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微电影 > 微电影生活在别处

微电影生活在别处

发布时间:2022-08-27 05:59:45

① 关于《生活在别处》

我国读者对于东欧文学也许并不算太陌生。早在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及其同人就对这块与我们相似土壤上的文学尤为关注,并在《小说月报》的《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上作了大量翻译介绍。裴多菲,显克微支,密茨凯维奇,哈谢克,恰佩克这些东欧作家的作品在过去岁月也早巳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良师益友。这里还不算出生在布拉格的现代派文学的两位大师卡夫卡和里尔克,他们尽管属于德语系统,但无疑却是东欧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这片土地培养了他们最初的文学情愫。然而时过境迁,这十年来我们在向世界文学的开放过程中,对当代东欧文学的介绍和研究相对来说却冷落了不少。这里的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一些东欧作家的作品中有着某种我们怯于正视的东西。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便是如此。这不仅在于作者那特殊的经历:他1929年出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参加过捷共,当过工人,爵士音乐者,布拉格高级电影学院的教授,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他的作品遭到禁止,遂于1975年移居法国;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作品表现了直面真实人生的勇气和良知,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人的本性和处境的深刻思考。昆德拉的另外两部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已经在国内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他的又一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使他于1973年首次获得一项重要的外国文学奖——法国梅迪西斯奖。诚然,获奖本身从来不是街量作品艺术高下的标准,但却无疑是一个作家文学影响和名声的标志。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 《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

② 这部影片叫什么

微电影:远离我所欲 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2009)

导演:Dominic Leclerc

编剧:Dominic Leclerc
主演:Naveed Choudhry/艾略特·提特恩索
类型:剧情/短片/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9年
片长:13分37秒

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OTA1MzY0.html

③ 毛骗第一季的蓝晓乐是谁演的

演员 车路平,还客串了《有情有趣》《那些特立独行的猪》《屌丝歪传》,微电影《出轨》等,《生活在别处》栏目主持人。

④ 跪求 生活在别处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分享链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qGgKXgMhLj6AE1AFrRkyJA

提取码:2a3m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关简介:《生活在别处》是FrédéricChoffat导演,SandraAmodio、VincentBonillo、DorianRossel主演的喜剧电影,2006年上映。影片讲述在日内瓦火车站,一个将要去马赛举行讲座的女人。

⑤ ”生活在别处”是什么意思

昆德拉在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引用了这句兰波的诗,是为了说明当时捷克青年的一种过度理想主义的普遍心态。

“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当时的捷克青年由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渴望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别处才能找到。

米兰昆德拉对这种倾向是不赞成甚至批判的。他的小说里使用的是反讽的手法。

(5)微电影生活在别处扩展阅读:

《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

《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不同国度的诗人以及其他捷克诗人的激情与幻想的描述。在小说的某些章节,作家往往置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于不顾,停顿下来插叙其他事件,或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米兰·昆德拉通过《生活在别处》这部作品研究人性的崇高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揭示它可能导致的悲剧。

生活在别处 网络

⑥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易懂的读后感

对于每个人来讲
自己的此处便是他人的别处
是他人憧憬向往的地方
在他人的眼里
你的此处很美
但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
或根本不懂得去珍惜
但当别处成为此处时
我们又会渐渐失去当初的感觉
继而厌倦
又想寻找新的别处
永不满足……
于是
我们很累
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仅此而已。

⑦ 谁能告诉我<生活在别处>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 《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⑧ 《生活在别处》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生活在别处》([捷克] 米兰·昆德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nlvuKZ2rQibynVw187T9-w

提取码:jh00

书名:生活在别处

作者:[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袁筱一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6

页数:425

内容简介: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⑨ 《生活在别处》是谁的作品

生存在这里,生活在别处
19世纪, 法国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学生把这句话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
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把它作为小说的名字
之后,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时代,谁没有对荣誉的渴望?谁没有对家庭的反抗?谁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举目四望,我们周围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色彩,毫无光亮。正是为了逃脱这一恼人的生存现实,人们才赋予自己激情和想象。

兰波(1854-1891),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从16岁(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长10岁的诗人魏尔兰关系亲密,但后来发生冲突,魏尔兰甚至开枪打伤了兰波。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灵光集》。
----------------------------

生活在别处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这本诗歌集里,除了狄金森,还对另外两位诗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并不喜欢他们的诗,只是对他们的故事有些感触。
这两位诗人,分别是法国象征派诗人三剑客中的两位,魏尔伦和兰波。
魏尔伦很早就出版了诗集,尤其是当他遇到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玛蒂尔德时,他写了很多热情的情诗,充满对温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并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他的命运,在遇到兰波后开始改变。
兰波是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少年,母亲遇人不淑,被抛弃后带着孩子独自生活,同时把不幸转嫁到孩子身上,常严厉的惩罚孩子,然而他也是个天才的少年,15岁时就写出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元音》和《醉舟》。十五六岁的他孤身来到巴黎向魏尔伦请教,年长他10岁的魏尔伦对他的才华也非常欣赏,悉心指导他,在生活上热心帮助他,渐渐竟对兰波产生强烈的感情。
之后他们的行为就比较骇世惊俗了。他们常在一起,情不自胜时,干脆在大街上拥抱,引得路人侧目,最后魏尔伦抛弃了家庭,偕兰波出走,在英国和比利时共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我想同性恋之间的感情,也应该和异性恋一样吧,不过他们爱恋的对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尔伦和兰波的感情显然是不对等的,在英国,为了维持生活,魏尔伦到处找工作,生活艰苦,他是真的喜欢兰波,乐于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热恋中的人一样,而兰波,只不过是个少年,接受这一切显然很被动,两年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向魏尔伦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尔伦情绪失控下举枪打伤了兰波,并为此入狱两年。
就在这一年,19岁的兰波放下了诗笔,就此永别诗坛。我想,才华和诗歌带给少年的他痛苦远多过声名。
他们就此散场,以后两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两年的监狱生活,使魏尔伦的思想和感情都产生了变化,他在狱中接受了天主教,对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颓废和虔诚忏悔之间,他的诗歌语句飘忽不定。出狱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没有终止诗歌创作而且成绩显著,在他年过半百时被当选为法国的诗人之王,但声名显然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于事无补。
兰波是个很容易厌倦既有状态的人,这从他20岁以后从事的职业和到过的地方就能看出,他离开法国,到南欧,北欧、亚洲、非洲,他当过兵,作过监工、翻译,最后在非洲经商,非常富有,37岁时因病去世。
看过他们的结局,也许应该同情的是魏尔伦,爱人并没有错,为爱人付出一切换来牢狱和潦倒,魏尔伦让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却失去一切,同时也失去理智的怨妇。但是我却同情不起来,兰波首先还只是一个少年,热心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还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围内,另外兰波是一个这样的人,他追求的是辽阔的生命,想要成为无定形的,也无法被人定义的兰波。“我愿意成为任何人”,这是他生命和艺术之舟追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漂浮在大海之上并随急流游荡的,永远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尔伦在一起,但却会很快厌倦在一起后固有的生活。魏尔伦喜欢上这样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欢上浪子一样,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别处”,兰波在诗中这么说,这句诗后来被米兰 昆德拉用来做小说题目,广为流传。

阅读全文

与微电影生活在别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