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人心伍子胥是谁演的
电影美人心中的伍子胥由李金饰演
❷ 有谁知道伍子胥的生平故事
伍子胥,原是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得罪于楚平王,遭灭族之祸。伍子胥只身投奔吴国。他帮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又发展了吴国的军事力量,受到重用。后率军队攻破楚国,开棺鞭笞楚平王尸骨以泄仇恨。最终却被吴王夫差疏远,以致被迫自杀。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ún,云)。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极做他的少傅。费无极对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无极到秦国为大子建娶亲。因为秦女长的姣美,无极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极度地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另外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楚平王不宠爱她。平王也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女的原因,不会没有怨恨情绪,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备着点。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没走到,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开,要不然,将被杀死。”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伍奢说:“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叫他,一定能来;伍员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势必不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伍尚说:“我知道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恨父亲召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追随他。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伍子胥到宋国以后,正好遇上宋国华氏作乱,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郑国去。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晋国,晋顷公说:“太子既然跟郑国的关系友好,郑国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给我们作内应,我们从外面进攻,一定能灭掉郑国,灭掉郑国,就把它分封给太子。”于是太子回到郑国。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正赶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人,这个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死了太子建。建有个儿子叫胜。伍子胥害怕了,就和胜一同逃奔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于是,伍子胥和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追兵在后。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来,讨饭吃。到达吴都,吴王僚刚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过了很久,楚平王因为楚国边邑钟离和吴国边邑卑梁氏都养蚕,两地的女子为争采桑叶相互撕打,就大发雷霆,以致于两国起兵相互攻打。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攻克了楚国的钟离、居巢就回去了。伍子胥劝说吴王僚说:“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国杀死,劝大王攻打楚国,是为了报他的私仇。攻打楚国未必可以打败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野心,想杀死吴王僚而自立为君,不可以用对外的军事行动劝说他,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离开朝廷,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五年以后,楚平王死了。当初,平王从太子建那儿夺来的秦国美女生了一个儿子叫轸,等平王一死,轸竟然继平王即位,这就是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派烛庸、盖余二公子领兵袭击楚国。楚国出兵切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使吴军不能回国。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命令专诸暗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自立以后,愿望实现了,就召回伍员,官拜为行人,和他共同策划国事。
楚国杀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到吴国,吴国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吴王僚派遣攻打楚国的两位公子,后路被切断不能回国,后来听说阖闾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的消息,于是带领着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把舒地封给了他们。阖闾自立为王的第三年,就发动军队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占领了舒地,捉住了原来背叛吴国的两个将军。因而阖闾想乘胜进兵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太疲惫了,不可以,暂切等待吧。”就收兵回国了。
阖闾四年(前511),吴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灊(qián,潜)地。阖闾五年,攻打越国,并战败了它。阖闾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领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子胥迎战,在豫章打败了楚国的军队,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对子胥、孙武说:“当初你们说郢都不可攻入,现在的情形怎么样呢?”子胥、孙武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唐国和蔡国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规模地进攻楚国,必须先要得到唐国和蔡国的帮助才行。”阖闾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出动了全部军队和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和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带领着军队请求相随出征,吴王不答应,夫概就用自己属下五千人攻击楚将子常,子常战败逃跑,直奔宋国。于是,吴军乘胜挺进,经过五次战役,就打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吴王进入郢都。
楚昭王出逃,进入云楚大泽;昭王遭到强盗的袭击,昭王又逃到郧地。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杀死了我们的父亲,我们杀死他的儿子,不也可以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死昭王,就和昭王一块逃到随地。吴兵包围了随地,对随地人说:“在汉水流域的周朝子孙,被楚国全部消灭了。”随人要杀昭王,王子綦把他藏起来,自己冒冲昭王来搪塞他们。随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把昭王交给吴军,不吉利,就谢绝吴国,不交昭王。
当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时,对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楚国。”等到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搜寻昭王,没有找到,就挖开楚平王的坟,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去对伍子胥说:“您这样报仇,太过份了!我听说:‘人多可以胜天,天公降怒也能毁灭人。’您原来是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丧天害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你替我告诉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落山的时候,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动。’”于是申包胥跑到秦国去报告危急情况,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申包胥站在秦国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他的哭声七天七夜没有中断。秦哀公同情他,说:“楚王虽然是无道昏君,有这样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国吗?”就派遣了五百辆战车拯救楚国,攻打吴国。六月间,在稷地打败吴国的军队。正赶上吴王长时间地留在楚国寻找楚昭王,阖闾的弟弟夫概逃回国内,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个消息,就弃楚国赶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败,跑到楚国。楚昭王见吴国内部发生变乱,又打回郢都,把堂溪封给夫概,叫做堂溪氏。楚国再次和吴军作战,打败吴军,吴王就回国了。
又过了两年,阖闾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地进攻,就离开郢城,迁都鄀邑。在这个时候,吴国用伍子胥、孙武的战略,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镇齐国、晋国,向南降服了越国。
夫差攻楚取番以后四年,孔子出任鲁国国相。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吴军退却。阖闾创伤发作,很严重,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闾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路就带关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和越国议和以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此后四年,吴王将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嚭。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特殊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总是相信和采纳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破坏礼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彻底割除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够传宗接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城邑里把好人影响坏了。’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子胥临行,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毁灭,没有好处。”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产生裂痕以后,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说:“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终于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早日想办法。”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说:“你用这把宝剑自杀。”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唉!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公子们争着立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几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职。你立为太子后,还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却不存在你报答的希望,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于是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这个地方命名叫胥山。
吴王杀了伍子胥后,就攻打齐国。齐国鲍氏杀了他们的国君悼公辅佐阳生作国君。吴王打算讨伐鲍氏,可是,没有取得胜利,就撤兵回去了。此后二年,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会盟。第二年,就势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来号令周天子。这时,越王勾践袭击吴国,杀死吴太子,打败吴国军队。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回国了,派出使者用丰厚贵重的礼物和越国媾和。过后九年,越王勾践终于灭掉吴国,杀死吴王夫差,又杀了太宰嚭,因为他不忠于他的国君,接受外国的贵重贿赂,私下亲近越国。
当初,跟随伍子胥一块逃亡在楚国原来的太子建的儿子胜,在吴国。吴王夫差在位时,楚惠王要召胜回到楚国。叶公规劝说:“胜爱好勇武而暗中寻访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听他的进谏,终于把胜召回来,让他居住在楚国的边邑鄢。号称白公。白公回楚三年而吴王杀了伍子胥。
白公胜回楚国不久,怨恨郑国杀死他的父亲,于是暗地里收养敢死的勇士向郑国报仇。回到楚国五年,请求楚王攻打郑国,楚国令尹子西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还没发兵而晋国已经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派人到楚国请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郑,和郑国订立了盟约才回国。白公胜发怒说:“我的仇敌不是郑国,我的仇敌是子西!”白公胜亲自磨砺宝剑,有人问他:“用它干什么?”白公胜回答说:“要用它杀死子西。”子西听到这件事,笑着说:“白公胜如同鸟蛋,能有什么作为呢?”
此后四年,白公胜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杀了令尹子西及司马子綦。石乞说:“不杀掉楚惠王,不行。”于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石乞的随从屈固背负着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宫室。叶公听说白公胜作乱,带领着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胜。白公胜一伙人战败,白公胜逃到山里自杀了。石乞被俘,审问他白公胜的尸首在哪里,不说出来就要把他煮死。石乞说:“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来是应尽的职分。”最终不肯说出白公胜尸首在什么地方。于是,把石乞煮死了。找回楚惠王,再立他为国君。
太史公说: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国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结下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的时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时候,他的心志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吗?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刚正有气性的男子,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为王,他的功业和谋略恐怕是说也说不完啊!
❸ 伍子胥凭一己之力让一个国家灭亡,这其中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凭一己之力报仇雪恨,摧残强楚,掘墓鞭尸,伐齐讨越,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这不正是真英雄,真血性吗?见天我们就来谈谈这其中的缘由。
之后,吴王选任伍子胥和孙武,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构建赫赫的伟绩。阖庐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辅佐夫差伐越,越国妥协,越王勾践到吴国做人质事件,伍子胥认为杀勾践,灭越国,觉得勾践没死,必定祸患无穷。
吴王夫差期待北伐齐国独霸中原,伍子胥觉得越国是腹心之疾,必须要先除越国才可以谋远。结论夫差不听,伐齐大胜而归,因此更为生疏伍子胥。四年后,夫差有准备伐齐,让伍子胥带兵,伍子胥推荐伐齐无利,灭越才是重中之重,并认为夫差一意孤行可能灭亡,于是把自己儿子交给齐国卿医生鲍氏。
而太宰伯嚭私收越国行贿,借机挑拨夫差说:伍子胥由于进谏不受用而憎恨,并且把孩子送至赵国借助诸侯国,一定是意图不轨。夫差还对伍子胥心存顾虑,因此赐剑要伍子胥自裁。伍子胥规定门下在自己墓上植树,将自己双眼放在吴国东门边便于亲眼看见越国灭吴。而夫差听闻后气愤下把伍子胥沉尸于江,吴人爱怜伍子胥,在江旁向其立庙祭拜。听说江浙地域端午节纪念是指伍子胥哦!
伍子胥去世后三年越国趁吴王伐齐,都城苦闷之时,举兵围攻吴国,杀吴国太子;再九年,越国灭吴,夫差被逼自杀,临死时想到伍子胥,慨叹说:吾悔无需子胥之话,自令陷此!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历尽磨难,总算凭一己之力报仇雪恨,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这不正是真英雄,真血性吗?伍子胥真不愧是中华血性男儿第一人!你觉得呢?
❹ 《伍子胥过昭关》一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汉·司马迁《伍子胥过昭关》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无宠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纮,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白话释义: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ún,云)。伍员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五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无忌到秦国为大子建娶亲。因为秦女长的姣美,无忌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极度地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另外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楚平王不宠爱她。平王也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女的原因,不会没有怨恨情绪,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备着点。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
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没走到,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开,要不然,将被杀死。”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伍奢说:“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叫他,一定能来;伍员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势必不来。”
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武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
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伍尚说:“我知道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恨父亲召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
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追随他。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人物背景: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首先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亲自受命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
吴王阖闾九年,吴王亲率伍子胥、孙武攻下楚国都城郢,于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报得杀父之仇。伍子胥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伍子胥对吴国事业忠心耿耿,吴王阖闾去世后,他扶助夫差即位,帮助夫差打败越国,他劝阻夫差与越讲和,并阻止夫差让勾践回国,谏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而伐越。夫差听信伯喜否谗言,于公元前484年秋赐剑使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放鸱夷革中,漂浮江上。
吴地人十分怀念这位吴国忠臣,并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纪念,立祠庙祭祀。胥口镇旧有胥王庙和伍子胥墓。
写作背景: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❺ 伍子胥的故事是怎样的
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国忠臣。春秋初年,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传至平王时,由于荒淫残暴,国势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伍尚杀害,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入吴后,了解到吴公子姬光想推翻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为了利用姬光和吴的力量攻打楚国,报父兄之仇,便帮助姬光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登位后,任伍子胥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协助其管理国家大事。任命另一个从楚国逃亡出来的贵族伯嚭为大夫。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伍为将。为了巩固和扩大吴国的统治,伍子胥向吴王进以“安君理民”、强国兴霸之道,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托伍子胥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 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他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罢(疲)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敝,再大举进攻,必能克敌制胜。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次年先后出兵攻占了楚国的夷(即城父)、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进而围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吴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王和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出兵沿淮水攻楚。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吴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承王位。吴国乘机攻越。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斩伤阖闾的脚大姆指,阖闾重伤身亡,将死时嘱太子夫差勿忘越杀父之仇。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二十六年,吴国为报前仇,出动精兵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椒山)大败越军。越王勾践派人向吴王求和,吴王夫差将要应允,伍子胥表示反对。他说;“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复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但吴王争霸中原心切,遂不听伍子胥劝阻,与越国达成和议。准许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囚禁勾践和大夫范蠡3年。伍子胥悲愤地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意谓吴国宫室将因越军破坏变为池沼)”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死,齐国内乱,大臣争宠,就要发兵攻齐,伍子胥劝谏说:“吴有越腹心之疾,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愿王释齐先越。”但夫差认为越已臣服,已构不成威胁,因而执意率军攻齐。结果,败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夫差更加骄傲自负。在吴国攻齐的4年中,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一面率越军助吴,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贿赂太宰伯嚭,使伯嚭在吴王面前为越王说好话。从吴王及列士皆有馈遗,吴人皆喜,唯伍子胥对此深为忧虑,再次规劝夫差说:“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词诈伪而贪齐。破齐,犹臂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但吴王受了伯嚭的挑唆,不仅不信任伍子胥的计谋,反而怀疑伍子胥有贰心,遂赐剑命其自裁。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嗟呼!谗臣为乱矣,王乃反诛我!”又对舍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语毕自刎而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命名叫胥山。 其后,果不出伍子胥所料,夫差争霸心切,于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十五年)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与晋争长。越王勾越伺机调集四万九千大军分两路,一路断吴归路,一路直捣吴都。又经笠泽之战(水名,在今苏州南,自太湖东至海,南与吴淞江平行)和对姑苏的长期围困,遂置吴国于死地。夫差请和,越不许,夫差终于自杀。自杀前,以袂掩面,说:“吾无面目以见子胥也!”
❻ 吴国大夫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时楚国监利县(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有关于伍子胥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片段:伍子胥跪于吴王夫差面前,告诉他,请大王不要听信勾践和范蠡的话,以免误国,再说他们也并非真正降于大王您,他们想利用西施的美色来迷惑大王,使大王荒于朝政不理政事,之后,他们便会趁机攻打吴国,到那时后果将会很严重,请大王三思。可是吴王夫差哪里听得进去伍子胥的话,他只顾与西施整日游玩,贪图享受,不理朝政。面对伍子胥的忠言进谏,吴王却不屑一顾。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都没有成功,便感叹说:吴国,不久将亡也。吴王听后大怒,赐剑于伍子胥,让他自裁了断。伍子胥恨铁不成钢,最后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腔报国热情,自刎于吴王夫差跟前,看到此刻不禁热泪盈眶,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死去,令人感慨万分!
公元前451年,夫差做了吴国的大王,此时的伍子胥已是三朝元老,居相国位,地位可谓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他以卓越的才干和直言进谏的忠诚,赢得了吴国人的尊敬,而在他心目中,吴国就是自己的祖国,为了国家,他宁可去死。
吴王夫差得到伍子胥之助,灭越国而以勾践为奴,意欲称霸天下。蒸蒸日上的吴国,有一胸怀天下的夫差,有一深谋远虑的子胥,称霸之期不会遥远。但吴王对越国的处置让子胥如鱼梗在喉,这是君臣之间分歧的开始。其一,夫差放臣服的越王勾践归国,这在伍子胥看来,无疑是放虎归山,吴越争霸数年,如今吴胜越败,不趁机斩草除根,必留后患。其二,英雄难过美人关,吴王宠信越女西施,子胥认识到这是越国实施的美人计,以后能离间君臣,使吴王大兴土木,导致兵乏民困者,西施当是祸首。其三,吴王以越国大夫、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的范蠡为大夫。子胥言:范蠡若真心归吴,乃吴之大福,否则,灭吴者必范蠡也。
吴越之间的争斗,最终归结于两个人之间的战争:伍子胥和范蠡。让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着吴、越两国的命运。伍子胥进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伍子胥欲杀勾践而不得,欲杀西施也不成,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隐忍与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差绝后患时,范蠡则不露痕迹地运筹帷幄。一个王者,坐得越高,越顺利之时,听到忠言往往觉得刺耳,何况强硬如伍子胥,要杀夫差的信臣爱妃,在夫差眼中这是位高权重的伍子胥对王权的挑衅。至此君臣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
在伍、范的斗智中,伍子胥逐渐处于下风,直至他将儿子送去齐国,为吴、齐交好,日后联手抗越作准备,这已是保护吴国的下下之策。但夫差把这一切误认为是伍子胥通敌卖国,伍子胥的个人悲剧达到顶峰。他忠于吴王,吴王则赐剑让他自刎,他要保护吴国,却眼睁睁看着吴国走向灭亡。
或许自始至终最敬佩伍子胥的,是他的对手范蠡。伯牙遇子期,那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但是两位能够互相赏识的英雄却是各为其主。范蠡要救这位失败的英雄,坚强如伍子胥,在这一刻流下眼泪,感动于这份知音之情。但是他拒绝了范蠡出手相救的好意,最后自刎于吴王前,嘱咐其子在他死后挖出他的双眼悬于吴门之上,他要看着越过怎样攻破吴国。
伍子胥至死希望吴王夫差醒悟,可惜没能如愿,最后死不瞑目。
感动于这样一个故事,历史的美丽在于那些逝去的人物,那些细微的情节,那些真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