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电影区别于影视剧
微电影最大限度地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矛盾焦点、新生事物无一不是微电影的创作题材;一些在影视剧中无法、难以、或是不便表现的题材,也成为微电影的创作来源。这也是微电影鱼龙混杂的一个原因,中韩微电影节吸引更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优秀的微电影剧本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Ⅱ 微电影剧本的介绍
微电影剧本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动作内容,所采取的各种写作形式,它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即场景描写(Scene)、人物(Character)、对话(Dialogue)和动作描写(Action)。一本优秀的剧本是精彩电影的前提和基础。
Ⅲ 在写作上微电影剧本与电影剧本有什么区别从几方面来评价一个电影剧本的好坏以上两问
关于第一问,单从戏剧文学的角度来说没啥区别吧!但是从电影工业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微电影在解构同样的情节时,应该用尽可能少的景别,并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处理一些耗时、耗力、烧钱的桥段(如,追车、爆炸等)。但如果投资人愿意掏这钱,咱绞尽脑汁替人省就既对不起金主,也对不起观众了。
关于第二问,真难!得从好几个方面说:
1、既定主题或策划的情况下
这是现实中最普遍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编剧,剧本是“定制”产品。也就是说,制作方已经想好了大概要拍个什么样的电影,编剧只要把这个策划变成具体的拍摄方案即可。这时候,考验的是编剧“擦屁股”和“捧臭脚”的能力。一方面,甭管制片方想要把潘金莲整成贞洁烈女,还是想让孙悟空大战奥特曼,你都得给说圆了;另一方面,要让创作要点大放异彩。所谓“创作要点”可能是一位多方合力打造的明星,也可能是“建X N年献礼”,也可能是“最XX的XX”……反正不管是什么,你就一遍遍往上面贴金就对了——做到这些就是好剧本。
2、自由创作
抛开行业规则,就剧本本身而言,评判标准不外乎创意和细节。好创意不等同于标新立异,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思考。举例来:天是蓝的,你写个剧本也说天是蓝的纯属吃饱了撑的,但你要硬说天是红的就成了胡说八道。除非——
天本是蓝的,被鲜血染红了。这就是战争片!
天本是蓝的,被情人的双颊染红了。这就是爱情片!
天本是蓝的,被火烧云染红了。这就是风光片!
地球的天是蓝的,这颗星球的天却是红的。这是科幻片!
天本是蓝的,而蓝色从此改名为红。这就是文艺片!
创意,不仅要“创”,关键是要“创”的有意义。
至于细节,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语言/动作)、解构手法、剧本格式等方面的功底。这些,我才疏学浅,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感觉”!
3、风格化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难以用完全量化和标准化的规则来评判。一个剧本可能创意一般,细节一般,可汇聚在一起就是有种难以言表的感染力,不断激发着导演和演员的创造力。这种剧本也许算不上好的文学作品,却成为伟大电影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些风格鲜明的导演拥有相对稳定的创作团队,于是我们常常听到“御用编剧”这样的封号。对于这种风格化的剧本,片面去评判“好坏”,显然是不妥当的。
Ⅳ 微电影的特点都是怎样的
微单影的特征如下:迷你性“5分钟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难道这不是很神奇吗”;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信息传播率极快的年代,这就造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坐下来慢慢欣赏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在这个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微型电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影视界大腕的专利,而是大众共同的“宠物”,只要拥有简单的摄影设备和处理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做编剧、做导演,只要有兴趣和愿望,每个人都可以做主角、做配音。互动性——美国传播学者沃伦弗曾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商业性: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如3G手机,手机电视等,具有无线移动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其它移动视频接收设备)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专业制作商制作或者委托制作、有专业或业余导演和艺人或草根群众参与、以产生话题为目的、适合广告植入、具有某种连续性和后开发潜力)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Ⅳ 微电影有什么特点
一是微时长放映,一般30秒—300秒;
二是微型制作,投资成本从几万到几十万,准入门槛低,参与者多为草根;
三是微平台播出,大多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视频平台播放,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更高。多媒体网络、3G 无线上网手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给了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Ⅵ 剧本的分类,各自的特点、作用。
分类:
按照 剧本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动画剧本,微电影剧本,微动漫剧本等,小说剧本,相声、小品。
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还有一种剧本主要追求文学性,不以演出为目的,或者不适合演出,动作性不够。被成为"案头剧""书斋剧".欧洲19世纪的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创作过很多这种戏剧形式的诗歌,但只能提供阅读,不适合上演。所以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要懂得舞台和表演,应该在剧本的创作中处理好剧本的文学性和舞台性。因为戏剧演出才是最终目的。没有演出和观众的戏剧谈不上是戏剧。
特点:
一部较长的剧本,往往会由许多不同的段落所组成,而在不同种类的戏剧中,会使用不同的单位区分段落。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在“幕”之下再区分成许多小的“景”(scene)。中国的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 南戏则是以“出”为单位,代表的是演员的出入场顺序,而在明代文人的创造后,将“出”改为较为复杂的“出”。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 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
条式结构
众所周知,传统的戏剧结构是根据主题、人物性格来组织戏剧冲突和安排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段。它是戏剧创作的重要一环,是按照戏剧规律来结构剧本的。由于生活本身是有节奏有规律向前发展的,反映在戏剧冲突上的结构必然形式一条由冲突动作所引起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亦即启承转合的情节链,而且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种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分场上。整个戏就是一场一场的戏组成的,若干场戏组成全剧,而且每一场有一个小高潮,若干个小高潮形成大高潮。 传统的戏剧结构,既然是以戏剧冲突的发展为依据,又少不了冲突对立两个方面贯穿经络的对立人物和一个中心事件。因此,它是纵向发展的,不妨称之为条式结构。
团块结构
团块结构, 顾名思义,它的情节是横向发展的,是同纵向发展的条式结构大相径庭的。它几乎全剧没有明显的大高潮,因为它不是以外部冲突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物意识活动进行结构的。还有一些剧作,全剧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没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更看不到冲突对立到底的人物。有的只是几个生活片断或几组不规则的情节。这些剧作,在场景之间毫无因果依存关系,在结构上显得很不规则,然而它又“形散而神不散”,段落之间却具有十分讲究的必然内在联系。通常都不分场和幕,所以称其为无场次戏剧。这是由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作家的构思所形成的。
团块结构,当前流行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散方式结构。这种戏剧结构类似文学的一种 体裁——散文的结构形式。这类剧作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展开,又自然而然地结束。它不仅强调生活的纪实性,而且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偏重于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它写事写人只选取几个看似零散的侧面,但却能做到“ 形散而神不散”。这类剧作的结构特点之一是场与场之间没有必然的依存关系;特点之二是没有强烈的高潮和结束;特点之三是没有完整的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中心事件;特点之四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时序横向发展,很少用“闪回”,属于时序结构。
2、心理结构。这类剧作的 戏剧结构就是依据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进行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在叙述方式上不同于条式结构,也不同于散文式结构,后二者一般均按时间顺序进行。心理结构则是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过去、当下和未来相互穿插起来进行。所以也叫时间交错式结构。它的特点:其一,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物内在感情的剖析,以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它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没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更谈不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戏剧高潮。甚至连时间顺序也不规则,更多的是人物意识活动。其二,追求叙述上的主观性。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以此进行布局和剪裁。 这种结构之所以不遵循时间顺序,把如今和过去互相穿插起来,并能让观众理解,是依据了这样一条原理:人物心理活动(回忆、联想、梦幻等)是不受 时间、空间约束的。
作用:
本创作归属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在中国,按照 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所谓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的对象已经满足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既可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各省直辖市主管部门备案部门申请登记,数字作品形式的著作权归属也可以通过各各种协会自办的第三方登记中心或有可信第三方支撑的能够证明作品备案存证时间的机构,也可以选择融合和集成各种数字版权技术和权威时间戳 公证处公证邮箱等可信第三方群支撑的支持的 大众版权认证保护平台 进行自主存证和首次发布智能认证,取得作品归属权初步证明,需要时,通过司法鉴定,增强证据的法律效率是核心保障。这种方式很多欧美国家盛行多年。
格式:
每个场景都以这样的格式:
第 N 集
场景1, 地点:( ……)时间:(…… )天气(环境):(……)
该场景内的情节简要说明(200字以内):(……)
角色名字:(可以用粗体也可以用斜体,但要统一): 如下文: -奔翔-
[动作说明] (动作说明需加大括号),如果可以需要突出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在动作说明前如果是角色的动作,则需要在动作说明前将该动作内的主要角色动作置于动作说明之上。
如:-奔翔-
[镜头里出现一双大大的脚。镜头向上仰视,显出主人公大大的形体,身着西服装束,手提着小小的公文包。保持镜头平行后移,以主人公的动作表示他在行走。]
对话:对话格式为:奔翔:对话内容
如需特殊说明,可在对话后用“[ ]”加动作。
其他说明:每一页代表动画片的1分钟,不管这页长与短,到下一分钟全部换页。
注意事项:对话不能书面语言,需要富有幽默,对于剧本,若没有对白也要让观众看明白说什么。
Ⅶ 微电影剧本格式与电影(120分钟)剧本格式有什么区别写作上
没什么区别的,主要区别是微电影剧本需要精简扼要,短短的话能令人印象深刻,并能清晰的的叙述事件的完整性。
其实电影和微电影的剧本格式没有固定的。
Ⅷ 什么是微电影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制作要求
微电影称微型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虽然不乏电影传媒以及其它行业关注,但是营销方法和商业模式依然不甚明朗。
微电影有三微: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
制作要求的话,更偏向于商业化。一般是品牌微电影居多,所以制作的时候注意品牌理念。
Ⅸ 微电影指什么与DV录制的影片有何区别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它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30-60分钟之内的影片。
与DV录制的影片区别在于:微电影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几分钟-30分钟)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7-15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微电影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9)微电影剧本的特点扩展阅读:
微电影的特点:
1、剧本叙事干净利落,语言通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人物性格、腔调、语气为作品表述服务。
2、构思一要完整,二要新颖,三要科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微电影构思精巧、制作精良,才能制作出内容、形式俱佳的微电影,才能为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