杰辉转而怀疑李文彬的原因在于对警务处长的争夺,而李文彬在ICAC询问室对李治廷的一番教导,更是道出了办公室政治的可怕。这也是相当聪明的一点,我们普通观众的生活,不会每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但职场的明争暗斗,明枪暗箭,确实也是危机重重。正是由于双雄的高端设置,让传统警匪片中仅止于“一个老坏事的混蛋上司”的探讨有了现实的普遍适应性。
重点在于此,所以后半部分案子的解决依然仅是点缀。事实上,只不过把查案的主体变成ICAC而已,过程几乎没有难度。这也让刘杰辉在体制内精明的辗转腾挪显得异常犀利。但此处也暴露出来了本片的一大缺点:剧情合理性的打磨不够。前半部分无所不能的劫匪,却犯下了很容易被发觉的错误。从有内线的警队到ICAC的查案主体变化,也不足以解释前后如此巨大的差距。就像对方球队有被收买了踢假球的,你轻松战胜。但作为本身有一定实力的队伍,没理由换一个更弱的不踢假球的队,你马上丢盔卸甲。
合理性的问题全片都存在,其实就算警队有内线,前半部分劫匪的表现也太过逆天,从IT总监的介绍中我们也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但之后的剧情也没有给与合理解释。可以说,前半部分留下的许多扣子,后半部分只在大的层面上解决了,但许多细节会让观众难以信服。
更加让人失望的是,最后的结局变成了一种主旋律的叙事范式。而这种范式我们似乎最常见的就是在大陆的反腐剧中:市长和市委书记都被怀疑腐败,然后出于对党的事业的忠心毫无私心地互相争斗,最后发现,原来老市委书记是一直被身边的亲人蒙在鼓里,打着他的旗号干了很多坏事。然后大义灭亲,跟市长摒弃前嫌,然后说,我老了,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市长也理解了老领导的一片苦心,让老领导放心,成功完成干部的年轻化。
是的,本片的结尾跟这个范式一模一样。更加糟糕的是,这样的主旋律结尾之后,还来了个好莱坞式的俗套反转结尾,更加暴露了新导演的匠气。而彭于晏作为这个反转的试图让观众“心中一凛”的反派,显然难以达到这个效果,因为在全片中,他几乎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戏份之少难以让观众对他有情感累积。况且从剧情上来说,最后要挟刘杰辉要放他出来也没有任何意义——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老爸是李文彬,现在李退休了,要他何用?
这样的反转,显然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既不合理也无益于主题的深化。事实上,意识到导演要玩反转的时候,我的预期是会表现出刘杰辉厚黑的一面,比如跟刘德华玩的一个合谋啥的。这不但更加合理,还能更好的服务主题——残酷的办公室斗争之下,胜利者往往是善恶模糊的权谋家。
所以,导演的新尝试是可喜的,也是值得鼓励的。而且对大格局、高端内核的把控也显示出开创新局面的勇气和野心。但一来细节上做的不够到位,新手错误太多。二来,大格局拍好了是震撼人心,有深度,拍的不好就成了歌颂式的主旋律。两位导演满怀着对香港法治理念的自豪,缺乏自我检讨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这也是这次有益创新的最大败笔,这一点上,实在是难以跟《无间道》相比。
寒战影评3:
整个片子节奏不是一般的快,往往是一个谜题刚出了谜面马上就跳入下一个谜题,以至我在看时一直在被剧情拉着往前跟进,却没有时间思考。回头想想,其实片子有很多谜题没有交代清楚,而最后更是抛下一个巨大的悬念,打电话给郭富城的幕后大BOSS,究竟是谁?这样一部只提问不回答的电影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吊足了胃口,所以看过的人抱着一堆谜团顺理成章地期待续集的出现。
Ⅵ 《深度国际》观后感
国际新闻深度报道,对国际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对未来世界格局有影响的事件、涉及中国或与中国关联的国际事件,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以此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
Ⅶ 什么叫深度介入
一般这个词用来形容主力的参与决心。看主力买的股数比例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