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一名合格基层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当前,我们的“三农”面临新“三化”问题:即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巢化”、农民“涣散化”的问题。同时,我们的基层干部存在服务农业“简单化”,服务农村“形式化”,服务农民“被动化”现象。这种新常态下,后发赶超,冲出“三农”洼地,全面实现同步小康。关键一招在于“用好干部”,作为基层干部根本在于:当好六种“人”,做到六个“知”。
一是当好“明白人”,知底。
面对新常态,必须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反对什么。在发展中,有过哪些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多掌握百姓的感受,弄清家底。同时,熟悉当前三农相关政策、法规,因地制宜,不乱许愿,不乱表态,引导农民也成为“明白人”。
二是当好“规划人”,知路。
干部明白了自己的镇情、村情,就必须引领群众“规划”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围绕“农业产业化、就地城镇化、农特产品工业化、农民工人化”来规划。干部引领群众抓信息,挖掘民俗民智,彰显地域特色,体现民本思想,突出“一村一品”,让群众成为规划蓝图的主力军。干部要及时归纳,提炼路子,邀请专家评估,走依法治村路子。整个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守底线、控红线、走好群众路线的总目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生态、人文等资源。打造“房屋依山傍水,村庄显山露水,街巷畅洁亮美,田土粮丰果茂,百姓富足安康”的新农村。
三是当好“组织人”,知性。
干部要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农民讲师团”的作用,让普通群众的故事进课堂,让身边人说身边事,让回乡创业人士谈体会,用发展成果来感召百姓。黔西县通过“山村酒席何时休”及“望远镜下的村支书”等微电影引导百姓自觉移风易俗,拒绝“滥办酒席”,乡村干部扎根农村,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产业发展也由大户带头,走向“驻村工作队+支部+基地+农户”等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共同发展上来。科技干部因势力导,及时参与科技支农;金融干部服务上门,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农经干部推动土地流转确权,实现家门口就业,加快农民就地工人化。通过各级干部的组织引领,农民既“富脑瓜子”又“鼓钱袋子”,组织纪律性也增强。干部适时引导优秀农民入党,吸收新鲜血液,建好农村后备干部库,干部服务会更精准,从而解决农民“涣散化”的问题。
四是当好“贴心人”,知里。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的老人孩子成为“空巢化”主体。干部再靠春节时“一桶油,一袋米,两行泪”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甘棠镇通过近两年的春晖行动,在中小学设立春晖班,秉承“三扶三感”的爱心理念(三扶:扶贫困、扶志向、扶智慧;三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让近1000多人次的孩子感受春晖温暖。通过“亲情、乡情、友情”作纽带,感召一批批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减少“空巢”量。
五是当好“经纪人”,知市。
干部牢牢坚持绿色先行,把农村建成花园、森林公园、果园。山上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前铺毯子,用好田坝子;一年有花,四季有果,鱼米飘香。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见缝插绿,择机兴业”,走好绿色之路。农业科技干部、村干部、改非干部、复退军人、农村党员带头兴办“农”字号项目,带头做示范,闯路子,闯市场,发扬“文朝荣”精神,念好“市场经”,引进专业化企业投资兴业,让“产业归路”。让生态之“气”变为资源,做成“罐头”走向市场,走好创业之路。
六是当好“清白人”,知法
干部要尊重宪法,敬畏宪法,遵守宪法。严守党纪,按规矩办事,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谋私利。用好各种惠民政策,长期坚持“反四风”不动摇。干部要襟怀坦白,做人坦荡,才会处事坦然。目前,“三农”问题成为农村小康的制约瓶颈。试想:如果没有清白的干部,怎么会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那么,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不就显得苍白无力吗?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好官德带好民风,促进:百姓守法懂规矩,邻里和睦相处,乡村美丽和谐。
总之,有了好干部,才会适应新常态,发挥新作为。只要干部敢于吃苦头,百姓尝甜头,农村才会有盼头。实现干部服务农业“专业化”,服务农村“精准化”,服务农民“亲情化”。
Ⅱ 目前可以在移动电影院看那些作品
8月上映的《李保国》,《文朝荣》,《红盾先锋》,《寻找雪山》等系列作品。
Ⅲ 王洛勇是话剧演员出身,表演功底非常扎实,他有哪些经典的代表作
王洛勇学习过五年的京剧武生。在23岁的王洛勇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四年后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后来在一次观看过一个美国代表团了解到了话剧,于是辞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工作,到美国波士顿大学戏剧表演系,四年后毕业到威斯康辛大学教了六年表演专业。这段时间他成功登上百老汇演话剧,成为了百老汇华人第一。目前担任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
另外王洛勇也是获奖无数多次获得了最佳表演艺术奖,还有最佳男配角,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等等。他在美国期间主演的《西贡小姐》被誉为是百老汇华裔第一人。
Ⅳ 为何要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的闪光点
前不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发起并制作的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在北京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发言中肯定了扶贫类节目的发展,他表示:“要大力鼓励广播电视节目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宣传中去,为国家扶贫政策和工作做出更广泛的宣传。”
近年来,影视作品也把镜头对准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人和事,讲述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对影视创作而言,脱贫攻坚是内涵丰富的绝佳题材;对扶贫工作来说,影视化表达所产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推广作用。
3.综艺节目找寻脱贫新方法
明星公益、“助农团”、专家点评……综艺节目内容活泼生动,形式灵活,为实现多样化脱贫出谋划策。东方卫视的扶贫综艺《我们在行动》组织蔡国庆、王宝强、潘石屹等明星和企业家组成“助农团”,通过三天两夜的生活体验,完成一个特色产品的订货会。许多明星零片酬参加节目,将明星公益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第一季节目中组织的六场订货会总销量突破1460万,其中陕西刘卓村的“爷爷的面”,线上发售10秒,就有近3万人下单;胡静和钟汉良推销的云南马鹿寨村沃柑,订货会的订单总额就高达520万元,开创了中国电视公益扶贫的新模式。河南卫视推出的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既有深入河南“三山一滩”贫困区的实地采风,同时邀请扶贫人物和专家学者等做客演播室,演播室录制和公益名人基层采风相结合的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节目《决不掉队》则精选扶贫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现扶贫细节,让观众理解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脱贫需要久久为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扶贫绝对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扶贫,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扶贫,不仅要传递具体的扶贫经验,更重要的是传递公益精神,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俞虹看来:“让村民们看到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去做什么,把新观念带进去就开启了思想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