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哪个瞬间戳中了你的泪点
一、够真诚结语:其实,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早就厌倦了技巧运用的那套把戏,电影不需要刻意制造太曲折的剧情,不需要浮夸或华丽的表演,只需“好看”就行,没必要耍太多的“花枪”。就像《你好,李焕英》一样,只老老实实把一腔真诚拿出来,让看的人笑是发自内心,哭是真情流露,就是好电影。
『贰』 童年趣事散文满分1500
童年,是美好的。成年以后,我常常回忆童年。那是一个小火车站,当时不过一百多户人家。道东是镇上的居民,道两边便是草塘和湿地。火车站往北没有一户人家,远远的草塘中不时在夜间传来狼的嚎叫,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
童年,是幸福的。无论是干活、读书,都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无论是小朋友、同学、邻居都是终生的记忆。
童年,又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石,童年的品性、童年的喜好,往往影响了人的一生,为一个人起着根本的作用。
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这些欢乐充斥在那勤勤恳恳的四季劳动之中,蕴含在那有趣的学习中,分布在无拘无束的嬉戏玩耍之中,更是反映在那荒唐的顽皮之中。尤其是那一幕幕的劳动场景,让我留恋,激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让我留恋童年的幸福与美好。
春天,我到野外去搂柴,老早就起来了,身上扎着麻绳,肩上扛着草耙,或是把绳子挽好,挂在耙子上,怀里揣两个大饼子出去。先是搂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后集成大堆,够背了,用绳子捆好背回去。捆柴最关键,因为捆不好半路散包则功亏一篑。所以把绳子一头栓在树上,把柴压实铺好,再拉绳子另一端,把它捆紧,要捆两道,这两道既不能偏又要留适当距离,技术要求比较高。捆好了把两只胳臂往里一插就背上了。有时背的多爬不起来,就先坐好,两脚蹬地尽量后仰、再突然往前一拱,爬起来走。往回走时,眼望着春日蓝天的白云,嘴里哼着小曲,心里畅快极了。那时,春天旋风多,有时就躲不开,赶忙抱住树,连喊“旋风旋风你是鬼,三把镰刀砍你腿”,旋风过后再往家赶。到了家放下垛好,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邻居们夸我能干,那就甭提心里多么美了。
秋天,到野外去割柴,谚语说:“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就到了我们割柴的好季节。我腰上扎着麻绳,别上几根黄瓜,以备解渴之用。割下的柴晾在田埂上,水沟边,草甸上,一排排,过几天再翻个,很快就干透了。有时躺在草铺上,望着深邃高远的秋空,看着无穷变幻的巧云,憧憬着未来的时光,也算是妙趣在心,十分惬意。等柴草干了,先捆成小梱,再捆成大梱,用小扁担一挑,迈着颤巍巍的挑步,扭扭答答地挑回家,码好。看到母亲那满意的脸色,自己也十分欣慰和满足。打柴时,在那休息的当儿,常常去溜溜野鸡蛋。溜着时就是一窝,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当看到一堆白花花的野鸡蛋时,那白花花的蛋堆,闪着光,真让人无限惊喜,便把上衣或汗搭脱下来,一装拎回家。妈妈当然也十分高兴,便把它腌上,留给爸爸上班干活吃,有一年最后腌了整一满坛子。深秋,还有一个节目是十分精彩的。那就是到稻田地去挖老鼠洞。农民把稻子拉完后,拿一把小铲,找那些老鼠洞,特别是有脱落稻穗头的老鼠洞,你一挖到底,便会露出黄澄澄的又长又饱的稻穗,质量是上好的,那是老鼠们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运到了洞里,准备过冬的。再用面袋子一装,拿回家去。这是老鼠为自己准备的备冬粮。有的大洞一下子可挖两袋子穗。拿回家之后,妈妈用簸箕或笸箩分次用砖头、木板或废鞋底一搓,再簸好,大家吃着这样的大米饭,那是格外香啊。(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冬天到了,更有事可干。捡柴,那可有拣头。农民们把甜菜往甜菜场送,就是卖给糖厂。马车光靠刹箱板装不多少,还要在车箱板围上苫帘。帘子短或矮上边就插点秫秸、苞米杆或麻籽杆。有的帘子坏了也得用这些东西补。卸完甜菜他们只把帘子拿走,其余的就不要了。还有他们垫坐的谷草、别帘子的柳条,一捡一大堆,解决了一冬的引炉柴。为了不使甜菜收购人员反感,大叔大哥叫个亲,要和他们搞好关系,让他们高兴。有时临时有事,他们就把扣土、验等章委托给我们一会儿,让我们行使盖戳大权。那自豪劲,像是当上了元帅或大将军,神气极了。等到冬底,甜菜装火车运完了,土中埋的甜菜头、小疙瘩头我们用二齿尺子或三齿挠子把它刨出来,弄回家,洗净剁碎熬成糖稀,过年时用它蘸豆包吃,那才甜呢。或者把甜菜煮熟后,连汤放进坛子发酵,发好了吃,又酸又甜又鲜。
那年代,一九五零年前后,黑龙江的冬天特别冷,尤其冬腊两月,一般在零下四十度上下,我们出门都穿絮靰鞡草的皮靰鞡。屋内取暖一般是买不起煤的,许多人家只靠火炕和火盆。我们大哥仨就出去捡煤核。那时的蒸汽机车一除灰,会有好多煤核,我们就去拣,有时煤灰的煤核一大块一大块的。后来,我们发现货车的车板,卸完煤之后,由于渗下的水在最下边冻上一层。我们就拿镐去刨。当然,你必须会刨,刨除一个圆圈,弄干净,起了头,再刨就一大片。然后码到小爬犁上拉回家去。那可真过瘾,一冬天够烧了。
除了拾柴拣煤之外,我们还要侍弄园田地。那时小开荒地到处有,谁开归谁。那活不太好干,要用锹一锹锹挖起翻过来,完了耙碎,就是用锹镐把大块打碎整平,再用镐备上垅。然后种上茄子、土豆、辣椒、黄瓜、豆角、还有窝瓜、角瓜有时还栽点大头菜,也种点苞米,甜杆,柿子之类。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弟弟一起挖地,中间我去抓蝈蝈,他俩分工的挖完走了,我被拉下来。都天黑了,我觉得浑身发毛,赶忙跑回家。第二天起早才来补上挖完。种完后还得除草,再备上,再除再备。苗长出来了还要去看看长没长虫子。到了结果时,还常去看看什么该收,什么该上肥。当把一筐筐果实挎回家,心情十分轻松,感到特别充实,很有成就感。
我们那时也玩,玩的项目也特别多。什么抠砟、打尜、骑高丽马、挤香油、弹溜溜、顶牛闷、抢兵、放八卦(风筝一种)、斗蛐蛐;也抓蝈蝈,掏家雀,打雀。特别是大月亮天的晚上,一左一右的小朋友们玩到挺晚也不回家。家里大人喊几次,光答应不回去。一遍又一遍招呼没回去,最后家里发出勒令,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从小我爱早起。没活干的时候,起来便出去散步。有时胡乱地练练拳脚。记得张维屯铁路工会那时有把大刀,好像是抗联后来留下的。工会张主席跟我关系很好,随时让我拿出去玩,让我玩完送回去。那把大刀很沉,我一没人教,二没什么资料,就是乱耍一气,有时也捉摸捉摸,终于也没搞出什么名堂,也就是出点汗罢了。有一天早晨,我起来后顺着铁道散步。突然发现了两列车的道轨中间那么多鱼,主要是泥鳅,干呀呀一大堆在沙土上窜。我赶紧跑回家,用扁担挑了两只大水桶,返回后整整收了满满一挑子。那时因铁道边二米多远就是水塘,大约是借着雨气风吹窜上来的。也许是旋风卷上来的。哈,这么多鱼咋办?我们那时的邻居之间有个习惯,有好东西分享。左邻右舍吃点好东西都送邻居尝尝。妈妈就东家一盆西家一盆地送开了,前后邻居,左右街坊都吃着了。还有一次,早晨我起早散步,在道口外发现车道间一块一块的牛皮牛毛,再下去就是连屎带尿,接着是一块一块的肉。再往前走,除一滩血外,什么也没有了。不知是被狼啥的吃了,还是被家人收回家了。我就回家找了两个土篮子,用扁担挑着把肉拾了起来。整整拣了一挑子肉。也是和邻里共享了。所以,在邻居大人们的眼中,我简直就是个小能人。
小时候我爱留心,后来爱看画本。记得我刚上学二年,有一年春节去剃头,剃头棚黄金大爷那新添了二块镜子。一块画着“岁寒三友”,一块画着“本固枝荣”,都题着字。我边剃头边看,觉得很有意思,很有味,那意思我也懂。黄金大爷(他弟弟黄学是我父亲同寅)发现了我的兴趣就给我讲了一遍,我感到这两幅画很有品位。以后虽不是剃头也常去看看。黄金大爷告诉我,另外一个剃头棚也有,我就跑去看,发现那两幅也不错,一幅是“寒江钓雪”一幅是“自首卧松”,就这样,古典文学开始沁入了我的心扉。以后就酷爱上了“小人书”,什么《夏伯阳》、《拉郎配》、《望江亭》、《赵一曼》、《卓娅和舒拉》、《绿锁链》、《苏武牧羊》、《屠赵仇》、《张骞的故事》、《崤之战》、《韩原会战》、《齐桓公称霸》、《晋文公》,让我着了迷。后来就不看画本了,去逛书摊了。记得在街东道南有一家书摊,都是刻版线装书。什么《花木兰扫北》、《岳雷扫北》、《罗通扫北》、《秦英征西》、《薛仁贵征东》、《杨文广征南》、《破洪州》,好多好多。上学、放学、我都抢时间在那看点儿。没活没事时,那是我最愿去的地方。慢慢的,我感到知识真是浩如烟海。有时,看画本看书上学晚了,老师问迟到原因,也不吱声,反正老师认为我学习好,也不深究。到了高小五年时,我的画本已装了满满一大箱子。主要有《楚汉相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春秋战国故事》等。记得小学四年级那个春节,我读《三侠剑》那本书时,当读到胜英在卢府小姐闺房里斗“吊死鬼”时,那一段让我特别害怕。那正是腊月三十的后半夜、吃完了半夜饺子、家里人全睡了。高脚双柜上放的座钟(妈妈出嫁时的陪嫁)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我觉得十分恐怖,吓得赶忙跑上炕把头扎进母亲的被窝,好久都睡不着。我第一次自己买书看是买了《三国志平话》、《高平之战和柴荣》还有一本《胆剑篇》。那本《三国志平话》是说刘邦、吕后杀了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功臣后,他们到阴间在阎王那告了他俩的状。经过打官司,阎王判他们重回阳间、因果相报。其实,那时我在胖杨伯那,已经有了随便看书的特权了。旧书摊的摆摊人不仅允许我看,有时还和我侃一通。我买书就是出于喜欢。逐渐的积累使我感到充实,每天都特别振奋,走路时手背在身后,见着熟悉的长辈大声招呼,显得彬彬有礼。街坊邻居都说这小子将来能有出息。我有时看见前院的大学生王光彩和夏淑清大姐,心想我将来能比你们强,至少也得赶上你们。
小时候,我也很喜欢音乐。那时盛行娱乐琴,一根老弦、四根细弦,弦上有音符牌码,一手弹拨,一手按键。我们邻居七大爷会弹,教我。他还教我吹箫。我自己还鼓捣过二胡,一般常整的曲子就是《苏武牧羊》、《满江红》、《四季歌》、《五更》、《小句句双》等。我也也喜欢吹口琴,记得有支曲子叫《愿君且饮三杯酒》,是电影《拉郎配》插曲,是从我大舅那听来的。这些既无人指点,又没用上功夫,到底是技艺平平,上不了档次。倒是上台演戏让我觉得挺过瘾。一次演评剧《李三娘打水》,我演汉隐帝刘承祐,虽不是主角,但身边有两员大将,很威风。还演过五少年智救火车,其中四个女孩子,一个男的是我。由于心里高兴,台词记的也熟,一上台抑扬顿挫清楚,又入戏,得到了好评。那是铁路搞的比赛,我们在绥棱评上了,那时绥棱是联合站,管南北好几个站。到绥化再演被刷下来了。
我接触唐诗宋词是在上初中之前。准确地说是一九五七年七月到九月这几个月。正是小学毕业后,在那时,我交了个大朋友,一个叫魏颖,原名叫魏国士,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另一个是他的女友叫刘淑芹,是辽宁大学历史系的学生,那年他俩是大学二年。那时,大约他们已经对象了。魏颖家住在离我们家二十里左右的三井乡,无论节假日,只要回来,务必到我家,有时住上三天五日。魏颖发现了我爱好文学的特点之后,便有意引导我。所以常常把他的大学课本读给我听。特别他给我讲了岳武穆的《满江红》,极力赞扬岳飞那种爱国思想和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他还为我推荐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元曲名句,他热衷于为我讲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讲“山围故国周遭在,浪打空城寂寞回”,侃侃谈论唐诗的意境,赞叹宋词的博大含蕴。向我推荐宋词的音韵之美,唐诗的意境奥妙。后来,他索性找了几本唐诗宋词的小册子送给我。我真是如获至宝,最后可真是手不释卷了。他推荐给我的张三影、柳三变、李后主,刘克庄等词人的名作,让我真的特别喜欢。后来,他又为我带来了《千家诗》,我都忍不住熟读起来。
那时,我真正对文学产生了深深的兴趣,觉得能接触这样的大朋友,真算是荣幸。
当然,小时候也有不少荒唐,有过一些美好的顽皮,现在想起来又是羞愧又是好笑。
刚解放张维镇有个贸易局商场,建国后搬回了绥化。后来镇上的于瞎子和高老坦儿开了个铺子,孩子们上学的纸、笔、本都上那买。他们和我父亲关系很好。有一次我去买铅笔。他俩说不用给钱,叫声爹就给你一根。我叫了,他们给了我一支铅笔。笔到手之后,我边跑边说,你才是儿子呢,我爸在家呢!后来他们不干了,必须一手交货一口叫。我捏一头他捏一头,我手快抢过了笔就说,爹死了,我爸在家。他俩假装撵。我就跑。那时候我们街里有两个“馆子”,就是饭店。一个是罗家馆子,一个是欧家馆子,我常进过罗家馆子。有一回放学,经过这馆子,罗掌柜叫住我问“你爸在家吗?”我说:“啊!”他问我是不是给你爸买只烧鸡,我说没钱。他说不用钱,你脱下一只趿拉板就行。我一听好哇,就脱下一只,他又说不行,得两只。我想了想“两只也没啥”,我回家就做一双。就脱下了另一只,他真把烧鸡包上给了我。回到家乐呵呵地递给爸爸,爸爸脸一沉问哪来的,我一五一十告诉了爸爸。爸爸笑了。爸爸说烧鸡得给钱,趿拉板还得拿回来。爸爸妈妈把道理讲给我,我虽然懂了,但也恨老罗头太不仗义。
练拳脚后来我也拜了个“师傅”。师傅教我三招五式之后曾让我找一个同学去实习。而他指定让我实习的对象是一个很老实的同学。我对他练了一拳一脚后在师傅面前扬眉吐气,师傅称赞我的功夫了得。可我现在仍对此事感到愧疚,责备自己的凌弱恃强。虽然过了几天我向这个同学道了歉,但至今犹不时地自责。
从小,我就有一种不服输、不抱下洼地的特性。特别是在学习上,总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上小学后,学习始终在前列,因此同学们都靠拢我。记得小学的同学荆凯、刘明义、李德仁他们都比我大好几岁。但他们特别是在要考试时都殷勤地帮我笔、纸、橡皮等东西。为的是考试时我能帮他们一把。成年后,再见到他们时都还谈到此事。初小时,一年考好几次试,有日考,周考,中考,期考。前几名的同学也很有竞争。那时,这次你比我多一分,我下次一定比你多两分。这次你比我早交卷2分钟,下次我要比你早交卷5分钟。就这样在初小200多人中,只有40多人考上了高小。我上小学时正是刚建国,翻身农民都要让孩子念点书。年龄差别也大,最大的比我要大6-7岁。特别是四年级时的阅读比赛(初小时唯一一次比赛)我读课文时简直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入神的畅读赢得了第一名。当我把奖品奖状拿回家时,妈妈开心的笑了,爸爸也露出了难以见到的笑容。
记得爸爸的同事中有一个外号叫“大学儿”的林树森,在工人中他总觉得自己鹤立鸡群。有一次他拿一个“会”字考我。我那时读小学三年级。我讲给他:你们在一起说事那叫开会,记账的人就叫会计。他高兴的大笑,连说“这小子”不简单。爸爸也因此感到光荣和自豪。
六年的小学一晃就过去了。1957年7月6日,小学毕业了。高小同学考入初中的寥寥无几。我们那时的第六完全小学来自四乡的几百人,只有三十多人考入了初中。而我也从十三岁开始便到离家三十里外的四方台上初中,到1958年3月,随着全党大办教育,又回到了张维,成为张维中学的首批建校者。那一年我还不满十四岁。
就这样,童年过去了,那充满欢乐和趣味的时光。那有钓鱼、摸鱼,冬天打鱼的鱼趣,有掏雀、打雀、罗雀的雀趣,有编蝈蝈笼、扎鸟笼、编鱼篓的乐趣,还有削冰尜、做冰爬犁、做趿拉板的兴趣,有堆雪人、做冰灯、浇冰树的乐趣,有采猪食菜、挖野菜、采蘑菇的乐趣……
但是,童年太短暂啊!
『叁』 “金嗓子”周璇后期因何精神失常
周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歌星,一曲缠绵略带潮湿味道的《夜上海》,是那个时代刻在老上海人心底的一段经典旋律,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之一。周璇一生成果颇丰,先后拍摄了40多部电影,主唱了2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被人们誉为“金嗓子”,在中国影坛和流行乐坛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荧幕形象和甜美歌声也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
周璇从此紧闭了感情的闸门,直到遇见年轻商人朱怀德。当朱怀德在周璇面前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之时,周璇又一次被打动了,她不但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交给了这个男人,还为他怀上了孩子。但朱怀德带着周璇的钱财凭空消失了。直到1950年,当周璇带着两人的孩子找到这个男人时,朱怀德却冷冷地问道:“这孩子和你一样,也是领养的吧?”周璇只觉得浑身刺骨的寒冷!
朱怀德将她伤透了,她抱着孩子头也不回地转身而去。1952年,周璇在拍摄最后一部电影《和平鸽》时,因台词“验血”两个字而深受刺激,在片场就失控地尖叫着:“是你的骨肉,就是你的骨肉!验血!验血!”从此精神失常。其后5年,周璇一直时而清醒,时而癫狂,直到她最后凄凉离世。(参考资料:《周璇日记》《民国歌后周璇》)
『肆』 现在上映什么电影适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看的
{爱情吉日}
”我如果吻你,你会怎么样?’’
”你不会吻我.’’
”如果我吻你呢?’’
”你现在想吻我吗?’’
”如果我不想又何必问.’’
”好啊......’’
{向左走,向右走}
如果看不到她,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影子在地上......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泰坦尼克号}
”我赢得船票,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我能认识你,是我的幸运,露丝,
我满足了.’’
”听着,露丝,你会得救,会活下去,
会生好多的孩子,你会长寿,
是死在暖和的床上,而不是今晚,
不是这么死,懂吗?
{天使之城}
”我宁可为呼吸到她飘散在空气中的发香,
轻吻她的双唇,抚摸她的双手,
而放弃永生.
我老觉得,有种巨大的力量,
让你我都显得好渺小!
我整日都盼着能与你有多一分钟的
相聚!’’
{浓情巧克力}
”你的船没有了.’’
”那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工具.’’
{我的野蛮女友}
第一,不要叫她温柔.
第二,不要让她喝三杯以上,否则她会逢人就打.
第三,在咖啡馆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乐或橙汁.
第四,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装的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就要装的没事.
第五,在你们认识的第一百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一支玫瑰.
第六,你一定要学会击剑,打壁球.
第七,要随时作好蹲监狱的思想准备.
第八,如果她说她会杀了你,那不要当真,这样你会好受些.
第九,如果她的鞋穿着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换鞋穿.
第十,她喜欢写东西,要好好的鼓励她.
{河东狮吼}
从现在开始
你只许疼我一个
要宠我不许骗我
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
不许欺负我骂我
要相信我
别人欺负我
你要在第一时间
出来帮我
我开心呢
你要陪着我开心
我不开心呢
你就要哄我开心
永远觉得我是最漂亮的
梦里面也要见到我
在你的心里只有我
“我曾经问过自己,你最爱的人是不是我,但是我现在已经不想知道。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一定要骗我,就算你心里多不情愿,也不要告诉我你最爱的人不是我。”
————《东邪西毒》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半生缘》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卡萨布兰卡》
“我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
————《情人》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当我决定和你度过下半辈子时,我希望我的下半生赶快开始。”
————《当哈里遇上莎莉》
“Love means you never have to say sorry.(爱就意味着你永远不需要说对不起)”
————《爱情故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
————《星愿》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是发生那件事情的那天,是和直树相遇的日子。”
————《白昼之夜》
“我,即便是50年之后也不会改变,我仍然会像现在这样爱你。”
————《101次求婚》
“即便互相伤害,我们也不会分开,只要两人在一起,尽管有时会受伤,伤口总会愈合的,因为我听的见他心里的声音。”
————《跟我说爱我》
《阿飞正传》
那个慵懒的下午,阿飞对着苏丽珍说:“看着我的表,就一分钟。16号,4月16号。1960年4月16号下午3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
这样酷的情话,相信没有几个人可以抵挡得了吧!反正苏丽珍不行。说起情话,感觉是俗,但俗得有效呀——男人、女人耳根子都挺软的。当然,情话可不是空话,非但需要主角身体力行,更得注重持之以恒。说是容易,做起来难呀!
《网上情缘》
福克斯是连锁书店的大老板,凯则是儿童书店的小老板,福克斯想要吞并凯的书店。这对商场上的“敌人”,却不知道彼此就是对方最亲密的网友。最后,凯的书店终于出局,当她收到网友的信约她在花园见面时,她见到了福克斯,一切恩怨顿时化作柔情蜜意。
用此招最起码有3个好处。第一是你可能永远不知道正在和你通信的人是谁,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会泄露,即使分手也不会有后遗症;第二是你们可以在聊天中畅所欲言,了解对方的生活小细节;第三个好处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省邮费呀!
《玻璃之城》
许港生与韵文是同学兼恋人。在分别时刻,许港生制作了一件特别的礼物送给韵文——根据自己的左手制作的手模。最特殊的是,模型上的手纹全部都是由“韵文”二字组成的。“我的生命线、事业线、感情线,全部都是你的名字。”
谈恋爱没送过礼的大概没几个吧,不过礼物要送出特色来真不简单,需要多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去策划和制作。不过,现在有了“人体克隆商店”,做这个手模应该不太难。其实,更应该花的时间是去实践承诺。像许港生和韵文那样,爱到生命的尽头,那才叫人感动。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夜晚,“痞子蔡”把轻舞飞扬带到喷泉的中心,忽然泉水开始喷射,在水中飘散的是轻舞飞扬最喜爱的香水的气味,这是“痞子蔡”特意让喷泉管理人员加在泉水里的。
有几个女孩子是不喜欢香水的呢?何况又是在夜晚这种浪漫时刻。不过,对普通人来说,要实现这短暂的浪漫可能意味着长久的节衣缩食——想要让喷泉里有香水的味道,可不是一瓶两瓶香水可以搞定的。还有,如果你糊里糊涂想在冬天里也这样玩一把浪漫,那最好还是先准备好感冒药片吧。
出处:《邮差》
邮差马里奥出生在渔夫之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只具有初小文化。谁知他居然可以跟心仪的姑娘大谈特谈诗歌和暗喻,虽然这些都是从诗人聂鲁达那里“批发”来的。结果,这个美丽却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姑娘,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马里奥。
我们可以真的相信:不管是伟大的聂鲁达还是一个普通的邮差,爱情都能使人“写的说的唱的都像天才诗人一般才华洋溢”。不过,写诗的难度还是有一点的,特别不鼓励大家去摘摘抄抄,万一被识破可就逊了。
《孤男寡女》
华少录用了KINKI一个月,结果产生感情。一富家公子同样追求KINKI,在父母亲友的压力之下,KINKI与富家公子一起坐船离开,此时,华少赶到。望着远去的轮船,华少急中生智,用白漆在一块木板上写了“I NEED YOU”,看到了这几个字后,KINKI终于决定回到华少身边。
有时候,心里想说的话未必说得出口,写在板上反而更好,还可以“广而告之”,其情可比当街单腿下跪求婚。不过,这个方法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才能用,有局限性。
《风月俏佳人》
百万富翁爱德华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妓女维维安,但受身份影响,维维安只能黯然离去,正当维维安打算离开这个城市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时,爱德华驱车赶来,并且沿着消防梯爬上了维维安住的地方——有情人终成眷属。
等候一个王子来迎接自己是大多数女孩子的梦想!如果你不能驾着五彩祥云赶来,那练习爬高还是有好处的。还有什么比沿着城堡斑驳的外墙爬到公主的居所,更像一个王子的行为呢?想做当代罗密欧,先从学习罗密欧的爬墙术开始吧!
《有话好好说》
从马路上公开骚扰开始,一直到请来大嗓门的家伙在楼下高声喊叫,500句“安红,我爱你”,引来了居民的骂声和泼水。不知安红是怕了、烦了还是感动了,反正最后赵小帅还是被请进了卧室。
这种方式操作简单,贵在坚持,如果怕被别人笑话,就前功尽弃了。赵小帅就比较滑头,自己不喊,出钱让别人喊,诚意值得怀疑。只觉这属于骚扰,至少也落个扰人清梦的骂名,实施时小心“110”。
『伍』 季羡林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70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6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6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高小一年级)。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初小三年级)。为了一个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长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shao 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己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我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沙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沙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沙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学习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大概是一位教员会点英文,他答应晚上教一点,可能还要收点学费。总之,一个业余英文学习班很快就组成了,参加的大概有十几个孩子。究竟学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楚,时候好像不太长,学的东西也不太多,26个字母以后,学了一些单词。我当时有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是”和“有”算是动词,它们一点也不动嘛。当时老师答不上来;到了中学,英文老师也答不上来。当年用“动词”来译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个译名惹下的祸根吧。
每次回忆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然而时光像流水一般飞逝,转瞬三年已过,我小学该毕业了,我要告别这一个美丽的校园了。我13岁那一年,考上了城里的正谊中学。我本来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学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总觉得自己这一块料分量不够,还是考与“烂育英”齐名的“破正谊”吧。我上面说到我幼无大志,这又是一个证明。正谊虽“破”,风景却美。背靠大明湖,万顷苇绿,十里荷香,不啻人间乐园。然而到了这里,我算是已经越过了童年,不管正谊的学习生活多么美妙,我也只好搁笔,且听下回分解了。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儿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1986年6月6日
『陆』 《攀登者》中的人物原型都是谁
王富洲、邬宗岳、屈银华、夏伯渝。
4、电影人物:杨光(胡歌饰演),原型人物:夏伯渝
夏伯渝和他的9名队友在 “第二台阶”处,仅凭人力架设起一架金属梯。这架金属梯不仅帮助这批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它还担负了33年神圣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总共帮助了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实现了自己的珠峰梦。这架金属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梯”。
夏伯渝在微博夸赞胡歌的表演,胡歌也参与互动:“希望更多人能从您的身上获得永不言败的信念和力量。”
2018年5月14日10点40分,和共和国同龄的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6)初小电影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攀登者》是根据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真实历史改编,在西藏进行实地取景拍摄。
电影《攀登者》根据中国登山队队员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历史事实改编,讲述中国登山队完成世界首次北坡登顶并实地勘测出属于中国自己测量珠峰的“中国高度”,向真正的登山英雄致敬。电影筹备期,吴京就曾在电视上看到过1975年登山队成员夏伯渝的故事,对他后来用假肢一步步登上珠峰之巅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这个情节也在片中以彩蛋的形式出现。
塑造攀登者的形象无疑是具有时代象征的意义,但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有担当有情怀的视效大作,是最大的难题。影片从2019年1月5日正式开机,定档9月30日上映,题材是对外景要求极高的登山故事,拍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春季之后,天气不适合雪山实景拍摄,大量的绿幕合成场景意味着巨大的特效制作量。监制徐克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拍,但至少需要三年。
高强的难度让许多导演望而却步,最终导演李仁港接下了重任,李仁港在拍摄中一直强调:“我们不想拍一个硬邦邦的所谓英雄奉献的故事,而是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最大的真诚。”因此片中将大量的戏份都落在了登山队员之间的兄弟情、爱情上面。
『柒』 如何做好小初衔接
如何做好小初衔接
“初中和小学有哪些不同,怎样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孩子升入初中后,面临三个不同,即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科目设置的不同,初一新生要注意在这三个方面做好调整。在小学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老师的教学重点侧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明显的依赖和被动性,一旦离开老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往往无法自觉安排学习。
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初中生要主动学习一位家长说:“上小学时,我的孩子是班里的尖子生,升入初中后,虽然孩子仍很努力,可成绩却不太好。”根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小学的尖子生,进入初中后,成绩不一定继续保持领先。相反,有些上小学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往往后来者居上,成为尖子生。这是因为进入初中后,学习主要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合理适宜的学习方法和独立创造的学习能力。此外,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好方法让学习更轻松孩子升入初中后,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应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周一小结,每章一总结。
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预习,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由于初中的学科多、内容广、容量大,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己消化。初中生在预习时应做到:首先大致浏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其次,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记号,多问些“为什么”,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学起来会更轻松。做作业的第一步应是复习相关的知识,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努力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开课本或笔记阅读对照,以便将所学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去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应从头到尾仔细浏览一遍,检查一下解题的步骤、思路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加以修改。
“适应期”从心理调整开始初一新生会面临许多问题,不适应是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主要是心理上、生理上和环境上的。上了初中,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孩子们从未遇到过的,有些孩子不免感到恐惧;到了一个新环境,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
高级心理咨询师高源指出,升入初中后,一部分孩子会有失落感,特别是上小学时成绩很好、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的孩子。因为孩子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到现在的成绩平平,肯定一时接受不了,所以往往情绪低落,怀念以前的小学生活。
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不必紧张。作为家长,首先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在中学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功课紧、竞争压力大等;其次,帮助孩子正确定位,制定新的学习目标也是必要的。家长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考前几名,给孩子过多压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另外,学生在新学校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表现自己,一方面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让别的同学很快认识自己。对新的变化、新的问题要勇敢地面对,主动去适应新环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
初一上学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在很大原因上是还没有适应初中学习,这时父母抱怨、责骂是没有意义的,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以语文为例,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掌握,考试就不成问题,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题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除了老师所留的作业,还应该多做参考资料,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制订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保证作息有规律。
3、看电视的转变:一些家长不许孩子看电视,其实翻翻一些高、中考题就会发现,部分考题与电视有不小的联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题有一题目就是让考生推荐看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曲),因此学生应将电视作为学习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看,不能在电视前一看就是一两小时,或总看一些连续剧,应选择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视剧。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
要想让孩子升入初中后适应得更快更顺,家长从现在起就得从四个方面早做引导。
分配家务劳动给孩子
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从“抱着走”到“领着走”。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学生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学生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保护下前进。而中学,班主任许多事都是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不再是步步“呵护”。因此,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能力,使他们较快地成熟起来,好适应初中的学习。例如,孩子自己的东西要他们自己整理,一定要适当地给孩子分配家务劳动,不是“只要读好书,其他的我们全包”。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些活动,增强处事能力。孩子对消费有要求,作为家长一般应满足,但要告诉孩子,勤俭节约,零用不要太多,不要与人攀比。
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
青春期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重要。“过窄的人际圈子,将制约孩子的发展。”如果家长总从孩子嘴里听到那一两个同学的名字,就要引起注意,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一下。
家长可以提前做预防,从现在开始就开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读健康书籍。教孩子一些择友原则,告诉孩子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要大度些,学会宽容。另外家长还要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家长要尊师重教,鼓励孩子与老师做朋友,参加社区里弄活动,处理好邻里关系。
做好“强中自有强中手”准备
进入初中后,不少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因此,家长要使孩子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正确评价,并激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的功课从单一到繁复。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功课全端了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上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
此时要正确处理好孩子“学”与“玩”的关系。不要一看到功课多了,怕孩子掉队,动不动就给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布置课外作业,这样不但不能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还很可能帮了倒忙。有些孩子原本学习效率高,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迅速完成,但发现自己作业一做完家长就又要再额外布置作业,就干脆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拖拖拉拉地写,时间一长反而养成了写作业拖拉的坏习惯。
这时家长不要与别人比较孩子,鼓励孩子不要灰心,刻苦勤奋。要鼓励孩子解除顾虑,学习上不要羞羞答答,要设疑、解疑,学习要有自学能力,家长给孩子创造环境,家长不要迷信家教,学习方法靠自己去领悟,认真预习、听课、复习、测验、提高。
如何做好初小衔接 培养优秀初中生?
小学升初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的改变,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而初中阶段竞争大,对于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孩子也会造成不小的压力。因此,家校配合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要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要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沟通时不仅问分数,还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心理状况,使家教更有的放矢。
对于如何做好初小衔接,老师们也给出了建议:可以上一些质量较好的衔接班,提前感受一下初中学习。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初中感受一下氛围,也可以请亲戚朋友中上中学的哥哥姐姐给孩子介绍经验,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还可以让孩子写一下心中的初中是怎么样的。做孩子的知音
初中阶段 家长如何培养 学习优秀的孩子
小学升初中这个时期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时期,是打好高中基础,储备知识冲击重点大学的最佳时期,如果方法不得当或错失机会,今后补救矫正就费时费劲。
在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长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不要过度宠爱孩子,否则会让他丧失上进欲望。家长要注意,过度的啰唆,会使孩子感到厌烦,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形象,多与孩子交流,做他的第一个知音。
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进度、弱点、强项,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帮助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计划。给孩子的定位要合理。
家长要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眼快、脑快、手快的习惯,培养挤时间学习的习惯,培养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的能力。
『捌』 顾月珍的人物生平
建国后,顾月珍积极组织努力沪剧团,率先上演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后又陆续演出《好媳妇王秀鸾》、《田菊花》、《翠岗红旗》等。1953年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赵一曼》,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62年间,在顾月珍带领下,曾将老舍的《全家福》改编为《破镜重圆》上演。还自编自演了表现工人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红旗》,努力保持沪剧表现现代生活的优良传统。顾月珍善于饰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突破了沪剧重唱轻做的传统。唱腔清新淳厚,在沪剧流派中自成一家。 四十年代初与小筱月珍、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一起被誉为沪剧”四小名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顾月珍就与丁是娥、杨飞飞等齐名。她坚持排新戏、决不走老路的精神在当年影响巨大。
长宁沪剧团的前身是由顾月珍任团长的努力沪剧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顾月珍率领的努力沪剧团曾上演过《赵一曼》、《八年离乱》、《王贵与李香香》等一批影响广泛的现代戏新剧目,这些剧目中的不少唱段被沪剧爱好者广为传唱,流传至今。顾月珍在舞台实践中创造的“反阴阳调”,旋律婉转,别具特色,已成为沪剧富有特色的传统曲牌。 1948年1月,顾月珍在主演《甜姐儿》时昏厥在舞台上,送入医院,医生说得的是轻度肋膜炎,并诊定她喜胎半年有余,全家人力劝她静养待产。产子满月后,吊嗓成了顾月珍的日课,或者听申曲唱片,或者约琴师,丝弦曼唱相伴,以期早早复出。顾月珍视舞台为生命,准备早日复出,但被解洪元劝住,结果拖过了初夏又仲夏。顾月珍生孩子先是肋膜炎,后是难产,剖腹产又麻醉剂过量伤了元气,伤了神经。出院时医嘱:为顾小姐身体着想,最好告别舞台。在顾月珍回家生孩子的日子里,当上了戏老板、荣登沪剧皇帝宝座的解洪元与丁是娥有了私情,绯闻四起时,只有顾月珍蒙在鼓里,几经曲折,家庭破碎。同时,顾月珍又因吐血被医师诊断生了肺痨。
伴随着上海的解放,她做下了决定,向上海市人民法院递交了和解洪元的离婚申请。 1949年9月7日,一个全新的努力沪剧团诞生了。顾月珍复出了,完全忘却了自己的病弱之躯,勇敢地担任一团之长,不能不叫人惊讶。上任之后她认为第一出戏一定是要有革命红旗在台上飘舞的新戏。有人推荐《白毛女》,她虽然喜欢这个戏,但重复演出太多,缺乏新意,而其中心有芥蒂,解、丁联盟演出过,她就不想演。正好又有人推荐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当即她眼睛一亮,自编自导自演,《王贵与李香香》在龙门大戏院首演告捷。
1954年,顾月珍根据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并主演的沪剧《八年离乱、天亮前后》搅动了万千观众的心,一曲由乔红薇作词的《倚门盼夫曲》唱得观众热泪盈眶,龙门大戏院再爆客满一月有余。剧中素芬的命运牵动了许多沪剧观众的心,此剧也在上海戏曲界引起轰动。一个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旧艺人,居然敢改蔡楚生、郑君里联合导演的名作,并且改编成功,这里除了胆识和勇气之外,不得不承认顾月珍还拥有相当高的艺术天分。 出身凄苦,忠诚沪剧事业,对沪剧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党和国家无比忠心、当年红遍上海滩的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老师,在人心扭曲的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打成了反动分子,吃足了苦头。在连续发高烧40度的情况下,造反派对她的批斗仍连续不断,硬要她承认反党,但顾月珍老师认为不能讲违心话,坚决回绝了反党的诬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最后,顾月珍老师在不堪忍受身心极度摧残的情况下,跳楼自尽了。
『玖』 张瞳的生平介绍
张瞳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21岁登台演出,从艺58年,当年已79岁高龄的时候,仍从事电影电视的拍摄。
张瞳1923年冬出生在宁河芦台,伴随着蓟运河水长大,他的祖上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然而他的童年是在穷苦生活中度过的。在他记事时,他的祖父哥仨在芦台北街西头有三进宅院两所,镇外有几个庄子的土地,秋季临街送粮车排着队,农民把粮食一包一包扛进后院。祖父哥仨各立门户,其二弟、三弟都在外做事,三弟还是个知县。哥仨大排行有八个儿子、九个女儿,可谓人丁兴旺、家产丰厚。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这个在芦台镇屈指可数的大家族,悄悄地从兴旺走向衰败。在败落的过程中,苦难的命运正等待着幼小的张瞳。张瞳的祖父张信儒是个有名望的秀才,谁家死了人,常被人请去点主。张瞳记得,祖父母和有的儿子女儿都吸食大烟,都懒于做事。一家坐吃山空,日子难以为继,不得不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在张瞳上小学时,全部家产变卖一空,祖父走投无路,就给儿子们分了家,各寻出路。
祖父有三个儿子,张瞳的父亲是老大,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不久就病逝,张瞳那时才一周岁左右。所谓分家,只分了些简单家具和生活用品,没有房。从此寡母顶门立户,带着孩子们生活。张瞳的母亲是个聪明人,读过书,性情开朗,能操持事,分家前,里里外外的事,祖父母常让她去办,就连变卖土地房屋这样的大事,也叫她拿主意。毕竟是孤儿寡母,家徒四壁,分家后犹如雪上加霜。面对穷困潦倒的家,不得不苦拼苦奔。她租了一间房,起早贪晚干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活,还教过书。她每天以心血和汗水为生计,为孩子们读书奔波。张瞳的姥家在本县的丰台镇,他们一家的生活不断得到姥家的关怀和接济,张瞳的小学一年级是在芦台观音堂小学上的,后就是住姥家读完了初小。
母亲希望张瞳好好读书,盼他将来有出头之日。然而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小学先是在芦台,后到丰台,又到芦台三官庙小学读完了高小。在宁河中学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深夜,他被警察抓到了宪兵队,说他有私通八路的嫌疑。宪兵队是日本侵略者的,进去活着出来的很少。张瞳未被他们抓住什么把柄,关了五天被放了出来。全家人从此不敢在芦台居住,搬到天津,在大哥张高峰的一位朋友帮助下,张瞳得以到北京上学,直到高中毕业。
这一时期,对于张瞳来说,没有母亲顶门立户的本事,没有母亲含辛茹苦地奔波,没有母亲一如既往鼓励儿子读书的执着心计,没有亲朋的关怀帮助,也许就没有后来他这个人民艺术家。
张瞳是位极富情感的人,他一生不忘在蓟运河畔既艰难又欢乐的童年生活,不忘母亲对他的教育和恩惠。与小伙伴戏水打闹、捉鱼摸蟹的欢快情景,母亲奔波的身影、愁思难掩的面容,常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他怀恋蓟运河,怀恋母亲,他曾四次回家乡走蓟运河,以深深的情愫,追忆母亲,抑或纪念母亲,追忆童年,抑或纪念童年。 张瞳生来聪明好学,自幼喜爱看戏。那时芦台有一个戏园子,老板人称张五爷,是他的远房爷爷,因此他常常不用买票就到里面看蹭戏。看到的戏大都是评剧、河北梆子传统戏,这些戏带给小张瞳无限的欢乐和遐想,一种追求在他的心底开始萌发。一次,天津大亚话剧团演《屠户》和《雷雨》,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颖的表演形式,贴近现实生活的剧情,演员的精彩表演,令他耳目一新。他第一次看话剧,第一次看反映现实生活的戏,两出话剧如同启蒙书,打开了少年张瞳的心扉。他的心明朗了,当演员——当话剧演员的信念从此树立。他开始思考,开始效仿,他想一试身手。上中学的时候,东园子村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女学生,与他有共同的爱好,一次在暑假他俩非常认真地排练起田汉的独幕剧《湖上的悲剧》,虽然排成后没机会演出,但作为当演员的尝试,张瞳感到非常满足。
如果说上学是备受磨难,那么当演员道路却是比较顺畅。在北京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天津艺光剧团到北京招生,他毅然报考,如愿以偿。那是在1944年冬,张瞳21岁,从此他走上了从艺当演员的道路。他是背着母亲报考的。那时演出要在报上登演员的名字,他怕母亲知道,就改了现在这个名字。
张瞳考入天津艺光剧团后,没经任何学习和训练就让上台演出,第一个戏演一个小角色,三句台词,一两分钟。张瞳天生好艺,当演员是他的愿望,然而毕竟没上过戏台,更谈不上演员素质和演出经验。接了这个小角色他很高兴,演出时却异常紧张,他面对黑压压一片观众,心里打鼓,浑身发麻,上下场腿脚不利落,说台词不自然,下场后好久没舒过气来。尽管是小角色,对张瞳却是个大的考验,他闯过了这一关,迈出了演艺生涯的第一步。
张瞳自认为这个小角色没演好,而剧团却看中这个青年演员形象不错,有气质,第二个戏主角演员因故不能演出,就让他演。他感到非常幸运,决不辜负团里对他的信任,认真进行排练。然而还是经验不足,演出中又出了差错。剧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主角与一位青年角色交手一脚把他踹倒,演戏时张瞳动了真情,真的一脚踹到他的脸上。这位演员的脸肿了半面,张瞳愧疚难当,下台后一再道歉。这位演员没责怪他,还开玩笑对张瞳说,演戏动真情是好的,但要控制,不然你今天拿的是刀子,我恐怕就没命了。张瞳心里一震,深领其意,他想,“控制”是什么?是表演功力和水平。自此,他刻苦学习、磨炼,演出经验丰富起来,扮演的各种各类角色渐渐受到同行的赞许,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大哥张高峰对张瞳的事业非常关注,看出弟弟是个表演人才,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回到天津,就鼓励他到专业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在大哥的督促下,张瞳在1947年考入了上海剧专。两年后上海解放,他回到北京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分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演员。1954年由剧院推荐考入表演干部训练班,由苏联专家授课进修两年,毕业后回到剧院当演员兼教表演课。经过专业学习深造,张瞳理论水平、文艺理念、表演艺术,有了质的飞跃,有了全新的提高。他认为,在艺光剧团担任主演,不过只凭真情、天赋和自身形象去表演,谈不上真正的技术技巧;真正懂得演戏演好戏,懂得演员工作的艰辛,是通过上海剧专、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以及苏联专家的传授,并且经过多年实践才逐渐领悟。
张瞳1944年21岁当话剧演员,1988年65岁退休后继续演话剧,直到1991年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才彻底离开了话剧舞台,共47年。47年中,除了学习深造,他演的话剧和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清宫外史》的光绪、《雷雨》的周萍、《日出》的方达生、《风雨夜归人》的魏连生、《茶馆》的唐铁嘴(父子两代)、《蔡文姬》的曹丕、《咸亨酒店》的孔乙己、《天下第一楼》的唐德源、《北京人》的曾皓、《左邻右舍》的贾川等。他演的这些戏,除了解放前的《清宫外史》和解放后的《风雨夜归人》,都得过一等奖。他曾随《茶馆》、《天下第一楼》赴德国、法国、瑞士、新加坡、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受到好评,甚至在有的国家和地区引起轰动。张瞳在话剧演出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赴朝演出。那是1953年春季,敌我双方打打停停谈判时期,30岁的张瞳参加祖国慰问团入朝慰问志愿军。慰问团共有三个演出队,一个是中国歌舞剧团的歌舞队,一个是中国京剧院的京剧队,再一个就是话剧队。话剧队由北京人艺、中国杂技团、天津曲艺团组成,骆玉笙(小彩舞)、常宝华就在其中,张瞳任队长。在枪林弹雨中演戏,如同打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参加前批祖国慰问团就牺牲在朝鲜战场。张瞳和他的队员,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怀着对侵略军的刻骨仇恨,怀着对人民志愿军的无限热爱,把生死置之度外,尽情尽力地为战士演出。话剧的节目是《麦收之前》,内容是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主演是张瞳,演合作社社长。战士们很想知道家乡变化,《麦收之前》受到热情欢迎。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劳累,几乎天天转场演出。所到之处,无一不受到热烈欢迎。有时一场节目演完,战士们坐着就是不动,他们就继续演,尽最大努力满足战士们的要求。他们住在山洞里,无论是演出还是转场,总听到枪炮声,山沟路边到处是炮弹坑。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了他们的安全,部队采取了很多措施。张瞳对部队的关怀照顾很是不安,他认为自己无非是演出一些节目,与战士们比,还差得很远。朝鲜停战,张瞳率队随团归国,在朝鲜他像战士一样要求自己,以常宝堃为榜样,在战场上演戏二三个月,接受了战火的洗礼,经受住了考验。
张瞳入朝慰问演出时间虽短,然而那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志愿军那为正义而战的高昂士气,那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成为他工作生活的原动力,激励他在人生道路上,在艺术舞台上,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求索。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为张瞳全面展示才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比起演话剧,演电影电视剧并不轻松,它要更真实,更生活化,有时难免碰到危险,受些皮肉之苦。张瞳涉足影视拍摄已是60岁开外的老人了,一次拍电视剧《山路骑车人》,内容写一位教师不辞辛苦每天骑车上山去上课,张瞳就演这个教师。有一天拍戏,正是北方惯例供暖日11月15日前一天,天气很冷,戏的内容是这个教师在夏季的一天,上山遇到了大雨,穿着单衣在雨中骑车。开拍时两辆消防车做
人工降雨,张瞳穿一件白衬衣在瓢泼的“雨”中骑车,冻得他浑身发抖,为了不能叫观众看出哆嗦,他紧攥车把,极力控制着自己。完成了这场戏,又拍一场骑车下山戏,张瞳顺着碎石路往下骑,半路车子被石子垫了一下,毫无准备的张瞳,连车带人一下翻滚到山坡下,经医院检查无大事,他又回到现场坚持拍完了这场戏。骑车被摔有七处皮肤受伤,膝盖发炎三个多月才痊愈。
高龄人拍电影电视,由于身体和年龄条件,有些戏拍起来难度就大一些,但张瞳不顾这些,只要角色情节需要,他就想方设法把戏拍好。有一年拍戏在戏中“死”了三次。2000年拍电视剧《苦乐天伦》,他主演,戏很重,台词也很多,忙得不可开交。正巧《九九归一》剧组也在拍,这个剧导演执意请他帮忙兼演一个小角色,其中有个被汽车撞死的镜头。实拍时,张瞳按化装师的要求嘴里含了一口深红液体,汽车开过来,他左躲右躲,司机一个急刹车,车头刚贴近他,他立即顺势翻滚在地,同时从嘴里挤出“鲜血”。哪知他脸朝里,吐出的“血”没拍上,只好重拍。有的镜头拍几次是常有的事,身强力壮的青年演员无所谓,对于老年演员有时就难于承受,尤其是费力气、有危险的戏。张瞳没有埋怨,没有推辞,按导演要求重拍,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拍摄。第二天回到《苦乐天伦》剧组,正巧也要拍被汽车撞伤的戏,导演听说他头天才拍了被汽车撞死的戏,就临时改为一个小伙子骑自行车急速从胡同里出来把他撞倒。张瞳明白导演的好意,演戏就更认真,可是这个小伙子就是不敢撞,拍了四次都不真实。张瞳热情鼓励他大胆一些,适时急刹车,他紧密配合。再拍,小伙子一个急刹车,张瞳手疾眼快顶住车把,顺势倒在地上,精彩的表演收入了镜头。
张瞳1985年参加影视拍摄,拍的电影有《茶馆》、《良心》、《燃烧的港湾》等,前两部电影荣获“金鸡奖”。电视剧有《范进中举》、《希波克拉底誓言》、《山路骑车人》、《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苍天在上》、《一地鸡毛》、《三国演义》、《苦乐天伦》等。除《山路骑车人》、《一地鸡毛》、《苦乐天伦》,《范进中举》获“飞天奖”提名,《编辑部的故事》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其余均获“飞天奖”。
张瞳先生从艺近六十年,在话剧、电影、电视中,扮演过不同时代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各种角色。为了演好这些角色,他都要细心体验生活,深入解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想好了再演,决不随心所欲。以《编辑部的故事》老编辑刘书友为例,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回忆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生活作风特点,于是一个工作兢兢业业略带耿直、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过挫折因而说话办事非常谨慎、多年的清苦生活花钱有些过分吝啬的刘书友,活生生的在他心里出现了。为了塑造好刘书友,在剧本之外他还专门写了刘书友小传。电视剧拍完后,导演和同行对他的表演赞赏有加,上映后广大观众更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瞳先生演员生涯中,演过无数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使他着迷,每一个角色他都要付出艰苦的创造。这些浸透着张瞳心血和汗水的角色如同一队艺术之碑,一个接一个矗立在张瞳的人生道路上。他为中国的戏剧电影电视事业的繁荣,作出了应有贡献。他1991年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院颁发的荣誉证书,1992年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颁发的元老杯和荣誉证书,1995年获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委员会、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评审委员会颁发的获奖证和荣誉证,1996年获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剧组颁发的荣誉证书,1997年获中国戏剧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2007年11月6日老艺术家张瞳先生因患肺心病医治无效,于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