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何争议这么大
说起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市场都是很红的一部励志电影。
《摔跤吧!爸爸》电影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印度的电影,电影中的背景也是在印度,故事讲述了一个拥有“金牌梦”的父亲,为了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强迫自己的两个女儿,日复一日的进行训练,每天从早上五点到太阳下山练习摔跤技巧,加强身体锻炼,两个孩子的童年基本都是在训练中度过的,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训练,父亲甚至不顾女儿的哀求,剃掉了孩子的长发,也让身边的人嘲笑。
这也是《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最受争议的一点,你怎么看呢?
但也不得不承认一点,被支配摔跤和面对看不到尽头的人生,通过自己奋斗而得来的成就,看起来更加荣耀。
㈡ 观看《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一开始想去看这部片子是听说其中的演员阿米尔·汗为了完美诠释剧中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这一角色做了非常励志醒人的行为: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舍弃化妆特技,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体重97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
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用五个月的时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不仅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练出了拥有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
在演艺圈为拍戏增肥减肥的都有,但是增重且随后又减重这么多的也是很罕见的。
抱着对演员的敬畏之心去了电影院……
电影情节一点也不辜负我投入的45元,而且真的非常超值!!这部影片乍看起来是一个专制的父亲将自己的理想强制压于子女身上,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但是从更广大层面,从印度当地的等级制度而言,这显然微不足道。
在影片里借助一位14岁的新娘口吻描述了当地妇女的悲惨生活:自小与锅碗瓢盆为伍,待稍长便被送给陌生的男人为妻,只为减少家里的支出。
这种完全无自由无地位的状况,是所有当地妇女的悲哀,逆来顺受早已习惯,也恰恰因为如此,为辛格一开始对两位女儿的训练(在女儿眼里即惩罚)打造了良好的开始。
当然坚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顶着身边所有认识人的嘲讽的眼光,压力是非常大的,父爱如山,大爱无疆。
为国争光,这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父亲自小对两闺女的谆谆教导,成功的将梦想与荣誉传达给了下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辛格带着他的两个女儿成功的走到了最后,打造了印度历史上第一名摔跤金牌者——贝塔,一个印度小村庄里走出的姑娘。
从感性角度来看,剧中有无数个亮点感动和感染了我,喜剧效应加理念传达,衔接十分自然。
在这主要说3点。
第一点:梦想
这个梦想不仅仅是辛格的想要为国家争得金牌的梦想,更是其想要两个女儿打破常规,蜕变当地妇女状况,走出小村庄实现更多自我的梦想,在决赛前夕,辛格对贝塔指出,这次决赛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个人,更是要证明给那些瞧不起女孩的人看,女孩也是有能力的。
可以说第二个梦想是老天安排的(毕竟连生四胎都是女孩~~),但辛格能打破传统,由小梦想转为更深层次的梦想,这种远见与格局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第二点:父爱
剧中关于父爱的描写是最最感人的地方。
中年的辛格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专横的父亲,强迫自己的两个女儿脱掉花裙,剪掉头发,每日晨起锻炼,练习摔跤,完全不符合当地女子的教养。
但是为了女儿营养跟上,舍下老脸与卖鸡商贩讲价,为了有一个合格的摔跤毯,与体育局人员谈判碰了一鼻子灰,为了能让女儿可以参加当地的稍正规的摔跤赛,千里迢迢还差点被赶出门外……这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为了可以给女儿提供极好的条件作出的各种让步,碰了无数的钉子,也接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讽刺,但是他对于女儿的要求只有认真训练与鼓励,外界的压力从未发泄在孩子身上,也从未中断其对两个女儿的期望。
中年辛格的父爱是感染,老年辛格的父爱是感人。
首先一个造型一看就让人莫名想起了家里的父亲,霜染鬓发,父亲一辈子对我们的关爱。
其次老年的辛格,一辈子的骄傲,却因为条件的限制,失去对大女儿贝塔的管控,看着她逐步走上弯路无能为力的悲哀,在每次其流露的愤怒无奈落寞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女儿失败了,不是责骂其为何不听劝,而更多的是鼓励与自责。
为了女儿的比赛,孤身一人(虽然带了个侄子)住在学校附近,指导女儿训练,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和自尊,一个迈入暮年的老人,在学校领导面前祈求女儿的学习资格,自我批评的无力与心酸无人可体会(自己还没有任何真正过错的情况下)。
这让我想到了超级演说家崔万志《不抱怨靠自己》中父亲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学校念书给学校领导下跪的那个情节,作为一位女性同胞,更作为一位不算成熟的心高气傲的自己,以前的我的确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但现在我也开始逐渐理解了“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意义。
人的这一生,每一个举动,没有必要过多计较得与失,远大的目标与卓越的格局会指引我们的前进的道路。
第三点:坚持
要说坚持,这部剧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这一点。
从生孩子追求男孩(一下生了四胎)到不顾妻子朋友的反对培养自己的女儿成为摔跤手,从一贯要求孩子认真学子自己所教到一路指引贝塔在比赛中的表现(即使被学校驱逐也不放弃指导),这种近乎顽固的、不畏他人异样眼光、放弃骄傲的坚持的精神,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不畏他人异样眼光不为他人所扰的又有几人,就拿现今的保险行业来说,很多人听了保险就拒绝,却从未涉足,从未给予机会去了解,与那些个一开始说不可能、说辛格疯了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放弃一时的自尊与骄傲成就更伟大的理想,这种卓越的牺牲又有几人可以毫无犹豫的去执行?自尊是自己给自己的,骄傲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他人的吹捧仅是一种表面形式,塑造强大的内在自己,那是真成功!
从理性角度来看,这部剧的优点在于真实。
没有炫酷的特效,人设对比十分自然,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与现实十分贴合,整部剧的进展也十分具有逻辑性,衔接十分自然,以第三口吻讲述故事的模式,贯穿首末。
主角间的矛盾由第三方一语道破,没有妥协没有夸张的感情戏,在励志过程中,人设的幽默风趣、高冷自信的表现,比赛过程中紧张压迫的渲染为整部剧添砖加瓦。
人物造型也是非常的成功。
总体而言,这部剧给我的感触太多,还需慢慢体会,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十分感性的励志片,没有炫酷的技巧,唯有真实。
5月5日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获得了几乎所有影评人和观影者的一致好评,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国家一个真实故事进行改编,之前也看过文字性的介绍,但是这次是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并且和瑞奇特家人们一起观看,感触更加深刻。电影内容很简单,无非是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将两个女儿训练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然而,这又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夺冠之路”。吉塔不仅背负着父亲的期望,还代表着印度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女性。
在当时印度是一个非常封建落后的国家,在为了能让女儿们能够追求自己摔跤的职业生涯,其父亲和叔叔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度受到村里人的'排挤,因为摔跤历来以男性为主,女子摔跤被认为与当地民俗风尚相悖。不少村民也一直警告吉塔的家人,摔跤会练出畸形的“摔跤耳”,日后很难嫁个好人家。除了忍受其他人的白眼,他们的训练条件也很简陋。他们曾多次写信给哈里亚纳当地政府和体育部门,但是一直都没能获得设备支持。他们有的,只是家里人的支持。我们瑞奇特化工成立之初,也是在一个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并且也一度受到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打压、排挤、讽刺,我们陈总依然坚定信心,给我们大家鼓励打气,也同样只有家人、团队的支持。
影片中吉塔说到:我们通常都在家里草席铺开就开始训练。当别人家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的时候,她却在父亲马哈维亚的教鞭下不断地加量训练,甚至还要在哈里亚纳颇受男性欢迎的泥地摔跤比赛中摸爬滚打。马哈维亚从小给他们种下的信念便是——她们不比任何一个男孩子差。最终他们在泥地里和男孩子比赛,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我们一开始进入瑞奇特团队,也是在我们团队里自己训练,练习话术、学习产品知识,,陈总教导我们说:在家出错不丢脸,在客户那里出错才最丢脸。我们具备了充足的知识,有了娴熟的话术技巧,开始下市场、打电话联系
除了信念和坚持之外,影片中也强调方法非常重要,吉塔在爸爸的指导下,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但是到了体育学校之后,教练让她把之前学到的全部忘掉,教她防守的技巧,结果在连续3次世界比赛中连输了3次。而吉塔的爸爸则是根据吉塔自身的优势是进攻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把吉塔三次世界比赛的视频拿过来仔细观看每一个细节来深入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改正,并在比赛中现场指导,吉塔重新赢得比赛、找到自信。我们瑞奇特化工成立之初,靠线下联系客户我们跟其他增白剂厂家相比也是处于弱势,董事长陈总充分了解行业形势,分析每个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来准确定位,线上是我们的优势,于是瑞奇特网络团队应运而生,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精准定位、精准营销,经过一年时间的积累、储备,终于在网络营销取得骄人的成绩,那些曾经嘲讽、看不起我们的人也逐渐向我们靠拢。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相信我们瑞奇特团队每一位家人都有这样的信念,坚持到底的毅力,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道路,也一定会像影片中的结果一样,世界赛场升起印度的国旗、响起国歌。我们瑞奇特团队同样可以谱写出华丽的篇章,在增白剂行业竖起一面旗帜、奏响瑞奇特之歌,作为行业的引领者!
㈢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妈妈为什么坚持不在厨房里做鸡肉
据我所知,那是因为妈妈是印度教徒,而印度教是不能吃肉的。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萨卡诗·泰瓦、桑亚·玛荷塔、法缇玛·萨那·纱卡领衔主演的传记片。影片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影片中的妈妈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在印度教的观念里肉是不洁的,吃肉会污染身体,会受到神的厌恶,吃肉就是下等人。所以是不能吃肉的。所以妈妈才会对爸爸要煮鸡肉的事反应激烈,主要是因为觉得信仰受得到了侵犯。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㈣ 《摔跤吧!爸爸》主要讲了什么
4 月 14 日,印度男演员阿米尔·汗开通新浪微博,宣布由自己投资并主演的新电影《摔跤吧!爸爸》将于5月5日在中国上映。
这是一部摔跤题材的励志电影,改编自印度女摔跤选手 Geeta 与 Babita 姐妹的真实故事,讲述了阿米尔·汗扮演的父亲 Mahavir Singh Phogat 为了完成自己的摔跤梦想,不顾外界眼光,训练两个女儿与男人们练习搏斗,进而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
好奇心日报》表示,他第一次接触到剧本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他是根据 Mahavir Singh Phogat 的真实故事改编……幽默是一个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为了了解现实人物的特点,阿米尔·汗和Mahavir Singh Phogat共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更好地理解他的生活和社会价值观。
“在印度小村庄里,女孩一般都不被允许抛头露面。然而他却训练女儿成为摔跤手,带着她们和当地的男孩子们摔跤比赛。印度古老的泥地摔跤运动(mud wrestling)流行在各个村庄里。他会带着女儿们参加本地的比赛,从而让她们学习摔跤。”
“印度存在对妇女和女孩严重的歧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实现梦想和你是男是女无关,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男女平等的观念。这是电影的核心。”
㈤ 印度神片《摔跤吧!爸爸》为什么会遭到排片的冷落
当电影院线成为了私人恩怨的角斗场,电影票房的公信力也就不复存在,对万达来说,华谊兄弟的所有影片都不会提供排片便利,即便是不会直接拒绝,也仅仅是象征性的给予低的可怜的排片,至于其中缘由已经是世人皆知,其实这也是在去年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前夕才被公众所熟知的,原因就在于万达院线认为华谊兄弟挖了自己的墙角,而年轻气盛的王思聪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于是也就出现了针对华谊兄弟所有影片的报复行动,此事也将冯小刚导演气的不轻,在个人社交工具上以电影角色的名义发出了公开信,但最终也没有改变王思聪的决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万达与华谊之间的明争暗斗才成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话题。
当然了,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万达院校如此卑劣的做法的确令人不齿,而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不会有第二例,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商人的不成熟,尤其是对王思聪这种公子哥,就因为自己有个功成名就的老爸,就把所有人不放在眼里,甚至为了泄私愤而做出违背市场规律的荒谬行为,但市场就是如此残酷,即便所有人都彼时万达院线的这种无耻行径,但人家是私企,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摔跤吧!爸爸》虽然在国际市场有着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但遇到如此奇葩的中国市场也只能自认倒霉。
㈥ 为何印度片《摔跤吧!爸爸》被称为神作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神作,有以下几个原因:
导演是阿米尔汗。众所周知,阿米尔汗拍出了很多部优秀的电影,诸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未知死亡}{觅迹寻踪等},他凭借着一己之力将印度电影向前推进了几十年,改变了观影者对于印度电影只有唱歌跳舞的看法。所以,一个好的导演就是电影成功的保障,更何况他是那么拼,为了电影效果先增肥50斤,然后再为了几秒的打斗镜头在短短几个月内拼命锻炼减肥并成为一个壮汉,这么拼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怎么可能差呢?
有一个好剧本。{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的对白堪称经典,全场总共120多分钟,我足足笑了一个小时然后哭了一个小时。从这部电影里的构局足以看出编剧的用心,电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一代摔跤冠军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摔跤然后寄希望于他的孩子身上,中间不但穿插许多搞笑的桥段,更是真实的展现出来人的本性,引起观影者的反思。电影后半段主要讲述他的女儿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创造辉煌的过程,取材真实,令人潸然泪下。
演员的演技好。个人觉得这部电影里的所有演员都堪称影帝啊,随便拉出来一个配角,浑身上下都是戏,更不用说主演了,把这部剧中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纵然有一个好剧本,也需要好演员来表现,将剧本里的人物演活。
㈦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多少人是奔着不老男神阿米尔•汗去的,却带着对印度电影的敬意出来的?
很多年不写影评了,久到快忘记我甚至还选修过影视鉴赏。就像我们一门心思扑在经济建设,甚至忘了我们是礼仪之邦。这或许是一个笑话,但我相信多年之后的某一天,当我们的子孙重新审视当年的我们时,会有一种尴尬的窘迫,会为我们买椟还珠的眼光而汗颜。
《摔跤吧爸爸》不是大片,没有特效,但她却给了我们震撼!如果只能用一句话表达我的尊重,我会给她这样的评价: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想忘了这部电影,这样我就可以重新再看一遍了!
当题材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演技反而成了次要的东西,在商业电影横行的年代,她选择了直面人生!这需要勇气,到更需要的是不忙从下的一份冷静的思考。能解决问题是出色,能发现问题是伟大,能预见问题是先知!
印度的问题很多,我们呢?我相信只会更多!但能发现问题的未必敢说,敢说的未必能发现问题,既敢说又能发现问题的很可能又被同化在体制内。
如果你走心的话,别人是会看得到的。且不因你的寒酸或鄙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我知道,也相信。但钱应该有人去挣,精神追求也应该有人去引领。目前看显然不是这样,价值观在扭曲中挣扎。而这却是需要几代人才能板正的,这是后话,立字为证!
我们类似的题材不多吗?几乎每一位运动健儿都是类似的经历。但我想如果是我们来拍的话,应该也会很感人,但未必有这个深刻。
我们需要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一种文化自觉。钱,是路。因此会有平坦宽阔和颠簸崎岖之分;精神,是方向。所以会有庸碌闲适与波澜壮阔之别。没有方向,走的再远也到不得目的地!
读懂别人总是比反思自己更容易。圣人尚且一日三省,况乎吾辈凡人!居下思己居上思国,方不误己误国。
最后我要做一个更正:将我之前对新时期电影下的一个结论,关于电影是浮躁社会里廉价的知识快餐加上一个限定:文化、反思范围之外的。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夏天了,很多培训班、夏令营都在为暑假提前预热。最近在与几个家长闲聊的时候,都提到了孩子暑假报班的问题,有个妈妈还发来提高孩子抗挫力的夏令营宣传单,问我,像这样的活动,应不应该给孩子报?
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把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发挥出来,让他成为有特长、有个性的人,是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里都会面临的问题。
正巧,最近上映了一部电影,印度的票房冠军《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根据印度的真人真事改编,说的是,一位热爱摔跤运动的爸爸如何发现女儿在摔跤方面的天赋,并且,克服重重困难,把两个女儿推向世界级的摔跤比赛,为印度摘下首个摔跤比赛世界金牌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这个电影,来说说如何帮助孩子展现天赋和潜能,把梦想照进现实。
一、
说到天赋和潜能,很多人的脑海里立刻就会出现跳舞、唱歌、数学、写作、画画等,似乎这些才是上得了台面的潜能。事实上,潜能和天赋远远不止这些。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那些与众不同之处,可能蕴藏着孩子的天赋和潜能。
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经过确认、打磨等道道工序,才能变成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而成为宝石的第一步,就要看家长有没有慧眼发现孩子的潜能。
很多家长看不到孩子的潜能,或者,虽然看见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但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局限和文化、世俗等各种原因,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潜能。
在《摔跤吧,爸爸》里,父亲阿米尔·汗发现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非常有戏剧性。
有一天,两个很狼狈的男孩带着父母找上门来。女儿闯祸了,因为男孩出口骂人,两个女儿把他们打得鼻青脸肿。
这要是在普通家庭,父母肯定很不高兴,甚至责罚女儿。可阿米尔·汗不一样,他表面上给男孩家长道歉,内心里却狂喜。他没有训斥女儿,而是问,“你们是怎样打他们的?”
两个女儿形象地展示了打架的过程,阿米尔·汗非常开心,他确认,两个女儿都是天生的摔跤手。
要知道,这是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庄,按照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女孩子除了干家务就是生孩子,她们根本没有其他的人生选择,更别提摔跤了,那是男人才干的事。
可阿米尔·汗没有因为这些世俗的观点禁锢对女儿的判断,与这些习俗比起来,女儿的潜能更重要。
我曾碰到过一位家长,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开快车,经常被警察警告。
这位家长没有一味地批评儿子,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并且帮助他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他的工作120救护车司机。
如果父母不承认孩子的.优势和潜能,甚至采用打压的方式,那么孩子的这种天赋很容易就被阉割了。如果阿米尔·汗训斥、责罚两个女儿,恐怕印度的首个摔跤金牌不晓得推迟多少年。
二、
想要把潜力变成优势,最难的阶段往往是刚刚开始的时候。
由于孩子比较小,对自己的认识懵懵懂懂,并不能特别确认自己真正具有某种天赋。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告诉孩子,坚定地相信孩子,并且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展现出可能具备的天赋和能力。孩子会在展示的过程中,得到肯定,找到自信,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摔跤吧,爸爸》里,阿米尔·汗一开始就碰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妻子反对,村民嘲笑,然后,两个女儿也揭竿而起,反对练习摔跤。
可他没有就此收手,他说服了妻子,从不把村民的讥讽当回事。
为了训练方便,他给女儿自制了运动服,还逼迫两个女儿剪了短发。
为了增加营养,一贯素食的家庭开始给女儿开小灶做鸡肉。
女人不能进专业比赛场地训练,他就自己搭建了一个泥地摔跤场。
找不到摔跤陪练,他就把侄子揪过来一起训练。
没有钱买专业的摔跤垫,他就用被子在房顶自制了一个。
在阿米尔·汗的眼里,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退缩的理由,而是必须越过去的障碍。
父母就是一面镜子,父母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女儿才能坚定信心,心无旁骛。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战胜困难的积累。
在积极应对困难的过程里,孩子不仅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更切身体会到了面对困难不抱怨、不气馁、不放弃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将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三、
学习一项技能,即使特别感兴趣,也要经历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打基础的阶段,往往是重复又枯燥的。
如何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发现和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是家长需要费心的事情。
时时鼓励和适度奖赏可以很好的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有些父母觉得,批评让人进步,表扬让人落后。他们习惯用批评和鞭策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注。
“你这次考了98分,那两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粗心?”
“你钢琴刚刚过了6级,可千万不能放松,你看人家小刚都8级了,你还是不够努力。”
“你这件事做的还算可以,可是,那件事你为什么没有做好呢?!”
如果父母常常用这样的方式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就会受到损伤。无论如何努力,父母的评价都是一样的。孩子体验不到努力和进步带来的快乐,往往就会自我放弃。
在《摔跤吧,爸爸》里,阿米尔·汗就很善于鼓励女儿。他告诉女儿,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始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你能赢。
他把女儿获奖的报道做成简报,把奖状和奖杯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他用他的言行告诉女儿,爸爸为你们骄傲。
父母的重视和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犒赏,是孩子进步的催化剂。孩子常常接收到这样的正向强化,会大大地激发他们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当来自外部的强化力量转变成了孩子自身奋发的动力,孩子就会感觉到,是自己喜欢,愿意去学,而不是为了父母,自己被迫去学。这时候,“要我学”就变成了“我要学”。
四、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父母要站在孩子的前面,看的比孩子高一点,远一点。当孩子看到1的时候,你要能看到3,当孩子看到3的时候,你要能看到10……
在《摔跤吧,爸爸》里,阿米尔·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领路人。
当女儿完全没有想到当摔跤运动员的时候,他发现了孩子的天赋。
他告诉女儿:如果可以得摔跤冠军,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会像你的同学一样,14岁就被迫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只能任由命运摆布。
这时候,摔跤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
当女儿展现出摔跤方面的特殊才能,阿米尔·汗及时把她们推向更大的舞台,从邦冠军到全国冠军,一路过关斩将。
这时候,他告诉女儿:当全国冠军不算什么,每年印度都有全国冠军,你要做得是冲刺世界冠军,为印度夺得首个世界级的金牌,让全世界知道,印度也有优秀的女摔跤运动员。
这时候,摔跤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种让世界认识印度的方式。
当女儿面对强大的国外选手,不知所措的时候,阿米尔·汗告诉女儿,“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属于你,胜利还属于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生的女孩。”
这时候,摔跤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种影响更多人的方式。
正是有了阿米尔·汗的这种高远的、超前的、积极的赋意,他的女儿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摔跤运动,从内心里崇敬、喜欢和享受这项运动。如果没有父亲的这种引导,她的冠军之路可能走不了这么远。
我们都是平凡的父母,生活可能不会像电影《摔跤吧,爸爸》这么极致,这么有戏剧性,但是,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不是偶然的,这些闪闪发光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吸收。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尽可能展现出他的天赋和独特之处!
㈧ 《印度女孩》被称为《摔跤吧!爸爸》的升级版,网友是如何评价这部影片的
《印度女孩》自上映以后,被许多家长们夸赞,甚至把它称之为《摔跤吧,爸爸》的升级版,网友们评价这部电影的主题很多,音乐丰富,节奏紧凑,励志而燃油情,非常值得一看。
女主追求板球梦想的故事,同时存在了父亲对印度板球的期望,也许在一开始女孩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只是想要让热爱篮球的父亲开心起来,不过在打板球的过程中,他不断的超越和突破自我得到了认可。但是也有偏见和流言蜚语,为了打破这些流言蜚语,他的父亲总是第一时间来维护她,支持她。即使是在女人不能够打板球的环境下,也最终将她送到了更高的平台。而且在这个高平台上她遇见了许多厉害的选手和各种困难,不过,幸好女主遇见了一个好教练,在她自暴自弃时拉了她一把。
总之,这部电影剧情跌宕起伏,该有的环节都有,有泪水有欢笑,并且提到了“性别平等”、“农民”等话题,配乐十分燃,观影的体验特别好。
㈨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具体是出自什么真实
个人就看出:印度也存在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个别女子励志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通过影片改善印度民众的传统观念不可能,表达出来给大家反思罢了。
㈩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父亲亲自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的故事,赞扬了父亲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对女儿如山般的父爱。接下来我搜集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前天观看完最近非常火热的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影片丰富的内涵能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确实是一部值得我们去认真观看的好片,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梦想、爱国、励志、父爱,女权等等。而我观后最多的感受和联想是我与爸爸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据说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的摔跤手冠军爸爸,因生活所迫种种原因直到退役都与金牌无缘,所以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继承他的摔跤天赋,争夺一枚奥运金牌,然而上天却给了他四个女儿,直到一天邻居父母上门告状才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看到梦想希望的爸爸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于是.....就有了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电影开始部分,爸爸将自己的梦想转移到女儿身上的行为我是不太支持的,兴许是有点感同身受的原因,为什么爸爸的梦想要让孩子去实现呢,直到电影放到同学出嫁说的一席话“我倒是羡慕你们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这样我的父亲会为我的将来考虑,否则,我们的命运将。从一个女孩出生开始,她们的命运就是做饭打扫卫生,全身心的做家务,然后等她们成年,就会嫁出去,为了减轻负担,并把自己交给一个男人,而且更这个男人一点都不熟悉,然后为她们生孩子,抚养孩子,这就是一个女孩一生的宿命,最后看看你和你的父亲,他在和全世界对抗,他在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了你们有个好的未来,他做错了什么,”。
看到这幕的一刹那间想起我的爸爸,他又曾做错了什么呢,还不是会为了我们的将来考虑,做出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爸爸刚把我从农村带来城市上幼儿园的时候,失去了所有熟悉的人和事,加上只会客家话的我听不懂别人说话难免会感到害怕,而当时的我就会哭着不肯上学,导致了父亲第一次狠狠地把我打了,我屈服上学了却未曾理解他对我的好。一直到去年爸爸让与家人朋友都隔离时日的我重新回家,休学在社会打磨一年的我也慢慢体会到爸爸的良苦用心了,他一直都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做出他对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我们的成长,无论是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还是给我们指一个我们认为的光明之路去走,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他都已经做到了父亲的责任了,曾经的摩擦碰撞都该释然了。
当电影中吉塔脱离爸爸的管制,在国家体育学院训练新招式回来,在用学来的新技巧把爸爸打败的时候,仿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鸟儿的翅膀硬了,也许爸爸是自尊受挫了,父权地位的绝杀,爸爸从此沉默了。我们都可以看出其实爸爸是老了,巴比塔也告诉吉塔,不是你的技巧赢了爸爸,是爸爸老了,体力更不上才输的。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爸爸总会慢慢地老去,我们总会有一天能胜过他,可能我们会不再那么需要他,但爸爸却不想失去我们。
还记得踏进社会临走前爸爸和我说“从现在开始,就是你自由自在的世界,天高任鸟飞,如果你还相信老爸的话,可以和我汇报自己在做些什么,我也会给出我的意见,你可以听或者不听,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很牛很厉害,可以什么都不用和我说,只要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可以”然而离开的时候矛盾激发我们又吵了一架,此后我们谁都没有低头让步,直到将近休学期限,爸爸担心我再也不会回来了,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我才接听进行沟通,这件事情似乎是我胜了,翅膀硬了可以不需要爸爸的支持了,实际上是爸爸不想失去一个儿子。
吉塔摔倒爸爸之后,自我感觉膨胀认为爸爸的招式过时,两人进行了冷战,可是面对接连国际赛事的实力选手,吉塔屡次首轮就败下阵来,在教练象征性的安慰,妹妹的鼓励下和爸爸打了通只有痛苦的电话,吉塔和爸爸之间的互相痛哭着,这是内心情绪压抑的释放,吉塔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了,有对爸爸轻蔑的悔恨,还有对接连失败不自信的懊悔吧。吉塔向爸爸认错之后,爸爸还是义无反顾的过来支持教导吉塔,最终为国家赢得了一枚奥运金牌。
重新回家之后,我和爸爸之间还是需要一些磨合,爸爸的让步让我得寸进尺,加上曾经留下的职业症还存在一些带色眼镜看人,某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拽的我在爸爸面前更放肆了。不断地出现小摩擦,直到我要带女朋友见他和回学校这两件大事,我们双方摊牌了,最后我低头认错了,爸爸还是选择了接受我。爸爸永远是你爸爸,只要你低头他就一定会原谅你,年少轻狂犯错不可怕,就怕不知错不悔改,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才能健康成长,不要轻言放弃,每个孩子,都应该努力成为父母的骄傲。
《摔跤吧,爸爸》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迹改编,以摔跤为明线,以印度女人争取命运自主权为暗线,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励志故事。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感觉在看一场高级别的球赛直播,心脏砰砰直跳。
主人公马哈维亚,一直想为国家赢得一枚国际金牌,却因故不得不终止摔跤生涯。他寄希望于儿子能给自己圆梦,妻子却连续生了四个女儿,梦想破灭。偶然机会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决定训练她们摔跤,却要面对她们不理解导致的反抗。她们终于有了主观能动性,又要对抗全社会对女性摔跤手的歧视,连参赛都困难重重。
两个女儿在低级别比赛中披荆斩棘,赢得了家乡人们的喝彩。马哈维亚十分振奋,想让孩子们向高级别进军,第一道坎,营养跟不上,体重上不去,只好跟街道上的鸡肉小贩讨价还价,以超低价格获取营养补充,筹码是未来不确定的广告效应。
马哈维亚想给孩子们买一块标准的摔跤垫,家里经济却无法支撑。他向邦级体育局申请,官僚作风极甚的官员,以摔跤的女孩子太少否决,只好拿床垫替代。
大女儿吉塔在高级别比赛中摧枯拉朽,很快获得全国冠军,决定脱离父亲的训练体系,进入国家体育局。新教练要求她忘记所有过去所学,接受新的摔跤理念,加上各种诱惑,吉塔逐渐改变了自己。马哈维亚反对女儿放弃原有动作模式,在和女儿比试时却遭遇失败。
在随后参加的各个国际比赛中,吉塔接连遭遇滑铁卢,新教练认为她不可能获得55公斤级国际冠军,让她降体重,参加50公斤级比赛。马哈维亚激烈反对,认为她完全没有必要降体重。于是赶往新德里,陪着大女儿吉塔偷练55公斤级技能。被发现后,大女儿面临着被开除的险境,马哈维亚又含泪感召学院领导。领导同意吉塔留下,前提是马哈维亚再也不能插手吉塔的日常训练。
马哈维亚只能通过一部手机,和吉塔联系,纠正她的问题。最后在印度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上,马哈维亚被吉塔的教练设计骗到体育馆旁边的杂物室,不让他现场指导吉塔。吉塔运用父亲的训练要诀,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拿到了印度体育史上第一块摔跤金牌,圆了父亲的国际冠军梦。
你的主角一定是有所追求的,而且目标不能太普通,起码要让读者觉得有点不可能才好。马哈维亚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赢得国际冠军,所以故事就是不断给他设置艰难险阻,并且越到后面越凶险。情节一波三折,刚有点高兴事,马上来一波惨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克服挑战中不断立体,最后变得有血有肉。行动就是人物的性格,要让人物在人设的框架里,多参加劳动,不要让她偷懒。
本片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观点角色选择恰当,他是主角马哈维亚的侄子,一个近距离的配角,很好地规避了主角的主观意识,利于观众代入情感,让整部影片显得格外真实可信。小说的观点角色选择也非常重要,很重要的一个诀窍就是固定在一个人身上。
总结起来,好故事一定要有冲突(目标+困难)、人物的行动、曲折的情节、恰当的观点角色。符合条件的电影好看,故事也一定好看。
今天,天气晴朗,爸爸妈妈放假在家,他们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字叫《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很精彩,而且还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伟大的爸爸,名叫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他梦想成为世界冠军,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却因为家里穷,为了赚钱养家,不得不退役。回到家乡后,爸爸想通过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妻子生一个儿子。不料的是,妻子却为他生下了四个女孩,这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位爸爸差不多就要放弃梦想了,但在一次大女儿和二女儿跟村里的小男孩打架时,意外发现大女儿和二女儿很有摔跤的天赋,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于是他决定好好培养她们。
他不怕被邻居笑话,不顾世俗的反对,这位爸爸让她们每天五点起床训练;为了增加她们的体能,想尽办法让她们每天有鸡吃;没有摔跤练习场,就动手自己做;这位爸爸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想法。终于,在一场镇上的摔跤比赛中,他的大女儿战胜了男对手,赢得了特等奖,获得了五十卢比的奖励,爸爸高兴极了,看到了希望。在后面的训练中,爸爸不断地教女儿们摔跤的动作和技巧。时间很快过去了,小小年龄的大女儿成了大青年,爸爸成了老年人。大女儿因为取得了全国冠军而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大女儿经历了不少挫折、失败,爸爸就是最强后盾。终于,在一次世界摔跤冠军大赛里,大女儿赢得了冠军,为国家赢得了最高荣誉,爸爸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看完这场电影,很多人感动不已。我却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就要努力付出,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千万不要放弃,记得困难都是暂时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小小年纪,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努力学习,不会再因为自己的一时脾气,想玩就去玩、想偷懒就去偷懒而耽误功课,我要成为爸爸的骄傲。希望得金牌的小朋友,我送你一句话:金牌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用辛勤汗水换来的。