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结局是什么
开放式的结局,可以认为主角死了,也可以认为他没有死。对主人公的个人偏见已不复存在。如果女主人认为他是盲人,想放他走,她怎么能拿着枪站在他后面呢?电影开头的砰砰声应该是扣动扳机的声音。
所以结局应该是女主人检查主要人物的衣服,找到笔记本,知道自己是伪装的瞎子,为了不被报道,所以杀了人。
(1)调琴师微电影影评细节扩展阅读
《调音师》是由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语惊悚片。于2011年上映。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⑵ 真实结局,都不一定能猜对,《调音师》你看懂了吗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部评分高达8.3分的高分深度好片,《调音师》这部电影是真的赞,我甚至看了很多遍,不是说没有看懂,是因为这部电影太经典了,甚至只要你一提到有哪些经典反转高分电影的时候,我一定第一时间想到《调音师》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就看懂了,既然提到了这部电影,就说说的我的心得吧。
⑶ 如何评价印度悬疑电影《调音师》(AndhaDhun)
调音师这部电影最享受的就是有好的配乐,没想到一部犯罪悬疑片,我竟然被它的配乐迷的不要,歌舞和配乐是它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卖点和看点。而《调音师》这部印度电影,虽然它与以往的印度歌舞片有些不同,但是我对这片子的配乐很是满意,影片的插曲也颠覆了我对印度歌曲的印象。
⑷ 请问法国微电影《盲人调音师》 是有什么寓意么让人想的是什么有点不懂。
结局不重要。。
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优质短片。一遍浏览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
⑸ 《调音师》结局剧情大解析是什么
首先,《调音师》这部电影有两部,个人倾向你说的是印度导演的版本。
至于结局是什么?其实本片是个开放性的结局,但通过观察也可以得到很多线索。
说剧情之前必须知道两个事实。
一、阿卡什最后到底瞎了没有?
答案是没有,因为通过片尾两个细节,细节一是别人问他这是否是你的拐杖,阿卡什没有犹豫甚至没有触摸就说是自己的,细节二是在路上用拐杖打走了易拉罐。
二、阿卡什最后告诉女朋友的结局是否是真的?
答案是他在撒谎,细节一是黑心医生在和阿卡什开车明显经过了一颗状如肝脏的大树,而在阿卡什的谎言里故事却在这棵树之前发生了,细节二是无法解释阿卡什如何回复视力的,明显是他移植了别人的视网膜。
个人也翻阅了一定的资料查了真正的结局是什么?可以说众说纷纭,但结合自己的看法和导演对本片表达的意义和目的对剧情认为如下:
首先,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导演的用意在于反映印度社会当下的人性罪恶,也就是印度人太坏了,社会风气很差,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个人倾向导演刻意用一个瞎子的视角,一步一步接触社会,明白很多人即使犯罪还能逍遥法外。
基于以上这个猜测我认为的剧情是这样的:
主角阿卡什职业是一名调音师,因为想创造更好的音乐作品,自己选择装瞎,也就是丧失听力,获得专注力,梦想是攒够十万元去伦敦。
因为被女主撞了,认识了女主,被推荐到女主老爸的门店当起了钢琴手,进而认识了演员普拉默,普拉默很富裕,有个年轻的老婆叫西米,于是普拉默邀请阿卡什到他家去演奏,时间定在结婚纪念日。
深爱老婆的普拉默决定给妻子惊喜,于是在结婚纪念日的前一晚,对妻子说明天要出差,妻子就在结婚纪恋日的当天把情妇警察叫来打扑克,结果遇到回家的普拉默,生气的普拉默拿起警察的枪支,由于枪支走火,普拉默死在家中。
阿卡什如约到了普拉默家中,见证人就是邻居老太太,发现普拉默死亡,并猜到是妻子和警察做的,由于是装瞎,并且是完全看不见,阿卡什离开了凶案现场,犹豫要不要报警,却到了警局才知道情妇就是警察。
通过各种方法,警察和妻子西米先后测试了阿卡什是否是盲人,最终了解阿卡什是装瞎,决定杀死阿卡什,结果是西米搞瞎了阿卡什的眼睛,警察将阿卡什无路可退。
无路可退的阿卡什被黑心医生、彩票婆和他老公遇到,并安置他在黑心医生的医院,目的是取走阿卡什的肾脏卖给酋长,从而获得利润,但最终被阿卡什知晓,并利用他们想发财的梦想,也就是利用自己知道普拉默死亡真相,敲诈西米和警察。
但坏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所以,西米、警察、彩票婆和他老公4人在敲诈和被敲诈的过程中彩票婆老公死了、警察被困在电梯里。
西米和阿卡什被黑心医生带上了车,原因是黑心医生表面是说西米的血型和酋长女儿的血型一样,可以做个大买卖,事成后和阿卡什分掉这笔钱,但事实上阿卡什并不相信黑心医生,因为他在车上直接给出了疑问,没准自己也会被杀死,因为阿卡什的器官至少也可以卖钱。
结局剧情解释:在去酋长的路上其实很顺利,西米并没有苏醒,医生和阿卡什杀死了西米,并且拿到酋长的钱财,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阿卡什有钱移植眼角膜和去伦敦,至于很多人说医生也死了,个人认为没有,因为导演需要让医生活下来,因为医生其实才是最坏的人,其他人杀人顶多是意外或者偶然,但医生是长期做器官买卖的,无论是电影的开头还是台词、还有那颗状如肝脏的树木,都在表达器官对人来说就是生命,所以,可以认为导演故意让医生活着,也就是最坏的家伙活着,表达印度的社会风气很差、买卖器官的人很多都在逍遥法外。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另外补充一点就是剧中的兔子其实就是指阿卡什自己,也就是常说的幸运兔,不是每个人都能想阿卡什这么幸运,所以阿卡什也明白这一点,拐杖的把手就是一个兔子。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不错,值得一看。
⑹ 如何评价调琴师值得一看麽
《调音师》是2018年的印度电影,于2019年在中国上映,讲述了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演奏者意外目击杀人现场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该片在宣传期间的主打卖点是超过50次的反转,但是这些反转仅仅是锦上添花,故事本身就是值得一看并且深思的。下面讲一下这部电影的看点。
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再过多剧透的话就会影响观影体验。我希望你能去好好看这部电影,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
⑺ 印度电影《调音师》是一部评分很高的剧,剧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2010年那部令人赞叹的法国短片《调音师》吧!
这部短片只有14分钟,却讲述了一个悬念丛生、极具创意的惊悚故事。
这样的开局看来平淡,却埋下了很多伏笔,你一定要仔细看!
某日,阿卡什在一家餐厅弹奏表演,恰逢普拉莫德也在那里用餐,普拉莫德对阿卡什的表演印象深刻,尤其当阿卡什刻意恭维普拉莫德的声音很像曾经的一名大明星时,他更是异常喜悦。
没过几天,普拉莫德便邀请阿卡什来家中弹奏,庆祝他与西米的结婚纪念日,阿卡什欣然应邀。
随后的一幕,就与原版《调音师》中一模一样,阿卡什如约前往,但是西米却不愿招待他,说普拉莫德不在家,阿卡什坚持要进门弹奏,并表示普拉莫德在不在家都没关系。
如此争执,叨扰到了隔壁的老奶奶,她开门张望了一番,西米为了免除麻烦,只得将阿卡什迎进门。
哎呀,太多了,时间有限,下回再来分解。
⑻ 只有不到14分钟的法国短片《调音师》,具有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调音师》是一部短短不到14分钟的法国短片,由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电影内容短小精悍,十分抓人眼球,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精彩。讲述的是一个失意钢琴家,为了生存装成盲人为客户调琴,并以此获得了盲人才拥有的特权,而最终他也正因此而陷入死亡困境的故事。
正如卢卡契《叙述与描写》文中所说:事物只有通过他们对于人的命运关系,才能获得诗的生命。《调音师》中的每个画面的生成有具有十分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导演通过大量的画面留白与剧情留白将审美意象的艺术载体特定化,产生的联想使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具体物象都有了出现的不可缺的意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看完这部影片,我内心震撼而忘怀其中,思考人物的命运。
⑼ 《调音师》结局剧情大解析在哪里
《调音师》剧情分析
除了纪实故事、纪录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之外——它们有或多或少的情节/信息是事实性的,一般的电影和小说,我们知道情节都纯属虚构,或者说,我们都知道是导演、编剧、作者等编的。
好的故事尽量追求合理性,自恰,剧情不矛盾,这样的好故事,我们当做都是真的看也是可以的。一个故事里的情节,我们很少会去纠结哪些情节是谁陈述的,默认它们都是统一的陈述人,真假也是统一的。
《调音师》一开始看,虽然看的过程觉得剧情转折很多,主角智商一直不在线外,没有觉得烧脑的地方,直到电影末尾,女主苏菲在伦敦看到了男主阿卡什,发现他唱着抒情的歌曲,眼睛瞎的。阿卡什请苏菲喝了咖啡,跟他讲述了一路发生的故事。
而当苏菲离去,阿卡什在大街上表现出了自己是装瞎。这表明,电影里的情节,有一部分可能是假的,那我们就需要知道情节是怎么拼接起来的,谁提供的信息,谁是陈述者,谁在哪些情节说谎了。
当然,我们无意追求具体的细节是否合理,而是分析电影中,哪些重要的情节,是可以认为偏“真实”,哪些偏“真实性难以确定,可能是谎言”。
这里说的真假,指的是,如果故事是完全基于现实的调查,根据调查进行的信息还原,哪些情节可能偏真实,哪些是真假不定,甚至可能偏谎言。我们基于电影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故事的最后,男主阿卡什与女主苏菲相遇时,已经是主要情节发生的两年后,男主说是通过朋友的帮忙,去的伦敦,此时男主装瞎,继续当钢琴师。
(问题:这两年发生了什么;主角什么时候去的伦敦;仅仅是因为发生了太多事,才不愿再面对女主那个地方?女主为什么恰好出现在了伦敦?男主和女主后续复合可能性大么?男主为何还要装瞎,其眼睛又怎么好的?……)
男主一开始装瞎——眼瞎的事被报纸刊登过,是为了寻找灵感,也为了装残疾人,获取月租便宜的房子,省钱去伦敦学与搞音乐。
男主与女主相遇后,在装瞎方面明目张胆得多,但演技也已经不错了,不带装作眼瞎的膜片,也能短暂糊弄一下别人,大多时候靠墨镜和表演来掩饰。
当男主在女主苏菲老爸店里收入已经很不错时,以及跟女主滚床单后,男主依然没有任何想透露自己眼睛正常的意 思。而根据电影诉说,男主直到目睹两起杀人案后,才打算跟女主透露一些内情(也许包括自己不是眼瞎)。
因此,男主穷,没有什么亲朋好友,热爱音乐,不诚实,也并不特别看重女友。当然,以上及以下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不够全面,还需回看电影才能完成仔细分析,目前我只看过一遍,只知晓主要情节。
最后男主和女主后续复合可能性大么?男主最后依然选择装瞎,而男主两年都不去找女主,女主也知道他以前装过瞎的事,复合的可能性极低,关系是否能好起来都是个大大的疑问。
不打算符合,又是装瞎,又是逃避事件发生城市,当年真正发生了什么就值得考究了,男主说谎的可能性就高了,而为何说谎也可以分析一下。眼睛怎么好的?需要大量金钱,而没有合法的快速渠道。
男主最后对女主隐瞒了装瞎的事,且跟女主说起两年前的系列事件时,事件的末尾如下:医生发现演员夫人的血型与非洲某酋长的重病女儿血型一样,可通过卖肾脏给酋长,获取重金回报。
因此医生在男主这没有明显利益诉求,且男主陈述自己从演员夫人手下救过医生,所以医生说给男主分一笔钱,可以用于治疗其由演员夫人导致的眼瞎;在人烟稀少的一条路上,医生载着女主和演员夫人要去与酋长的人会面,
男主非常不想演员夫人被取走肾脏,极力劝说医生,而演员夫人在后备箱里要醒了——麻药失效,医生下车要去给她再次注射麻药;
演员夫人反杀医生(电影明显暗示医生应当死了,因为演员夫人开车走了);演员夫人让男主下车(开始似乎想要放过男主)。
开车想将其撞死,结果猎人打死了男主附近的一只兔子,兔子撞到车上,演员夫人车没开好,翻车爆炸。根据男主的这个说法,主要情节完结后,医生死于演员夫人,演员夫人死于车爆炸,主要事件结束时,男主是瞎的。
根据电影的讲述,反派警察(似乎是个局长)在没电的荒废的大楼电梯里,生死未卜(没人及时发现可能死了),便车司机挂了,其老妈活着。那么重要的当事人,男主,便车司机老妈是确定活着的,反派警察生死未卜,死亡可能性不小。
假设,电影都是基于当事人陈述和现场调查等现实信息还原拍摄的。现实场景信息是最重要的,是不会说谎的(当然,现场某些信息可能会被故意伪造),当事人的陈述是重要参考,但需要辨别是否说谎,以及为何说谎。
说谎的基本原则:不能与听者能较容易获取的信息或听者已知的信息冲突,尤其当听者并非一个听完就不会说出去的、以及与所说故事关系不大的人。
男主给女主等人说系列事件的信息时,是应当遵守上述原则的,因为女主与事件的相关性不小。当然,有可能男主胡说八道,瞎编,根本不讲究陈述的信息与他人获取的较为真实的信息的相容性,而是随便忽悠女主,
因为女主可能也不会细查,也不会说给什么警方和媒体,或者即使被警方和媒体知道了,反正人在国外,也不会怎么样。但即使这样,主角至少得判断女主知道什么信息,不和它们冲突。
男主陈述的主要情节最后的那段,医生的死,爆炸的车,兔子的尸体,都是可以被发现的,可以证实的,猎人也是证人;
电影对这段的描述是上帝视角,细节太丰富了,当然,所有这些详细信息,主角、猎人,后续到达现场的调查人员,可以提供,女主也可以去调查,去看是否真假。
如果男主说的故事,细节这么丰富,那是不可能假的了,那么两年内眼睛咋好的呢,也就难以解释了,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主角这么穷,电影里,找不到谁愿意以及能够给他提供手术的钱。
所以,男主说的事情肯定没有这么丰富,这是开了上帝视角。主角必须从这一系列事情中获取了重大金钱收入,才能解释眼睛怎么好的,也可以解释为何他不愿意回到女主所在地——也是系列事件的发生地。
既然电影提供的系列事件末尾情节太丰富了,细节不可信。那么,可以假设,那时信息不发达,国内警方调查取证等也落后,媒体公布的信息极为有限,公众人物对于这一系列事件知道的信息太少了,主角所言的医生和演员夫人死亡地点发生的事情。
如果部分是真的,包括女主在内的大部分民众很少知道甚至基本不知;另外,包括女主在内的大部分民众,对于系列事件的末尾情况,基本不知,比如医生和演员夫人死了还是下落不明。
上述假设,成立之下,故事才能讲得通。我们再次归纳一下:包括女主在内的大部分民众,不知道医生和演员夫人死活,也不知道男主在与演员夫人都被捆住,并被困在一间屋里之后,发生了什么。
那么,包括女主在内的大部分民众,能知道什么信息呢?女主知道的信息不少,更关键的,便车司机老妈知道的信息不少。反派警察知道的事也挺多,但可能死了,这需要分是否死亡来讨论。
便车司机老妈是不会说谎的,最亲的儿子死了,也从反派警察那里收了不少钱,反派警察也可能挂了,基本没有说谎的理由,反倒有揭露事件真相,甚至弄死反派警察的动机(当然,回去弄死警察,对于这个角色,有点超乎想象了)。
便车司机老妈会向警察提供大量真实信息——这样的假设是合理的,由于男主跟便车司机-司机老妈-医生三人组说了不少事,也在一起谋划了绑架演员夫人并制造其自杀假象。司机老妈还直接参与一系列事情到反派警察开枪打死她的儿子。
因此,司机老妈能提供并证明很多关键信息:男主以前不瞎,他亲眼目睹了两起死亡现场,警察和演员夫人有一腿,他们杀死了演员(不管是否故意),杀死了演员邻居,弄瞎了男主。
并试图杀害男主,医生干着非法贩卖甚至取人器官的勾当,三人组意图对男主加害过,且将男主和演员夫人捆住,关在同一间屋里。
既然便车司机老妈可以佐证这么多重要信息(电影讲述的,不排除某些是男主给女主讲述的),以及偏向于不说谎,那么我们可认为上述信息的真实度非常高。
最关键的不知道的信息是,男主、演员夫人捆在一起同一间屋里之后发生的所有事。前面我们讲到,唯一确认的一点是,男主从后续这些事中,获取了巨大金钱利益,不能为人所知。
另外,可以确认的是,包括女主在内、媒体、警察等在内的民众,不知道演员夫人和医生的下落,也不知道男主的后续情况。
我们来分析男主怎么样能获取这么多钱。第一种可能,像医生提议的,演员夫人肾脏卖给了酋长,甚至眼角膜移植给了男主(这就很坏了,倾向于认为没这么坏,眼角膜无需血型匹配,好找,有钱还是不难治),然后下落和生死不明,男主给女主说的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第二种可能,由于演员还是有不少钱的,且电影透露其进军房地产,拿出给男主治眼睛的钱还是有的,医生被反杀后,演员夫人与男主谈和,一个给钱,一个保密。
第一种可能性中,细节可以再确认详细一些:主要支配者是医生,因为男主瞎的,医生拿了钱,分了不少给男主。
那么,男主从医生手里救了医生(感恩分钱,封口的同时,也绑在一条船上)——(只能是男主诉说了,没有其他当事人)的这个情节,可信度很高,而演员夫人在与男主捆在同一间屋里后,两人如何挣脱,演员夫人意图杀害男主等情节的可信度也挺高。
而演员夫人多次如此对待男主,男主后面不顾其死活,让医生卖她的肾脏的可能性也挺高,能够反过来佐证第一种可能性的合理性。第一种可能性是比较容易想到的,也是符合情节发展的,无明显矛盾。
第二种可能性中,脑补详细情节如下:演员夫人反杀医生且听到男主力劝医生放过她之后,幡然醒悟,洗心革面,跟男主谈好,回去给男主钱,然后自己消失于人海,男主也不揭发她。
这种可能性与电影讲述的男主幼稚胆小,相信演员夫人尚存善良,不会加害于自己,并一直不告发演员夫人,以及与她的各种独处场景的谈话和情节的描述相吻合,一致性很高。
比如无数跟演员夫人说的天真的话,放他去伦敦,不告发,被弄瞎后,治好他,不告发,等等都很吻合。但演员夫人幡然醒悟这点,与男主讲的演员夫人如何不断欺骗自己,加害自己,以及加害其他人等。
如此蛇蝎心肠,最后给钱治男主,相信他不会说出去,这反差太大了。
且如果男主那么弱小幼稚胆小,容易摆弄,又如何能够在两次谋杀现场糊弄过去,在警察想弄死自己时挣脱逃跑,经过这么多曲折活下来呢,且依旧保持幼稚胆小本色,帮助演员夫人逃脱法律制裁,这难以置信。
综上,第一种可能性比第二种高得多,比较合理。
把这个解决之后,我们往前看,将这种可能性当做真相,与其他剧情放在一起,看整体的合理性。
电影有提到过,男主快要去伦敦了,也即钱凑够了,这可以解释他为何不跟女主透露自己装瞎,以及为何不坚决告发演员夫人,既然将要去伦敦谋求发展了,何必跟女主纠缠不清呢,又何必摊上谋杀这些事呢。
当男主去告发时,发现演员夫人偷情对象是警局高官(可能是局长),这时,继续爆料此事,带给自己的麻烦较大,一是要透露自己装瞎的事,大大影响声誉且可能被追讨金钱,影响去伦敦;二是可能招来人身威胁——这点其实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很好地规避。
男主对女主也根本不够重视,虽然电影渲染很多,但是一直地隐瞒眼瞎,一直不和女主透露和商量告发的事,到最后还欺骗女主,等等,说明女主虽然在男主心中有一定地位,但分量比音乐事业,自己的核心利益明显更轻。
因此,目睹第一场谋杀,由于胆小怕事(尤其经过反派警察的近距离死亡威慑),更多的,由于顾及自己的利益,男主最终不高发,具有不错的合理性。
那么,目睹第二场谋杀后,男主的举动,太傻太天真了,还装作瞎子以为能逃过一命,而非赶紧在公开场合告发,或者采取其它安全方式告发;不停跟演员夫人谈和,说自己不告发,不想摊事,请求放过他。
尤其还轻而易举吃下演员夫人送的吃的。当然,稍微合理的一点是,他终于想和女主诉说并商量这个事情了。另外,男主瞎了之后,表现出的智商也是捉急,与女主谈话说了一些没用的,待着苦恼、悲哀、无助,然后等着人来杀他。
眼瞎也可以举报呀,也可以告发呀,反派警察等都知道的操作,他一点不知道,当然,演员夫人居然也不知道,还没跟情夫商量就弄瞎了,理由是电话不通。这里我是在扣细节了,刚开始看,细节注意多,觉得很多地方真是蠢。
当然,要扣细节的话,反派警察在大楼,直接跑到最上面,枪击便车司机,咋就能知道人在具体哪层呢,司机留学这么多,他老妈一个人怎么运走。
很多细节还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过,人物的塑造和剧情还是挺丰满挺融洽的,比如演员夫人在电影前头,演戏演得她老公一愣一愣,不知真假,跟后面她的善于欺骗和各种表演相一致。整体上,电影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