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奔跑的鸭蛋》观后感。怎么写!!!!!!!!急!!!!!!!!!!!!!!
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微电影《奔跑的鸭蛋》以此为背景,讲述留守儿童小杉考试故意得“鸭蛋”希望在外打工的妈妈能回来看望自己的故事。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奔跑的鸭蛋》画里画外充满着浓浓的“盼妈妈回家”的氛围。以新颖的角度作为故事切入点,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碰撞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此前北京举行的“中国梦”原创系列微电影赏析会上,以嘉宾身份亮相的导演孙周表示,微电影表现形式上虽趋同于电影,因为时间短,无法做到足够的铺垫,所以更应该做到精简,找到引爆点,以更先锋的表达方式直奔主题,显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奔跑的鸭蛋》相当出色,立意传达准确、叙事角度新颖、导演对故事节奏把握的很好,时间虽短,情感释放的层次张弛有度,是难得的微电影精品之作。
感情真挚感人 《奔跑的鸭蛋》引发共鸣
微电影《奔跑的鸭蛋》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出品、北京风华年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导演大梁执导、演员蔡鸿翔和杨砚铎“老少搭档”主演。导演大梁表示,在农村留守人群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他们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这些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更无法用正确的方法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诉求,对亲情的渴望在现实当中却变成了一种奢望。
影片中,小杉一向成绩都很好,但同班一位经常考零分得“鸭蛋”的差生,他的妈妈却为此从打工的城市来看望他。受此启发,成绩一向很好的小杉也开始故意得“鸭蛋”,盼望着妈妈能回来一趟,哪怕是回来打自己的手掌。天真的小杉奔向了另一个“寻找妈妈”的方向,此时奔跑的不再是一个孤单的身影,而是一颗失去方向的童心。《奔跑的鸭蛋》引发了网友强烈的共鸣,而这种共鸣不单单是为小杉考“鸭蛋”盼妈妈回家天真举动的心酸,而是触发大家内心的思考和反思。除了生活之外,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在内,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奔跑的鸭蛋》新颖的叙事角度以及真挚情感的喷发,才是一部品质精良微电影更有价值的存在意义。
② 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史怎样分析其主题和主线
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的历史,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主线共有四条: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2)中国近现代史微电影立意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顺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放在这里希望大虾们多多指点~谢谢!
④ 有哪些适合大学生拍微电影的中国近代史的题材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
⑤ 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500字作文 求解答
写作思路:把自己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看法写下来,写作的时候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
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
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⑥ 近现代史读后感,论文形式,1500字左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 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 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⑦ 喜剧片的立意思想内涵
以下内容均摘自网络《喜剧片》条目:
喜剧片指以笑激发观众爱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义的笑声,鞭笞社会上一切丑恶落后现象,歌颂现实生活中美好进步事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启示和教育,以及得到愉悦的心情。多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歌颂性喜剧和讽刺性喜剧,如《假凤虚凰》、《今天我休息》、《小鬼当家》、台湾影片《稻草人》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等。以及内地的《私人定制》《举起手来》等等。
喜剧片亦被称作为“疯颠喜剧”或“爱情喜剧”。由弗兰克·卡普拉拍摄的《一夜风流》(1934年),是这一时期这类影片的最初范本。影片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工业大亨的女儿(克劳迪·考尔伯饰)一个是玩世不恭的新闻记者(克拉克·盖宝饰)。两个人在经济萧条时期,一起经历了一次横跨大陆的长途旅行。由于他们之间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使得他们在不得已同宿于一间农舍时,在两床之间桂起了一张具有象征意义的毛毯。然而,当他们的差别在不断发生着的矛盾中逐渐崩溃的时候,那张毛毯也最终瘫塌了。两个不同经济、文化环境的代表,在影片最后的高潮中大团圆。这种喜剧往往具有一 个不确定的虚构的空间,作为叙事空间在起作用。其中突出表现的是那种特有的美国人的求爱方式,剧情和人物开始以对抗性的叙事布局出现,将滑稽戏和社会讽刺 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主题的效果的目的。
这类作品更多关心的是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萨杜尔曾注意到《一夜风流》确立了一种新的风格,它的主题已成为30年代的上百部爱情喜剧片的样板”。的确,在《一夜风流》之后,出现了大量的这类影片,如:乔治。库克的《假日》(1938年)、《费城的故事》(1940年);霍华德.霍克斯的《抚养婴儿》 (1938年)、《他的姑娘星期五》(1940年)等等。托马斯·沙兹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中曾指出:虽然他们的喜剧各有不同“卡普拉的是疯疯颠颠的喜剧,库克的是爱情喜剧,而霍克斯的是疯狂的喜剧——但是所有这些影片对人物性格、社会态度和叙事格局的处理都是公式化的描写,这成为 一种明显的类型”。这种类型虽然缺少相类似的图像符号——场景、服装和确定的空间,但他们仍旧有自己“最基本的成规化要素:在任何社会情境中的那对喜剧人物。”
喜剧片是电影中充满智慧和活力,永远受到观众喜爱的片种。喜剧表演又是最需要演员的气质和敏感,是最难于把握的表演技巧。大家都知道,让人开怀大笑比让人哭要难得多;让人在笑声中感到机智和深沉,苦涩和辛酸就更难。翻开电影史的目录,在查利,卓别林,麦克,塞纳特,勃斯特,基顿这些喜剧天才之后,优秀的喜剧片太少了,中国电影的一大缺陷就是缺少幽默感和高品位的喜剧影片。 喜剧片可以更细地划分为:喜剧、轻喜剧、悲喜剧和正剧中的幽默成分。我们对喜剧的研究是很不够的,我们只能把有关喜剧的论述简要概括地做些介绍:
喜剧的本质
喜剧艺术是通过笑来起作用的。笑主要是表达喜悦和满意的情感。然而笑的性质也是最为多种多样的,笑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抑郁的、含泪的。笑可以是善意的或愤怒的,聪明的或愚蠢的,勉强的或诚恳的,骄傲的或谄媚的,鄙夷的或惊慌的,侮辱性的或赞许性的,横蛮的或胆怯的,友好的或敌对的,讥讽的或淳朴的,尖酸的或天真的,温存的或粗暴的,意味深长的或莫名其妙的,无耻的或羞涩的。这份清单还可以一而再地扩大下去:快乐的笑、悲惨的笑、神经质的笑、歇斯底里的笑、情欲的笑、兽性的笑;还有凄凉的笑、寂寞的笑…… 笑的声调也是不计其数的,在唇边依稀掠过或者在眼角倏然闪过的微笑,直到震耳欲聋的、流泪、捧腹、痉挛同时发生的哈哈大笑。 在笑中所表示的和因笑而产生的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各式各样的。讥笑、嘲弄、奚落、开玩笑、取笑、相对而笑、互相嘲笑。
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人跟人在一起笑。笑是有感染性的。笑会因为笑的人数增多而加强。 那么,是什么引起笑声,使人发笑的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可笑的东西,是并不招致痛苦和危害的某种丑怪的东西。”西塞罗的《论演讲家》中说:“:可笑的东西总合有某种丑的,畸形的东西在内。” ’车尔尼雪夫斯基:“丑便是喜剧性东西的起点和本质。” 另外的说法是:笑多半是由不协调引起的。“只有不具危险性的,即不导至痛苦的不协调才能引人发笑”。“捷克的波德斯卡尔斯基说:喜剧借助愚蠢来表现理智”。 德国的斯提登?杜多夫说:“发现缺点,这是笑的根源,也是喜剧性的根源。” “如果被描写的人物身上的缺点也正是当时社会缺点的话,对这二者的嘲笑便得到了统一,这时喜剧便也达到了美的程度。这种笑是最深刻、最持久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会笑出来”。
“写一出喜剧,意味着举行一次审判,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社会情况,而笑是最后的和最高的审判。” 西德的思斯特?伊洛思说:“喜剧性的基础是一种由于结局与假设正好相反而产生的对比效果。产生这种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事件抱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亚里士多德还说过:“可笑的东西产生于无害的悖理现”。 看来,用一个简括的定义来包罗极其多样的具体的喜剧性现像是十分困难的。 另外,喜剧和幽默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们永远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性和现代性。因为幽默是一种社会范畴,包含着对该社会和该时代断面的活动家们所固有的恶习、弊病和反常现像的暗示,嘲讽和辛辣揭露。现代讽刺作家只需要提一笔就能明白的东西,对另一代人说来都是不明不白的,它们往往需要注释。而不能在刹那间引起反应的幽默是没有生命的。(如:1992年3月25日《文摘周报》上的一则“生活笑话”:“先生,不瞒你说,我是跑单帮的生意人,哪里看得懂洋文书!我身上带着很多钱,现在路上社会治安情况不佳,所以我装出知识分子的样子。现在,人人知道知识分子是穷的,没有油水可捞 我带了一本洋文书,就是为了图得一个一路平安罢了。”
喜剧的技巧
“人本身是造成喜剧性的主体。因此,在电影里,人的表演是造成喜剧效果的重要的、最常用的手段。” “首创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一个笑话(笑料)很少能第二次使人发笑。” “基顿的独到之处,是他的表演艺术寓严肃于滑稽之中,他坚信幽默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他说:“我在幼年时便明白,只要我一笑,观众就不笑了。”--汤?达迪斯。卓别林:“再没有比表演过火更能立即扼杀笑声的了。”“节制是句至理名言。” “能用一件事引起哄堂大笑,要比用两件事好得多。”
⑧ 求一微电影剧本,主题中国近代史 或者求详细的中国近代史1500字左右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8-12-23 11:25《“回眸”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